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6A矿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应用

KT6A矿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应用

一、KT6A型矿井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甲禾[1](2015)在《煤矿漏泄通信系统井下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煤矿井下通信在井下安全、生产优化、灾害救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煤矿漏泄通信是一个较为可靠的通信方式,它可以为井下通信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原有传统的煤矿漏泄通信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井下空间无线通信实施难度大、存在信号死角,已有产品应用功能单一、难以推广,以及无法确保井下生产、安全、调度等多种数据信息的传输。本文对煤矿漏泄通信系统井下部分设计中的双向中继放大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功能需求,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对双向中继放大器进行了设计。在双向中继放大器的硬件设计上,通过对漏泄通信工作原理的研究,对原有的纯模拟电路实现的双向中继放大器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为基础的新型的双向中继放大器,其包括接收解调模块、发射调制模块、微控制器控制模块和系统电源模块;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双向中继放大器工作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目标。设计了双向中继放大器的软件系统,在完成了基础的初始化配置流程与通信协议的设计之外,还针对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专门设计了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了信道选择及校准、信号接收强度指示以及输出功率编程控制;经过仿真调试,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运行高效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

张宪富[2](2015)在《煤矿漏泄通信系统基地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煤炭生产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对我国的民生、工业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一套优良的通信调度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煤矿的开采作业的效率以及安全性,对整个矿井的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于矿井中的通信系统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尤其是漏泄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得全矿井的移动通信能够实现。经过国内外长期的研究与实验,漏泄通信技术从开始的理论基础发展到现在的功能全面的数字化漏泄通信技术。数字漏泄通信系统是目前一个较为先进的矿用数字化系统,对于数字化矿山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功能以及其关键的构成部分,基于国内外现有的技术方案,设计了漏泄通信系统中的数字基地台部分,并完成了其软硬件的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数字基地台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这两部分的内容设计相辅相成。硬件电路主要以TMS320VC5509A和MSP430F149两个核心芯片构成的双CPU系统,实现了语音数据的采集模块、信号的处理与传输以及同合路器分路器进行数据交换的通信接口设计;软件的设计主要是分别通过CCS3.3和Embedded Workbench的开发平台进行程序的实现及调试,对系统的初始化和工作流程的控制进行设计,同时也对系统的通信协议进行设计及程序的实现;最后是对本设计的系统实物的实现,并进行调试与测试,验证系统的相应性能,最终得出该系统能够稳定工作运行且数据传输可靠。

宋蔚[3](2014)在《基于泄漏通信的提升机载荷动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机是煤矿生产的关键设备,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机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提升超载、钢丝绳张力不平衡和卡缸等问题,为了保证矿井提升机的安全稳定运行,设计基于泄漏通信的提升机载荷动态监测系统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功能要求和现场工况,采用在提升机钢丝绳液压式张力自动平衡装置平衡油缸旁路安装油压传感器,在平衡油缸上安装位移传感器,在罐笼上安装数据采集装置并和上位机进行泄漏通信的提升机载荷动态监测方案。为了对提升故障进行准确判断,设计了罐笼行程监测装置监测罐笼的实时位置。在对数据采集发送、无线数据接收和罐笼行程监测等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油压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数据和罐笼行程数据实现了提升超载、钢丝绳张力不平衡超限、配重不平衡和油缸压缩到极限等提升故障的判断。其次,针对实际工况分析提升井筒中无线信号传输的影响因素和泄漏电缆的分类和特性,应用泄漏电缆设计一个适用于井筒中抗衰减能力强的无线通信系统,对泄漏电缆和负载盒进行计算选型。然后,针对实测值和理论值存在偏差的情况,分析平衡油缸的动态特性,提出载荷监测算法的补偿方法,并建立钢丝绳张力模型,根据实际工况进行仿真,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介绍了系统上位机软件在LabVIEW中的实现,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模块设计,在线监测模块设计,报警模块设计和数据存储及查询模块的设计。

尚伟[4](2013)在《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数据采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矿企业“六大系统”的覆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井下无线通信技术,作为煤矿六大系统相互间管理与交流的核心技术,一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综合对比目前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过的无线通信技术,本文基于Wi-Fi技术的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速度快和组网方便的优点,论证了将Wi-Fi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详细设计了一种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s)终端,并进行了模拟实验。基于Wi-Fi的移动定位服务终端,就是结合Wi-Fi无线通信技术与目前流行的LBS移动定位服务技术,利用STM32F107VC高性能低功耗微处理器,在实现低功耗的同时,满足本质安全型要求的用于井下Wi-Fi无线通信的终端设备。LBS终端利用在四个AP接入点构成的定位单元中的定位信息,要求实现对于终端当前位置所属环境的瓦斯浓度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与上传,和SIP语音会话功能。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微处理器、Wi-Fi模块和音频处理器芯片的选型,STM32F107VC最小系统设计,WM-G-MR09-REF2Wi-Fi模块电路及天线的设计与连接,MIC、8欧姆喇叭与PCM3500音频处理芯片的连接和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键盘与LCD显示模块的设计。此外,在完成硬件主体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要求,对于印制电路板的本质安全型设计进行了优化。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的软件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井下巷道内Wi-Fi定位机制的设计,Wi-Fi定位机制下路径损耗系数与遮蔽因子的测定与校正方法的设计,STM32F107VC芯片上的μC/OS-II系统移植,uC/OS-Ⅱ系统下基于SPI接口的Wi-Fi驱动开发,基于SIP协议的VoIP语音通信功能的设计。最后,本文对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进行了模拟实验。首先完成了STM32F107VC芯片μC/OS-II系统移植,其次在室内初步模拟井下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了Wi-Fi定位模拟。结果表明,当测试终端位于室内中心位置时,定位精度较高;当测试终端位于室内边缘时,定位精度则较差。总之,本文从探讨Wi-Fi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出发,初步设计了基于Wi-Fi的移动定位服务终端,并实现了SIP语音会话以及瓦斯浓度的实时监测与数据上传等基本功能。但是,在数据的分类、压缩与传输以及软件的低功耗管理两个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同时在终端的测试方面,需要建立模拟井下长直巷道的实验环境,对Wi-Fi定位、语音通信进行进一步测试,并利用PC机模拟服务器和井上监控端,给出终端设备无线数据的传输性能测试结果。

徐恒[5](2013)在《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组网协议与节点定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矿井安全监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根据矿井特定环境条件,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和路由层的移动组网协议,提出了一个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以提高矿山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和移动设备调度管理的技术水平。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根据矿井结构特点,选择了Zigbee(IEEE802.15.4协议)网络作为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了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号传输环境,归结出网络拓扑结构型式和信号传输需求。2、给出了一种适合于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LE-MAC协议。采用了由锚节点广播定位信息报文的机制,如果在一个周期内没有收到报文,将在下一个周期唤醒阶段开始阶段主动发送报文。同时,给出了一种LE报文格式,包含了RTS、CTS、节点的ID和预约信息,可以让移动节点根据信道通信的忙碌情况动态调节休眠时间,不但减小了能量消耗,同时减小了时延。3、给出了改进型LEACH动态分簇的路由协议算法。该算法每个周期根据移动节点的剩余能量和距离锚节点的距离情况选择簇头节点,使得单个移动节点不会频繁作为簇头节点而导致能耗过高,这样的机制使得簇内每个移动节点的能耗基本平均,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4、提出了一种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该算法采用卡尔曼滤波对RSSI信号强度和移动节点距离锚节点的距离进行预估,然后采用弹性网络算法进行校正,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本文利用了Matlab平台进行仿真实验,对整个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提出的定位算法精度高,效果优良,可为矿井人员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王超[6](2012)在《基于M元扩频的岩层通信系统研究与FPGA设计》文中认为地下岩层通信在多种抢险救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矿井事故中,对于及时、真实、有效地传递井下人员安全状况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应急通信系统传输距离较短、抗干扰性能差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成形的超宽带岩层通信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分析M元扩频、RS编码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M元双正交扩频与RS编码技术设计了一种岩层通信系统方案,该系统的通信内容包含语音和短消息数据,针对语音通信和短消息通信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仿真结果为,在误码率达到10-3时,语音通信方案和短消息通信方案的SNR(信噪比)分别为-12dB和-29dB。2.设计了一种新的信令格式,信令包含3比特信息,用来指示通信内容以及内容的开始与结束信息,易于通信链路的建立与拆除;同时,该信令采用差分编码设计,具有能够消除180度相位模糊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在Eb/No=7dB时,信令捕获概率达到95%以上。3.设计了一种脉冲成形波,该脉冲波形具有占空比小、峰平比高、瞬时功率大、驱动能力强等特点,适合于复杂的地下岩层介质信道特性4.完成了发送端与接收端FPGA模块的设计,发送端主要包括M元双正交扩频、RS编码、波形成形和信令发送等模块,接收端主要包括匹配滤波、信令捕获、解扩和RS译码等模块,并完成了各模块的功能仿真与时序仿真。5.完成了FPGA的部分测试工作,验证了FPGA各模块的功能。

王祥[7](2010)在《基于KTE5系统的COFDM矿井救援无线指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矿山应急救援的任务十分艰巨。KTE5型矿山救援可视化指挥装置是国内领先的矿山应急救援设备,采用的是SDSL传输技术,即铺即用,但其数据采用双绞线传输,使得矿井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携带和行进不便。为了进一步提高KTE5型矿井救援装置的效率。本研究根据灾区环境的特殊性,对原有KTE5系统采用以COFDM为调制技术,以及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为主要硬件的电路模块,实现无线视/音频传输。首先,根据矿井环境的传输要求,选择TMS320VC540作为核心DSP处理器件,实现整个调制解调过程中的除卷积编译码外的所有工作,以及A/D、D/A过程中的通信和数据存储工作。从而为井下数据的无线传输做了合适的处理。然后,设计了数据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和KTE5前端设备与无线发送和接收模块的有效通信方式,使采集到的视/音频数据能够准确、及时的传送到井下基地和地面指挥中心,并与原系统设备进行良好的接入。也使得地面的指挥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发送到灾区。最后,并对使用于井下的装置进行本安防爆型设计,使数据无线发送和接收模块适应了煤矿井下使用环境的要求。该系统在原有的设备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井下数据和图像的无线传输,而且画面清晰度和数据传输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大的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刘丽萍[8](2008)在《基于MESH网络的应急信道建立研究及仿真》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的基本能源和重要能源,它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能源保障和能源战略的实施。煤矿事故发生后,为了保证安全、不发生二次事故,井下电力供应完全切断,井下已有的各种通讯设备无法开启。因此,为了确保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快速建立一套应急通信链路,实现井下远端灾区目标位置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为井下救援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无线MESH网络,它是一种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可以看作是WLAN和移动Ad hoc网络的融合;接着描述了Wi-Fi技术,IEEE 802.11b规范也称为Wi-Fi,详细介绍了IEEE 802.11b MAC子层DCF方式中的基本访问机制CSMA/CA和RTS/CTS机制;然后简单介绍了井下Wi-Fi无线通信系统使用的软硬件平台;最后使用NS仿真软件对该应急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本文主要对井下Wi-Fi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信道进行仿真,其中每个节点表示系统中的一个Wi-Fi模块,在矿难事故发生后,该系统会由布放装置在救援中心站的遥控下自动搭建,并将数据传输到井下救援基地。本文在传统的单信道网络的基础上使用了多信道多接口网络,使用了Basic Access和RTS/CTS两种访问方式对该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信道进行仿真,通过系统仿真和分析得出本文所使用的多信道多接口网络在吞吐量、延时和丢包率等性能上都优于单信道网络。

程德强,刘伟,钱建生[9](2007)在《矿井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目前矿井使用的无线安全调度和应急通信系统,讨论了其系统结构和特点,并根据矿井安全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矿井无线安全调度和应急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张涛[10](2006)在《漏泄电缆无线通信系统在地下矿山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在采矿和岩土工程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在地下建筑物内如何保持随时随地信息流通与顺畅的问题。无论是矿山的井下巷道,还是在公路隧道、建筑地下硐室、地铁等,信息的流通与顺畅与否往往是整个工程项目和整个企业运作中高效生产、安全调度、抢险救灾、有效控制与现代化管理的主导成分与关键因素。对于矿山井下通信,现阶段理想的矿井通信模式是无线通信方式,国内该技术在井下的应用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科学和合理地研究和分析矿山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漏泄无线通信是其中最为先进的一种技术。矿山井下漏泄通信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一门复杂系统下的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及矿山工程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科学课题。传统上,矿山井下的通信只是通过有限的布线实现非常简单的有线通话。国内矿山对于井下大范围无线通信基本处在空白的状态,和我国矿山高水平的开采技术相比,极其不相称,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矿山现代化管理与数字矿山建设的进程。矿山井下的复杂环境与特殊情况,也使得井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客观的限制。近年来,电子、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国内业界人士对该技术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相关产品并在国外矿山得到应用。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得到证明,也成为了未来矿山井下无线通信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因此,将漏泄通信技术应用到矿山井下通信中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和有效的手段。本文是在井下漏泄通信技术课题的背景调查、现状研究、问题探讨等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熟悉工艺、观摩系统运行、检测效果状况、收集实践资料与查阅大量参考文献等工作,开始课题的研究。通过大量井下漏泄通信技术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分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探讨和实践应用参考,结合国内外同类技术的优点,以建立一套井下多功能(语音、图像、数据)综合漏泄通信系统为目标,侧重应用研究,满足矿山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最终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首先,以井下无线电通信技术为前提,展开对无线电波在井下传输的特性与模式分析,并对井下无线通信的现状进行总结;其次,对漏泄通信技术原理与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组成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分别就漏泄通信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特性与功能进行阐述,对井下无线电漏泄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主要组件及相关技术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服务范围和质量分析、系统功能和经济效益角度对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然后,分别从作为系统主要组件的漏泄电缆的性能分析、无线电漏泄传输机制及中继传输技术研究、如何提高漏泄电缆的接续质量与无线电漏泄通信系统的检修原则和方法四个方面,对漏泄通信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重点对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与应用建模进行理论研究分析,给出系统组网建议,并总结引入一套基于漏泄电缆的多功能综合漏泄通信系统,包括系统组成、主要技术参数、主要功能、主要技术问题分析、效益分析与研究结论;最后,引入工程实例进行分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使井下漏泄通信技术的研究更加结合实践更加具体化,使论文的研究回归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与宗旨。针对目前矿山生产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确立一套多功能综合漏泄通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建立将为矿山的高效生产、安全调度和现代化管理提供有力保证。

二、KT6A型矿井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T6A型矿井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漏泄通信系统井下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漏泄通信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1.2.1 漏泄通信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漏泄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漏泄通信技术原理及井下部分系统组成
    2.1 漏泄通信系统基本运行原理
    2.2 漏泄电缆技术
        2.2.1 漏泄电缆的工作原理
        2.2.2 漏泄电缆的分类
        2.2.3 漏泄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指标
        2.2.4 本系统中漏泄电缆的选型
    2.3 漏泄通信系统井下部分的组成
    2.4 系统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双向中继放大器的硬件设计
    3.1 射频信号调制解调芯片选型
        3.1.1 CC1101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3.1.2 CC1101的引脚功能
        3.1.3 CC1101工作参数设置
    3.2 射频信号接收解调电路设计
    3.3 射频信号发射调制电路设计
    3.4 微控制器控制电路设计
    3.5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双向中继放大器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4.2 系统软件构架
    4.3 初始化模块
    4.4 接收与发射过程
    4.5 数据传输过程控制
        4.5.1 通信信道的选择及校准
        4.5.2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
        4.5.3 输出功率编程控制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硬件调试与测试
    5.1 系统硬件调试
        5.1.1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5.1.2 PCB的设计与调试
        5.1.3 整体硬件调试
    5.2 系统软件调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煤矿漏泄通信系统基地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展及现状
    1.2 发展方向
    1.3 面临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结构
2 漏泄通信系统
    2.1 漏泄通信系统原理
    2.2 漏泄通信系统的功能及特性
        2.2.1 漏泄通信系统的特点
        2.2.2 井下通信性能比较
        2.2.3 漏泄通信系统功能介绍
    2.3 漏泄通信系统组成
    2.4 本章小结
3 数字基地台硬件模块设计
    3.1 数字基台的硬件基本结构设计
    3.2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3.2.1 VC5509A的内部资源
        3.2.2 VC5509A片内外设
        3.2.3 VC5509A中断系统
        3.2.4 VC5509A电源检测与复位电路设计
        3.2.5 VC5509A时钟电路设计
    3.3 微控制器模块
        3.3.1 MCU芯片选型
        3.3.2 MCU与DSP之间通信方式选择
    3.4 语音处理模块
    3.5 电源管理模块
    3.6 数字基台数据传输通路接口设计
    3.7 其它接口模块
    3.8 本章小结
4 数字基地台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
        4.1.1 CCS开发环境
        4.1.2 Embedded Workbench开发环境
    4.2 微控制器程序设计
    4.3 DSP程序设计
        4.3.1 TMS320VC5509A初始化
        4.3.2 McBSP设置
        4.3.3 I~2C总线配置
    4.4 AIC23语音采集模块初始化设计
    4.5 通信协议的设计
        4.5.1 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设计
        4.5.2 信道编解码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5.1 系统硬件电路调试
        5.1.1 原理图绘制
        5.1.2 PCB设计与硬件调试
    5.2 编解码程序的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泄漏通信的提升机载荷动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审阅认定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组织
2 多绳提升机载荷动态监测方案设计
    2.1 功能要求分析
    2.2 多绳提升机钢丝绳工作原理及载荷监测方法分析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油压、位移数据采集发射装置设计
    3.2 数据接收装置设计
    3.3 罐笼行程监测装置设计
    3.4 井口大屏幕显示装置设计
    3.5 抗干扰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矿井泄漏通信应用研究
    4.1 无线电波在井筒中的传输特性分析
    4.2 泄漏通信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4.3 泄漏电缆和终端负载的选型及安装
    4.4 本章小结
5. 平衡油缸与钢丝绳张力建模仿真研究
    5.1 平衡油缸动态特性分析
    5.2 提升机钢丝绳张力监测算法设计
    5.3 钢丝绳张力动力学分析及仿真
    5.4 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提升机载荷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设计开发
    6.1 系统管理模块
    6.2 载荷监测模块
    6.3 故障诊断模块
    6.4 数据存储及查询模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1.2.2. Wi-Fi技术的发展与矿井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设备设计
    2.1 井下Wi-Fi无线网络结构
        2.1.1. Wi-Fi无线网络基本结构
        2.1.2. 井下Wi-Fi网络构建
    2.2 定位服务终端整体设计
        2.2.1. 设计原则
        2.2.2. 定位服务终端总体结构与功能定位
        2.2.3. 关键技术问题
第三章 移动定位服务终端硬件部分设计
    3.1 微处理器及其最小系统
        3.1.1. 微处理器选型
        3.1.2. STM32F107VC最小系统设计
    3.2 Wi-Fi模块设计
        3.2.1. Wi-Fi部件的选型
        3.2.2. Wi-Fi模块的电路设计
        3.2.3. 天线电路
    3.3 音频模块设计
        3.3.1. 音频处理芯片选型
        3.3.2. 语音通信电路设计
    3.4 瓦斯监测单元电路设计
    3.5 其它相关模块设计
    3.6 设备本质安全型设计
第四章 移动定位服务终端软件部分设计
    4.1 μC/OS-Ⅱ系统移植
    4.2 Wi-Fi驱动开发
    4.3 终端定位实现
        4.3.1. 定位机制描述
        4.3.2. θ和γ的测定与校正
        4.3.3. 定位程序流程图
    4.4 VoIP语音实现
        4.4.1. SIP消息格式
        4.4.2. LBS终端基于SIP的语音通话流程
    4.5 环境瓦斯浓度采集
第五章 实验与功能测试
    5.1 μ C/OS-Ⅱ系统移植
    5.2 Wi-Fi定位模拟
    5.3 实验结果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组网协议与节点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以及协议分析
    2.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2.1.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传输环境分析
        2.1.2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2.2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特征分析
        2.2.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2.2.2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需求分析
    2.3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山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 MAC 协议算法研究
    3.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 MAC 协议要求
    3.2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 LE-MAC 协议
    3.3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 LE-MAC 协议仿真与性能评价
        3.3.1 仿真环境
        3.3.2 能耗分析
        3.3.3 平均时延分析
        3.3.4 丢包率分析
        3.3.5 吞吐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路由协议研究
    4.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工作环境
    4.2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简介
    4.3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分簇路由算法
        4.3.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分簇路由算法概述
        4.3.2 动态结簇的过程
        4.3.3 簇头节点的选择
    4.4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算法仿真与性能评价
        4.4.1 仿真模型
        4.4.2 性能指标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山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研究
    5.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要求
    5.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
        5.3.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 RSSI 信号强度估计
        5.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移动节点位置估计
        5.3.3 基于弹性粒子网络模型的移动节点定位算法
    5.4 矿山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仿真实验
    6.1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节点定位系统仿真流程图
    6.2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前景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M元扩频的岩层通信系统研究与FPGA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地下岩层通信的发展动态及现状
    1.3 地下岩层信道的特点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进制扩频技术及RS编码简介
    2.1 多进制扩频系统及其原理
        2.1.1 传统扩频系统
        2.1.2 多进制扩频系统
        2.1.3 多进制扩频系统性能分析
    2.2 伪随机序列
        2.2.1 伪随机码简介
        2.2.2 伪随机码选择的基本原则
        2.2.3 m序列与M序列
    2.3 RS码基本原理
        2.3.1 RS码简介
        2.3.2 RS码的差错概率
        2.3.3 RS编码原理简介
        2.3.4 RS编码效率
        2.3.5 RS译码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层通信系统理论设计
    3.1 发送端总体框架
        3.1.1 发送端原理框图
        3.1.2 脉冲波形设计
        3.1.3 信令设计
    3.2 接收端系统框架
        3.2.1 接收端原理框图
        3.2.2 最佳匹配滤波
        3.2.3 M元双正交解扩
        3.2.4 信令的捕获
    3.3 系统性能仿真
        3.3.1 语音系统性能仿真
        3.3.2 短消息系统性能仿真
        3.3.3 信令捕获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射端FPGA模块设计
    4.1 FPGA设计方法简介
        4.1.1 FPGA的基本结构
        4.1.2 FPGA的基本设计流程
    4.2 发射端总体设计方案
    4.3 发射端各模块设计
        4.3.1 M元双正交扩频
        4.3.2 RS编码模块
        4.3.3 波形成形模块
        4.3.4 时钟产生模块
        4.3.5 信令发送模块
    4.4 发射端总体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收端FPGA模块设计
    5.1 接收端总体方案设计
    5.2 接收端各模块设计
        5.2.1 数字匹配滤波
        5.2.2 信令检测模块
        5.2.3 解扩方案设计
        5.2.4 RS译码
    5.3 发射端与接收端联调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KTE5系统的COFDM矿井救援无线指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矿井救灾指挥通讯系统
        1.2.2 目前国内外COFDM的发展现状
        1.2.3 外国矿井救灾指挥通讯系统[18]
        1.2.4 矿山救援多媒体应急通信
        1.2.5 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创新点
        1.3.2 研究方案
        1.3.3 技术路线
        1.3.4 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1.3.5 可行性
2 灾区COFDM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OFDM系统概述
        2.2.1 OFDM的基本原理
        2.2.2 OFDM技术的主要特征
    2.3 OFDM的关键技术
        2.3.1 串并转换
        2.3.2 保护间隔、循环前缀和子载波的选择
    2.4 基于COFDM模块的通信系统
        2.4.1 COFDM原理
        2.4.2 COFDM编解码
        2.4.3 COFDM传输方案
        2.4.4 COFDM调制技术的优点
        2.4.5 采用卷积码编码的COFDM系统
    2.5 小结
3 COFDM无线传输模块的硬件实现
    3.1 硬件电路主要模块介绍
    3.2 核心调制模块DSP的介绍
        3.2.1 DSP芯片概述与特点
        3.2.2 DSP功能模块
        3.2.3 ADC0 模块
    3.3 卷积信道编码的IP核实现
    3.4 COFDM技术在无线图像传输方面应用的优势
    3.5 COFDM产品标准
    3.6 技术指标
        3.6.1 无线传输设备性能指标
4 基于KTE5 的COFDM技术的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介绍与实现
    4.2 分系统工作原理
        4.2.1 本安红外摄像头
        4.2.2 中继放大器
        4.2.3 本安锂电源
    4.3 数据传输模块软件实现
    4.4 KTE5 型矿山救援可视化指挥系统及装置简介
5 灾区救援通信系统防爆技术研究
    5.1 设备防爆设计
        5.1.1 技术要求
        5.1.2 COFDM无线传输模块防爆设计
        5.1.3 矿井救援本安型计算机技术方案
    5.2 分系统设计
        5.2.1 本安型电路设计
        5.2.2 合理选有材质
        5.2.3 本安型电气设备防爆原理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MESH网络的应急信道建立研究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矿应急救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 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下生产中的应用概述
        1.2.1 无线通信系统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发展状况
        1.2.2 无线通信系统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2 无线MESH 网络及WI-FI 技术
    2.1 无线MESH 网简介
    2.2 无线MESH 网体系结构
    2.3 无线MESH 网络的优势
    2.4 无线MESH 网的关键技术
    2.5 无线MESH 网络与其它网络的区别
        2.5.1 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区别
        2.5.2 与Ad Hoc 网络的区别
        2.5.3 与WLAN 的区别
    2.6 无线MESH 网络的应用
    2.7 WI-FI 技术
        2.7.1 IEEE 802.11 逻辑结构
        2.7.2 IEEE 802.11 拓扑结构
        2.7.3 IEEE 802.11 MAC 层两种无线介质访问方式
    2.8 本章小结
3 煤矿井下应急信道建立研究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方案设计
    3.3 井下WI-FI 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路线
        3.3.1 S3C2410X 处理器
        3.3.2 TP-LINK 的TL-WN321G+模块
    3.4 井下WI-FI 无线通信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3.4.1 井下Wi-Fi 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
        3.4.2 井下Wi-Fi 无线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仿真及分析
    4.1 NS 网络仿真软件介绍
        4.1.1 NS 软件的特点
        4.1.2 NS 基本结构
        4.1.3 基于NS 的仿真过程和运行机制
        4.1.4 NS 的安装和运行
    4.2 单信道与多信道多接口
    4.3 仿真参数
    4.4 BASIC ACCESS 方式下的仿真
        4.4.1 吞吐量仿真
        4.4.2 延时仿真
        4.4.3 丢包率仿真
        4.4.4 结论
    4.5 RTS/CTS 方式下的仿真
        4.5.1 吞吐量仿真
        4.5.2 延时仿真
        4.5.3 丢包率仿真
        4.5.4 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总结
    5.2 今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矿井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低频透地通信系统
    1.1 PED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1.2 系统特点
2 中频感应通信系统
    2.1 RB2000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系统特点
3 VHF漏泄通信系统
    3.1 FLEXCOM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系统特点
4 小区域制的矿井蜂窝状全双工无线通信系统
    4.1 KT14型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4.2 系统特点
5 矿井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5.1 矿井多媒体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构建
    5.2 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6 结语

(10)漏泄电缆无线通信系统在地下矿山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井下漏泄通信研究背景
        1.1.1 地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1.2 漏泄通信技术简介
        1.1.3 漏泄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井下漏泄通信技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井下漏泄通信研究现状
        1.2.2 井下漏泄通信面临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3.1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
        1.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意义
第二章 井下无线电通信理论分析
    2.1 井下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概述
    2.2 矿井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式
    2.3 隧道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
        2.3.1 圆形隧道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
        2.3.2 拱形隧道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
        2.3.3 弯曲矩形隧道电磁波衰减特性
        2.3.4 工程实例分析
    2.4 矿井移动通信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漏泄通信技术原理及系统组成
    3.1 漏泄通信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3.2 漏泄通信系统的特性及功能
        3.2.1 漏泄通信系统的特点
        3.2.2 性能比较
        3.2.3 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的功能简述
    3.3 井下无线电漏泄通信系统的组成
        3.3.1 系统结构
        3.3.2 系统组成
    3.4 系统主要组件及技术指标
        3.4.1 漏泄电缆
        3.4.2 其他设备
    3.5 系统评价
        3.5.1 系统服务范围和质量分析
        3.5.2 系统功能与经济效益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漏泄电缆的性能分析
        4.1.1 漏泄电缆的漏泄机理
        4.1.2 漏泄电缆的损耗分析
        4.1.3 漏泄电缆的环境影响
    4.2 无线电漏泄传输机制及中继传输技术
        4.2.1 漏泄电缆与漏泄场
        4.2.2 漏泄传输机制
        4.2.3 中继技术的引用
    4.3 如何提高漏泄电缆的接续质量
        4.3.1 连接器的选用与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4.3.2 连接器装配后的质量保证措施
        4.3.3 辅助保证措施
    4.4 无线电漏泄通信系统的检修原则和方法
        4.4.1 系统检修原则
        4.4.2 系统检修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下漏泄通信系统实现方案与应用建模研究
    5.1 井下漏泄通信系统实现方案研究
        5.1.1 异频双工电话移动通信系统(漏泄电缆、音频电话电缆、单向放大器)
        5.1.2 双工通信系统(漏泄电缆、单向放大器)
        5.1.3 漏泄电缆移动通信系统(漏泄电缆、双向中继放大器)
    5.2 井下漏泄通信系统应用建模理论分析
        5.2.1 应用模型建立
        5.2.2 系统组网
    5.3 基于漏泄电缆的多功能综合通信系统的建立
        5.3.1 系统组成
        5.3.2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5.3.3 系统主要功能
        5.3.4 系统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5.3.5 效益分析
        5.3.6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6.1 实现语音通信的井下漏泄通信系统
    6.2 应用在充填系统的漏泄通信系统
    6.3 FLEXCOM 无线漏泄通信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KT6A型矿井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漏泄通信系统井下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郭甲禾.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2]煤矿漏泄通信系统基地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宪富.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3]基于泄漏通信的提升机载荷动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D]. 宋蔚.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4]基于Wi-Fi的矿用移动定位服务终端设计[D]. 尚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5]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组网协议与节点定位算法研究[D]. 徐恒.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6]基于M元扩频的岩层通信系统研究与FPGA设计[D]. 王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7]基于KTE5系统的COFDM矿井救援无线指挥系统研究[D]. 王祥.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8]基于MESH网络的应急信道建立研究及仿真[D]. 刘丽萍. 西安科技大学, 2008(12)
  • [9]矿井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程德强,刘伟,钱建生. 工矿自动化, 2007(05)
  • [10]漏泄电缆无线通信系统在地下矿山的应用与研究[D]. 张涛. 中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KT6A矿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