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

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

一、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东[1](2021)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开始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而行腹腔镜或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旨在评价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其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21年4月的30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R0切除率、携带胃管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住院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均无死亡。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水平、Bismuth-Corlette分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完成腹腔镜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10.71±4.92cm vs 24.625±2.1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R0切除率、携带胃管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13.29±4.14天vs 17.50±4.69天),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相当的,但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具有腹壁切口小、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在完善的术前评估、适当的病例选择下,肝门部胆管癌可以作为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李传涛[2](2021)在《术前NLR和PLR与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后临床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在我科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血常规及术后病理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以及术前NLR和PLR是否对T分期有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肝门胆管癌的10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最佳截止值,由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前NLR和PLR与肝门胆管癌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来确实术前NLR和PLR对T分期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由ROC曲线可知,NLR和PLR的最佳截止值分别为4.12和184.56。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NLR与肿瘤位置(χ2=5.622 P=0.018)和T分期(χ2=8.501P=0.004)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联,P>0.05;术前PLR与T分期(χ2=9.350 P=0.002)、肿瘤大小(χ2=4.720 P=0.030)和淋巴结转移(χ2=6.692 P=0.010)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位置、TNM分期无关联,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NLR与T分期(OR=2.999,P=0,026)和肿瘤位置(OR=0.346,P=0.032)有关联;术前PLR与T分期(OR=3.635,P=0.007)和肿瘤大小(OR=1.728,P=0.031)有关联,与淋巴结转移转移无相关性,P>0.05。术前NLR和PL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95%CI 0.727-0.894,P<0.01)和0.794(95%CI0.708-0.880,P<0.01),表明术前NLR和PLR对不同T分期有预测价值。结论术前NLR和PLR是一种简单、便捷、实用的检测指标,可以用于术前对肝门胆管癌病理特征的评估,同时对不同的AJCC T分期有预测价值。

范雪融[3](2021)在《胆管癌R0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基于全基因序列检测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对行胆管癌标准化R0根治+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并全基因序列检测来精准靶向治疗联合传统化疗这一治疗方式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在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入住我院的肝内、外胆管癌患者,完善相关MRI,B超,门脉CT,血生化,血细胞分析,肿瘤标记物等检查,充分与我院医师讨论评估,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27例,与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进行沟通,介绍手术方式和术后的相关后治疗,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项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以及新兴的精准靶向治疗和辅助化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胆管癌根据NCCN指南2017v2版选择)两者的机理,预期疗效和相应的费用。询问患者是否愿意加入本项研究,签定知情同意书后,自愿选择术后采用全基因序列检测精准导向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根据NCCN指南2017v2版选择)。术中将采集选择用全基因序列检测精准导向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的患者的癌组织后送到正规具有国家资质认定的基因测序机构进行相关基因测序后分析得出目前医学研究中有靶向药物导向意义的基因变异,根据分析结果精准选择辅助化疗药物。根据是否同意基因检测并进行靶向治疗,将患者分为靶向组(12例)与非靶向组(15例)。参与本项研究的每一位患者每次返院化疗复查时均详细使用影像学,超声学,血液生化,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同时也观察和随访参与研究的患者在院和日常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低,皮肤症状,凝血功能下降,肝功能下降等),并根据WHO化疗毒副作用标准分级。以及记录无复发生存期RFS,中位RFS。将收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描述,使用卡方分析法(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对RFS的研究,首先使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法,不同层级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法;后将单因素检验中P值小于0.05的变量纳入后续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对于多分类变量选择合适的参考层,建立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以HR值作为风险评估参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所有胆管癌患者均成功进行标准化R0根治术+分站区域淋巴结清扫术,27例胆管癌患者中,靶向组12例(44.4%),非靶向组15例(55.6%)。27例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时间分布为11.8-31.8个月,中位RFS为22.7±0.322个月[95%CI 22.069-23.331月],其中非靶向组中位RFS为21.8±1.932个月[95%CI 18.013-25.587月],与非靶向组相比,靶向组中位RFS为31.0±0.789个月[95%CI 29.427-32.519月]明显更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靶向组中1例(3.7%)病人出现3-4级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减低(22.2%),靶向组中白细胞减低和谷丙转氨酶升高(25%)最常见,而非靶向组最常见的为白细胞减低(20%),没有发生与药物相关的死亡事件。单因素KM检验分析显示,不同组别(p=0.001),不同的胆管癌类型(p=0.003),对R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靶向治疗组[(HR)0.064,95%(CI)0.008-0.495,P=0.008]的复发结局出现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936倍,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是延长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肝内胆管癌为参照,远端胆管癌[(HR)6.686,95%(CI)1.243-35.962,P=0.027]的复发结局出现的风险是肝内胆管癌的6.686倍,远端胆管癌可能是复发的危险性因素。[结 论]在接受过标准化R0根治术+分站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胆管癌病人中,通过基因检测并进行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是延长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远端胆管癌可能是复发的危险性因素。接受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低和谷丙转氨酶升高,但均可控制,而且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致死性不良反应。

辛颖慧[4](2021)在《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胆系良、恶性疾病诊断以及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胆系良、恶性疾病诊断的价值目的:通过对不同层厚图像的比较,推荐高分辨薄层磁共振扫描的最优层厚,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图像对于胆系良、恶性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 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的76例胆管系统相关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 Philips 3.0T Ingenia磁共振高分辨增强扫描检查,除常规扫描序列外,在延迟期和肝胆特异期采集三种不同层厚(1.0mm、1.2mm和1.5mm)的高分辨轴位和斜冠状位图像,斜冠状位指平行于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分叉的层面。两位腹部影像学专家共同对三种层厚的高分辨扫描图像显示胆管的清晰度和辨识能力进行分析,对三种层厚的高分辨扫描图像的胆管显示情况进行评分(1-5分,分值越高代表图像对胆管的显示能力越好)。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最优高分辨率层厚组。两位腹部影像学专家分别依据常规图像、常规图像+最优高分辨图像进行分析诊断,并对疾病的良恶性进行判断,记录诊断信心值(1-5分,分值越高越有信心)。入组患者的疾病良、恶性诊断通过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经临床诊治后随访证实。分别比较两位观察者通过常规图像、常规图像+最优高分辨图像作出的诊断的准确率。对两位观察者均诊断正确的病例,对两位观察者的诊断信心值进行比较,并对两位观察者的诊断信心值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76例,包括良性疾病患者37例和恶性疾病患者39例。三种不同层厚图像的综合图像质量评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层厚两两比较:层厚1.2mm图像评分(4.12±0.80)和层厚1.5mm图像评分(4.05±0.82)均高于层厚1.0mm图像评分(2.93±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层厚1.2mm图像和层厚1.5mm图像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7),但层厚1.2mm图像评分(4.12±0.80)高于层厚1.5mm 图像评分(4.05±0.82)。三种层厚图像对于胆总管及肝总管、胆囊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处的显示评分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肝左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肝右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的显示评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层厚1.2mm图像对肝左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的显示评分(3.32±0.57)高于层厚1.0mm图像评分(3.01±0.76)和1.5mm图像评分(3.04±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层厚1.5mm图像对肝左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的显示评分(3.04±0.77)高于层厚1.0mm图像评分(3.01±0.76),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95)。层厚1.2mm图像对肝右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的显示评分(3.24±0.73)高于层厚1.0mm图像评分(3.00±0.73)和1.5mm图像评分(2.89±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层厚1.0mm图像对肝右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的显示评分(3.00±0.73)高于层厚1.5mm图像评分(2.89±0.78),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位观察者通过常规图像+高分辨图像组得出的诊断准确率[97.4%(观察者1)和96.1%(观察者2)]高于常规图像组的诊断准确率[96.1%(观察者1)和94.7%(观察者2)],而二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观察者分析常规图像+高分辨图像组的诊断信心值[4.82(观察者1)和4.77(观察者2)]高于常规图像组的诊断信心值[3.52(观察者1)和3.86(观察者2)],且二者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图像+高分辨图像组两位观察者诊断信心值间的一致性(K=0.778)高于常规图像组(K=0.457)。结论:三种不同层厚高分辨增强扫描图像的综合图像质量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层厚1.5mm图像和层厚1.2mm图像的评分均高于层厚1.0mm图像。对于左、右肝管二级分叉及远侧胆管的显示,层厚1.2mm图像优于层厚1.0mm和层厚1.5mm图像。因此,我们建议将1.2mm层厚作为胆系高分辨增强磁共振扫描的推荐层厚。高分辨增强磁共振扫描图像对细节的显示更清晰、明确,可以提高观察者的诊断信心。第二部分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目的:探讨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以提高磁共振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和病史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了层厚为1.2mm的高分辨增强磁共振检查(Philips 3.0 T Ingenia磁共振扫描仪)。增强磁共振检查使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贝葡胺注射液(Gd-BOPTA,商品名:莫迪司)或钆塞酸二钠注射液(Gd-EOB-DTPA,商品名:普美显)。采用mDixon序列在对比剂注射后分别采集动态增强各期的1.2mm轴位高分辨图像:动脉期(15-25s)、门脉期(60-70 s)、平衡期(2min)和延迟10 min以及肝胆特异期(使用莫迪司为90 min,使用普美显为20min);在对比剂注射后的平衡期(3min)和肝胆特异期(使用莫迪司为90 min,使用普美显为20min)采集1.2mm斜冠状位高分辨图像,斜冠状位是指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分叉所在的层面。两位腹部影像学专家进行图像分析。(1)胆管系统:根据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e分型体系,比较MRCP与MRCP联合高分辨增强扫描图像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判断的准确率。同时对胆管系统不同部位的受累情况进行具体评价,总共将胆管系统分为6段进行评价。(2)血管系统:依据国际胆管癌组织分期系统标准对肿瘤累及血管的情况进行评价。门静脉系统及肝动脉系统的评价范围均包括4段,血管系统受累情况分析采用4分评分法。为探讨适用于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的血管受累标准,设置“180度标准”和“90度标准”,分别代表将肿瘤与动脉或静脉的接触周径>180°或90°定义为血管受累,并对两个标准的诊断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MRCP联合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对Bismuth-Corlette分型判断准确率(97.2%)高于MRCP的准确率(86.1%),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的加入提高了对肿瘤累及胆管范围的判断准确率(p<0.05)。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对胆管不同部位受累情况评价的总准确度为97.7%(211/216支胆管段),观察者之间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p<0.05)。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对肿瘤累及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系统情况评价的总准确度分别为96.5%(139/144支门静脉段)和94.6%(139/147支肝动脉段),观察者之间均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p<0.05)。在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上显示肿瘤与血管接触周径为90°~180°的血管段(3例门静脉段和5例肝动脉段),均经手术记录和病理诊断报告证实血管受累。在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系统的评价中,两种标准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系统p=0.25,肝动脉系统p=0.062),但“90度标准”的诊断准确率(门静脉系统98.6%和肝动脉系统98.0%)高于“180度标准”的准确率(门静脉系统96.5%和肝动脉系统94.6%)。结论:高分辨增强磁共振能够在术前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胆系和血管受累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提高术前判断肿瘤分型和分期的准确度,并能够为临床选择最优治疗方法提供帮助。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图像,我们推荐将肿瘤与血管的接触周径>90°作为判定血管受累的标准。

杨泽煌[5](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温志坚,陈战,闫兴洲,杨平华,林茜,刘理军,张宝华[6](2021)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计划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计划性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7-12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患者320层螺旋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通过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肝内胆管之间的关系,进行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残肝体积比<40%,通过患侧门静脉栓塞、健侧胆道引流使残肝体积再生,残肝体积比>40%后按计划实施根治性切除,比较仿真手术与实际手术的区别。结果应用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与周围毗邻的关系,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Ⅲa型16例,Ⅲb型8例,Ⅳ12例。测量平均全肝体积(1386±146)ml,肿瘤平均体积(76±22)ml,预切除平均肝体积(896±168)ml,残肝平均体积(490±172)ml,残肝比(34.5±3.6)%,通过行健侧胆道引流患侧门静脉栓塞后,使残肝比>40%,均顺利按计划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肿瘤三维重建后诊断分型准确率100%,重建模型解剖关系与术中实际情况大致相符。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和术后实际肝脏体积无统计学差异(t=1.148)。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进行精确评估、精准规划,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根治性切除(radical resection, R0)手术率。

李留峥,王峻峰,徐雷升,敖强,高学昌,龚国茶,谌蔚雯,王雪,俸家伟[7](2021)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对于肝门部胆管癌(HCCA)而言,R0切除率仍然很低。目前对术前评估、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血管切除、淋巴结清扫、化疗等问题仍有很多争议。R0切除被认为是HCCA患者获取长期生存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HCCA的治疗体会,并分析不同术式的有效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4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I型5例,II型7例,IIIa型8例,IIIb型13例,IV型11例;29例行半肝/扩大半肝+全尾叶切除(联合半肝切除),13例行肝门部/围肝门区+全尾叶切除(围肝门切除),术中包括门静脉部分切除修补2例,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肝动脉切除重建2例,另2例因肿瘤转移无法切除行T管引流。全组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镜下切缘阴性(R0)切除37例(联合半肝切除组26例,围肝门切除组11例),镜下切缘阳性(R1)切除5例(半肝切除2例、围肝门切除3例)。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的手术时间(240.4 min vs.358.1 min)、术中出血量(705.5 mL vs.809.9 mL)明显少于围肝门切除组,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6.9% vs.23.1%)明显低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术后与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优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结论:根治性R0切除是HCCA患者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与围肝门切除术比较,联合半肝、尾状叶切除的大范围肝切除术,能提高R0切除率,改善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术前精确评估、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提高HCCA的疗效。

林志强[8](2021)在《术前外周血NLR、PLR和LMR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胆道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由于其发现时多为晚期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整体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其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然而术后5年生存率仅约30%,有淋巴结转移者则不足10%。因此,寻找根治性切术术后有效的预后标志物迫在眉睫。肿瘤相关炎症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炎症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 Monocyte Ratio,LMR)可能是肿瘤相关炎症反应的可靠指标,且被认为是多种恶性肿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然而NLR、PLR及LMR在HCCA中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HCCA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NLR、PLR及LM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HCCA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所有HCCA患者,根据本研究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入组76例符合标准的HCCA患者。观察指标:⑴术前辅助检查结果;⑵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结果;⑶随访信息和生存状况;(4)预后因素相关分析。用ROC曲线确定NLR、PLR、LMR、CA199、CEA的最佳cut-off值,然后将患者分为高、低水平两组,并用卡方检验探讨不同水平NLR、PLR、LM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确定患者生存率,并绘制相关指标生存曲线。生存分析和预后单因素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影响价值的参数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得出对R0切除HCCA患者生存预后有独立影响作用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所绘制的ROC曲线,得出NLR、PLR、LMR、CA199、CEA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2.08、117.58、2.07、268.5、2.99。以NLR=2.08为最佳cut-off值,将患者分为NLR低水平组(<2.08)和NLR高水平组(≧2.08)。NLR与HCCA患者年龄、T分期、Bismuth-Coretre分型和术前胆红素水平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LR=117.58为最佳cut-off值,将患者分为PLR低水平组(<117.58)和PLR高水平组(≧117.58)。PLR与HCCA患者肿瘤实质最长直径及肿瘤分化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LMR=2.07为最佳cut-off值,将患者分为LMR低水平组(<2.07)和NLR高水平组(≧2.07)。LMR只和脉管侵犯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LR高水平提示HCCA患者不良预后(P<0.05)。而PLR、LMR则与HCCA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P>0.05)。CA199+NLR、CA199+PLR、CEA+NLR双阳性患者与双阴性和单阳性患者相比较预后差(P<0.05)。CA199+LMR、CEA+PLR及CEA+LMR则与HCCA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术前最高总胆红素水平、CA199、NLR、CA199+NLR联合阳性、CA199+PLR联合阳性和CEA+NLR联合阳性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的HCCA患者生存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性别(HR:0.396,P=0.031)、术前最高总胆红素水平(HR:17.197,P=0.003)、淋巴结转移(HR:2.473,P=0.041)、肿瘤分化(HR:0.233,P=0.001)和CA199+PLR(HR:6.380,P=0.001)是影响行根治性切除术HCC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预后不良,其中男性、术前最高胆红素≧342umol/L、淋巴结转移、肿瘤中低分化、CA199+PLR并联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可用来辅助预测根治性切除术后HCCA患者的生存预后,但并非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标志物与外周血炎症指标联合可能会更好帮助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

李琮[9](2020)在《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部分以黄疸起病,尤其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道肿瘤,发现时多已累及单侧或双侧的二级胆管分支,需要行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术,往往面临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困境,存在周围淋巴结的转移和累及二级胆管及重要血管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1,2]。而对于存在手术机会的患者,其根治性手术的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放弃根治性手术治疗。以上几类患者常常伴有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并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肝功受损导致的平均生存期常常不到3个月[3]。针对这部分无手术机会或者无手术意愿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治疗方式均为解决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式,其与传统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对比[4],其对麻醉的要求较低,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通过实施PTCD及ERCP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对比减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种治疗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以及肝胆外科,收治的68例III型及IV型肝门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收患者均经术前评估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35例行PTCD胆道外引流处理,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等客观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和PTCD两组患者术后ALT、AST、GGT、TBA、TBIL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腹痛、发热及皮肤瘙痒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术后并发症PTCD组明显高于ER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费用对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案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PTCD组更低。3.ERCP治疗费用较PTCD明显增高,两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ERCP和PTCD两种治疗方式均适用于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因为ERCP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PTCD患者,且患者无需终身带管,对于无手术机会的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管癌患者可考虑为首选方案。而PTCD可以作为ERCP的重要补充,针对操作失败、存在ERCP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ERCP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PTCD治疗。

钱建新[10](2020)在《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解剖位置胆管癌分为三类:肝内(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肝门部(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CCA)以及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A),其中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类型,占比超过60%。虽然位置不同,各类胆管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比较类似: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道内的结石和寄生虫所导致的肝脏疾病。淋巴结浸润和边缘肿瘤细胞是否残留是决定术后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5年生存率在10%到40%之间,然而,即使是R0切除,其复发率高达50~70%,高侵袭性和高复发性是pCCA两大病理特性。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探寻以及胆管癌预后预测、治疗靶点筛选等一直是其临床研究重点。核糖体是细胞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器,负责将“RNA翻译成蛋白质”这一生物合成过程。此外,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s,RPs)可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RPL34隶属于核糖体蛋白RPL34E家族成员。RPL34既往主要集中于非人类标本如昆虫和植物中进行研究。近年来,大量数据表明RPL34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等中表达异常,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这些发现提示RPL34可能参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然而RPL34及功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拟研究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复发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探寻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功能作用,最后利用高通量筛选寻找RPL34调控或者相关的靶基因。通过本课题的一系列研究,探索RPL34及其靶基因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预测pCCA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标志物,以及其能否成为pCCA潜在的临床治疗研究靶点。第一部分肝门部胆管癌病理特征与核糖体蛋白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核糖体蛋白在人pCCA中的表达谱系,并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初步探寻核糖体蛋白在人pCCA发生发展中的潜在意义。方法:收集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癌旁非肿瘤性样本,首先从形态学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其次收集新鲜肝门部胆管癌样本,RT-PCR检测RPs家族成员在肿瘤样本中的表达谱系情况;然后采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技术结合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从蛋白水平针对RPL34蛋白检测其在pCCA细胞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进而总结分析统计染色结果,并与临床病理信息、复发以及总生存时间相关联,探寻RPL34在人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价值。结果:(1)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肿瘤细胞呈不规则腺管样排列,可见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可见核仁,核分裂像或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间质可见明显的促结缔组织反应。根据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50%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stroma-rich,间质丰富”和“stroma-poor,间质贫乏”,本研究中85例(70.2%)患者为间质贫乏,36例(29.8%)患者为间质丰富。TSR低(间质丰富)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更加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迅速。TSR高(间质贫乏)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5年,TSR低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0.5年,P=0.073。TSR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年,TSR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0年,P=0.028。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另一个显着的病理特征。本研究中94例(77.7%)组织样本中存在神经侵犯,27例(22.3%)患者组织样本中未见明显的神经侵犯,PNI更常见于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2)RPs家族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提示该家族主要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RPSA(P=0.0266)、RPS2(P=0.0309)、RPL34(P=0.0034)、RPL37(P=0.0584)、RPP0(P=0.0345)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RPL34最为显着。(3)在pCCA癌旁非肿瘤上皮细胞中RPL34不表达或呈微弱表达,pCCA肿瘤组织中RPL34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深褐色。RPL34在pCCA肿瘤组织中表达率为77.7%(94/121)。(4)pCCA肿瘤细胞中RPL34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RPL34表达越高;低分化组的阳性率(82%)要显着高于中、高分化组(30%)(P=0.001)。RPL34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率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s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84.6%vs 69.6%,P=0.049)。RPL34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以及临床分期均没有统计学关联(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阳性(P=0.024)、区域淋巴结(P=0.015)、晚期(P=0.023)与pCCA肿瘤复发相关。与RPL34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RPL34阳性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更短(1.46年vs 3.73年,P<0.001)。在Cox模型中,RPL34表达是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与手术切缘阳性(P=0.013)、T分期(P=0.019)、淋巴结转移(P=0.001)、TSR(P=0.028)、TNM分期(P=0.003)以及组织分化程度(P=0.025)呈正相关。与RPL34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RPL34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更短(1.70年vs 3.63年,P<0.001)。在多因素模型中,RPL34表达和TSR是肝门部胆管癌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显着异常的TSR和PNI,两者均与pCCA的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迅速相关。RPs在pCCA中泛化表达,提示核糖体生物发生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RPL34在pCCA中高表达,其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RPL34的高表达患者更加易于复发,并伴随不良转归。本研究结果提示了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具有促癌的作用。第二部分核糖体蛋白RPL34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目的:为探索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促癌作用及机制,观察其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体内成瘤及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合成RPL34-shRNA,包装慢病毒颗粒,靶向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内源性RPL34,Western blotting检测RPL34的表达,CCK8法观察其对pCC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检测RPL34-sh RNA对pCCA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裸鼠成瘤实验观察RPL34-shRNA对pCCA细胞体内成瘤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慢病毒载体携带shRNA成功对RPL34基因进行敲减,内源性RPL34的下降表达能够抑制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能力,同时也能够降低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向肝脏转移能力。结论:在肝门部胆管癌中RPL34可能起到促癌基因的功能,其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主要通过增强pCCA细胞转移和增殖能力。第三部分核糖体蛋白RPL34促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检测RPL34-shRNA感染敲减RPL34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QBC939与对照胆管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初步探寻RPL34促进肿瘤侵袭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1)Western blotting检测RPL34-shRNA感染后部分EMT相关指标和代谢相关指标的表达;(2)收集感染空白对照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和感染RPL34-sh RNA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Trizol保存,送至基因检测平台;(3)利用Affymetrix?人类基因组U219微阵列检测感染RPL34-shRNA后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Gene ontology和KEGG通路分析确定基因敲减后影响的信号通路和/或基因;(4)选择部分关键基因,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利用TMA+IHC进行临床验证和统计分析;(5)构建了全长BCAS2(breast carcinoma amplified sequence 2)的质粒,并在RPL34敲减细胞中过表达BCAS2,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1)RPL34敲减后引起E-cadherin的表达上调,提示RPL34可能通过影响EMT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而代谢相关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2)基因芯片结果显示160个基因在敲减内源性RPL34后发生显着改变。功能分类显示排名前八位的信号通路分别是:钾离子跨膜运输、核小体组装、心脏传导、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蛋白质分解代谢、非同源端接双链修复、通过端粒酶端粒维持和信使RNA剪接等。前5位下调差异基因包括:SETD2(SET domain containing 2)(Fold change=-2.20,P=0.043)、COA6(cytochrome c oxidase assembly factor 6)(Fold change=-2.05,P=0.035)、TSEN15(tRNA splicing endonuclease subunit 15)(Fold change=-1.94,P=0.011)、BCAS2(breast carcinoma amplified sequence 2)(Fold change=-1.94,P=0.039)和HNRNPLL(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L-like)(Fold change=-1.92,P=0.00029)。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CAS2和HNRNPLL两个基因与肿瘤相关。(3)RPL34调控蛋白BCAS2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在非肿瘤上皮中呈弱表达,在肿瘤组织中呈强表达,肿瘤中的表达率为76.0%(92/121)。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与BCAS2阴性的患者相比,BCAS2阳性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更短(1.69年vs3.14年,P=0.012)。(4)敲减RPL34后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下降,当过表达BCAS2后,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有所恢复。提示BCAS2能够部分逆转RPL34敲减所致的异常生物学行为。结论:本部分研究从机制上初步揭示了RPL34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潜在机制:RPL34可能通过EMT促进肿瘤侵袭生长;RPL34敲减后基因分析结果提示RPL34通过影响细胞核的翻译、转录、剪切和组装等功能,增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能力;基因芯片筛选出的RPL34相关蛋白BCAS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异常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过表达BCAS2后能够逆转敲减RPL34所致的细胞侵袭生长能力的下降,提示RPL34可能通过BCAS2发挥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总结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显着高表达,具有促肝门部胆管细胞侵袭生长作用。基因芯片检测、生物信息分析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提示RPL34可能通过EMT以及多种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的侵袭生长。高通量筛选所发现相关蛋白BCAS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异常表达,过表达BCAS2后能够逆转敲减RPL34所致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下降,提示BCAS2是RPL34可能的下游分子。RPL34有望成为一种预测肝门部胆管癌复发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靶向RPL34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成为pCCA潜在的治疗策略。

二、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围手术期处理
    3.研究资料的采集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术前NLR和PLR与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后临床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胆管癌R0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基于全基因序列检测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管癌靶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胆系良、恶性疾病诊断以及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胆系良、恶性疾病诊断的价值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常用分型分期系统及胆管系统MR成像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计划性肝切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术前三维重建及手术规划结果
    2.2 手术情况
    2.3 术后情况
    2.4 典型病例
3 讨 论

(7)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临床分型
    1.4 手术方法
    1.5 围手术期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及并发症
    2.2 随访
3 讨 论

(8)术前外周血NLR、PLR和LMR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描述
    2.2 炎性指标与肿瘤标志物界值
    2.3 术前NLR、PLR、LMR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4 术前NLR、PLR、LMR及其联合肿瘤标志物生存分析
    2.5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5.1 单因素分析
        2.5.2 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9)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ERCP组
        1.2.2 PTCD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ERCP组与PTCD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手术结果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对比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费用及住院时间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10)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病理特征与核糖体蛋白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二、核糖体蛋白家族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谱系
    三、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核糖体蛋白RPL34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核糖体蛋白RPL34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文东. 山东大学, 2021(09)
  • [2]术前NLR和PLR与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后临床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D]. 李传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胆管癌R0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基于全基因序列检测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D]. 范雪融.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高分辨增强磁共振对胆系良、恶性疾病诊断以及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D]. 辛颖慧. 山东大学, 2021(11)
  • [5]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6]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计划性肝切除中的应用[J]. 温志坚,陈战,闫兴洲,杨平华,林茜,刘理军,张宝华. 武警医学, 2021(03)
  • [7]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J]. 李留峥,王峻峰,徐雷升,敖强,高学昌,龚国茶,谌蔚雯,王雪,俸家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02)
  • [8]术前外周血NLR、PLR和LMR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林志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D]. 李琮. 河北大学, 2020(02)
  • [10]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D]. 钱建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