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太原市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

汾河太原市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

一、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付英明[1](2021)在《城市黑臭水体的普适性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现有黑臭评价模型的科学分析和比较,发现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对不同污染水体具有较好的包容性,适用范围广,具备普适性评价模型的特征。在文献报道的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对沈阳卫工河、沈阳细河和常州大通河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不同河流的黑臭程度,与黑臭水体的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计算简单,科学全面,具备普适性,适合作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高峰,陈晓玲,杨文府,史利江,汪雯雯[2](2021)在《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颗粒物与CDOM吸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水体组分吸收特性是水下光场和水面光谱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城市水体光学吸收特性的认识和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城市水环境质量。共采集太原市不同类型(晋阳湖和排洪渠、汾河太原城区段和汾河二库)夏季水体30个样本的实测数据,对水体总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总颗粒物吸收特征的主导因素各异,排洪渠和汾河太原城区段为非色素颗粒物主导类型,晋阳湖和汾河二库为色素颗粒物主导类型;(2)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绝大多数样本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在440、675nm处呈现典型的Chla吸收峰,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ph(440)、aph(675)与Chla浓度均存在显着线性正相关,但675nm处的相关性强于440 nm;(3)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d(440)、ad(675)与TSM、ISM、OSM、TP和TN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与Chla没有相关性;(4)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M值较小,CDOM中腐殖酸相对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陆源性物质的输入占据主导地位;晋阳湖水体M值与太原市其他类型水体相比,M值较大,富里酸的相对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小;(5)太原市不同类型水体非色素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CDOM吸收贡献率在不同波段处差异显着,不同采样点水体吸收特性的主导影响因素各异。该研究对认识城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和构建水质参数遥感反演模型提供重要参考。

武帆[3](2021)在《城市河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时空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是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微塑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是许多疏水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理想载体,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微塑料可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进入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发生转移和富集,进而对生物构成潜在威胁。河流是微塑料从陆地向海洋传输的关键路径,为了全面评价微塑料的生态环境风险,需对其丰度、分布和潜在来源进行表征。近年来为改善水体环境而进行的综合整治工程,有可能对河道内微塑料污染的赋存特征产生影响。本文以先后经过三期综合整治工程的汾河太原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在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分别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过筛、浮选分离、静置沉降、H2O2消解等步骤分离微塑料,再通过镜检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鉴定技术统计样品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对研究区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颜色、形状、尺寸及成分等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汾河太原城区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中的微塑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微塑料丰度从0.78 n/L到11.70 n/L不等,平均值为7.59 n/L;枯水期微塑料丰度从5.74±1.39 n/L到34.76±3.58 n/L不等,平均值为13.89±1.97 n/L。与其他区域水体微塑料污染程度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水体中微塑料主要以纤维状为主;尺寸分布以小尺寸(<1mm)为主,其中丰水期和枯水期占比分为75.75%和61.00%;成分中占比最大的为人造丝(31.25%)和聚酯纤维(25.00%)。(2)对汾河太原城区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微塑料丰度从108.00 n/kg到732.00 n/kg不等,平均值为333.40 n/kg;枯水期微塑料丰度从168.00±86.11 n/kg到1145.00±186.11 n/kg不等,平均值为530.00±108.20n/kg,属于中等偏少水平。沉积物中纤维状微塑料丰度远高于其它形状微塑料,占比超过总量的50%;枯水期较大尺寸(>1mm)的微塑料(39.00%)占比多于丰水期较大尺寸(>1mm)的微塑料(24.25%)。各类微塑料中,成分占比最大的为人造丝(25.14%)、聚酯纤维(22.95%)和聚乙烯(15.85%)。(3)汾河太原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对微塑料丰度的分布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柴村桥南到晋阳桥南段的截污纳管、驳岸处理等整治工程有利于微塑料丰度降低且受周边支流、污水厂排水对汾河太原城区段河道中微塑料影响减小;整治工程中胜利桥北及晋阳桥南河道周边的景观治理工程带来的人流量增多可能对使微塑料丰度增加;通过S 3采样点微塑料丰度和颜色的分析发现,表流湿地在温度相对较高的丰水期,可以对微塑料产生一定的截留作用。(4)对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2<0.1,P>0.05)。(5)将汾河太原城区段微塑料丰度与城市中心距离相结合,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水体中微塑料丰度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呈正相关,并且有相当高的相关系数(R2=0.710,p<0.05)。(6)通过汾河太原城区段微塑料尺寸频率分布可以发现,汾河太原城区段水样中超过50%的微塑料集中在较小尺寸(<1mm)中;丰水期水体和沉积物的尺寸在分布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而枯水期这种差异性却不明显。(7)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采样点的微塑料类型分布,结果中第一组分种纤维贡献很大,这表明污水厂出水排放的汇入对汾河太原城区段微塑料污染有较大影响,且微塑料的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的农业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对汾河太原城区段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成分主成分分析:汾河太原段水体中微塑料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人造纤维(Rayon)都占很大成分。

赵一涛[4](2020)在《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高速城市化,城市水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人民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中又以城市水体的黑臭尤为典型和显着。为解决此危害人民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务院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住建部出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后,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以太原市为例,2016至2019年,通过“太原市某某河/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太原市南沙河及“八河治理”综合治理工程、太原市七渠渠道治理工程等系列工程对全市27处黑臭水体进行了整治。但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且水体特征、黑臭成因、污染现状、影响因素等各不相同,这种黑臭水体整治的工程措施从长期来看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以太原市为典型代表的北方干旱城市,若不考虑当地具体情况,治理往往事倍功半。本文主要针对北方干早城市自然河道少人工排洪渠道多、无长年水源、流量随时空变化大、纳污严重、周边发展落后等特点,以具有代表性的太原市27处黑臭水体的整治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实际工程的设计案例、现场调查评估整治效果及遗留问题等方法及参与“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专项项目——太原市排水水量水质的动态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课题组的研究,对以太原市为典型的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历史、危害、治理实践以及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所需的长期管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地域范围广、相关部门多、治理技术种类多,单纯依靠工程手段进行短期运动式治理,不足以彻底消除黑臭,只有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成的水量水质动态管控平台,结合公众参与和法规建设,才能建立现代化的长期治理体系,最终实现黑臭水体的“长制久清”。研究结果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类似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希望能给广大治理黑臭水体一线的同行一些微薄的经验教训和启发。

李岚[5](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认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殷明[6](2020)在《山西省河长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水,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河流,人们对河的治理历史源远流长。河长制的提出与古代治河的理念有继承也有发扬,继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沿用专人专管的治理方式,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整体共治、现代流域治理理论指导下孕育了河长制。回顾河长制政策议程与制定的过程,它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的内在需求。本文介绍了重工业背景下山西省河流的特点,结合山西省实施河长制以来的实际情况,总结前人治理的经验,梳理山西省河流的治理脉络,探讨近年来河长制的最新举措,介绍河长制办公室组织体系、职能以及运作机制,从治理范式、党政关系、科层制架构等角度分析河长制的特征;同时结合具体事例指出山西省河长制实践中存在的水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缺乏、奖惩制度不规范、缺乏社会动员和公众监督、河道确权划界尚不明确、专业性人才欠缺等问题。借鉴国内其他省和西方国家治河的先进理念提出完善对策。主要有通过增量变革的路径减少河长制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目的是发挥社会、企业等多元化力量;只有明确了河流管理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完成确权划界工作,需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同体与异体相结合的问责机制,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改变领导者的传统政绩观,倡导“绿色治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使河长制从具有突击性的运动式治理转为长效性的、因地制宜的、政府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规范法治化的现代化河流治理制度。

项飞[7](2020)在《一二维耦合的水动力水质模型及其在闸控河段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河流、湖泊、海洋的水质恶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在预测和治理水体污染时,需要掌握污染物质随水流的变化规律。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沿河分布着许多的城市、工厂、灌区,对于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城区河段内建设有橡胶坝、水闸等众多挡水建筑物,形成自然景观。为了应对水污染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汾河闸控河段的水动力特性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MIKE软件,以汾河二坝蓄水位维持正常蓄水位的控制为前提,针对汾河二坝上游分布的两个污水厂非正常排污情况,考虑河道来流量、排污入口位置和排污浓度三种影响因素,设置六种计算情景,模拟了闸控河段的水动力特性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迁移变化规律,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建立了研究区域的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并分别利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模型模拟洪水演进过程和恒定流动计算效果进行验证分析,其相对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认为耦合模型模拟结果是可信的。2.收集整理研究域水文及A、B污水厂排污资料,生态基流下,汾河与潇河来流量分别为3.75m3/s和0.22m3/s;典型洪水下,汾河与潇河的洪峰来流量分别为97m3/s和10m3/s;A、B污水厂的排水流量分别为5.56m3/s和6.62m3/s,正常排污浓度为30mg/L,非正常排污浓度为100mg/L和200mg/L,非排污时间均设为3h;情景一、二对应于生态基流下,A、B厂排污浓度为200 mg/L,情景三、四对应于典型洪水下,A、B厂排污浓度为200 mg/L,情景五、六对应于生态基流下,A、B厂排污浓度为100 mg/L。3.分析研究域河段的流动特性有以下结论:(1)生态基流,闸门开两孔条件下,二坝水闸的平均出闸流量和闸门开度分别为16.05m3/s和0.15m;二坝水闸回水区整体流速偏小,主流区流速为0.019m/s,出闸位置流速最大,为0.21m/s;A厂排水对河道流场影响较大,形成一个影响范围在270-300m的顺时针环流。(2)典型洪水,闸门开六孔条件下,二坝水闸的出闸流量和闸门调节过程基本匹配,最大出闸流量和闸门开度分别为139.89m3/s和0.4m;二坝水闸回水区上游流速较大,中部流速较小,出闸位置流速最大,最大流速为0.59m/s;A厂排水对河道流场影响较小,仅对排污口附近约40m范围内流场产生了一定影响。4.分析研究域河段的污染物运移规律有以下结论:(1)情景一、二、五、六生态基流情况下,污染物以高浓度污染点为中心呈辐射状扩散,主要以团状缓慢下移,扩散起了主导作用;情景三、四典型洪水情况下,高浓度污染物主要贴近河岸分布,浓度向河道中部方向逐步递减,污染物以带状快速下移,这是由于对流起了主导作用。(2)河道来流量大有利于污染物快速排出二坝回水区域,消减污染物浓度。与情景一、二生态基流来流情况相比,情景三、四典型洪水情况下,A、B厂污染物开始排出闸孔时间分别提前了19.83h和35.16h,其峰值浓度分别下降了14.19 mg/L和3.32mg/L。(3)当水流条件和非正常排污浓度均相同时,距二坝较远的B厂污染物在二坝回水区的滞留时间较长,其排污造成的二坝回水区受污染水域面积和劣五类水质水域面积均比A厂相应面积有所增加。(4)在生态基流来流条件下,降低非正常排污浓度对污染物排出水闸时间影响较小,但使得污染物出闸浓度和二坝回水区高浓度污染区域面积减少明显,与情景一、二相比,情景五、六COD出闸峰值浓度分别下降了15.57 mg/L和9.53 mg/L,二坝回水区劣五类水质水域面积下降了57.48%和61.69%。(5)各计算情景二坝水闸下游典型断面的非正常排污引起的浓度波峰逐渐坦化,从污染物浓度大小和高浓度污染物影响时间等角度考虑,情景一对二坝下游河段水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最大,二坝至义棠整个河段均有超过五类水质的时间段,清徐断面和祁县断面有超过劣五类水质的时间段,分别为5.50h和4.50h,A厂污染物运移至义棠断面所需时间为116.00h。

周敏[8](2017)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二维洪水演进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汾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约为710km,自北向南贯穿整个太原地区。近年来,太原市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对汾河太原城区段河道进行整治和美化工程建设。太原城区段一二期综合治理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布置7座橡胶坝)和湿地建设,在市中心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汾河属于季节性河流,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洪水历时短、洪峰流量大。针对不同流量洪水,如何合理地运行管理橡胶坝迎汛,是保证城市防洪安全的重大问题。论文根据太原城区段河道水流特性,对太原城区段河道进行二维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研究五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洪水流经工程段的水位、流量、流速变化,对保证河道安全防洪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阅读国内外洪水演进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了较全面了解,对洪水演进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2)建立二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该模型用分步杂交法求解方程。首先对工程前天然河道进行网格划分,采用1978年9月1日16日实测水文资料进行计算,并与一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比较好地反映洪水演进规律。(3)利用本数学模型对汾河兰村二坝段(一二期美化工程建设后)河道进行洪水演进分析计算。计算1%频率洪水,7座橡胶坝全塌时,通过工程区的洪水演进过程;计算20%频率洪水,5种不同塌坝方案下,通过工程区的洪水演进过程。分析了不同位置水位、流量随时间变化规律。(4)计算结果表明,洪水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波峰逐渐坦化。20%频率洪水洪峰从兰村到达1#橡胶坝处需要约3.5小时,洪峰流量由1394m3/s降至1262m3/s;1%频率洪水洪峰从兰村到达1#橡胶坝处需要约1小时,洪峰流量由3777m3/s降至3262m3/s。(5)当1%频率洪水通过工程河段时,河段水深变化范围4.2m4.6m。最大流速2.66m/s,出现在5#坝前左岸附近。河道中水位均小于外堤堤顶高程,洪水能够安全通过。(6)1#坝的塌坝高度直接影响洪水在泄洪蓄水渠和浑水渠的流量分配比例,是橡胶坝调度的一个关键指标,同时蓄水渠下游各坝高度若与1#坝高相同,此时橡胶坝对上游水位无顶托作用。(7)当20%频率洪水通过工程河段时,对5种塌坝方案比较,橡胶坝坝高采用方案C(1#7#坝塌坝高度分别为0.8m,0.8m,0.8m,0.8m,1.2m,1.45m,1.6m)时,洪水仅在主河槽内通过,未漫上内堤,既保证河道安全行洪,又能保护两岸平台绿化,避免水体浪费,为最优方案。(8)论文中对20%频率洪水下,不同橡胶坝坝高泄水时通过的水位、流量等计算结果,可对太原已建一二期汾河美化工程橡胶坝运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坤元[9](2012)在《汾河太原段生态需水研究》文中提出生态需水作为构成河流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支撑和保障,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人类在发展初期并没有认识到水资源对于维护其自身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只知道盲目的开发利用,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需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河流生态需水的研究为河流的最低流量设定了标尺,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水政策提供基础数据;生态需水量的得出可以为生态环境建设中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区域水资源良性循环;确定最佳合理生态需水,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生态保护角度,通过对河流生态需水的理论和计算模型进行探讨,并计算了汾河太原段生态需水量,为恢复受损的汾河系统,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为:(1)对河流生态需水的概念、特征及模型的构建进行总结。界定了本文使用河流生态需水概念,即满足河流基本功能的河道与交错带所需水量的总称。包括河道水面蒸发耗水、河道最佳流量、交错带植被蒸散量。(2)根据河流的特点,建立计算模型。认为河流生态需水包括生态消耗性需水和生态非消耗性需水。其中消耗性需水是生态需水的主要部分,但非耗性需水也不能忽略。(3)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需水研究表明:河流生态需水量分为: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流量、流域水面蒸发生态需水量以及流域植被蒸散量。计算结果表明,汾河城区太原段该流域4—10月份最大生态需水量为5.7618亿m3,最佳生态需水量为1.7286—2.8809亿m3,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2881亿m3;水面蒸发损失4.77×107m3;研究区域灌木面积生态需水为2.65×105m3—5.30×105m3;灌木生态需水为2.20x105m3—4.04×105m3:草地生态需水为4.89x104m3—9.79×104m3。(4)在对太原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研究区域生态需水的配置。认为应以调水成本最小化、河流湿地水环境承载能力最大化和实现调水量最小为河流湿地生态用水配置的目标。

朱秋丽[10](2010)在《基于BP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的汾河太原城区段黑臭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河流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市政建设的滞后使大量废、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向了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河流,导致河流水体严重的污染,许多河段出现了严重的黑臭,水生动植物几乎绝迹,河流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黑臭水体的客观有效评价是河流水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对城市河流的黑臭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汾河太原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对该河段入河支流及排污口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资料的系统收集,根据监测布点的设置原则,设置了监测断面;采用高频率取样,对河流水质进行了长期监测。以实测水质资料为基础,探讨将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建立了黑臭水质评价BP神经网络—隶属度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汾河太原城区段河流黑臭进行评价,用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的验证,表明所确定的模型适合汾河太原城区段的实际情况,为城市河流的有效治理提供基础。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1)在对该河段入河支流及排污口详细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河流的自然结构和排污口分布特点,设置了十一个监测断面,筛选确定BOD5、CODCr、DO等共9项监测项目,并对pH、水温、流速进行同步监测。对河流水质进行了长期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工作。(2)以现状监测为基础,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研究河段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得出各监测断面的超标项目、单因子超标倍数;应用污染负荷比的方法,分析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及各支流对污染的贡献率。(3)鉴于河流黑臭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水质分级存在的模糊性特征,将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建立了黑臭水质评价BP神经网络—隶属度模型。应用matlab技术进行程序的编制,实现模型的评价计算。(4)根据所建立的黑臭评价模型对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黑臭评价,并对黑臭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进行定量研究,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河段黑臭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实测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其结果与河流实际情况对照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黑臭水质评价BP神经网络—隶属度模型可行,同时结合汾河太原城区段的实际分析河流黑臭成因,提出治理措施与建议。

二、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黑臭水体的普适性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黑臭水体评价模型分析
    1.1 黑臭评价模型因子
    1.2 现有黑臭评价模型比较分析
2 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3 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的实例分析
    3.1 沈阳卫工河黑臭评价
    3.2 沈阳细河黑臭评价
    3.3 常州大通河黑臭评价
4 结 语

(2)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颗粒物与CDOM吸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与点位
    1.2 颗粒物与CDOM吸收系数测量方法
    1.3 指数函数曲线斜率计算
    1.4 水质参数测量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2.1 总颗粒物吸收特征
    2.2 色素颗粒物吸收特征
    2.3 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特征
    2.4 CDOM吸收光谱
    2.5 水体各组分吸收贡献
3 结论

(3)城市河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时空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塑料污染概述
        1.1.1 微塑料来源
        1.1.2 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危害
    1.2 微塑料的研究进展
        1.2.1 微塑料海洋研究进展
        1.2.2 微塑料内陆水域研究进展
    1.3 微塑料的研究方法
        1.3.1 微塑料的采集方法综述
        1.3.2 微塑料的预处理方法综述
        1.3.3 微塑料的鉴定方法综述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域简介
        2.1.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1.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1.3 研究区域河道治理情况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采样点分布
        2.2.3 采样方法
        2.2.4 样品预处理
        2.2.5 微塑料的观察与鉴定
        2.2.6 数据处理
第3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特征
    3.2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形状特征
    3.3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尺寸特征
    3.4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颜色特征
    3.5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成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
    4.1 汾河太原城区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特征
    4.2 汾河太原城区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形状特征
    4.3 汾河太原城区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尺寸特征
    4.4 汾河太原城区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颜色特征
    4.5 汾河太原城区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成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微塑料特征关系分析
    5.1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5.2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尺寸特征分析
    5.4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形状特征分析
    5.5 汾河太原城区段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成分特征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黑臭水体的研究现状
        1.2.1 黑臭水体治理基本路线及原则
        1.2.2 国内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现状
        1.2.4 黑臭水体治理现状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特点
    2.1 北方干旱城市市内水体的特点
        2.1.1 本文对北方干旱城市的定义及其特点
        2.1.2 北方干旱城市市内水体的特点
    2.2 城市黑臭水体的现象与危害
        2.2.1 城市水体的黑臭现象
        2.2.2 黑臭水体的现状危害
        2.2.3 黑臭水体的水质分级标准
    2.3 黑臭水体的历史与北方干旱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2.3.1 国外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
        2.3.2 国内其他地区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
        2.3.3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及其历史遗留问题
    2.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
        2.4.1 水体黑臭的理论机理
        2.4.2 水体黑臭的污染来源
        2.4.3 水体黑臭的环境条件原因
        2.4.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
    2.5 黑臭水体的评价方法
        2.5.1 单项限值法
        2.5.2 黑臭指数法
        2.5.3 模型计算法
        2.5.4 综合评价法
第3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
    3.1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3.1.1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3.1.2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理念及特点
    3.2 控源截污技术
        3.2.1 控源截污技术发展现状
        3.2.2 控源截污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3.3 内源治理技术
        3.3.1 内源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3.3.2 内源治理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3.4 生态修复技术
        3.4.1 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现状
        3.4.2 生态修复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3.5 其他治理技术
        3.5.1 其他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3.5.2 其他治理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第4章 实例分析——以太原市为例
    4.1 太原市黑臭水体改造的背景情况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现状
        4.1.3 经济现状
    4.2 太原市水体概况及其黑臭现状
        4.2.1 汾河太原段概况
        4.2.2 太原市市区其他河渠概况
        4.2.3 太原市水体的黑臭现状
    4.3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概况
        4.3.1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总体思路
        4.3.2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4.3.3 太原市七渠(河)渠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4.3.4 治理后水体运行效果评价
    4.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设计特点
    4.5 治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探讨
        4.5.1 修正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判别标准的问题
        4.5.2 是否应区别对待自然河道与人工渠道的问题
        4.5.3 黑臭水体不能教条绿化的问题
第5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长期管控的思考
    5.1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的动态管控探索
        5.2.1 长效保持阶段的现代化管控措施
        5.2.2 排水水量和水质的动态管控技术
    5.3 加强黑臭水体治理的公众参与
        5.3.1 黑臭水体政府一元治理的现状
        5.3.2 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困难
        5.3.3 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实施建议
    5.4 完善黑臭水体配套法律法规
        5.4.1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5.4.2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可行性
        5.4.3 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山西省河长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
    1.1 河长制的缘起
        1.1.1 古代“河长”的起源
        1.1.2 现代河长制的建立:事件应生型的公共政策
        1.1.3 河长制的概念
    1.2 河长制的思想起源与理论支撑
        1.2.1 “天人合一”古典哲学思想
        1.2.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2.3 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治理理论
        1.2.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现代流域治理理论
第二章 山西省河长制的探索实践
    2.1 全省主要河流概况
    2.2 健康河流的标准
    2.3 河长制办公室组织体系及主要职能
    2.4 古代河流治理的经验
    2.5 河长制颁布前后的探索
        2.5.1 现代治理的政策脉络
        2.5.2 政府主导的市场治理模式探索
        2.5.3 增设河湖警长保障水政执法
第三章 山西省河长制的运作机制与特征
    3.1 河长制的运作机制
        3.1.1 合署办公轮岗制
        3.1.2 联席会议制度
        3.1.3 挂牌督办工作制度
        3.1.4 治理情况政务公开制度
    3.2 河长制的特征
        3.2.1 乡土社会中权力下放的非正式治理范式
        3.2.2 党政双轨制下的重叠与交融
        3.2.3 整体治理思路下的科层制
第四章 山西省河长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横向协调仍是软肋
        4.1.2 考核与奖惩机制尚未规范
        4.1.3 社会动员不足与公众监督缺乏
        4.1.4 政策盲目跟风
        4.1.5 河道划界工作滞后
        4.1.6 专业型人才储备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水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欠缺
        4.2.2 同体问责制度下的弊端与激励制度欠缺
        4.2.3 民主治理的通路未完全打开
        4.2.4 河长制治理机制泛化
        4.2.5 河道产权不明晰
        4.2.6 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第五章 山西省河长制管理机制的完善
    5.1 增量共治变革路径
        5.1.1 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主体
        5.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2 治理理念的革新与平台升级
        5.2.1 治理理念的革新——倡导“绿色治理”
        5.2.2 吸纳高素质人才与搭建信息化平台
    5.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与问责激励机制
        5.3.1 改良考核标准
        5.3.2 异体问责为辅
        5.3.3 拓展激励手段
    5.4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与拓宽资金来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一二维耦合的水动力水质模型及其在闸控河段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2.2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3 一二维耦合模型研究进展
        1.2.4 数值离散方法
        1.2.5 常用数值模拟软件
    1.3 拟完成任务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一维水动力学模型
        2.1.1 圣维南方程组
        2.1.2 圣维南方程组离散
        2.1.3 离散方程组求解
        2.1.4 弧形闸控制水流的模拟方法
        2.1.5 边界条件
    2.2 一维水质模型
    2.3 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2.3.1 水动力模型原理
        2.3.2 水动力模型数值解法
    2.4 二维水质模型
    2.5 一二维耦合模型
第三章 模型建立及验证
    3.1 模型区域概况
    3.2 地形数据获取
    3.3 模型概化
        3.3.1 一维河网模型概化
        3.3.2 二维网格划分
        3.3.3 一二维模型耦合
    3.4 边界条件
    3.5 参数选取
        3.5.1 一维模型参数设置
        3.5.2 二维模型参数设置
    3.6 模型验证
        3.6.1 模拟洪水演进过程的验证分析
        3.6.2 模拟恒定流动河道水面线的验证分析
第四章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计算方案设置
    4.2 水动力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生态基流下水动力模拟结果
        4.2.2 典型洪水下水动力模拟结果
    4.3 水质模拟结果及分析
        4.3.1 二坝闸后COD浓度模拟结果与分析
        4.3.2 回水区COD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与分析
        4.3.3 汾河二坝下游COD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汾河太原城区段二维洪水演进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1 水文模型法
        1.2.2 水力学方法
    1.3 数值模拟离散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概况
    2.1 河流概况
    2.2 水文
        2.2.1 气象
        2.2.2 暴雨洪水特性
        2.2.3 水文站情况
    2.3 工程概况
        2.3.1 一期工程
        2.3.2 二期工程
    2.4 橡胶坝调度运行
        2.4.1 渡汛原则
        2.4.2 橡胶坝汛期运行
第三章 二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
    3.1 控制方程
    3.2 方程离散
    3.3 初始和边界条件给定
        3.3.1 初始条件
        3.3.2 边界条件
        3.3.3 主要参数的选择
    3.4 细节描述
        3.4.1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3.4.2 时间步长及计算时间
第四章 验证阶段的计算成果
    4.1 计算边界水文资料的采用
    4.2 水位和流速过程
    4.3 典型断面的特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后计算成果及分析
    5.0 计算边界水文资料的采用
    5.1 洪水频率20%时的计算结果分析
        5.1.1 计算方案
        5.1.2 各方案计算成果及分析
        5.1.3 小结
    5.2 洪水频率 1%时的计算结果分析
        5.2.1 计算方案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工程项目

(9)汾河太原段生态需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河流生态需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河道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2.2 国内河道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2.1 河流生态需水的内涵和目的
    2.2 湿地、交错带生态需水的研究现状
    2.3 河流生态需水的特性
    2.4 河流生态需水遵循的原则
        2.4.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原则
        2.4.2 水热平衡原则
        2.4.3 水沙平衡原则
        2.4.4 整体理论原则
    2.5 河流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2.5.1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2.5.2 河流交错带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2.5.3 神经网络模型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特征
        3.1.3 地质地貌
    3.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
    3.3 汾河太原城区段概况
第四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需水计算
    4.1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需水模型的建立
    4.2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基于BP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的汾河太原城区段黑臭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1.3 河流黑臭评价研究概述
        1.3.1 黑臭评价指标研究
        1.3.2 黑臭评价模型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基础理论
    2.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2.1.1 基本概念
        2.1.2 基本原理
        2.1.3 人工神经网络的运作过程和样本分类
        2.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2.2 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
        2.2.1 模糊现象
        2.2.2 模糊集合
        2.2.3 模糊关系
    2.3 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结合
    2.4 BP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结合
        2.4.1 BP网络概述
        2.4.2 BP网络原理
        2.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
        2.4.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标准算法
        2.4.5 BP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结合
第三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现状
    3.1 汾河太原城区段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气候
    3.2 汾河太原城区段支流及排污口分布
    3.3 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现状监测
        3.3.1 监测断面设置
        3.3.2 监测项目
        3.3.3 监测频率
        3.3.4 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3.3.5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3.6 监测结果
    3.4 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现状评价
        3.4.1 单项污染指数法
        3.4.2 评价标准的选择
        3.4.3 单项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
        3.4.4 河流主要污染因子分析
        3.4.5 各支流对干流污染的贡献率分析
第四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黑臭评价模型建立
    4.1 黑臭水质评价BP网络—隶属度串联模型的构建
        4.1.1 黑臭评价指标值的选定
        4.1.2 黑臭水质分级标准
        4.1.3 训练样本的生成
        4.1.4 隶属度的计算
        4.1.5 BP网络—隶属度串联模型的构建
    4.2 网络模型的MATLAB仿真程序设计
        4.2.1 MATLAB简介
        4.2.2 BP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
        4.2.3 程序设计
        4.2.4 模型的验证
第五章 汾河太原城区段黑臭现状评价
    5.1 汾河太原城区段河流黑臭空间分布特征
        5.1.1 丰水期河流黑臭空间的特征
        5.1.2 枯水期河流黑臭空间的特征
    5.2 汾河太原城区段河流黑臭时间分布特征
    5.3 水体黑臭评价方法的比较
        5.3.1 评价方法
        5.3.2 水体黑臭评价方法的比较结果
    5.4 汾河太原城区段河流黑臭原因分析
    5.5 汾河太原城区段河流黑臭治理建议
        5.5.1 建立、健全综合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5.5.2 河道清理与底泥疏浚
        5.5.3 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黑臭水体的普适性评价模型研究[J]. 付英明. 广州化工, 2021(20)
  • [2]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颗粒物与CDOM吸收特性研究[J]. 高峰,陈晓玲,杨文府,史利江,汪雯雯. 生态环境学报, 2021(07)
  • [3]城市河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时空污染特征研究[D]. 武帆.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D]. 赵一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山西省河长制实践研究[D]. 殷明. 山西大学, 2020(01)
  • [7]一二维耦合的水动力水质模型及其在闸控河段的应用[D]. 项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汾河太原城区段二维洪水演进数值模拟[D]. 周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9]汾河太原段生态需水研究[D]. 赵坤元. 山西大学, 2012(10)
  • [10]基于BP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的汾河太原城区段黑臭评价研究[D]. 朱秋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1)

标签:;  ;  

汾河太原市区段水质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