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连作的主要栽培措施

浅谈玉米连作的主要栽培措施

一、浅谈连作玉米的主要栽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武睿[1](2021)在《驯化栽培甘肃贝母对茬口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文中指出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是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唯一途径。本研究在高寒区定向培育马铃薯(MLS)、蚕豆(CD)、油菜(YC)、当归(DG)和撂荒(LH)茬口基础上,对野生甘肃贝母驯化栽培3年,系统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甘肃贝母通过物候和生长对茬口的选择和生态适应策略,以及土壤微生态与其物候、生长发育及鳞茎产能的内在联系,旨在探寻甘肃贝母驯化栽培的优异茬口,这对合理配置资源,培育优质甘肃贝母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与LH茬相比,DG和CD茬口土壤含水量、p H、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提高,容重降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增大,但p H降低。驯化第3年,各茬口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降低,但全钾、K+、Na+和Cl-含量均相对稳定。与LH茬相比,CD茬显着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各茬口均在旺长期土壤酶活性达最高值。2.甘肃贝母驯化前DG茬土壤基础细菌丰富度(Sobs)最大,而建植后不同年限CD茬细菌多样性(Shannon)和丰富度(Ace)均最高;CD、YC和DG茬真菌Shannon和Sobs指数在驯化第2年均最大。各茬口土壤主要优势细菌群落相对较稳定,其相对丰度依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优势真菌丰度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放线菌门丰度与容重、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变形菌门丰度与土壤含水量、水解氮和脲酶、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子囊菌门丰度与有机质、p H、脲酶活性呈正相关;毛霉菌门丰度与土壤容重和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3.与LH茬相比,DG和CD茬口甘肃贝母叶片和鳞茎SOD和POD活性显着增强。叶片MDA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高于鳞茎。叶片SOD和POD活性均在旺长期达最高值,而CAT活性在出苗期和倒苗期达最高值;鳞茎SOD、POD和CAT活性均在倒苗期达最高值。各茬口叶片的三种酶活性均在驯化第3年达最高值。各茬口根系TTC活性依次为DG>LH>CD>MLS>YC,并均在第3年达最高值。4.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加重。对3年生病原物分离鉴定获得F1、F2、F5和F6 4个菌种(Accession:MH917682,MH917683、MH917686和MH917687),其中F2和F5为主要致病菌,致病率分别高达95.0%和94.8%。综合形态和DNA分析,确定F1、F2、F5和F6分别为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F1为F6的无性型。F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为25℃,而F2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分别为25℃和30℃。F5的最适p H为8、菌丝致死温度为56℃,而F2分别6和61℃。F2和F5最适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钠。50%多菌灵对F2和F5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 mg﹒m L-1,其次为75%百菌清和80%代森锰锌。5.各茬口甘肃贝母出苗返青和倒苗均呈“慢-快-慢”动态趋势,出苗率依次为DG>CD>LH>YC>MLS,LH茬口倒苗最早,但茬口间不显着。与1年生相比,2、3年生返青和倒苗时间分别提前12 d和20 d。然而,返青率均逐年降低,发病率显着提高。3年生各茬口发病率依次为MLS(5.58%)>DG(4.69%)>YC(2.55%)>LH(2.22%)>CD(1.97%)。各茬口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提高,第3年各茬口生物碱含量依次为DG(0.135%)>CD(0.130%)>LH(0.125%)>YC(0.122%)>MLS(0.119%)。6.基于多种指标的隶属度分析,各茬口综合因子排序依次为CD(0.84)>DG(0.57)>LH(0.52)>YC(0.38)>MLS(0.18)。综上所述,驯化栽培甘肃贝母通过物候和生长发育调控其对茬口的适应策略,CD、DG及LH茬口可优化其根际微生态,协同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内在品质的转化积累,增强抗逆性,减轻病害发生,可有效提高驯化成效。本研究提出适宜甘肃贝母驯化栽培的优异茬口及其微生态调控机制,可为甘肃贝母资源的可持续化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庞师婵[2](2021)在《伴生栽培对番茄根际土壤及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析番茄伴生栽培不同作物对番茄根际土壤,以及根系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挖掘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及其功能,探索生态防控番茄连作障碍的方法,为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番茄×生菜(A)、番茄×苋菜(B)、番茄×菜心(C)、番茄×葱(D)和番茄×薄荷(E)、番茄单作(F)及空白(G)等7个处理,基于传统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全文结论如下:1、番茄伴生栽培生菜、苋菜、葱和薄荷均有助于提升番茄根际土壤肥力,尤其促进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氮的循环,各伴生栽培处理番茄根际土壤中氨肽酶活性分别是番茄单作(F)处理的3.83、2.01、3.76、1.90、2.57倍。此外,伴生栽培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可为植株生长和发育提供更为充足的磷素供应。但五种番茄伴生作物中,生菜、薄荷除对番茄根际土壤中β-葡糖苷酶无显着提高外,在其余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上均显着高于单作(F)处理,故改良番茄根际土壤肥力的效果以生菜、薄荷为佳;2、与番茄单作处理相比,番茄伴生栽培虽然没有显着提升主栽番茄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但伴生栽培不仅改变了单作处理中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属分类水平的丰度占比。同时依伴生作物的种类富集了特异的优势细菌门、属,具有改变主栽作物-番茄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组成的效果;3、与番茄单作处理相比,伴生栽培同样可以改变主栽番茄根际土壤中,门、属分类水平的优势真菌群落组成,但影响效果依伴生植物的种类而异。4、与番茄单作处理相比,伴生栽培虽然没有改变主栽番茄根系内生细菌群落门分类水平组成,但改变了根系内生细菌门分类水平的丰度占比;属分类水平,伴生栽培改变了主栽番茄根系的内生细菌群落组成。五种伴生作物中,生菜、葱和薄荷尤其提升了主栽番茄植株根系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分类水平数量。5、与番茄单作处理相比,门分类水平,伴生栽培不仅改变了主栽番茄根系内生真菌的组成,而且还改变了优势真菌门类的丰度占比;属分类水平,伴生栽培处同样改变了番茄根系优势内生真菌属分类水平组成,同时亦改变了共有优势内生真菌属分类水平的丰度占比。综上所述,与番茄单作处理相比,番茄伴生栽培具有提升主栽番茄根际土壤肥力、以及改变主栽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根系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功能。番茄伴生栽培拥有生态防控番茄连作障碍的潜力,但防控效果依伴生作物的种类而异。生菜、苋菜、菜心、葱和薄荷五种伴生作物中,基于主栽作物-番茄根际土壤以及根系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生态防控效果以番茄伴生生菜和薄荷组合为佳。

吕剑[3](2020)在《外源硅缓解CA诱导的黄瓜自毒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自毒作用是设施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设施黄瓜的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提高黄瓜对自毒胁迫的抵抗能力已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近年来,施用外源物质提高作物抗性已被大量报道。诸多研究表明,硅(Si)作为地壳中含量第二大元素,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增强作物抗自毒胁迫的机理尚未明晰。本试验以肉桂酸(CA)模拟黄瓜自毒胁迫,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了中度CA胁迫下外源Si(Na Si O3·9H2O)对黄瓜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建成、碳氮代谢、As A-GSH循环、水分代谢、离子吸收以及转录组的影响,探讨了外源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理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分析了其分子机制,为克服设施黄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CA(0.8 mM)胁迫能够显着抑制黄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抑制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长以及根的形态发育。1.0 m M的外源Si能够显着提高CA胁迫下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干鲜重,促进了幼苗根系的形态建成,显着增加了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根尖数和分枝数,说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i能够缓解CA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外源Si显着提升了CA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和淀粉含量及卡尔文循环中FBPase、FBA和TK等关键酶的活性;同时,通过Fv/Fm、Y(II)、q P和ETR的提高,增强了天线色素的捕光效率和光能转化效率,减轻了CA对光合系统的损害;显着提高了SPS、SS、AI和NI酶等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降低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在黄瓜叶片和根系中的积累,维持了植株体内正常的碳代谢过程。此外,外源Si处理显着提升了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增幅在20.78%~108.90%。3、外源Si显着抑制了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H2O2和O2·-的积累,增强了As A-GSH循环中APX、MDHAR、AAO、GR、DHAR和GST等关键酶活性(酶系统),提高了As A、GSH含量以及As A/DHA和GSH/GSSG(非酶系统),降低了DHA、GSSG的含量,增强了黄瓜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保持了细胞相对稳定的氧化还原环境,从而缓解了CA胁迫对黄瓜幼苗的氧化损伤。4、外源Si显着改善了黄瓜幼苗叶片的水分状况,提升了CA胁迫下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自由水含量(FWC)和叶水势;不同程度提高了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增加了叶片和根系中大量(N、P、K)、中量(Ca、Mg)及微量元素(Fe、Mn、Zn)的积累。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瓜幼苗8h、10d的叶片和根系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叶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基因数目增多,但从8h-10d CK与CA+Si间差异基因数目大幅降低,缓解作用明显。黄瓜根系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基因数目显着降低,且差异基因由下调为主转变为以上调为主。黄瓜叶片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6017个,根系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20195个;叶片中差异基因富集的GO项主要为“光合、光响应”、“代谢物前体和能量生成”、“跨膜转运”和“解毒”。基因富集的KEGG的项主要为“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根系中富集基因的GO项有“代谢过程”、“生长调节”、“跨膜转运”、“MAPK级联正调节”。基因富集的KEGG项主要为“谷胱甘肽代谢”、“过氧化物体酶”、“苯丙素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对GO项和KEGG项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外源硅可能通过调节生长素、ABC转运蛋白、过氧化物酶、氨基酸和离子转运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植株对肉桂酸自毒胁迫的抗性。

王志林[4](2020)在《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降解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残茬降解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残茬组成及多样性会影响残茬降解。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重要的设施蔬菜之一,但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设施番茄的可持续生产。作物残茬积累导致的自毒作用是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因子之一。间套作、轮作及填闲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连作障碍,同时也改变了地下残茬多样性及组成。这种变化可能对残茬的降解速率产生影响。提高番茄根茬的降解速率可以减少自毒物质积累,从而缓解设施番茄的连作障碍。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残茬混合对残茬降解速率及降解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试验选取了在生产中可以缓解连作障碍的五种能向土壤中投入的残茬,以番茄根茬为试材,设置了4种多样性进行残茬混合降解,分析了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降解速率的影响;利用定量PCR与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番茄根茬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为缓解番茄连作障碍和保持设施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6种残茬按不同多样性降解15 d与90 d时,残茬降解速率以及残茬氮含量与多样性正相关,残茬降解速率与氮含量也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残茬降解速率受残茬多样性、降解时间以及氮含量的显着影响。番茄根茬在与其它5种残茬混合降解后,降解速率在三个取样时期均升高,并且多样性与降解速率正相关。残茬多样性和降解速率与番茄根茬氮含量在45 d与90 d取样时正相关,但番茄根茬磷含量与降解速率间没有显着相关性,表明番茄根茬降解速率的升高与氮含量的增加有关,并且残茬降解时间、残茬物种的存在以及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番茄根茬降解速率的升高也有显着影响。(2)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残茬降解15 d与45 d时,多样性为4和6的混合残茬提高了多样性为1和2的番茄根茬中细菌群落的丰度,而在残茬降解90 d时,多样性对番茄根茬细菌群落丰度没有显着影响。番茄根茬的降解速率与细菌群落丰度在所有取样时期均正相关。而番茄根茬中真菌群落丰度仅在降解90 d时与多样性负相关,而与降解速率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3)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在15 d与90 d取样时,番茄根茬中细菌群落的香农指数与多样性正相关,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与多样性也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多样性为6的混合残茬提高了单一番茄根茬的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番茄根茬中的氮、磷含量与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负相关,磷含量与真菌群落的OTU数目正相关。残茬降解时间、多样性、特殊残茬的存在以及以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显着改变了番茄根茬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为4和6的番茄根茬真菌群落结构在残茬降解45 d与90 d时没有显着差异,而其它多样性水平间的番茄根茬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番茄根茬的氮、磷含量也与微生物群落结构正相关。随机森林分析表明番茄根茬细菌和真菌群落β多样性与丰度是预测番茄根茬降解速率变化的重要指标,并且OTUs相对丰度的升高也是影响番茄根茬降解速率变化的潜在因素,与番茄根茬降解速率有关的OTUs主要属于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随着残茬的降解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以及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残茬多样性的升高会提高番茄幼苗的地上部、地下部以及全株干重,并且残茬降解速率与番茄幼苗干重正相关,多样性为6的残茬处理促进了番茄幼苗的生长。综上所述,残茬降解时间以及残茬多样性和组成是影响番茄根茬降解速率的重要因素,并且番茄根茬微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丰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是重要的影响降解速率的潜在微生物指标。提高残茬多样性可以提高番茄根茬氮含量和细菌群落丰度,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提高降解菌群的相对丰度,从而促进番茄根茬的降解;并且番茄根茬中磷含量的升高可以提高真菌群落OTU数目,间接促进番茄根茬的降解。番茄根茬的快速降解是番茄幼苗加快生长的原因之一。

谢华[5](2020)在《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设施蔬菜连续种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炭特殊的性质(如:高pH、大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等)使其施入土壤后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目前,关于生物炭益处的报道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单一种植系统中,关于生物炭在伴生系统中应用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将不同剂量生物炭(0%、0.3%、0.6%和1.2%,w/w)施入番茄单作、分蘖洋葱伴生番茄的连作土壤中,进行为期两年的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生长发育及养分含量,采用qPCR技术分析了各处理土壤细菌、真菌、假单孢菌和芽孢杆菌的丰度;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各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以期评价生物炭对连作土壤改良作用以及生物炭与伴生栽培的互作效应,为生物炭在缓解连作障碍以及不同栽培模式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未添加生物炭和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显着提高了番茄株高、干重、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降低了有机酸含量。0.6%和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显着提高了 2018年的番茄产量。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使单作和伴生的株高、干重、产量、番茄果实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 8.67%、53.06%、59.74%、25.27%、21.48%、50.65%和 4.39%、20.48%、67.78%、19.65%、15.66%、37.25%,有机酸含量降低了 20.35%和 17.07%。2、未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显着提高了番茄植株N、P、K、Ca和Si的含量;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的N、P、K、Ca和Si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8.91%、8.43%、5.83%、8.51%和9.57%。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使单作和伴生番茄植株的N、P、K、Ca和Si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71.11%、66.00%、62.20%、84.31%、57.14%和 23.32%、24.14%、26.52%、21.16%、29.01%。3、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增加了 pH和降低了硝态氮含量,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降低了容重。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使单作和伴生栽培的土壤pH分别提高了 2.05%和2.01%,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96%和6.00%。4、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显着提高了蔗糖酶活性,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增加了脱氢酶活性。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增加了单作和伴生过氧化氢酶活性、伴生脱氢酶活性和单作蔗糖酶活性。5、Q-PCR结果表明:未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增加了真菌的菌群丰度,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增加了细菌、真菌和芽孢杆菌的菌群丰度。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提高了单作和伴生土壤细菌、真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的菌群丰度。6、Miseq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对细菌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1.2%生物炭显着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在属水平,0.6%和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增加了细菌潜在有益菌Solirubr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细菌潜在致病菌Krbbella的相对丰度。未添加生物炭和添加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提高了真菌潜在有益菌Pseudeurotium的相对丰度,未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降低了真菌潜在致病菌Ilyonectria的相对丰度。7、NMDS和RDA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与pH、NO3--N和EC值等土壤特性的变化密切相关,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NO3--N和含水量等密切相关。综上,未添加生物炭和添加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pH、硝态氮和容重)、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促进番茄生长和产量方面优势更显着。

李庆凯[6](2020)在《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连作障碍严重影响着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产量,制约着我国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花生根系分泌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和自身生长发育的化感作用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间作缓解连作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适宜的玉米(Zea mays L.)//花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为阐明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化感作用的角度出发,选取日照莒县连作花生10年的地块,以鲁花11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整玉米、花生间作带的宽度、比例、带间距,设置了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M2P4)、3:3间作模式(M3P3)、3:4间作模式(M3P4)和4:4间作模式(M4P4),以连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花生产量等的影响;收集玉米根系分泌物,通过模拟培养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花生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降低了分枝数,以边行所受影响较大;开花下针期间作花生单株干物质重高于连作,但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均低于连作花生,且边行低于中间行。玉米//花生可显着降低花生单株烂果数,单位面积荚果产量比连作花生平均增产2.58%~6.46%。间作模式M2P4、M3P3和M3P4均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LER>1),以M3P4最优,两年的LER平均为1.12。2.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特征的影响间作改变了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在开花下针期,4种间作模式比连作花生少了咖啡酸;在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间作花生根际土壤中阿魏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咖啡酸、邻苯二甲酸、肉桂酸和香草酸的含量均显着低于连作花生,以边行降幅较大,比连作花生分别平均降低36.14%、32.17%、33.33%、50.10%、66.40%、41.41%、38.34%和17.71%。间作玉米行数越多,酚酸类物质降幅越大;玉米带与花生带互换种植有利于降低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3.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铁)含量。不同取样时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表现为: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期>收获期;对不同位置花生根际土壤影响表现为:边行>中间行。间作模式M3P3、M3P4和M4P4土壤酶活性高于M2P4,但不同间作模式下花生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差异不大。玉米、花生换带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酶活性、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但对有效铁含量影响不大。4.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MBC、MBN)和微生物活性,以开花下针期增幅最大;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影响表现为:边行>中间行;玉米、花生换带种植亦有利于增加中间行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丰度。酚酸类物质与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ace和chao指数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呈负相关,但不同种类酚酸类物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邻苯二甲酸、苯甲酸和肉桂酸与细菌多样性存在显着负相关;阿魏酸和咖啡酸与真菌多样性存在显着负相关;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和香草酸与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均存在显着负相关。间作花生结荚期根际土壤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丰富度显着低于连作,该菌属为花生果腐病主要致病菌;间作花生开花下针期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和结荚期孢霉属(Motierella)均呈增加趋势,其均可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在开花下针期,间作花生根际土壤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显着高于连作花生;鞘氨醇单胞菌属可用于芳香化合物(酚酸)的生物降解。不同细菌属和真菌属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其相关性往往与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相反趋势。5.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酚酸类物质(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质量比4:10:7)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与酚酸类物质处理相比,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处理的土壤各指标均有所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较明显地降低了低浓度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各指标的化感指数,土壤微生物量(MBC、MBN)、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平均降低27.06%、26.61%、30.51%和24.49%。酚酸类物质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均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的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6.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和病原菌的互作效应两种浓度(0.75 mmol·L-1、1.5 mmol·L-1)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质量比1:1:1)均抑制了花生胚芽的生长,以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化感作用最强,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玉米根系分泌物促进了花生胚芽的生长,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胚芽的抑制作用,以对低浓度(0.75 mmol·L-1)酚酸类物质处理的化感作用影响较大。酚酸类物质均抑制了花生根腐镰刀菌菌落的生长,且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高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和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对炭疽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增加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根腐镰刀菌和炭疽菌的化感抑制作用,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炭疽菌的化感正效应。玉米//花生可通过增加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和改变某些特定微生物种群等方式降低花生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而缓解其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作用,减轻土传病害,从而缓解了花生连作障碍;玉米根系分泌物抑制了花生根腐镰刀菌和炭疽菌的生长,在缓解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抑制作用和花生的自毒作用亦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花生3:4间作模式是最有利于兼顾缓解花生连作障碍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张立彭[7](2020)在《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甘肃名优蔬菜,也是中国唯一的甜百合,其适生区仅为甘肃中部兰州周边二阴山区,无性繁殖、分布区域狭窄,多年生栽培,连作现象十分普遍,连作障碍发生十分严重。为研究应用高效、低毒、绿色、安全的兰州百合土壤连作障碍治理技术,本研究以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相结合以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来克服土壤连作障碍作为基本思路,于2018-2019年设计了2年2点试验研究,共4个处理:对照(CK)、威百亩熏蒸(SFM)、微生物菌剂处理(MF)、威百亩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SFM+MF);通过测定了若干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土壤微生物指标以及土壤理化性状指标,评估了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及其生理生物学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处理对兰州百合在各生育期的株高、茎粗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差异并无显着差异,但从百合植株地上、地下部的干鲜重、根系活力以及百合产量测定结果来看,SFM(威百亩熏蒸)处理一定程度上抑制百合植株的生长,降低了百合产量,MF(微生物菌剂)处理促进了百合植株生长,增加了兰州百合产量,同时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可以消减SFM(威百亩熏蒸)处理所产生的产量降低效应。MF(微生物菌剂)处理也具有持续显着提高兰州百合产量的作用;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对百合生长所产生的不良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负向效应,持续向农药污染田添加微生物菌剂可显着消减威百亩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2.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百合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显着的影响,4个处理中,MF(微生物菌剂)处理优化了土壤生物化学环境,推动了连作百合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的过程,SFM(威百亩熏蒸处理)与SFM+MF(威百亩+微生物菌剂)处理效果次之。MF(微生物菌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同时有效提高了土壤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具有持久降低土壤真菌数量的效应;但对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着;在样地S1中,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幼苗期真菌数量比CK降低了68.92%;在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期真菌数量比CK显着增加了239.38%;其幼苗期放线菌数量与CK相比增加了133.97%;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苗期真菌数量与CK相比降低了62.80%;苗期细菌数量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113.67%。在样地S2中,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影响较小,但是有效提高了细菌数量。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收获期的真菌数量比CK显着降低了57.00%;SFM(威百亩熏蒸)处理盛花期的真菌数量比CK降低了67.02%;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后苗期的放线菌数量显着低于CK处理23.08%。MF(微生物菌剂)处理收获期的真菌数量比CK显着降低了36.14%;MF(微生物菌剂)处理苗期细菌数量比CK显着增加了89.44%;MF(微生物菌剂)处理收获期放线菌数量比CK增加了178.14%。相较于与SFM(威百亩熏蒸)处理,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盛花期细菌数量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287.38%,其收获期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CK处理321.42%。3.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百合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着的影响,4个处理中,MF(微生物菌剂)处理降低了土壤pH,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显着改善了土壤营养状况,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养分含量,优化了植株生育环境。与SFM(威百亩熏蒸)处理相比,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其总孔隙度及含水量有所提升,其所有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CK水平。在样地S1中,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EC值、含水量、总孔隙度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16.10%、12.50%、35.92%,土壤pH及容重比CK显着降低了5.07、2.70%;MF(微生物菌剂)处理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154.95%、8.53%、15.85%、292.74%;在样地S1的4组观察值中,有2组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显着高于对应的SFM(威百亩熏蒸)处理观察值,有1组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显着低于对应的SFM(威百亩熏蒸)处理观察值,1组差异不显着。在样地S2中,相较于CK处理,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EC值显着提高了16.67%,pH及土壤容重比CK处理显着下降;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95.41%、8.01%、7.75%、476.80%;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比CK显着提高了195.88%。在样地S2的4组观察值中,有3组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显着高于对应的SFM(威百亩熏蒸)观察值,1组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威百亩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联用并不能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相反,由于早春低温及土壤含水量不足,威百亩熏蒸容易对兰州百合产生药害;而单独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百合产量,缓解连作障碍,并且能够有效消减威百亩处理所产生的负作用。微生物菌剂的基本作用机理是缓解从细菌型土壤向真菌型土壤过度程度,优化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同时这也是其消减威百亩药害的重要生物机理所在。在西北寒旱生态区山地高原蔬菜春茬旱作露地栽培模式下,受低温及土壤含水量低的影响,利用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及其产生前体棉隆及威百亩进行土壤熏蒸,易发生药害,应谨慎使用。

金莉[8](2020)在《不同蔬菜轮作对温室番茄连作基质微生物多样性及番茄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选用连作6年种植12茬番茄的有机栽培基质,研究轮作白菜、菜豆和芹菜对基质理化性质、基质酶活性以及温室后茬番茄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影响,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轮作后基质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评估。旨在探讨不同蔬菜轮作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的微生物区系和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为克服基质连作障碍和基质栽培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番茄连作基质经过白菜和菜豆轮作后,基质EC值、有机质含量、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均较连作处理分别显着增加了31.20%、7.40%、10.99%、13.65%和3.38%、16.75%、26.42%、8.91%,轮作芹菜处理的基质pH和全氮含量比连作处理显着增加了4.59%、5.60%。通过RDA分析得出,大部分的真菌属与有机质和有效磷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大多数有益的细菌属如放线菌属、芽单胞菌属、根瘤菌属等与基质有效磷含量、EC、有效钾、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2.轮作芹菜处理能显着提高栽培基质中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而轮作白菜处理和轮作菜豆处理的真菌多样性显着低于番茄连作处理。进一步的PCoA分析表明,3个轮作处理的真菌群落结构不同于番茄连作处理。连作处理中的几种有害真菌属(如Pseudogymnoascus、Gibberella和Pyrenochaeta等)的相对丰度要明显高于3个轮作处理,且轮作芹菜处理对有害真菌属丰度的降低效果更明显。3.轮作白菜、菜豆和芹菜处理的Observed species、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连作处理,说明轮作各处理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连作处理。细菌群落的层次聚类分析和PCoA分析均表明,轮作处理与连作处理的细菌群落明显分离。各轮作处理中的优势菌属为固氮菌属、放线菌属和厌氧绳菌属等有益菌属。4.对后茬番茄栽培研究表明,前茬各轮作处理栽培的番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高于番茄连作处理。前茬轮作白菜处理的番茄植株在结果盛期和结果末期的株高和叶面积最大。在整个生育期内各轮作处理的番茄茎粗无显着差异,但总体以白菜处理的茎粗较大。5.后茬番茄叶片在光合荧光生理上表现为:轮作芹菜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后茬番茄叶片的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净光合速率(Pn),增幅分别为38.15%、62.99%、65.06%和48.46%。轮作白菜和轮作菜豆处理相较连作处理显着提高了后茬番茄叶片的Tr和Gs,增幅分别为69.12%、58.86%和50.85%、62.81%。相较连作处理,轮作菜豆处理的番茄叶片qP显着提高了4.00%,轮作芹菜处理的番茄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着提高了91.67%。在抗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程度上表现为:各轮作处理的轮作芹菜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番茄连作处理,且轮作芹菜处理要显着高于番茄连作处理,分别增加了15.70%和53.16%。而连作处理的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要显着高于各轮作处理,轮作芹菜处理的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降幅为31.97%和47.02%。6.不同蔬菜轮作对后茬番茄品质有较大影响,轮作芹菜、白菜和菜豆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后茬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较连作处理分别增加了:54.18%、42.34%和39.74%,且轮作芹菜处理还显着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增幅为:75.56%和0.30%。连作处理中番茄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和硝酸盐含量要显着高于各轮作处理果实中的含量。综上所述,从不同蔬菜轮作对基质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后茬番茄生长发育效果来看,以轮作芹菜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且对后茬番茄果实品质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轮作白菜,而连作处理严重降低了栽培基质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并影响了后茬番茄的生长生理和品质。因此在连茬种植番茄的有机基质中轮作芹菜更能克服有机基质连作障碍,从而实现设施番茄有机基质高效可持续生产。

宋佳承[9](2020)在《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中国贫困地区促进粮食生产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由于农耕面积限制和马铃薯集约化生产,连续种植模式在中国某些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长期连作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调,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大量研究发现,轮作是缓解土壤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但关于马铃薯-藜麦轮作和马铃薯-玉米轮作如何影响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以及轮作模式下土壤与根系间的相互作用鲜见报道。因此本文研究了马铃薯-藜麦和马铃薯-玉米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质量、马铃薯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连作障碍,实现更好的轮作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轮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相较于连作,马铃薯-藜麦轮作,马铃薯-玉米轮作明显提高了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细菌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轮作处理土壤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较连作显着增加,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连作马铃薯田轮作后,根际土壤细菌优势属Sphingomonas、Gemmatimonas、Pyrinomonas、Aridibacter和Lys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升高,其中轮作藜麦处理较连作分别提高了28.98%、2.79%、35.96%、28.86%和166.49%,轮作玉米处理较连作分别提高了70.40%、11.57%、56.54%、42.18%和90.37%。轮作后大部分与C、N相关的功能菌(Pseudolabrys、Sphingobium、Nocardioides、Arenimonas和Gaiella等)相对丰度显着升高。(2)相较细菌而言,轮作对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轮作较连作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和丰富度指数(Chao1、ACE)。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占绝对优势;轮作处理土壤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较连作显着降低,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各处理根际土壤真菌优势属中,马杜拉分枝菌属、炭疽菌属和杯伞属分别仅存在于马铃薯连作、马铃薯-藜麦轮作和马铃薯-玉米轮作土壤中;轮作处理根际土壤中被孢霉属和金孢属相对丰度较连作显着升高,而赤霉属和镰刀菌属显着降低。连作马铃薯田轮作后,土壤中大部分有益菌(Metarhizium、Chaetomium、Mortierella、Clonostachys和Penicillium等)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大部分致病菌(Gibberella、Fusarium、Alternaria、Sarocladium和Ustilago等)相对丰度显着降低。(3)马铃薯-藜麦、马铃薯-玉米轮作明显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相关酶的活性,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B/F),降低真菌数量,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对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单株薯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轮作藜麦、玉米使得马铃薯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减少,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表明通过轮作藜麦和玉米使得连作对马铃薯植株造成的胁迫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轮作藜麦、玉米显着提高了马铃薯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说明轮作藜麦及玉米促进了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与轮作藜麦及玉米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促进马铃薯地上部分的发育相对应。比较轮作藜麦及轮作玉米的整体表现,以轮作玉米调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较好。

周彤[10](2020)在《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轮作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田牧草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牧草在连作中虽然实现了连年规模性种植,但会造成连作障碍等问题。为了缓解牧草连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探讨豆科—禾本科牧草轮作新模式。本试验以种植5年的紫花苜蓿(记作A)为前茬,轮作草地早熟禾(记为K)、无芒雀麦(记作S)、苇状羊茅(记作T)及紫花苜蓿;以草地早熟禾作为前茬,轮作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及草地早熟禾。对8种轮作模式的牧草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本试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轮作2年中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模式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草地早熟禾—苇状羊茅、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模式,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相反趋势。(2)不同轮作年限下,以紫花苜蓿前茬,3种禾本科牧草为后茬的轮作模式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和2040 cm均低于苜蓿连作;而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在2个土层高于苜蓿连作。以草地早熟禾为前茬,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紫花苜蓿为后茬的轮作模式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基本都高于草地早熟禾连作。轮作第2年040 cm土层K2A轮作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最高的模式比K2K连作分别提高16.78%、12.87%、25.69%、10.06%、2.54%、6.22%、16.21%。轮作第3年040 cm土层K3A,K3S,K3T模式中养分含量最高的比K3K分别提高9.71%、12.87%、25.82%、6.32%、8.03%、7.96%、17.18%。(4)紫花苜蓿连作和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2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高于其他模式,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轮作后降低了土壤酶活性,草地早熟禾和其他牧草轮作后提高了土壤酶活性。轮作第2年040 cm土层,K2A轮作的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模式比K2K分别提高27.60%、30.19%、15.70%、16.33%。轮作第3年040 cm土层K3A轮作的4个酶活性比K3K分别提高14.58%、14.16%、17.33%、17.16%。(5)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轮作模式下牧草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土壤养分等16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16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总共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达92.14%。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0.37%,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3.77%,第3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8%。对各模式进行综合打分可得: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和苜蓿连作模式排名第1和第2,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草地早熟禾连作2种轮作模式排名第7和第8。

二、浅谈连作玉米的主要栽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连作玉米的主要栽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驯化栽培甘肃贝母对茬口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川贝母种质资源
        1.2.2 川贝母研究现状
        1.2.3 甘肃贝母研究现状
        1.2.4 茬口的研究进展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2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2.1.4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地概况
    2.4 试验材料与设计
        2.4.1 不同茬口培育
        2.4.2 甘肃贝母种子播种试验
        2.4.3 甘肃贝母苗采集
        2.4.4 不同茬口土壤样品采集
        2.4.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6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7 甘肃贝母根际土壤微生物测序
        2.4.8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4.9 甘肃贝母病原菌的研究
        2.4.10 甘肃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2.4.11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土壤含水量对不同茬口的响应
        3.1.2 不同茬口生长年际间土壤容重的动态变化
        3.1.3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p H动态变化
        3.1.4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
        3.1.5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水解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1.6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1.7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3.1.8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1.9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全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1.10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全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3.1.11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离子的动态变化
    3.2 讨论与小结
        3.2.1 不同茬口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2 不同茬口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3 不同茬口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3.2.4 不同茬口对土壤有机质等土壤养分的影响
        3.2.5 不同茬口对土壤离子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2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3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4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与小结
        4.2.1 CD和LH茬口能显着提高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蔗糖酶活性
        4.2.2 CD和DG提高甘肃贝母不同物候期土壤脲酶活性
        4.2.3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4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
第五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测序数据基本分析
        5.1.2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菌群落物种分析
        5.1.3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5.1.4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5.1.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独有细菌群落组成
        5.1.6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5.1.7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5.1.8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5.1.9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酶的关系
    5.2 讨论与小结
        5.2.1 CD、LH和 DG茬口促进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
        5.2.2 茬口间甘肃贝母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相对稳定
        5.2.3 土壤理化因子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关
        5.2.4 土壤酶活性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关
第六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测序数据基本分析
        6.1.2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菌群落物种分析
        6.1.3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6.1.4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6.1.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独有真菌群落组成
        6.1.6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6.1.7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6.1.8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6.1.9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酶的关系
    6.2 讨论与小结
        6.2.1 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6.2.2 茬口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和土壤酶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七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出苗、倒苗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1 结果与分析
        7.1.1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出苗率的影响
        7.1.2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倒苗率的影响
        7.1.3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酶促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1.4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7.1.5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系活力的影响
    7.2 讨论与小结
        7.2.1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出苗率的影响
        7.2.2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倒苗率的影响
        7.2.3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酶促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2.4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7.2.5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系活力的影响
第八章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研究
    8.1 结果与分析
        8.1.1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8.1.2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8.1.3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主要致病菌的药剂筛选
    8.2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9.1 结果与分析
        9.1.1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植株生长动态的影响
        9.1.2 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产量的影响
        9.1.3 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鳞茎腐烂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9.1.4 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9.2 讨论与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10.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伴生栽培对番茄根际土壤及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作障碍研究现状
        1.2.2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分析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生物学性状分析
        2.4.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5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伴生处理番茄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
        3.1.1 番茄根际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
        3.1.2 番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C、N和P
    3.2 伴生处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
        3.2.1 根际土壤细菌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3.2.2 番茄根际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3.2.3 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3.3 伴生处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
        3.3.1 番茄根际土壤真菌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3.3.2 番茄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3.3.3 番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3.4 伴生处理番茄植株根系内生细菌多样性
        3.4.1 番茄根际内生细菌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3.4.2 番茄根系内生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3.4.3 番茄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3.5 伴生处理番茄植株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
        3.5.1 番茄根系内生真菌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3.5.2 番茄根系内生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3.5.3 番茄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伴生处理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
        4.1.1 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2 番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C、N和P的影响
    4.2 伴生处理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1 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2.2 番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伴生处理对番茄植株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1 番茄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2 番茄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外源硅缓解CA诱导的黄瓜自毒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毒作用的概念与作用机理
        1.1.1 自毒作用的概念
        1.1.2 自毒作用的作用机理
    1.2 自毒作用的缓解途径
        1.2.1 外源物质对自毒作用的缓解
        1.2.2 耕作制度及合理施肥对自毒作用的缓解
        1.2.3 降解菌对自毒作用的缓解
    1.3 硅及其生理作用
        1.3.1 硅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3.2 硅的吸收和转运
        1.3.3 硅缓解植物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3.4 硅缓解植物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测序在非生物胁迫作用中的应用分析
        1.4.1 转录组学的概念和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方法
        1.4.2 转录组学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应用
        1.4.3 外源硅对植物逆境下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形态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的培养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CA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2.2.4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2.5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碳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品种
        3.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i对CA胁迫下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Si对CA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的影响
        3.2.3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4 Si对CA胁迫下黄瓜叶片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3.2.5 Si对CA胁迫下黄瓜根系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3.2.6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SPS和 SS活性的影响
        3.2.7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AI和 NI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品种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中O_2~(·-)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4.2.2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As A、DHA、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4.2.3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中As A/DHA和 GSH/GSSG的影响
        4.2.4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APX、MDHAR和 AAO活性的影响
        4.2.5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R、DHAR和 GST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品种
        5.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NR活性的影响
        5.2.2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NiR活性的影响
        5.2.3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S活性的影响
        5.2.4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OGAT活性的影响
        5.2.5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OGAT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水分代谢和离子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品种
        6.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6.2.2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水势的影响
        6.2.3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汁液浓度的影响
        6.2.4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2.5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2.6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黄瓜幼苗转录组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供试品种
        7.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7.1.3 样品制备和测序
        7.1.4 RNA提取和纯化
        7.1.5 RNA样本的质量检测
        7.1.6 cDNA文库建立和测序
        7.1.7 测序数据处理
        7.1.8 Gene Ontology(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7.1.9 差异基因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
        7.1.10 差异基因表达的Heatmap图
        7.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黄瓜叶片测序质量
        7.2.2 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 gene,DEG)的鉴定
        7.2.3 差异表达基因GO的富集分析
        7.2.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7.2.5 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7.2.6 黄瓜叶片qRT-PCR验证RNA-seq结果
        7.2.8 黄瓜根系测序质量
        7.2.9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 gene,DEG)的鉴定
        7.2.10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7.2.11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7.2.12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7.2.13 黄瓜根系qRT-PCR验证RNA-seq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降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1.2.2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主要防控和缓解措施
        1.2.3 残茬混合降解以及影响因素
        1.2.4 残茬混合降解与微生物群落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残茬混合对残茬降解的影响
        2.2.2 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降解的影响
        2.2.3 不同残茬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试验方法
        2.3.1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测定
        2.3.2 残茬初始成分的测定
        2.3.3 残茬质量损失的测定
        2.3.4 残茬氮、磷含量的测定
        2.3.5 番茄幼苗干、鲜重的测定
        2.3.6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3.7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残茬混合对残茬降解的影响
        3.1.1 不同残茬处理对残茬降解速率的影响
        3.1.2 不同残茬处理对残茬氮、磷含量的影响
    3.2 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降解的影响
        3.2.1 单一残茬以及含有番茄根茬的混合残茬处理对残茬降解速率的影响
        3.2.2 对番茄根茬降解速率的影响
        3.2.3 对番茄根茬氮、磷含量的影响
    3.3 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3.4 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4.1 对番茄根茬细菌和真菌群落多α样性的影响
        3.4.2 对番茄根茬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4.3 对番茄根茬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5 残茬混合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残茬混合与番茄根茬降解的关系
    4.2 残茬混合与番茄根茬微生物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连作障碍及其防治措施
        1.2.2 伴生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2.3 生物炭的概念及性质
        1.2.4 生物炭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5 生物炭在间套作系统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番茄育苗及定植
        2.3.2 土样及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1.1 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2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3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4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5.1 对菌群绝对丰度的影响
        3.5.2 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5.3 对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
        3.5.4 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5.5 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
    3.6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6.1 对土壤真菌绝对丰度的影响
        3.6.2 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6.3 对真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
        3.6.4 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6.5 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
4 讨论
    4.1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4.2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4.3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 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1.1 土壤理化性质劣化
        1.2.1.2 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1.2.1.3 化感自毒作用
        1.2.2 连作障碍的危害
        1.2.3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2.4 间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
        1.2.4.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2 间作对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2.4.3 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4 间作对作物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1 花生农艺性状的考察
        2.1.4.2 花生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1.4.3 玉米、花生产量及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4 土地当量比的计算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2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荚果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1 花生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
        3.1.4.2 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提取
        3.1.4.3 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1.1 边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1.2 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2 玉米、花生换带种植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1 换带种植边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2.2 换带种植对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土壤样品的采集
        4.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1 土壤养分含量
        4.1.5.2 土壤酶活性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花生根际土壤酶活性
        4.2.1.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2.1.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1.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2.1.4 玉米//花生对连作花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1.5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
        4.2.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2.2.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2.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
        4.2.2.4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4.2.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土壤样品的采集
        5.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5.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5.1.5.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2.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5.2.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2.4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5.2.4.1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真菌的影响
        5.2.4.2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细菌的影响
        5.2.5 花生根际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5.1 微生物多样性与酚酸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5.2.5.2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5.3.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
        5.3.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度的影响
        5.3.3 花生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6.1.3 试验设计
        6.1.4 土壤样品采集
        6.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5.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6.1.5.2 土壤酶活性测定
        6.1.5.3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6.1.5.4 化感作用评价
        6.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2.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3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6.3.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6.3.3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
    6.4 小结
第七章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和病原菌的互作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7.1.3 试验设计
        7.1.3.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1.3.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土壤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7.1.3.3 化感作用评价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2.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
    7.3 讨论
        7.3.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3.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1 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现状
        1.1.2 兰州百合产业面临的问题
    1.2 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的危害
        1.2.2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3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3 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法
    2.2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1 兰州百合植株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测定
        2.2.2 兰州百合植株根系生理指标测定
        2.2.3 土样的采集与测定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百合植株生长的影响
        3.1.2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百合植株综合生长指标的影响
        3.1.3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的影响
        3.1.4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产量的影响
    3.2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3.3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百合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兰州百合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兰州百合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5 其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历

(8)不同蔬菜轮作对温室番茄连作基质微生物多样性及番茄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
        1.3.1 无机基质栽培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1.3.2 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1.3.3 有机基质栽培的方式及其特点
        1.3.4 有机基质的配比及预处理
        1.3.5 有机基质栽培的发展前景
    1.4 作物栽培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
        1.4.1 自毒化感作用引起作物连作障碍
        1.4.2 根系分泌物引起作物连作障碍
        1.4.3 微生物区系失衡引起作物连作障碍
    1.5 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
        1.5.1 间作和轮作缓解连作障碍的研究
        1.5.2 内生菌在缓解连作障碍上的应用
        1.5.3 生物炭在缓解连作障碍上的应用
    1.6 有机基质的重复利用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场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及培养
    2.3 试验设计
    2.4 基质样品采集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基质养分含量的测定
        2.5.2 基质酶活性的测定
        2.5.3 基质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分析
        2.5.4 后茬番茄植株生长生理和果实品质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轮作不同蔬菜对番茄连作基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3.2 轮作不同蔬菜对番茄连作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3.3 轮作不同蔬菜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真菌和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3.1 基质真菌α多样性
        3.3.2 基质细菌α多样性
    3.4 轮作不同蔬菜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真菌和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3.4.1 真菌β多样性
        3.4.2 细菌β多样性
    3.5 轮作不同蔬菜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5.1 真菌群落的组成
        3.5.2 细菌群落的组成
    3.6 环境因素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布的影响
        3.6.1 环境因素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真菌群落分布的影响
        3.6.2 环境因素对番茄连作基质中细菌群落分布的影响
    3.7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生长的影响
    3.8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生理的影响
        3.8.1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叶片光和参数的影响
        3.8.2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8.3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8.4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叶片MDA和 Pro含量的影响
    3.9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轮作不同蔬菜对连作基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4.2 轮作不同蔬菜对连作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4.3 轮作不同蔬菜对连作基质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4 轮作不同蔬菜对连作基质中群落结构的影响
    4.5 基质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4.6 轮作不同蔬菜对后茬番茄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9)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轮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2.2 轮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1.2.3 轮作对根际土壤功能菌的影响
        1.2.4 轮作对作物病害的防控作用
    1.3 轮作对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轮作对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3.3 轮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4 轮作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3.5 轮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5 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2.1.6 细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2.2.2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门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
        2.2.3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属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
        2.2.4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功能细菌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2 真菌ITS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3.1.3 真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2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门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
        3.2.3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属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
        3.2.4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有益菌和致病菌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轮作及连作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土样及植株样品采集
        4.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1.5 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4.1.6 根系生理、根系形态及植株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轮作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轮作及连作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4.2.3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
        4.2.4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形态的影响
        4.2.5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4.3.2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和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10)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轮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轮作对植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轮作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3 轮作和连作下土壤肥力的影响
        1.2.4 轮作和连作下土壤酶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豆禾牧草轮作对其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轮作模式对牧草株高的影响
        2.2.2 不同轮作模式对牧草干草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轮作模式对牧草粗蛋白(CP)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轮作模式对牧草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影响
        2.2.5 不同轮作模式对牧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豆禾牧草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采样方法
        3.1.5 土壤养分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2.3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4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2.5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2.6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3.2.7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豆禾牧草轮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采样方法
        4.1.5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蔗糖活性的影响
        4.2.3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4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豆禾牧草轮作对牧草生产性能、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综合评价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1 原始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2.2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5.2.3 主成分提及主成分得分计算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导师简介

四、浅谈连作玉米的主要栽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驯化栽培甘肃贝母对茬口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D]. 武睿.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伴生栽培对番茄根际土壤及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庞师婵. 广西大学, 2021(12)
  • [3]外源硅缓解CA诱导的黄瓜自毒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 吕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残茬混合对番茄根茬降解的影响[D]. 王志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5]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谢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 李庆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7]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研究[D]. 张立彭.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不同蔬菜轮作对温室番茄连作基质微生物多样性及番茄生长的影响[D]. 金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9]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D]. 宋佳承.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10]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轮作效应研究[D]. 周彤.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浅谈玉米连作的主要栽培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