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息科技前景无限光明

光信息科技前景无限光明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景无限光明(论文文献综述)

周锐[1](2021)在《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井中地震波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油气勘探方法对油气藏的探明和开发至关重要。国内传统的井中地震检波仪器,主要是进口的线圈型和MEMS型电磁类检波器,存在着易受电磁场干扰、在高温高压和强腐蚀的井下环境使用受限等问题,而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维护高价低效,因此亟需研究高灵敏、多维度、耐高温高压的检波新技术和密集化阵列分布的复用新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作为“无源”新技术,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多分量和三维地震方面己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替代了部分电磁类检波方法,但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光纤检波器在对尺寸有苛刻要求的狭窄空间探测中,存在着器件结构复杂、尺寸较大、多维探测能力和组网复用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为解决井中地震勘探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的微型一体化和多维度精准探测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利用飞秒激光刻写多芯光纤光栅,贯通地震波理论和光纤检波机理,研制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该技术研究对井中地震勘探光纤检波器缩小结构尺寸、提高检测精度、拓宽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了井中地震勘探技术、光纤地震检波技术和多芯光纤(Multi-core Fiber,MCF)的发展现状;结合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传感理论,研究了利用飞秒激光刻写FBG的机理和方法,并针对多芯光纤的结构特征,优化了飞秒激光写栅方法。2.研究了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机理,包括论述了三维矢量检波的原理及方法;研究了多芯光纤的弯曲特性,并制作了基于干涉结构和基于多芯光纤FBG两种弯曲传感器加以验证;最终建立了多芯光纤弯曲与振动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多芯光纤FBG实现三维矢量检波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制了基于多芯光纤的三维矢量振动加速度检波器,包括设计和优化检波器的结构,研究并改进检波器的封装工艺,实现了在20 Hz-200 Hz的低频振动信号作用下,圆柱坐标系ρΦ平面加速度检测灵敏度达355 pm/g,振动方位角最小识别误差为0.269°,Z轴方向检测灵敏度为195 pm/g的三维矢量振动加速度的检测。4.研究了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的应用系统化,包括研制了基于顺变柱体的多芯光纤检波器,初步实现检波器的级联复用;研究了井中地震检波器的应用场景,并设计了完整的井中地震波勘探多芯光纤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地面光源和信号解调系统,以及井中检波器阵列。

刘海涛[2](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洪文建[3](2019)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科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办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生的学业成就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开展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研究,既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须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两所公民办地方高校83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建立研究框架,应用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工具变量、分位回归、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技术,对调查对象的生源背景、高中经历、家庭背景、本科生课业、课外活动计划预期与目标认同、就学满意度、学习成绩、能力认知、自信程度、身心健康等行为与心理特征展开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从学生、家长、高校、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研究、质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与能力、入学后的体验与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室友成绩对学业成绩影响显着。2.地方高校本科生性别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女生成绩显着高于男生。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性别差异将变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同辈影响。其他各影响因素对男、女生亚群体则呈现不同的影响力。3.本科生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同一所地方高校里,农村背景本科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城市背景本科生,并且这种效应在成绩高、低两极的本科生群体中有集中体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本科生的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成绩水平低的男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4.所调查的两所地方高校学生专业之间在GPA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各专业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值对专业之间GPA成绩差异,以及专业内学生之间的GPA成绩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和一定的解释力。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等均对学生的GPA成绩具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两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为调查分析对象,以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实例研究呈现本科生就学经历等现实情况,辅以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效弥补前人研究不够重视个体的不足,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最新实证证据。2.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和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了经过研究证实的信息,研究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3.研究发现,在同一所地方高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群体相比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优越的学生群体,其学业成就反而更优。这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的研究结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地方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的高考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等政策,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差别及其对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力已被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同向影响力。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微小补充与修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地方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文化资本匮乏学生的资助与激励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乾坤[4](2018)在《基于复振幅调制的三维近眼显示理论与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新型显示技术是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人机交互显示的主要实现方式,具有增强现实功能的近眼显示系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近眼显示系统在军事、工业制造、医疗卫生、教育、导航和娱乐游戏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大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成为未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工具。现阶段近眼显示系统主要基于二维平面显示面板设计,三维观感依赖于双目视差图像合成,其弊端是会造成调焦与辐辏的矛盾(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VAC),用户长时间佩戴易出现视觉疲劳、眩晕、恶心等不舒适感,在文化、娱乐等大众消费领域的使用效果亟待改进,更不能满足医疗、军事等高端应用领域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符合人眼生理认知习惯的三维近眼显示系统,已经成为下一代增强现实设备的重要研究方向。复振幅调制技术能够同时调控光波前的振幅与位相信息,实现物体任意调焦深度的三维图像重建,因此将其引入至近眼显示系统设计中,可有效消除调焦-辐辏的矛盾问题,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本文研究了基于复振幅调制技术的三维近眼显示基本理论,提出了两种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法,研制了相应的系统样机,测试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彩色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分析讨论了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基于复振幅调制技术的三维近眼显示基本理论,深入探究了使用双振幅全息图和双位相全息图的波前调控理论与实现方法。(2)提出了基于复振幅调制的三维近眼显示方法。将复振幅调制技术引入至近眼显示系统中,设计开发了使用双空间光调制器的三维近眼显示系统。搭建了相关光学实验装置,测试了所提设计方法在连续多层深度图像调制输出以及动态三维图像实时重建方面的性能。通过验证系统信号多调焦深度显示的能力,分析了所提方法在消除调焦-辐辏矛盾问题上的有效性。(3)提出了结构简化的紧凑型三维近眼显示方法。结合光栅滤波器和频域相干叠加技术,设计了结构简单紧凑、使用单空间光调制器的三维近眼显示系统。利用全息干涉加工技术制作了满足参数要求的余弦振幅型光栅。通过结构建模和三维打印技术,研制了该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的样机,其尺寸为133.8mm×40.4mm×35.4mm,并附加一个长度为47.7mm的观察窗,模组总重为196.3g,场景视场角31.7°,在输出图像分辨率为512×1024时,系统刷新帧率达到143fps。搭建了光学测试系统,调试了样机连续深度三维图像信号的输出性能,并校验了实时动态显示效果以及交互性显示的具体算法参数指标。分析了所提方法在消除视觉疲劳方面的有效性。(4)提出了彩色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法,结合复振幅调制和时分复用技术实现彩色三维深度图像重建。利用Zemax光学软件和Matlab编程,模拟仿真了系统光学显示模组的成像质量,并验证了彩色复振幅调制重建的正确性,同时在Solidworks软件中设计了消色差的彩色三维近眼显示样机模型。通过光学实验完成了同步控制器的校准工作,并根据校准参数搭建了时分复用彩色全息的光学系统,验证了其彩色显示效果。目前该样机已进入实际加工制作阶段。本论文针对传统近眼显示中的调焦-辐辏矛盾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基于复振幅调制技术,提出了三种新型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案,并研制了相应的系统样机,成功实现了符合人眼观察习惯的三维近眼显示设计目标,为当前增强现实应用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林丹佳[5](2018)在《探讨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王旭辉[6](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梁方[7](2017)在《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H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建本科院校谋求转型发展,实现应用型发展之路,调整专业设置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必须予以重视。通过使用SWOT分析方法,探析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宏观背景环境,发现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内在优势在于,受办学历史影响,思想解放;与地方天然联系,调整灵活;劣势在于自身经费投入不足,改革支持力度较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外部而言,机遇在于政府支持力度增强,专业设置自主权扩大;区域经济发展,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增强,客观上为专业调整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挑战是社会各方存在观念误区,政产学研合作困难。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的宏观背景分析现状为起点,为加深入讨论,将H学院视为典型案例。通过梳理该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分析出其在专业设置与调整突出的特点是:抓住办学定位,增加专业数量,重视专业规划,实行动态调整,重视新专业建设,注重打造特色专业;总结专业设置经验在于:准确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立足传统,注重历史传承;应用导向,实现特色发展;发展学科群,灵活设置专业;面向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但是H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也存在专业因人而设;重申请、轻建设;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融合度较低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基于H学院的专业设置于调整的经验与教训,转型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处理好学校生存与长远发展、自身历史与改革创新、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特色性、可行性和效益型原则。围绕学校定位,坚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动态跟踪,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以此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科学推进,为应用型转型奠定基础。

南艳峰[8](2016)在《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优等能源和领先的能源技术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重要因素。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使化石能源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能源,但也带来了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气候问题。当今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从长远角度考虑,开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发展适应第三次产业革命趋势的太阳能光伏(正文中用其英文缩写“PV”代替)产业,成为了全世界、中国乃至陕西省的共同选择。因此,本文以产业发展理论、博弈论以及技术创新论作为理论基础,试图对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以期得出一些科学的结论,从而对低碳经济背景下陕西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论题背景、意义、方法和中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第三章是对陕西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以陕西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必要性、发展基础为切入点,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探究其发展情况。第四章分析了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问题和成因。主要通过数据整理、文献分析法以及博弈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对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探讨归纳。第五章是对中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经验的分析与借鉴。一方面,分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介绍了国际光伏巨头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光伏快速发展的江苏、河北、青海省的成功经验。第六章是针对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发现: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较为完整,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多数企业停留在产业链的某一阶段,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畸形结构,从而使该产业出现成长性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受技术壁垒影响,光伏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光伏产品丰富度不够,导致进入市场的路径狭窄且对外依存度较大。归根结底,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是影响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陕西省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将解决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做为重要任务,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支撑,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准入标准建设及更新工作。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协调发展上下游,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运用多重手段预防产能过剩。同时,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通过生产工艺和装备的技术进步来大幅降低光伏发F电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增强光伏的发电竞争力。努力开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陕西省太阳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何志聪[9](2015)在《CdTe量子点—有机染料复合体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科研工作者在光诱导量子点-有机染料复合体系之间能量转移过程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因为量子点-有机染料复合体系是极有潜力的第三代光敏剂和生物探针,在生物医疗领域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量子点因其特殊的尺寸大小而具有诸多不寻常的光学性质,在化工制造、生物成像、微纳光学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如酞菁与罗丹明B等传统有机染料,因独特的光、电、磁性质在高新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功能性染料”而获得迅速发展。本文主要利用稳态荧光和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对CdTe量子点-铜酞菁、CdTe量子点-罗丹明B复合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如下:(1)介绍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阐释了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及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条件,并简要介绍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模型,为全文研究CdTe量子点-有机染料复合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2)以波长780nm、重复频率76MHz、脉宽为130fs的飞秒激光作为激发双光子激发光源,采用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详细研究了CdTe量子点-铜酞菁复合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发现,在780nm的双光子激发条件下,复合体系中CdTe量子点的荧光寿命随着铜酞菁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增加。同时也研究了激发功率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激发光功率的增加,复合体系溶液中CdTe量子点的荧光寿命增加,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减小,其物理机制是因为高激发功率下的热效应和由双光子诱导的高阶激发态的跃迁。当激发光功率为200 mW时,双光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为43.8%。该研究表明CdTe量子点-铜酞菁复合体系是非常有潜力的第三代光敏剂。(3)采用超快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在双光子激发下,研究了不同粒径大小的CdTe量子点与罗丹明B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研究中发现,在800nm的双光子激发条件下,CdTe量子点-罗丹明B复合体系间能量转移效率随着供体CdTe量子点发射光谱与受体罗丹明B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增加而增加。此外,实验研究了复合体系中受体罗丹明B浓度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罗丹明B浓度的增加,量子点的荧光寿命反而减小,但是复合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进行能量转移的有效供体分子数目限制能量转移效率无限增大。当罗丹明B浓度为7.5×10-5mol/L时,双光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为41.4%。在不久的将来,CdTe量子点-RhB复合体系将在生物医学、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

林毅[10](2015)在《氧化锌/金属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利用金属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增强半导体发光效率的相关研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半导体材料中,氧化锌具有宽直接带隙(3.37 eV)、高激子束缚能(60 meV)等优点,被认为是制备紫外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通常情况下,氧化锌中的一部分激子被缺陷能级束缚,导致紫外发光效率降低。因此,制备合适的氧化锌/金属复合纳米结构,通过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的作用,有望提高氧化锌紫外发光效率。另一方面,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在微量分子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而此技术的关键是制备稳定可靠的衬底。利用氧化锌纳米材料大比表面、高等电点、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结合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拉曼衬底。基于以上的想法,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工作:1、采用化学气相传输法,通过控制真空条件,制备了单分散的氧化锌微米花结构。将已制备好的Au纳米颗粒直接滴涂到氧化锌微米花表面。利用微区荧光技术,研究单个微米花荧光特性。实验数据显示,Au纳米颗粒极大地增强了氧化锌微米花紫外荧光,平均增强因子达到65倍。同时,随着激发功率的提高,观察到单个微米花F-P模式紫外受激辐射。2、采用化学气相传输法,通过控制原材料比例、气氛条件,制备了形貌尺寸均一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利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在纳米棒表面修饰了Au纳米颗粒。以520nm激光作为双光子激发光源,获得了氧化锌双光子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修饰了Au纳米颗粒后,氧化锌双光子荧光阂值显着降低,在相同的激发功率下,荧光强度明显增强。3、通过磁控溅射及水热合成法在Si衬底上分别制备了氧化锌薄膜和纳米棒阵列。利用小型离子溅射仪分别在Si、氧化锌薄膜、氧化锌纳米棒上修饰Au纳米颗粒,制备了三组SERS衬底,分别检测罗丹明6G拉曼信号。实验结果表明,Au纳米颗粒修饰的氧化锌纳米棒衬底具有最好的拉曼增强效果。

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景无限光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景无限光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井中地震波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井中地震勘探技术概述
        1.2.1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2.2 井中地震勘探方法
        1.2.3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1.3 光纤检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纤分布式声波探测技术
        1.3.2 光纤干涉型检波技术
        1.3.3 光纤激光器型检波技术
        1.3.4 光纤光栅型检波技术
    1.4 多芯光纤的发展及应用
        1.4.1 多芯光纤概述
        1.4.2 多芯光纤在通信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
        1.4.3 多芯光纤在传感技术中的发展和应用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多芯光纤光栅理论及制备技术研究
    2.1 FBG基础理论及特性
        2.1.1 耦合模理论
        2.1.2 传感特性
    2.2 FBG的制备机理及方法
        2.2.1 FBG制备机理
        2.2.2 FBG刻写方法
    2.3 多芯光纤FBG制备
        2.3.1 多芯光纤FBG制备系统
        2.3.2 多芯光纤FBG写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机理研究
    3.1 三维矢量检波理论
        3.1.1 三维矢量检波原理
        3.1.2 光纤加速度检波理论
        3.1.3 光纤三维检波的常用方法
    3.2 多芯光纤弯曲传感特性研究
        3.2.1 弯曲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和位移关系
        3.2.2 基于干涉结构的多芯光纤弯曲特性研究
        3.2.3 基于多芯光纤FBG的弯曲特性研究
    3.3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振动检测原理
        3.3.1 三维矢量振动作用分析
        3.3.2 振动方向识别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研制
    4.1 检波器的设计制作
        4.1.1 检波器结构设计
        4.1.2 多芯光纤FBG的制备
        4.1.3 检波器装配封装
    4.2 三维振动加速度检测实验
        4.2.1 振动响应测试
        4.2.2 Z方向振动测试分析
        4.2.3 圆柱坐标平面振动测试分析
    4.3 三维矢量检测性能分析
        4.3.1 方位角重构
        4.3.2 检波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系统化研究
    5.1 多级复用方案研究
        5.1.1 可复用检波器的结构设计
        5.1.2 可复用检波器的制作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井中地震多芯光纤检波系统研究
        5.2.1 井中地震检波器应用场景
        5.2.2井中地震勘探检波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完成的工作
        6.1.2 特色和创新点
        6.1.3 存在的问题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相关衡量指标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衡量指标
第二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渊源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影响因素
        三、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个人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学业成就理论评述
    第三节 已有研究总结与拓展方向
        一、本科生学业成就研究的成果贡献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三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评析
        三、布尔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
        一、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的核心观点
        二、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评析
        三、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期望理论评析
        三、期望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四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评析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内容
        二、样本高校和样本本科生特征
        三、访谈设计
        四、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样本描述性统计
        一、多元线性回归
        二、包含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三、分位回归
第五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二、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三、对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二节 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二、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三、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三节 不同个性特征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不同期望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二、不同职业兴趣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本科生家庭经济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二、本科生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三、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四、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五、对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五节 不同专业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层分析
        一、第一个模型:带有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第二个模型:以均值为结果的回归分析
        三、第三个模型:随机系数分析
        四、第四个模型:以截距和斜率作为结果的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讨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第三节 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
        一、本科生:合理设定期望目标,致力提升学业成就
        二、家长:正视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积极督促子女发展学业
        三、地方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四、政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平衡城乡教育差异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基于复振幅调制的三维近眼显示理论与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增强现实技术
        1.1.1 增强现实系统的分类
        1.1.2 增强现实系统的发展
    1.2 三维近眼显示系统
        1.2.1 三维显示技术
        1.2.2 三维近眼显示系统的发展
        1.2.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3 复振幅调制技术进展
        1.3.1 级联空间光调制器方法
        1.3.2 单空间光调制器方法
        1.3.3 其他方法
    1.4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全息与复振幅调制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波前与衍射传播理论
        2.2.1 光波前描述
        2.2.2 衍射传播理论
    2.3 光学全息与计算全息
        2.3.1 光学全息
        2.3.2 计算全息算法
    2.4 复振幅调制技术
        2.4.1 光波前分解与重建
        2.4.2 复振幅重建光路的设计
    2.5 彩色全息显示
        2.5.1 空分复用方法
        2.5.2 时分复用方法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复振幅调制的三维近眼显示方法
    3.1 引言
    3.2 理论与系统整体设计
        3.2.1 双振幅全息图的产生与优化
        3.2.2 近眼显示系统设计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光学系统搭建与全息图计算
        3.3.2 双空间光调制器的对准调节
        3.3.3 多景深三维显示测试
        3.3.4 实时动态显示效果
    3.4 系统误差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结构紧凑型的三维近眼显示方法
    4.1 引言
    4.2 理论与系统结构设计
        4.2.1 基于光栅滤波器的波前调制技术
        4.2.2 光栅加工制作
        4.2.3 系统结构设计
    4.3 样机制作与实验测试
        4.3.1 样机加工与测试光路搭建
        4.3.2 多景深三维显示测试
        4.3.3 实时动态显示效果
    4.4 系统分析
        4.4.1 显示质量分析
        4.4.2 算法实时计算速度与交互性
    4.5 小结
第5章 彩色三维近眼显示系统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系统原理与结构设计
        5.2.1 时分复用的复振幅调制
        5.2.2 系统结构设计
    5.3 实验分析与讨论
        5.3.1 模拟仿真
        5.3.2 时分彩色显示效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5)探讨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2 电子技术的使用特点
    2.1 电子技术使用多元化
    2.2 电子技术的效率化
    2.3 电子技术通信时间较短
    2.4 电子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
3 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作用
    3.1 使用电子技术进行数据管理
    3.2 运用电子技术进行计费管理
    3.3 通过电子技术进行信息管理
    3.4 明确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作用
4 总结

(6)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7)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
2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SWOT分析
    2.1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背景及现状
    2.2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的内在优势
    2.3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的内在劣势
    2.4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的外部机遇
    2.5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的外部挑战
3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个案分析——以H学院为例
    3.1 H学院的专业设置现状
    3.2 H学院专业调整历史
    3.3 H学院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特点
    3.4 H学院专业设置和调整效果
    3.5 H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4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关系、原则及路径分析
    4.1 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考虑的关系
    4.2 专业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
    4.3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路径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和内涵
        2.1.1 产业
        2.1.2 新能源
        2.1.3 太阳能光伏产业
    2.2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博弈论
    2.3 本文的分析框架
        2.3.1 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现状分析
        2.3.2 基于技术创新论和博弈论的产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3章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概况分析
    3.1 陕西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3.1.1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陕西省作为低碳经济试点的必然选择
        3.1.2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3.2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3.2.1 陕西省省情概况
        3.2.2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基础
        3.2.3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第4章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4.1.1 产业链集中,“中间大两头小”结构不合理
        4.1.2 产能过剩,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4.1.3 技术壁垒,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高
        4.1.4 市场狭小,太阳能光伏产品对外依存度大
    4.2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基于博弈论的产业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4.2.2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产业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5.1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分析
        5.1.1 国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5.1.2 发达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5.2 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
        5.2.1 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5.2.2 示范省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5.3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6章 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预防产能过剩问题的对策建议
        6.1.1 协调发展上下游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6.1.2 深化制度改革,规范产业市场准入制度
        6.1.3 政府和市场两手抓,预防产能过剩
    6.2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6.2.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光伏发电竞争力
        6.2.2 培育国内市场,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CdTe量子点—有机染料复合体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点概念
    1.2 量子点的性质及应用
        1.2.1 量子点的物理效应
        1.2.2 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1.3 有机染料
        1.3.1 酞菁的性质及应用
        1.3.2 罗丹明的性质及应用
    1.4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5 本论文的项目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2.1 荧光分析概述
    2.2 荧光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
    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模型简介
第3章 CdTe量子点-铜酞菁复合体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3.1 CdTe量子点-铜酞菁复合体系的光学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装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浓度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3.2.2 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3.2.3 浓度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
        3.2.4 激发光功率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3.2.5 激发光功率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dTe量子点-罗丹明B复合体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4.1 CdTe量子点-罗丹明B复合体系的光学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浓度对稳态光谱的影响
        4.2.2 光谱重叠程度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影响
        4.2.3 浓度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5.2 主要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氧化锌/金属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概述
        1.1.1 金属电磁场理论
        1.1.2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1.1.3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1.1.4 表面等离激元应用
    1.2 氧化锌纳米材料
        1.2.1 氧化锌基本性质
        1.2.2 氧化锌微纳米材料的制备
        1.2.3 氧化锌材料发光性质
    1.3 金属/氧化锌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备介绍
    2.1 样品制备平台
    2.2 样品表征平台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衍射仪
    2.3 光学测试平台
        2.3.1 荧光测试系统
        2.3.2 瞬态光谱系统
        2.3.3 显微拉曼系统
第三章 Au纳米颗粒增强单个ZnO微米花自发辐射及F-P激射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2.1 单分散ZnO微米花制备
        3.2.2 Au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修饰
    3.3 样品形貌与结构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微区荧光测试
        3.4.2 微区激光测试
        3.4.3 发光增强机理分析
    3.5 总结
第四章 Au纳米颗粒增强ZnO纳米棒双光子荧光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2.1 ZnO纳米棒阵列制备
        4.2.2 修饰Au纳米颗粒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样品形貌和结构表征
        4.3.2 单光子荧光测试
        4.3.3 双光子荧光测试
    4.4 总结
第五章 Au/ZnO复合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
    5.1 引言
    5.2 SERS衬底制备
        5.2.1 ZnO薄膜制备
        5.2.2 ZnO纳米棒阵列制备
        5.2.3 修饰Au纳米颗粒
    5.3 SERS衬底表征
        5.3.1 Au@Si衬底
        5.3.2 Au@ZnO-Film衬底
        5.3.3 Au@ZnO-NRs衬底
    5.4 SERS信号检测
        5.4.1 实验结果分析
        5.4.2 拉曼增强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景无限光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井中地震波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D]. 周锐. 西北大学, 2021
  • [2]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3]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D]. 洪文建. 厦门大学, 2019(08)
  • [4]基于复振幅调制的三维近眼显示理论与系统的研究[D]. 高乾坤. 北京理工大学, 2018
  • [5]探讨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作用[J]. 林丹佳. 电子测试, 2018(06)
  • [6]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7]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H学院为例[D]. 梁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8]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D]. 南艳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9]CdTe量子点—有机染料复合体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D]. 何志聪. 武汉工程大学, 2015(03)
  • [10]氧化锌/金属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 林毅. 东南大学, 2015(08)

标签:;  ;  ;  

光信息科技前景无限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