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迪庆市停止采伐与天然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关于迪庆市停止采伐与天然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迪庆天然森林停伐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龙志强[1](2021)在《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我国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则是各地方进行地理课程改革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还是偏远落后的小县城,都离不开乡土地理教育,可见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方面研究的重要性。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贴近生活和能够体现家乡特色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使基础教育改革得到有序的推进,改变教育仅仅只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状况,让教育回归学生的情感与生活。本文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首先对迪庆州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文主要选取迪庆州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研究学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迪庆州高中学校地理学科组的教师和各个年级的学生,了解现实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开发与应用策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主要存在教师和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内容了解程度不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重视程度和资金、人力资源投入程度不高,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等问题。通过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结合相关的研究理论,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提出基本原则,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主要策略有,让地理融入校园生活,构建情境要素信息库,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和资金投入,进行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对研究区域的现状和问题的解决方向有一定的把握后,本研究进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阶段,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实践调查,将迪庆州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梳理,整理出迪庆州的乡土地理概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开发原则,结合新课标及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整理出迪庆州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供开发与应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最后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开发了三个不同类型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教学案例,三种类型的案例适宜不同的教学需求,为迪庆州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探索新的思路。

吴成业[2](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郭思源[3](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木材采伐已不是林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已成为黑龙江省林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林下经济作为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举措,其优势随着生态建设的进步、民生改善的需要而不断得以凸显,发展林下经济使得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可能,林下经济在拉动林区快速发展和带动林区职工增收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探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探索保护森林资源、解放生态潜力的方式与方法,真正做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本文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撬动解决林区经济转型的研究对象,探索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不仅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发展食用菌、北药、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及采集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复合经营性产业。实现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养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业概念进行诠释和界定,采用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性论述,并归纳总结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测算现行林下经济发展识别林下经济优势发展产业类型,进而促进林区产业转型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框架。其次,从定性的角度测算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效率。对林下经济增长效率分析,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问题进行静态分析,将林下经济投资、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地面积作为投入变量,林下经济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融合中介效应分析法与调节效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快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林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林下经济从业人员的变化对林下经济总产值增长均存在显着影响。另外,生产效率对要素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主要存在于林下经济投资和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地面积的中介、调节作用相对较小。再次,提出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应用VAR模型首先分析了林下经济总产值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ADF检验法,为了确保建立VAR模型所用数据的质量,需要对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观测各变量数据是否呈现“同阶单整”的特征,避免后续建模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继续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林下经济总产值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间的经济变量存在的因果关系,检验林下经济总产值在一定的滞后期下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变量当期值有显着影响。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对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北药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林下产品加工业6大林下经济产业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带动能力。第四,提出林下经济优势产业类型与发展政策建议。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方面对林下经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优势识别分析,并分析相关数据,把六个产业分别进行量化,利用灰色GM预测模型分析探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趋势,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构建明确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系统工程,其对林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林区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林区职工就业都起了较大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引导林下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高旭[4](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粗放式的开采,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力难以协调,严重制约着林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国有林区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林区将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发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存在着转型改革力度和深度不足;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明显;人员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利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进行详细研究。运用SPSS25.0分析软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林区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林区转型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并创新林区的经营体制;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深入贯彻落实林区转型保障支持政策和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科技创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胡懿萌[5](2020)在《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修改后,赋予三十个自治州同设区的市一般享有地方立法权,自治州在原有自治立法权的基础上,又获得地方立法权,形成二元立法权结构,一方面通过自治立法权管理州内少数民族事务,促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行使地方立法权满足具体实际需求,推动地区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已有研究理论的总结及实例的梳理,发现目前自治州双重立法权存在界分不清问题:理论层面,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和适用标准尚不够明确,存在矛盾疏漏;实践层面,囿于立法理论层面的薄弱,导致立法实践中对这两种立法权选择不够精确,内容适格与否还存在疑惑。具体表现为:立法主体权力过于模糊、程序不够健全、无细致法律适用标准、民族元素适用混乱、立法领域及立法事项模棱两可等问题。对此试图寻找界分要点和协调路径,对于立法主体,可根据帕累托效率进行权力的自由裁量,进而选择适用双重立法权之一,应对自治州具体立法事务权力选择尚且缺乏明确适用标准的问题;对于立法内容,地方立法权涉及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皆缺乏明确的法律解释,亟须《立法法》解释说明,并且自治立法权涉及的民族元素需《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准确定位,同时对少部分民族元素稍显薄弱但仍需用自治立法权进行立法的领域作出详细说明,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重合”部分需要进一步作出立法规定;对于立法审批程序,可兼顾事前事后审批,通过立法优化完善自治州法治建设。

刘清泉[6](2020)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国有森工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我国森林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经济陷入危困的境地。随着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停止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政策的推行,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主营业务相继萎缩,导致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激发黑龙江国有森工的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6月30日成立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标志着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式打破原有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转型成为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江森工集团及下属的林业局子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发展是一件特别考验政府、企业和职工等经济主体智慧和勇气的事情。因此,选择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研究以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作为指导,以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状作为研究起点;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全面停伐政策出台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后的现状、企业转型的发展基础及转型的现实原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感知—影响—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要素,构建和提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其次,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提出从直接影响路径、间接影响路径和调节路径三个方面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行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再次,在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直接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转型动因→转型行为”影响显着,是所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中最高的,达到0.666。“构建自有品牌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最大,达到了 0.349。“互联网时代组织平台化转型方向→转型行为”与“大数据转型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147和0.149,与现实状况也比较符合。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自有品牌的构建,与现实情况比较相符。“机会识别能力→转型行为”、“组织学习能力→转型行为”、“企业执行能力→转型行为”和“转型创新能力→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路径中,路径系数分别为0.315、0.296、0.06和0.411。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型创新能力的路径系数最大,对企业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得出中介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中介变量转型能力后,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影响作用减弱(路径系数由0.67变为0.21),因此转型能力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为0.219,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视对机会识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迅速融入市场环境中。得出调节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调节变量转型程度后,转型程度在机会识别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与转型行为中存在调节作用,转型程度在企业执行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与转型行为中不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及对策建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的研究结果,从转型动因、转型能力、转型方向和转型程度四个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包括: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加速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现实依据。

龚贤[7](2019)在《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有限的要素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地区资源禀赋与耗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高污染以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增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相生。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环卫组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要通过新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法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更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不断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构成了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找准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来讲,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对云南省的绿色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等三对关系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分析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协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后,在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比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绿色工业、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比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此外,应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谢静[8](2019)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长江重要支流的发源地,甘南可以为黄河上游补充45%的水量,也因此被称为“黄河之肾”和“中华水塔”;草场面积408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3843万亩,属包括全省甚至青藏高原在内的天然牧场中,拥有极高载畜量和较大耐放牧性的草场,有亚洲一号天然草场的美誉;林地总面积2580.51万亩,是全国九大林区之一,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面积的30%;境内近41.82万公顷的湿地,其中还包括我国特有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以玛曲湿地、碌曲尕海湿地为代表,它们也是现有世界上湿地中保存最完好、生态功能最完善的其中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甘南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独特地位。2019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对甘肃脱贫攻坚任务给予了殷切希望,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将生态和脱贫做为底线任务来完成。甘南属于“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又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研究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有着宝贵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2015年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行动,三年来,不仅打响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品牌,同时还引领倡导农牧民群众改变传统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方式,修建了生态文明小康村,打造了“牧家乐”、“藏家乐”、“农家乐”一系列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为甘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对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相关国内和国外研究文献。第一章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关键词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章阐述了生态文明治理能力评估指标构建,指标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第三章根据甘南州生态治理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数据以及权重,并以迪庆州为对比对象,分析甘南州生态文明治理现状。第四章针对分析结果,归纳当前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五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最后部分为结语。

毛朝文[9](2019)在《中国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动力研究 ——基于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生态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相应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新时期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指示,中国天然林进入了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出台更有效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促进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有对天然林保护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及政策建议等方面,鲜有涉及政策变迁主题,也缺乏能够全面反映政策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因此,为更好地理解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过程、辨识其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本文将阶段分析框架与多源流分析框架进行嵌套,构建了一个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并结合案例分析探究了我国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中的驱动因素。我国的天然林保护政策既包括中央的指导性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也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的地方性政策。运用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进行梳理可知,中央层面的天然林保护政策的演变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至1987年为天然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构建阶段;1988至2000年为重点区域天然林保护的探索阶段;2001至2008年为天然林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阶段;2009年至今为天然林全面保护工作的开展阶段。福建省长期以来致力于对天然林的保护并在2016年成为国家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具有丰富的政策成果,因此,本研究选取福建省作为地方层级天然林保护政策的代表。梳理分析表明,福建省天然林保护经过三个阶段:2000至2005年为天然林限伐制度的强化阶段;2006至2008年为林业补偿机制健全阶段;2009年至今为天然林全面保护的探索阶段。总结中央和福建省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过程发现,各个阶段的源流事件构成各不相同,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变迁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实证结果表明,焦点事件激活了政策变迁,促使相关天然林保护问题被迅速识别且进入政府议程;林业行政力量主导政策变迁,林业部门地位的提高增加了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生态文明理念加速政策变迁,主要国家领导人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加快了对天然林的全面保护;地方试点经验牵引中央政策变迁,地方试点成败与否牵引着未来中央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的总体方向;中央顶层设计指导地方政策变迁,对地方调整天然林保护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最后,中央与地方政府互动会改变原计划政策的方向与内容,促使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的产生。

江巴齐林[10](2019)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探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推行开来,全域旅游建设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全域旅游旨在融合传统产业观光旅游业的资源、空间、产品、产业等各要素并将其优化升级最终成为科学的系统旅游。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经济的转型,纯粹的“景点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已经趋于弱化,在整个行业的模式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近年新兴的“全域旅游”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它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香格里拉市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全域旅游具体措施,全力构建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探究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历程时,笔者认识到不仅要从全域旅游理论及其战略路径方面着手,还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同时从两方面着手才能对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建设道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才能在了解与探究之中,思考其不足并提出相关认识以及建议。本文就绪论部分列举并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全球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了适度的回溯与综述。第一章从全域旅游本体概念的角度以及相关产业理论角度,罗列并阐述了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石和依据;第二章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及数据并进行分析解读,从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历史、现状和战略路径研究对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构建现状,旅游发展政策进行研究、概述与总结,思考并罗列出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三章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进一步的建设路径与方法进行了梳理与认识,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及对策;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二、迪庆天然森林停伐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迪庆天然森林停伐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出明确要求
        三、迪庆州的发展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用有客观需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主要概念阐释
        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乡土地理的内涵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
    第二节 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教育即生活”理论
    第三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要求
第三章 迪庆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方法和步骤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必要性认知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程度及效果
        三、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了解程度和获取情况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条件
        五、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态度
    第三节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程度
        二、学生对迪庆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态度
        三、学生对迪庆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感兴趣的程度
        四、学生对迪庆州乡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四节 调查结论
        一、教师和学生对迪庆州乡土地理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度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重视程度不高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四、乡土地理实践性教学难以开展
第四章 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
    第一节 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二、适用性原则
        三、综合性原则
        四、针对性原则
    第二节 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途径
        一、构建情景要素信息库
        二、建设乡土地理实践基地
        三、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和资金投入
        四、构建热爱乡土地理的校园文化
第五章 迪庆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第一节 迪庆州乡土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三、气候和植被
        四、水文
        五、自然资源
        六、人口和少数民族
        七、农业和工业
        八、旅游
    第二节 迪庆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内容
        一、迪庆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选择
        二、迪庆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建议
    第三节 迪庆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实践案例
        一、迪庆州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二、迪庆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案例
        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教师访谈题录
    附录 B 学生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范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下经济
        2.1.2 林下经济特征
        2.1.3 林下经济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区域经济理论
        2.2.6 土地经济理论
    2.3 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3.1 林下经济产品供需的经济学分析
        2.3.2 要素供需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3.3 投入产出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2.3.4 生产效率的中介调节效应分析
        2.3.5 优势林下经济产业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3.2.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总产值
        3.2.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产值概况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情况
        3.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情况
        3.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投资情况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情况
    3.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后续发展基础先天不足
        3.5.2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产业投入政策、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未全面落实
        3.5.3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影响投资者信心
        3.5.4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资金不足,生产企业经营融资困难制约产业发展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测算
    4.1 研究方法
    4.2 林下经济生产效率分析
    4.3 林下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4.4 林下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5.1 变量设置
    5.2 分析方法
        5.2.1 相关分析
        5.2.2 ADF检验
        5.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5.2.4 Granger因果检验
        5.2.5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5.3 林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分析
        5.3.2 ADF检验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5.3.4 林下经济投资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5.3.5 林地面积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5.3.6 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5.3.7 要素投入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
    6.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6.1.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
        6.1.2 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6.2 林下种植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3 林下养殖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4 北药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5 森林食品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6 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7 林下产品加工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7.1 积极引导林区改革进程,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7.2 优化林下投入产出关系,发挥林下经济产业规模效率
    7.3 巩固林下种养产业基础,扩大特色林下种养规模
    7.4 突出森林食品独特优势,挖掘林区医药市场潜力
    7.5 加强林区森林生态建设,增加游憩服务内在价值
    7.6 提升林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群
    7.7 培育新型林下经营模式,构建多元林下经济格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绿色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林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三、社会发展
    第二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意义
    第三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 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二) 林区企业经济生产效益分析
        二、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林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缓慢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五、经济转型动力不足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
        三、林区劳动力转移受限
        四、对林区经济转型的认识不足
第四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影响因素数据的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检验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建立回归模型
        二、回归模型检验
        三、模型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美国—建立国有林垂直管理模式
        (二) 德国—倡导近自然林业理论
        二、国内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吉林国有林区—大力发展智慧林业
        (二) 黑龙江国有林区—构建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
    第二节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一) 加快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
        (二) 创新林区经营体制
        二、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
        (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二)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三) 建立林业产业园区
        三、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二) 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建立健全林区保障体系
        (一) 加快推进林区科技创新
        (二) 制定林区税收优惠政策
        (三)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四) 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概述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概念与来源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实施概况
第二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属性界分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立法主体、对象和程序界分
    第三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立法事项界分
    第四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界分之困
第三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实例考察
    第一节 云南省各自治州地方立法权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云南省各自治州自治立法权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协调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协调要点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协调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二:法条统计表

(6)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2 国内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3 国内国有森工企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1 研究范围界定
        2.1.2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3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2 企业转型行为理论体系
        2.2.1 企业转型理论
        2.2.2 企业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2.3.1 产权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及现实原因
        3.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整体概况
        3.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
        3.1.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实原因
    3.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3.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水平测度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3.3.2 政府与企业定位模糊
        3.3.3 市场化组织机构转型举步维艰
        3.3.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驱动力分析
        4.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解析
        4.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驱动力分析
    4.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分析
        4.2.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动因
        4.2.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能力
        4.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程度
        4.2.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方向
    4.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4.3.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3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4 以转型能力为中介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3.5 以转型程度为调节效应在转型能力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4.1 理论模型构建
        4.4.2 各变量间的假设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模型验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问卷预调研
        5.1.3 正式问卷数据的收集
    5.2 结构方程模型简析
        5.2.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2.2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5.2.3 结构方程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5.3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5.3.2 前因变量的度量
        5.3.3 中介变量的度量
        5.3.4 调节变量的度量
        5.3.5 因变量的度量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变量相关性分析
    5.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7.1 测量模型分析
        5.7.2 结构模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
    6.1 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3 转型动因对转型能力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4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2 中介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3 调节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4 路径分析讨论及假设检验结果
        6.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讨论
        6.4.2 假设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对策建议
    7.1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
        7.1.1 转型动因方面
        7.1.2 转型方向方面
        7.1.3 转型能力方面
        7.1.4 转型程度方面
    7.2 提升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对策建议
        7.2.1 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
        7.2.2 加速机制体制改革
        7.2.3 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
        7.2.4 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7.2.5 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3个林业局子公司相关指标数据
附录B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研究调查
附录C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数据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1.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1.2.3 产业结构的内涵
        1.2.4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发展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2.2.3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2.3 简要述评
        2.3.1 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2.3.2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
    3.1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路径
        3.1.2 绿色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3.2.2 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3.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分析框架
        3.3.1 概念
        3.3.2 分析框架
第4章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1 云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云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态势
        4.1.2 云南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分析
        4.1.3 云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4.1.4 云南省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分析
    4.2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
        4.2.2 云南省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4.2.3 云南省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4.2.4 云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第5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
    5.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的基本问题
        5.1.1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5.1.2 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3 产业结构评价模式
    5.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分析
        5.2.1 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主要因素
        5.2.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3 绿色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分析
        5.3.1 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5.3.2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分析
        5.3.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分析
    5.4 绿色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评价
        5.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4.2 指标阈值标准判定
        5.4.3 评价结果
第6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6.1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硬伤”
        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
        6.1.2 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6.1.3 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但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6.2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软肋”
        6.2.1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6.2.2 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
        6.2.3 产业聚焦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差异较大
        6.2.4 民族旅游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第7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7.1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定位
        7.1.1 指导思想
        7.1.2 实施原则
        7.1.3 目标要求
        7.1.4 总体布局
    7.2 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研究
        7.2.1 绿色农业升级: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7.2.2 绿色工业升级: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7.2.3 绿色旅游业升级: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
    7.3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升级研究
        7.3.1 指导思想
        7.3.2 发展原则
        7.3.3 重点任务
        7.3.4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7.4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选择
        7.4.1 以技术革新、产业空间拓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
        7.4.2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8.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屏障
        8.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8.2.4 加强能源资源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绿色化升级水平
        8.2.5 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8)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
        (二)绿色发展
        (三)地方政府
        (四)治理
        (五)治理能力
        (六)生态治理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政府绩效评价理论
第二章 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二、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成
        (一)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描述
        (二)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主观评价指标体系描述
第三章 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评估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三、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客观指标分析
        (一)资源利用
        (二)环境治理
        (三)环境质量
        (四)生态保护
        (五)增长质量
        (六)绿色生活
        (七)生态旅游
    四、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
    五、主观指标体系分析
        (一)量表信度与效度
        (二)主观指标满意度计算方法
        (三)主观指标的数据统计
    六、甘南州生态治理成功经验
        (一)生态文明小康样板村——尕秀村
        (二)甘南州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行动
        (三)综合分析
第四章 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二)以GDP论英雄的惯性依然存在
    二、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投资不足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足
    三、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二)公众环保参与欠缺主动性
    四、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不足
        (二)草原生态系统脆弱
    五、增长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
        (二)经济基础薄弱
    六、绿色生活
        (一)城市绿色规划缺乏前瞻性
        (二)清洁能源普及率较低
    七、生态旅游
        (一)旅游市场良莠不齐
        (二)市场井喷式增长与接待能力的矛盾
第五章 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升建议
    一、资源利用方面
        (一)优化经济结构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二、环境治理方面
        (一)尝试环保投资新模式
        (二)提升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环境质量方面
        (一)建立长效机制
        (二)提升居民幸福感指数
    四、生态保护方面
        (一)提升水土保持的治理水平
        (二)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五、增长质量方面
        (一)助力脱贫攻坚任务
        (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六、绿色生活方面
        (一)提升城市规划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挖掘新能源潜力
    七、生态旅游方面
        (一)加大旅游市场的执法力度
        (二)提升旅游接待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中国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动力研究 ——基于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核心概念
    (三) 文献述评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 分析框架的构建依据
    (二) 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
三、中央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过程
    (一) 第一阶段:天然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构建,1978—1987
    (二) 第二阶段:重点区域天然林保护的探索,1988—2000
    (三) 第三阶段:天然林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2001—2008
    (四) 第四阶段:天然林全面保护工作的开展,2009年至今
四、地方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过程——以福建为例
    (一) 天然林限伐制度的强化阶段,2000—2005
    (二)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健全阶段,2006—2008
    (三) 天然林全面保护的探索阶段,2009年至今
五、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的动力分析
    (一) 相关焦点事件激活天保政策变迁
    (二) 林业行政力量主导天保政策变迁
    (三) 生态文明理念加速天保政策变迁
    (四) 地方试点经验牵引天保政策变迁
    (五) 中央顶层设计指导地方政策变迁
    (六) 中央与地方政府互动影响政策变迁
六、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探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域旅游及其理论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 乡村旅游概念
        (二) 生态旅游概念
        (三) 区域旅游概念
        (四) 全域旅游概念
    二、全域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一) 全域旅游的内涵
        (二) 全域旅游的特征
    三、全域旅游产业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三) 经济基础理论
第二章 香格里拉全域旅游现状调查
    一、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现状
        (一) 香格里拉市概况
        (二) 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资源
        (三) 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二、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探究
        (一) 迪庆香格里拉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二) 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三) 发展战略
    三、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资源分析
        (一) 本土资源特色分析
        (二) 市场资源分析
        (三) 游客目的分析
        (四) 旅游客群类型分析
    四、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品吸引力趋向弱化
        (二) 产业拉动力不足
        (三) 交通不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空间小
        (四) 市场营销强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强
        (五) 公共服务支撑力度不足,管理体制机制缺乏创新力
第三章 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综合分析
        (一) SWOT分析
        (二) 矛盾分析法
        (三) 分析小结
    二、对策建议
        (一) 陆空交通体系建设双重提升
        (二) 生态保护与资源整合结合升级
        (三) 营销宣传全面大力推进
        (四) 体制管理提升创新
        (五) 抓牢健全市场医疗
        (六) 带动旅游发展地区脱贫致富
    三、全域旅游景区构建路径思考
        (一) 全域景区的构建设计
        (二) 全季旅游线路设计
        (三) 精品路线设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迪庆天然森林停伐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D]. 龙志强.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D]. 郭思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高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D]. 胡懿萌. 三峡大学, 2020(06)
  • [6]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D]. 刘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龚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甘南州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研究[D]. 谢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中国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动力研究 ——基于扩展的多源流分析框架[D]. 毛朝文. 厦门大学, 2019(08)
  • [10]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发展探究及启示[D]. 江巴齐林.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迪庆市停止采伐与天然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