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国国家大剧院

什么中国国家大剧院

一、好一个中国国家话剧院(论文文献综述)

李言实[1](2019)在《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以其“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在人物形象、语言使用、戏剧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实现了独特的创新,颠覆了西方戏剧传统,推动了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戏剧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以“贝克特戏剧在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结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文本细读等方法,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状况以及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进行总体梳理和系统分析。这些章节构成一个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贝克特在中国的接受首先从译介开始,通过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历时考察和研究,发现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拒斥到谨慎接受再到全面接受的过程;翻译是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某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的内在需求,本文以《等待戈多》为个案分析,阐明“以文本为导向的翻译”和“以舞台为导向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接受者和阐释者的的主体作用,并分析翻译过程所展现的两种文学的认同与拒斥、理解与误读。唯有在译介的基础上,中国的研究者才能开展对贝克特的研究,因此对贝克特戏剧的研究是接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对中国的贝克特戏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全面回顾、总结、反思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体现了处于某一社会思潮中研究者对异质文化的个体判断。戏剧的最终完成是在舞台上,因此演出成为戏剧接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表现了导演对原剧作的理解和对所处时代的思考。通过大量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本文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贝克特戏剧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导演手法和不同的受众所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质和表现形式。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贝克特戏剧对中国的影响,最终会在中国本土剧作家或导演的作品中得以体现。通过剧作家访谈、文本细读等方法,本文发现,在荒诞观的形成、等待主题、语言消解等方面,贝克特戏剧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此过程中,中国接受主体发挥主体作用,使得接受和影响产生变异,变异后的内容融入中国戏剧创作中,使得中国本土创作呈现出与原来不同的风貌,可以与世界戏剧进行对话。最后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进行总结,认为贝克特在中国经历了从政治性批判到批判性接受再到全面接受的过程,贝克特最终以其独特的戏剧观念和创作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创作,为中国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不断推进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汇入世界戏剧发展的洪流。

孙韵丰[2](2019)在《细腻、平和、真诚:新时代的英雄叙事风格》文中提出话剧《谷文昌》讲述了六十多年前的故事,在舞台上为我们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平凡实在、质朴可亲、温暖真切的英雄人物,他有坚定信仰,有担当精神,作风清廉,爱党爱民,但他离观众并不遥远。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的当代中国,如何在舞台上讲好一个中国故事,塑造一位打动观众的英雄人物,是如今许多戏剧创作者思考的问题。我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抑或停留在与大自然赤身博弈的抗洪救灾一线,悲壮豪迈、荡气回肠的叙事风格往往成为

王斐[3](2019)在《戏剧生态视野下的喻荣军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喻荣军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剧作家,迄今为止已经创作了70多个剧本,多数上演,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这一方面是源于喻荣军个人的努力,一方面也得益于良性戏剧生态的助推作用。本文对于喻作成就突出的重点作品予以指出,将文章重心放在喻荣军对美学品格的追求探索上,重点分析喻荣军作品中“守望者”和“闯入者”两种经典形象类型,选取相关的作品予以阐释。本文将“守望者”分为三类经典形象,“闯入者”分为两类经典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喻荣军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笔者认为,“守望者”和“闯入者”是喻荣军创作的两大母题,这一点目前鲜有指出者,故本文着力于此,力求有创新性发现。本文另一重点论述,是针对喻荣军在生态戏剧方面的突破,即作品《老大》的创作实践和探索收获,作为不可多得的中国生态戏剧代表作,笔者认为,《老大》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和认识。长期以来,人们重点关注在喻荣军在都市青年题材或曰白领题材上取得的成就,这固然不错,但随着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增长,他将创作转向于内涵更为深沉复杂、题材更有终极意义、议题更富追问精神,完成了一名青年剧作家到成熟剧作家的转变。

张馨[4](2019)在《新世纪中国历史剧研究 ——以《伐子都》《商鞅》《赵氏孤儿》《北京法源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在我国愈发鲜活的文化氛围中,话剧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历史剧的成就尤为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这一丰盛成果进行整理,以《伐子都》、《商鞅》、《赵氏孤儿》(两个版本)、《北京法源寺》为核心文本,考察新世纪以来历史剧呈现出何种面貌,并试图从中一窥历史与时代的交融。本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研究历史剧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剧作家们如何试图突破局限、使其与今日对话。历史剧依托史实而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以封建社会为背景,这种背景使得传统封建思想,始终如一缕缕魅影飘忽于当代话剧之中,可见历史剧本身的局限性。不过,剧作家也一直试图打破局限,通过重构历史,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共鸣。他们或借历史之壳融入今日之思,或选择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放到容易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上,挖掘历史故事背后的可能性,从而展开历史“褶皱”,又或是借助新颖的话剧表演形式,对历史的发起“诘问”,从而逼近真实的历史。第二章着重探讨的则是,究竟是何种思索促使新世纪的剧作家们进入历史,或者说于今日历史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剧作家们对当代有着怎样思索?本章主要以“林兆华版”和“田沁鑫版”两版《赵氏孤儿》为核心,讨论在被以各种方式重构的历史中,“宏大叙事”是如何被慢慢消解,“个人”又是怎样浮现出来的问题。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都不约而同地消解了原本宏大的“复仇”主题,昔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信念频频遭到质疑,在新世纪价值观的映照下显得很是“不知所措”。与此相反的是,“自我”越发被重视。可以说,在新世纪历史剧中,“我是谁”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我”被视为独立的“人”,不依附于任何意识形态和思想而存在。第三章则着重探讨了剧作家是如何将自己对时代的思索投射到新世纪历史剧上的,这些思索不仅使得新世纪历史剧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呈现,也使得它们在艺术呈现方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语言方面,历史剧的语言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戏谑、重复、戏仿、拼贴等手法逐一被引用。在舞台空间方面,新世纪历史剧的舞台上则出现了新式的时空建构——新世纪的剧作家们不再极力缩小故事发生的古代空间与故事表述的现代空间之间的差距,以求逼真,使观众身历其境,而是通过舞台布置、时空拼贴等方式刻意放大,打造“失真”的历史时空,并以这种“失真”的时空效果,向观众传达他们潜藏在历史表述背后的当代思索,以引发观众的思考。此外,新世纪历史剧创作还尝试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寻求帮助,试图将传统戏曲中的有益部分引入其中,借助传统戏曲的唱腔、脸谱、鼓乐等元素丰富其呈现方式,为中国传统戏曲与话剧的融合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周慧[5](2017)在《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有别于传统,甚或古典,同时又承续其本体精神的“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是以理解和适应现代(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的途径对各种艺术资源进行甄别、筛选与有效融合的产物。其不仅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与“兼容”姿态,具有综合程度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也拥有保证舞台演出实现整体性艺术要求的主创团队。由于题材内容的变化、文本体制的演进、舞台形态的更迭、观众审美取向的转换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探索与建构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历史与时代对中国戏曲提出这一要求的同时,也为其创造并提供了相应的可能:戏曲艺术本身即具备随历史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同时,两次国门打开为其提供了理论参考,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其提供了物质准备,而新中国政府对戏曲的重视及相关“戏改”政策更为其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外力支持。因为导演的自身能力,曾经的历史明证以及相应观念的形成等缘由,所以,“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重任,便有选择地落在了“导演”的身上。由此,所谓“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也即成为本文所要研究与探讨的内容。由于主、客观,内部、外界,自身、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共同结果,原本分属两个不同审美系统、遵循不同美学原则、具有不同创作思维、运用不同方法手段和追求不同审美效果的戏曲导演和话剧导演,共同构成了“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探索与建构主体。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时期“推陈出新”的初步尝试开始,经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的“全面探索”,直至新世纪以来的“整合回归”,“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历经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作风貌,也相应地暴露出了不同的问题。从上述三个阶段,长达近百年的探索与建构过程中,本文总结归纳出了“继承传统精神与开拓现代品格”、“关注‘一度’文本与统筹‘二度’舞台”和“把握‘赛场’与抓住‘市场’”等三组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和规律的“多维观照”之创作经验。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一样,“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同样有其积极的、值得称道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引人深思的一面。本文以为,由于“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艺术特征,所以,关乎此项内容的导演探索与建构,也依旧还在路上。同时,这一探索与建构也将永远处于“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难与纠葛中。但无论如何,观众,永远都应该是探索与建构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艾莎莎[6](2016)在《孙维世导演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孙维世(1921-1968)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话剧女导演,为文革前十七年的新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提起新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演剧体系,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焦菊隐,而忽视了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及最早在新中国话剧舞台上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下简称“斯氏体系”)排演剧目的孙维世。事实上,孙维世曾在苏联系统地学习了六年(1939-1946)导表演艺术的斯氏体系,是斯氏体系的正宗传播者和实践者,对新中国全面学习、引进和推行斯氏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1950年导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名《保尔·柯察金》)就是新中国戏剧舞台上按照斯氏体系进行演出的最早实践。本文试图通过还原孙维世运用斯氏体系所进行的舞台实践来探究其导演艺术,以期重申孙维世在新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引起大家对斯氏体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张之薇[7](2015)在《《战马》:一场技术烘托下的观念胜利》文中认为《战马》是先有成功的电影在前,后有舞台剧。中文版《战马》在北京连演51场后来到了上海,开启了上海站64场演出。这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框架下引入中国的第一部戏剧。对于以动物为主角的题材来说,由银幕入舞台的难度大大增高,因为舞台脱离了电脑3D后期制作等特效,靠的是演员扮演以虚为实来呈现它,因而艺术魅力和舞台创造性似乎更大。从题材到技术再到商业,中文版《战马》可视为有意义的探索。

苑永嘉[8](2015)在《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戏逍堂(北京)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全面剖析了戏逍堂发展的里程,详细分析了戏逍堂三个阶段的商业模式,即:大规模原创小剧场话剧阶段;工业化生产、院线化演出,围绕IP进行多元化经营。在这三个阶段,戏逍堂都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有些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第一阶段;有些探索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并不代表戏逍堂探索的商业模式不可行。有些探索之所以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大的环境还不成熟,也可能是因为戏逍堂自身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是这些模式真的不可行。但戏逍堂的探索非常具有前瞻性、全面性、代表性,它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也为后来者开辟了光明的前进道路。为了更好地理解戏逍堂的商业运作模式,本文详细分析了支撑它商业运作的五大核心要素。首先是资本,其次是剧目,再次是管理,再加上剧目的营销推广、资源整合,可以说涵盖了有关商业戏剧运作的主要方面。运作商业戏剧演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有了资金还要有可以运作的剧目,在以内容为中心的时代,剧目这一要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好的剧目可以聚集资本,但资本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剧目。演出团体有了资本、剧目,接下来就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来进行运作。这里选取有关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来论述人才。具备以上三个要素就可以运作商业戏剧演出了,但商业戏剧追求的是利润,要想获得利润还应该进行细致、周全的营销推广,由于小剧场话剧可用于营销推广的资金有限,所以戏剧营销的基本战略就是进行资源整合。谈完戏逍堂运作核心支撑要素的同时,为了从产业链的角度阐释戏逍堂的商业运作模式,所以将其与其他民营商业戏剧机构的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全面地展示戏逍堂的商业运作,透彻理解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的精髓。

谷海慧[9](2015)在《故事和故事周边——2014年北京话剧舞台原创作品印象》文中研究表明讲一个好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是话剧艺术魅力所在,却不是所有剧作家和导演能够完成的任务。好故事难得,讲好一个故事亦属不易。因为"每一出好戏都是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运作:剧本、潜台词以及演员的相互作用。"[1]一个好故事对于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内在意义、艺术形式等的要求,往往过于考验编导者的才情与耐心。因此,我们才能容忍诸多烂故事、滥讲法的存在,并对难得一遇的好故事和那些耐心讲好一个故事的人心怀敬意。以"好故事""好观念""好讲法"来检视2014年北京原创话剧,我们看到:这一年,北京原创话剧舞台上出现了几个

孙佳山,陶庆梅,赵志勇[10](2014)在《青年文艺论坛第四十期 文化新格局中的舞台艺术》文中提出时间:2014年9月25日(周四)14:30—18:00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334会议室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首先,欢迎大家参加第40期青年文艺论坛。舞台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在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在推动各门类艺术综合发展的同时,在公共文化领域也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舞台艺术,及由

二、好一个中国国家话剧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好一个中国国家话剧院(论文提纲范文)

(1)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作为剧作家的贝克特
    第一节 贝克特:从小说家到剧作家
        一、从小说到戏剧
        二、贝克特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贝克特的继承与创新
        一、贝克特对传统的继承
        二、贝克特对西方戏剧的创新
        三、贝克特对西方戏剧的影响
第二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译介历程
        一、1962—1999:初始期
        二、2000—2015:发展期
        三、2016年之后:鼎盛期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翻译研究——以《等待戈多》为个案
        一、关于戏剧翻译的若干理论问题
        二、学者型翻译:异化翻译策略
        三、导演型翻译:归化翻译策略
        四、贝克特其他戏剧的翻译
第三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研究
    第一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文革之前:政治挂帅,思想批判
        二、1978—1999:改革开放,二元接受
        三、2000—2019:纷繁时代,研究多元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贝克特研究分析
        二、贝克特戏剧研究分析
    第三节 中国贝克特戏剧研究反思
        一、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有待丰富
第四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演出
    第一节 《等待戈多》在中国的演出
        一、狂躁的颠覆和反抗:孟京辉《等待戈多》
        二、主题的拼贴转化:林兆华《三姐妹·等待戈多》
        三、被同性别化和物化的女性身体:任鸣《等待戈多》
        四、身体政治的隐喻抗争:罗巍《等待·戈多》
        五、跨文化戏曲实验:吴兴国《等待果陀》
        六、小结
    第二节 贝克特其它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一、真实的荒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终局》
        二、具象化的身体:中央戏剧学院贝克特短剧
        三、荒漠上的中国色彩:国家话剧院《美好的日子》
        四、小结
    第三节 国外剧团在中国演出的贝克特戏剧
        一、喜剧效果:爱尔兰盖特剧团《等待戈多》
        二、悲剧意蕴:法国利摩日剧团《等待戈多》
        三、视觉戏剧:美国威尔逊《克拉普最后的碟带》
        四、小结
第五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影响
    第一节 贝克特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
        一、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荒诞观”的形成
        二、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的“等待主题”
        三、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的语言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变异学思考
        一、聚焦单一《等待戈多》
        二、戏剧创新,误读荒诞
        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四、接纳变异,走向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贝克特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B: 贝克特戏剧中国演出年表
    附录C: 贝克特戏剧作品中译资料年表
    附录D: 贝克特戏剧相关采访录
        (一) 田本相教授访谈
        (二) 吴兴国采访录
        (三) 张献访谈
        (四) 冯远征访谈
        (五) 喻荣军访谈
        (六) 萨拉·简·斯凯弗导演访谈
        (七) 朱迪·海格特·拉维特谈如何理解贝克特
        (八) 罗伯特·威尔逊谈制作《克拉普最后的碟带》
    附录E: 国外学习总结报告
        (一) 2016“贝克特的残余”会议及“贝克特暑期学校”学习报告
        (二)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访学总结报告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细腻、平和、真诚:新时代的英雄叙事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平实鲜活的故事内容
真情实感塑造人物
柔和流畅的舞台空间

(3)戏剧生态视野下的喻荣军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戏剧生态视野下喻荣军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戏剧生态从低谷走向复苏
    第二节 戏剧生态对喻荣军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喻荣军作品的美学品格
    第一节 三类“守望者”形象
    第二节 “闯入者”形象的分析
第三章 对生态戏剧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生态文学是生态戏剧的根基
    第二节 作为生态戏剧的《老大》
    第三节 《老大》深刻的生态思想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喻荣军主要作品、社会兼职和国际交流活动
附录2 喻荣军出版戏剧作品
谢辞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世纪中国历史剧研究 ——以《伐子都》《商鞅》《赵氏孤儿》《北京法源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历史剧的重构
    第一节 以历史的壳,写今日的书——假的历史维度
    第二节 展开历史的“褶皱”——寻找重释历史的可能
    第三节 对“历史”的诘问——重建历史空间
第二章 新世纪历史剧现代视野下的反思
    第一节 告别崇高——对“复仇”的消解
    第二节 个人的确立
第三章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现代艺术手法
    第一节 当代历史剧中的时代元素
    第二节 中国传统戏曲的融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一章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出现
    第一节 何为“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
        一、关于“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阐述与说明
        二、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之于传统,甚或古典叙述方式的同与异
        三、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所显现出的艺术优长
    第二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原因及可能
        一、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原因
        二、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可能
    第三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一、看似多余的说明——中国戏曲是否还需要专职导演
        二、自身的可能
        三、历史的明证
        四、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 探索与建构之二元主体:戏曲—话剧导演
    第一节 戏曲导演与话剧导演创作思维之异同
        一、所秉持的美学观念不同
        二、所遵循的假定性原则不同
        三、所凭借的创作方法不同
        四、所追求的审美效果不同
    第二节 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
        一、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所引发的质疑和批评
        二、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之缘由所在
        三、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的应有姿态和必要准备
    第三节 参与探索与建构之戏曲、话剧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类型特征
        一、戏曲导演的主要代表及其类型特征
        二、话剧导演的主要代表及其类型特征
        三、戏曲、话剧导演之外
第三章 导演探索与建构的三重阶段:“出新”—“探索”—“回归”
    第一节“推陈出新”阶段——从延安时期至“文革”之前
        一、“推陈出新”阶段的时代特征
        二、探索和建构于这一阶段的成功经验
        三、探索和建构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全面探索”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
        一、“全面探索”阶段的时代氛围
        二、中国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命运遭际
        三、探索和建构的主要特征
        四、此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
    第三节“整合回归”阶段——新世纪以来至今
        一、“整合回归”阶段的时代风貌
        二、探索和建构的整体表现
        三、这一时期显现出的不足
第四章 导演在探索与建构过程中的“多维观照”:“承前启后”—“左顾右盼”—“上下求索”
    第一节 承前启后:继承传统精神 开拓现代品格
        一、风格品貌上:民间色彩与人文情怀的交汇
        二、艺术本质上:抒情传统与叙事因素的均衡
        三、美学观念上:写意精神与写实原则的融合
    第二节 左顾右盼:关注“一度”文本 统筹“二度”舞台
        一、关注“一度”文本创作
        二、统筹“二度”舞台呈现
    第三节 上下求索:把握“赛场”抓住“市场”
        一、把握“赛场”
        二、抓住“市场”
        三、力求“赛场”叫好,“市场”叫座
第五章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意义和成就
        一、激活并促进了已渐趋固化状态之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
        二、为戏曲艺术的现实存在找寻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三、拉近了戏曲艺术与当下观众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问题和不足
        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戏曲艺术的原有美学特征
        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并置换着戏曲艺术的传统精神内核
        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并限制着戏曲演员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余论
    一、探索和建构依旧在路上
    二、永远无法避免的“两难”纠葛
    三、观众,永远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结语
    一、本文的核心观点
    二、尚待进一步思考的现象——“主流戏曲”之外
    三、对未来研究的构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6)孙维世导演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孙维世的主要艺术道路
    一、重提孙维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新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科学的创作方法:新中国斯氏体系的正宗传播者
    一、斯氏体系在新中国的传播概况
    二、《保尔?柯察金》:斯氏体系的规范运用
    三、《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课程》的选译
第二章 严谨的现实主义:苏俄戏剧在新中国演出的媒介者
    一、苏俄戏剧在新中国的演出概况
    二、《万尼亚舅舅》:现实主义的深度开掘
第三章 大胆的戏剧革新:“第四种剧本”的舞台实践者
    一、勇于拥抱现实的“第四种剧本”
    二、《同甘共苦》:舞台上“人”的彰显
第四章 孙维世的导演艺术风格
    一、对戏剧现实意义的追求
    二、对演员自我创造的重视
    三、对演剧民族风格的探索
结语 新中国剧场艺术建设中的孙维世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 国内外在该方向研究现状
    三、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戏逍堂简介
    第一节 :戏逍堂概况
        一、 戏逍堂简介
        二、 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介绍
        三、 戏逍堂大事记
    第二节 :戏逍堂成立、发展背景
        一、 戏剧人对戏剧独特魅力的探寻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 独立戏剧制作人成功的实践
        四、 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1.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
        2.中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第三节 :戏逍堂的商业戏剧
        一、 戏逍堂的戏剧是商业戏剧
        二、 戏逍堂注重戏剧剧场性的应用与开拓
        三、 戏逍堂注重研究观众消费心理
第二章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
    第一节 第一阶段:大规模原创小剧场话剧
        一、 商业模式简述
        1.第一阶段商业模式简述
        2.关键业务在商业模式中的地位
        3.第一阶段关键业务:小剧场话剧制作、演出
        二、 商业模式要素分析
        1.资金:成功地获取投资
        2.人才: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第二节 第二阶段:工业化生产、院线化演出
        一、 阶段划分
        1.模式概述
        二、 第二阶段上:戏剧定制、加盟、营销
        1.营销推广
        2.戏剧加盟
        3.定制剧
        三、 第二阶段下:工业化生产、“直营院线”阶段
        1.戏逍堂的工业化生产
        2.“直营院线”模式
    第三节 第三阶段:以 IP 为核心,进行多元化经营
        一、 戏逍堂第三阶段模式概述
        二、 IP 的本质与核心要素
        三、 戏逍堂围绕 IP 进行的多元化
        1.戏逍堂初期多元化的业务构成
        2.20 14 年戏逍堂规划的业务构成
        3.各业务之间的联系
        4.双中心多元化战略
        5.戏剧收入的多元化
        6.实现多元化的路径可行性分析
        四、 戏逍堂第三阶段的戏剧演出
        五、 第三阶段戏逍堂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1.竞争者类型分析
        2.主要竞争对手介绍
        3.戏逍堂的竞争优势
    第四节 戏逍堂三个阶段运作得失分析
        一、 戏逍堂第一阶段运作得失分析
        1.戏逍堂第一阶段运作评价
        2.戏逍堂第一阶段运作存在的不足
        二、 戏逍堂第二阶段运作得失分析
        1.市场容量足以支撑
        2.经典剧目储备较少
        3.戏逍堂没有建立科学的、整套的标准化的管理
        4.另外一种院线化经营的模式
        三、 戏逍堂第三阶段运作的挑战
        1.管理效率低下,费用增加
        2.资金分散
        3.资源分散,各自为战
        4.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第三章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核心支撑要素
    第一节 核心支撑一:戏逍堂的资本运作
        一、 戏逍堂的资本运作
        二、 戏逍堂获取资本的渠道、方法
        1.风险投资
        2.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本融
        3.演艺产业较难获得融资的原因
        三、 戏逍堂获取投资分析
        1.将融资放在重中之重
        2.充分资本杠杆
        3.广泛获取赞助
        4.重用“金融类人才”
        5.做好 ppt,讲好自己相信的故事
        6.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7.以多剧目、多场次演出整体获取投资
        8.以确保投资收益为基础
        四、 戏逍堂的资本运作分析
    第二节 核心支撑二:戏逍堂的剧目运作
        一、 剧目创作原则:迎合大众口味
        二、 剧目特征
        1.剧目类型分类
        2.以低成本现实主义小剧场话剧作品为主
        3.以都市减压爆笑喜剧为主
        4.作品呈现系列化、升级化特征
        5.有卖点、可炒作的剧名
        三、 剧目内容特征
        1.主要讲述都市青年白领的情感故事
        2.紧紧抓住社会当下有商业卖点的热点
        四、 剧目获取
        1.通过“小制作实体,大制作平台”进行创作或改编
        2.剧目引进
        五、 戏逍堂剧目创作的缺点及分析
        1.作品同质化严重
        2.部分作品过于低俗
        3.创作上缺乏严肃的态度
        六、 戏逍堂剧目分析
    第三节 核心支撑三:戏逍堂的管理运作
        一、 扁平化管理的概念
        二、 戏逍堂企业扁平化管理及分析
        1.戏逍堂组织架构
        2.戏逍堂的扁平化管理
        3.扁平化管理的优势
        4.扁平化管理的特点
        5.企业采用扁平化管理的条件
        三、 戏逍堂的剧目管理
        1.以制作人为核心的剧目管理
        2.“一戏一聘”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3.道具、布景等剧目资料的管理
        4.版权的管理
        四、 戏剧演出中成本管理
        1.戏逍堂戏剧制作、演出成本构成分析
        2.戏逍堂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第四节 核心支撑四:戏逍堂的市场运作
        一、 戏逍堂营销使命、规划
        1.现代营销学
        2.戏逍堂营销使命
        3.戏逍堂营销发展规划
        二、 营销基础
        1.基础一:戏逍堂的市场调查、客户细分
        2.基础二:戏逍堂话剧成本构成、门票定价
        3.营销途径
        4.常用营销方法
        5.戏逍堂常用宣传渠道
        6.戏逍堂的公关
    第五节 核心支撑五:戏逍堂的资源运作
        一、 资源整合
        1.资源整合的概念
        2.资源整合的本质
        3.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
        二、 资源整合贯穿在戏剧创作、营销的全流程中
        三、 戏逍堂资源整合实践
        1.创作方面的资源整合
        2.宣传推广资源整合
        四、 资源整合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 :戏逍堂与其他戏剧机构运作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选择这几家戏剧机构对比研究的原因
    第二节 这几家戏剧机构运作模式具体分析
        一、 昆明品质舞台季运作模式
        1.昆明品质舞台季简介
        2.昆明品质舞台季运作模式
        二、 现代人剧社运作模式
        1.现代人剧团简介
        2.现代人剧社运作模式
        三、 表演工作坊运作模式
        1.表演工作坊简介
        2.表演工作坊运作模式
        四、 四季剧团运作模式
        1.四季剧团的简介
        2.四季剧团运作模式
        五、 百老汇运作模式
        1.百老汇简介
        2.百老汇运作模式
        六、 宝冢歌舞团的运作模式
        1.宝塚歌剧团简介
        2.宝冢歌舞团的运作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9)故事和故事周边——2014年北京话剧舞台原创作品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归古典:耐心讲一个好故事
二、聚焦潜台词:传达一个好观念
三、克服无聊:寻找一个好讲法

四、好一个中国国家话剧院(论文参考文献)

  • [1]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D]. 李言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细腻、平和、真诚:新时代的英雄叙事风格[J]. 孙韵丰. 上海艺术评论, 2019(03)
  • [3]戏剧生态视野下的喻荣军创作[D]. 王斐. 上海戏剧学院, 2019(02)
  • [4]新世纪中国历史剧研究 ——以《伐子都》《商鞅》《赵氏孤儿》《北京法源寺》为例[D]. 张馨.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D]. 周慧. 上海戏剧学院, 2017(02)
  • [6]孙维世导演艺术研究[D]. 艾莎莎. 上海戏剧学院, 2016(02)
  • [7]《战马》:一场技术烘托下的观念胜利[J]. 张之薇. 上海艺术家, 2015(06)
  • [8]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D]. 苑永嘉. 云南艺术学院, 2015(07)
  • [9]故事和故事周边——2014年北京话剧舞台原创作品印象[J]. 谷海慧. 艺术评论, 2015(03)
  • [10]青年文艺论坛第四十期 文化新格局中的舞台艺术[A]. 孙佳山,陶庆梅,赵志勇. 青年文艺论坛:文化新格局中的舞台艺术(第四十期 ), 2014

标签:;  ;  ;  ;  ;  

什么中国国家大剧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