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超声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价

乳腺癌超声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价

一、乳腺癌声像图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提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李剑锋[2](2021)在《探讨建立乳腺良恶性结节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建立乳腺良恶性结节超声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评估模型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3589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的4009个结节(2018年1至12月3623个、2019年1月386个)、术前常规行乳腺超声检查、有手术后或穿刺术后病理结果者作为研究对象。(1)以2018年1月至12月的乳腺肿瘤患者的3623个结节为模型病例,回顾性地详细分析了每个乳腺结节的内部超声特征,分析结节有无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毛刺征或成角或微小分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物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大于1、病灶内伴微钙化及病灶相邻导管扩张共7个超声恶性征象。(2)计算以上7个超声征象评估乳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及NPV,进而分析其诊断乳腺癌相对危险度(OR)值的权重,并根据各个征象的权重给予相应的赋值评分。结合病人年龄并给予相应的赋值量化评分,Age=年龄<35岁者赋值0分,35岁≤Age<50岁者赋值1分,Age≥50岁者赋值2分,建立乳腺良恶性结节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3)以ACR BI-RADS为标准,提出US-BI-RADS分类为3类、4亚类(4a类、4b类、4c类)及5类的评分标准,绘制ROC曲线及箱图,然后以2019年1月的386个结节为测试病例,进而通过综合分析模型评估乳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1)依据以上7个超声恶性征象的OR值排序:X4=后方回声衰减(181.65)>X2=边缘模糊或成角等(37.55)>X3=内部回声不均匀(22.86)>X5=结节纵横比大于1(18.68)>X1=形态不规则(13.70)>X7=相邻导管扩张(12.61)>X6=内伴微钙化(11.13),并给予相应的赋值评分,各个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评分Total score=Age+X4*3+(X2+X3+X5)*2+(X1+X6+X7)*1。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85,95%置信区间范围为0.981~0.989。取5分作为超声评估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主要分界点,其评估乳腺良恶性肿物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PPV、NPV依次分别为94.76%、99.18%、97.29%、98.85%及96.21%。(2)根据ACR BI-RADS标准,设Total score≤2分为US-BI-RADS 3类结节,3分为4a类结节,4分为4b类结节,5分为4c类结节,≥6分为5类结节;按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分类后模型病例3类、4a类、4b类、4c类、5类结节的恶性构成比依次为2.01%、5.26%、21.09%、91.75%、99.35%,测试病例3类、4a类、4b类、4c类、5类结节的恶性构成比依次为1.69%、6.06%、23.53%、90.91%、97.96%。结论: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可行性较大,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风险评估准确度较高,简便易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张敏[3](2021)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表现、影像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关系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不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6年至2020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81例乳腺DCIS病灶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型(297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型(358例)和三阴性型(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及超声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对DCIS各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表现、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结果:本组病例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27-87岁,最常见患病年龄为40-49岁(36.0%),其次是50-59岁(32.3%)。筛查者288例(42.3%),有症状者393例(57.7%),其中,有症状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肿块/局部软组织增厚(272/681,40.0%)。(1)临床病理学表现:高级别、粉刺性坏死、Ki67指数高表达更常见于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DCIS(P均<0.017);HER2阳性型较ER阳性型DCIS肿瘤范围更大(2.5cm vs 1.6cm),达统计学差异;此外,高级别、粉刺性坏死、HER2阳性、ER阴性及Ki67指数高表达在钙化性DCIS病灶中更普遍。(2)X线摄影表现:HER2阳性型DCIS高达40.5%表现为明显的钙化性病变,而ER阳性患者高达20.5%为阴性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ER阳性型以无定形钙化(92/173,53.2%)多见,而HER2阳性型中更多见细小多形性(108/263,41.1%)、细线样/细线分支状钙化(51/263,19.4%)。此外,团簇状分布钙化(78/173,45.1%)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钙化(106/263,40.3%)常见于HER2阳性型(P<0.017)。(3)超声表现:各亚型DCIS最常见的超声影像是肿块(382/681,56.1%)、其次是低回声区(152/681,22.3%),导管异常为63例(63/681,9.3%),单纯点状强回声(21/681,3.1%)及结构扭曲(13/681,1.9%)相对少见,各亚型间超声表现差异不大。此外,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DCIS超声所示肿块以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后方声影多见,且常伴随点状强回声(P均<0.017)。结论:DCIS临床病理表现、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分型有一定关系。HER2阳性型、三阴性型及钙化性DCIS临床病理表现恶性程度更高,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乳腺DCIS的X线表现及超声声像图的某些特征可为预测病灶分子生物标记物的表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史瑶[4](2021)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M患者93例,术前均常规行乳腺及腋窝淋巴结(ALN)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科所回报结果为金标准,将ALN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对超声所显示的两组淋巴结声像图特征等行对比分析,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本组93例DCISM患者,共有9例发生ALNM,转移率为9.68%;术前超声共检出53例淋巴结肿大,ALN的超声检出率为57.0%。超声诊断DCISM患者ALNM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66.7%、90.9%、86.8%、9.1%、33.3%。(2)本研究中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横径及纵横比的均值分别为1.08(0.53~2.15)与1.53(1.29~1.64),与淋巴结未转移组的0.59(0.38~0.88)与2.01(1.17~3.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皮质是否增厚、淋巴门是否消失及血流信号丰富程度方面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取淋巴结横径≥0.76cm诊断ALNM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95.5%;取淋巴结纵横比≤1.65诊断ALNM的敏感度达100%,特异度为61.5%。结论:DCISM患者ALNM率低,DCISM患者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在皮质厚度、血流分布、淋巴门结构是否消失、横径及纵横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取淋巴结纵横比≤1.65和(或)横径≥0.76cm可提高超声对ALN转移的诊断率。第二部分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DCISM患者发生ALNM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3例DCISM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特征,先采用卡方检验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CISM患者ALNM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两组间ER表达阳性(P=0.022)、浸润灶≥2个(P=0.026)及脉管癌栓(P<0.00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R表达阳性(P=0.021)、浸润灶≥2个(P=0.012)为DCISM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CISM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其中ER表达阳性及多灶微浸润可能预示着ALNM,此类患者应行更为积极的ALN管理方式。

李思奕[5](2021)在《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乳腺背景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优势》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否受不同乳腺背景影响。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3例,根据乳腺背景超声分型法分为致密型乳腺和非致密型乳腺。比较不同乳腺背景下二维超声呈现高回声晕与超声造影呈现增强范围扩大的比例,新辅助化疗前后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大小测量情况的组间差异,及两种方法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准确率,分析影像学差异的病理学基础。结果:致密乳腺背景下的乳腺癌二维超声表现晕征比例低于非致密乳腺背景下的乳腺癌(χ2=7.224,P=0.007)。新辅助化疗后不同乳腺背景下超声造影对病灶测量均与病理实际大小相近(P>0.05),新辅助化疗前致密乳腺背景下二维超声对乳腺癌病灶大小的测量值小于超声造影,新辅助化疗后致密乳腺背景下二维超声测量值大于超声造影(P<0.05)。二维超声、超声造影评估致密乳腺背景下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9.1%、70%和87%、83.3%;评估非致密乳腺背景下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3.6%、76.5%和84.8%、88.2%。结论:超声造影检查不受乳腺背景影响,能够提高超声技术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效能。

肖榕[6](2021)在《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预测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发病率最高,致死率占第二位。早期准确诊断乳腺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乳腺超声的分类标准是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主要根据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等形态学信息鉴别肿瘤良恶性,尽管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但主观性较强。影像组学能够通过高通量数据提取算法将医学影像转化为高维、可利用的定量的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各种算法对所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乳腺肿瘤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对比该模型与不同年资超声医师的预测效能,以探讨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超声门诊行乳腺超声检查的362例患者的362个乳腺肿瘤灰阶图像,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或组织学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分割肿瘤病灶并从感兴趣区(ROI)图像中提取大量影像组学特征。本研究总共提取了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将数据集随机分为影像组学训练队列(n=241)和影像组学验证队列(n=121)。在影像组学训练队列中,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特征选择法(m 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及校准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在独立的影像组学验证队列中使用相同方法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模型与不同年资超声医师的诊断能力,进一步探究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肿瘤良恶性的价值。结果最终精选出15个与恶性乳腺肿瘤高度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训练队列及验证队列模型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依次是0.84,0.760,0.839,0.713;0.84,0.714,0.821,0.652。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模型预测无明显偏差(P>0.05),模型预测性能与年资10-12年医师相当(P>0.05),显着低于年资25-30年医师(P<0.001),但显着高于年资4-5年医师(P<0.001)。结论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的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

吴晓杭[7](2021)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微钙化灶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乳腺X线钼靶摄影上表现为仅见微钙化未见其他异常的病变部位所对应的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的声像图特征,探究影响ABVS微钙化检出的因素,ABVS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比较ABVS与X线钼靶摄影对乳腺微钙化病变的诊断效能,研究二者在微钙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乳腺微钙化疾病的检出率与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术前接受乳腺X线钼靶摄影及ABVS检查且有完整的病理资料的患者。术前乳腺X线钼靶摄影表现为仅见微钙化未见其他异常,共83例患者,90个病灶,其中78例为单病灶,6例为2个病灶。患者年龄为26-77岁之间的女性,平均年龄48岁。患者在术前分别接受X线钼靶摄影和ABVS检查,且二者间隔不超过1个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通过X线钼靶摄影上的微钙化信息,在超声工作站回顾性查找微钙化对应部位的ABVS声像图特征,将X线钼靶摄影的微钙化区域对应的ABVS图像表现分类为:一ABVS见微钙化:包括1.微钙化伴肿块;2.微钙化伴导管改变;3.仅见微钙化。二ABVS未见微钙化:包括1.未见异常;2.未见微钙化但ABVS发现声像图异常(肿块或导管改变),并记录ABVS声像图上病灶的直径大小,观察ABVS冠状面是否出现汇聚征。探究影响ABVS微钙化检出的因素,分析ABVS特征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获得并比较ABVS和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微钙化灶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敏感度、特异度。研究结果:1.ABVS可以显示出微钙化的四种分布模式;簇状分布,散在分布,沿导管分布和附导管壁分布。X线钼靶摄影上微钙化呈节段性分布时,ABVS上对应的微钙化多为沿导管分布。ABVS在微钙化的形态显示上,表现为点状或沙砾状强回声或强光斑,而无法细致区分各个微钙化的形态差异。2.患者年龄、乳腺腺体类型、X线钼靶摄影上微钙化的形态及分布、X线钼靶摄影的BI-RADS分级均不会影响ABVS对微钙化的检出。相比于乳腺良性病变,ABVS对乳腺恶性病变内的微钙化的检出率更高(55.8%VS 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VS上的病变大小与良恶性有关,当X线钼靶摄影表现为单纯微钙化而对应的ABVS上显示的病灶≥2cm时,恶性可能性大(P<0.05)。ABVS图像上显示汇聚征在诊断微钙化病灶良恶性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01)。4.X线钼靶摄影上表现为微钙化型的乳腺癌,在ABVS声像图上,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比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更容易表现为微钙化伴肿块(76.0%vs 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IS更容易表现为微钙化伴导管改变(62.5%vs 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在冠状面更容易发现汇聚征象,而DCIS更容易在冠状面显示出呈簇状分布的微钙化。5.ABVS与X线钼靶摄影对乳腺微钙化病灶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ABVS为85.1%和77.4%,X线钼靶摄影为72.3%和55.8%;ABVS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在X线钼靶摄影上表现为单纯微钙化病变的良恶性,且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X线钼靶摄影。ROC曲线研究结果显示,ABVS与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微钙化病变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和0.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4,P=0.045)。结论:X线钼靶摄影表现为单纯微钙化型病变时,仅依靠X线钼靶摄影的微钙化特征并不能很好的辨别良恶性。ABVS在展现空间解剖关系、显示肿块和导管改变等方面占据优势,可以明确病变具体部位、大小以及冠状面形态特征,提高乳腺微钙化病变良恶性的诊断。ABVS的微钙化检出率只与病理的良恶性有关,患者年龄、腺体类型、X线钼靶摄影上微钙化的形态、分布和分级均不会影响ABVS对微钙化的检出。ABVS对声像图上不伴有异常回声的微钙化的检出率较低,对于微钙化形态的显示还有待提高。总的来说,ABVS对乳腺微钙化病变整体诊断效能优于X线钼靶摄影,ABVS对于微钙化病变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是诊断微钙化病变的必要检查方法。

杨晔[8](2021)在《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前言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诊断依赖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以超声引导下10-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系统性穿刺活检因缺乏目标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多模态图像在前列腺病灶的定位及定性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多模态图像对PCa的诊断及检出价值,并从病理组织学方面探讨多模态图像的特征。第一部分: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怀疑PCa的患者,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等多模态超声图像特点,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PCa的效能,确定超声造影参数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PCa的临界点,观察超声造影参数及超声弹性成像与PCa病理级别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恶性结节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级及3级者占94.67%(71/75),良性结节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级及3级者占57.58%(3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的造影参数PI、AUC、WIS及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的PI、AUC及WIS值大于良性结节,而TTP值小于良性结节。PI、AUC、WIS及TTP值在恶性结节与同深度对侧位置的良性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的PI、AUC及WIS值大于对侧良性组织,而TTP值小于对侧良性组织。PI、MTT、AUC及TTP值在病理1级组PCa与2级组以上(含2级)PCa之间、1+2级组与3级组以上(含3级)PC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MTT、AUC、HT及TTP与PCa的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407、0.572、0.477及-0.311,而RT及WIS与PCa的病理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PI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78.30%,PI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6.47 d B。AUC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敏感度为98.30%,特异度为66.70%,超声造影参数AUC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340.39d Bs。WIS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9,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53.30%,WIS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15d B/s。恶性结节中弹性评分4分及5分者占77.03%(57/74),良性结节中弹性评分4分及5分者占7.5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1级组与2级组以上PCa、1+2级组与3级组以上PCa的超声弹性评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病理级别与弹性评分明显相关(P=0.0001)。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84,诊断PCa的敏感度为76.00%,特异度为92.42%,弹性评分4分为PCa的最佳诊断点。结论:前列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血流丰富。超声造影参数PI、AUC、WIS及TTP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有重要价值。造影参数PI、MTT、AUC及TTP可作为鉴别临床显着PCa与临床非显着PCa的指标。PI、MTT、AUC、HT及TTP与PCa的病理级别相关,PI可作为PCa病理级别判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PI、AUC及WIS在PC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最佳诊断点分别为16.47 d B、1340.39d Bs及1.15d B/s。前列腺恶性结节的弹性评分高于良性结节,PCa的病理级别与弹性评分呈正相关性。弹性评分4分可作为PCa的最佳诊断点。第二部分: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对前列腺癌检出价值的研究目的:应用多模态图像融合经直肠超声指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与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比较,探讨其在PCa检出率及病理分级准确性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2月怀疑PCa于我院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穿刺活检前对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生成前列腺多模态图像,确定PCa可疑病灶,在多模态图像的引导下对可疑病灶进行靶向穿刺活检。靶向穿刺结束后,进行前列腺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若多模态图像未显示可疑PCa病灶,则仅进行系统性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PCa检出率、PCa阳性针率、前列腺穿刺组织病理级别以及穿刺组织与根治术后组织病理级别的符合率等指标,分析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的应用价值。结果:231例疑似PCa患者,穿刺及根治性切除病理诊断恶性109例,其中靶向穿刺法检出恶性病例99例,系统性穿刺法检出恶性病例94例。恶性病例中109例均为前列腺腺癌。良性病例中肉芽肿性结核1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4例,前列腺增生117例。系统性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69%(94/231),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靶向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2.86%(9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637)。231例疑似PCa患者,系统穿刺法共穿刺2772针,阳性针数为528,系统穿刺法的阳性针率为19.05%(528/2772),靶向穿刺法共穿刺390针,阳性针数为197,靶向穿刺法的阳性针率为50.51%(197/390),两种方法的阳性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78,P<0.001)。靶向穿刺法对病理3级组及以上PCa的检出率为75.76%(75/99),系统性穿刺法对病理3级组及以上PCa的检出率为60.64%(57/94),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5)。靶向穿刺法检出3级组及以上针数占总阳性针数的比例为71.57%(141/197),系统性穿刺法检出3级组及以上针数占总阳性针数的比例为58.33%(308/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9,P=0.002)。以根治性术后组织病理为“金标准”,靶向穿刺法组织病理级别符合率为76.79%(43/56),系统性穿刺法组织病理级别符合率为57.14%(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27),靶向穿刺法的符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结论:仅看PCa总体检出率,多模态图像靶向穿刺活检法与系统性穿刺活检法相比并没有优势。但是,靶向穿刺法的阳性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在检测3级组以上癌症的数量方面,不管是阳性病例数还是阳性针率,靶向穿刺法都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在检测临床有意义的PCa时,靶向穿刺法较系统性穿刺法更有优势。以根治性组织病理为金标准,靶向穿刺法的病理级别符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靶向穿刺法对肿瘤病理级别的评估更准确。然而,靶向穿刺法不能替代系统性穿刺法,二者互为补充,“靶向+系统”的活检模式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漏诊,又可以对肿瘤级别进行准确的评估。第三部分: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方法:选取可疑PCa且多模态超声提示前列腺局灶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病灶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VEGF及α-SMA)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组织内CD34、VFGF及α-SMA的表达,测定组织内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所测数据与病灶病理及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前列腺病灶超声特征与病理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CD34、VEGF及α-SMA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显着差异。VEGF表达与MVD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VEGF表达及MVD计数与α-SMA存在正相关性。MVD及α-SMA表达与PCa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胶原纤维含量、肌纤维含量及Col Ⅰ含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灶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olⅢ含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差异不显着。良性及恶性病灶内,Col Ⅰ含量均显着高于ColⅢ含量。α-SMA表达与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胶原纤维/肌纤维比值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与肌纤维含量有较高的负相关性。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与PCa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肌纤维含量与PCa病理级别呈负相关。病灶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血流丰富的病灶MVD计数及VEGF表达较高。超声造影参数PI-MVD、AUC-MVD、HT-MVD呈正相关。PI-VEGF、AUC-VEGF、HT-VEGF、WIS-VEGF呈正相关。硬结节的胶原纤维及Col Ⅰ含量高于软结节,而肌纤维含量低于软结节,ColⅢ含量在软结节与硬结节之间无明显差异。超声弹性评分与病灶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胶原纤维/肌纤维比值及Col Ⅰ/Col Ⅲ比值呈正相关。超声弹性评分与肌纤维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超声弹性评分与Col Ⅲ含量无显着相关性。超声弹性成像所示软结节与硬结节内Col Ⅰ及Col Ⅲ的排列方式存在显着差异,软结节组以分层排列方式为主,硬结节组以交叉排列方式为主。病灶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PI、AUC及血流等级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病灶的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相关,造影参数PI、AUC与组织MVD计数及VEGF表达相关,MVD计数及VEGF表达影响超声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特征,二者高表达与病灶内血流丰富密切相关。超声弹性评分与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Col Ⅰ/Col Ⅲ比值、胶原纤维/肌纤维、肌纤维含量有关,胶原纤维含量高、Col Ⅰ含量高而肌纤维含量低的病灶较硬。Col Ⅰ及Col Ⅲ排列方式影响结节硬度,呈分层排列特点的病灶较软,呈交叉排列特点的病灶则较硬。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血流等级、造影参数PI及AUC相关,α-SMA标记的CAFs可能是影响前列腺病灶超声弹性成像与血流成像特征的重要因素。

龙小雪[9](2020)在《应用化疗药及内分泌药后兔肝的超声表现及病理改变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实验兔应用化疗药及内分泌药后血生化改变、兔肝超声表现及兔肝病理所见,并进行对照研究,重点观察肝脂肪损害的情况。方法: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普通饲料+淀粉组(A组)、高脂饲料组(B组)、表阿霉素+环磷酰胺+三苯氧胺+普通饲料组(C组)、表阿霉素+环磷酰胺+三苯氧胺+高脂饲料组(D组),每组10只。于用药前测定肝功能及血脂,对兔肝行常规超声检查,测定兔肝剪切波速度。A组、B组喂养6个月,C组、D组应用6个周期化疗药及3个周期的内分泌药后再次行上述检查,并将用药前后的所测的肝功能、血脂、常规超声表现及剪切波速度值进行对比,最后行兔肝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A组用药前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及D组用药后AST值较用药前增高(p<0.01),用药后C组和D组AST值均高于B组,C、D组AS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C组和D组用药后ALT值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用药后C组和D组值均高于B组,D组又高于C组(p<0.05);A组用药前后甘油三脂(TC)和总胆固醇(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用药后TC、TG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用药后B组和D组TC、TG值均高于C组,D组TC又高于B组(p<0.05)。超声A组用药前后声像图无明显变化,B组显示肝体积稍增大,肝实质回声致密增强,C组显示肝包膜欠光滑,肝实质回声稍增强不均,胆管及门脉管壁回声稍增强,D组除了C组超声表现外,还可见肝实质致密增强。A组用药前后剪切波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B、C、D组用药后剪切波速度较用药前增加(p<0.01)。病理结果A组用药前后未见异常改变;B组可见中-重度脂肪变性、轻-中度水肿;C组可见轻度脂肪变性,中至重度水肿,局灶性淤血及淤胆,少-中量炎细胞浸润,局限性纤维化;D组可见中至重度脂肪变性,中至重度水肿,局灶性淤血及淤胆,少-中量炎细胞浸润,局限性纤维化,还可见肝结节再生。结论:单纯应用化疗药及内分泌药家兔尽管肝病理上出现了一些脂肪变性损害,但在超声上未出现明显脂肪肝改变,而单纯应用高脂饲料和应用化疗药+内分泌药+高脂饲料的家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脂肪肝超声表现及病理改变,表明高脂饲料对产生脂肪肝起主要作用。声辐射脉冲成像技术(ARFI)对上述药物所造成的肝损害定量评价有一定价值。

李玉婷[10](2020)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与病理诊断差异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由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提出超声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l-RADS)分类,规范了乳腺超声诊断分类,已被广泛应用。超声BI-RADS不同分类等级提示病变恶性程度存在差异,对定性有了较为统一的评判标准,从而针对每一分类病变采取相应的临床管理模式。若超声BI-RADS分类能够较好地评估乳腺病变,则可为临床诊断准确性提供有效支持。在超声诊断检查中,存在超声BI-RADS分类定性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病变,往往这类病变可能因没有得到早期及时确诊或其相应的临床管理,导致患者被过度治疗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期。本研究通过对比超声BI-RADS分类与乳腺病变病理组织学诊断,总结二者定性不一致病例的声像图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类型,探讨二者不一致原因,从而更加规范超声BI-RADS分类,提高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方法]2017年1月~2019年3月,所有患者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乳腺超声检查,病变经活检(穿刺、微创、开放手术)且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共计患者3579例,病理标本3590组。经筛查符合研究标准及分组要求,共计患者135例,病理标本144组。根据符合的分组要求,分别回顾分析92例患者共99组病理标本,超声BI-RADS归为4b、4c、5类,病检结果为良性病变;回顾分析43例患者共45组病理标本,超声Bl-RADS归为2、3、4a类,病检结果为高危病变:交界性病变、非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和非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lobular hyperplasia,ALH)及恶性病变。分析声像图表现并结合病理组织学结果,归纳乳腺病变超声BI-RADS分类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良恶性不一致病变的病理类型及声像图表现,总结乳腺病变声像图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探讨乳腺超声声像图中异病同像,同病异像如何规范及准确诊断病变。[结 果]1.病检结果为良性病变,超声Bl-RADS归为4b类84.85%(84/99)、4c类 11.11%(11/99)、5 类 4.04%(4/99)。2.病检结果为高危病变(交界性病变、非典型导管增生、非典型小叶增生)及恶性病变,超声Bl-RADS 归为 2 类0.00%(0/45)、3 类 15.56%(7/45)、4a 类 84.44%(38/45)。3.病变的形状、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超声特征在超声BI-RADS分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病变的形状、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超声特征对BI-RADS分类中有影响。4.病变的生长方向、钙化超声特征在超声BI-RADS分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病变的生长方向、钙化超声特征对Bl-RADS分类有影响。[结论]1.BI-RADS分类规范和标准化了乳腺病变超声检查,与传统超声乳腺病变诊断无判别分类比较,有较高的准确性。2.部分的乳腺良性病变在超声可表现出恶性病变改变,多诊断为BI-RADS 4b、4c、5 类。3.部分的乳腺高危病变及恶性病变在超声可表现出良性病变改变,多诊断为 BI-RADS 3、4a 类。4.乳腺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的改变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其表现有密切联系。

二、乳腺癌声像图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声像图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探讨建立乳腺良恶性结节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1.2.2 超声声像图采集
    1.3 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各超声征象鉴别乳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2.3 建立乳腺良恶性结节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
    2.4 模型病例及测试病例的恶性构成比
3 讨论
    3.1 量化评分指标分析
    3.2 不同病理结果的结节分析
        3.2.1 乳腺良性病变
        3.2.2 乳腺癌前病变
        3.2.3 乳腺叶状肿瘤
        3.2.4 乳腺恶性病变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超声医学新技术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超声与病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表现、影像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检查设备及方法
        2.1 乳腺X线摄影检查
        2.2 乳腺超声检查
    3 诊断标椎
        3.1 影像学诊断标椎
        3.2 病理学诊断标椎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DCIS临床病理学表现
        1.1 不同分子分型DCIS临床病理学表现比较
        1.2 钙化型与非钙化型DCIS临床病理学表现比较
    2 DCIS乳腺X线摄影表现
        2.1 不同分子分型DCIS乳腺X线摄影病变类型比较
        2.2 不同分子分型DCIS乳腺X线摄影钙化形态、分布比较
    3 DCIS超声表现
        3.1 不同分子分型DCIS超声病变类型比较
        3.2 不同分子分型DCIS肿块性病变的超声表现比较
讨论
    1 临床资料特点
    2 DCIS各分子分型及钙化性、非钙化性DCIS的临床病理表现分析
    3 DCIS各分子分型乳腺X线摄影表现分析
    4 DCIS各分子分型超声表现分析
    5 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与影像表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对DCISM患者ALNM的诊断价值
        2.2 转移组和未转移组腋窝淋巴结超声特征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病例特点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超声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乳腺背景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临床资料与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仪器与方法
        2.1 检查设备及药物
        2.2 检查方法及观察指标
        2.3 乳腺背景分型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患者乳腺背景分组及一般资料
    2 不同乳腺背景下的乳腺癌病灶边缘影像学特征
    3 不同乳腺背景下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影像学评估与病理对照
    4 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乳腺背景分型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对照研究
讨论
    1 乳腺背景的分型
    2 不同乳腺背景下的乳腺癌病灶边缘影像学特征
    3 不同乳腺背景下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影像学评估与病理对照
    4 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乳腺背景分型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对照研究
    5 不足与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乳腺背景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预测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的评估及治疗里的应用
    参考文献

(7)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微钙化灶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与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病理结果
    2.X线钼靶摄影表现
    3.影响ABVS的微钙化检出率的因素
    4.ABVS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
    5.ABVS与X线钼靶摄影显示微钙化形态及分布的对比
    6.比较ABVS与X线钼靶摄影两种检查诊断乳腺微钙化病变的效能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成像新技术对伴微钙化乳腺病变的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8)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经直肠超声检查
        2.2.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2.2.4 超声造影检查
        2.2.5 前列腺穿刺活检
        2.2.6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前列腺结节例数
        3.3 前列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4 前列腺恶性结节与同深度对侧位置组织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 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1 病理1级组与2级组以上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2 病理1+2级组与3级组以上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6 前列腺癌病理级别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7 超声造影参数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3.8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结节例数
        3.9 前列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弹性评分的比较
        3.10 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超声弹性评分的比较
        3.11 前列腺癌病理级别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12 超声弹性评分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4 讨论
        4.1 超声造影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4.2 超声弹性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4.3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对前列腺癌检出价值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经直肠超声检查
        2.2.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2.2.4 超声造影检查
        2.2.5 MRI检查及MRI-TRUS融合成像
        2.2.6 前列腺穿刺活检
        2.2.7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病理结果
        3.3 穿刺结果
        3.3.1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PCa检出率的比较
        3.3.2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阳性针率的比较
        3.3.3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对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检出例数
        3.3.4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检出不同病理级别的阳性针数
        3.3.5 多模态图像中各种成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价值
        3.3.6 穿刺组织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符合程度的比较
    4 讨论
        4.1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性穿刺法前列腺癌检出率及阳性针率的比较
        4.2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检出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比较
        4.3 多模态图像中各种成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价值
        4.4 穿刺活检组织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符合程度的比较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超声图像获取及分析
        2.2.1 仪器
        2.2.2 超声检查
        2.2.3 弹性图像评估
        2.2.4 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
        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1 诊断金标准
        2.3.2 标本留取与保存
        2.3.3 仪器与试剂
        2.3.4 HE染色步骤
        2.3.5 Masson染色步骤
        2.3.6 天狼星红染色步骤
        2.3.7 免疫组化SP法染色步骤
        2.4 显微镜摄像及图像分析
        2.4.1 仪器
        2.4.2 显微镜摄像
        2.4.3 实验图像分析软件及使用方法
        2.4.4 实验结果判读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理结果
        3.2 超声声像图结果
        3.3 前列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3.1 MVD计数
        3.3.2 MVD在各组PCa中的表达
        3.3.3 MVD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4 VEGF表达
        3.3.5 VEGF在各组PCa中的表达
        3.3.6 VEGF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7 组织中VEGF与MVD表达的相关性
        3.3.8 α-SMA表达
        3.3.9 α-SMA在各级别PCa中的表达
        3.3.10 α-SMA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11 α-SMA表达与VEGF及MVD的相关性
        3.4 前列腺组织胶原纤维、肌纤维含量
        3.4.1 前列腺组织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
        3.4.2 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在各级别PCa中的含量
        3.4.3 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4.4 前列腺组织Ⅰ型胶原纤维与Ⅲ型胶原纤维含量
        3.4.5 ColⅠ在各级别PCa中的含量
        3.4.6 ColⅠ含量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4.7 α-SMA表达与胶原纤维及肌纤维的关系
        3.5 前列腺病灶超声指标与病理指标比较
        3.5.1 前列腺病灶血流与MVD及VEGF表达
        3.5.2 前列腺病灶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
        3.5.3 超声造影参数与MVD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
        3.5.4 超声软硬组病灶间病理指标差异
        3.5.5 超声弹性评分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5.6 Col Ⅰ、Col Ⅲ排列方式与结节硬度的关系
        3.6 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及造影参数的关系
    4 讨论
        4.1 前列腺病灶超声多模态检查结果
        4.2 MVD、VEGF的表达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3 胶原纤维含量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4 肌纤维含量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5 α-SMA的表达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应用化疗药及内分泌药后兔肝的超声表现及病理改变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实验动物
        2.1.2 仪器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药物选择
        2.2.2 药物用法
        2.2.3 肝功血脂检测
        2.2.4 超声检查
        2.2.5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四组 AST、ALT 实验前后比较
    3.2 四组 TC、TG 实验前后比较
    3.3 四组肝脏常规超声图像实验前后比较
    3.4 四组肝脏剪切波速度实验前后比较
    3.5 四组实验后肝脏病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与病理诊断差异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与病理诊断差异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乳腺癌声像图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探讨建立乳腺良恶性结节US-BI-RADS量化评分分类标准模型的初步研究[D]. 李剑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表现、影像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关系的分析[D]. 张敏. 青岛大学, 2021(02)
  • [4]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D]. 史瑶.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乳腺背景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优势[D]. 李思奕.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预测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D]. 肖榕.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微钙化灶的对比研究[D]. 吴晓杭.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D]. 杨晔.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应用化疗药及内分泌药后兔肝的超声表现及病理改变的对照研究[D]. 龙小雪. 河北大学, 2020(08)
  • [10]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与病理诊断差异病例分析[D]. 李玉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乳腺癌超声改变的诊断价值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