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一、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性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俊鹏[1](2020)在《电针治疗食源性肥胖大鼠效应差异的mTOR/S6K1自噬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刺减肥临床疗效肯定但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在明确针刺减肥效应的基础上,观察针刺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m TOR/S6K1介导的自噬信号途径的影响,旨在探讨针刺减肥效应个体差异的分子机制,为促进针刺减肥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90只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食组(10只)和高脂组(80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0周,以体质量超出普食组大鼠平均体质量的20%作为筛选肥胖大鼠的标准,制备肥胖模型大鼠40只。将造模成功的40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其中电针组20只,其余每组各10只;普食组的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电针组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 Hz/15 Hz,强度1 m A;假电针组取所选穴位向外旁开5 mm处浅刺,电刺激参数同电针组,2组均治疗30 min/次,1次/天,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疗程。以体质量、附睾脂肪(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 WAT)重量评价针刺的减肥效应。在明确减肥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效应个体差异的等级划分,按照药物减重的目标:将体重减轻小于5%定为治疗无效,大于等于5%定为治疗有效。然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技术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并比较细胞直径及面积大小,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 TOR/S6K1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下游自噬相关标记物LC3、Beclin-1、p6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减肥效应评价与空白组相比,高脂喂养10周能明显增加大鼠体重(P<0.01),其中,体重超过空白组平均体重20%的大鼠有40只(占50%)。治疗前,模型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电针治疗,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体重、附睾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1,P<0.05),假电针组体重、e WAT含量有轻微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体重、e WAT含量显着下降(P<0.01,P<0.05)。2.减肥效应个体差异的评估在明确减肥效应的基础上,将体重减轻小于5%的6只大鼠纳入电针无效组,其余14只大鼠为电针有效组。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大鼠体重、e WAT含量显着降低(P<0.01);电针无效组的体重和e WAT含量较模型组、假电针组均呈现出一定的减轻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有效、无效之间比较,体重、附睾脂肪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附睾白色脂肪细胞的直径及面积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 WAT细胞面积和直径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脂肪细胞面积和直径显着减小(P<0.01,P<0.05),电针无效组脂肪细胞面积和直径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电针有效、无效之间相比,脂肪细胞面积、直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附睾白色脂肪自噬水平的检测(1)Beclin-1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白色脂肪内Beclin-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Beclin-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5),电针无效组Beclin-1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变化均不显着(P>0.05)。与电针无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Beclin-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5)。(2)LC3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白色脂肪内LC3蛋白及其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LC3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5),电针无效组LC3蛋白及其m RNA表达变化均不明显(P>0.05)。与电针无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LC3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5)。(3)p62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白色脂肪内p62蛋白及其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p62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电针无效组p62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变化均不显着(P>0.05)。与电针无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p62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5.m TOR/S6K1信号转导通路检测(1)m TOR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白色脂肪内m TOR蛋白及其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m TOR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电针无效组m TOR蛋白及其m RNA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与电针无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m TOR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2)S6K1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白色脂肪内S6K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有效组S6K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电针无效组S6K1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变化不显着(P>0.05)。与电针无效组比较,电针有效组S6K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电针“中脘”、“天枢”、“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可有效降低DIO模型大鼠的体重和附睾脂肪量,并减小附睾脂肪细胞的体积。2.电针“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在改善肥胖大鼠体重、附睾脂肪含量、脂肪细胞体积的效应特征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即治疗有效和无效。3.电针干预肥胖大鼠疗效不同的个体间白色脂肪m TOR/S6K1信号转导通路及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LC3、p62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减肥效应个体差异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抑制m TOR/S6K1自噬的程度差异密切相关。

金颖[2](2019)在《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对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阐述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防治围绝经期肥胖症的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背俞穴埋线法防治围绝经期肥胖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与造模:将体重(220±10)g的48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OVX模型组、埋线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喂养,饲养温度为恒温20-24℃,湿度40%-70%。OVX模型组与埋线治疗组大鼠应用切除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围绝经期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旁脂肪团。整个实验过程符合《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实验方案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2.干预方法:OVX术后大鼠恢复10天,埋线组大鼠应用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法干预,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结合比较解剖学进行定位。埋线时采用7号埋线针,4号埋线用羊肠线,长度为0.2-0.3cm,刺入穴位内0.5-0.6cm,每10天一次,共进行8次。其余组大鼠仅捆绑于固定器中相同时间,不做埋线处理。整个实验过程所有动物自由进食、饮水,光照:黑暗=12h:12h。饲料采用SPF级大小鼠饲料。3.指标检测:3.1实验一:记录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摄食量、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前空腹12小时,麻醉后准确测量大鼠体长、腹围,计算Lee’s指数,剥离大鼠子宫、腹股沟sWAT、肾周vWAT、肩胛部BAT,计算子宫指数及WAT、BAT重量百分比;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四项;Elisa方法检测血清E2、FSH、LH、LEP及ADP水平;3.2实验二:取大鼠肩胛BAT,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的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用于组织学染色的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BAT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检测各组大鼠BAT内UCP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大鼠B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3.3实验三:取大鼠腹股沟sWAT,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的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用于组织学染色的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WAT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检测各组大鼠WAT内UCP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WAT内cAMP含量;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大鼠W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4.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一:1.1各组大鼠子宫重量及血清E2、FSH、LH水平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子宫萎缩,子宫湿重与子宫指数减少,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比较,埋线组大鼠子宫湿重与子宫指数,血清E2水平上升,促性腺激素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2各组大鼠肥胖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摄食增加,体重、Lee’s指数升高,腹围增大,各部位脂肪重量及WAT重量百分比增加(P<0.05,P<0.00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OVX组大鼠血清TC、TG、LDL水平上升,HD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比较,埋线组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Lee’s指数降低,腹围减小,各部位脂肪重量WAT重量百分比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血脂四项显示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TG、LDL水平下降,HDL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3各组大鼠血清脂肪因子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血清LEP水平提高(P<0.001),ADP水平降低(P<0.001);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LEP水平降低(P<0.001),ADP水平升高(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二:2.1各组大鼠BAT HE染色及UCP1免疫组织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棕色脂肪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UCP1阳性染色显着减少(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脂肪细胞变小,U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提高(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2各组大鼠BAT cAMP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3各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4各组大鼠B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减少,p-CREB/CREB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三:3.1各组大鼠WAT HE染色及UCP1免疫组织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WAT内脂肪细胞大小、形态、排列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UCP1固有表达均较少,各项指标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脂肪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UCP1阳性染色显着减少(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脂肪细胞变小,U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提高(P<0.001);3.2各组大鼠WAT cAMP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cAMP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内cAM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与明显差异(P>0.05);3.3各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4各组大鼠W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减少,p-CREB/CREB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W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围绝经期生殖激素骤变的情况,改善肥胖相关指标;2.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通过改善生殖激素水平,激活BAT与WAT内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REB磷酸化,增加PPARγ、PGC1表达,提高组织内UCP1含量,提高BAT能量代谢,促进WAT棕色化,从而加强脂肪组织能量代谢,起到防治围绝经期肥胖的作用。

史年刚[3](2019)在《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中医“肾阳虚”和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设计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并通过评价模型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研究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的调控机制验证肾阳虚体质模型造模成功,为中医肾阳虚及其体质研究提供一种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1)参照肖小河动物温度趋向性行为学智能检测系统原理搭建动物寒热趋向装置,根据中医“阳虚则寒”的理论筛选偏阳虚的老龄雌雄鼠作为亲本并交配传代,对孕鼠施以猫吓鼠“恐伤肾”、低温“寒伤阳”和黄柏水灌胃造模直至幼鼠出生,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2)采用动物寒热趋向装置评价模型组和对照组幼鼠寒热趋向,并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幼鼠出生体重,初步评价造模成功。(3)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棕色脂肪组织切片中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线粒体组织结构状态。(4)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脊间棕色脂肪ATP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complex1-5浓度,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5)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Fis-1/Drp-1,LC3a/LC3b和Opa-1浓度,研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6)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棕色脂肪PGC-1α/AMPK-α2/UCP-1表达量,同法测定下丘脑NPY/NPY1R和POMC/MC4R表达量,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的调控机制。结果:(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幼鼠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组间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雄鼠,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在40℃温控板上的停留率呈增高的趋势(P>0.05)。(2)与亲本母鼠组和对照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与雄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超微结构均显着偏弱,线粒体肿胀程度较严重,线粒体嵴排列稍紊乱,嵴断裂较多。(4)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ATP浓度降低(P<0.05),complex-1浓度显着降低(P<0.01),complex-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complex-1,4浓度显着降低(P<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ATP浓度和complex-1浓度降低(P<0.05)、complex-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棕色脂肪complex-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complex-1显着降低(P<0.01)。(5)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Fis-1/Drp-1浓度和LC3a/LC3b浓度均升高(P<0.05),Opa-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显着升高(P<0.01),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升高(P<0.05),Opa-1浓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Opa-1和Drp-1浓度显着降低(P<0.01)。(6)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UCP-1浓度升高(P<0.05)。结论:(1)肾阳虚体质模型鼠ATP产能下降,畏寒怯冷和低体重儿比例增加与肾阳虚体质临床表征相符,从宏观上论证造模成功。(2)肾阳虚体质模型鼠呼吸链酶代谢异常,呼吸链复合酶complex-1是评价肾阳虚体质模型能量代谢低下的关键指标之一。(3)肾阳虚体质模型鼠下丘脑作为线粒体能量代谢上游调控靶器官抑制了能量代谢,不仅使模型鼠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且从微观上论证造模成功。(4)肾阳虚体质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的自稳态失衡可作为肾阳虚模型构建成功的病理指征。(5)子代雌雄肾阳虚模型鼠存在肾阳虚性状差异,性激素是否促进或拮抗了造模因素,尚待进一步验证。

朱平[4](2019)在《中枢神经肽Y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率逐年增加。然而,ASCVD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包括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家族史等。2013年AHA/ACC《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指出,肥胖是脂质代谢紊乱的核心,是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涉及食物摄入过多和/或能量消耗减少的病理过程,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作为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的调节因子,参与了肥胖的发生与发展。NPY是一个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周围组织中。NPY虽在全脑都有表达,但以下丘脑弓状核表达水平最高。NPY参与调节多项生理过程,促进摄食,提高能量摄入,减少能量消耗。NPY/刺鼠基因相关蛋白(agouti gene-related protein,AgRP)和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神经元在弓状核区域分布最多,不仅发挥着刺激食欲的作用,还可通过NPY-Y1受体或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抑制POMC神经元的厌食效应。因此下丘脑弓状核的相关神经元和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近研究发现冷刺激可激活小鼠和人类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及米色脂肪组织(Beige adipose tissue,BeAT),从而提出冷刺激可预防和控制肥胖的观点。冷刺激是一种“应激”状态,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许多与饮食相关的机制,也是促进体重减轻的主要机制,包括了β-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脂解,白色脂肪组织(WAT)中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及刺激BAT产热。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肥胖人群交感神经活动似乎较消瘦人群有所增加,表明β-肾上腺素能的活动可能在某些方面也会促进体重增加。为阐明慢性冷刺激对能量平衡和葡萄糖稳态的影响,并阐明导致这些影响的潜在中枢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冷刺激小鼠模型方式,探讨高脂饮食背景下,冷刺激是否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NPY的调控机制。肥胖的干预措施有多种,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及减少食欲等。新近研究证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RANK)与能量稳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RANKL是一种由31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家族。RANKL/RANK的蛋白和mRNA在骨、骨髓、淋巴组织、大脑的下丘脑和中隔区域中表达。已有研究发现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血液中观察到RANKL水平升高,且RANKL水平升高程度与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程度一致。由此我们推测RANKL/RANK可以起到减少食欲的作用。有学者在对骨重建的相关研究中发现,RANKL/RANK信号通过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蛋白(cocaine-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和NPY调节。故而我们提出了“下丘脑区域存在的RANKL/RANK是否可以通过作用于分布在同一区域的NPY神经元,从而影响食欲”的科学假设,为验证上述假设的合理性,我们对“RANKL/RANK是否通过下调下丘脑NPY神经元来减少食物摄入并导致体重减轻,及其可能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索。肥胖与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往往并存,属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的范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机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常见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经常合并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有研究证实高血脂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NPY分泌增加。众多研究已证实,LDL在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ASCVD治疗中关注的焦点。另有研究显示LDL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缺乏会减少脂肪合成,增加热量生成,从而导致体重减轻。我们推测血脂相关成分有可能激活下丘脑NPY神经元,而激活下丘脑NPY神经元的血脂成分可能是LDL/LDLR。针对上述推测,我们对“LDL/LDLR是否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NPY通路参与机体脂肪与能量代谢的调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方法1.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代谢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1.1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野生型C57BL小鼠56只,NPY-GFP标记(NPY启动子控制下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小鼠28只,分为三组进行研究。其中,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用于研究能量的摄入,包括体重测定、脂肪组织的质量,葡萄糖以及胰岛素耐受性以及下丘脑目标蛋白的原位杂交,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用于研究下丘脑杏仁核区域c-fos表达,28只NPY-GFP小鼠用于确定NPY-GFP小鼠中的NPY神经元是否被冷刺激和HFD激活。1.2实验动物饲养方法小鼠10周龄后,每组小鼠均采用两种饲养喂养,即一半喂食标准食物,另一半喂食高脂饮食(HFD)。1.3实验动物的冷刺激干预方法小鼠10周龄后,每组小鼠各14只(标准食物7只,高脂饮食7只)同时进行冷刺激干预。方法:将小鼠放置在冰水混合物中(0℃),其深度为0.5cm,每天1小时,持续7周。非冷刺激的小鼠同时放置在室温水中(23℃)。1.4实验动物的体重测量和食物摄入量评估用于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每周一次同一时间进行称重。当小鼠为10,12,14和17周龄时,测量24小时内食物摄入量,并以能量摄入量(kJ/天)计算。1.5实验动物的糖代谢检测16周龄,即开始HFD和冷刺激干预6周后,对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进行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其中,胰岛素耐量试验安排在葡萄糖试验后的两天进行。1.6实验动物的标本留取17周龄时,即开始HFD和冷刺激干预7周后,100mg/kg氯胺酮和20mg/kg甲苯噻嗪麻醉后,处死所用三组实验动物。用于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解剖分离了其肩胛间的棕色脂肪组织(BAT)以及腹股沟,附睾,肠系膜和腹膜后的白色脂肪组织(WAT)并称重。三组实验动物的大脑组织收集办法均为生理盐水灌注后,经4%多聚甲醛固定,然后30%蔗糖溶液脱水,最后-70℃保存。1.7 c-fos组小鼠免疫组化检测用于c-fos表达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经7周HFD和冷刺激干预后,收集的大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杏仁核区域的c-fos免疫反应性,并经Zeiss Axioplan光学显微镜(Carl Zeiss Imaging Solutions GmbH,Munich,Germany)计数定量。1.8 NPY-GFP组小鼠c-fos与NPY双染定位检测28只转基因NPY-GFP小鼠经7周HFD和冷刺激干预后,收集的大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同时检测红色的c-fos活性神经元和绿色的GFP阳性NPY神经元,并经Zeiss Axioplan光学显微镜(Carl Zeiss Imaging Solutions GmbH,Munich,Germany)计数定量。1.9脑组织原位杂交检测采用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大脑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实验,分别检测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室旁核(PVH)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1.10数据统计使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6.0(GraphPad Software,Inc)进行所有统计学分析。2.RANKL对小鼠食物摄入和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2.1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30只,转基因NPY-GFP小鼠8只,分为4组用于该研究。其中,1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植入了大脑微量泵,用于观察RANKL注射与体重和食物摄入间的关系;10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用于检测RANKL注射30分钟后,下丘脑区域c-fos表达情况;8只转基因NPY-GFP小鼠用于检测RANKL注射30分钟后,下丘脑区域c-fos和NPY共同表达情况;8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用于检测RANKL注射30分钟后,下丘脑区域c-fos和CART mRNA共同表达情况。2.2实验动物的干预方式小鼠给予RANKL的途径分为两种,观察RANKL注射与体重和食物摄入组小鼠,采用小鼠脑室内植入微渗透注射泵的方式,以方便一周内持续稳定地给药;其余3组小鼠,均采用鼠尾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式。各组小鼠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每天10μg RANKL/1ml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为1ml生理盐水。2.3实验动物的体重测量和食物摄入量评估体重和食物摄入组小鼠采用普通饮食喂养,予以每天大脑微渗透注射10μg RANKL/1ml生理盐水或1ml生理盐水,同时进行体重测量,其中,1ml生理盐水注射组死亡1只小鼠。第8天,分别测量干预组和对照组24小时(从第7天10:00到第8天10:00)的累积食物摄入量。2.4实验动物大脑组织干预30分钟后原位杂交测定观察RANKL注射后即刻效应的3组小鼠,均采用小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10μg RANKL/1ml生理盐水或1ml生理盐水。注射完30分钟后,100mg/kg氯胺酮和20mg/kg甲苯噻嗪麻醉处死该组小鼠,经生理盐水灌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出大脑组织经30%蔗糖溶液脱水过夜。大脑组织切成厚度为30μm的冠状切片,经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下丘脑区域的c-fos、c-fos与NPY双标、c-fos与CART mRNA共染表达情况。2.5实验动物大脑组织干预1周后原位杂交测定体重和食物摄入组小鼠在第8天,采用2.4所述方法制备大脑组织标本,经原位杂交法测定Arc中的NPY、CART、POMC、AgRP的mRNA水平,以及DMH中的CART的mRNA水平。2.6数据统计方法同1.10.3.LDL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3.1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2只,LDLR-/-小鼠18只,转基因NPY-GFP小鼠6只,分为3组用于该研究。其中,LDLR-/-小鼠12只用于检测小鼠体重的变化;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2只、LDLR-/-小鼠6只,用于测定即刻c-fos表达情况;转基因NPY-GFP小鼠6只,用于检测c-fos和NPY共表达情况。3.2实验动物的喂养方式与体重测量LDLR-/-小鼠12只,分为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两组,每周相同时间测量小鼠体重,共观察10周。3.3实验动物大脑组织c-fos测定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2只、LDLR-/-小鼠6只,分为对照组(C57BL小鼠注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组(C57BL小鼠注射尾静脉注射LDL)、敲除注射组(LDLR-/-小鼠注射尾静脉注射LDL),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30分钟后,100mg/kg氯胺酮和20mg/kg甲苯噻嗪麻醉处死该组小鼠,经生理盐水灌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出大脑组织经30%蔗糖溶液脱水过夜。大脑组织切成厚度为30μm的冠状切片,经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下丘脑区域的c-fos表达情况。3.4实验动物大脑组织c-fos和NPY共表达情况测定转基因NPY-GFP小鼠6只,经鼠尾静脉注射LDL 30分钟后,采用3.3所述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下丘脑弓状核中c-fos和NPY共表达情况。3.5数据统计方法同1.10.结果1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代谢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1.1冷刺激和HFD对体重和食物摄入的协同作用四组比较,冷刺激加高脂饮食组小鼠体重增加最多,其次为高脂饮食组小鼠,第三为冷刺激组小鼠,最后为标准饮食组小鼠。干预2、4、7周时,分别测定食物摄入量,其曲线趋势与体重增加一致。1.2冷刺激使HFD喂养的小鼠的葡萄糖代谢恶化葡萄糖耐量实验中,无论是标准饮食喂养还是HFD喂养的小鼠,冷刺激都使小鼠的葡萄糖清除能力降低,表现出更差的糖耐量。但是,改为注射胰岛素后,冷刺激不能改变不同饮食组小鼠的血糖水平。1.3冷刺激和HFD导致小鼠体内WAT重量增加小鼠WAT总质量,冷刺激加HFD喂养组最大,HFD喂养组次之。小鼠BAT质量在四组小鼠之间没有差异。1.4冷刺激激活小鼠中枢杏仁核神经元无论是标准饮食喂养还是HFD喂养的小鼠,冷刺激均使小鼠下丘脑中央杏仁核区c-fos阳性神经元显着增加。同时,高脂饮食组的小鼠也较标准饮食组小鼠表现出更多的c-fos阳性神经元。1.5冷刺激激活小鼠中枢杏仁核NPY神经元高脂饮食喂养下,冷刺激使NPY-GFP小鼠下丘脑中央杏仁核区域具有更多的活化NPY神经元,并且,小鼠下丘脑中央杏仁核切片显示:活化的神经元中,61%呈现c-fos和NPY双染阳性。1.6冷刺激抑制BDNF mRNA的表达,诱导GHRH mRNA的表达无论是标准饮食喂养还是HFD喂养的小鼠,冷刺激均使小鼠VMH的BDNF mRNA的表达下降,PVN的GHRH mRNA表达上升,而HFD喂养相对于标准饮食,也有类似的作用。2 RANKL对小鼠食物摄入和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2.1 RANKL给药后的体重变化和食物摄入量改变给与中枢RANKL的小鼠与对照相比,RANKL组小鼠体重显着减少,且具有较低的食物摄入量。2.2 RANKL给药后下丘脑神经元c-fos免疫活性测定在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和背内侧核(DMH)区域中,RANKL处理组的c-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对照组。2.3 RANKL给药后下丘脑神经元NPY和CART mRNA与c-fos神经元共定位检测在Arc中,RANKL组NPY-GFP神经元和c-fos的表达区域有54%重叠。结合c-fos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双标记方法显示,RANKL组在DMH约72%的神经元c-fos和CART mRNA共表达。2.4 RANKL给药后下丘脑神经元NPY、CART、POMC、AgRP mRNA表达在Arc中,RANK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NPY mRNA表达显着降低,CART mRNA表达显着增加。在DMH中,RANKL组中CART mRNA表达上调。3 LDL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3.1 LDL高脂饮食不额外增加LDLR-/-小鼠体重高脂饮食组较普通饮食组,LDLR-/-小鼠体重无显着差异。3.2 LDL通过下丘脑弓状核LDLR激活下游神经元鼠尾静脉注射LDL后,C57BL6小鼠下丘脑弓状核c-fos表达增加,而LDLR-/-小鼠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并显着低于LDL刺激C57BL6小鼠组。3.3 LDL升高下丘脑弓状核NPY表达鼠尾静脉注射LDL后,NPY-GFP小鼠模型弓状核NPY神经元表达显着增加,并且81%的c-fos神经元与NPY神经元在同一区域。结论1冷刺激通过激活小鼠中枢杏仁核NPY神经元,抑制VMH的BDNF mRNA表达,诱导PVN的GHRH mRNA表达,从而导致小鼠食物摄入量增加、体重增加、WAT质量增加,以及葡萄糖耐量下降。在这一过程中,HFD起到了协同作用。2 RANKL通过小鼠下丘脑Arc的NPY mRNA表达降低、以及Arc和DMH的CART mRNA表达上调,造成小鼠食欲下降,从而减轻高脂饮食对体重的影响。3 LDL通过小鼠下丘脑Arc的NPY神经元LDLR激活NPY神经元,导致周围脂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肥胖。

张杰[5](2018)在《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鼠中诱导拒食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TS)是自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重要的真菌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Fusarium)所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A型TS可广泛地污染粮食作物,尤其是大麦、燕麦、小麦、花生、马铃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及其产品。这类毒素可以通过污染饲料,在动物和动物源性食品内残留,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形成严重危害。A型TS可以诱发动物和人产生一系列的毒性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和呕吐,生长迟缓、免疫低下、神经紊乱和内分泌紊乱等。尤其是此类毒素引起的拒食反应,是食源性中毒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已有部分试验表明了 T-2毒素可以诱导拒食反应,但是,A型TS在同一物种中引起拒食反应的强度、剂量以及机理尚不清楚。在自然界中,A型TS主要包含4种:(1)T-2毒素(T-2 toxin,T-2);(2)HT-2毒素(HT-2 toxin,HT-2);(3)蛇形毒素(Diacetoxyscirpenol,DAS);(4)新茄镰孢菌醇(Neosolaniol,NEO)。本试验以T-2、HT-2、DAS和NEO这4种毒素为对象,以已建立的小鼠急性拒食模型为基础,通过灌胃(Oral Gavage)和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两种攻毒方式,对比研究了 4种毒素诱导拒食反应的量效关系和拒食的持续时间,获得了 A型TS引起拒食反应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NOAEL)和最小有作用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LOAEL),通过LOAEL对4种A型TS的毒性强度进行排序;从调控食欲相关的4种饱感激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糖依赖性胰样多肽(Glucose 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酪酪肽(Peptide YY3-36,PYY3-36)入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血浆中饱感激素与A型TS诱导拒食反应的关系;同样地方法分析血浆中调控食欲相关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Serotonin,5-HT)和P物质(Substance P,SP)与A型TS诱导拒食反应的关系;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肝脏和脾脏中的细胞因子:白介素 1-β(Interleukin-1 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 A 型 TS 诱导拒食反应的关系。试验I A型TS诱导拒食反应的比较研究本试验以已建立的小鼠建立的急性拒食反应模型为基础,采用灌胃和IP两种方式对小鼠攻毒T-2、HT-2、DAS 和 NEO,攻毒剂量为 0、0.01、0.1、0.5、1 mg·kg-1·bw,攻毒之后在以下时间点0.5、1、2、3、6、16、24、48、72、96 h测定小鼠采食量。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到4种毒素诱导拒食反应的NOAEL和LOAEL以及引起拒食反应的量效关系、持续时间和耐受性,比较两种攻毒方式下4种毒素诱导拒食反应的能力。结果表明:4种毒素T-2、HT-2、DAS和NEO均可以诱导拒食反应,拒食反应发生非常迅速,均可在0.5 h内发生,持续时间为6-96 h不等,并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灌胃攻毒后,T-2、HT-2、DAS和NEO的NOAEL分别为0.01、0.01、0.1和 0.01 mg·kg-1·bw,LOAEL 分别为 0.1、0.1、0.5 和 0.1mg·kg-1·bw;IP 攻毒后,T-2、HT-2、DAS 和 NEO 的 NOAEL 分别为 0.01、0.01、<0.01、0.01 mg·kg-1·bw,LOAEL分别为0.1,0.1,0.01和0.1 mg·kg-1·bw。参照毒素诱导拒食反应的NOAEL和LOAEL,4种毒素诱导急性拒食反应的毒性顺序为T-2 ≈ HT-2=NEO>DAS(oral gavage);DAS>T-2≈HT-2≈NEO(IP)。试验IIA型TS诱导拒食反应与胃肠道饱感激素的关系本试验以小鼠急性拒食模型为基础,通过灌胃和IP对小鼠攻毒T-2、HT-2、DAS和NEO,攻毒剂量为1 mg·kg-1·bw,在攻毒后的0、0.5、2、6和24h采集小鼠血液。采用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浆中饱感激素CCK、GLP-1、GIP和PYY3-36的浓度,分析4种毒素攻毒后血浆中饱感激素的浓度变化。T-2、HT-2、DAS和NEO灌胃攻毒后1)血浆CCK浓度最高点分别出现在6 h、6 h、2 h、2 h,持续时间分别为24h、24h、>6h、>6h;2)与CCK相比,GLP-1的变化相对较弱,浓度最高点分别为2h、2h、6h、6h,持续时间分别为6h、6h、>6h、>6h;3)血浆PYY3-36浓度最高点均出现在2h,持续时间分别为>6h、6h、6h、6h;4)血浆GIP浓度最高点均出现在2 h,持续时间分别为24 h、24 h、6 h、>6 h。T-2、HT-2、DAS和NEO IP攻毒后1)血浆CCK浓度最高点均出现在6 h,持续时间均>24 h;2)血浆GLP-1浓度最高点均出现在2h,持续时间均为6h;3)血浆PYY3-36浓度最高点6h、2h、2 h、2 h,持续时间分别为24 h、>6 h、2 h、2 h;4)血浆GIP浓度最高点分别为2 h、2 h、0.5 h、0.5 h,持续时间分别为 24 h、24 h、6 h、24 h。说明T-2、HT-2、DAS 和NEO攻毒小鼠后血浆中饱感激素的浓度显着上升,且上升的趋势与4种毒素诱导的拒食反应呈正相关,说明这4种饱感激素在A型TS引起的拒食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验Ⅲ A型TS诱导拒食反应与神经递质的关系本试验设计与试验Ⅱ的设计相一致。采用直接竞争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浆中神经递质SP和5-HT的含量,分析4种毒素T-2、HT-2、DAS和NEO攻毒后血浆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变化。T2、HT-2、DAS和NEO灌胃攻毒后1)血浆5-HT浓度最高点均出现在2h,持续时间分别为24h、24h、6h、6h;2)血浆SP浓度最高点同样均出现在2h,持续时间均为6h。T-2、HT-2、DAS和NEO IP攻毒后1)血浆5-HT浓度最高点分别为6h、6h、2h、2h,持续时间分别为24h、24h、6h、6h;2)血浆SP浓度最高点分别出现在2h、6h、2h、2h,持续时间分别为24h、24h、6h、6h。试验结果显示T-2、HT-2、DAS和NEO攻毒小鼠后血浆中神经递质的浓度明显上升,且上升的趋势与4种毒素诱导的拒食反应呈正相关,说明神经递质5-HT和SP在A型TS诱导的拒食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验Ⅳ A型TS诱导拒食反应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本试验以试验Ⅰ为基础,选取1 mg·kg-1·bw T-2、HT-2、DAS和NEO对小鼠进行灌胃和IP攻毒,并在攻毒后0 h、2h、6 h和24 h后采集小鼠肝脏和脾脏。采用RT-PCR检测技术检测4种毒素攻毒后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2、HT-2、DAS和NEO均可上调肝脏和脾脏中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且基因的上调趋势与T-2、HT-2、DAS和NEO诱导的拒食反应相一致。说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在A型TS诱导的急性拒食反应中发挥作用。本试验首次在同一物种中采用两种攻毒方式对4种A型TS T-2、HT-2、DAS和NEO诱导的急性拒食反应的强度进行比较,制定了T-2、HT-2、DAS和NEO诱导急性拒食反应的LOAEL和NOAEL,并将其毒性顺序进行排序。从调控食欲相关的三条途径入手,发现饱感激素、神经递质以及细胞因子在T-2、HT-2、DAS和NEO诱导拒食反应中的变化,阐明了 A型TS诱导拒食的部分机理。本试验使人们对A型TS的毒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制定T-2、HT-2、DAS和NEO的安全限量提供理论依据,为防治其毒害作用奠定科学基础。

冯洪珍[6](2017)在《海马—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胃传入信息和胃运动的调控》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与海马CA1区之间Nesfatin-1神经/功能通路构成,探讨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对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和胃运动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阐明海马CA1区对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调控的效应。方法选用成年Wistar雄性健康大鼠782只,体重250-300 g,分笼饲养,每笼5只,实验处理后单笼饲养,大鼠食物皆为标准颗粒饲料,动物房保持22±3℃温度,60±5%的相对湿度,昼夜循环光照为12 h:12 h。实验前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主要实验方法包括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单个神经元细胞外放电记录、荧光金逆行追踪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体胃运动记录实验、核团电刺激和电损毁。选取400只大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前大鼠禁食12小时,不禁水。给予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35 mg/kg 1%的链脲佐霉素(STZ)溶液,第一次注射后饲养一周,第8天以同样的方式同等剂量进行第二次腹腔注射。采取大鼠尾尖血液测量大鼠空腹血糖值,实验选取空腹血糖≥7.8 mmol/l,以及餐后血糖≥11.1 mmol/l的大鼠作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中共筛选出糖尿病模型大鼠364只。单个神经元细胞外放电记录观察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对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CA1区之间Nesfatin-1神经元纤维联系;核团电刺激和电损毁实验观察海马CA1区对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效应的调控作用;在体胃运动记录实验观察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对大鼠胃运动的调控。结果1.单个神经元细胞外放电记录研究显示,55只正常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的细胞外神经元放电共记录到176个神经元,其中118个(118/176,67.0%)神经元对胃扩张刺激产生反应,鉴定为胃牵张(GD)敏感性神经元。在这118个GD敏感性神经元中,包括61个GD兴奋性(GD-E)神经元和57个GD抑制性(GD-I)神经元。在61个GD-E神经元中,下丘脑腹内侧核微量注射Nesfatin-1,有16个(16/61,26.2%)神经元显示为抑制效应,8个GD-E神经元显示为兴奋效应(8/61,13.1%),37个神经元无明显变化(37/61,60.7%);57个GD-I神经元中,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其中有12个(12/57,21.1%)神经元显示为兴奋效应,7个神经元显示为抑制效应(7/57,12.3%),38个神经元无明显变化(38/57,66.6%)。预先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astressin-B,再注射Nesfatin-1,则Nesfatin-1调控GD-E或GD-I神经元放电效应明显减弱(P<0.05)。相比正常大鼠,胃扩张刺激后,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记录到的GD-E或GD-I神经元在GD神经元中的比例,以及其放电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其抑制GD-E神经元放电的比率明显升高(26.01%VS.38.52%,P<0.05),放电频率变化率也显着增加(34.25±5.02%VS.57.17±9.23%,P<0.05);其兴奋GD-I神经元放电的比率明显增加(21.55%VS.33.39%,P<0.05),放电频率变化率也显着升高(26.82±7.21%VS.38.23±6.25%,P<0.05)。在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预先注射astressin-B,Nesfatin-1对GD-E或GD-I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率的调控较正常大鼠更为显着(P<0.05)。2.在体胃运动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Nesfatin-1可使正常大鼠胃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显着降低,且呈显着量效依赖关系(P<0.050.01)。下丘脑腹内侧核微量注射Nesfatin-1约5min后胃收缩幅度开始下降,约在10-15min下降幅度达到峰值。预先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astressin-B,可部分阻断Nesfatin-1抑制胃运动效应(P<0.05)。在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不同剂量的Nesfatin-1,大鼠胃收缩幅度和频率均显着降低,且呈显着剂量依赖关系(P<0.050.01)。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给予相同剂量Nesfatin-1,胃运动指数降低程度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不同浓度Nesfatin-1,糖尿病大鼠胃运动指数的EC50Nesfat in-1显着低于正常大鼠EC50Nesfat in-1(P<0.05)。3.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荧光金7天后,在海马CA1区发现有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结合Nesfatin-1荧光免疫组化研究,镜下可见海马CA1区部分标记荧光金的细胞质内有Nesfatin-1免疫阳性活性物的表达。提示,海马CA1区部分Nesfatin-1神经元可发出纤维投射至下丘脑腹内侧核。4.电刺激正常大鼠海马CA1区,可兴奋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抑制性GD-E神经元和Nesfatin-1兴奋性GD-I神经元;预先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抗NUCB2/Nesfatin-1抗体,再电刺激海马CA1区,Nesfatin-1抑制性GD-E神经元的兴奋效应进一步增强(P<0.05),而Nesfatin-1兴奋性GD-I神经元的兴奋效应进一步减弱(P<0.05)。在糖尿病大鼠,电刺激海马CA1区,可兴奋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抑制性GD-E神经元和Nesfatin-1兴奋性GD-I神经元;下丘脑腹内侧核微量注射抗NUCB2/Nesfatin-1抗体,再电刺激海马CA1区,Nesfatin-1抑制性GD-E神经元的兴奋效应也进一步增强(P<0.05),而Nesfatin-1兴奋性GD-I神经元的兴奋效应也进一步减弱(P<0.05)。与正常大鼠比较,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抗NUCB2/Nesfatin-1抗体,电刺激海马CA1区,糖尿病大鼠Nesfatin-1抑制性GD-E神经元的兴奋效应显着高于正常大鼠(P<0.05),而Nesfatin-1兴奋性GD-I神经元的兴奋效应显着低于正常大鼠(P<0.05)。5.电刺激海马CA1区,正常大鼠胃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显着增加(P<0.05),约13min时达到高峰。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微量注射抗NUCB2/Nesfatin-1抗体,再电刺激海马CA1区,大鼠胃收缩幅度和频率进一步增强(P<0.05)。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抗NUCB2/Nesfatin-1抗体,再电刺激海马CA1区,大鼠胃收缩幅度和频率也显着增强(P<0.05)。但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抗NUCB2/Nesfatin-1抗体后再给予电刺激海马CA1区,胃运动指数虽有所升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6.电损毁海马CA1区,正常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GD-E或GD-I神经元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假损毁对照组相比,电损毁海马CA1区,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对GD-E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抑制作用和对GD-I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兴奋作用均显着减弱(P<0.05)。在体胃运动研究显示,电损毁海马CA1区对大鼠胃收缩幅度和频率无显着影响(P>0.05);与假损毁+Nesfatin-1组相比,电损毁海马CA1区后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大鼠胃收缩幅度和频率也无显着改变(P>0.05)。在糖尿病大鼠,电损毁海马CA1区,下丘脑腹内侧核GD-E或GD-I神经元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损毁+Nesfatin-1组相比,电损毁海马CA1区,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对GD-E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抑制作用和对GD-I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兴奋作用均显着减弱(P<0.05)。在体胃运动研究结果显示,与假损毁+Nesfatin-1组相比,电损毁海马CA1区,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糖尿病大鼠胃收缩幅度和频率均无显着改变(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电损毁海马CA1区,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Nesfatin-1对GD-E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抑制作用和对GD-I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兴奋作用虽有减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电损毁海马CA1区,或电损毁海马CA1+VMH注射Nesfatin-1,糖尿病大鼠胃运动指数均无显着改变(P>0.05)。结论海马CA1区与下丘脑腹内侧核间有Nesfatin-1神经纤维联系;海马-下丘脑Nesfatin-1信号通路参与胃传入信息和胃运动调控,该作用可能与CRF系统活动有关;下丘脑Nesfatin-1可能参与糖尿病胃传入信息和动力障碍的调控;海马学习记忆中枢参与下丘脑摄食相关中枢Nesfatin-1对胃传入信息相关神经元兴奋性和胃运动的调控;本研究为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

李效凯[7](2014)在《有氧运动与饮食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大学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FTO基因是首个被广泛验证的肥胖易感基因,其rs9939609位点的突变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13周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性大学生的身体成分、血浆脂类代谢指标、血糖、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探讨减重与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的肾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FTO基因型肾功能的变化差异。期望为不同FTO基因型肥胖及其相关病症寻找合适的健身方法。方法:在某高校招募150名超重与肥胖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组(E组)、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组(E+D组)三组,每组50人。干预周期为13周。运动类型为有氧运动,项目主要是慢跑。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5%,每周三次,单次运动时间从30分钟逐步递增至80分钟,运动距离从1600米逐步递增至8000米。于第4周末、第8周末根据心率和尿蛋白测定,重新调整下一阶段的运动量。饮食控制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健康知识讲座、食物记录和反馈。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不参与运动和饮食干预。结果:被试的FTOrs9939609位点成功分型,TT基因型117人,TA基因型32人,AA基因型1人;T等位基因频率88.67%,A等位基因频率11.33%,与一般人群结果基本一致。与TT基因型被试比较,TA/AA基因型被试的BMI和VFI以及BC、WC、HC、UPLC以及血浆FPG、FINS浓度和HOMA-IR显着性高于TT基因型被试。干预后,不同FTO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的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的变化存在差异。对于TT基因型被试,与C组比较, E组的BMI和VFI、糖代谢指标(FPG和HOMA-IR)、脂代谢指标(TC、脂肪酶、TG、FFA)的下降和脂类相关指标(ApoA1和Al/B)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伴随减重的变化, E组的血浆炎症因子CRP的下降显着性多于C组,肾功能指标SCr的下降和eGFR的升高程度显着性也多于C组;E+D组的BMI、Fat%和VFI、糖代谢指标(FINS和HOMA-IR).脂代谢指标(TC, TG、FFA、LDL、ApoB、脂肪酶)的下降以及脂代谢指标(HDL、ApoAl和A1/B比值)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伴随减重的变化,E+D组的CRP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肾功能指标Scr的下降和eGFR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而且,与E组比较,E+D组的脂肪酶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E组。对于TA/AA基因型被试,与C组比较,E组的肥胖相关指标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而E组的血浆炎症因子TNF-a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E+D组的BMI. Fat%和VFI、糖代谢指标(FINS和HOMA-IR)以及脂代谢指标(TC、TG、FFA、LDL和ApoB)的下降以及脂代谢(HDL、ApoA1以及A1/B比值)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伴随减重的变化,炎症细胞因子(CRP和IL-6)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同时肾功能指标(SCr和SUA)的下降以及eGFR的升高程度显着性也多于C组;而且,与E组比较, E+D组在上述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指标、糖代谢指标、血脂代谢指标、慢性炎症因子以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也显着性高于E组。以上表明,单纯有氧运动干预后,TT基因型被试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TA/AA基因型被试。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后,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被试的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都有显着的改善,但是TA/AA基因型被试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的变化更显着。结论:1.本研究被试FTOrs9939609等位基因分布与一般人群基本一致。TA/AA基因型被试的BMI、VFI、BC、WC、HC和UPLC以及血浆FPG、FINS水平以及HOMA-IR显着多于TT基因型被试,表明FTOrs9939609SNP对超重与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2.有氧运动可显着降低FTOrs9939609TT基因型被试的BMI、Fat%和VFI以及血浆FPG水平和HOMA-IR,而对TA/AA基因型被试的效果不显着,提示有氧运动可降低FTO非风险等位基因被试的体脂,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显着降低TT和TA/AA基因型被试的BMI、Fat%和VFI以及FPG和HOMA-IR。但是,TA/AA基因型被试下降的幅度更大。提示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FTO风险等位基因型与非风险等位基因型(TT基因型)具有同等健康效应,但是对于风险等位基因型(TA/AA基因型)携带者的效果更明显。3.有氧运动可降低TT基因型被试的血浆TC、ApoA1、脂肪酶、TG、FFA含量,而对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脂的变化影响不显着。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TT和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浆TC、TG、FFA和LD显着下降,显着升高血浆ApoA1水平和提高A1/B比值,并且TA/AA基因型被试的变化程度显着性多于TT基因型。表明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TT基因型和TA/AA基因型都有改善血脂的效果,TA/AA基因型被试更受益。4.有氧运动可使TT基因型被试血浆CRP水平显着降低,可使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清TNF-α显着下降,提示运动干预可改善被试的慢性炎症水平,总体上,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的改善程度基本一致。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TT基因型被试的血浆CRP水平显着下降,而使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浆工L-6和TNF-α显着下降。提示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干预可改善被试的循环炎症水平,基因型之间具有差异。5.超重与肥胖减重后肾功能的改善与体脂降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血脂和炎症因子的降低显着性正相关。有氧运动可显着降低TT基因型的SCr和SUA(临界水平)的浓度,增加SC-eGFR,对TA/AA效果不显着。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显着降低TT和TA/AA基因型被试的SCr和SUA的水平,增加eGFR,且TA/AA基因型效果更显着。表明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A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肾功能改善更受益。

司银梅[8](2014)在《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病的疗效,进一步明确温肾健脾化痰方减肥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肥胖病的易患人群、肥胖病的分类和肥胖病的病因病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对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病的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将60只体重100~15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取食饮水;其余5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自由取食饮水。每周测量体重2次,喂养4周后选取体质量超出正常组平均体质量20%的40只作为造模成功大鼠。将4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d灌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温肾健脾化痰方1ml/100g/d灌胃。正常组继续喂以普通饲料,其他4组继续喂以高脂饲料,实验过程中每周测量体重2次,并根据体重调整给药量,连续治疗10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及肝功能。运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观察温肾健脾化痰方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FTO基因表达的影响。临床研究: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的饮食运动疗法,治疗组在饮食、运动基础上给予温肾健脾化痰方口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的变化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均能明显控制肥胖大鼠体重的增加,使体重增加的速度明显变缓,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及脂肪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组肝细胞形态排列正常,肝小叶规则,细胞质均匀;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圆形脂滴或脂肪空泡,胞核被推向周边;低剂量组脂变肝细胞与模型组相当;中、高剂量组脂变肝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脂肪空泡。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明显增大,单位视野内脂肪细胞数明显减少;低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与模型组相当;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单位视野内脂肪细胞数明显增多,且中剂量组的变化更为显着。3)各组大鼠肝功能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的ALT、AST均显着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均可显着降低ALT、AST水平(P<0.01),且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在降低AST水平方面又显着优于中剂量组(P<0.01),但在降低ALT水平方面则无明显区别(P>0.05)。4)各组大鼠血脂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的TC、TG、LDL-C均显着性升高(P<0.01),HDL-C显着性降低(P<0.01),提示肥胖大鼠模型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与模型组相比,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性降低TC、TG以及LDL-C(P<0.01),升高HDL-C(P<0.01),且三组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5)各组大鼠瘦素水平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瘦素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瘦素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低、中、高剂量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瘦素水平下降最明显。6)各组大鼠脂联素水平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脂联素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脂联素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低、中、高剂量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脂联素水平升高最明显。7)各组大鼠肝脏组织FTO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内FTO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经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FTO基因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8)各组大鼠脂肪组织FTO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脂肪组织内FTO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经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FTO基因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高、中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但与低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9)各组大鼠肝脏组织FTO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肝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为FTO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核为蓝色或蓝紫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细胞: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FTO阳性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经温肾健脾化痰方药物治疗的大鼠肝细胞内FTO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以中、高剂量组较明显。IPP分析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FTO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FTO阳性表达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10)各组大鼠脂肪组织FTO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为FTO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核为蓝紫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脂肪细胞: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内FTO阳性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经温肾健脾化痰方药物治疗的大鼠脂肪细胞内FTO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以中、高剂量组较明显。IPP分析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FTO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组织FTO阳性表达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临床研究: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体质量、BMI、腰围、WHR、血脂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论研究:肥胖病的病理因素属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以脾肾虚衰为主,标实以痰湿、瘀血等为主。温肾健脾化痰方的组方体现了肥胖病治疗的根本大法,为运用其治疗肥胖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研究:1)温肾健脾化痰方在控制肥胖模型大鼠体重增加,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腹内脂肪,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方面有良好作用。2)温肾健脾化痰方能控制食欲,使能量消耗增加,抑制脂肪合成,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肥胖,可能是通过调节肥胖模型大鼠的瘦素水平和脂联素水平来实现的。3)温肾健脾化痰方可降低肥胖模型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内FTO基因的表达,而FTO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不仅可直接影响食欲和饮食,提高能量消耗效率,还能通过调节瘦素、脂联素等内分泌因子,达到减轻肥胖的目的。临床研究:温肾健脾化痰方在治疗肥胖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珊珊[9](2014)在《松花粉水提物的分离及对3T3-F442A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松花粉富含核酸、黄酮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抗疲劳、降血压、护肝、美容、减肥等多种生理作用。本文以松花粉水提物为原料,通过HSCCC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的组分进行纯度检测和定性分析,得到的较纯的一种或一类组分作用于3T3-F442A小鼠前脂肪细胞,研究该组分对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特点以及松花粉水提物的性质,探索不同的溶剂系统中松花粉水提物的分离效果。分别用乙酸乙酯、乙醇、氯仿作为萃取试剂对松花粉水提物进行初步提取,萃取物质作为HSCCC分离的样品,分别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体系、正丁醇-乙酸乙酯-(甲醇/乙醇)-水体系、氯仿-甲醇-水体系中进行分离,选择出具有最佳分离效果的溶剂系统。通过不断尝试,得出的最佳分离条件为:乙醇萃取部分作为样品在氯仿-甲醇-水(4:3:2)溶剂体系下具有最好的分离效果,以上相作为流动相,分离温度为25℃,流速为2mL/min,主机转速为900r/min,主机正转,管路反接。待出峰后,2min/管收集样品,共收集38管。首次运用HSCCC对松花粉水提物进行了分离。2、松花粉水提物的不同萃取部分在几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结果分别用HPLC进行检测。以乙腈-水(1:9)作为HPLC检测的流动相,流速为0.5mL/min,通过DikmaDiamonsil C18(4.6mm×150mm,5μm)柱,检测不同分离组分的纯度。对HSCCC分离得到的38管组分隔管进行检测,将含有相同成分且杂质较少的14-19管合并,记为C。在相同的HPLC分析条件下对C组分进一步纯化得到组分C0。运用HPLC-MS探索C0组分的性质,分析结果显示C0组分是分子量为135.0541的纯物质,含有分子量分别为118.0280和91.0188的离子碎片,由Bruker数据分析软件推测出其化学式可能为C4H9NO4或C5H5N5。3、研究C组分对3T3-F442A小鼠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对细胞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作用24h后,药物浓度为2μg/mL、4μg/mL和128μg/mL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药物浓度为32μg/mL时差异极显着(P<0.01)。作用48h后,药物浓度在4μg/mL、8μg/mL和64μg/mL时差异显着(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促细胞增殖效果越明显。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内出现环状脂滴,分化的细胞形态变成圆形或椭圆形,随着分化的不断进行,细胞内脂滴逐渐积累,细胞体积不断增大。C组分对3T3-F442A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也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作用药物浓度的增加,促进分化的效果越明显;与空白组相比,药物浓度为4μg/mL、16μg/mL、32μg/mL、64μg/mL和128μg/mL时差异显着(P<0.05)。4、进一步研究C组分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空白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除4μg/mL和32μg/mL(作用48h)外,其余浓度C组分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药物作用24h和48h后,各浓度药物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均不显着。同一浓度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呈现不同的作用趋势。

张艳红[10](2014)在《LPS处理对肉鸡FTO表达的影响、机制及其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 FTO)是首个被发现与人类的非病理性肥胖相关的基因。肥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肥胖个体体内异常分泌的一些内分泌、代谢及炎症因子是诱发Ⅱ型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的重要介质。在哺乳动物的研究中发现FTO直接或间接地与炎症反应标记物的表达以及Ⅱ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相关。提示,FTO可能作为炎症和代谢疾病之间的联系因子。然而,FTO在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还很少。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被广泛用于制作全身性炎症的研究模型。肝脏及下丘脑能够对LPS做出反应,发生一系列炎症和代谢的变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能量代谢平衡。在哺乳动物上的研究发现,FTO在巨噬细胞中有表达并受到LPS的影响。那么LPS是否能够影响肝脏及下丘脑中FTO的表达及其转录调控机制,都还未见报道。FTO是6N-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的去甲基化酶。研究发现,FTO能够通过影响一些基因mRNA上的甲基化水平,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FTO作为去甲基化酶发挥功能的报道还很少,在禽类上仍是空白。FTO是否能够作为去甲基化酶,在LPS引起的肉鸡全身性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还未见报道。本文在肉鸡上应用LPS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研究FTO在肝脏及下丘脑中表达的变化、其转录调控机制,以及可能的功能。1 LPS对肉鸡肝脏及下丘脑中FTO表达的影响取广州温氏土鸡种蛋150枚,按照标准孵化程序孵化。出雏后第28天,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试验组注射0.5 mg/kg体重剂量的LPS,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后2h及24 h采集肝脏、下丘脑及抗凝血,分离血浆。LPS处理后1小时实验组动物即出现精神萎靡、饮水和进食频率下降的症状。LPS注射后2h,肝脏中TLR2 (Toll-like receptor).4.7及TLR21的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而这些基因在下丘脑中的表达均未受到影响。LPS注射24 h后,肝脏中TLR2、4及TLR5的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而TLR2在下丘脑中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却显着升高(P<0.01),其他TLRs的表达依然没有变化。LPS注射2h后,肝脏中促炎细胞因子IL(interleukin)-1β、IL-6、IL-8、IL-1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iNOS)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P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 TGFp)的基因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而在下丘脑,只有IL-1β、IL-8以及TGFP的表达受到了LPS注射的影响,其中IL-1β(P<0.01)和IL-8(P<0.05)的表达显着升高,而TGFβ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LPS处理24 h后,在肝脏中检测的细胞因子,只有IL-1β和iNOS的表达受到影响,其中前者显着升高(P<0.05),而后者则显着降低(P<0.01)。在下丘脑中只有TGFβ的表达相比与对照组显着升高,其他检测到的细胞因子表达相对于对照组则没有差异。LPS腹腔注射后2h及24 h,肉鸡的肝体比均显着升高(P<0.05);注射后24 h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注射后2 h血浆中的甘油三酯(P=0.09)以及注射后24h血浆中的总胆固醇(P=0.09)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在注射后2h显着升高(P<0.01)。肝脏中糖脂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也受到影响,其中包括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CPT1) (P<0.05)、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terol regulator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 SREBP1) (P<0.01),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7 alpha-hydroxylase, CYP7A1) (P<0.01)、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P<0.05)以及糖异生相关基因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P<0.05)和果糖-1,6-二磷酸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 FBP1) (P<0.05)。除FXR的基因表达显着上升外,其他基因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且这些差异均发生在LPS注射后2 h。LPS主射后24 h,所检测的所有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均没有差异。检测两个组织FTO的基因表达发现,LPS注射后2h及24 h,肝脏中FTO的基因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而下丘脑中FTO的表达则未受到影响。本部分结果提示,本文所采用的LPS注射剂量及注射方式引起了肉鸡全身性炎症反应,下丘脑和肝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对LPS处理的应答模式不同,提示炎症反应具有组织差异。肉鸡肝脏的糖脂代谢受到影响,而FTO的表达变化呈现出组织特异性。2 LPS影响肉鸡肝脏中FTO表达的转录调控我们在前面的实验发现,LPS腹腔注射能够降低肝脏FTO的基因表达,而对下丘脑中FTO的表达没有影响。在大鼠上的研究发现,Leptin能够通过STAT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通路降低FTO在下丘脑中的表达。在炎症反应中,STAT3能够受到细胞因子,尤其是IL-6的激活,发挥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本实验假设,LPS引起的FTO在肝脏及下丘脑中的表达差异,可能是通过STAT3的调控产生的。实验首先预测了鸡FTO启动子上STAT3的可能结合位点。发现,在FTO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之前3000 bp的侧翼序列中有1个STAT3的可能结合位点。STAT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显示,LPS注射后2 h,肝脏中STAT3的基因表达显着升高(P<0.05),磷酸化STAT3 (p-STAT3)与总STAT3的比值也显着升高(P<0.01)。而下丘脑中的STAT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都未受到影响。然而,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并没有发现STAT3结合到肝脏FTO启动子上。在FTO的启动子上,我们还预测到9个C/EBPβ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的可能结合位点。以往的报道发现,C/EBPP能够与STAT3互作调控基因的表达,而C/EBPβ也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转录因子。本实验中并没有发现LPS能够影响肝脏及下丘脑中C/EBPβ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但ChIP实验发现,LPS能够显着增加结合在FTO启动子上的C/EBPβ的水平(P<0.05)。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肝脏中C/EBPβ与STAT3确实存在蛋白间的互作。结果提示,LPS引起FTO在肝脏中的基因表达下降可能是受到了转录因子C/EBPβ的调控。而STAT3可能通过与C/EBPβ以蛋白互作的形式参与到了FTO基因表达的调控。3 LPS处理对FTO相关基因转录本m6A修饰的影响我们在相关性分析中发现,LPS处理后2h肉鸡的肝脏中,FTO同时与炎症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相关,其中包括Toll样受体中的TLR2 (P=0.01).4 (P=0.011)及TLR21 (P<0.05),且FTO的表达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都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检测的细胞因子中IL-6 (P<0.01)、IL-8 (P<0.01)以及iNOS (P<0.05)的基因表达与FTO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在代谢相关的基因中,脂代谢相关的基因CPT1(P<0.01)以及LDLR (P<0.05),糖异生相关的基因GR (P<0.01)、FBP (P<0.01)以及PCX (P<0.05)的表达与FTO呈显着的正相关。FTO是m6A (N6-methyl-asenosine)的去甲基化酶。应用m6A免疫杂交,我们并没有发现LPS注射后肉鸡肝脏中总m6A水平的变化。但是,应用m6A免疫共沉淀技术,我们发现使用m6A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沉淀,LPS处理组的免疫沉淀RNA回收率相对与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P=0.064)。说明,LPS处理后肉鸡肝脏RNA的m6A水平显着升高。这一结果不同于前面使用m6A免疫杂交技术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的不同分辨率导致的。进一步,我们检测了与FTO表达显着相关的基因的m6A水平。首先,对比这些基因在小鼠上的研究中是否含有m6A修饰。我们发现,炎症相关基因TLR2及TLR4,脂代谢相关基因CPT1及LDLR的基因上均含有m6A修饰。同时在我们的结果中与FTO表达没有显着相关性的基因中,SREBP2、HMGCR基因上也含有m6A修饰。而我们关注的重要的转录因子C/EBPβ基因的3’UTR上也存在一个m6A修饰位点。根据在哺乳动物上发现m6A偏向于分布在编码开始和结束位点附近的规律,我们分别在鸡上这些基因的编码区起始及结束位置附近设计引物,应用m6A免疫共沉淀结合qPCR技术,检测这些区段内m6A的相对水平是否受到了LPS的影响。结果显示,LPS处理后2h,肉鸡肝脏CPT1基因编码区开始位置附近的m6A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着减低(P<0.01)。而该基因编码结束位置附近的m6A水平并没有受到影响。C/EBPβ基因编码区结束位置附近的m6A水平也没有受到影响。我们同时检测与FTO表达具有显着相关性的基因,GR以及FBP1的m6A水平。结果显示,GR与FBP1基因编码区开始位置附近的m6A水平并没有受到LPS的影响,而FBP1基因编码区结束位置附近的m6A水平在LPS注射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6)。以往的研究发现,基因编码区起始点附近的m6A与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与之相符,我们在第一部分结果中发现CPT1基因在LPS处理后2h肝脏中的表达显着降低,而其编码区起始位点附近的m6A也显着降低。而目前为止,基因编码区结束位置附近的m6A水平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还不清楚。我们的结果显示,LPS注射后2h肉鸡肝脏中FTO的表达与炎症及代谢相关的某些基因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CPT1基因编码区起始位置附近的m6A水平的改变可能与肉鸡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CPT1表达显着降低有关,而FBP1基因的表达下降也有可能受到其mRNA上m6A的水平的影响。FTO作为m6A的去甲基化酶,可能调控了这些基因m6A水平,进而影响其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在LPS引起的肉鸡全身性炎症反应中,FTO在肝脏及下丘脑中存在表达变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C/EBPβ和STAT3可能受到IL-6的刺激,参与FTO的表达调控;同时FTO可能作为肝脏中炎症及代谢反应的连接分子,其表达变化可能会影响肝脏基因的m6A水平,其中CPT1及FBP1基因m6A水平的降低可能影响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肝脏在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异生过程。

二、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性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性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治疗食源性肥胖大鼠效应差异的mTOR/S6K1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电针治疗食源性肥胖大鼠疗效的个体差异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筛选和分组
        2.2 饮食诱导肥胖模型的构建
        2.3 模型评估
        2.4 动物第二次分组
        2.5 针刺方法
        2.6 各组大鼠实验处理方法
        2.7 组织取样
        2.8 观察指标
        2.8.1 电针减肥效应观察
        2.8.2 电针治疗大鼠有效性的判断
        2.8.3 附睾脂肪组织形态学计量
        2.9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电针减肥效应评价
        3.1.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3.1.2 各组大鼠体质量、附睾脂肪重量比较
        3.2 电针减肥效应个体差异的评估
        3.2.1 不同级别效应大鼠外观体型比较
        3.2.2 不同级别效应大鼠体重、附睾脂肪重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附睾白色脂肪细胞形态比较
        3.4 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细胞面积、平均直径比较
        4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减肥效应个体差异的m TOR/S6K1 自噬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1.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步骤
        2.1.2 图像采集和分析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步骤
        2.2.2 定量PCR反应及结果计算
        2.3 观察指标
        2.3.1 LC3、Beclin-1、p62 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2.3.2 m TOR、S6K1 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Beclin-1、LC3、p62 m RNA表达比较
        3.2 各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m TOR、S6K1 m RNA表达比较
        3.3 各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Beclin-1、LC3、p62 蛋白表达比较
        3.4 各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m TOR、S6K1 蛋白表达比较
        4 实验小结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本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2.1 组蛋白甲基化异常
        2.2.2 肠道菌群紊乱
        2.2.3 lnc RNAs表达异常
        2.3 对本病防治的认识
    3 针刺治疗肥胖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3.1 针刺治疗肥胖的临床优势与特色
        3.2 影响针刺减肥效应的因素
    4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4.1 针刺治疗肥胖的中枢响应机制
        4.2 针刺治疗肥胖的外周脂肪组织效应
    5 关于本实验方案的确立
        5.1 肥胖模型的选择与制备影响因素
        5.1.1 肥胖模型制备方法的选择
        5.1.2 DIO大鼠模型制备的影响因素
        5.2 电针干预方案的选择依据
        5.2.1 穴位处方的选择
        5.2.2 刺激方式的选择
        5.3 检测指标及方法的选择依据
        5.3.1 减肥效应评价指标的选择
        5.3.2 白色脂肪组织自噬水平及调控信号的检测
    6 关于本实验结果的分析
        6.1 电针对DIO大鼠的减肥效应及个体差异化评估
        6.1.1 电针减肥效应的评价
        6.1.2 电针减肥效应的个体差异评估
        6.2 白色脂肪m TOR/S6K1 介导的自噬与电针减肥效应及效应个体差异的相关性
        6.2.1 细胞自噬与肥胖的关系
        6.2.2 mTOR/S6K1 介导的自噬信号与电针减肥效应的相关性
        6.2.3 mTOR/S6K1 介导的自噬信号活性与电针减肥效应个体差异的相关性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附图
    附件二 综述 组蛋白甲基化/去甲基化与脂肪形成
        参考文献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相关指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BAT能量代谢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WAT棕色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中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的认识
    综述二:西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的认识
    综述三:针灸减肥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孕期干预建立肾阳虚体质模型的理论研究
    1 “肾阳虚”的理论内涵是肾阳虚体质模型建立的前提
        1.1 “虚”“寒”是肾阳虚的关键内涵
        1.2 肾阳虚是当前多种重大慢性疾病发病与传变的病理基础
        1.3 “肾在志为恐”导致恐伤肾的理论依据
        1.4 肾阳虚证是肾阳虚体质进一步发展,可用于指导体质造模
    2 基于先天禀赋采取老龄大鼠为亲本并采用孕期干预是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的关键
        2.1 父母体质状态是子代先天禀赋之源
        2.2 孕期干预影响子代先天禀赋的研究源远流长
        2.3 肾藏精不足是老龄群体的普遍体质状态
        2.4 孕期干预以塑造子代表型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运用
    3 以线粒体为核心的下丘脑-棕色脂肪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是评估本模型的重要方面
        3.1 富含线粒体并通过脂肪产能来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是棕色脂肪的重要生理特点
        3.2 PGC-1a/AMPK-a2/UCP-1 是棕色脂肪调控产热的重要机制
        3.3 NPY/NPY1R和POMC/MC4R是下丘脑调控棕色脂肪产热的上游机制
        3.4 线粒体自噬对维持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至关重要:裂变与融合
    4 定向挑选并不断固化肾阳虚表型的品种选育技术是本模型长期研究的理论依据
    5 科学假说——“基于先天禀赋的孕期干预与肾阳虚性状定向选育能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并表现为产能代谢机制紊乱”
第二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
    1 亲本阳虚体质大鼠筛选及评价
        1.1 冷热板示差法亲本阳虚体质大鼠
        1.2 对亲本阳虚体质大鼠作体貌性状评价
    2 肾阳虚体质大鼠造模
        2.1 恐伤肾(猫吓鼠)造模
        2.2 低温(寒冷环境)造模
        2.3 苦寒(盐制黄柏水灌胃法)造模
    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饲养及阳虚体质再筛选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5.1 出生体重是衡量个体先天禀赋的重要指征
        5.2 低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发育在病理上的联系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
        5.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呈现低出生体重可作为评价本模型的重要指标
        5.4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在40℃温控板停留率呈上升趋势初步论证模型构建成功
第三章 孕期干预造模的母子两代能量代谢差异性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第四章 孕期干预造模对子代雌雄鼠肾阳虚程度的差异性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第五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与正常大鼠能量代谢差异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结语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肾阳虚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大鼠肾阳虚体质评价量表
附件二:能量代谢调控相关基因溶解曲线图和扩增曲线图: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中枢神经肽Y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中枢神经肽Y调控冷刺激加剧高脂饮食性肥胖作用及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中枢神经肽Y调控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减轻肥胖作用及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枢神经肽Y调控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外周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肽Y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所获课题
致谢

(5)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鼠中诱导拒食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研究进展
        1 TS的来源与分类
        1.1 TS的来源
        1.2 TS的分类
        2 TS的污染状况
        2.1 国外TS的污染情况
        2.2 国内TS的污染情况
        3 TS的理化性质
        3.1 A型TS的理化性质
        3.2 B型TS的理化性质
        4 A型TS的毒性
        4.1 T-2毒素(T-2)
        4.2 HT-2毒素(HT-2)
        4.3 蛇形毒素(DAS)
        4.4 新茄镰孢菌醇(NEO)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拒食的研究进展
        1 下丘脑对食欲的调节
        1.1 弓状核(ARC)
        1.2 腹内侧核(VMN)
        1.3 外侧下丘脑(LH)
        1.4 室旁核(PVN)
        1.5 背内侧核(DMN)
        1.6 视交叉上核(SCN)
        2 脑干对食欲的调节
        3 迷走神经对食欲的调节
        4 胃肠道激素对食欲的调节
        4.1 抑制食欲的激素
        4.2 促进食欲的激素
        5 神经递质对食欲的调节
        5.1 5-羟色胺(5-HT)
        5.2 P物质(SP)
        6 细胞因子对食欲的调节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A型TS诱导拒食反应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溶液配制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设计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T-2诱导的急性拒食反应
        2.2 HT-2诱导的急性拒食反应
        2.3 DAS诱导的急性拒食反应
        2.4 NEO诱导的急性拒食反应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型TS诱导的拒食反应与胃肠道饱感激素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溶液配制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设计
        1.6 指标测定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T-2毒素诱导血浆中胃肠道饱感激素浓度上升
        2.2 HT-2毒素诱导血浆中胃肠道饱感激素浓度上升
        2.3 DAS诱导血浆中胃肠道饱感激素浓度上升
        2.4 NEO诱导血浆中胃肠道饱感激素浓度上升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型TS诱导的拒食反应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溶液配制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设计
        1.6 指标测定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T-2毒素诱导血浆中神经递质5-HT和SP的浓度上升
        2.2 HT-2毒素诱导血浆中神经递质5-HT和SP的浓度上升
        2.3 DAS诱导血浆中神经递质5-HT和SP的浓度上升
        2.4 NEO诱导血浆中神经递质5-HT和SP的浓度上升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型TS诱导的拒食反应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溶液配制
        1.4 引物设计
        1.5 饲养管理
        1.6 试验设计
        1.7 指标测定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肝脏内细胞因子基因水平的变化
        2.2 脾脏内细胞因子基因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全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海马—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胃传入信息和胃运动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试剂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主要试剂配制
    3 主要实验仪器
    4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
    5 荧光金逆行追踪与荧光免疫组化实验
        5.1 VMH注射荧光金
        5.2 大鼠灌注固定
        5.3 制备涂胶载玻片
        5.4 脑组织冰冻切片制备
        5.5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 电生理实验
        6.1 放电记录前的准备
        6.2 玻璃微电极制备
        6.3 细胞外放电记录
        6.4 组织学检查
    7 在体胃运动实验
        7.1 动物分组
        7.2 动物手术
        7.3 在体胃运动记录
    8 组织学检查
    9 电刺激
    10 电损毁
    11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Nesfatin-1 对正常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GD敏感性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 Nesfatin-1 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GD敏感性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响
    3 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 对正常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4 下丘脑腹内侧核注射Nesfatin-1 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5 海马CA1区FG/Nesfatin-1 双标神经元
    6 电刺激海马CA1区对正常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 反应性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7 电刺激海马CA1区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 反应性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8 电刺激海马CA1区对正常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9 电刺激海马CA1区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10 电损毁海马CA1区对正常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GD敏感性神经元和胃运动的影响
    11 电损毁海马CA1区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GD敏感性神经元和胃运动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有氧运动与饮食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大学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总体设计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三、实验设计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超重、肥胖的诊断
2. 超重与肥胖的现状
3 超重与肥胖的危害
4. FTO基因与肥胖以及运动、饮食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的影响
5. 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FTOrs9939609基因型在超重和肥胖大学生中的分布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干预方法
    
1.3 测试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150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基本状况
    
2.2 FTO rs9939609位点分型
    
2.3 干预前分组后样本基本状况
    3. 讨论
    
3.1 150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基本情况
    
3.2 FTO rs9939609SNP
    
3.3 超重与肥胖大学生FTO rs9939609基因型分布
    4. 结论
第二章 FTOrs9939609多态性对肥胖及体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rs9939609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rs9939609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rs9939609基因型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rs9939609基因型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肥胖及体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2.2 干预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肥胖及其体脂指标的变化的影响
    3. 讨论
    
3.1 有氧运动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3.2 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3.3 运动及其结合饮食控制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的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rs939609基因型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2 干预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血糖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 讨论
    
3.1 有氧运动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2 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3 干预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被试的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 结论
第五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脂代谢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脂质基本状况
    
2.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脂质代谢的影响
    
2.3 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脂类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超重与肥胖与血脂代谢
    
3.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脂类代谢的影响
    
3.3 干预对不同FTO rs9939609基因型被试脂代谢的影响
    4. 结论
第六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FTO基因型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基本状况
    
2.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影响
    
2.3 促炎因子的变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变化相关性
    
2.4 干预对不同FTOrs89939609基因型被试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3.1 超重、肥胖与慢性低度炎症
    
3.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促炎因子的变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其肥胖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3.4 干预对不同FTO 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影响
    4. 结论
第七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肾功能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150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基本状况
    
2.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的影响
    
2.3 干预对身体成分、血脂与炎症因子的变化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
    
2.4 干预对不同FTO 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超重与肥胖对肾功能的影响
    
3.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脏功能的影响
    
3.3 干预后机体系列的变化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相关性
    
3.4 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1 主要结果与结论
2 主要创新之处
3 主要缺陷与不足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参数的单位及其参考值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二、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病机制的理论探析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温肾健脾化痰方对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大鼠血生化和肝脏、脂肪组织病理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实验二: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大鼠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的影响47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实验三: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大鼠肥胖易感基因(FT0)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语
    1、理论研究
    2、实验研究
    3、临床研究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松花粉水提物的分离及对3T3-F442A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松花粉
    1.1 松花粉的功效
    1.2 松花粉成分分析
2 肥胖症与治疗
    2.1 肥胖症的产生
    2.2 肥胖症的治疗
3 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
    3.1 脂肪细胞的生成过程
    3.2 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
4.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
    4.1 HSCCC 概述
    4.2 HSCCC 溶剂体系的选择
    4.3 分配系数值的测定
    4.4 影响 HSCCC 分离的因素
    4.5 HSCCC 在天然产物成分分离的应用进展 第二章 松花粉水提物的 HSCCC 分离
1 材料与试剂
2 仪器与设备
3 方法与步骤
    3.1 HSCCC 溶剂体系的筛选
    3.2 样品制备
    3.3 溶剂系统的配置
    3.4 HSCCC 分离
4 结果与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花粉水提物分离物的检测和分析
1 松花粉水提物分离物的 HPLC 检测
    1.1 材料及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与步骤
    1.4 结果与分析
2 HPLC-MS 定性分析
    2.1 材料及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与步骤
    2.4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花粉水提物分离物对 3T3-F442A 小鼠前脂肪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2 仪器与设备
3 试剂配制
4 方法步骤
5 试验结果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松花粉水提物分离物对 HEPG2 人肝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2 仪器与设备
3 试剂配置
4 试验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6 试验结果
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10)LPS处理对肉鸡FTO表达的影响、机制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与组织代谢变化
        1 LPS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2 LPS引起的组织代谢变化
        3 LPS引起的炎症反应及代谢变化的分子机制
    第二章 FTO与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关系
        1 FTO的结构功能概述
        2 FTO与能量代谢
        3 FTO与炎症反应
    第三章 FTO作为m~6A去甲基化酶的研究
        1 RNA修饰的种类及其功能
        2 m~6A的功能
        3 FTO的去甲基化酶功能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四章 LPS对肉鸡肝脏及下丘脑中FTO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肉鸡肝脏中FTO表达的转录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LPS处理对FTO相关基因转录本m~6A修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总体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四、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性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治疗食源性肥胖大鼠效应差异的mTOR/S6K1自噬机制研究[D]. 姚俊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D]. 金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史年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中枢神经肽Y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朱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鼠中诱导拒食的机理研究[D]. 张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海马—下丘脑腹内侧核Nesfatin-1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胃传入信息和胃运动的调控[D]. 冯洪珍. 青岛大学, 2017(11)
  • [7]有氧运动与饮食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大学生的影响[D]. 李效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8]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司银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9]松花粉水提物的分离及对3T3-F442A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D]. 陈珊珊.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LPS处理对肉鸡FTO表达的影响、机制及其功能分析[D]. 张艳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肥胖大鼠急性期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