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方面”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个方面”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四个尊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俊[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应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该部分在阐释劳动、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意义,即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第二,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该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培养理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包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四个尊重”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包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勤劳风尚,“宁俭勿奢”的节俭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品质。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劳动观培养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四,运用实证调查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艰苦奋斗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缺失、诚信和生态劳动理念欠缺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第五,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和内容。为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认知,热爱劳动的情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诚实、守法、生态的劳动信念,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生态劳动理念教育。第六,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一是坚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二是重视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创新劳动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三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四是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冯超[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徐侠侠[3](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王智鸿[4](2020)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要求,着眼于我国劳动教育发展需要,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构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核。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教育原理,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劳教结合”教育方针,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实际、人才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路径,正因如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全貌,从历史、现实和思想等三个角度出发,厘清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背景;从价值观教育、育人观教育和实践观教育等三个内容着手,梳理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等两个维度进行总结,得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大价值。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1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创新及不足等几个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第2章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背景。从现实、历史和思想等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背景,勾勒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逻辑进路,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依据和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第3章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全方位立体式的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创造性的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凝练为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育人观教育、劳动实践观教育等三个主要内容,还原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全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第4章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大价值。立足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入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大价值,阐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和指导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重大价值,有利于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进行准确定位。

张帆[5](2020)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的网约工权益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共享经济运用大数据整合经济资源,不仅形成了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并且创造出了大量的灵活就业机会,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网约工就业群体。共享经济在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对传统劳动关系产生了重大冲击,对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以马克思雇佣劳动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为基础,形成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社会保险和职业技能培训五大方面为主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分析框架,分析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劳动就业特点,探求网约工权益保障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从而提出促进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障网约工权益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结论: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劳动就业具有劳动方式柔性多变、多重用工方式并存、用工关系性质多元和收入不确定性大的特点,网约工权益保障十分重要。现阶段网约工权益保障还存在劳动报酬保障不力、休息休假并未保证、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不足、社会保险覆盖率低与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的现象。网约工权益保障存在制度障碍、劳动纠纷协调机制建设滞后、网约工群体缺少独立的维权组织、消费者对网约工缺少应有的包容是网约工权益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现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制度性因素,政府对新业态劳动执法监察不力是执法性因素、劳动者灵活就业与维权能力不足是内在主体性因素、企业弹性用工需求与不规范用工是外在主体性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当前网约工权益保障困境。据此提出保障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权益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共享经济劳动法制建设,为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提供制度依据;二是强化政府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健康发展;三是提高网约工组织化维权能力,为网约工提供组织化的维权途径;四是提升网约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网约工提高就业能力;五是强化共享经济企业主体责任,促使企业履行保障网约工权益职责。以此推动共享经济发展与保障网约工劳动权益兼顾,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金怀菊[6](2020)在《习近平劳动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人类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美德的基础上,着眼于当今国际形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新时代的劳动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劳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新局面和新境界。习近平劳动思想体现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坚定有力地回答了新时代劳动还光荣吗?劳动还有价值吗?劳动还能致富吗?等问题,并且还表明了为什么劳动能够创造幸福、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等问题。习近平劳动思想深刻阐述了劳动助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申了劳动的力量,这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劳动者地位和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明确了“创造伟大”的发展动力,突出了“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指明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立足时代分析和把握习近平劳动思想,并从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形成基础、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对习近平劳动思想有一个较为清晰和系统的认识,汇聚起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我国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柱。全文共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形成基础。这部分主要围绕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是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国际发展局势和国内劳动领域的新变化是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习近平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实践和基层从政经验是其劳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聚焦于劳动价值论、劳动创新论、劳动教育论、劳动和谐论、劳动保障论和劳动幸福论六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具体内涵。习近平坚定有力地扭转了当今社会和劳动领域出现的质疑劳动价值、看不起普通劳动者、轻视体力劳动、贪图不劳而获、崇尚暴富等错误价值观念,强调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以培育劳动精神,形成崇尚、热爱、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幸福等论断。第三部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劳动思想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彰显出新时代的风采;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提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思路;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新路径;筑牢了共产党人的思想长城,推进伟大工程建设的行动引领。

尹照涵[7](2019)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群体更是责任重大,他们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希望,更是向社会输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也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是目前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创造、创造力、创新、创业及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创造力相关原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梳理了我国领导人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阐释。再次,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问题的影响因素,即: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抑制了大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形成;高校培育环境、体系及培育方式的不完善约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社会环境有力支撑的缺失阻抑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民主型家庭氛围的缺失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最后,依据创造力相关理论和我国领导人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阐述,提出从学生个体、高校环境、社会舆论及家庭氛围等多方面形成合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对策建议,即: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推进创新创业型高校建设、深化社会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撑和营造有益的家庭氛围环境。

杨一凡[8](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与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知识分子在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对知识分子的研究更加深入,党对于知识分子特征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明确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确立了“四个尊重”的原则,强调重用知识分子、信任知识分子。新时代知识分子是一个新概念,有着特殊的历史内涵。新世纪新阶段,知识分子数量庞大,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参政议政愿望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知识分子理想信念不强,物质利益追求增加。党的十八大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新理念新论断,并逐渐构成了一个体系。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工作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习近平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鼓励知识分子在科技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出改革知识分子工作环境,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等新政策促进知识分子创新创造。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特色,它具有鲜明的主题性、理论的系统性、实践的指导性特征。它特别强调了要发挥知识分子的合力,内容也更加精细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即:把握知识分子的新特点是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掌握知识分子工作的艺术是进行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

林转怡[9](2014)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中国的劳动理论与实践,并积极探索和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理论和政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90多年来,经过我党几代领导人的大胆开创、积极探索及不断推进完善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念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以下七部分对此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背景、阐述研究的意义以及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及说明研究的创新点,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理论来源。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发展情况,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理念。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部分则分别阐明中共各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劳动理论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理论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形成过程。第七部分是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意义。主要说明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以及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总之,本文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立足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研究,以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发展空间,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中国化进程,科学地总结其理论成果,为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全面发展构建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艾红梅[10](2013)在《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激励,意为激发、鼓励。广义而言,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力。虽然,不同学科、诸多领域都在各自探讨有关激励的问题,但是却鲜有综合各个学科和领域的横断科学的激励理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把激励当作一种统整性的现实问题,从总体上加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研究力图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奋进、求索的历史变迁,并审视革命战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演变,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历史脉络、根本原则、认识思路、实施策略与工作方法的科学体系,阐明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中国特色,反思党的激励思想践行中出现的偏差,并展望其发展完善的方向。第一章导论。集中说明了选题提出的依据,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的创新之处与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激励”概述。分别从一般意义上和特定意义解释了激励的含义,既界定了激励的广义概念,又解说了“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特定含义。介绍了激励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基本功能,同时,总结了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第三章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理论来源。通过深入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勾画出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轮廓,唯物史观的利益分析理论则为党的激励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从根本上讲明,马克思主义才是党的激励思想的理论渊源。深入发掘了中国古代在治国、治军、教育和管理等方面蕴含的激励思想,并指明了中华传统激励思想是党的激励思想的文化基因。介绍了西方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同时,客观评价了西方激励理论的长处与弊端。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历史脉络。依照历史的演进过程,深度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形成发展,详细归纳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关于激励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思路、策略、路径、载体和方式方法,深入考证了“激励”的实践价值和意义。第五章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体系梳理。系统梳理出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体系构架,总结出党的激励思想的根本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载体、策略和方法。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特色与发展完善。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独具的特色,适用于中国实际和体现出中国风格的基本标志。理性分析了党的激励思想践行中出现的偏差。从激励机制体系和激励方略的构建、传统激励思想精华的弘扬、西方激励理论有益成分的借鉴等方面展望了党的激励思想发展完善的方向。

二、“四个尊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个尊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劳动的内涵
        2.1.1 劳动的基本含义
        2.1.2 劳动的特征
        2.1.3 劳动的作用
    2.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界定
        2.2.1 劳动观的基本含义
        2.2.2 新时代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2.2.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含义
    2.3 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价值
        2.3.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3.1.1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3.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4 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
        3.2.1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
        3.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2.3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 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
        3.2.5 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
        3.3.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3.2 “宁俭勿奢”
        3.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3.4 “夙夜在公”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
        4.1.1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
        4.2.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4.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2.3 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
        4.2.4 劳动观培养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5.1.1 具有正确的劳动认知
        5.1.2 热爱劳动
        5.1.3 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
        5.1.4 劳动信念坚定
    5.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5.2.1 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
        5.2.2 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
        5.2.3 艰苦奋斗及创新劳动精神缺失
        5.2.4 诚信与生态劳动理念欠缺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培养
        5.3.2 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
        5.3.3 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6.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6.1.2 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
        6.1.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6.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内容
        6.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
        6.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
        6.2.3 劳模精神教育
        6.2.4 创新创业教育
        6.2.5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6.2.6 生态劳动理念教育
第7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
    7.1 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1 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7.1.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
        7.1.3 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
        7.1.4 增强就业及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
    7.2 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7.2.1 创新劳动实践教学
        7.2.2 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
        7.2.3 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
        7.2.4 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
    7.3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7.3.1 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
        7.3.2 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
        7.3.3 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7.3.4 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
    7.4 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
        7.4.1 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
        7.4.2 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
        7.4.3 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之处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6.1 人才
        1.6.2 人才资本
        1.6.3 人力资本
        1.6.4 创新
        1.6.5 创新人才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3.5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4.6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5.3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6.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背景
    2.1 历史背景
    2.2 现实背景
        2.2.1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需亟待解决
        2.2.2 新时代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2.3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劳动教育
    2.3 思想背景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教育思想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
        2.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教育思想
第3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劳动价值观教育
        3.1.1 崇尚劳动的价值取向
        3.1.2 尊重劳动的价值引领
    3.2 劳动育人观教育
        3.2.1 以劳树德
        3.2.2 以劳增智
        3.2.3 以劳强体
        3.2.4 以劳育美
    3.3 劳动实践观教育
        3.3.1 端正劳动态度参加劳动实践
        3.3.2 树立劳动榜样热爱劳动实践
        3.3.3 拓宽劳动参与增强劳动实践
第4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大价值
    4.1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
        4.1.2 赋予了劳动教育丰富的时代内容
        4.1.3 指明了劳动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4.2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为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拓宽了路径
        4.2.2 为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增添了新举措
        4.2.3 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所获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共享经济背景下的网约工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共享经济研究
        1.3.2 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
2 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劳动就业的特点
    2.1 劳动方式柔性多变
        2.1.1 共享经济用工方式弹性
        2.1.2 网约工就业方式灵活
    2.2 多重用工关系并存
        2.2.1 传统用工关系
        2.2.2 共享经济用工关系
    2.3 用工关系性质多元
        2.3.1 平台企业用工方式的特征
        2.3.2 平台企业用工关系的属性
    2.4 收入不确定性加大
        2.4.1 平台企业劳动报酬计算方式
        2.4.2 网约工劳动报酬的不稳定性
    2.5 权益保障十分重要
        2.5.1 网约工权益保障是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客观要求
        2.5.2 网约工权益保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需要
        2.5.3 网约工权益保障是践行“四个尊重”的重要路径
        2.5.4 网约工权益保障是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3 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权益保障的现状
    3.1 劳动报酬保障不力
        3.1.1 劳动报酬制度
        3.1.2 网约工劳动报酬影响因素
        3.1.3 网约工劳动报酬基本情况
    3.2 休息休假权并未保证
        3.2.1 休息休假制度
        3.2.2 网约工休息休假状况
        3.2.3 网约工休息休假不足
    3.3 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不足
        3.3.1 网约工职业安全面临威胁
        3.3.2 网约工劳动条件并不理想
    3.4 社会保险覆盖率低
        3.4.1 社会保险制度
        3.4.2 网约工社会保险参保状况
        3.4.3 网约工职业伤害保险缺乏
    3.5 职业技能培训缺乏
4 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权益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
    4.1 网约工权益保障存在制度障碍
        4.1.1 劳动关系制度不够健全
        4.1.2 社会保险制度亟待完善
    4.2 网约工劳动纠纷协调机制建设滞后
        4.2.1 网约工面临突出的劳动纠纷
        4.2.2 劳动纠纷协调机制有待强化
    4.3 网约工群体缺少独立的维权组织
        4.3.1 网约工参加工会存在困难
        4.3.2 集体协商制度难以发挥作用
    4.4 消费者对网约工缺少应有的包容
        4.4.1 网约工服务的评价机制
        4.4.2 消费者评价的非理性
5 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约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成因
    5.1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5.1.1 劳动关系制度不健全
        5.1.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5.2 政府对新业态劳动执法监察不力
        5.2.1 政府对共享经济认识不明
        5.2.2 政府对共享经济监管不力
    5.3 网约工灵活就业与维权能力不足
        5.3.1 网约工就业能力偏弱
        5.3.2 网约工维权能力不强
    5.4 企业劳动用工不够规范
        5.4.1 企业的弹性用工需求
        5.4.2 企业的不规范用工
6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共享经济劳动法制建设
        6.2.2 强化政府劳动执法监察力度
        6.2.3 提高网约工组织化维权能力
        6.2.4 提升网约工的专业技能水平
        6.2.5 强化共享经济企业主体责任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6)习近平劳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学界现有研究的不足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
    第二节 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一、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三节 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实践
        二、基层从政时期的劳动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一、重视劳动本身的地位与价值
        二、突出劳动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关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第二节 劳动创新论
        一、培育新型创造性人才
        二、建树革命性创新精神
        三、建构高效化工作机制
    第三节 劳动教育论
        一、实施以劳育人的教育方针,统筹五育并举育人格局
        二、家校社携手合作,构筑劳动教育共同体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第四节 劳动和谐论
        一、弘扬劳动精神,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
        二、关爱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第五节 劳动保障论
        一、完善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二、加大政策扶持,做好保障工作
        三、加强法治建设,促进保障力度
    第六节 劳动幸福论
        一、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劳动幸福论
        二、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导向的劳动幸福论
        三、以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的劳动幸福论
第三章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彰显出新时代的风采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治理经验
        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提供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思路
        一、全面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总体要求
        二、客观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对象的整体特征
        三、勇于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手段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新路径
        一、在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劳动支撑起民族的价值追求
        二、在社会价值取向层面,劳动激荡起社会的实干精神
        三、在个人价值标准层面,劳动促使人们实现行为自觉
    第四节 筑牢了共产党人的思想长城,推进伟大工程建设的行动引领
        一、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
        二、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的重要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思路
        1.3.2 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及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创造、创造力、创新、创业
        2.1.2 创新与创业
        2.1.3 大学生创新创业
    2.2 创造力相关理论思想阐释
        2.2.1 创造力的系统理论
        2.2.2 创造力成分构成理论
        2.2.3 创造力投资理论
        2.2.4 创造力智力结构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创新创业思想概述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创新的相关思想
        3.1.1 马克思关于创新的相关思想
        3.1.2 恩格斯关于创新的相关思想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思想
        3.2.1 毛泽东关于创新的相关思想
        3.2.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思想
        3.3.1 制度创新思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
        3.3.2 理论创新思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3.3.3 科技创新思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
        3.3.4 文化创新思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传承
        3.3.5 艰苦创业思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4.2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存在问题分析
        4.2.1 创新思维匮乏
        4.2.2 创新兴趣不足
        4.2.3 创新创业目标规划不明确
        4.2.4 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
        4.2.5 培育师资及环境亟待提高
    4.3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问题成因分析
        4.3.1 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抑制了大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形成
        4.3.2 高校培育环境、体系及培育方式的不完善约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
        4.3.3 社会环境有力支撑的缺失阻抑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
        4.3.4 民主型家庭氛围的缺乏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5.1 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
        5.1.1 引导学生塑造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1.2 引导学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2 推进创新创业型高校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础
        5.2.1 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5.2.2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体系
        5.2.3 打造合理的培育考评体制
    5.3 完善并深化社会支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必要手段
        5.3.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5.3.2 提升社会宣传力度
        5.3.3 加大企业参与力度
    5.4 营造有益的家庭环境氛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
        5.4.1 营造民主型家庭氛围
        5.4.2 转变家长偏差性观点认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进展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相关内涵
    一 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基本内涵
        (一) 新时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合成概念
        (二) 新时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二 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分析
        (一) 数量庞大,分布广泛
        (二) 创新能力强,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需提高
        (三) 政治认同增强,但群体思想复杂化
        (四) 部分知识分子理想信念不强,物质利益追求增加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产生的基础
    一 时代基础
        (一) 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
        (二)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具有时代担当的人才
        (三) 中国梦的实现要求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知识分子
    二 理论基础
        (一)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理论渊源
        (二)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直接理论来源
    三 主观基础
        (一) 习近平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二) 习近平青年时期的磨炼
        (三) 习近平一直关注知识分子工作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习近平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巨大社会作用
        (一)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二)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优秀的干部人选
        (三) 是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主体力量
    二 习近平鼓励新时代知识分子积极创新
        (一) 鼓励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
        (二) 鼓励知识分子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创新
        (三) 鼓励知识分子在文艺领域创新
    三 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一) 党外知识分子的内涵和现状
        (二) 习近平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理论创新
    四 创设有利于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环境
        (一) 创设有利于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
        (二) 改革知识分子工作环境
        (三) 提高知识分子待遇,保护知识分子创新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特征
    一 主题的鲜明性
    二 理论的系统性
    三 实践的指导性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一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二 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启示
        (一) 把握知识分子的新特点是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
        (二) 充分信任知识分子是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前提
        (三) 掌握知识分子工作的艺术是进行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途径
        (四) 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好知识分子的关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劳动概念的研究述评
        1.3.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观的研究述评
        1.3.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
        2.1.1 劳动的本质
        2.1.2 异化劳动
        2.1.3 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1.4 劳动解放论
    2.2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发展
        2.2.1 提高劳动生产率
        2.2.2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2.2.3 关于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2.2.4 关于劳动者的保护和教育
        2.2.5 组织劳动竞赛
第3章 毛泽东的劳动观
    3.1 毛泽东劳动观产生的条件
        3.1.1 毛泽东劳动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3.1.2 毛泽东劳动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3.1.3 毛泽东劳动观产生的主观条件
    3.2 毛泽东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3.2.1 强调以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3 “脑体合一”思想
        3.2.4 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加生产劳动
    3.3 毛泽东劳动观的基本特点
        3.3.1 民族性
        3.3.2 实践性
第4章 邓小平的劳动观
    4.1 邓小平劳动观形成的条件
        4.1.1 邓小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4.1.2 邓小平劳动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4.1.3 邓小平劳动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4.2 邓小平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4.2.1 突出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4.2.2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2.3 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4.2.5 鼓励劳动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4.3 邓小平劳动观的主要特点
        4.3.1 人民性
        4.3.2 创新性
第5章 江泽民的劳动观
    5.1 江泽民劳动观产生的条件
        5.1.1 江泽民劳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5.1.2 江泽民劳动观形成的国内环境基础
        5.1.3 中国共产党党内情况
    5.2 江泽民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5.2.1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
        5.2.2 对收入分配制度的丰富与发展
        5.2.3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5.2.4 提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3 江泽民劳动观的主要特色
        5.3.1 发展性
        5.3.2 科学性
第6章 胡锦涛的劳动观
    6.1 胡锦涛劳动观产生的条件
        6.1.1 世界发展潮流的大趋势
        6.1.2 中国的发展现状
        6.1.3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情况
    6.2 胡锦涛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6.2.1 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
        6.2.2 倡导提升劳动者素质
        6.2.3 提出实现体面劳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
        6.2.4 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6.3 胡锦涛劳动观的主要特点
        6.3.1 务实性
        6.3.2 时代性
第7章 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意义
    7.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7.1.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7.1.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
        7.1.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7.1.4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7.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
        7.2.1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7.2.2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7.2.3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7.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梦的实现
        7.3.1 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7.3.2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人的辛勤劳动
        7.3.3 实现中国梦要求每个人诚实劳动
        7.3.4 实现中国梦需要创造性的劳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清单

(10)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激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优势
        (二)激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向:厚洋薄中
        (二)研究视角:微观分散
    三、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的方法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的方法
        (四)交叉借鉴的方法
第二章 “激励”概述
    一、“激励”释义
        (一)激励的一般含义与特定含义
        (二)激励的一般原理
    二、激励的功能
        (一)满足期待功能
        (二)价值引导功能
        (三)凝聚吸引功能
        (四)提升发展功能
    三、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反映
        (二)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
        (三)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保证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理论
        (四)唯物史观的利益分析理论
    二、中华传统激励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文化基因
        (一)激励是以“仁德”为核心的治国策略
        (二)激励是以“赏罚”为核心的治军方略
        (三)激励是以“内圣外王”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四)激励是以“以上为心”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三、西方激励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有益借鉴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西方激励理论评说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建国初期(1919年—1965年):毛泽东的激励思想
        (一)青少年时期:毛泽东激励思想的萌生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激励思想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激励思想的成熟
        (四)建国初期:毛泽东激励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1991 年):邓小平的激励思想
        (一)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激励思想的酝酿、探索与深化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激励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2002年):江泽民的激励思想
        (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化了对激励对象的认识
        (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涵盖着激励的先决条件
        (三)引导好、维护好、发挥好,整合出激励的逻辑思路
        (四)先进文化建设与民生工程建设,充实了激励的载体形式
        (五)作风性激励方法,突显出激励的中国风格
    四、改革开放新阶段(2003年—2012年):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激励思想
        (一)以人为本,激励思想创新的观念变革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激励思想创新的基本思路
        (三)统筹兼顾,激励思想创新的方法论依据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体系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二、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根本目标
        (一)激励要为革命服务
        (二)激励要为改革发展服务
    三、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主要激励内容
        (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主人翁精神
        (三)创新精神
        (四)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重要载体
        (一)民生建设
        (二)理论创新
        (三)思想政治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践行策略
        (一)把全面的利益发展作为激励的根本基点
        (二)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激励的突破口
        (三)把可持续的利益观作为激励的价值取向
        (四)把统筹兼顾作为激励方略创新的科学依据
    七、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实施方法
        (一)科学的理论激励
        (二)新型的民主激励
        (三)正确的政策激励
        (四)发展式目标激励
        (五)中国式作风激励
        (六)典型示范激励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特色与发展完善
    一、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特色
        (一)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宏观激励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以发展人来激励人”
    二、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践行中的偏差分析
        (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失衡异化了激励的作用
        (二)利益关系协调失当遏制了激励的功能发挥
        (三)利益观念引导失范背离了激励的初衷
        (四)激励的技术薄弱消减了激励的实效
    三、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发展完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决定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发展方向
        (二)构建全覆盖的激励机制体系
        (三)构建全方位的激励方略
        (四)坚持对中华传统激励思想精髓的光大
        (五)坚持对西方激励思想有益成分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四个尊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李文俊. 辽宁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研究[D]. 王智鸿. 吉林大学, 2020(08)
  • [5]共享经济背景下的网约工权益保障研究[D]. 张帆.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习近平劳动思想研究[D]. 金怀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研究[D]. 尹照涵.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研究[D]. 杨一凡. 武汉大学, 2018(06)
  • [9]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研究[D]. 林转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4(02)
  • [10]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研究[D]. 艾红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四个方面”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