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

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

一、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1](2021)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综合测试需求,功率波形分析仪应运而生,该仪器整合了示波器和功率分析仪的功能,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研究一款这样的综合测试仪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功率波形分析仪为研究背景,该仪器整体基于采集板卡+FPGA+工控机的硬件方案,拥有4个功率单元,同时支持示波模式和功率模式。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是决定功率波形分析仪使用体验和性能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两部分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总体软件架构设计。为解除业务耦合,提升系统可扩展性,使用分层+模块化的总体软件设计;为提升系统的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结合任务执行特点构建分工明确的多线程架构,从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2、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在界面方面,对导航窗口按键消息处理和窗口复用技术进行研究;在通用组件方面,通过设计和实现分页列表控件和编辑框软键盘,改善使用体验;另外,基于键值和消息处理模块实现一种通用的人机交互模型,以提升系统扩展性。3、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基于B/S架构实现远程人机交互功能,完成通信模块、服务端、前端网页和权限校验模块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控制功率波形分析仪,扩展了功率波形分析仪的人机交互方式。4、数据处理研究。本文对传统功率参数运算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种功率参数自定义运算方案,将功率参数运算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使得功率参数按需运算成功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中实现,不仅提高了功率参数的运算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另外,针对部分时基档位波形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比和分析各种插值算法,最终选用分段三次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和分段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应用,使得波形显示效果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基于控制模块和历史数据缓存队列实现了一种历史波形循环缓存方案,使得历史波形数据可以在内存空间中循环有序缓存,从而方便用户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历史波形。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功率波形分析仪平台上进行了总体软件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功率波形分析仪的各项功能均正常,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徐华正[2](2021)在《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及可视化编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仪器软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应用。虚拟仪器软件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自动化的测试、测量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离不开计算机处理器高效的运算能力以及各种可视化的软件资源。在当前可视化编程技术以及计算机高效能运算能力的支持下,并结合现有虚拟仪器系统对前面板界面显示的实际功能需求,本课题采用Java编程语言和Eclipse官方提供的SWT/JFace图形工具开发包设计并实现了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是基于功能组件基础之上的复合式组件在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上嵌入式应用。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是虚拟仪器系统界面控制面板上的一种可视化应用,提供了用户所需的各类型容器组件和功能组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自由组合模块化的组件。复合式组件是功能组件的一种延伸,是在功能组件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多组件的联合体,复合组件将原本独立的功能组件结合到一起,实现功能的联合应用,减少了用户重复的组合操作,复合组件的引入使得可视化开发平台功能更加全面,也提高了可视化开发平台应用效率。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开发平台以配置文件作为驱动内核,该配置文件描述了前面板界面组件之间的嵌套组合关系,定义了组件的内部属性参数以及数据绑定标签。由界面解析生成器解析配置文件并生成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根据配置文件描述的组件属性,提出了开发平台界面组件的基础架构以及组件的生命周期,并对界面组件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完成了前面板组件基础类的设计与实现工作。由于该虚拟仪器系统界面组件是基于模块化设计,各组件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仅嵌套组合关系,为实现界面组件之间的数据交互功能,提出了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组件数据通讯机制。最后实现了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中组件拖放和组件属性编辑等人机交互功能。复合式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一种复合式的功能组件服务于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在功能组件的基础架构上,提出了复合组件的设计需求,简述了复合组件的复合机理、复合组件的通讯机制以及复合组件对事件的处理,设计了复合组件内部属性和方法,最后完成了复合组件的设计与实现工作。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的升级。针对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单一的界面功能以及布局模式,本课题在现有可视化开发平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前面板组件进行升级,采用了堆栈式布局设计了一种可控界面的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的可行性。

丁治国[3](2020)在《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水上记录系统是海洋地震勘探装备中的重要设备。当海洋拖缆的个数与采集通道数均较少时,数据记录问题较为简单,水上记录系统的软硬件无需扩展,系统采用固定结构即可。然而,随着海洋地震勘探装备规模的扩大,拖缆个数与采集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水上记录系统对于软硬件可扩展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上,水上记录系统仅负责海洋拖缆的数据记录工作,采用固定的软硬件组织结构,很少考虑系统内软硬件整体的扩展便利性,系统内各组件的接口各异,组件间连接关系复杂,软件系统基于单机开发,难以实现灵活的系统扩展与裁剪。在日常勘探作业过程中,上述缺陷不仅会增加整个勘探装备的维护成本,而且会降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基于内存计算和实验室过去在海洋地震勘探系统领域的研发经验,以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为设计目标,分析了记录系统软硬件扩展能力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种数据接口与处理相分离的水上记录系统构架。在分析归纳了新构架下记录系统的技术难点后,本文通过关键技术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成了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以及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这四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通用性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方面,本文首先借鉴虚拟仪器的设计思想,从结构化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图像化两个方面对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的设计理论展开论述。提出了“通道时间谱”这一通用的数据视角,对海洋地震勘探系统展开分析。对于实际板卡设计,本文则采用了现有产业界应用广泛的芯片级和电路板级的通用接口方案,对该节点展开具体的芯片选型、电路设计等工作。在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方面,本文则利用SerDes传输技术和GTX高速串行收发器,搭配Aurora 64B/66B IP核,以及FMC和SFP模块、PCIe数据传输链路研究了系统内各物理节点间的高速串行传输链路。在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方面,本文基于DDR内存的小读写系统,结合内存接口模块、AXI总线互联器、DMA数据传输引擎以及MicroBlaze软核等组件,研究了虚拟FIFO、拖缆数据流合并,以及节点间内存共享技术。在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方面,本文则基于Hadoop软件生态,利用现有基于内存计算的流处理软件技术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技术,构建出了一套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的软件系统,并结合具体拖缆数据处理任务,讨论了多种海洋拖缆数据处理方案。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本文所述的水上记录系统,不仅在通用性方面可以实现系统内主要物理节点的通用部署,而且提供了一套基于内存的拖缆数据处理软硬件模块。本文所提出的软硬件可扩展的系统构想,以及接口与处理组件相互分离的系统设计方案,在简化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入了大数据领域先进的技术方案,拓宽了海洋地震勘探装备研发领域的技术选择范围。

周妍[4](2020)在《SMIE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因此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优秀科学实验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一个重点。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教学环节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本文在分析了传统仪器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自管理仪器实验)SMIE系统,所谓自管理是指该系统能够自动扫描到所有的硬件模块,自动获取模块指标参数,并将扫描到的模块自动配置成仪器。目的在于为电子工程类教学提供一套测试仪器设计验证平台。该平台能够给实验人员提供完整的测试仪器设计参考模型,方便其在一个完整的仪器系统上对单个或多个硬件和软件模块进行设计开发。本文设计的SMIE系统是根据统一标准接口开发软硬件模块,可将其组合配置成不同的仪器,实现资源的可重复利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设计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通用性。本文主要围绕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SMIE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对仪器实验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出系统实现的总体方案,把该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层次;2.SMIE系统的具体实现。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平台,完成了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功能表现层、系统逻辑层和数据资源管理层的设计与实现,具体功能包括利用边界扫描技术实现的模块扫描检测,基于数据库实现的模块管理,以及仪器自动配置,模块调试,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等;3.仪器软件模板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实现仪器的软面板,仪器功能函数和仪器驱动接口设计,并以信号发生器为例详细介绍了其实现过程。最后完成了SMI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在硬件平台上对其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和仪器的基本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胡瑶[5](2020)在《基于移动平台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高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不断发展,以虚拟仿真实验取代受时间、空间、实验器材等影响的传统实验方式势在必行。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基于移动平台的测试系统的仿真实验软件,可以解决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的场地与设备短缺等问题。本文研究主要内容是基于移动平台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移动平台采用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在手机终端完成软件功能,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可重载模块、远程控制实验以及虚拟仿真实验这三部分内容。首先根据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给出软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然后详细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可重载模块。该模块是为拓展同一类仪器的不同型号或者厂商仪器界面而提出的,重载仪器界面共有功能特征,同时在加载界面时变换仪器界面特有功能特征与对应的指令,从而实现了同一类型仪器不同界面的加载。(2)远程控制实验。该模块采用基于TCP协议的socket通信方式结合Wi-Fi传输方式完成手机端软件与实体仪器的程控功能。主要实现数据通信、数据处理、波形显示模块的功能,使用功能模块完成远程控制实验:仪器界面远程控制实验、SCPI指令学习实验、脉冲参数测量实验。(3)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系统和仿真实验功能实现,从而可以不依赖实体仪器,在手机端软件中就能组建仿真实验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又包括虚拟仿真函数发生器功能与SCPI指令学习实验,虚拟仿真函数发生器可以展示波形种类、设置参数,解析指令,通过在仿真实验管理系统上利用虚拟仿真函数发生器与SCPI指令对话框完成仿真程控实验。(4)软件界面的实现。前三点所提到的工作内容均离不开界面设计,需要根据每个功能模块具体的功能需求结合Android中布局、按钮、滑动条、弹出窗口等组件实现满足不同测量功能的软件界面。本文完成了基于移动平台测试系统的软件功能,并在手机端以及实体仪器之间进行了功能测试,各个功能模块都可以正确、有效地工作,证实了测试系统软件的实用性。

陈昌浩[6](2020)在《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试测量仪器技术逐渐向虚拟仪器技术方向发展,开发简单、通用、可拓展已成为虚拟仪器开发的重要指标,模块化、图形化的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在仪器系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当前的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存在开发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通用性差,二次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模块化的前面板应用软件,借助Java语言和SWT图形包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前面板应用的可视化开发平台,使用拖拽组件和点击组件编辑的方式开发和运行前面板应用,实现软件资源的重复利用。课题对于前面板应用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总体方案设计。本课题在现有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模块化仪器前面板开发平台的概念,对开发环境、软件架构的分析以及设计模式的选择后,使用Eclipse RCP框架进行开发。前面板应用软件的模块化标准设计及通讯机制设计。为了最大程度的对代码进行重用,减少开发时间,提出了模块化的仪器前面板组件,并对其接口和基础开发类进行设计,方便组件拓展。提出了一种基于观察者模式的常量池全局对象数据绑定方法,不仅方便前面板组件间的数据传递,也方便拓展外部系统的通讯接入。仪器前面板应用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针对前面板组件的特性,使用XML脚本自定义标签来描述应用,并设计了一个运行平台对脚本进行解析,生成具有图形界面的前面板应用软件。为了简化模块化仪器前面板应用的开发,对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可视化开发平台,使用拖拽的方式组合组件,点击组件编辑组件属性,可快速开发前面板应用。仪器后面板与前面板应用通讯的实现。为了通用仪器软件平台的完整运行,针对前后面板应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设计了一个后面板组件来实现前后面板的数据交换,提出了一种数据映射的方法对管道两端动态数据进行指定。为简化数据映射的配置,设计了可视化数据映射视图,使仪器应用软件平台可以方便快速的设计带有仪器界面的虚拟仪器应用软件。仪器前面板是虚拟仪器应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重要部分,组合式前面板应用软件使得仪器应用界面可以随意组合组件来进行设计。可视化前面板应用开发平台让用户可以使用WYSWYG(WHATYOUSEEWHATYOUGET,所见即所得)的方式,非常直观的组合和编辑组件开发前面板应用,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仪器前后面板应用的通讯,使得仪器应用平台能够快速、方便开发完整的仪器应用软件,包括程序逻辑以及前面板界面。最后,使用仪器应用软件平台设计的信号发生显示器验证了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可行性。

叶可欣[7](2017)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及应用编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模块化仪器软件应运而生,同时基于图形化编程技术的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技术在仪器系统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基于目前的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存在功能性组件存放混乱、与运行平台耦合性大、组件组合困难等问题,本课题提出了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课题对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及应用编程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1)总体方案研究。针对实验室自研的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概念。2)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库及组件可视化管理方法的研究。为了更好的管理通用仪器功能组件,提出了通用仪器功能组件本地库和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功能组件的可视化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3)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研究。为了简化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程序的开发模式,对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图形功能模块的研究、编辑方法的研究和存储及导入方法的研究。4)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的标准化、管理及编程方法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的开发速度,提出了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的概念和标准化定义,并对其管理和编程方法进行了研究,使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支持了对其的管理、嵌入编辑、开发以及二次开发。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库的建立及对其可视化管理的支持为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开发素材,是整个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基础。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研究优化了仪器应用的开发方式,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的提出以及对其管理和编程方法的研究解决了功能组件数目众多、组合困难的问题,突破了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难以快速开发的瓶颈。最后,使用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生成数据采集单元复合组件,且通过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工具将其入库管理,并组合数据采集单元及其他组件完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仪应用软件,验证了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可行性。

徐定科[8](2016)在《仪器应用软件模块标准化技术与组合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自动测试系统向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仪器系统正由专用仪器而向通用化仪器转变,同时基于虚拟仪器的仪器应用软件在仪器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自研的通用测试仪器硬件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仪器应用软件的模块化,通用可二次开发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配置的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架构。在此架构下,可以根据标准接口开发不同的仪器应用软件模块,并可以根据配置文件将软件模块组合成仪器应用软件,实现软件资源的重复利用。课题对仪器软件模块化标准与组合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1)总体方案研究。基于自研的通用测试仪器系统的结构和专用仪器应用软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配置的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的架构,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的方法与途径。2)仪器应用软件模块化标准接口的设计。为了实现仪器应用软件的模块化,从仪器软件系统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仪器软件模块的标准接口与其配置文件标准规范。同时,通过设计可视化模块标准接口实现了软件模块的可视化,并通过植入脚本提高了软件模块的灵活性。3)仪器应用软件模块组合方法的研究。为了能够将独立仪器软件模块组合成整体测试软件,设计实现了软件应用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解析配置文件来加载、运行与管理模块,并且它能够支持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4)计算机与硬件共享平台信息交互方式的设计与实现。根据本仪器软件系统信息交互的需求,设计了基于配置工具与守护程序的系统信息交互方式。并通过数据池式应用信息交互方式解决了上下位机软件模块之间信息交互的题。最后,根据仪器应用软件模块化标准接口设计实现了示波器模块、FFT等功能模块,并通过配置组合模块实现了简单的仪器测试应用,验证了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的可行性。

陈鸣[9](2007)在《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ICF(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物理诊断测量软件系统是ICF实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满足ICF实验研究中大数据量、多学科、多项目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保存和处理的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由于ICF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所使用的测量软件系统整体水平较低,具有诸多不足,尤其是随着“神光—Ⅲ”原型实验装置的建成,软件系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ICF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涉及的领域集中在软件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分析测量测试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最新的软件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选择并建立一套能够满足“神光-Ⅲ”原型上的物理实验诊断系统以及将来的“神光-Ⅲ”主机装置系统需求的分布式测量软件体系。该软件体系具有良好的模块性和尽可能低的耦合性,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物理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也可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更新和升级。本文首先介绍了ICF物理实验的背景,以及国内外ICF物理实验中测量软件系统的发展现状,说明了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性、通用性、开放性和分布性等特点的测量软件系统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和开发、运行环境的选择。本文在分析并比较了目前国内ICF研究领域内的所涉及的各种仪器总线后,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硬件平台定义为混合总线结构的测试系统,该系统同时结合了模块化仪器平台和分立仪器的组件,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器标准总线相互连接,充分发挥多种总线和平台的优势,具有独立性、耐久性、可扩展性和高性价比。根据这种混合总线结构,文章结合ICF物理实验实际应用,分析并完成了基于标准仪器驱动器的虚拟仪器测量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从而通过从下而上的开发方式完成完整的测量软件体系的建立。为了保证测量软件系统的通用性和开放性,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组件的设计和开发方案,并结合ICF研究领域内最常见的示波器测量系统进行了实际应用,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完成了一个具有模块化功能的通用示波器测量系统。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实现标准的数据交换,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际测量测试领域内的最新标准—自动化测试语言的框架和结构,并结合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进行了应用,特别是利用XML序列化技术实现了将ATML标准集成到面向对象的测量程序中。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不同应用域的程序之间实现对象类型的耦合,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两种可能的方案,即.NET Remoting和Web Service,而在现阶段.NET Remoting这种耦合方式更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的意义和主要创新之处包括:1.本文研究内容属于“神光—Ⅲ”系列装置ICF实验物理诊断的关键部分之一,该项目作为我国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主题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是极为复杂的多学科跨世纪的系统研究工程,无论对国民经济、军事应用,还是基础学科探索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2.首次将分布式技术应用于国内ICF装置物理诊断系统,完成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和开发、运行环境的选择。3.通过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仔细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在ICF实验物理诊断测量系统中使用并自行开发出符合标准的仪器驱动器,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概念的混合总线测试系统的构建。4.在ICF实验测量系统中完整的应用了诸如面向对象、组件开发、XML技术以及有关网络开发技术,尤其是首次在ICF研究领域内应用了最新的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作为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了ICF物理实验的分布式测量。

陈张良[10](2007)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网络化虚拟仪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虚拟仪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显着进步以及Internet的迅速普及,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虚拟仪器,使信号采集、传输和处理分析一体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一方面可以使许多昂贵的硬件资源得以共享,另一方面还便于测试系统的扩展和测试效率的提高。本文论述了虚拟仪器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虚拟仪器的特点、构成以及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概念。并对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软件开发环境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对实现网络化虚拟仪器软件系统中所使用到的关键技术数据库、DataSocket、多线程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设计的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首先分析了网络化虚拟仪器的功能及性能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3层C/S模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该网络化虚拟仪器由用户客户端、设备客户端和VI服务器三部分组成,通过它们的相互协作,共同实现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功能。本文着重研究了软件系统中组件间的数据传输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该软件系统实现了方便的用户管理及设备资源管理,使得系统中的多个客户共享测试仪器,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功率波形分析仪总体方案设计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3 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3.1 本地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3.2 远程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4 数据处理总体方案设计
    2.5 多线程架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3.1 导航窗口软件设计及实现
        3.1.1 概述
        3.1.2 按键消息处理
        3.1.3 窗口复用
    3.2 通用组件软件设计及实现
        3.2.1 分页列表控件
        3.2.2 编辑框软键盘
    3.3 消息处理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3.3.1 需求分析
        3.3.2 软件设计及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4.1.1 方案分析
        4.1.2 传输层连接
        4.1.3 握手
        4.1.4 数据交互
    4.2 服务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4.2.1 方案分析
        4.2.2 软件设计及实现
    4.3 前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4.3.1 权限校验模块
        4.3.2 显示模块
        4.3.3 状态显示模块
        4.3.4 虚拟按键模块
    4.4 权限校验模块后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4.4.1 方案分析
        4.4.2 软件设计及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功率参数运算
        5.1.1 概述
        5.1.2 功率参数运算优化
        5.1.3 软件设计及实现
    5.2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
        5.2.1 需求分析
        5.2.2 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5.2.3 算法软件实现
    5.3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
        5.3.1 需求分析
        5.3.2 方案分析
        5.3.3 软件设计及实现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准备
    6.2 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6.2.1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6.2.2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6.3 功率参数运算测试
    6.4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测试
    6.5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概述
    2.2 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结构及功能设计
    2.3 复合组件结构及功能设计
    2.4 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的升级
    2.5 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设计构思
        2.5.1 面向对象语言在平台中的应用
        2.5.2 设计模式在平台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平台配置文件的应用机制
    3.2 界面解析生成器的工作原理
    3.3 平台组件的标准化研究
        3.3.1 组件的生命周期
        3.3.2 组件基础类设计与实现
        3.3.3 功能组件间数据通讯机制的研究
    3.4 平台人机交互功能的实现
    3.5 组件信息的导入以及组件库的更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复合组件的设计
        4.1.1 复合组件的复合机理
        4.1.2 复合组件的通讯机制
        4.1.3 复合组件的事件监听机制
        4.1.4 复合组件类的设计
    4.2 复合组件的实现
        4.2.1 复合组件注解的编写
        4.2.2 复合组件在编辑模式下的处理机制
        4.2.3 复合组件在运行模式下的处理机制
        4.2.4 复合组件的数据绑定机制
        4.2.5 复合组件对外部配置文件的修改机制
    4.3 复合组件在可视化平台上的应用
        4.3.1 复合组件的运行机制
        4.3.2 复合组件的界面切换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升级与实例验证
    5.1 可控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2 可控界面人机交互原理
    5.3 自定义标签功能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5.3.1 自定义标签功能组件标准化结构的研究
        5.3.2 自定义标签功能的实现
    5.4 可控多页面容器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5.4.1 可控多页面容器组件标准化结构的研究
        5.4.2 可控多页面容器组件对容器页面的应用机制
        5.4.3 可控多页面容器组件响应外部控制指令的机制
    5.5 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实例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5.1 国外海洋地震勘探
        1.5.2 国内海洋地震勘探
        1.5.3 面向未来的地震勘探装备
    1.6 文章结构
第2章 海洋地震勘探
    2.1 地震勘探原理
        2.1.1 反射波勘探法
        2.1.2 陆地地震勘探原理
        2.1.3 海洋地震勘探原理
    2.2 海洋地震勘探数据
        2.2.1 地震数据文件格式
        2.2.2 真实的海洋地震数据
    2.3 海洋地震勘探分辨率
        2.3.1 横向分辨率
        2.3.2 纵向分辨率
    2.4 传统海洋地震勘探装备
        2.4.1 水下拖缆系统
        2.4.2 水上记录系统
        2.4.3 数据传输协议
第3章 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
    3.1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3.2 系统设计目标
        3.2.1 软件可扩展
        3.2.2 硬件可扩展
        3.2.3 软硬件可扩展意义
    3.3 系统构架分析
        3.3.1 内存计算技术
        3.3.2 数据传输协议
        3.3.3 地震数据处理
    3.4 易扩展型水上记录系统构架
        3.4.1 数据接口中心
        3.4.2 工作站
    3.5 关键技术分析
第4章 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
    4.1 通用型节点设计理论
        4.1.1 虚拟仪器
        4.1.2 数据处理模式
    4.2 通用数据视角“通道时间谱”
        4.2.1 “通道时间谱”定义
        4.2.2 “通道时间谱”应用示例
    4.3 通用型数据接口
        4.3.1 芯片级数据总线接口
        4.3.2 电路板级硬件接口
    4.4 通用型节点硬件设计
        4.4.1 FPGA选型
        4.4.2 MIFC接口电路
        4.4.3 MIFC电源电路
        4.4.4 MIFC时钟电路
        4.4.5 辅助功能电路
第5章 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5.1 SerDes传输链路
        5.1.1 GTX收发器
        5.1.2 收发器控制逻辑
    5.2 PCIe传输链路
        5.2.1 PCIe总线简介
        5.2.2 PCIe协议结构
        5.2.3 PCIe设备配置
        5.2.4 PCIe中断机制
        5.2.5 PCIe传输模式
        5.2.6 DMA/Bridge SubsystemforPCIeIP核
    5.3 FMC模块
        5.3.1 FM-S14模块
        5.3.2 FM-S18模块
        5.3.3 EES-281模块
    5.4 SFP模块
        5.4.1 光纤选型
第6章 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
    6.1 内存读写小系统
        6.1.1 内存接口模块
        6.1.2 AXI互联器
        6.1.3 DMA数据传输引擎
        6.1.4 MicroBlaze软核
    6.2 基于内存的虚拟FIFO
        6.2.1 虚拟FIFO控制器
        6.2.2 示例应用
    6.3 拖缆数据流合并
        6.3.1 有序合并
        6.3.2 无序合并
    6.4 节点间内存共享
        6.4.1 Chip2ChipIP核
        6.4.2 内存共享
第7章 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
    7.1 流处理软件
    7.2 Hadoop分布式软件生态
        7.2.1 Hadoop应用
    7.3 流处理软件系统
        7.3.1 软件框架选型
        7.3.2 Spark Structured Streaming
    7.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7.4.1 行存储VS列存储
        7.4.2 HBASE数据库系统
    7.5 工作站软件系统
        7.5.1 软件系统构架
        7.5.2 数据结构
        7.5.3 拖缆数据流处理
第8章 系统测试与讨论
    8.1 测试平台
        8.1.1 MIFC板
    8.2 系统性能测试
        8.2.1 数据接口中心性能
        8.2.2 工作站性能
    8.3 硬件扩展测试
        8.3.1 图像显示
        8.3.2 数据采集
    8.4 软件系统测试
        8.4.1 过滤
        8.4.2 统计
        8.4.3 排序
    8.5 测试工作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创新点
    9.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A.1 A型MIFC板
    A.2 B型MIFC板
    A.3 C型MIFC板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SMIE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仪器系统发展现状的研究
    1.3 系统的先进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需求分析
    2.2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总体架构
    2.3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4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开发环境
        2.4.1 操作系统的选择
        2.4.2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实现自管理的主要技术及原理
        3.1.1 边界扫描设计结构及功能
        3.1.2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仪器配置策略
        3.1.3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仪器配置算法研究
        3.1.4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2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3.2.1 系统界面布局设计
        3.2.2 资源扫描检测模块
        3.2.3 个人管理模块
        3.2.4 仪器配置模块
        3.2.5 设计图库管理模块
        3.2.6 调试模块
        3.2.7 信息检索模块
    3.3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功能测试
        3.3.1 扫描检测模块测试
        3.3.2 个人管理模块测试
        3.3.3 仪器配置模块测试
        3.3.4 单个硬件模块访问测试
        3.3.5 原理图库保存与下载测试
        3.3.6 信息检索模块测试
    3.4 自管理仪器实验系统的可扩展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仪器软件模板设计与实现
    4.1 仪器软件模板架构
    4.2 信号发生器的仪器软件模板设计与实现
        4.2.1 信号发生器的面板设计与实现
        4.2.2 信号发生器功能设计与实现
        4.2.3 信号发生器驱动接口设计
        4.2.4 信号发生器软件功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移动平台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移动平台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基于移动平台的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2.1.1 测试系统的用户需求
        2.1.2 测试系统的功能需求
    2.2 基于移动平台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2.3 基于移动平台测试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3.1 测试系统可重载模块的提出
        2.3.2 测试系统远程控制实验设计
        2.3.3 测试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设计
    2.4 测试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重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可重载模块的设计原理
    3.2 示波器仿真界面的实现
        3.2.1 示波器仿真界面总体介绍
        3.2.2 示波器仿真界面功能菜单实现
        3.2.3 示波器仿真界面按钮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远程控制实验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通信模块
    4.2 数据处理模块
        4.2.1 多线程技术
        4.2.2 数据处理
    4.3 波形显示模块
        4.3.1 SurfaceView的使用
        4.3.2 波形绘制
    4.4 多个activity的跳转处理
        4.4.1 activity的生命周期
        4.4.2 多个activity之间的跳转
    4.5 远程控制实验功能实现
        4.5.1 仪器界面远程控制实验
        4.5.2 SCPI指令学习实验
        4.5.3 脉冲参数测量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实现
    5.1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
        5.1.1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系统界面介绍
        5.1.2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5.2 虚拟仿真实验功能实现
        5.2.1 虚拟仿真函数发生器界面以及功能实现
        5.2.2 虚拟仿真实验通信功能实现
        5.2.3 虚拟仿真SCPI指令学习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系统实验功能测试
    6.1 远程控制实验功能测试
    6.2 虚拟仿真实验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测试仪器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开发平台的研究内容
    1.4 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开发平台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仪器应用软件前面板开发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通用仪器软件开发平台概述
    2.2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结构及功能设计
    2.3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2.3.1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开发环境的选择
        2.3.2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软件架构的选择
        2.3.3 设计模式在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面板应用软件的模块化标准设计
    3.1 组件模型与组合的设计与实现
    3.2 组件接口与类的设计与实现
    3.3 通讯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仪器前面板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前面板运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1 前面板脚本描述方法
        4.1.2 前面板脚本解析
        4.1.3 组件热加载机制
    4.2 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2.1 拖拽式组件组合方法的实现
        4.2.2 组件编辑的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仪器后面板与前面板应用通讯的实现
    5.1 后面板应用系统介绍
    5.2 前后面板通讯方法
    5.3 可视化前后面板数据映射的实现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前面板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应用实例验证
    6.1 示波器前面板界面开发实例
    6.2 信号发生功能后面板组件开发实例
    6.3 信号发生器应用软件实例验证
    6.4 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及应用编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测试仪器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研究内容
    1.4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研究意义
2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模块化仪器软件系统概述
    2.2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结构及功能设计
    2.3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2.3.1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开发环境的选择
        2.3.2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软件架构的选择
        2.3.3 设计模式在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库及组件可视化管理方法的研究
    3.1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库的研究
    3.2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数据库的建模与实现
    3.3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3.3.1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3.3.2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方法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研究
    4.1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4.2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图形功能模块的研究
        4.2.1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图形框架的研究
        4.2.2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图形交互方法的研究
    4.3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编辑方法的研究
        4.3.1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属性编辑方法的研究
        4.3.2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管理方法的研究
        4.3.3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实时查错机制的研究
    4.4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存储及导入方法的研究
        4.4.1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的编译方法的研究
        4.4.2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的打包发布方法的研究
        4.4.3 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的导入方法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的标准化、管理及编程方法研究
    5.1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标准化研究
        5.1.1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标准化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5.1.2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存储模式的研究与实现
        5.1.3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嵌套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5.2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库及管理方法的研究
        5.2.1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库的研究
        5.2.2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数据库的研究
        5.2.3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管理方法的研究
    5.3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编程方法研究
        5.3.1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嵌入方法的研究
        5.3.2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的开发方法的研究
        5.3.3 通用仪器复合型功能组件导出及导入方法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应用实例验证
    6.1 基于通用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编程软件的复合组件开发实例
    6.2 基于通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软件的组件管理实例
    6.3 组合式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的开发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8)仪器应用软件模块标准化技术与组合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测试仪器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测试仪器的发展现状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现状
        1.2.3 虚拟仪器的发展现状
    1.3 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的研究内容
    1.4 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的研究意义
2 仪器应用软件模块化标准与组合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通用测试仪器硬件共享平台概述
    2.2 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的系统架构设计
        2.2.1 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架构的设计思路
        2.2.2 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的实现途径
    2.3 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2.3.1 Uml软件建模在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中的应用
        2.3.2 面向对象语言在模块化仪器软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仪器应用软件的模块化标准接口设计
    3.1 基本仪器应用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1 基本模块接口与类的设计与实现
        3.1.2 仪器应用软件模块配置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3.1.3 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的设计
    3.2 可视化仪器应用控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1 可视化控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2 仪器界面静态装饰容器的设计与实现
    3.3 基于脚本的可扩展仪器应用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1 在Java中嵌入扩展脚本
        3.3.2 模块中植入脚本的具体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仪器应用软件模块组合方法的研究
    4.1 仪器应用软件系统的配置与标准模块的加载
        4.1.1 仪器软件系统配置文件设计
        4.1.2 仪器软件应用平台配置文件解析
        4.1.3 仪器软件模块的加载与初始化
        4.1.4 数据管道的加载与模块的连接
    4.2 仪器应用模块任务调度与实时时钟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4.2.1 JNI技术与操作系统实时时钟的获取
        4.2.2 实时时钟驱动模块调度的实现
    4.3 仪器应用平台的显示模块的组合与显示
    4.4 各个功能组件整合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计算机与自动测试设备信息交互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5.1 仪器信息交互需求分析
    5.2 配置工具与守护程序的设计
        5.2.1 配置工具与守护程序的整体设计
        5.2.2 配置工具的设计
        5.2.3 守护程序的设计
    5.3 上下位机模块间信息交互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仪器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应用实例验证
    6.1 信号处理模块开发实例
    6.2 图形化控件模块开发实例验证
        6.2.1 波形图控件模块的开发
        6.2.2 旋钮控件模块的开发
    6.3 基于脚本的文本保存模块开发实例
    6.4 仪器应用软件模块组合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计算机端的软件系统配置文件(Module.xml)
    附录2:硬件共享平台端的软件配置文件(sModule.xml)
    附录3:界面布局配置文件(LayOut.xml)

(9)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惯性约束聚变的意义
    1.2 惯性约束聚变的基本概念
    1.3 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诊断
        1.3.1 ICF实验诊断对象、目的和特点
        1.3.2 ICF实验诊断装置布局
        1.3.3 ICF实验测量和诊断系统包含的内容
    1.4 ICF物理实验中的测量与诊断系统
        1.4.1 测量与诊断系统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ICF本论文的目的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2.1 ICF实验测量软件系统现状
        2.1.1 时间分辨波形类的测量
        2.1.2 标量类信号的测量
        2.1.3 图像类信号的测量
        2.1.4 高压电源信号的管理
    2.2 神光 III原型系统测量软件需求
        2.2.1 先进性
        2.2.2 通用性
        2.2.3 开放性
        2.2.4 分布性
    2.3 分布式系统概述
    2.4 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设计
        2.4.1 表示层
        2.4.2 仪器业务层
        2.4.3 数据业务层
    2.5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2.5.1 LabVIEW
        2.5.2 LabWindows/CVI
        2.5.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5.4 .NET Framework
第三章 基于仪器驱动器的虚拟仪器系统
    3.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3.1.1 自动测试系统概念
        3.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
        3.1.3 自动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仪器总线技术
        3.2.1 仪器总线概念
        3.2.2 仪器总线介绍
        3.2.3 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仪器总线应用
    3.3 虚拟仪器系统
        3.3.1 虚拟仪器系统概述
        3.3.2 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方式和发展趋势
        3.3.3 虚拟仪器技术中的软件结构
    3.4 仪器驱动器规范
        3.4.1 SCPI标准
        3.4.2 VISA标准
        3.4.3 IVI标准
    3.5 基于VXI总线的超热电子数据采集系统
    3.6 自定义 PXI模块的仪器驱动及其虚拟仪器系统
第四章 测量软件系统的组件化设计
    4.1 组件化程序设计技术
    4.2 基于组件技术的通用示波器应用系统
        4.2.1 仪器控制模块
        4.2.2 人机交互模块
        4.2.3 数据处理模块
        4.2.4 组件通信模块
    4.3 组件模块的动态加载
第五章 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
    5.1 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数据交换
    5.2 XML技术概述
        5.2.1 XML标准
        5.2.2 文件描述类型 DTD
        5.2.3 XML Schema
    5.3 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 ATML
    5.4 ATML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5.4.1 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ATML
        5.4.2 ATML文档的操作
    5 5 Web Service技术概述
        5.5.1 Web Service概念
        5.5.2 技术实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改进考虑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基于LabWindows/CVI的网络化虚拟仪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仪器的现状及发展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网络化虚拟仪器
    2.1 虚拟仪器
        2.1.1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架构
        2.1.2 虚拟仪器的软件标准
        2.1.3 虚拟议器的总线标准
        2.1.4 虚拟仪器的特点
    2.2 网络化虚拟仪器
        2.2.1 网络技术
        2.2.2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概念
        2.2.3 网络虚拟仪器的组建形式
        2.2.4 网络虚拟仪器的特点
    2.3 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通信模式
        3.2.1 C/S 模式
        3.2.2 B/S 模式
        3.2.3 三层 C/S 模型
    3.3 数据库
        3.3.1 数据库选择
        3.3.2 数据库设计工具
    3.4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3.4.1 LABVIEW
        3.4.2 HP VEE
        3.4.3 LabWindows/CVI
    3.5 小结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虚拟仪器系统的要求
        4.1.2 系统功能需求
    4.2 网络化虚拟仪器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4.3 关键技术分析
        4.3.1 TCP 函数库
        4.3.2 DataSocket
        4.3.3 LabWindows SQL
        4.3.4 多线程技术
        4.3.5 DLL 动态连接库技术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库的设计
    5.2 系统组件之间的通信
        5.2.1 用户客户端和VI 服务器端的通信
        5.2.2 VI 服务器与设备客户端的通信
        5.2.3 VI 服务器与数据库的接口
    5.3 用户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5.3.1 用户客户端功能要求
        5.3.2 用户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5.4 VI 服务器端
        5.4.1 VI 服务器实现的功能
        5.4.2 VI 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5.5 设备客户端
        5.5.1 设备客户端功能要求
        5.5.2 设备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D]. 王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复合式虚拟仪器系统前面板可视化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D]. 徐华正.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丁治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SMIE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妍.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移动平台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瑶.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 陈昌浩.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3)
  • [7]仪器功能组件可视化管理及应用编程方法研究[D]. 叶可欣. 浙江大学, 2017(08)
  • [8]仪器应用软件模块标准化技术与组合方法的研究[D]. 徐定科. 浙江大学, 2016(08)
  • [9]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D]. 陈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10]基于LabWindows/CVI的网络化虚拟仪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张良.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