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八化”

高校德育工作“八化”

一、高校德育工作“八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1](2021)在《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辅导员工作涵盖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不仅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发展相关、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相关,更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息息相关。本论文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问题居于管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并将质量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之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近百年来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选取上海市各类有代表性的高校,分别从辅导员、学生、高校管理层几个层面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实践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放眼于世界寻求有益的经验与借鉴,聚焦于研究美国与英国两国高校在学生事务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结合高校案例分析总结有益的体系与方法。最后针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实践现实问题,研究如何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体系框架与实践路径。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进行了说明,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对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并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研究思路与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的内容,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研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第二章进行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基本问题研究,包括梳理近百年来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发展历程,厘清辅导员工作发展与质量提升实践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质量管理的理论试图界定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主体、内涵以及质量观等基本问题。第三章是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实践现状的实证研究,选取了上海市12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并从辅导员与学生、政府与高校几个维度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现状尤其是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第四章与第五章则分别以美国与英国两个国家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质量管理的实践现状为研究主题,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第六章落脚到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体系框架与实践路径,从质量管理体系与专业标准体系来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系框架,并提出了有效的实践工具。最后一章第七章结语部分则对论文的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进行了归纳总结。

彭民璋[2](2020)在《以探索创新的精神闯出一片新天地——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程》文中研究指明从广西劳动大学到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以下简称"热作分院"),到广西农垦职工大学,再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改制,历时55年。学校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广西走向全国。如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积极探索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职模式,为实现"双高"建设目标奋力冲刺。

毛俊杰,杨萌,徐婷[3](2020)在《高职院校“七团八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创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志愿服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创新实践为例,围绕七支志愿服务团队的创建,实施"八化"实践育人体系,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张微[4](2018)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然而,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主体困顿、客体倒逼压力和环境挑战等诸多方面现实问题,这成为了本文探讨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动因。接着,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与社会工作两者在历史沿革与特点的梳理阐析中发现,在学理层面,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两者存在着耦合性与弥补性统一的内在关联性,这成为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在应然层面的逻辑基础。然而,在实然层面,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作用为何,是在逻辑上需予以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多所高校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行动实践的实证研究,发现了社会工作在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多种功能实现,这些功能可借助显功能与潜功能的概念工具予以区分。区分后可知,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显功能是行动者事先预见、非隐蔽性的功能实现,表现为具有服务性质作用于高校学生工作服务领域的实践后果,主要包括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有效提供、弱势大学生的全面关注与帮扶、学生组织内源性的建设与引导等方面。而潜功能则是行动者事先未预见或具有隐蔽性的功能实现,是其在高校学生工作除服务领域外,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领域的实践后果,具体显现在促进“全员育人”的操作化、学生管理三级预防体系的建构和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的优化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发现,每种功能实现背后均有其发生的必然内在逻辑。在研究逻辑的延续上,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如何实现的问题需予以进一步澄清。对此问题,本文通过提出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予以回应。通过对影响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的分析,借助模式划分类型变量,本文尝试提出了原发融入附着型、内驱诱导协助型和外驱嵌入合作型三种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并基于特征分析变量对每种模式的特征予以了明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从适用范围与结构生长探讨了实践模式建构的适用性意义。

郁阳阳[5](2018)在《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老年人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如何发挥余热、贡献智慧,实现“老有所为”,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其中,“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由于其特殊优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综述国内外文献、介绍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就“五老”、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等基本概念,阐述“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其次,本文以长沙市科大佳园社区为具体个案,从其发展现状出发,实证阐述了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情况,梳理了“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如对“五老”价值的认识滞后、对“五老”服务管理的职责不清、对“五老”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被动,“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供需有偏差等,并在此基础上溯本求源,对问题的产生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上进行了分析。再次,借鉴了国内外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通过对“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做得较好的上海市、成都市武侯区、宁波市宁远县进行分析,并参考美国、日本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得好的原因在于政府重视发挥老年人作用,制定了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法规,社会力量也广泛参与到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并采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根据地方特色创新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最后,从深化思想认识、拓宽发挥作用的平台、优化长效机制、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五老”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石军[6](2018)在《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文中提出工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工读教师身份的特殊性。而研究者作为一名工读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对该问题研究特有的局内人视角和内在体悟。本研究以W市M学校为个案,通过对工读教育发展历史和工读学校教师身份建构的文献梳理,以及对M学校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尝试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实践反思。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教师身份认同、身份建构以及工读教育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一个称为工读学校的地方。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白描式地呈现了工读学校这一介于普通学校和传统监狱之间的特殊教育形态,深入分析了在这一特殊场域下工读学校对于工读生身体治理与思想治理的“双重治理”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控制者反被控制”、“治理者反被治理”的治理逻辑,为工读学校教师身份建构研究埋下了伏笔。第三章,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主体身份。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描述了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微观过程,分析了 M学校工读教师的生存状态,呈现了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过程,重点描述了工读教师在入职后身份构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身份建构过程是否存在身份危机,存在怎样的身份危机?第四章,总结了“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五大问题:社会身份的“污名化”、专业身份的“泛化”、文化身份的“危机”、主体身份被“遮蔽”、群体身份的“缺席”。第五章,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通过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不是“管制”;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不是“监狱”;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不是“少年犯”;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不是“监狱警察”;从而得出工读学校“监狱化”的治理模式是影响工读教师身份认同与建构的主要原因,并对工读学校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工读学校“去监狱化”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表明:在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一方面,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份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网络下的社会身份认同危机、执勤关系下的主体身份认同危机、教学关系下的专业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管理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导致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根基异常薄弱。另一方面,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呈现出身份想象、身份失衡、身份焦虑、身份迷失、身份游离、身份挣扎等复杂样态,进而被构建为“监狱警察、另类教师、保姆、父母、心理咨询师、护理员、雇佣工人”等多重身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主要受到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影响,工读学校“监狱化”的治理模式是导致工读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和影响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重要原因。通过本研究以期对工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以及工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和借鉴。

余慧娟,冀晓萍,钱丽欣,邢星,赖配根,任国平,施久铭,付宜红,李帆,阙明坤,程路,董筱婷[7](2017)在《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文中提出临近年末,人民教育编辑部整合政策、专业、实践等领域改革和发展最新动态,借助各方面专家力量,全面、深度总结、提炼一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进展、重要理念、重要经验与重要问题,撰写形成此报告,以期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媒体智库"的独特贡献。

唐明[8](2017)在《探析《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教育思想》文中认为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吸收了诸子百家之长,兼容并包。《乐论》是荀子在音乐理论方面的重要论着,这部着作首开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专着之先河,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礼乐并重、礼乐相成的基础上的。他从"性恶论"出发,论证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德行的养成,需要通过后天不舍须臾的师法积习来善化。荀子通过"化性起伪"引申出礼乐教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为音乐可以约束、消除人性之恶,塑造人的心灵,学礼修身以达善,从而实现社会的正理平治,达到"中和之美"的目的。荀子主张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让人们变得高尚得体、彬彬有礼、和睦相亲、和谐友爱;通过礼乐并施,可以移风易俗、治国安邦、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在科技日益发达,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给予了当代音乐教育深刻的启示。

张勤[9](2016)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建构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胜任力以及胜任力模型这一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被引入教育,不同教育领域的教师胜任力模型、胜任素养测评的出现,为教育组织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但众多研究中,聚焦中职的研究成果不多。中职学校班主任作为中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陪伴者,其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职学校的德育发展。本研究力图立足上海,通过建构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突破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期此研究成果及后续应用研究能为上海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选拔、绩效考核以及培养自身发展等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实施办法和有力支撑。本研究的主体为建模研究。通过调查撰写履职报告、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建模工作坊等方式,开展4场引导式工作坊,收集班主任履职报告33份,完成个案访谈28人,整理录音3823.6MB(26625字数),发放问卷400余人次,据此开发班主任关键任务(专业能力)行为手册、班主任胜任素质(综合素质)行为手册、凝练了“建设师生关系、开展行为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制订班级建设目标与计划、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团队、建设班级文化、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职业指导、开展家校沟通、班主任自身成长”12项关键任务,进一步生成了9项胜任核心素养:“人才培养、责任心、建立信任、团队建设、协调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关爱与尊重、应变能力、学习成长”其次,依据已有模型,针对本市三所中职学校,进行了全覆盖的班主任胜任力模型检验与水平测量,以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无论是系主任视野还是班主任自我感知,对中职班主任胜任因子的排序是一致的。同时对中职班主任胜任水平差异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对后续研究有意义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是可以通过行为来反映的多维结构,对中职班主任成长的多元途径、工作绩效的预测及评价都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结果创造性地提出班主任学习地图概念,以及班主任360绩效考核方案,分别针对班主任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及师资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中职班主任自觉化的专业成长及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杨婕[10](2016)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教育作为未来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我国改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公民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推动现代化民主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落实公民教育需要专门的、规范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然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没有一门课程可以承担公民教育的任务。建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是落实和深化公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尽快实现公民教育课程化,建构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课程现状,清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阐明建构该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建构公民教育课程的理论依据,力求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地位、属性、目标、内容以及课程的组织形式。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章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本章主要研究公民教育课程现状,诊断现实问题。首先,从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其次,对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及中小学教师对公民教育课程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对品德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课程做内容分析,调查发现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公民教育课程,教师对公民教育及公民教育课程的认识明显不足,在现有的德育课程框架中不利于公民教育的开展,限制了公民教育的进程和水平,建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任务十分紧迫。第二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本章主要梳理相关理论学说,为建构公民教育课程寻找理论依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结构合理、富有弹性和充满活力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界定了本研究涉及的"公民"、"公民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课程建构"等核心概念,厘清了公民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差异;梳理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思想、多向度公民教育理论和世界公民教育理论三种当代公民教育理论,并明确各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总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特点的相关理论学说作为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即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作为课程建构的核心理念。第三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属性及建构原则。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必须是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具有教育性、公共性、体验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建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过程中必须遵循五点建构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和内容的建构。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建构要遵循三个原则:建构体系适应性原则、目标结构立体化原则和价值内涵动态平衡原则。具体目标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和公民行为维度,这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公民的培养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公民行动上。课程的内容包括公民知识、公民道德与价值观、公民认同和公民行为能力四个方面。第六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组织。是对公民教育课程组织形式的设计。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应该以学科课程为主,结合活动课程,尤其是发挥公民教育的"服务-学习"活动课程对公民行为培养的重要作用,并重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第七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走向实践的若干建议。公民教育课程要最终走向实践,必须要加强政府、学校、教师等各个层面对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视,并分阶段逐步推进公民教育课程,从准备阶段到启动阶段,实现最后的常态化发展阶段。

二、高校德育工作“八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德育工作“八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时代呼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需
        二、提质增效—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之需
        三、队伍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之需
    第二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高校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
        三、质量管理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文献检索基本情况
        二、国内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研究
        三、国外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研究
        四、国内外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研究综述的评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整体研究问题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基本问题
    第一节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历史演进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内涵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内涵概念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主体及其质量观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实践现状
    第一节 辅导员层面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二、调研问卷的分析
        三、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现状事实性调研的小结
    第二节 学生层面的实证研究
        一、学生层面的问卷调研
        二、调研问卷的分析
        三、学生层面问卷量表调研小结
    第三节 政府与高校开展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举措
        一、政府对于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现状
        二、高校在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现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比较研究-美国高校
    第一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一、促进学生发展阶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范式
        三、学生事务评估范式
    第二节 以专业标准驱动的学生事务质量管理
        一、CAS专业标准概述
        二、CAS专业标准的应用及相关资源
    第三节 基于专业胜任力的学生事务从业者质量管理
        一、专业胜任力范畴内容
        二、专业胜任力范畴的解读
        三、专业胜任力范畴的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比较研究-英国高校
    第一节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质量管理概况
        一、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的质量观
        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体制
        三、英国高校学生事务质量管理模式
    第二节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对于学生事务的质量管理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在学生事务质量管理中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质量标准-以学生申诉与投诉事务为例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对学生事务的评估
    第三节 英国学生事务办公室对于学生事务的质量管理
        一、学生事务办公室的愿景与功能
        二、监管框架对于学生事务质量管理的作用---以“学生支持”为例
        三、学生事务办公室所提供的其他质量管理举措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体系与方法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基本原则与辅导员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理论架构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实践框架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标准体系
        一、辅导员工作基础标准
        二、构建辅导员工作专业标准
        三、优化辅导员工作从业者标准
        四、组建辅导员工作标准委员会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实践工具
        一、质量管理实践的权变观点
        二、服务质量管理方法-以SERVQUAL为例
        三、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质量管理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实践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理论框架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主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以探索创新的精神闯出一片新天地——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起步
2 探索与发展
3 创新
4 收获
5 感恩

(3)高职院校“七团八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七团八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一)创建“七团”,规范志愿团队管理
        1. 理论普及宣讲团。
        2. 精准扶贫帮扶团。
        3. 教育关爱服务团。
        4. 文化艺术服务团。
        5. 禁毒防艾宣传团。
        6. 美丽渭南实践团。
        7. 大型活动服务团。
    (二)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八化”育人体系
        1.队伍正规化。
        2.活动制度化。
        3.形式多样化。
        4.培训常态化。
        5.品牌项目化。
        6.运作社会化。
        7.宣传多面化。
        8.事迹典型化。
    (三)强化思想引领,强化激励措施
        1.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服务自觉性。
        2.健全奖励激励制度,确保志愿服务持续化。
二、“七团八化”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效
三、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创新思考

(4)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综述
        1.2.2 本文创新之处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与对象的选取
第2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困顿
        2.1.1 学生工作价值理念的异化
        2.1.2 学生工作内容偏离、泛化与悬浮
        2.1.3 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性困境
    2.2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客体的倒逼压力
        2.2.1 常规工作路径实效性下降
        2.2.2 传统组织形式的整合度下降
        2.2.3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关系疏远
    2.3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环境挑战
        2.3.1 社会转型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2.3.2 信息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2.3.3 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第3章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内在关联
    3.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3.1.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
        3.1.2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3.2 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3.2.1 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3.2.2 社会工作的特点
    3.3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在关联性
        3.3.1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耦合性
        3.3.2 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弥补性
第4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显功能
    4.1 成长发展指导的有效提供
        4.1.1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价值基础
        4.1.2 社会工作参与提供各种成长发展指导的行动实践
        4.1.3 理念耦合与方法专业:社会工作促进成长发展指导的内在逻辑
    4.2 弱势大学生的全面关注与帮扶
        4.2.1 对弱势大学生关注与帮扶的全面性: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4.2.2 社会工作参与弱势大学生全面关注与帮扶的行动实践
        4.2.3 去标签化、关注情绪、聚焦优势:社会工作促进弱势大学生关注与帮扶的内在逻辑
    4.3 学生组织的内源性建设与引导
        4.3.1 自组织化:社会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行动策略
        4.3.2 社会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行动实践
        4.3.3 学生组织的内源性建设:社会工作促进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内在逻辑
第5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潜功能
    5.1 “全员育人”的操作化
        5.1.1 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中”:全员育人操作化的行动选择
        5.1.2 “人在环境中”指导下全员育人操作化的行动实践
        5.1.3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论的具体化、明确化:社会工作促进“全员育人”操作化的内在逻辑
    5.2 学生管理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
        5.2.1 预防性: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5.2.2 社会工作预防性行动框架参与高校学生管理的行动实践
        5.2.3 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提升高校学生管理预防功能的发生逻辑
    5.3 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的优化
        5.3.1 核心素质结构与内容要素的耦合: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逻辑基础
        5.3.2 理念、能力、思维的优化: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实践后果
        5.3.3 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内在逻辑
第6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
    6.1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因素
        6.1.1 微观因素
        6.1.2 中观因素
        6.1.3 宏观因素
    6.2 实践模式类型变量与分析变量的建构
        6.2.1 变量建构的基本思路
        6.2.2 实践模式划分的类型变量
        6.2.3 实践模式特征的分析变量
    6.3 实践模式的类型、特征与适用性
        6.3.1 原发融入附着型模式
        6.3.2 内驱诱导协助型模式
        6.3.3 外驱嵌入合作型模式
        6.3.4 三种实践模式划分的适用性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 A 高校学生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校学生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5)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五老”
        2.1.2 基层社会治理
        2.1.3 社区治理
    2.2 “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优势
    2.3 “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
    2.4 理论依据
        2.4.1 治理理论
        2.4.2 社会治理理论
        2.4.3 老年社会学理论
        2.4.4 积极老龄化理论
        2.4.5 社会保障理论
        2.4.6 群众路线理论
第3章 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3.1 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况和初步成效
        3.1.1 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况
        3.1.2 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3.1.3 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初步成效
        3.1.4 案例分析:长沙市科大佳园社区“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
    3.2 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3.2.1 对“五老”价值的认识滞后
        3.2.2 对“五老”的服务管理职责不清
        3.2.3 对“五老”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3.2.4 “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被动
        3.2.5 “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供需有偏差
    3.3 原因分析
        3.3.1 外部原因
        3.3.1.1 外界对“五老”认知度有限
        3.3.1.2 整体联动协作不够
        3.3.1.3 政策支持不足
        3.3.2 内部原因
        3.3.2.1 “五老”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3.3.2.2 “五老”队伍内部管理缺乏规范
        3.3.2.3 “五老”身体素质受限
第4章 国内外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启示
    4.1 国内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
        4.1.1 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4.1.2 成都市“武侯老党员工作室”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4.1.3 宁波市宁海县发挥“五老”作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4.2 国外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
        4.2.1 美国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
        4.2.2 日本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
    4.3 借鉴和启示
        4.3.1 政府须重视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4.3.2 须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法规
        4.3.3 须发动社会力量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
        4.3.4 须提升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4.3.5 须根据地方特色创新社会治理参与模式
第5章 完善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5.1 深化对“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的认识
        5.1.1 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时代社会治理新情况的必然趋势
        5.1.2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5.1.3 是发挥老年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独特优势的必然举措
    5.2 拓宽“五老”发挥作用的平台
        5.2.1 拓宽“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运行网络
        5.2.2 延展“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
        5.2.3 丰富“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动载体
    5.3 优化长效机制
        5.3.1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5.3.2 夯实资金保障制度
        5.3.3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5.3.4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5.3.5 完善相关规则政策
    5.4 扩大社会影响
        5.4.1 加强宣传力度
        5.4.2 打造特色品牌
        5.4.3 发动社会力量
        5.4.4 激发群众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边缘群体触动时代教育脉搏
        二、局内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拷问
        三、坚守自我的小众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研究
        (一) 身份、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
        (二)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理论
        (三) 教师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四) 教师主体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
        二、关于工读教育领域的研究
        (一) 关于工读教育的研究
        (二) 关于工读学校的研究
        (三) 关于工读学生的研究
        (四) 关于工读教师的研究
        三、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 一个称作工读学校的地方
    第一节 工读学校:一种介于传统学校与监狱的特殊教育形态
        一、空间的布局:全景式的监控
        二、接收的对象:行为不良学生
        三、教育的改造: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第二节 制度的规制:对工读生的治理
        一、身体的治理:新生期教育
        (一) 新生报到
        (二) 理发、内务和规范
        (三) 军训生活
        (四) “自我考核过五关”
        (五) 我的“小转变”
        (六) 军训会操暨开学典礼
        二、思想的治理:稳定期教育
        (一) 个体目标管理
        (二) 思想教育改造系列讲座
        (三) 道德重构
        (四) 社会化“改造”
        三 小结
第三章 治理模式下的工读教师主体身份建构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一、“一知半解”:局外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一) 社会大众:没听说过
        (二) 学生家长:很少知道
        (三) 教师家属:不理解
        二、“朝不保夕”:局内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一) “低人一等”的“另类教师”
        (二) “灰色区域”下的多重压力
        (三) “夹缝生存”的教师队伍
        (四) “存废之争”的职业恐慌
        三、小结
    第二节 执勤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一、管教与值勤:工读教师的身份失衡
        (一) 24小时全方位“监视”
        (二) 执勤过程“身心疲惫”
        (三) 扮演“多重角色”
        (四) 常态化的“班级执勤例会”
        (五) 特殊的职业素养
        二、权威下的抗争:工读教师的身份焦虑
        (一) “强硬”的教师形象
        (二) 严厉的《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三) 工读生的“抗争”
        三、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工读教师的身份恐慌
        (一) “挑衅”与“抗教”:不断触及执勤员的“底线”
        (二) 在校“逃跑”:执勤员犹如“天塌了”
        (三) “捉拿”工读生:执勤员像“警察”一样“办案”
        四、小结
    第三节 教学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一、初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想象
        (一) 工读生:天使还是魔鬼?
        (二) 教学:与普通学校有何异同?
        (三) 普通教材:工读生能适应吗?
        二、深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迷茫
        (一) 课堂上“乱象”层生
        (二) 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受挫
        (三) 教学成为“独角戏”
        (四) “仅有”的成就感
        (五) “等死”或“逃离”
        三、小结
    第四节 管理关系下的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
        一、职责承担的“多”“重”“难”
        (一) 学生工作“多”
        (二) 常规工作“重”
        (三) 家长工作“难”
        二、制度考核下的繁琐与无序
        (一) 工作计划的“迷茫”
        (二) 工作例会的“繁琐”
        (三) 目标考核的“焦虑”
        三、管理条例的“全覆盖”
        (一) “全方位”的教学考核条例
        (二) “全天候”的管教执勤条例
        (三) “一日四查”的考勤条例
        (四) “多级审批”的请假条例
        四、小结
第四章 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受损身份”:工读教师社会身份“污名化”
    二、“多重角色”:工读教师专业身份“泛化”
    三、“监狱化”色彩:工读教师文化身份“危机”
    四、“雇佣工人”:工读教师主体身份被“遮蔽”
    五、“获得感”缺失:工读教师群体身份“缺席”
第五章 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
    第一节 治理模式“监狱化”: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
        一、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还是“监狱”?
        二、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还是“管制”?
        三、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少年犯”?
        四、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还是“监狱警察”?
        五、小结
    第二节 “去监狱化”: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重塑
        一、实施“去污名化”,重建工读学校的“学校身份”
        二、构建“关怀文化”,重建工读学校的“教育身份”
        三、实行“管教分离”:重建工读教师的“专业身份”
        四、参与“实质管理”,重建工读教师的“主体身份”
        五、走向“道德意义”,重建工读教师的“群体身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4: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提纲
    附录5: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记录
    附录6-11: M学校的相关表格资料
    附录12-16: 《初三(1)班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附录17: 田野札记
在读博士期间相关学术成果情况
后记:从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7)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总概述
    (一) 2017:中国基础教育“战略规划年”
    (二) 2017: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年
    (三) 2017:中国基础教育迎接挑战年
二、立德树人:呈现新气象
    (一) 概述
    (二) 案例
        湖南长沙市雷锋小学:把革命传统教育做出新意和深度
        山东济宁:将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福建:突破美育硬件不“硬”的瓶颈
    (三) 简评
三、中小学校党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 概述
    (二) 案例
        湖南雅礼实验中学:创新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北京:探索区域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新模式
        北京一零一中学:做好“双培养”工作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贴近学生学马列
    (三) 简评
四、义务教育:扎实迈向城乡一体化
    (一) 概述
    (二) 案例
        山东:均衡配置城乡师资
        江西省芦溪县: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
        山西省晋中市:依靠制度规避与择校相关的腐败问题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实现机制
    (三) 简评
五、高考改革:引发高中教育新变革
    (一) 概述
    (二) 案例
        北京十一学校:完善走班制
        浙江:“2+1”模式与全员育人导师制
        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三) 简评
六、课程教材教学教研:为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一) 概述
    (二) 案例
        1. 课程教材
        (1) 统编三科教材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3) 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4) 加强法治教育和宪法教育
        (5) 课程呈现综合化、统整化与实践化发展趋势
        2. 课堂教学
        (1)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
        (2) 项目化学习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
        3. 教研
        (1) 强调经验与证据相结合
        (2) 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
        (3) 打造新型教研共同体
    (三) 简评
七、学校治理:重构现代学校制度
    (一) 概述
    (二) 案例
        浙江龙游中学:探索完全组阁制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园空间变革中实现管理变革
        山东日照:“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校长职级制评价体系
    (三) 简评
八、学前教育:追求普惠、健康
    (一) 概述
    (二) 案例
        江苏张家港:以制度保证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贵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三) 简评
九、特殊教育:让残疾孩子拥有精彩人生
    (一) 概述
    (二) 案例
        山东青岛:创新体制机制, 实施特教特办
        江苏南京:构建现代化随班就读专业支撑体系
    (三) 简评
十、民办教育:支持与规范同步
    (一) 概述
    (二) 案例
        浙江:确定首批22个省级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基地
        广东东莞:“十三五”增加投入6.5亿元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重庆:五项措施治理民办培训机构乱象
    (三) 简评
十一、新技术:与教育携手前行
    (一) 概述
    (二) 案例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应用教育大数据, 升级教育质量评价
        贵州: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积累过程数据,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三) 简评
十二、教师、校长队伍:固本培元
    (一) 概述
    (二) 案例
        黄大年:师德新典型
        江苏泰州:“三方协同”创建卓越教师培训体系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持续落地
        重庆:面向农村的本土全科教师培养
    (三) 简评
十三、教育督导:深度促进教育发展
    (一) 概述
    (二) 案例
        浙江丽水:政府领导兼任教育“特邀督学”
        上海浦东:与学校共谋发展的问题导向性督导
        山东潍坊:“互联网+教育督导”模式
        福建大田:强化督导结果使用的效能
    (三) 简评
十四、改革与发展建议

(8)探析《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教育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荀子·乐论》的概述
    第一节 《荀子·乐论》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荀子·乐论》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荀子·乐论》的学术传承
        一、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二章 《荀子·乐论》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性恶论
    第二节 化性起伪
    第三节 中和之美
第三章 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一节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三节 荀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之比较
        一、音乐的人性论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三、中和之美,音乐的"中道"
        四、结语
第四章 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给予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述
        一、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音乐教育发展
        二、建国初期至1966年的音乐教育发展
        三、1966年至21世纪初的音乐教育发展
    第二节 我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校音乐教育趋于功利化
    第三节 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注重音乐教育对人的培养
        二、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建构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概念的界定
        二、班主任及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第二章 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本文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胜任力
        二、胜任素质维度
        三、初级、中级、高级班主任
    第二节 胜任力模型理论
        一、胜任力冰山模型
        二、胜任力洋葱模型
    第三节 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建构和检测的方法
        一、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方法
        二、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检测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
        一、开发关键任务(职业行为)部分
        二、开发胜任素质(隐性素质)部分
第三章 上海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开发
    第一节 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开发过程
        一、模型开发准备工作
        二、识别班主任关键任务
        三、描述关键任务的行为标准
        四、开发中职教师胜任素质词典
        五、编码统计输出胜任素质
        六、问卷调查
        七、开展胜任素质建模工作坊
        八、编写胜任素质行为手册
    第二节 上海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最外层部分
        二、模型的中间部分
        三、模型的内层
        四、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洋葱模型
第四章 上海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检测与水平测量
    第一节 设计与实施
        一、检测目标
        二、检测工具
        三、检测对象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二节 检测结果
        一、问卷拟合度检测结果
        二、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检测验证
        三、中职班主任胜任水平的差异分析
第五章 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用途的举要
    第一节 上海中职班主任胜任力360度评估反馈
    第二节 上海中职班主任学习地图
        一、班主任的知识技能标准
        二、学习主题的实施方式
        三、描绘中职班主任的学习地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建构了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
        二、利用模型检测了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水平
        三、优化了一批班主任培训课程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XX班主任填写的《履职报告》
    附录二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手册
    附录三 中职学校班主任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用于工作坊)
    附录四 班主任的关键任务和胜任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上海中职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测量问卷(系主任用)
    附录六 上海中职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测量问卷(班主任用)
后记

(1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境外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研究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及难点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必然性
        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现实必要性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塑造现代公民人格的需要
        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四、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第三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紧迫性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调查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文本分析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内容分析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公民理论
        一、公民的涵义
        二、公民教育的涵义
        三、公民教育课程的涵义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论学说
        一、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理论
        二、多向度公民教育理论
        三、世界公民教育理论
        四、对上述理论的分析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及道德发展的理论学说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学说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属性及建构原则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
        一、必修课程
        二、核心课程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属性
        一、教育性
        二、公共性
        三、体验性
        四、开放性
        五、时代性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建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五、开放性原则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构建体系适应性原则
        二、目标结构立体化原则
        三、价值内涵动态平衡原则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课程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课程四维目标体系
第五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
    第一节 公民知识教育
        一、法律知识教育
        二、政治知识教育
        三、环境知识教育
        四、公民知识内容的组织与推进
    第二节 公民道德与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公德教育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公民道德与价值观内容的组织与推进
    第三节 公民认同教育
        一、个人认同
        二、社会认同
        三、国家认同
        四、世界认同
        五、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公民行为能力教育
        一、公民"自治"能力
        二、公共理性思维能力
        三、批判思维能力
        四、价值判断能力
        五、社会参与能力
        六、公民行为能力内容的组织与推进
第六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学科课程
        一、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结构与设计
    第二节 活动课程:培养主动公民不可缺少的课程类型
        一、公民教育"服务-学习"课程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
        三、"服务-学习"活动课程案例:以加拿大为例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课程
        一、潜在课程的涵义
        二、公民教育潜在课程的设计
第七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走向实践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视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推进的步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及认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记录(一)
    访谈记录(二)
    访谈记录(三)
    访谈记录(四)
    访谈记录(五)
    访谈记录(六)
    访谈记录(七)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部分)
附录五: 《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内容分析编码记录表
附录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校德育工作“八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管理研究[D]. 吴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以探索创新的精神闯出一片新天地——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程[J]. 彭民璋.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3]高职院校“七团八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 毛俊杰,杨萌,徐婷. 法制与社会, 2020(02)
  • [4]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D]. 张微.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5]长沙市“五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 郁阳阳. 湖南大学, 2018(06)
  • [6]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D]. 石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7]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J]. 余慧娟,冀晓萍,钱丽欣,邢星,赖配根,任国平,施久铭,付宜红,李帆,阙明坤,程路,董筱婷. 人民教育, 2017(24)
  • [8]探析《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教育思想[D]. 唐明.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 [9]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建构研究 ——以上海为例[D]. 张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6)
  • [1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杨婕.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高校德育工作“八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