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

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

一、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罗含欢,尼玛卓玛,张溪清,多布拉,廖瑞倩[1](2020)在《结肠血管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结肠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结肠血管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这例结肠血管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结肠血管脂肪瘤临床无特异性症状,CT示:升结肠至结肠肝曲肠壁呈环形增厚,横结肠右侧类圆形脂肪密度影;大体肿块实性、灰黄、质软;镜下:见成熟脂肪细胞及增生毛细血管。结论血管脂肪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在结肠者少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及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最可靠指标。

丁梁[2](2020)在《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脂肪瘤(gastrointestinal lipomas,GIL)是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各部位的由纤维囊包裹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形成的粘膜下良性病变。该病变相对少见,人群总体发病率约在0.035%-4.4%,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通常难以提供诊断线索,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内镜与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EUS相比普通内镜而言具有可以清楚地观察粘膜下肿物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回声特点等功能,是GIL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无系统评价EUS对于GIL诊断价值的文献报道。无症状的GIL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或肿块较大时则可考虑内镜或外科切除,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相对少见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大样本GIL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同时对于GIL的诊治亦尚缺乏共识意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7年GI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我院对GIL的诊治经验,分析GIL的临床特征,探讨EUS在GIL中的诊断价值,为合理诊治GIL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CT检查初诊为消化道脂肪瘤或病理确诊为消化道脂肪瘤的病例,检索时间为2007.1-2017.12。回顾分析GIL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病灶特点,超声内镜表现、CT影像表现、诊治经过和随访结局等。采用Stata SE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病理确诊患者198人,其中女性患者112人,男性患者86人,比值为1.3。患者年龄分布在25-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12.4岁。其中一名患者为食管合并胃窦脂肪瘤,因此共观察脂肪瘤病灶199个,其上中下消化道脂肪瘤病灶数分别为69(34.7%)、36(18.1%)、94(47.2%)例。共有180(90.5%)个病灶具有大小信息,其长径平均大小为2.4±1.6cm,短径平均大小为1.8±1.1cm,长径超过2cm的病灶数为83个。2.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上消化道脂肪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UGIL)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就诊为主;中消化道脂肪瘤(middle gastrointestinal lipoma,MGIL)患者几乎均因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就诊;下消化道脂肪瘤(low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LGIL)患者就诊原因可大致分为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部分也可因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就诊。MGIL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14.6岁,显着高于UGIL(55.1±1.0岁,P<0.001);MGIL平均长径3.5±1.4cm,显着大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2.0±1.2cm、2.7±1.9cm,P<0.001);MGIL平均短径2.4±0.9cm,显着大于UGIL(1.6±0.9cm,P<0.001);MGI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贫血和OB(+)发生率则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3.GIL前三位实验室指标异常率为OB阳性率(32.2%),高甘油三酯血症(24.6%),贫血(21.2%)。另GIL患者有42.1%的脂肪肝发生率。4.EUS显示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95.6%)、高或偏高回声(88.2%)、回声均匀(88.2%),边界清(100%)的圆或类圆形肿块,平均截面长径为1.3±0.6cm,截面短径为0.8±0.5cm;有8例脂肪瘤超声内镜回声表现为非高回声,其中6例产生误诊,误诊率为75%;EUS诊断脂肪瘤的正确率为87.1%高于CT检查的5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长径值是CT诊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比为2.0,95%置信区间为1.1-3.6,P=0.026。5.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在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96.7%UGIL患者采取内镜治疗,50.0%LGIL选择内镜治疗,但所有MGIL均选择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均具有较高成功率(98.9%vs 100%),但内镜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1.8±4.9ml vs 56.6±35.9ml)、手术时间(44.9±33.4min vs 113.5±52.1min)、禁食时间(2.4±1.9天vs 7.1±3.0天)、住院时间(9.2±4.0天vs 15.9±7.2天)、住院费用(14880.2±7329.2元vs34893.0±17465.2元)、术后体温(37.5±0.5℃vs 38.0±0.5℃)6项指标中均拥有显着优势(P<0.0001),且该优势在剔除26例中消化道病例时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内镜治疗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少于手术治疗(p<0.001)。6.尼龙绳勒扎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0.3±0.1ml、手术时间为12.3±11.6min、禁食时间为0.9±0.6天、住院时间为6.2±2.3天、术后体温为37.1±0.3℃、住院费用为5812.5±3311.0元,6项指标均为内镜治疗中最低,但该治疗技术失败率为8.1%,且通常难以获得病理验证。7.远期随访发现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内镜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第148天复查内镜时显示手术部位有伴活动性炎症的溃疡存在,大小为0.4*0.4cm;外科治疗组有1例偶发病例发现脂肪瘤复发,1例形成窦道;尼龙绳勒扎治疗有1例可见脂肪瘤残留;EUS随访脂肪瘤自然病史,平均随访间隔666±550.5天,长径增长值0.03±0.38cm,短径增长值0.02±0.23cm,前后大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增长缓慢的良性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女性略多,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EUS作为消化道脂肪瘤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正确率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脂肪瘤的治疗以切除为主,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几乎无复发可能,内镜切除相比外科切除更微创经济,可作为消化道脂肪瘤切除的首选手段。

曹铭富,李曙光[3](2019)在《回盲部脂肪瘤致肠套叠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病例介绍患者男,66岁,以"间断性腹泻8月余"为主诉于2018-03-05日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8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4~5次·d-1,稀便,颜色未见明显异常,排便后右下腹不适感加重,约3~5 min后可自行缓解,进凉食后症状明显,余无其他明显异常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胃肠炎,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调节胃肠道药物治疗,自诉症状有所缓解。8个多月来症状反复出现,未行诊疗,1周前来我院就诊。查体:腹

张毅勋,江波,刘海义,白文启,王文渊,王文达[4](2017)在《结直肠脂肪瘤九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9例结直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8.1岁;因腹痛、腹胀伴大便带血6例,体检发现肠道肿物2例,贫血1例。均行结肠镜检查,合并肠套叠3例;术前病理:1例为脂肪瘤,4例为腺上皮轻度异性增生,1例可疑间质瘤,3例因肿物位于黏膜下未取组织检查。结合肠镜及CT给予明确诊断后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均痊愈出院,随访至2017年1月均存活并无再发。

雷庆林,祁钰乾,张文亮[5](2014)在《结肠血管脂肪瘤并肠梗阻误诊为结肠肿瘤1例》文中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农民。自诉于入院前半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呈间歇性胀痛不适,以脐周最为明显,疼痛无明显规律,无恶心、呕吐,无嗳气、反酸,食欲正常,未予重视及治疗,于入院前3月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便中带血,偶有黏液血便,在当地诊所按慢性肠炎给予口服诺氟沙星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入院前1月患者腹痛加剧,呈持续性胀痛,伴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在外院住院治疗,诊断:

韩建勇,赵继先,康金旺,王颖[6](2012)在《结直肠脂肪瘤内镜下诊断及治疗30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结直肠脂肪瘤的主要内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其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对我院1986年4月至2011年10月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30例脂肪瘤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脂肪瘤女性多于男性(4:3);平均年龄(62.9±8.3)岁;以升结肠及横结肠多见,占73.3%;内镜下均表现为黄色或淡黄色黏膜下肿物,质软,按压变形,触之不滑动。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变。6例<1.5cm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全切除。结论结肠镜、EUS是结直肠脂肪瘤的重要诊断手段,EUS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累及肠壁部位,EMR是结直肠小脂肪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0cm者需手术治疗。

王洪涛[7](2011)在《结肠脂肪瘤15例诊断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总结15例结肠脂肪瘤临床表现及症状。方法:15例患者分别行钡灌肠、纤维结肠镜、CT扫描、B超检查。结果:经充分术前检查,15例拟诊结肠脂肪瘤患者行开腹探查并结合病理学诊断确诊为结肠脂肪瘤。结论:充分完善术前检查、有手术条件者是解决结肠脂肪瘤的唯一方法,尤其是有肠道梗阻症状的患者,但明确诊断有待于病理学。

陈利文[8](2009)在《结肠脂肪瘤2例诊断与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2例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经过,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肠脂肪瘤,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6年,未见复发。结论CT、肠镜检查是结肠脂肪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对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毛志群[9](2008)在《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来评估小肠的扩张度,探讨口服小肠造影在肠道疾病中应用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使用多层螺旋常规扫描后,口服2.5%的甘露醇等渗溶液,于再次扫描前75钟内共饮1800ml(未成年半量),分四次饮服,以达到小肠各段充分扩张,每次450ml,在25、50分钟依次服用第2、3次,最后一次在65分钟时静脉内注入低张药物后喝下(肠梗阻患者除外),约75分钟时行全腹部CT扫描及增强扫描。50例患者按年龄及病因分为儿童组、成人组(不包括有梗阻患者);无肠梗阻组与肠梗阻组(所有肠梗阻患者均为成人),将小肠扩张的程度数据分别统计。结果:1.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47例患者中取得较好耐受性,3例患者不能耐受只服用500ml,48例病人扫描时对比剂均达回盲部。2.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能适度地扩张肠腔,37成人无肠梗阻患者中空肠扩张度平均为19.3±3.9mm ,回肠扩张度为平均16.1±5.3mm,4例未成年患者空肠扩张平均为17.2±3.6mm,回肠扩张度为13.5±2.2mm,41例无肠梗阻患者(包括未成年)空肠扩张度大于回肠。3.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15例,活动性Corhn’s 3例,肠结核3例,小肠淋巴瘤5例,结肠癌8例,其它疾病11例,5例无异常发现。4.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肠道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各自为97.8% ,100%, 98%,100% and 80%,而MSCT常规扫描则分别为90.9%, 66.7%, 88%,95.2%, 50%;MSCTE检查在肠道病变的检出率要高于常规MSCT扫描。结论:1.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方法简便,易于发现和显示肠道病变,在肠道疾病的诊断上优越于常规MSCT,尤其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上。2.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腹腔疾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王少华,崔喆,唐伟军,钟鸣,王平治[10](2006)在《肠道脂肪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结肠血管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
    2.2 术中所见
    2.3 病理检查
        2.3.1 大体观察。
        2.3.2 显微镜观察。
3 讨论

(2)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仪器与试剂
    2.4 检查与诊断
    2.5 消化道脂肪瘤的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消化道脂肪瘤的病灶及患者特点
    3.2 消化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3.3 消化道脂肪瘤的诊断
    3.4 消化道脂肪瘤的治疗
    3.5 消化道脂肪瘤的随访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回盲部脂肪瘤致肠套叠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 论

(5)结肠血管脂肪瘤并肠梗阻误诊为结肠肿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8)结肠脂肪瘤2例诊断与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3 治疗
    1.4 结果
2 讨 论

(9)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CT 扫描方法、步骤与参数
    2.3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影像表现及图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小肠充盈及扩张度的统计
    3.2 检查结果的统计
    3.3 MSCTE检查结果及图象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MSCTE 的概况
    4.2 MSCTE 检查方案
    4.3 对比剂的种类、选择与临床应用
    4.4 MSCTE的评价
    4.5 MSCTE的临床应用
    4.6 MSCTE的优缺点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结肠血管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王倩,罗含欢,尼玛卓玛,张溪清,多布拉,廖瑞倩. 西藏科技, 2020(10)
  • [2]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D]. 丁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3]回盲部脂肪瘤致肠套叠1例[J]. 曹铭富,李曙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4]结直肠脂肪瘤九例临床分析[J]. 张毅勋,江波,刘海义,白文启,王文渊,王文达.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12)
  • [5]结肠血管脂肪瘤并肠梗阻误诊为结肠肿瘤1例[J]. 雷庆林,祁钰乾,张文亮. 卫生职业教育, 2014(14)
  • [6]结直肠脂肪瘤内镜下诊断及治疗30例[J]. 韩建勇,赵继先,康金旺,王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07)
  • [7]结肠脂肪瘤15例诊断及治疗[J]. 王洪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08)
  • [8]结肠脂肪瘤2例诊断与治疗体会[J]. 陈利文.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9(04)
  • [9]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的临床应用[D]. 毛志群. 南昌大学, 2008(01)
  • [10]肠道脂肪瘤临床特点分析[J]. 王少华,崔喆,唐伟军,钟鸣,王平治.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03)

标签:;  ;  ;  ;  ;  

横结肠浆膜下脂肪瘤1例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