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不再陌生——推荐《剑河倒影》

这个名字不再陌生——推荐《剑河倒影》

一、这个名字不再陌生——荐《剑河倒影》(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成[1](2014)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胡适自由理念及其实用主义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一项对胡适参与社会活动及其实践价值的专题研究。本论文尝试通过相关研究,回答以下四个主要问题:第一,胡适治学方法是否稳定地具有中国传统因子?第二,胡适对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经世致用的汉学传统是否具有一致性?第三,所谓民主自由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及其连续性如何?第四,胡适一生的追求对当下中国是否具有现实关照性?论文主题的确定,与笔者对两岸三地学术界关于胡适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相关,也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均衡性相关。这种状况给笔者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胡适其人其事的实践价值提供了学术领地。就论文整体结构看,第二、第三、第四各章是第五章的分析对象,第五章是对前述三章内容的深入分析和价值提炼,结构相对完整。绪论主要对近20年来学界胡适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此不赘述。在正文部分笔者首先论述了胡适与新生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国家建设方略与政制设计等方面的歧异,解释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一党独裁的努力,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追求民主自由的知识分子的拒斥与抗争。其次是论述胡适和执政的国民党之间在组党参政方面的博弈和角力。就其时间看,可以分为大陆时期和台湾时期;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特别是美国这个最大的国际因素,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鼓励国民党排斥共产党,导致国民党主导下的中国社会陷入混乱。双方在台湾时期的角力,胡适作为在野的一方,总是希望能够借势而为,力图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在张力范围内,双方基本维持了斗而不破的格局和态势。随后论述了国民党及其主导的政权退守台湾后,胡适与国民党台湾当局在“自由运动”事业方面从合作到争斗的演变过程。坚持并坚定地做政府诤友的胡适,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对“自由运动”事业的严厉管控和摧残,在当时只能徒呼奈何。在维护“法统”、保卫“复国”基地、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生活秩序的诉求下,他一方面劝说激进的民主自由追求者降低斗争的烈度,一方面压低个人对民主自由的心理期望,表示“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要享受“不说话的自由”。文章最后集中论述胡适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从文化史角度基本回答了“胡适的治学方法是否稳定地具有中国传统因子?”等四个问题。在分析、论述胡适社会实践价值这一大的命题时,笔者不但采用传统的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力图通过对文献资料、相关史实的整合与分析,找出比较确切的因果关系,来建构论者自己的解释体系。同时,论者还有意识地使用、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涉及到重要的论证节点,在使用论据时,避免孤例和同质性的例子;在论说胡适思想见解的一致性时,把较长时段的不同场合的例子,搜集起来比对使用。在整合、分析胡适研究成果和现状时,还借助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以增强研究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陈沐[2](2012)在《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学》文中提出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仅仅只是"闲适小品文"?本文试图论述,在我国现代博物学发展之初,人文与科学之间具有真诚的、深层次交流的意愿与能力;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具有相互弥补和促进的可能。把周作人那些夹杂着民俗、国学、西方博物学兴味的小品文,置于今天的环境中重新品读,会发现它们对民族、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深切的思考和关照,能够给予当代人启示。

何共雄[3](2005)在《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台湾《国文》(初中)教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骨肉相连。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台湾与祖国的联系,时分时合;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距离,时近时远。然而,即使是在异族的高压统治下,台湾同胞的作为“唐人”(“唐”:传说中的朝代名,尧所建)的“根意识”也从未淡化过,相反,异族的统治更激活了台湾同胞的作为“唐人”的民族家园意识。如《马关条约》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1895年成立的“台湾民主国”,1921年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就是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寻求自救的方式以达到不被异族同化的目的。1949年国民党偏安台湾,台湾与大陆又处在隔离状态。1987年,台湾“解戒”,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开始松动。随着大陆与台湾民间和经贸交往的增多,两岸官方也开始接触。1992年11月,代表大陆官方的海协会与代表台湾官方的海基会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简称“九二共识”)。但李登辉继任经国先生后,“台独”思想抬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又紧张起来。2000年,陈水扁的民进党上台,“台独”思想与主张,变着法子,不断强化,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起来。今年,先是连战先生,后有宋楚渝先生相继访问大陆,接着是大陆新闻媒体组出访台湾,然后是台湾文化名人李敖访大陆等,种种迹象表明,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正朝着好的方面发展。本文将台湾国民中学《国文》(初中)教材放在台湾地区的以汉族为主的多元族群关系和以大陆汉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来进行研究。论文系统地探讨了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的课程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倾向。论文的框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台湾的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的文化背景。着重谈了四个问题:一是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涵义。二是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三是台湾的历史回顾。四是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李乃清[4](2002)在《这个名字不再陌生——荐《剑河倒影》》文中提出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剑河倒影》,它荟萃了陈之藩先生自50年代至90年代的散文佳作。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的诗意盎然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这一篇篇

二、这个名字不再陌生——荐《剑河倒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个名字不再陌生——荐《剑河倒影》(论文提纲范文)

(1)理想与现实之间 ——胡适自由理念及其实用主义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若干说明与概念界定
    第四节 基本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建设方略的论战
    第一节 党化教育杯葛与胡适的隐忍
    第二节 约法论战与党国政争
    第三节 问题解决方法之辩难
    第四节 胡适北上与罗隆基之续
第三章 组织政党参政的纷争
    第一节 胡适与国民参政会选举
    第二节 胡适与“候选人”纠纷
    第三节 魏德迈来华与胡适的指导
    第四节 体制诤友与民间友援
    第五节 “毁党救国”与组党参政的失败
第四章 自由运动事业的博弈
    第一节 纠偏救弊与胡适罪己反省
    第二节 创办《自由中国》与民间外交
    第三节 自由事业的挣扎与胡适的维护
    第四节 “雷震案”爆发与胡适的辩护
    第五节 民主自由追求的空山余响
第五章 胡适实践活动的中国关照
    第一节 民主自由的中国内涵
    第二节 实用优先的学术追求
    第三节 治学方法的传统趋向
    第四节 和平梦想的积极探索
    第五节 文教报国的职业志向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2)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 周作人的博物学与科学情怀
    1. 精神养料
    2. 匡谬正俗
    3. 推广博物学以及博物精神
三 不仅仅是“闲适”
四 结语

(3)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台湾《国文》(初中)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概要
绪论部分
    台湾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的历史渊源介绍
        〈一〉、台湾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的界定
        1、多元族群的涵义
        2、多元文化的涵义
        〈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从地质上看,台湾处于大陆东部大陆架浅海地带
        2、从台湾的先民的来历看,他们多从大陆来
        〈三〉、台湾的历史回顾
        1、早期的台湾,原住民是台湾的主要居民
        2、在1500 年前后,欧洲国家发现了新航路
        3、台湾的“明郑时期”
        4、台湾的清朝治理时期
        5、台湾的日本统治时期
        6.1945 年,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
        〈四〉、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 移居到台湾的原住民主要是我国远古时代的百越民族
        第二、 文化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第三、 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台湾文化的特殊性
本论部分
    一、台湾现行的教育概况一瞥
        〈一〉、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
        〈二〉、台湾“国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二、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的背景介绍
        〈一〉、本论文研究的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的版本介绍
        〈二〉、“民国八十九年九月教育部公布的国民中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介绍
        〈三〉、台湾《国文》教材1∽6 册作品与作家情况统计
        〈四〉、台湾《国文》教材1∽6 册范文内涵分类
    三、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的文化特征探讨
        〈一〉、植根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注重对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
        1、对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中“修己”美德的传承
        2、对传统文化中经典文化形式或汉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和传承
        〈二〉、立足台湾本土,挖掘和表现台湾原住民生活形态和价值形态
        〈三〉、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阵地,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渲染现代意识
    四、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文化特征归类例析
        〈一〉、以“崇德”为核心的修己敬人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二〉、以“母爱”为核心的家庭人伦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三〉、以“乡愁”为核心的怀乡爱国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四〉、以“平等”为核心的自然万物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五〉、以“和谐”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六〉、以“纯美”为核心的风土人情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七〉、以“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意识”
        1、内容概说
        2、文本例析
    五、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文本内容的走势分析
        〈一〉、从两个《国文》版本选文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编者着意淡化“忧患意识”
        〈二〉、从两个《国文》版本选文的内容题材看,回避民族重大题材倾向明显
        〈三〉、从编者对《国文》文本内容的解读重点看,刻意淡化文章的背景以表现普遍的人性
        〈四〉、从台湾《国文》教材“本土化”倾向看,本土题材的比例呈扩张趋势
        〈五〉、从台湾政治形势走向对《国文》教材的影响看,“台独”政治对教材的影响明显
结论部分
    结论综述
后记

四、这个名字不再陌生——荐《剑河倒影》(论文参考文献)

  • [1]理想与现实之间 ——胡适自由理念及其实用主义选择[D]. 李凤成. 南京大学, 2014(12)
  • [2]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学[J]. 陈沐. 科学文化评论, 2012(03)
  • [3]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台湾《国文》(初中)教材研究[D]. 何共雄. 广西师范大学, 2005(06)
  • [4]这个名字不再陌生——荐《剑河倒影》[J]. 李乃清. 中文自修, 2002(01)

标签:;  ;  ;  ;  

这个名字不再陌生——推荐《剑河倒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