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凯利[1](2020)在《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LTE-M正逐渐取代WLAN成为我国CBT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的首选。LTE-M系统承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业务和其它业务,是CBT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LTE-M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定期对通信网络进行效能评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开通和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LTE-M系列标准对LTE-M系统性能的具体要求,设计并实现了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对LTE-M系统的CBTC业务数据和LTE-M信令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对LTE-M通信网络进行性能评估。本文的工作内容和贡献主要包括:(1)详细介绍了LTE-M系统的网络架构、网元功能、接口功能和综合承载的各项业务,论述了接口监测系统的用途和必要性,并分析了选择SGi和S1接口作为监测接口的原因。(2)结合LTE-M系统的特点以及LTE-M系统在运行和维护时进行实时监测、故障分析和通信网络性能评估等方面的系统需求,详细分析了接口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复杂的接口监测系统分解为数据采集模块、实时监测模块、离线分析模块、网络评估模块和支撑模块,实现了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以下功能:1)高效采集并解析SGi和S1接口的数据,实现了数据的采集、过滤与存储功能。2)统计相邻数据包的传输间隔进行CBTC业务的实时监测,并通过存储于车地两端的相同数据的时间戳和数据内容,实现了CBTC业务的离线分析功能。3)从TAU获取列车的物理小区标识,建立列车位置与时间戳的映射实现对LTE-M系统的故障小区定位。4)通过分析信令流程的特点实现了信令的分析和同终端多信令合成功能。5)通过TEID建立CBTC信息与信令的关联,再结合同终端多信令合成功能,实现了数据与信令的一对多关联功能。6)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LTE-M系统通信网络的效能评估功能。(3)在实验室和大兴国际机场线对系统的各项功能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接口监测系统各模块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实现了接口监测系统的设计目标。目前本系统已实际应用于大兴国际机场线,为线路的顺利开通和安全运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健[3](2019)在《基于大数据架构的O域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升级和各种新型智能终端和APP的推广,运营商承载的用户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流通在网络上的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虚拟资产。中国移动需要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完成数据和应用的深度解耦,并依托大数据解决当前实际的问题。移动大数据平台基于分布式系统Hadoop、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和流式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对分散在各个平台或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并按照统一的数据模型及接口标准进行接入,为移动公司各业务部门及外部客户提供灵活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资源服务、数据服务和工具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搭建统一的标准化物理模型,扩大化实现全网数据统一标准,通过整合运营支撑系统(Operation Support System,简称OSS或O域)的信令数据、DPI数据、上网日志、统计指标、用户行为日志等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接入,并融合业务支撑系统(Business Support System,简称BSS,或B域)和管理支撑系统(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简称MSS或M域)数据,丰富数据的内容,完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数据源。本文主要研究O域分析系统需实现的功能、相关大数据平台技术和功能架构模型,以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实现方案。首先,针对O域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进行详细设计。然后对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相关功能和技术对整体功能架构进行研究和设计。随后根据某省的实际情况对业务规模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大数据平台硬件模型进行测算,最后选取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某个应用进行分析,论证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O域分析系统的可实施性。

李莉[4](2019)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基于威爱公司的实际需求介绍虚拟现实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虚拟现实教学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室形态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典型的虚拟现实教室由一台服务器、一台教师机和三十台带有虚拟现实头显的学生机组成。功能上,虚拟现实教学使用的课件是体积较大的虚拟现实内容,系统开发面临大文件快速分发、混合现实教学等问题。使用传统的线性内容分发方案传输虚拟现实教学课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系统在设计时以P2P的方式进行内容分发,使得传输时间不随学生机数量的增长而线性增加,通常可以在半分钟左右完成一个课件的分发,显着地缩短了传输时间。针对混合现实教学这一问题,系统抛弃了传统的蓝绿幕抠像方案,采用基于深度数据的无绿幕抠像技术,基于深度信息实现前景和背景的快速分离。该方案在与蓝绿幕抠像方案效果接近的情况下,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快捷地部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佩戴虚拟现实头盔,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系统使用WebRTC开发了一套P2P音视频监控方案,教师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头显中的画面,并通过语音进行指导。此外,本课题整体采用了Web技术进行桌面应用开发。运用Electron和React等技术探索了桌面应用开发的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桌面应用的开发效率。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网络教学的背景和需求分析,对虚拟现实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关系进行梳理,建立虚拟现实教学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完成该管理系统业务流图的设计;2.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课件管理模块等核心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网络教学、基础数据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3.对系统各个模块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使用WebRTC开发了一套P2P音视频监控方案,教师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头显中的画面,并通过语音进行指导等。截至目前,系统现已在厦门大学、东北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完成部署并稳定运行。

董彦磊[5](2018)在《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促使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强国间高新技术角逐的主战场。作为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卫星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对国防安全、民用生产等领域具有深刻影响,而构建智能、高效、合理、可行的运控系统是发挥卫星通信系统效能的关键。针对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GEO)卫星移动通信、GEO宽带卫星通信和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星座卫星通信等典型卫通系统的管控问题,本文开展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全文工作,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面向GEO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的资源规划关键技术研究。针对GEO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的资源规划问题,设计了GEO卫星点波束平面覆盖和球面覆盖计算模型;构建了GEO卫星的滚动姿态偏差、俯仰姿态偏差、偏航姿态偏差与地面波束覆盖范围之间的数理模型,分析了三类偏差对地面波束覆盖范围的影响;利用所建立的卫星移动通信资源描述模型、终端分布模型和通信业务模型,提出了基于多模型融合的GEO卫星移动通信资源规划算法。将所提模型和算法工程化实现,并转化应用到了国内第一个军民共用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实践表明:上述工作为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姿态控制、波束资源规划提供了合理的设计支撑。2.面向GEO宽带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的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各类星、网、地等异构资源和任务需求,建立了基于资源虚拟化思想的统一模型;探讨了通信任务与卫星、网系和地面站型资源之间的匹配约束问题,确定了基于任务的卫星资源需求匹配关系;以卫星资源使用效率最高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粒子群任务资源调度算法。将所提模型和算法工程化实现,并转化应用到了我国某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中。实践表明:上述工作能够为多任务资源规划调度等实际工程应用提供通用理论支撑。3.面向LEO星座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针对LEO星座网络拓扑高动态变化带来移动性管理负荷重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基于移动代理簇、归属移动外地代理和托管移动外地代理,探索了地面移动节点对于LEO卫星的接入切换策略,优化了移动性管理流程,降低了移动性管理信令开销。对上述研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移动性管理机制能适应LEO星座网络的高动态特性,减少移动性管理中星地之间信息交互次数和移动性管理开销与切换时延,降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负荷。4.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态势精确感知技术研究。针对目前卫通系统通信效能感知精细化程度低问题,从态势体系要素建立和态势信息获取入手,建立了板卡级、设备级、节点级、网络级和应用级的卫星通信态势信息获取模型;建立了分层分级的态势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引入“决策融合”和“可信度”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决策融合的系统态势评估方法;结合逆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并行处理、快速学习以及模糊集算法适合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语义变量的优势,提出了模糊集-神经网络混合态势预测算法,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在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等方面相比传统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越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6](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宋其新[7](2016)在《基于Flume的A接口信令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令数据量井喷式增长,如何采集如此丰富的信令资源并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在GSM中,七号信令承载了大量来自交换机设备的基础数据信息,通过采集来自GSM网络的A接口信令数据,可以对不同业务流程过程中产生的原始信令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抽取,鉴于此类需求,亟需一套完整的A接口信令采集系统用于完成信令数据采集、提取与持久化功能,进而为下一步商业信息挖掘提供强有力的数据集市基础。本文所设计的系统正是以上述需求作为出发点,结合大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基于Apache Flume进行二次开发,使得该系统可以平滑对接多种类型信令采集设备,高效率实现信令数据的采集、清洗、持久化以及实时流输出。同时基于Zookeeper实现分布式协调功能,保证系统处理海量信令数据过程中的高可用性。此外,该系统对上层应用层(数据挖掘层)暴露服务接口,以供外部应用发起查询请求并响应结果;同时对下层信令数据的进行汇聚,处理集群节点的负载状态,对异常日志进行统计,从而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友好的管理界面。本文首先分析当前现有的信令采集系统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提炼出新设计的信令采集系统功能性和性能方面的需求,同时分析了该系统基于Flume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重点按照提炼出的需求,对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各类数据的模型及存储方案,明确了信令数据汇聚,清洗、转换、数据持久化、数据实时输出、数据能力开放、系统协调管理等各个处理流程;同时文章还对系统实现时需要解决的对接多种信令数据源、同时输出到多种类型存储位置、集群分布式协调保证高可用、数据能力开放接口等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最后进行的测试也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王林[8](2015)在《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还原及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通信工具。人们无论是回家、上班、或是外出,手机总是伴随在人们身边,而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为了能够随时随地的为持有者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则需随时与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这些信息中包含大量的网络、用户行为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从而可以帮助运营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此外,还可以为商业推广的智能营销、智能旅游的人流管理以及住宅小区空置率统计分析性应用系统提供分析使用的基础数据。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还原及存储系统主要完成对移动通信网络中的A接口和Iu-cs接口协议数据的实时解析,还原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行为,并对还原后的行为记录进行存储,为第三方分析型应用系统提供历史和实时数据的访问服务。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本论文对移动通信网络A接口和Iu-cs接口的信令进行分析,完成对A接口和Iu-cs接口的信令的采集、解析,通过提取信令中包含的与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行为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关联处理,还原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行为。2.本论文对移动通信网络信令监测系统在信令采集、解析、还原完整性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其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了A接口和Iu-cs接口原始信令采集、解析、还原完整性进行自动监测算法。3.本论文通过对数据库加速引擎算法的研究,实现了在无数据访问情况下和大量数据访问情况下,海量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记录的入库。4.本论文实现了对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记录了历史数据调阅和实时数据订阅的功能。5.最后本论文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了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还原及存储系统在A接口和Iu-cs接口原始信令采集、解析、还原完整性;海量数据实时高效存储能力;历史数据调阅和实时数据订阅功能。

孙宇飞[9](2013)在《信令监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SM-R是专门针对铁路通信而设计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目前高速铁路CTCS3级列车控制系统都是基于它来实现车-地双向、实时、可靠的安全调度与指挥,且对GSM-R通信系统的网络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GSM-R通信网络的高可靠性和容错性等,是当前GSM-R通信网络建设运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深入研究GSM-R的Um、Abis、A和PRI信令接口和协议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基于上述信令接口与协议来实现GSM-R网络信令采集、监测与分析的优劣,并最终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方案供后续设计与实现。列控系统需要实现许多的网络通信业务,本文专门针对呼叫、切换、位置更新及列控呼叫等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信令、信令双向交互流程及信息处理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后续基于信令分析的网络优化等做了理论储备。提出了GSM-R网络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的整体技术架构、模块之间接口与协议的详细设计及各模块的软硬件实现方案。方案的具体实施验证了整体技术架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解决了从信令采集、解码、智能分析到数据存储、用户显示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网络中所有用户以及列控用户车地数据传输过程的全时域监测跟踪,然后基于信令分析对无线信号覆盖、立即指配及掉话等网络关注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为平衡与提高GSM-R网络的服务可靠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

姚震宇[10](2013)在《移动通信网络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增速,网络内各类设备混合组网,网络结构日趋复杂,网内业务种类也不断更新,随着网络规模扩大、用户数量增加,各种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有效的分析手段成为维护优化规划网络所必须的支撑。前期移动网络运维主要依赖OMC网管系统,日常测试等方式来分析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而OMC系统实时性差,各设备厂家提供的功能不一致,路测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问题处理效率低。于是,采集信令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开始逐渐成为通信网络维护优化的新型支撑手段。不过,由于信令信息的大规模采集、处理仅仅于近两年才开始兴起,系统成熟度相对较低,厂家各自为阵,业内也缺乏公认的统一细化的系统建设标准,现有的系统建设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而由于需要根据系统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来指导网络维护和优化,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就相应较高,就目前的系统现状看来,这方面还需要加强,所以在调测时通过验证进行程序修正之外,系统本身也有必要增加对于数据处理的算法进行完善。另外,由于信令监测在网络问题溯源分析、流程分析、故障及错误原因分析、网络非法现象分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系统的数据准确性便更加重要。而在现有技术中,一般只有通过话务量来估算测量报告或原始信令大小理论值的方法,这是一个基本统计分布的辨识,用以检测信令采集和处理分析情况,无法从全流程着手来全面进行数据准确性的检测和纠正。本课题通过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在信令采集、处理、入库的全流程环节中对可能存在的采集异常、解析异常和统计入库异常,提出对应的解决思路并在评估设计后进行编程加以实现。相应的模块在集成入现有系统后,经过测试运行,初步确认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基于WLAN的车地无线通信子系统
        1.1.2 基于LTE-M的车地无线通信子系统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LTE-M系统介绍
    2.1 LTE-M系统及主要接口介绍
        2.1.1 LTE-M系统网元功能介绍
        2.1.2 LTE-M系统接口介绍
    2.2 LTE-M车地通信综合承载介绍
        2.2.1 业务信息介绍
        2.2.2 QoS介绍
        2.2.3 LTE-M综合承载性能需求
    2.3 本章小结
3 接口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与结构设计
    3.1 接口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
    3.2 接口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3 接口监测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
        3.3.1 数据采集模块
        3.3.2 实时监测模块
        3.3.3 离线分析模块
        3.3.4 网络评估模块
        3.3.5 支撑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接口监测系统各模块设计
    4.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1.1 数据获取子模块
        4.1.2 时钟同步子模块
        4.1.3 TAU交互子模块
        4.1.4 数据存储子模块
    4.2 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4.2.1 LTE信令监测子模块
        4.2.2 CBTC业务监测子模块
        4.2.3 网管子模块
    4.3 离线分析模块设计
        4.3.1 CBTC车地对比子模块
        4.3.2 用户面与控制面联合分析子模块
    4.4 网络评估模块设计
        4.4.1 FTP离线下载子模块
        4.4.2 数据统计报表子模块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子模块
    4.5 支撑模块设计
        4.5.1 通信子模块
        4.5.2 运行保障子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系统测试
        5.2.1 数据采集、过滤与存储功能测试
        5.2.2 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5.2.3 离线分析功能测试
        5.2.4 网络评估功能测试
        5.2.5 可靠性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基于大数据架构的O域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1.2.1 大数据发展情况
        1.2.2 运营支撑系统发展情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主要功能设计
    2.1 用户画像分析类
    2.2 位置分析类
        2.2.1 用户常驻定位模型
        2.2.2 用户位置轨迹模型
        2.2.3 用户位置栅格模型
    2.3 内容分析类
        2.3.1 多维分析类
        2.3.2 专题分析类
    2.4 终端分析类
    2.5 流量分析类
    2.6 网络性能管理类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数据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3.1 传统数据库的劣势
    3.2 大数据系统关键技术
        3.2.1 Hadoop系统架构分析
        3.2.2 MPP系统架构分析
        3.2.3 流式计算架构分析
        3.2.4 基于内存数据库的Spark架构分析
    3.3 不同技术架构的对比
    3.4 大数据技术框架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O域分析系统整体架构研究
    4.1 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其它系统关系
    4.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2.1 业务功能域设计
        4.2.2 平台功能域域设计
        4.2.3 数据处理功能域设计
        4.2.4 系统管理域设计
    4.3 技术架构
    4.4 数据模型技术方案
    4.5 分析平台建设模式
    4.6 分析平台安全保障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省O域分析系统在大数据平台的部署方案
    5.1 本期数据源接入规划
    5.2 业务模型
    5.3 服务器能力预测
        5.3.1 Hadoop集群能力预测
        5.3.2 MPP集群能力预测
        5.3.3 流处理能力预测
        5.3.4 爬虫功能能力预测
        5.3.5 数据采集服务器集群能力预测
        5.3.6 调度管理服务器能力预测
        5.3.7 测试环境服务器能力预测
        5.3.8 能力预测汇总
    5.4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实现
    5.5 与传统分析平台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和技术
    2.1 使用Web技术开发桌面应用
        2.1.1 React.js与虚拟DOM
        2.1.2 Electron
    2.2 P2P网络
        2.2.1 BitTorrent
        2.2.2 WebRTC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业务概述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课件管理模块
        3.3.2 答题模块
        3.3.3 监控模块
        3.3.4 演示教学模块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1 安全性
        3.4.2 性能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技术选型分析
    4.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1 数据层
        4.3.2 视图层
        4.3.3 业务层
    4.4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5 系统网络拓扑
    4.6 系统数据库设计
        4.6.1 数据库模型设计
        4.6.2 关键数据表结构
    4.7 系统关键技术
        4.7.1 网络通信
        4.7.2 文件传输
        4.7.3 流媒体服务
        4.7.4 系统授权保护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5.1.1 网络通信
        5.1.2 文件传输
        5.1.3 流媒体服务
        5.1.4 系统授权保护
    5.2 UI组件
        5.2.1 用户界面整体布局
        5.2.2 课件列表
        5.2.3 学生列表
        5.2.4 试题编辑器
        5.2.5 图表
        5.2.6 设置
        5.2.7 弹窗
        5.2.8 悬浮窗
    5.3 课件管理
    5.4 答题管理
    5.5 监控
    5.6 演示教学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
    6.1 测试概述
    6.2 测试环境
    6.3 单元测试
    6.4 UI测试
    6.5 集成测试
        6.5.1 课件管理功能测试课件上传
        6.5.2 编写自动化测试程序
    6.6 系统运行效果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大摘要

(5)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及技术简介
    2.1 引言
    2.2 国外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2.2.1 TSAT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2.2.2 Thuraya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2.2.3 Iridium低轨星座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2.3 国内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2.3.1 中星16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2.3.2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2.4 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2.4.1 GEO卫星移动通信资源规划技术
        2.4.2 GEO宽带卫星通信资源调度技术
        2.4.3 LEO星座移动性及路由管理技术
        2.4.4 基于态势感知的效能评估技术
    2.5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重点
第三章 基于多模型融合的GEO卫星移动通信资源规划
    3.1 引言
    3.2 波束覆盖计算
        3.2.1 星地相对静止平面覆盖计算
        3.2.2 星地相对静止球面覆盖计算
    3.3 卫星姿态偏置对波束覆盖影响
        3.3.1 构建卫星姿态坐标系
        3.3.2 姿态偏置对波束覆盖影响分析
    3.4 基于多模型融合资源规划算法
        3.4.1 资源描述模型
        3.4.2 终端分布模型
        3.4.3 通信业务模型
        3.4.4 资源规划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波束覆盖仿真分析
        3.5.2 卫星姿态偏置仿真分析
        3.5.3 资源规划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的GEO宽带卫星通信资源调度
    4.1 引言
    4.2 多域异构资源统一建模
        4.2.1 卫星资源描述模型
        4.2.2 通信网系资源描述模型
        4.2.3 地面站型资源描述模型
    4.3 任务资源匹配约束分析
        4.3.1 任务需求描述模型
        4.3.2 任务资源匹配约束
    4.4 基于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的任务资源调度
        4.4.1 资源调度问题模型抽象
        4.4.2 基于遗传和粒子群的资源调度改进方法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LEO星座网络移动性管理
    5.1 引言
    5.2 地面移动IP协议适用性分析
    5.3 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5.3.1 系统模型
        5.3.2 基于移动代理域的位置区划分
        5.3.3 移动节点接入切换策略
        5.3.4 信关站接入切换策略
    5.4 移动性管理开销分析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1 移动性管理开销
        5.5.2 绑定更新次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宽带、低轨融合卫星通信运行态势精确感知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细颗粒度态势信息获取模型
    6.3 基于决策融合的态势综合评估
        6.3.1 态势评估数据预处理
        6.3.2 分层分级的态势评估指标体系
        6.3.3 基于决策融合的态势评估方法
    6.4 模糊集-神经网络混合态势预测算法
    6.5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1 基于决策融合的态势评估分析
        6.5.2 态势预测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Flume的A接口信令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内容
第二章 背景知识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A接口信令知识介绍
        2.1.1 信令的概念
        2.1.2 A接口信令
    2.2 信令监测系统
        2.2.1 信令监测系统的数据汇集与处理
        2.2.2 信令监测系统接口传输的数据格式
    2.3 大数据开源技术介绍
        2.3.1 Flume介绍
        2.3.2 HDFS介绍
        2.3.3 HBase介绍
        2.3.4 Zookeeper介绍
        2.3.5 Kafka介绍
    2.4 信令采集系统现状分析
第三章 基于FLUME的信令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概述
        3.1.1 系统总体功能介绍
        3.1.2 系统在网络中的位置
        3.1.3 系统角色定义
        3.1.4 系统用例分析
    3.2 系统核心功能需求
        3.2.1 信令数据采集的需求分析
        3.2.2 信令数据转换处理需求分析
        3.2.3 信令数据实时输出需求分析
        3.2.4 信令数据持久化需求分析
        3.2.5 系统能力开放需求分析
    3.3 系统非核心功能需求
        3.3.1 系统数据统计需求分析
        3.3.2 集群负载状况实时监测需求分析
        3.3.3 日志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3.4 系统性能需求
        3.4.1 信令处理吞吐量需求分析
        3.4.2 容灾性需求分析
        3.4.3 系统弹性扩展需求分析
第四章 基于FLUME的信令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系统总体方案比较与分析
        4.1.2 Flume插件式开发设计
    4.2 系统的静态结构设计
    4.3 系统动态结构设计
        4.3.1 总体流程
        4.3.2 信令数据采集-处理-输出整体功能动态设计
        4.3.3 系统能力开放功能动态设计
        4.3.4 系统管理功能动态设计
    4.4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4.1 系统数据分析
        4.4.2 系统数据表设计
        4.4.3 系统配置文件数据结构设计
        4.4.4 数据存储优化设计
    4.5 系统接口设计
        4.5.1 系统外部接口设计
        4.5.2 系统内部接口设计
    4.6 系统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4.6.1 基于Netty实现Socket Source解决系统对接多种异构数据源及报文解析的问题
        4.6.2 配置文件动态载入解决信令过滤规则的定制问题
        4.6.3 基于Zookeeper分布式协调技术解决系统高可用性及高扩展性问题
        4.6.4 系统基于WebService实现能力开放接口并提供安全可靠服务
第五章 基于FLUME的信令采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整体详细设计原则
        5.1.1 开发语言及开发环境
        5.1.2 子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框架
        5.1.3 子系统接口设计
    5.2 信令汇聚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信令收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2.2 信令粗粒度格式化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2.3 信令粗粒度过滤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 信令处理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信令细粒度格式化及过滤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2 格式化信令持久化输出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3 格式化信令实时输出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4 存储优化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系统管理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4.1 信令消息统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4.2 信令分布式处理协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4.3 日志管理模块
    5.5 能力开放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5.1 数据获取能力开放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5.2 服务调用安全鉴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5.3 订阅/通知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第六章 基于FLUME的信令采集系统的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1.1 硬件环境
        6.1.2 软件环境
        6.1.3 测试集群部署方式
    6.2 系统测试方法及实施
        6.2.1 系统功能测试方法
        6.2.2 白盒测试
        6.2.3 黑盒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3.1 信令采集消息解析处理能力
        6.3.2 信令采集接口占用资源
        6.3.3 信令采集系统可靠性测试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系统展望
        7.2.1 信令数据价值潜力巨大
        7.2.2 大数据让信令数据发挥价值
        7.2.3 数据成就商业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还原及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2 相关知识及技术
    2.1 A接口和IU-CS接口简介
    2.2 A接口和IU-CS接口协议栈简介
        2.2.1 流控制传送协议(SCTP)
        2.2.2 流控制传送协议(M3UA)
        2.2.3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2.2.4 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SAP)
        2.2.5 无线接入网络应用部分(RANAP)
    2.3 本章小结
3 需求分析
    3.1 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行为还原需求分析
    3.2 性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功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4.2 系统软件运行环境设计
    4.3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信令采集设计与实现
        4.3.2 协议解析设计与实现
        4.3.3 完整性监测设计与实现
        4.3.4 网络行为还原设计与实现
        4.3.5 TMSI/IMSI关联设计与实现
        4.3.6 数据存储设计与实现
        4.3.7 接入管理设计与实现
        4.3.8 历史数据调阅设计与实现
        4.3.9 实时数据订阅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内容及目的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行为还原能力测试
        5.2.2 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存储能力测试
        5.2.3 历史调阅测试
        5.2.4 实时订阅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信令监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GSM-R发展与应用
        1.1.2 列车控制系统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信令监测与分析相关原理
    2.1 GSM-R网络介绍
        2.1.1 GSM-R网络结构
        2.1.2 GSM-R网络接口及协议
    2.2 CTCS3级列控系统介绍
    2.3 GSM-R承载数据业务
    2.4 本章小结
3 信令交互及信息处理流程
    3.1 呼叫过程
        3.1.1 移动台主叫
        3.1.2 移动台被叫
    3.3 切换过程
    3.4 位置更新过程
    3.5 列控呼叫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信令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
    4.1 功能需求
    4.2 信令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
        4.2.1 监测系统的逻辑结构
        4.2.2 监测系统的物理结构
    4.3 系统软件结构
    4.4 系统各组成模块间的接口与协议设计
        4.4.1 信令采集设备与信令处理中心之间
        4.4.2 信令分析处理中心与显示管理终端之间
        4.4.3 监测系统同其他系统之间
    4.5 信令监测技术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5.1 信令采集预处理模块
        4.5.2 数据解码模块
        4.5.3 数据存储模块
        4.5.4 终端显示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令分析的网络优化
    5.1 信令监测技术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5.2 信令分析与网络服务性能
        5.2.1 无线信号覆盖分析
        5.2.2 立即指配/指配分析
        5.2.3 掉话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移动通信网络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课题研究方向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2.1 系统现有硬件组网架构
    2.2 信令监测平台软件架构简介
    2.3 现有软件处理流程简介
    2.4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初步设想
    2.5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算法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2.5.1 源码自检可行研究
        2.5.2 解码检测可行研究
        2.5.3 统计校验可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设计
    3.1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总体流程及功能架构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系统拓扑架构设计
        3.2.2 应用逻辑设计
    3.3 系统模块流程设计
        3.3.1 源码自检流程设计
        3.3.2 解码检测流程设计
        3.3.3 统计校验流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的实现
    4.1 源码自检模块的实现
    4.2 解码检测模块的实现
    4.3 统计校验模块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的测试与应用
    5.1 源码采集准确性分析
        5.1.1 MR 准确性对比
        5.1.2 栅格空洞分析
        5.1.3 Abis 关联分析
    5.2 解码处理准确性分析
    5.3 统计数据准确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A 本课题研究实现的部分源代码

四、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凯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大数据架构的O域分析系统的研究[D]. 李健.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4]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莉.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5]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董彦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18(03)
  • [6]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7]基于Flume的A接口信令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其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8]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还原及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9]信令监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D]. 孙宇飞. 中南大学, 2013(03)
  • [10]移动通信网络信令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姚震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