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化反应管道工程研究

氨化反应管道工程研究

一、氨化反应管道化工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雷[1](2019)在《负载型Ni-Ke催化乙醇胺临氢胺化的研究》文中提出乙撑胺系列产品主要包括乙二胺(EDA)、哌嗪(PIP)等,作为重要的胺类化学品在化工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一碳化学与精细化工组研发的负载型Ni-Re催化乙醇胺(MEA)临氢胺化合成乙撑胺工艺已实现工业化,但长期以来缺乏对催化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本论文对负载型Ni-Re催化MEA临氢胺化反应中Re的助剂效应、催化机理、Ni的尺寸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并探索了其他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将Ni-Re催化体系的应用拓展到腈类加氢反应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考察了 Ni-Re/Al2O3催化剂中Re助剂对Ni物种结构的影响,通过表征发现Re可抑制Ni物种向Al2O3体相的扩散,提高载体表面八面体构型Ni2+的比例,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并能提高Ni物种的分散度,增加了 MEA胺化反应中的表面金属Ni位点。实验发现Ni颗粒烧结是引起单金属Ni/Al2O3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而Ni-Re/Al2O3催化剂在胺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烧结能力。通过对Ni-Re/Al2O3中Re物种的结构表征和DFT模拟计算,发现ReOx在胺化反应过程中呈现多种价态并在Ni表面富集形成[ReOx-Ni](0≤x<4)表面合金相。其中,高价态ReOx(x≥3)修饰在金属Ni颗粒表面,可降低Ni的表面能,同时表面ReOx(x≥3)物种之间存在排斥作用,不易聚集,有效抑制了高压、NH3和H2反应气氛下金属Ni颗粒的烧结,延长了催化剂寿命;低价态ReOx(x<3)的亲氧性较强,可在反应过程中吸附MEA的O原子,与相邻金属Ni位点之间的协同催化作用可降低MEA脱氢过程(速率控制步骤)的解离能,从而提高了催化效率。通过改变焙烧气氛有效调节了 Ni-Re/Si02催化剂上Ni的粒径,流动NO气氛下焙烧得到的催化剂表面Ni粒径为4.5 nm,用于MEA胺化反应时,EDA和PIP总收率可达66.4%,高于以往报道值。Ni颗粒尺寸对MEA胺化反应有明显影响,通过对不同粒径Ni的表面位点类型和电子性质的表征,发现增大粒径可提高面位点Ni的比例和表面电子云密度,有利于促进反应初始阶段MEA与NH3的胺化,提高EDA选择性。探索其他助剂对MEA胺化反应的影响,发现Mn、La和Ce作为助剂时,Ni-x/SiO2具有较高的初始活性;Ni-Cr/Si02催化剂稳定性较好。此外,采用流动气氛焙烧,可在减少Ni和Re负载量的同时保持催化性能,达到降低催化剂成本的目的。将Ni-Re/Si02催化剂拓展到3-羟基丙腈(3-HPN)加氢反应,在滴流床反应器中评价1300h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可再生性能,3-HPN可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醇胺的产率约为90%。

欧阳博[2](2018)在《酯的氨解反应及其管道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酰胺是一类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合物,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酰卤氨解法、酸酐氨解法、羧酸氨解法、羧酸铵盐脱水法、酯氨解法、腈部分水解法、醛氨化法、醇催化氨化法、炔氨化法等。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采用酯为原料,间歇釜式和连续管道化两种工艺制备酰胺。首先,本文采用间歇釜式反应器,探究了一系列碱性催化剂对乙酸乙酯与液氨的反应催化效果,并筛选出催化性能最好的金属钠作为催化剂。通过工艺条件的优化,得到乙酸乙酯氨化制备乙酰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酯氨摩尔比n(乙酸乙酯):n(液氨)=1:2,催化剂金属钠用量为0.06当量,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hr,原料乙酸乙酯转化率可以达到97.8%。反应液经GC-MS初步表征确认;而后将重结晶提纯后进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构正确。该工艺适用于多种酯的氨解反应,经工艺优化后,实验选取的酯氨解转化率均在85%以上,重结晶提纯后进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构正确。其次,本文采用管道化反应器探究了无催化剂条件下乙酸乙酯和正丙胺反应制备N-正丙基乙酰胺的反应。反应在188-228℃范围内,该反应均能取得较好的反应效果,转化率达93%以上,但温度越低,所需停留时间越长,同等产能下,需要更大的反应盘管容积。原料酯胺比在1:0.667-1.50范围内对完全反应所需停留时间影响不大,且均能取得较好转化率,但从产物质量摩尔浓度上看,原料酯氨比为1:1.00时产物浓度最高,增大某一原料的比例能够增大另一种原料的转化率,但是产物质量摩尔浓度反而下降。反应压力大于体系最大泡点压力时,对反应基本无影响。本文还结合酯氨解反应机理与管道化反应数据,计算出乙酸乙酯和正丙胺反应的表观动力学。原料转化率对停留时间的曲线为“S”型,与自催化反应类似;且快速反应期转化率与时间呈一次函数关系。因此提出了夺氢步骤为整个反应的控速步骤,且该步反应速率由反应温度决定,和酯、胺的浓度无关,整个反应表观动力学表现为零级反应。通过拟合计算得到在快速反应期,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满足Arrhenius方程,活化能为38489J·mol-1,指前因子为8.4709。本文开发的间歇釜式反应器中金属钠催化酯氨解反应与管道化反应器中乙酸乙酯和正丙胺无催化剂反应均有一定创新性。所有实验均为无溶剂反应,未检测到副反应发生,转化率高。釜式反应采用的催化剂金属钠用量少、价格便宜,对酯氨解工业化具有一定意义;管道化反应的实验结果,为研究酯氨(胺)化反应动力学以及实际工业过程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张子木[3](2017)在《基于压力能驱动的自搅拌反应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搅拌在冶金、化工和材料加工单元操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物料搅拌能增加多相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湍流程度,从而缩短均匀混合时间和反应时间,对于高温过程,搅拌还有强化传热传质的作用。但外加机械搅拌的反应器最大的问题是对机械密封要求较高、不利于大幅提高温度和压力。考虑到现有流体机械能回收技术,本论文提出了利用高压流体自身的压力能来驱动叶轮旋转,实现流体的自我搅拌的新思路。根据这一新思路,本文设计并开发了 0203×954 mm的新型压力能驱动的自搅拌反应器装置,实现管式反应器依靠流体自身压力能进行搅拌的目的。论文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PIV和高速照相等现代技术手段,围绕自搅拌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和返混特性、自搅拌转速大小、自搅拌反应器的启动能及自搅拌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刺激-响应技术,利用脉冲示踪法测量了流体入口压力(1.5,2,2.5,3 MPa)、液位高度(5/6D,4/6D,3/6D,2/6D,1/6D)和流体黏度(1.0,8.26,16.9,21.8,33 mPa·s)对自搅拌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特性影响规律,计算了相应条件下的平均停留时间,并据此分析了自搅拌反应器的返混特性。结果表明:升高液位高度和增大流体入口压力,可缩短平均停留时间;在不同的液位高度下,流体黏度为1.0mPa·s时平均停留时间最长,其中液位高度为5/6D时的最长平均停留时间为314.7 s。不同条件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方差均在σ<0.4,说明自搅拌反应器内的流动更趋近于平推流。(2)利用高速照相技术测定了不同条件下自搅拌反应器达到的搅拌转速。液位高度为1/6 D时,搅拌转速受流体黏度变化影响最大;液位高度为2/6~5/6D,流体黏度大于1.0 mPa·s时的搅拌转速变化幅度较小;搅拌转速在液位高度为2/6 D时达到最小值,其中流体入口压力为0.5MPa,黏度为1.0mPa·s时的搅拌转速仅为2.3r/min。综合来看,搅拌转速随液位高度的升高呈“U”字型变化趋势,根据操作条件和流体物理性质的不同,最小搅拌转速出现在H2=2/6 D或H3=3/6 D处。(3)根据因次分析的原理,推导了自搅拌反应器达到一定转速时需输入的最小能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单位时间的输入能量即输入功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准数方程:N= Kμ3-x2D-1-x1+2X2ρ-2+x2Hx1Rx2,在本文实验研究范围内求解上述准数方程相关系数,并对其进行修正,得到输入功率N= 4.6407 × 105 μ0 7492 D4.1546 ρ0 2507 H-0.6531 R2.2507,经验证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4)采用 ANYSYS Workbench 15.0和ICEM 15.0作为前处理器,FLUENT 15.0为求解器,TECPLOT3602011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了不同条件下自搅拌反应器内的速度场分布,压力场分布及湍动能分布。增大入口流体压力或降低液位高度使自搅拌反应器内流速增大,不同操作条件下反应器内均有小涡流存在,搅拌轴附近及桨叶之间流速偏低,最低流速约为0.05 m/s;自搅拌反应器内压力分布较均匀,由壁面至中心压力逐渐减小。入口处和桨叶附近压力最大,降低入口流体压力和升高液位高度则自搅拌反应器内的压力降低;框式柔性搅拌桨的搅拌作用提高了流体的湍动程度,液位高度增加也使湍流程度加剧,而在不同入口压力条件下,自搅拌反应器内的湍动程度相差不大。(5)采用PIV技术对自搅拌反应器内的流动场进行了测量。同时,采用高速照相机拍摄了自搅拌反应器运行时的流动图像。结果表明,在反应器不同位置有小涡流存在,这与数值计算的结果吻合,证实了数值计算选用模型是正确的。同时也发现当反应器没有充满液体时,在搅拌作用下会有气泡产生。

张华良[4](2017)在《催化氨烷基化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乙二胺、其衍生物属于界面的活性剂、润滑油的添加剂、纸湿润的强度剂,涉及到农药行业、医药行业和电子行业。乙二胺的主要合成方法有二氯乙烷法(EDC)、乙醇胺化法(MEA)、环氧乙烷法、乙烯氨化法和二甘醇氨化法等,其中在工业上主要合成方法为二氯乙烷(EDC)法,但是EDC法具有明显的不好的产品质量、对设备的腐蚀比较严重和三废的排放量大的等缺点,与当前的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大相径庭,需要探索新的乙二胺制备新工艺。从反应原理而言,乙二醇的氨烷基化反应是制备乙二胺的最理想路线,文献报道,双官能团醇类化合物催化胺化在一些金属催化剂催在下表现出了一定的催化活性。本工作拟对以乙二醇为原料的氨烷基化反应进行研究,寻求环境友好的绿色乙二胺合成工艺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催化剂的筛选与活性评价。乙二醇的氨烷基化反应本质上是乙二醇与氨之间的脱水消除反应。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筛选制备了NiO/Al2O3、CuO/Al2O3、CoO/Al2O3、CoO/CuO/Al2O3、NiO/CuO/Al2O3等五种催化剂,采用XRD、XPS、TGA、BET、SEM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系列表征,并进行了合成实验。乙二胺合成实验以钢瓶装液氨为氨源,在高压釜中进行间歇氨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负载单组份NiO的催化剂NiO/Al2O3进行合成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乙二醇转化率达52.2%,主要产物乙二胺的选择性达42.7%,同时伴有深度烷基化等其他副产物出现,说明单组份催化剂NiO/Al2O3对该体系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使用负载CuO的催化剂CuO/Al2O3进行合成实验,乙二醇转化率为38.3%,目标产物乙二胺选择性为20.4%,说明该催化体系对乙二醇的氨烷基化有一定催化活性;而使用负载型双组分复合金属氧化物NiO/CuO/Al2O3进行合成实验,发现乙二醇转化率和乙二胺选择性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分别达到68.6%和56.7%;上述实验结果表明NiO/CuO/Al2O3催化剂中双活性组分之间可能发生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催化性能。催化剂的掺杂改性。使用负载型双组分CoO/CuO/Al2O3催化剂进行合成实验,乙二醇转化率和乙二胺选择性分别为61.3%和51.2%,表明CoO组分的对乙二醇的氨烷基化反应有较好的催化协同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试图通过引入三元活性组分提高催化性能。向NiO/CuO/Al2O3催化剂中掺杂钴元素,并使用等体积浸渍法分别制备摩尔比n(Ni):n(Cu):n(Co):n(Al)为3:1:1:10、3:1:2:10、3:1:3:10的NiO/CuO/CoO/Al2O3催化剂,并用XRD、SEM、BET、TGA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三种不同摩尔比的催化剂进行乙二胺合成实验。与双组分负载型NiO/CuO/Al2O3催化剂进行对比,得到的选择性和产率差别不大,本部分工作有待后续继续探究。合成工艺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合成实验以乙二醇和液氨为原料,使用自制的负载型双组分复合金属氧化物NiO/CuO/Al2O3为催化剂,用气相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分析检测。通过考察催化剂组成、氨醇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乙二胺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活性组分n(Ni):n(Cu)=3:1,催化剂加入量3%,氨醇质量比4:1,反应温度180℃,反应压力0.6 MPa,反应时间4 h,乙二胺的选择性达56.7%,乙二醇转化率达68.6%。和传统的二氯乙烷法相比较,本工艺过程简捷,环境友好,为探索乙二胺清洁合成新工艺提供了基础论据。

张静[5](2017)在《某医药化工企业废气治理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医药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医药化工废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本设计对浙江省某医药化工企业新建生产项目和其辅助的公用工程所带来的废气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工程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对无组织废气的控制提出一系列措施,对有组织废气的收集系统、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进行设计计算及选型,对竣工的废气治理工程进行调试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在无组织废气治理方面,本设计对特定点位的无组织废气进行了治理和收集.在有组织废气治理方面,设计了1#废气处理系统和2#废气处理系统.其中,1#废气处理系统中采用"一级水洗+二级酸洗氧化+三级械洗"的处理工艺,设计采用填料塔,设计风量为2200 m3/h;2#废气处理系统采用"一级酸洗氧化+二级械洗"的处理工艺,设计采用填料塔,设计风量为2000m3/h。每套废气处理系统配置相应的辅助设备,如风机,循环泵、循环槽、加药罐等。对1#和2#废气处理系统进行工程调试,确定了1#和2#废气处理系统的最终处理工艺分别为"水洗+酸洗氧化+碱洗"和"酸洗氧化+碱洗",氧化剂皆为次氯酸钠,最佳处理参数为:酸洗氧化塔pH=2~3,ORP=800~900mV;碱洗塔pH=10~11。连续补充新鲜吸收液,确保稳定的吸收效率。废气处理工程实施后有效地去除了环氧氯丙烷、甲醇、氨气和硫化氢等污染物,建设完成后的1#和2#废气处理系统出口废气以及厂界无组织废气监测结果显示,1#出口废气环氧氯丙烷排放浓度和速率分别为0.99mg/m3、2.15kg/h,甲醇排放浓度和速率分别为33.5 mg/m3、0.056 kg/h,氨气排放浓度和速率分别为4.14 mg/m3、7.0×10-3 kg/h;2#出口废气硫化氢排放浓度和速率分别为4.52 mg/m3、7.94×10-3kg/h,恶臭平均浓度为1140;厂界3个监测点的甲醇浓度为1.70mg/m3、2.03 mg/m3、2.64 mg/m3,氨气浓度为0.897 mg/m3、0.900 mg/m3、0.835 mg/m3。均能达到相关标准。废气治理工程一次性投资为128万元,运行费用为1016元/天,具有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区域空气环境的改善和民众的身体健康。

周晶,邱俊[6](2016)在《乙二胺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叙述了国内外乙二胺的市场应用情况,介绍了国内外乙二胺的几种合成工艺方法及合成乙二胺所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工艺路线的优缺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乙二胺合成工艺及其催化剂的研究方向,为乙二胺的生产工艺开发提供参考。

解东[7](2016)在《管式反应器合成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苯硫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在医药中间体、农药、染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本文在管式反应器中以卤代苯和硫化氢为原料,高温气相反应合成苯硫酚类化合物,考察了反应温度、物料摩尔比、停留时间、反应器结构等因素对合成苯硫酚的影响,并通过IR和1HNMR等检测仪器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除此之外,课题还对某活泼H供体R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苯和硫化氢高温气相反应的最优工艺参数:反应温度600℃,n(H2S):n(PhCl)=2.5:1,停留时间45s,此时苯硫酚的产率为50.31%;溴苯和硫化氢高温气相反应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80℃,n(H2S):n(PhBr)=2:1,停留时间40s,此时苯硫酚的产率为62.39%;对氯甲苯和硫化氢高温气相反应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40℃, n (H2S):n (C7H7C1)=3:1,停留时间55s,对甲苯硫酚的产率为65.63%。此外,某活泼氢供体RH在选择性提高气相反应苯硫酚类化合物产率的同时减少副产物硫醚的生成。其中,氯苯和硫化氢反应中RH的最佳加入量为15mo1%,苯硫酚的产率提高到60.83%;对氯甲苯和硫化氢反应中RH的最佳加入量为20mo1%,对甲苯硫酚的产率提高到78.82%。另外,通过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管式反应器结构对反应的影响,运用ANSYS软件从理论角度模拟分析管式反应器内流场特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反应器结构改善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扩散和混合过程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产品收率,为今后工业化生产中管式反应器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符丽,郭瓦力,刘喜兴,韩俊涛,桑国龙[8](2014)在《静态混合管式变温反应连续合成乙二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静态混合方式,在变温条件下采用二氯乙烷法完全连续合成乙二胺,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二氯乙烷法合成乙二胺的影响因素,利用响应面法研究氨水浓度、反应压力、氨烷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乙二胺收率与影响因素的二次拟合方程,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氨水浓度、反应压力、氨烷摩尔比对反应均有显着影响,影响程度为:氨烷摩尔比>氨水浓度>反应压力.优化工艺条件为:高温段反应器一段与二段的长度比1:1,一段温度130℃、二段温度110℃,停留时间7 min,反应压力4.61 MPa,氨水浓度48.04%(ω),氨烷摩尔比25.22,该条件下乙二胺收率达76.49%.

李钰[9](2012)在《7000吨/年N-甲基吡咯烷酮主要生产工艺过程的优化与设计》文中指出本论文对年产7000吨N-甲基吡咯烷酮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反应工段和分离工段进行优化,分别设计了两个工段的工艺流程。利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PLUS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主体设备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以下结论:(1)对反应工段进行优化设计,采用连续管式反应器代替间歇釜式反应器,实现了N-甲基吡咯烷酮的连续化生产,新工艺中使用了静态混合器代替搅拌桨作为物料的混合设备,最终确定的反应工段的工艺流程是两股物料先进入到静态混合进行充分混合,随后由高压泵加压,打入预热器中,在预热器升温后进入管式反应器进行反应;(2)管式反应器可以作为N-甲基吡咯烷酮连续生产的反应器,反应器内的反应温度是240℃,压力为70atm,管径0.1m,长800m,总体积6m3,相同条件下,间歇反应器体积为50m3,反应结束后需要停车,放料,浪费生产时间,两种反应器相比,管式反应器体积小,设备投资成本降低约94%,实现连续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3)对反应工段的静态混合器的结构和尺寸等参数进行了计算,选择SV型静态混合器,直径50mm,混合长度1000mm,压力降707.42Pa,设计压力70atm,混合单元数8个,与传统的机械搅拌相比,每年可节约42万元的电费。对SV型静态混合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管式轴向进料管改为了喷嘴式进料,使得一种物料被雾化,增大了与另一种物料的接触面积。(4)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案的比较,确定了分离工段的工艺流程为出反应器的物料经过闪蒸后,液相物质进入脱轻塔,连续操作脱出甲胺和水,釜液进入脱重塔精制,产品从塔顶流出,最终产品的纯度可以达到99.6%以上。该方案闪蒸罐的操作压力是1.2atm,脱轻塔和脱重塔的进料温度、塔板数、进料板位置和回流比分别为74.00℃、10、5、0.11和89.66℃、19、9、0.32,与另一种方案相比,该方案的投资费用可节省约30%,每年可节约冷却水173728.8t,2.0MPa蒸汽4562.28t,0.6MPa蒸汽54.94t,公用工程费用预期可每年节省约213万元。

邢磊磊[10](2012)在《二氯乙烷氨化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胺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化工、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间歇釜式反应器和管道反应器中以二氯乙烷和氨水为原料合成乙二胺的工艺,并使用Aspen Plus软件对连续釜式反应器中二氯乙烷氨化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通过对各关键因素的综合考察,选择二氯乙烷氨化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氨水浓度50%(质量分数),氨与二氯乙烷的摩尔比为15:1,反应温度160℃,压力6MPa,反应时间30min,二氯乙烷转化率可达93.97%。在反应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二氯乙烷氨化反应的表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表观动力学方程如下:dCA/dt=-3.1417e-16136/RT·CA0.92351根据表观动力学方程,本文使用Aspen Plus软件对连续釜式反应器中二氯乙烷氨化反应工艺进行了模拟计算,在氨水质量浓度50%,氨与二氯乙烷摩尔比为15:1,反应压力6MPa的条件下,平均停留时间为30min时,120℃、140℃、160℃、180℃二氯乙烷的转化率分别为0.9434、0.9558、0.9649、0.9716。在氨水质量浓度50%,氨与二氯乙烷摩尔比为15:1,反应压力6MPa,体积流量1.13L/h,空速90h-1的条件,在内径2mm,总管长40m的管道反应器中进行了二氯乙烷氨化管道反应模型试验。

二、氨化反应管道化工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化反应管道化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型Ni-Ke催化乙醇胺临氢胺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乙撑胺产品介绍及市场状况
        1.2.1 乙撑胺产品简介
        1.2.2 国内外市场现状
    1.3 合成乙撑胺的工艺现状及前景
        1.3.1 二氯乙烷(EDC)法
        1.3.2 乙醇胺(MEA)法
        1.3.3 其他工艺
        1.3.4 小结
    1.4 醇类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Ni基负载型催化剂
        1.4.2 其他类非贵金属异相催化剂
        1.4.3 贵金属催化剂
        1.4.4 小结
    1.5 论文选题依据
2 实验总述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不同Re含量Ni-Re/Al_2O_3催化剂制备
        2.2.2 不同气氛处理Ni-Re/SiO_2催化剂制备
        2.2.3 不同助剂Ni-x/SiO_2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N_2物理吸附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2.3.3 X射线衍射(XRD)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DR UV-vis)
        2.3.5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6 程序升温脱附(TPD)
        2.3.7 CO化学吸附
        2.3.8 H_2化学吸附
        2.3.9 N_2O氧化-H_2还原(TPO-TPR)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11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
        2.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14 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
        2.3.15 X射线精细吸收光谱(XAFS)
        2.3.16 拉曼光谱
    2.4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5 反应评价
3 Re助剂对Ni-Re/Al_2O_3催化剂结构及MEA胺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Ni-Re/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3.3 Ni-Re/Al_2O_3催化剂上MEA胺化反应性能
        3.3.1 反应条件对胺化反应的影响
        3.3.2 Re负载量对Ni-Re/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
        3.3.3 Ni/Al_2O_3和Ni-R/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对比
    3.4 Ni-Re/Al_2O_3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3.4.1 焙烧后催化剂中Ni结构的表征
        3.4.2 催化剂酸-碱性表征
        3.4.3 催化剂还原性、金属分散度及价态表征
        3.4.4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
        3.4.5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Ni-Re/Al_2O_3上不同价态ReO_x物种在MEA胺化中的作用
    4.1 引言
    4.2 Ni-Re/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4.3 Ni-Re/Al_2O_3在MEA胺化中的活性及稳定性评价
    4.4 Ni-Re/Al_2O_3催化剂中ReO_x物种结构表征
        4.4.1 焙烧催化剂的Raman表征
        4.4.2 催化剂XPS表征
        4.4.3 还原后催化剂的电镜表征
        4.4.4 反应后催化剂的结构形貌表征
        4.4.5 催化剂EXAFS表征
    4.5 DFT计算在Ni-Re/Al_2O_3催化胺化反应中的应用
        4.5.1 Ni-Re/Al_2O_3稳定性的研究
        4.5.2 MEA在Ni-Re/Al_2O_3催化剂上脱氢过程的研究
        4.5.3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Ni-Re/SiO_2催化剂中金属Ni粒径对MEA胺化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Ni粒径Ni-Re/SiO_2催化剂的制备
    5.3 Ni-Re/SiO_2催化剂的表征
        5.3.1 焙烧催化剂的表征
        5.3.2 还原催化剂的粒径表征
    5.4 不同Ni粒径Ni-Re/SiO_2上的MEA胺化反应研究
        5.4.1 催化剂的MEA胺化反应评价
        5.4.2 Ni-Re/SiO_2在MEA胺化中的尺寸效应
        5.4.3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助剂的探索及Ni-Re/SiO_2在腈类催化加氢中的拓展
    6.1 引言
    6.2 不同助剂Ni-x/SiO_2催化剂的制备
    6.3 Ni-x/SiO_2催化剂的表征及MEA胺化评价
        6.3.1 Ni-x/SiO_2在MEA胺化中的评价结果
        6.3.2 Ni-x/SiO_2催化剂表征
    6.4 Ni-Re/SiO_2催化剂在3-HPN加氢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酯的氨解反应及其管道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酰胺介绍
    2.2 酰胺的合成方法
        2.2.1 酰卤氨解法
        2.2.2 酸酐氨解法
        2.2.3 酯氨解法
        2.2.4 羧酸氨解、梭酸盐脱水法
        2.2.5 腈水解法
        2.2.6 醛氨化法
        2.2.7 醇氧化氨化法
        2.2.8 炔氨化法
    2.3 酯氨解反应机理
    2.4 反应器介绍
        2.4.1 反应器类型
        2.4.2 管道化反应器应用
        2.4.3 反应器比较
    2.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3 金属钠催化酯氨解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反应机理
        3.2.4 分析方法建立
        3.2.5 实际操作
        3.2.6 产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种类
        3.3.2 催化剂用量
        3.3.3 原料摩尔比
    3.4 方法拓展
        3.4.1 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3.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3 产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酯氨解反应管道化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管道反应装置
        4.2.1 反应装置图
        4.2.2 反应装置选型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试剂
        4.3.2 反应机理
        4.3.3 分析方法建立
        4.3.4 数据处理
        4.3.5 实际操作步骤
        4.3.6 产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反应温度
        4.4.2 原料酯胺摩尔比
        4.4.3 反应压力
    4.5 本章小结
5 管道化反应表观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表观动力学模型
    5.3 实验数据
    5.4 动力学参数计算
        5.4.1 方程参数求解
        5.4.2 反应活化能求解
    5.5 动力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1.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3)基于压力能驱动的自搅拌反应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反应器简介
        1.1.1 反应器分类
        1.1.2 固液溶出反应器
    1.2 溶出反应器结疤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1.2.1 结疤的危害
        1.2.2 结疤的防治技术
        1.2.3 外搅拌内环流叠管式溶出反应器与存在的问题
    1.3 流体压力能的利用技术与自搅拌反应器
        1.3.1 流体压力能利用技术
        1.3.2 自搅拌溶出反应器的提出
    1.4 反应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
        1.4.1 反应器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1.4.2 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自搅拌反应器的设计
    2.1 自搅拌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2.2 自搅拌反应器的结构尺寸
    2.3 小结
第3章 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和返混特性研究
    3.1 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3.2 流型流况分析及扩散模型的建立
    3.3 液位高度和入口压力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3.3.1 液位高度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3.3.2 入口压力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3.4 液位高度和入口压力对返混特性的影响
        3.4.1 液位高度对返混特性的影响
        3.4.2 入口压力对返混特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自搅拌反应器启动能的研究
    4.1 自搅拌反应器的搅拌转速
        4.1.1 流体黏度对搅拌转速的影响
        4.1.2 液位高度对搅拌转速的影响
        4.1.3 流体压力对搅拌转速的影响
    4.2 自搅拌反应器的最小启动能
        4.2.1 输入功率的因次分析
        4.2.2 准数方程关系式的确定及验证
    4.3 小结
第5章 自搅拌反应器流动的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方法
        5.1.1 控制方程
        5.1.2 计算方法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2.2 边界条件及数值解法
    5.3 模拟验证
    5.4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自搅拌反应器的速度场
        5.4.2 自搅拌反应器的压力及湍动能分布特性
    5.5 小结
第6章 PIV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PIV原理
        6.1.2 PIV算法
        6.1.3 自搅拌反应器流场分布的测定方法
    6.2 自搅拌反应器流体速度场分布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催化氨烷基化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胺概述
    1.2 乙二胺的理化性质
    1.3 乙二胺及其衍生物的物性
    1.4 乙二胺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用途
    1.5 国内外生产现状及市场状况分析
        1.5.1 国内外生产现状
        1.5.2 国内外市场分析
    1.6 乙二胺的合成工艺概况
        1.6.1 乙醇胺氨化法(MEA)
        1.6.2 二氯乙烷法(EDC)
        1.6.3 其他方法
        1.6.4 不同生产工艺的比较
    1.7 催化剂的概述
        1.7.1 载体
        1.7.2 氧化铝
        1.7.3 活性组分的负载
        1.7.4 沉淀法
        1.7.5 浸渍法
    1.8 课题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的制备
    2.3 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的表征
        2.3.1 XRD表征测试
        2.3.2 XPS表征测试
        2.3.3 热重分析表征测试
        2.3.4 N_2吸附脱附表征测试
        2.3.5 SEM表征测试
    2.4 乙二胺的合成
        2.4.1 实验流程
        2.4.2 合成路线
        2.4.3 可能的副反应
    2.5 反应产物的初步确定
        2.5.1 产物的确定
    2.6 产物的分析测定
        2.6.1 产物的定性分析
        2.6.2 产物的定量分析
        2.6.3 产物的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2.7 乙二胺选择性的计算
第3章 负载型单组份催化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
    3.1 单组份催化剂的制备
        3.1.1 NiO/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3.1.2 CuO/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3.1.3 CoO/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型双组份催化剂的制备、活性评价与工艺优化
    4.1 催化剂的制备
        4.1.1 负载型CoO/CuO/Al_2O_3的制备
        4.1.2 负载型NiO/CuO/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4.2 催化剂活性评价
    4.3 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NiO/CuO/Al_2O_3的表征
        4.3.1 XRD表征
        4.3.2 XPS表征
        4.3.3 TGA表征
        4.3.4 N_2吸附脱附测试
    4.4 催化氨化反应的工艺优化
        4.4.1 反应温度对催化氨化反应的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4.4.3 氨醇质量比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4.4.4 催化剂活性组分n(Ni):n(Cu)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4.4.5 催化剂加入量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钴组分的掺入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5.1 不同载体催化剂表征结果及讨论
        5.1.1 TGA表征
        5.1.2 XRD表征
        5.1.3 SEM表征
    5.2 不同催化剂转化率和选择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和创新点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某医药化工企业废气治理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医药化工废气概述
        1.1.2 VOCs概述
        1.1.3 VOCs治理技术
    1.2 工程设计背景及意义
2 设计内容与方法
    2.1 设计内容与流程
        2.1.1 设计内容
        2.1.2 设计流程
    2.2 设计原则与标准
        2.2.1 设计原则
        2.2.2 设计标准
    2.3 废气监测方法与器材
        2.3.1 主要实验器材
        2.3.2 采样方法与实验方法
    2.4 小结
3 废气产生情况
    3.1 生产项目概述
        3.1.1 生产设备
        3.1.2 原辅材料消耗
    3.2 生产工艺及公用工程简介
        3.2.1 生产工艺简介
        3.2.2 公用工程简介
    3.3 废气产生情况
        3.3.1 废气来源及类型
        3.3.2 废气产生情况
    3.4 小结
4 废气治理工程设计
    4.1 无组织废气治理
        4.1.1 车间无组织废气治理
        4.1.2 公用工程无组织废气治理
        4.1.3 无组织废气治理措施汇总
    4.2 废气收集系统设计
        4.2.1 废气收集系统设计
        4.2.2 废气收集风量估算
    4.3 废气治理工艺设计
        4.3.1 车间废气和储罐区废气治理工艺设计
        4.3.2 污水站废气治理工艺设计
    4.4 废气治理设备设计
        4.4.1 1#废气处理系统设备设计
        4.4.2 2#废气处理系统设备设计
    4.5 小结
5 工程调试及治理效果
    5.1 无组织废气治理效果
    5.2 有组织废气治理工程调试
        5.2.1 调试对象
        5.2.2 调试指标
        5.2.3 调试结果
    5.3 运行管理
        5.3.1 开车准备
        5.3.2 开车运行
        5.3.3 停车操作
        5.3.4 运行管理
        5.3.5 设备维护
    5.4 废气监测及效果分析
        5.4.1 1#和2#废气处理系统
        5.4.2 厂界无组织废气监测
    5.5 小结
6 工程投资及效益
    6.1 工程投资分析
        6.1.1 施工期投资
        6.1.2 运营期投资
    6.2 经济效益分析
    6.3 环境效益分析
    6.4 社会效益分析
        6.4.1 有利于周边环境友好
        6.4.2 有利于企业和园区发展
        6.4.3 有利于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的健康
    6.5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图纸
附件
作者简介

(6)乙二胺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二胺的市场发展状况
2 乙二胺的合成工艺方法
    2.1 二氯乙烷法
        2.1.1 二氯乙烷法反应原理
        2.1.2 二氯乙烷法工艺过程
    2.2 乙醇胺法
        2.2.1 氨化还原反应机理
        2.2.2 氨化还原工艺过程
    2.3 缩合工艺
        2.3.1 缩合反应机理
        2.3.2 缩合工艺过程
    2.4 其他工艺
3 乙二胺生产用催化剂发展
    3.1 二氯乙烷法催化剂
    3.2 氨化还原催化剂
    3.3 固体酸缩合催化剂
4 结语

(7)管式反应器合成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苯硫酚类化合物的性质
    1.2 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应用
        1.2.1 医药中间体的应用
        1.2.2 农药领域的应用
        1.2.3 染料中间体的应用
        1.2.4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1.3 巯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3.1 硫醇的合成方法
        1.3.2 硫酚的合成路线
    1.4 国内外生产和研发现状
    1.5 管式反应器的应用
        1.5.1 环保领域的应用
        1.5.2 冶金工业的应用
        1.5.3 化肥工业的应用
        1.5.4 有机合成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目的
    1.7 课题研究方案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装置流程图
    2.4 实验步骤
    2.5 分析方法的确定
        2.5.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2 气相分析方法
    2.6 化合物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反应机理
    3.2 氯苯法合成苯硫酚的影响因素
        3.2.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2.2 反应物配比反应的影响
        3.2.3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 溴苯法合成苯硫酚的影响因素
        3.3.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2 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3.3.3 停留时间比反应的影响
    3.4 合成对甲苯硫酚的影响因素
        3.4.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2 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3.4.3 停留时间比对反应的影响
    3.5 卤代苯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
    3.6 含活泼氢化合物对反应的影响
    3.7 结构表征
        3.7.1 苯硫酚结构表征
        3.7.2 对甲苯硫酚结构表征
    3.8 本章小结
4. 管式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4.2 流体分析的应用领域
    4.3 CFD模拟基本思想
    4.4 CFD软件介绍
    4.5 实验法
    4.6 流场模拟
        4.6.1 导入几何模型
        4.6.2 边界条件的设定及求解
        4.6.3 结果讨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静态混合管式变温反应连续合成乙二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装置与分析仪器
        2.2.1 实验装置
        2.2.2 分析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方法
        2.3.2 分析检测
        2.3.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静态混合及完全连续过程的影响
    3.2 变温反应的影响
    3.3 高温段反应器最佳温度与管道长度比例的确定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氨水浓度的影响
        3.4.2 反应压力的影响
        3.4.3 氨烷摩尔比的影响
        3.4.4 停留时间的影响
    3.5 工艺条件优化
        3.5.1 响应面实验方案及结果
        3.5.2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3.5.3 响应面分析
        3.5.4 响应面优化及最优条件验证
4 结论

(9)7000吨/年N-甲基吡咯烷酮主要生产工艺过程的优化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N-甲基吡咯烷酮的性质和用途
    1.2 N-甲基吡咯烷酮的合成及生产状况
    1.3 N-甲基吡咯烷酮的传统生产工艺
    1.4 ASPEN PLUS 模拟软件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主要生产工艺介绍与优化设计思路
    2.1 主要工艺模块介绍
    2.2 反应工段基本情况
        2.2.1 生产任务
        2.2.2 生产流程
        2.2.3 工艺及设备参数
        2.2.4 工艺流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2.5 优化设计思路
    2.3 分离工段基本情况
        2.3.1 生产任务
        2.3.2 生产流程
        2.3.3 主要工艺及设备参数
        2.3.4 工艺流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3.5 优化设计思路
第三章 反应工段的优化设计
    3.1 工艺流程设计
        3.1.1 反应器操作方式的设计
        3.1.2 原料混合方式的设计
        3.1.3 高压计量泵、静态混合器和预热器的顺序设计
        3.1.4 预热方式的设计
    3.2 管式反应器工艺参数的设计
    3.3 主体设备的设计
        3.3.1 静态混合器的设计
        3.3.2 管式反应器的设计
    3.4 优化设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离工段的设计
    4.1 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案
    4.2 优化设计方案一
        4.2.1 方案一的工艺流程设计
        4.2.2 方案一的工艺参数的设计
        4.2.3 方案一主体设备及配套设备的设计
    4.3 优化设计方案二
        4.3.1 方案二的工艺流程设计
        4.3.2 方案二的工艺参数优化与设计
        4.3.3 方案二主体设备设计
    4.4 两种方案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二氯乙烷氨化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1.1 市场背景
        1.1.2 企业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乙烯胺概述
        2.1.1 乙烯胺产品种类与物性
        2.1.2 乙二胺的理化性质
    2.2 乙二胺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用途
        2.2.1 做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应用
        2.2.2 合成相对分子量低的聚酰胺树脂
        2.2.3 农药方面的应用
        2.2.4 医药方面的应用
        2.2.5 螯合剂方面的应用
        2.2.6 表面活性剂方面的应用
        2.2.7 润滑油添加剂方面的应用
        2.2.8 造纸湿增强剂方面的应用
        2.2.9 其他方面
    2.3 国内生产现状
    2.4 国内外市场分析
        2.4.1 国际市场分析
        2.4.2 国际市场分析
    2.5 乙二胺生产技术概况
        2.5.1 二氯乙烷法
        2.5.2 乙醇胺法
        2.5.3 其他工艺
    2.6 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比较
    2.7 二氯乙烷生产乙二胺存在的难点
第三章 间歇釜式反应器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器材质选择
    3.3 原料及产物特性
    3.4 反应方程
    3.5 实验方案
        3.5.1 氨化反应实验装置及流程
        3.5.2 实验仪器和分析设备
        3.5.3 实验流程框图
    3.6 分析方法
    3.7 不同因素对二氯乙烷氨化反应的影响
        3.7.1 搅拌转速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3.7.2 反应压力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3.7.3 氨水浓度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3.7.4 温度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3.7.5 氨与二氯乙烷摩尔比对氨化反应的影响
    3.8 结论
第四章 二氯乙烷氨化反应表观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表观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3 实验方法和数据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数据
    4.4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4.5 反应活化能与指前因子的求解
    4.6 动力学方程的验证
    4.7 结论
第五章 连续釜式反应器模拟计算
    5.1 模拟软件简介
        5.1.1 ASPEN PLUS简介
        5.1.1.1 ASPEN PLUS产品特点
        5.1.1.2 ASPEN PLUS模型分析功能
        5.1.2 PRO/Ⅱ
        5.1.3 Hysys
        5.1.4 gPROMS
        5.1.5 ChemCAD
        5.1.6 DesignⅡ
    5.2 模拟软件的选择
    5.3 过程模拟与结果
        5.3.1 模拟流程图
        5.3.2 平均停留时间的选择
        5.3.3 模拟结果汇总
    5.4 问题与分析
        5.4.1 存在问题
        5.4.2 问题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管道反应器连续模型试验
    6.1 反应器类型简介
    6.2 反应器类型选择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6.3.2 实验数据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氨化反应管道化工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型Ni-Ke催化乙醇胺临氢胺化的研究[D]. 马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2]酯的氨解反应及其管道化工艺研究[D]. 欧阳博. 浙江大学, 2018(01)
  • [3]基于压力能驱动的自搅拌反应器的研究[D]. 张子木. 东北大学, 2017(01)
  • [4]催化氨烷基化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D]. 张华良.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5)
  • [5]某医药化工企业废气治理工程设计[D]. 张静. 浙江大学, 2017(06)
  • [6]乙二胺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周晶,邱俊. 化学世界, 2016(09)
  • [7]管式反应器合成苯硫酚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D]. 解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静态混合管式变温反应连续合成乙二胺[J]. 符丽,郭瓦力,刘喜兴,韩俊涛,桑国龙. 过程工程学报, 2014(05)
  • [9]7000吨/年N-甲基吡咯烷酮主要生产工艺过程的优化与设计[D]. 李钰.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10]二氯乙烷氨化合成乙二胺工艺研究[D]. 邢磊磊.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氨化反应管道工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