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临床分析

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临床分析

一、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珂,陈榕,王晓琳,蔡伟[1](2021)在《急性重症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急性重症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重症肝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1日—2021年5月31日上海市瑞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重症肝炎诊治指南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戊型肝炎感染以散发为主,有明确共同发病6例(5.88%),男性6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8.16±12.01)岁,平均住院天数(19.08±15.38)d,合并基础肝病对是否进展为重症未见显着差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进展至重症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戊型肝炎出现重症的患者以男性(χ2=7.474,P<0.05)、老年(F=0.979,P<0.05)、合并基础疾病者(χ2=6.544,P<0.05)明显增多,住院时间长(F=0.791,P<0.05)。同时进展至重症者白蛋白明显降低(Z=3.981,P<0.001)、总胆红素明显升高(Z=-10.575,P<0.001)、凝血功能明显异常(Z=-4.199,P<0.001)。

刘玉,梅雪,张宇一,邹颖,张正国,郭红英,袁伟,王介非,钱志平[2](2021)在《急性戊型肝炎严重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伴或不伴严重黄疸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发生严重黄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3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79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Bil是否>171μmol/L分为AHE伴轻度黄疸(AHE-M)组和AHE伴严重黄疸(AHE-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179例患者56.42%(101例)伴严重黄疸。与AHE-M组比较,AHE-S组男性占比多(80.20%vs 61.54%,χ2=7.612,P=0.006),住院时间长[29(19~45) d vs18(14~22) d,Z=-6.035,P <0.001],发生肝衰竭的人数多[23 vs 0,χ2=18.373,P <0.001],预后差(P <0.001)。AHE-S组基线的抗-HEV-IgM、AFP、肝脏弹性值均高于AHE-M组(Z值分别为-3.534、-3.588、-4.496,P值均<0.001),基线的CD4低于AHE-M组(Z=-2.015,P <0.05),TBil、DBil、肌酐、凝血酶原时间、INR、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峰值均高于AHE-M组(Z值分别为-11.016、-10.926、-2.726、-4.787、-4.989、-6.016,P值均<0.01),GGT的峰值、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数的谷值均低于AHE-M组(Z值分别为-4.550、-4.685、-5.087、-4.818,P值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HEVIgM(OR=1.022,95%CI:1.005~1.039,P=0.012)、GGT(OR=0.995,95%CI:0.993~0.998,P=0.001)、前白蛋白(OR=0.991,95%CI:0.983~0.999,P=0.02)、中性粒细胞(OR=1.486,95%CI:1.169~1.889,P=0.001)是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出现严重黄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戊型肝炎严重黄疸患者男性占比多,住院时间长,发生肝衰竭人数多,预后差,抗-HEV-IgM、GGT、前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是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出现严重黄疸的独立危险因素。

卢锋,刘倩楠,王寿明,王敏,董源,汪茂荣,耿家宝[3](2020)在《戊型肝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散发戊型肝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原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肝病中心和周口市中心医院感染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戊型肝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363例散发戊型肝炎患者中男性291例,女性72例。年龄分布为:40岁以下38例,40岁及以上225例。第一季度发病的人数为207例,第二季度72例,第三季度41例,第四季度43例。黄疸型肝炎346例,非黄疸型肝炎17例。60岁以上肝衰竭发生率为24.2%(33/136),显着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8.4%(19/227),P<0.05。与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的TBil更高,CHE、Alb更低,PT延长,PTA下降,住院时间更长,P<0.05。与<60岁年龄的患者相比,老年组(≥60岁)患者的TBil更高,CHE、Alb更低,PT延长,PTA下降,住院时间更长,P<0.05。TBil、PTA、年龄、是否有肝病基础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散发戊型肝炎好发于冬春季节,临床大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老年男性,尤其合并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病情重,肝衰竭发生率高,预后较差。

成茂源[4](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王寿明,刘倩楠,董源,谢芳,王敏,张馨,何长伦,耿家宝[5](2018)在《戊型肝炎重叠其他肝病的临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2007至2017年我院收治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至2017年我院收治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007至2017年我科共收治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109例,男、女病例数分别为93、16,男女比为5.8∶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其中40~59岁60例,60岁以上31例。发病高峰为第一季度,1、2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均为20例,其次为3月16例,4月15例。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TBil、ALT较高。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相比,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TBil、ALT、AST更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胆碱酯酶(CHE)降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87例患者好转,2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0.2%(22/109),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14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结论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发病月份主要集中于第一季度,与单纯戊型肝炎相比,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更重,病死率高。

王敏,刘倩楠,董源,王寿明,李鑫,张玥,张馨,何长伦,耿家宝[6](2018)在《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调查2007-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解放军第八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戊型肝炎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发病季节、肝功能、有无基础肝病和预后等,分析老年戊型肝炎发病的性别、年龄和季节特点,比较合并基础肝病患者与无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共收治老年戊型肝炎患者161例,均为散发,男性127例,女性34例。60~69岁、70~79岁和≥80岁年龄段发患者数分别为106例、43例和12例。161例患者中29例合并基础肝病,其中合并慢性HBV感染者16例。79例患者来自城市,82例患者来自农村。1~4季度发病例数分别为84例、44例、21例和12例。第1季度患者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2%(84/161),其次为第2季度,占27.3%(44/161)。经保肝等综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无效,共21例病死,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21例病死患者中,10例合并其他基础肝病。与无并发症的戊型肝炎患者相比,有基础肝病患者的TBil值更高、PT延长、PTA降低、CHE降低、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并发症的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病死率为8.3%(11/132),有基础肝病患者的病死率为34.5%(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P=0.001)。结论老年戊型肝炎主要发生在第1季度,男性患者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有基础肝病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高。

赵瑞红,马科,胡静,陈彩霞,齐俊英[7](2018)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病因近20年流行病学现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近20年来我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 57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样本构成比采用X2检验。结果 7 570例肝病患者中,病毒性肝炎4 930例,占65.13%;免疫性疾病占4.39%;药物性肝损伤占2.84%;脂肪性肝病占2.54%;血吸虫肝病占1.16%;遗传代谢性疾病占2.11%;血管性疾病占0.13%;约9.1%的患者出院时病因仍不明确。前后10年间病毒性肝炎的比例分别为77.61%对比59.19%,P<0.01。嗜肝病毒所致肝病病例中,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比例前后10年间有所上升,分别为2.24%对比15.56%(P<0.01),18.61%对比23.07%(P<0.05),而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分别为68.14%对比60.01%,10.7%对比1.36%(P<0.05),有所下降。免疫性疾病在10年前后的比例分别为0.82%对比6.08%(P<0.01)。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病比例均出现一定的变化。结论病毒性肝炎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中占有较大比例,尤其以乙、戊型等嗜肝病毒肝炎为多见。近20年来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病毒性肝炎比例有所下降,非感染性肝病比例增加。病因不明肝病所占比重较大。

赵瑞红[8](2016)在《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流行病学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20年来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2.总结分析以肝病表现为主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特点及诊疗思路,为临床医师诊断疑难性肝脏疾病提供参考。方法:1.对1995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757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常见肝病的发病病因及疾病谱变迁。2.对部分以肝病表现为主的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思路。结果:1.7570例患者中,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肝炎4930例,达65.13%,其中,常见嗜肝病毒性肝炎4886例,占64.54%,非嗜肝病毒感染有44例,占0.58%。嗜肝病毒中主要为乙型肝炎2726例,36.01%;其他依次为戊型肝炎926例,12.23%,丙型肝炎459例,6.06%,甲型肝炎209例,2.76%。二种及以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561例,占7.41%,其中乙戊重叠最多见,为77.36%(434/561),且在20年间呈上升趋势,由68.13%上升至86.11%。免疫性疾病占4.39%(332/7570),其中较常见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66%(126/757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31%(99/7570),重叠综合征0.32%(24/7570),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肝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约80例,1.06%;药物性肝损伤2.84%(215/7570);脂肪性肝病2.54%(192/7570);血吸虫肝病1.16%(88/7570);遗传代谢性疾病2.11%(160/7570);血管性疾病(0.13%,20/7570例);此外,仍有9.1%(689/7570)出院时仍未明确诊断。2.肝病疾病谱20年间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近10年间(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病毒性肝炎病例所占总体疾病的比例由59.19%较前10年(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的77.61%有所下降,(p<0.01)。嗜肝病毒所致肝病病例中,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比例均有所上升,分别为2.24%vs 15.56%(p<0.01),18.61%vs 23.07%(p<0.05),而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比例有所下降,分别为68.14%vs 60.01%及10.7%vs 1.36%(P<0.05)。近10年中,免疫性疾病所占比例较前10年比例0.82%明显上升,达6.08%,p<0.01。3.发现血液系统疾病共35例(0.46%),其中单纯为血液系统疾病有27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血液性疾病8例。结论1.我国肝脏疾病在住院病人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危害人民健康,尤其以乙、戊型嗜肝病毒肝炎为主。2.近20年来导致肝脏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病毒性肝炎有所下降,非感染性肝病比例增加,疑难性肝病增多,高等级综合性医院医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3.在疑难性肝病中,血液系统疾病虽占0.46%,但因其易极易误诊,应注意筛查及关注。

耿家宝,王敏,刘倩楠,董源,徐静,李平,谢芳,盛云峰,郑文凯,汪茂荣[9](2016)在《我国东部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文中指出目的调查2010—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2014年我院收治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0—2014年我院收治戊型肝炎患者252例,其中第一季度140例,第二季度57例,第三季度29例,第四季度26例;男性198例,女性54例;<20岁者3例,2039岁者28例,4059岁者131例,≥60岁者90例;72例合并有肝病基础,其中慢性HBV感染者45例。20例死亡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60岁患者14例。单纯戊型肝炎患者死亡率为3.4%(6/175),有肝病基础患者的死亡率为17.7%(14/79),P<0.05。2039岁、4059岁、≥60岁例群的病死率分别为3.6%、3.8%、25.6%,P<0.05。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合并有慢性肝病基础的人群病死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余晓,邓敏,张戡,谢新生[10](2015)在《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36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嘉兴市第一医院36例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观察组)与38例单纯戊型肝炎老年患者(对照组)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及B超测量肝门静脉内径和脾门区脾静脉内径的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74例老年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感染戊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易重症化。观察组患者恶心(91.7%,33/36)、呕吐(88.9%,32/36)及皮肤瘙痒(33.3%,12/36)等症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入院时观察组的平均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153.22±29.71)μmol/L和(705.14±356.55)U/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9.89±26.28)μmol/L和(485.74±297.49)U/L](P<0.01或P<0.05),而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则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4个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和Ⅳ型胶原(Ⅳ-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在B超下测量观察组患者的肝门静脉内径和脾门区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6.56±3.38)mm和(10.28±3.31)mm,均显着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4.82±3.48)mm和(8.26±3.27)mm](P<0.01)。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慢,住院时间[(43.7±7.1)d]较对照组[(29.5±5.1)d]显着延长(P<0.01)。结论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的老年患者肝脏损害较单纯戊型肝炎老年患者严重,需加强监护与治疗。

二、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重症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实验室指标
    三、重症患者情况
讨论

(2)急性戊型肝炎严重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和临床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实验室指标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戊型肝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检测项目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戊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
    二、戊型肝炎发病的季节性
    三、临床分型
    四、不同组别患者生化、凝血常规、AFP、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
    五、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转归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讨论

(4)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病机探究
        1.3 治法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主客交”学说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3.1.2 “主客交”含义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5.1 LncRNA概况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主要试剂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1.4 实验药物
        1.1.5 实验场地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1.2.3 造模方法
        1.2.4 药物干预方法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6 实验结果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1.7 讨论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实验药物
        2.1.5 实验场地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2.2.4 药物干预方法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2.4.1 RNA抽提和质检
        2.4.2 文库构建
        2.4.3 上机测序
        2.4.3.1 获得reads
        2.4.3.2 数据预处理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2.7 讨论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戊型肝炎重叠其他肝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检测项目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
    二、合并其他肝病戊型肝炎发病的季节特点
    三、不同性别老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四、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五、预后及死亡病例临床特征
讨论

(6)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老年戊型肝炎发病的季节特点
    2.3 不同性别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2.4 无并发症老年戊型肝炎患者与合并基础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2.5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3 讨论

(8)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流行病学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20 年来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
    资料与方法
    结果
二、以疑难性肝病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疾病特点分析
    临床资料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东部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检测项目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戊型肝炎发病的季节性
    二、戊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户籍分布
    三、戊型肝炎患者合并肝病基础的情况和预后
    四、死亡病例资料
讨论

(10)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重症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陈珂,陈榕,王晓琳,蔡伟. 肝脏, 2021(11)
  • [2]急性戊型肝炎严重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刘玉,梅雪,张宇一,邹颖,张正国,郭红英,袁伟,王介非,钱志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3)
  • [3]戊型肝炎临床特征研究[J]. 卢锋,刘倩楠,王寿明,王敏,董源,汪茂荣,耿家宝. 肝脏, 2020(07)
  • [4]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戊型肝炎重叠其他肝病的临床特征[J]. 王寿明,刘倩楠,董源,谢芳,王敏,张馨,何长伦,耿家宝. 肝脏, 2018(12)
  • [6]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J]. 王敏,刘倩楠,董源,王寿明,李鑫,张玥,张馨,何长伦,耿家宝.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8(04)
  • [7]大型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病因近20年流行病学现状[J]. 赵瑞红,马科,胡静,陈彩霞,齐俊英.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8(02)
  • [8]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流行病学现状[D]. 赵瑞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9]我国东部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J]. 耿家宝,王敏,刘倩楠,董源,徐静,李平,谢芳,盛云峰,郑文凯,汪茂荣. 肝脏, 2016(01)
  • [10]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36例临床分析[J]. 余晓,邓敏,张戡,谢新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04)

标签:;  ;  ;  ;  ;  

血吸虫肝病合并戊型肝炎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