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的疼痛反应分析

正畸治疗中的疼痛反应分析

一、牙齿矫正中的疼痛反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闻文[1](2021)在《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探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并患有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62例患者开展此次研究,对62例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男女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概率,分析安氏Ⅰ类错、安氏Ⅱ类错以及安氏Ⅲ类错的患病情况。结果女性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概率明显高于男性(P <0.05);安氏Ⅱ类错的患病概率与安氏Ⅰ类错和安氏Ⅲ类错的患病概率相比明显更高(P <0.05)。结论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病概率较高,发病概率与患者的性别和错的类型有着重要的联系。

周洋,孙璋,张洋,徐文秀,王得利,林洋洋,史函菲[2](2021)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50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MBT金属托槽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牙周指数[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探诊深度(SPD)];比较两组患者的牙体美观、社交、舒适、口腔卫生、心理障碍,矫正过程、生活质量及复诊次数的满意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咀嚼困难不良反应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GI、PLI、SB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S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在牙体美观、社交、舒适、口腔卫生、心理障碍、矫正过程、生活质量及复诊次数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咀嚼困难不良反应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正畸治疗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价值显着。

刘晨希[3](2021)在《基于感知理论的在校盲童饮水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我国自2016年以来,每年新增盲人达40余万人,视觉障碍残疾人总数超过1731万人,视障学龄儿童群体已达400万人。目前我国盲童的教育往往采用寄宿制管理模式,由于生理障碍,盲童在独立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诸多不便和困难。关注弱势群体的疾苦,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也是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立足盲童群体,对其生理和心理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在特定环境中的取水行为进行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寻找在接水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本文依托感知理论以及通用设计理论,研究盲童在触觉和听觉等感知器官的特性,分析现有饮水机对于盲童存在的缺陷。从引导、感知、判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形态、纹理、声音等要素对饮水机进行功能的改良,以适应盲童的行为习惯,缓解心理的不安,保证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及对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尝试总结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并通过设计实践加以验证。

高玮[4](2019)在《虚拟胸腔镜手术肺部形变和力反馈模型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在医学上的应用也逐渐发展起来,推动了现代医学不断向精准化、个性化、微创化发展的前沿技术,将医学教学、医学研究、临床治疗的水平向更高更远方向发展。虚拟手术对视觉、触觉和实时交互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软组织变形技术是虚拟手术模拟器研究的难点、重点技术问题。本文以胸腔镜虚拟手术训练系统为研究平台,主要研究了基于位置动力学模型的软组织变形算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分析了传统位置动力学模型的数学原理、约束条件,其约束条件主要由拉伸约束、体积约束、弯曲约束等约束函数构成,给出了一种物理模型驱动几何模型的软组织变形方法;然后,给出了物理模型的生成方法、几何模型与物理模型的耦合方法,并使用基于四面体网格的物理模型驱动基于三角形表面网格的几何模型变形;最后,基于位置动力学易扩展的特性,将其应用于肺部虚拟手术中,展示了变形的效果。2.设计并实现了系统中基于力反馈设备的触觉渲染。使用力反馈设备控制手术器械,对触碰操作增加了触觉编程,以及选用了碰撞检测算法(AABB),提高了仿真的代入感,上述算法已初步集成于胸腔镜虚拟手术训练系统中,实现了具有夹取、按压等操作以及形变效果的虚拟手术核心功能。3.介绍了胸腔镜虚拟手术平台的搭建,给出了背景介绍以及相关模块中涉及的技术。系统由软、硬两部分组成;展示了硬件平台的组成部分并介绍了软件部分是由OpenGL库、GLUT库、haptic库等组成。阐述了该系统模型生成的方式、所包含的力反馈模块、软组织形变模型以及碰撞检测模型,说明了本系统使用的数据结构。

肖芳,史伟萍,葛子瑜,章燕珍[5](2019)在《半导体激光在口腔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半导体激光作为一种软组织激光,具有操作简单、术中术后出血少、视野清晰,患者疼痛小以及术后瘢痕小等优势。其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口腔疾病的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术中术后的不适度。本文介绍了半导体激光的基本特性,并对现有半导体激光在口腔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刘晓默,张梦琦,林久祥[6](2019)在《正畸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正畸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种尖牙托槽与2种尺寸不锈钢弓丝组成6组"托槽-弓丝"组合,测试不同托槽-弓丝成角下摩擦力值大小,并进一步计算出临界角值。结果托槽-弓丝成角小于临界角时,摩擦力值保持平稳,随角度的增加变化不大;成角大于临界角后,摩擦力随角度的增加出现上升,并基本保持线性上升。各组托槽与弓丝间的摩擦力值不相同,临界角的大小也有差异。结论临界角对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大小影响显着,角度值与托槽的结构设计和弓丝尺寸相关。

陈江浩[7](2017)在《秦川牛骨及其心包膜用于牙槽窝骨缺损修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植牙是目前修复牙列缺损和缺失的重要手段,但是临床上常出现各种因素导致种植区骨量不足,影响了种植体的稳定性,不利于种植体表面与骨结合。为了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临床上需应用各种技术来恢复植牙区骨量,以满足种植的条件。拔牙后,直接于牙槽窝内充填植骨材料,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也是最常用的保存牙槽嵴骨量的方法。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瑞士盖氏公司生产的Bio-Oss?骨填充材料进行牙槽窝充填,然后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覆盖,两种材料联合使用有很好的牙槽嵴保存效果。但由于进口材料成本高、价格贵,难以被我国广大患者接受,因此自主研发国产化的植骨材料和屏障膜成为当前口腔外科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与陕西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生产的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CBB)和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GTRM),同Bio-Oss?骨填充材料和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结构和理化性能相似,而且国产材料的成本和售价低,可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但是对于使用CBB和GTRM进行牙槽嵴保存治疗的效果,以及它们是否非劣效于Bio-Oss?骨填充材料和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疗效评价。在临床上有部分患者,有可能因糖尿病或骨质疏松而导致骨量的下降,这类患者在拔牙后直接于拔牙窝内充填植骨材料进行牙槽嵴保存的疗效较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以往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并且控制骨组织的代谢活动,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促进成骨,而P物质(SP)能调控骨吸收。我们设想可否将CGRP和SP制成缓释系统,与植骨材料结合后,充填到骨组织缺损处,使药物缓慢而稳定释放,促进成骨,从而对骨缺损区进行修复,我们对此做了部分基础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动物和临床试验,利用影像学、组织学和临床检查等手段对CBB和GTRM的牙槽嵴保存效果进行研究,并与Bio-Oss?骨填充材料和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牙槽嵴保存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论证神经肽CGRP及SP对骨缺损的成骨效果以及探明它们促进成骨的最佳效应浓度。实验一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用于犬拔牙窝填充的实验研究目的:检验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CBB)促进拔牙窝愈合的效果,使用犬拔牙后的拔牙窝为实验模型,按照临床要求对CBB进行模拟使用,对CBB牙槽嵴保存的效果进行检验。方法:选取8只成年家犬(雌雄各半),以下颌右侧第三前磨牙为实验牙,下颌左侧第三前磨牙为对照。实验组在拔牙窝植入CBB颗粒,使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覆盖;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仅使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覆盖。术后8周进行临床观察,并取材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8周,两组手术区域恢复良好,无炎症反应。实验组骨体积分数的平均水平为81.99±3.12%,对照组为63.44±3.34%,两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骨小梁厚度为0.492±0.033mm,对照组0.251±0.061mm,两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实验组植骨颗粒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部分连接成片,而对照组的大部分缺损区仍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拔牙后在牙槽窝内植入CBB,具有较好的位点保存效果。实验二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应用于牙槽窝骨缺损修复的临床试验研究目的:检验CBB用于拔牙创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拔牙后牙槽窝有骨缺损而需植骨的病例,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拔牙术后牙槽窝内填充CBB颗粒,并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对照组在牙槽窝内植入Bio-Oss?骨填充材料。术后即刻和术后24周末所有入选的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测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改变量。结果:共有病例257例(试验组:127例、对照组:130例)完成整个试验过程。CBB与Bio-Oss?骨填充材料对照试验的影像学评价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0%,对照组为93.08%,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24周试验组牙槽嵴高度的减少量为1.22±0.42mm,宽度的减少量1.82±0.54mm;对照组牙槽嵴高度的减少量为1.14±0.52mm,宽度的减少量为1.78±0.36m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术后至12周的伤口愈合情况,除对照组1例愈合时间大于7天,切口乙级愈合外,其余愈合时间均小于7天,切口甲级愈合;自术后至12周均无排异反应;自术后至24周无骨感染征象;以上疗效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BB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疗效明显,无严重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有效。其与Bio-Oss?骨填充材料牙槽嵴保存效果相似。实验三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用于犬拔牙窝填充的实验研究目的:检验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GTRM)促进拔牙窝愈合的效果,使用犬拔牙后的拔牙窝为实验模型,按照临床要求对GTRM产品进行模拟使用,同时与盖氏公司产品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进行对比,对GTRM促进拔牙窝愈合效果进行检验。方法:选取12只成年家犬(雌雄各半),随机平分为GTRM试验组和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对照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三前磨牙,形成拔牙窝,在拔牙窝内填充CBB颗粒,然后将膜材料覆盖于拔牙窝,缝合牙龈,术后12周进行临床观察,并取材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2周,两组手术区域恢复良好,无炎症反应。影像学结果显示GTRM试验组骨体积分数的平均水平为82.06%±6.52%,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对照组为73.91%±5.62%,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GTRM试验组骨小梁的平均厚度为0.530mm±0.031mm,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对照组0.456mm±0.085mm,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GTRM试验组骨表面积/骨体积数值为3.269±0.937,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对照组为4.385±0.171,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两组均有新骨大量生成,呈现连续状态,与自体骨无明显区别。结论:GTRM组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组试验动物均未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在新生骨的骨量、骨组织强度以及骨整合性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GTRM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材料的存在均起到良好的屏障作用,可促进拔牙窝愈合,从而有效的实现骨再生。实验四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引导牙槽窝骨缺损再生的临床试验研究目的:检验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GTRM)用于引导牙槽窝骨缺损再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为对照,确定GTR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拔牙后牙槽窝有骨缺损而需植骨的病例,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拔牙术后使用CBB颗粒充填牙槽窝,并覆盖GTRM,进行牙槽嵴保存治疗;对照组使用同样的方法,但是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术后即刻和术后24周末所有入选的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测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改变量。结果:共有病例252例(试验组:126例、对照组:126例)完成整个试验过程。GTRM组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组对照试验的影像学评价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93.65%,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24周试验组牙槽嵴高度的减少量为1.23±0.28mm,宽度的减少量1.84±0.44mm;对照组牙槽嵴高度的减少量为1.15±0.39mm,宽度的减少量为1.81±0.31m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2周:两组均无骨感染征象和排异反应;手术后24周:两组均无骨感染征象和排异反应,以上疗效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TRM的存在能起到良好的屏障作用,从而有效的实现引导骨再生,无严重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有效。其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材料牙槽嵴保存效果相似。实验五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成骨效果和延期种植影响的临床试验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和影像学及组织学的研究评估GTRM用于引导牙槽窝骨缺损再生的有效性以及对延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拔牙后牙槽窝有骨缺损而需植骨,并且最终选择进行延期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所有病例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拔牙术后使用CBB颗粒充填牙槽窝,并覆盖GTRM,进行牙槽嵴保存治疗;对照组使用同样的方法,但是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嵴保存术后6个月均植入种植体。在种植手术过程中取得骨组织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和苦味酸-品红染色,分析成骨效果,在种植后即刻和三个月后分析种植体的稳定性(ISQ)。结果:共计50例患者进行了种植修复,其中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的ISQ值检测无统计学差异。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选取12例骨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骨体积分数、骨表面体积比、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新生骨组织比例25.035±2.342%,而对照组新生骨组织比例25.347±3.2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TRM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材料牙槽嵴保存效果相似,对延期种植有积极的作用。实验六应用含不同浓度CGRP和SP的缓释系统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将不同浓度的CGRP及SP与明胶制成缓释微球,研究其对兔的骨缺损区修复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μMol/l、10nMol/l和0.1nMol/l)的CGRP及SP与明胶微球结合,置入兔股骨髁部骨缺损区,3个月后处死观察结果。结果:不同浓度的CGRP及SP微球对于成骨均有促进作用,影像学结果显示高浓度组1μMol/l、10nMol/l的CGRP效果要优于低浓度组0.1nMol/l,但1μMol/l和10nMol/l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SP在浓度为1μMol/l时效果最佳;组织学结果示CGRP和SP均在浓度为1μMol/l时其新生骨组织比例最高(P<0.05)。结论:含不同浓度的CGRP及SP的缓释系统对于兔股骨髁部骨缺损均有促进新骨生成作用,在本实验研究中的高浓度的效果比低浓度的效果要更佳。

高杨[8](2015)在《口腔正畸Bite Ramp平面导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Bite Ramp导板作用下上颌前牙各牙位所受应力情况,并分析上前牙的位移趋势,为临床Bite Ramp导板在矫治深覆合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利用CT扫描仪、Mimics软件、Geomagic软件、Pro/E软件构建上下颌骨、Bite Ramp导板三维模型,然后根据有限元法构建上下颌骨、Bite Ramp导板有限元计算网格模型,建立粘接Bite Ramp导板后上下颌的咬合关系模型,最后利用计算机对上颌骨及牙列在Bite Ramp导板作用下的位移趋势,以及上颌前牙2-2在根尖、根中、根管三部分所受的应力情况及位移趋势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三维建模及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取了精确的上下颌、Bite Ramp导板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手段分析Bite Ramp对上颌牙列的作用,位移趋势计算结果表明,以切缘中点位置为例,上颌牙列尤其是上前牙在Bite Ramp和下颌牙列咬合作用下,右上侧切牙在向上、向外、向左的方向上存在位移;右上中切牙在向上、向外方向上存在位移,其位移趋势最大,达到1.1658mm;左上侧切牙及中切牙在向上、向外、向右的方向上存在位移。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上颌前牙的根冠部受到的应力及位移趋势最强,位移距离为0.2-0.27mm之间,牙齿的移位主要体现在根冠部,根中部位移距离为0.1-0.19mm之间,两颗中切牙的根中部位移趋势与根冠部相差较小;根尖部位移距离为0.07-0.1mm之间,其受到的应力最小。结论:有限元法通过建立离散化模型,能够直接得出模型所有点的三维应力场和位移场,是分析结构应力的有效方法。本实验利用有限元法构建应用Bite Ramp导板的上下颌三维模型分析得出Bite Ramp导板在咬合力的作用下会导致上颌前牙呈现唇向的位移趋势,但位移程度小,距离小于1.2mm即能达到稳定,前牙位移的部位主要是牙冠部,根尖部则不移动,对上颌骨的作用力小,同时又能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Bite Ram能够打开咬合有效进行矫治,在刺激上颌前牙的唇向前伸方面要小于传统的活动平导。通过有限元法分析可以发现Bite Ramp导板能够有效起到牙齿垂直向的保持作用,有利于防止深覆合的复发。

张朝晖[9](2015)在《矫治器在口腔正畸的风险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矫治器在口腔正畸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了解矫治器的作用机理与临床分类,分析矫治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见风险因素,进而提出临床安全使用矫治器的建议。结果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虽存有使用风险,但这些风险为可控风险。结论在患者与医师共同配合与努力下,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治疗作用。

杨崇实[10](2015)在《皮质骨切开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认为牙槽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Corticotomy-facilitated orthodontic treatment)作为外科手术辅助正畸牙齿移动的重要部分,可以实现快速、复杂、大范围牙齿移动,对传统正畸治疗有巨大促进作用,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对于牙槽皮质骨手术辅助正畸牙齿移动,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区域性加速现象”(RAP),即局部骨组织损伤可以加快骨更新率,加快损伤部位骨吸收与骨沉积速度,如果切开部位靠近所需移动牙齿,则能够促进牙槽骨及牙周膜改建,从而加快牙齿移动。二是骨皮质切开破坏牙槽骨表面完整性,减小牙齿移动阻力,有助于增大牙槽骨弯曲形变,使切开骨块发生整体移动。第二种说法,提出力学因素可能是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移动的机制之一,但目前研究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对皮质骨切开后牙颌结构力学分布规律的认识,以及力学分布的改变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本课题一方面建立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动物实验模型,利用活体Micro-CT扫描及对扫描图像的分区定量化研究,获取皮质骨切开后牙槽骨改建的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建立实验动物正畸牙齿移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皮质骨切开手术,计算牙颌结构力学分布,分析皮质骨切开对牙颌结构力学分布的影响,并将力学变化结果与牙槽骨改建相对应,从生物力学角度认识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机制。本课题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牙槽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及活体Micro-CT扫描分析本实验以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一侧第一磨牙单纯正畸牙齿移动,另一侧设为对照;B组一侧磨牙皮质骨切开后正畸牙齿移动,另一侧单纯皮质骨切开,未行正畸加载。皮质骨切开手术方式为环形去除第一磨牙周围部分牙槽皮质骨,正畸牙齿移动以切牙为支抗,利用镍钛拉簧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加力前以及加力后3天、7天、14天及28天对实验动物进行活体Micro-CT扫描,对扫描图像进行重建、分割、配准等处理后,计算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以及第一磨牙近中根周围不同区域内牙槽骨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对计算结果分析发现:正畸加力后7天内,皮质骨切开侧牙齿移动速率明显大于单纯正畸治疗侧;加力4周内,两侧牙齿移动总体距离没有显着差别。牙槽皮质骨切开可以加快骨更新率,即早期显着降低牙槽骨骨密度,又较快恢复;由正畸矫治所导致的牙槽骨骨密度降低与恢复晚于皮质骨切开,皮质骨切开手术与正畸矫治对牙槽骨密度的影响存在部分叠加。上述结果表明正畸牙齿移动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关系密切,皮质骨切开可以加快骨更新率,实现早期快速牙齿移动。第二部分牙槽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本实验以雄性SD大鼠Micro-CT扫描图像为基础,利用逆向建模方式,建立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动物实验皮质骨切开手术,并根据正畸力的方向及牙根不同部位,对第一磨牙近中根周围牙槽骨及牙周膜进行区域划分,计算磨牙初始位移及不同分区中牙周膜、牙槽骨应力/应变分布。大鼠三维有限元研究结果表明: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力作用下近中倾斜移动,最大位移集中于牙冠远中尖,皮质骨切开后牙槽骨块存在明显的相对位移。牙周膜最大主应变集中于近远中颈部,最小主应变集中于根尖部,特别是远中根尖部,皮质骨切开对各分区牙周膜应变的分布及水平有明显影响。皮质骨切开手术能够明显增加牙槽骨中应力水平,并使高应力区集中于牙根近中牙槽嵴。对牙周膜及牙槽骨应力/应变水平与骨密度关系的分析表明: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骨密度变化受手术刺激及力学刺激双重影响,在排除了手术刺激影响之后,骨密度的变化与牙周膜最小主应变及牙槽骨应力水平密切相关。第三部分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临床三维有限元分析本实验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建立前牙整体内收及尖牙远中移动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皮质骨切开辅助前牙内收,并设计多种皮质骨切开手术方案辅助尖牙远中移动,计算此过程中牙齿位移、牙周膜及牙槽骨应力/应变分布。结果显示:皮质骨切开可以改变前牙整体内收及尖牙远中移动过程中牙颌结构力学分布,其力学水平的变化幅度与皮质骨切开手术部位及手术范围相关。综合考虑牙颌结构力学分布与水平以及牙槽皮质骨切开手术范围,远中切口可能为皮质骨切开辅助尖牙远中移动优选手术方案。

二、牙齿矫正中的疼痛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齿矫正中的疼痛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探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男女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病概率
    2.2 错的患病情况
3 讨论

(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牙周指数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3)基于感知理论的在校盲童饮水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2 未来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盲童身心特征及感知行为和认知心理分析
    2.1 盲童身心特征
        2.1.1 生理分析
        2.1.2 心理分析
    2.2 盲人感知行为分析
        2.2.1 触觉感知行为
        2.2.2 听觉感知行为
    2.3 盲童认知心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对盲童需求和饮水机设计要素分析
    3.1 在校盲童饮水需求分析
        3.1.1 在校盲童饮水问题问卷调研
        3.1.2 用户画像分析
    3.2 盲童接水过程中行为动向和识别过程分析
        3.2.1 盲童接水过程中摸索行为动向分析
        3.2.2 盲童接水过程中识别过程分析
    3.3 饮水机界面分析及相关尺寸分析
        3.3.1 现有饮水机界面分析
        3.3.2 常用杯子尺寸分析
        3.3.3 人机尺寸关系分析
    3.4 盲童接水过程问题调研及解决方案分析
        3.4.1 盲童接水过程问题调研
        3.4.2 盲童接水过程行为和具体问题分析
        3.4.3 盲童接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
    3.5 盲人产品的设计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实践
    4.1 设计定位
    4.2 设计方案展示
        4.2.1 产品使用流程图
        4.2.2 方案展示及说明
    4.3 本章总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4)虚拟胸腔镜手术肺部形变和力反馈模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创手术的兴起与发展
        1.1.2 胸腔镜虚拟手术概述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现状
    2.1 虚拟手术系统仿真
    2.2 虚拟手术仿真中物理变形方法
        2.2.1 质点-弹簧模型
        2.2.2 有限元模型
        2.2.3 无网格模型
        2.2.4 位置动力学模型
    2.3 虚拟手术中的力反馈方法
        2.3.1 概述
        2.3.2 触觉反馈力的计算
    2.4 虚拟手术中的碰撞检测
        2.4.1 轴对称包围盒
        2.4.2 边界框包围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手术中肺部力反馈模型的研究
    3.1 力反馈原理分析
    3.2 力反馈设备的功能与参数
    3.3 力反馈函数解析
    3.4 碰撞检测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BD的软组织形变方法研究
    4.1 PBD变形原理
    4.2 位置动力学模型中的约束函数
    4.3 虚拟手术中的物理模型
    4.4 几何模型与物理模型的耦合
    4.5 软组织形变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imVATS的硬件平台搭建
    5.1 系统背景介绍
    5.2 系统开发简介
        5.2.1 胸腔镜手术相关知识和技术
        5.2.2 系统设备平台
        5.2.3 虚拟手术系统
    5.3 网格模型数据结构
        5.3.1 三角形网格数据结构
        5.3.2 四面体网格数据结构
    5.4 系统运行结果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半导体激光在口腔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牙体牙髓病的治疗
2 口腔粘膜病的治疗
3 牙周病的治疗
4 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
5 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
6 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
7 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
8 小结

(6)正畸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测试环境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摩擦力
    2.2 临界角
3 讨论

(7)秦川牛骨及其心包膜用于牙槽窝骨缺损修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用于犬拔牙窝填充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手术方法
        2.3 临床观察
        2.4 Micro-CT观察
        2.5 组织学观察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观察情况
        3.2 Micro-CT结果
        3.3 组织学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应用于牙槽窝骨缺损修复的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资料
        1.2 患者分组
        1.3 伦理学标准
        1.4 试验材料
        1.5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2 方法
        2.1 手术操作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临床资料
        3.2 临床检查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用于犬拔牙窝填充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药物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手术方法
        2.3 临床观察
        2.4 Micro-CT观察
        2.5 组织学观察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观察结果
        3.2 Micro-CT结果
        3.3 组织学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四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引导牙槽窝骨缺损再生的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资料
        1.2 患者分组
        1.3 伦理学标准
        1.4 试验材料
        1.5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2 方法
        2.1 手术操作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临床资料
        3.2 临床检查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五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成骨效果和延期种植影响的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资料
        1.2 患者分组
        1.3 伦理学标准
        1.4 试验材料
    2 方法
        2.1 手术操作
        2.2 Micro-CT影像学观察
        2.3 组织学检查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分组情况
        3.2 种植体植入结果
        3.3 Micro-CT扫描结果
        3.4 组织学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六 应用含不同浓度CGRP和SP的缓释系统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材料
    2 方法
        2.1 制备载药缓释系统
        2.2 载药微球植入骨缺损部位
        2.3 骨标本取材
        2.4 Micro-CT扫描
        2.5 组织学观察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载药明胶微球性能的检测
        3.2 Micro-CT扫描结果
        3.3 组织学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口腔正畸Bite Ramp平面导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上下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2.3 上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材料、载荷参数以及假设、边界条件
        1.2.4 计算模型
第二章 结果
    2.1 上下颌骨及Bite Ramp导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固定导板在咬合力作用下的位移趋势
    2.3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上颌骨整体位移趋势
    2.4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上颌牙列位移趋势
    2.5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上颌前牙位移趋势
第三章 讨论
    3.1 固定导板在治疗深覆合中的应用
    3.2 关于有限元法在口腔正畸研究中的应用
    3.3 有限元法建立口腔三维实验模型
    3.4 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病例

(9)矫治器在口腔正畸的风险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矫治器的作用机理与主要分类
    1.1 固定矫治器
    1.2 功能性矫治器
    1.3 磁力矫治器
    1.4 预防性矫治器
    1.5 作用性矫治器
    1.6 保持性矫正器
2 矫治器的常见风险因素及建议
    2.1 疼痛
    2.2 口腔疾病
    2.3 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2.4 牙齿的松动
    2.5 矫正器损坏
    2.6 复发的风险
    2.7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风险
3 结语

(10)皮质骨切开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Micro-CT扫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皮质骨切开辅助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有限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临床病例有限元分析
    第一章 皮质骨切开辅助前牙内收有限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皮质骨切开辅助尖牙远中移动有限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科研情况

四、牙齿矫正中的疼痛反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探讨研究[J]. 邓闻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8)
  • [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周洋,孙璋,张洋,徐文秀,王得利,林洋洋,史函菲.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4)
  • [3]基于感知理论的在校盲童饮水机设计研究[D]. 刘晨希.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4]虚拟胸腔镜手术肺部形变和力反馈模型仿真研究[D]. 高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半导体激光在口腔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J]. 肖芳,史伟萍,葛子瑜,章燕珍.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9(02)
  • [6]正畸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性能的实验研究[J]. 刘晓默,张梦琦,林久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9(01)
  • [7]秦川牛骨及其心包膜用于牙槽窝骨缺损修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陈江浩.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2)
  • [8]口腔正畸Bite Ramp平面导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D]. 高杨. 青岛大学, 2015(03)
  • [9]矫治器在口腔正畸的风险与建议[J]. 张朝晖.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6)
  • [10]皮质骨切开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及生物力学分析[D]. 杨崇实. 重庆医科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正畸治疗中的疼痛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