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黄珍[2](2021)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正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培养数量多、质量优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因地方而设、受地方支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前,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探索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和紧迫。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关键能力理论和OBE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从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厘清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对国内外四所大学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个案,分析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发展要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从国家、行业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政府要发挥宏观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企业要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完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和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李娅菲[3](2019)在《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的产生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都对一流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工程人才相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时代呼唤着高校进行“新工科”建设。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探讨发布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被称为“新工科”三部曲,这为新工科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山东省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定位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要求高校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为山东省十大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以省级层面为切入点,研究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目前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解读了新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问题的存在和新需求的产生推动了新工科的出现。在分析了目前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借鉴了江苏省、天津市代表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的经验,最后依据前面的分析总结对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未来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对山东省高校新工科未来发展路径建议。从育人理念方面提出工科教育应适应新经济发展、践行质量理念、注重工程伦理教育;从学科专业方面提出实施专业调整要为新兴产业服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专业质量评价;从项目探索方面提出要改进项目问题、增强项目师资建设;从产教融合方面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从组织变革方面提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探索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议,为山东省高校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宋中辉,高江超[4](2017)在《高职烹饪专业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职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餐饮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阐述高职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产教结合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产教结合"培养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途径及方法。

孙煜娴[5](2021)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S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就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纵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会发现仍然存在诸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不合理、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这里主要是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其中,现代学徒制作为重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尤其值得关注。2017年,自国家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来,产教融合已然成为我国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与教育链,加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战略。产教融合是未来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成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终极目标。因此,从产教融合的视域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加以阐释,结合相关理论并基于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对辽宁省S学院进行个案调查,对相关行政人员、专业老师、企业负责人以及毕业班学生展开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实施、学习结果评价五个维度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现状及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企业诉求未得到充分反映;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制度健全,但企业主体地位没有显现;理实课程比例安排缺乏合理性;校企在课程开发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论证;未能实现教学实施场所的主体转换,仍以学校为主;在课程设置上调研范围有限,专业性无法保障;学徒在企实训的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出台“双导师”聘任政策,但导师遴选标准不明确;“双导师”教学积极性没有得到持续性激励;“双导师”缺乏定期考核培训;学生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未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基于对实施中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基本的解决策略:一是应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构建校企之间利益均衡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二是洞察企业需求,提高满意度;三方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三是完善校企课程内容,提升学徒学习质量;改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产教融合实践。四是应合理分配学徒工作时间;建立学徒权益保障机制。五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建立校企之间人员互兼互聘机制。五是评估方法应该多样化,符合课程专业及人才要求;建立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评价机制。

陶祥兴,章迪平[6](2021)在《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梳理国内外产教融合的相关理论与成功经验,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提出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人才培养的"三贯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包括校企合作组织治理机构、合作各方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产业学院内部激励机制、校内外优质资源利用和整合等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在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目前国家推行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实施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董效康[7](2021)在《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与改革的重点。该文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主线,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理念下,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高职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新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高澄明[8](2020)在《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教融合成为国家制度,这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近20年,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成效。地方职业艺术院校,应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专业教学与文化行业的有机对接与融合,面对市场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将浙江本土优秀的音乐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

李金忠,夏洁武[9](2020)在《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开发能力现状,围绕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这一目标,从软件类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软件创新实验室和科研训练室、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习与实训六大方面,探索了"一体两翼、六轮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以扎实推进强化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软件开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许朝山[10](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二、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三) 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 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 已有研究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 关键能力理论
        (三) OBE教育理念
        (四) 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框架构建
    四、核心概念
        (一) 地方高校
        (二) 应用型人才
        (三) 实践能力
        (四) 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二) 企业与学生对实践能力评价的对比分析
        (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分析
        (四) 实证调查结论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能力结构不合理
        (二) 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三) 评价机制不健全,学生能力评价缺失
        (四) 学生能力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
        (二)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无法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四)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阻碍了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
        (五) 制度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准确定位
第三章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案例高校选取
    二、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 德国巴登符腾堡大学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 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案例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三) 对比结论
第四章 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个案分析
    一、培养目标
    二、基础实践能力培养
        (一) 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二) 拓展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二) 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三) 实施“三化”工程,优化师资队伍
        (四) 对接专业认证标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一) 课程与学分激发学生能力提升意识
        (二)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能力培养平台
        (三) 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顺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需要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显着优势
        (一) 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
        (二) 健全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制度
        (三)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和劳动的氛围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一) 转变合作观念,承担社会责任
        (二) 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一) 明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二)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 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五)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六)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企业卷)
附录二: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卷内备考表

(3)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工程教育相关文献概述
        1.2.2 关于新工科的相关文献概述
        1.2.3 关于山东高校工科教育的相关文献概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程教育
        2.1.2 工科
        2.1.3 新工科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1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1.1 人才供给有偏差
        3.1.2 人才培养质量需提高
        3.1.3 产学研合作效率低
        3.1.4 工科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3.2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1 未来就业市场改变巨大
        3.2.2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
        3.2.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3.2.4 人工智能企业的增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
    4.1 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行动
        4.1.1 2017年新工科三大行动
        4.1.2 2018年新工科两大行动
    4.2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布局
        4.2.1 专业布局
        4.2.2 项目布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省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天津市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
        5.1.1 天津大学—“天大行动六问”
        5.1.2 天津科技大学—“一体化实践教学”
    5.2 江苏省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
        5.2.1 江苏理工学院—“顶天立地”培养“新工科”人才
        5.2.2 南京理工大学—“多元多样”模式
    5.3 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6.1 创新育人理念
        6.1.1 教育适应新经济发展
        6.1.2 践行教育质量理念
        6.1.3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
    6.2 实施专业调整
        6.2.1 为新兴产业服务
        6.2.2 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
        6.2.3 建立专业质量评价
    6.3 促进项目改进
        6.3.1 改进项目问题
        6.3.2 加强项目师资建设
    6.4 加强产教融合
        6.4.1 加强产学研合作
        6.4.2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6.5 推动组织变革
        6.5.1 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6.5.2 探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职烹饪专业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产教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 产教结合中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产教结合的需求
        2. 教学课程缺乏企业的参与
     (二) 产教结合中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产教结合中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产教结合流于形式
        2. 产教结合形式单一
二、高职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一)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 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满足社会需求
     (三) 找准产教结合点, 完善产教结合制度
        1. 找准产教结合点
        2. 完善产教结合制度
     (四) 根据专业特点, 开展多种产教结合
        1. 烹饪基本功刀工练习阶段的产教结合
        2. 烹调方法和面点品种学习阶段的产教结合
        3. 校内实习酒店产教结合
        4. 校外实习酒店产教结合

(5)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区域产业转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教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领域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产教融合
        (二)现代学徒制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新意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新意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第二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相关理论探讨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审视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应然状态
        (二)建立新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三)突出企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
    二、协同理论
        (一)协同理论的涵义与特点
        (二)整合资源,实施多方联动的教学运行机制
        (三)促进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协作培训
        (四)构建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涵义与特点
        (二)提高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的话语权
        (三)激发校企合作的意愿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
第三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及问题调查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内容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现状
        (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企业诉求未得到充分反映
        (三)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制度健全,但企业主体地位没有显现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二)理实课程比例安排缺乏合理性
        (三)校企在课程开发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论证
        (四)在课程设置上调研范围有限,专业性无法保障
    四、教学计划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计划实施的现状
        (二)未能实现教学实施场所的主体转换,仍以学校为主
        (三)学徒在企实训的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
        (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教师缺乏有效沟通
    五、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二)出台“双导师”聘任政策,但导师遴选标准不明确
        (三)“双导师”教学积极性没有得到持续性激励
        (四)“双导师”缺乏定期考核培训
    六、学习结果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习结果评价的现状
        (二)学生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三)未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第四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主体积极性不足
        (一)政府经费支持力度不足
        (二)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企业还不具备承载整个人才培养的条件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有效约束企业参与的制度设置
        (二)企业诉求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持续协同机制
        (二)缺乏基于成熟课程理念的科学开发手段及程序
    四、教学计划实施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徒在企实训的权益保障制度缺失
        (二)校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沟通机制
    五、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师资源不充分,相关资格认证制度未建立
        (二)“双导师”持续性激励机制缺失
        (三)“双导师”考核培训机制缺失
    六、学习结果评价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校企“双主体”评价标准缺失
        (二)没有与相关资格标准对接的评价机制
第五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激发企业主体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
        (一)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
        (二)构建校企之间利益均衡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洞察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满意度
        (二)三方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三、课程体系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校企课程内容,提升学徒学习质量
        (二)改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产教融合实践
    四、教学计划实施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学徒理实学习时间
        (二)建立学徒权益保障机制
    五、师资队伍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
        (二)建立校企之间人员互兼互聘机制
    六、学习结果的评价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评估的方法应该多样化,符合课程专业及人才要求
        (二)建立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S 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教师版)
附录二 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研究(企业人员版)
附录三 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个人简介

(6)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相关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2 基于产教融合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 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
    2.2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2.4 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建设
    2.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3 结 语

(7)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二、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三、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3.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
    4. 推行项目导向的专业教学方式改革
    5. 积极探索教学成果多元评价制度
结语

(8)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将职业岗位能力要素融入教学标准
二、采用仿真性职业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演”一体化
三、搭建文化传播多元化平台,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四、聘请行家参与专业建设,共谋产教深度融合
五、关注本土音乐传承与创新,凸现专业地域特色
六、站在文化发展前沿,引导高职艺术教育新趋势新发展

(9)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状与问题分析
2 相关研究工作
3“一体两翼、六轮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3.1 理论教学改革
    3.2 实践教学改革
4 初步成效
5 结语

(10)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四、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黄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D]. 李娅菲. 山东财经大学, 2019(07)
  • [4]高职烹饪专业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J]. 宋中辉,高江超.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3)
  • [5]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S学院为例[D]. 孙煜娴.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6]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J]. 陶祥兴,章迪平.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21(02)
  • [7]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董效康.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4)
  • [8]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J]. 高澄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9]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李金忠,夏洁武. 软件导刊, 2020(11)
  • [10]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