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出版:敢问路在何方(上)?

社署出版:敢问路在何方(上)?

一、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上)?(论文文献综述)

谢依伦(CHIA JEE LUEN)[1](2018)在《《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从《红楼梦》被带入马来亚的可能性(1820年代)开始乃至2018年近两百年的时间。笔者通过文献记录,尝试呈现出《红楼梦》在某个时代如何传播,当时的传播主体是谁、传播了什么信息、其受众范围的大小,以及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探讨《红楼梦》传播的影响力。而后再对已出版的《红楼梦》相关文章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为马新红学做一个概括性的基础介绍。最后,总结马新红学的特点及不足,参照世界红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未来马新的红学研究的拓展提些建议。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探索《红楼梦》入境马新的时间与传播的可能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出版的时间,与槟榔屿(1786)、马六甲(1795)、新加坡(1819)开埠的时间相去不远。马礼逊是西方最早提倡《红楼梦》的学者,他于1815年开始节译《红楼梦》,并在其编纂的《华英字典》大量引用了《红楼梦》的词句,认为初学中文读红楼梦甚好。郭实腊是西方第一篇《红楼梦》评论文章的作者。无独有偶,他们恰好是十九世纪初在马新最为活跃和着名的传教士。马礼逊和和米怜更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建英华书院,内置的中文图书馆至1923年,藏书已达3380册,其中中文藏书2850册。我们相信这是《红楼梦》入境最好的契机。马礼逊以其中文藏书编纂而成的《马礼逊手稿书目》出版于1824年,书内着录与《红楼梦》相关的着作有7种,着录译名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他认为《红楼梦》是叙写一个北京贵族家庭的传记,他收藏的版本有东观阁嘉庆辛末重镌《新增批评红楼梦》、东观阁嘉庆戊寅重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后来失散的四卷本《红楼梦》三种,逍遥子《后红楼梦》、陈少海《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续红楼梦》续书三种,还有小说原着改编的戏曲脚本《红楼梦散套》一种。1881年始,领事官左秉隆、黄遵宪在马新开荒,办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努力为华人社会培育了许多文人,让《红楼梦》有了传播的土壤。邱炜萲《红楼梦分咏绝句》初刻出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标志着马新《红楼梦》研究的开始。第二章主要探讨《红楼梦》文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历程。通过文学思潮、教育制度、书业经济、红楼梦藏书的分布等角度去梳理《红楼梦》文本在马新流传的情况以及不同时代传播情况的变化。这样以传播学的要素勾勒出《红楼梦》在英属马来亚时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独立前后,以及独立后至今的传播情况,产生的描述是具体且丰富的。二十世纪初期,受中国文坛及思潮直接的影响,构成了马新知识份子心中“《红楼梦》是最杰出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观念。《红楼梦》节选被编入华文教科书,影响了一代代的华人。中文报业和书业的发展,扩展了《红楼梦》的传播范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中的《红楼梦》藏书也让学生便于接触和阅读。日治时期(黑暗的三年零八个月)、英殖民政府反共的紧急法令、教育政策对中文教育的约束等,外来干预并没能永恒地阻断《红楼梦》与读者的联系。然而,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联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组成了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合合分分,两国语言和教育政策的不同,导致影响到后来《红楼梦》在两地呈现不同面貌的传播形式。新加坡70年代独尊英语,其他语言为辅,大大削弱了国民在中国文学上的阅读能力。80-90年代,大部分马来西亚学生仍以阅读中文原着、听讲座来理解《红楼梦》,而新加坡学生能读懂中文版的相对较少,他们借助《红楼梦》英文译本,或更多以音乐、影视、戏曲来感受《红楼梦》。第三章探讨的是《红楼梦》视听文化传播历程,从影视传播、戏剧传播、音乐广播、艺术文化展览、美食文化、学术讲座等方面来探讨《红楼梦》演绎产品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此类传播方式更为大众化,其影响范围之广和传播速度之快是《红楼梦》文本传播没法相比的,但其传播的内容受传播者的鉴赏水平和传播目的所影响,极大可能不符合原着原义。通过梳理从1928年就在马来亚开始播放的种种《红楼梦》影视,从报章广告的宣传、电影的内容简介、到影评和观众反应,尝试反映去当时传播的实况。同时也看到科技与时代的变化,电影从兴盛到没落直到逐渐电视机取代的过程。其他类型的传播也是以此模式叙述,从发现到最早的记录叙述到现代的情况,如:1926年3月20日牛车水岭南新剧团就邀请了新丁香耀到来演出《黛玉葬花》,至今新加坡已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戏曲:敦煌剧坊粤剧《红楼梦》、折子戏《幻觉离恨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双语话剧团体“演艺坊”有《雪剑鸳鸯》四幕剧;新加坡福建公会芗剧团有《情殇红楼》《宝玉哭灵》;新加坡琼剧团有《忆·红楼梦》,其他流传改编的还有歌舞剧、话剧等等。以视觉文化传播形式所产生的功效是巨大的,通过戏曲电影、音乐艺术、精致中式美食、极具中华特色的塑像手工艺品等物的吸引,使到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在丢弃华语的使用权之时,却依然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现象实则来之不易,这是当地的艺术传播者与文史传播者积极地推动,用了大半辈子去维护改良所产生的成果。回顾历史,理解实况,更有助当代人去珍惜。第四章按年代梳理相关的《红楼梦》研究文章,并专题论述当时研究成果较为显着的红学专家,以及他的研究所带来的影响。至于报章上零散或作者身份不可考的文章则穿插概述,以期能更为完整地呈现不同时代的《红楼梦》谈论热点。此章也重点论述马新大学中文系教育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红楼梦》被纳入大学课程,开启了教学模式以后,系统性的《红楼梦》研究方才逐步成型。以马新各大专《红楼梦》课程导师的红学论文,与学生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红楼梦》研究观点。最后一章结语总结了马新《红楼梦》现今的传播情况与《红楼梦》研究展望。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红楼梦》文本与视听文化产品可说唾手可得,各种版本、译本、研究论集、优秀课程视频、影视、戏曲、现代版舞台剧表演皆可轻易获得。但要怎么去感悟、读懂《红楼梦》仍需要有领路人。许多人通过仔细阅读《红楼梦》而得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启示,进而获得成功的实例在本论文中多有陈述。因此,如何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或研究《红楼梦》,通过读懂《红楼梦》得到自己人生所需才是首要任务。感谢前人辛勤付出,搜罗了不少材料。在这基础上,笔者也将自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上,并按时间细细整理成表,记录一些重要资讯。其中有中文报章刊登过的文章(从1894年至今目前有917条)、英文报章(56条)、期刊(114篇)、学位论文(70本)、马新出版的《红楼梦》文本(包括改编22种)、译本(2种)、红学论集和专着(17种)、讲座研讨会(55条)、戏曲歌剧表演(59条)、影视上映记录(51条)、广播节目歌曲(37条)和音乐会(27场)。笔者将这些《红楼梦》以不同传播形式在马新留下的痕迹作为论文的附录,期待有更多同好者共同去填补、完善。

郭建鹏[2](2018)在《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社作为晚清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社团,通过办报活动来完成“革命文人”的“文人革命”活动。他们投身于国族建构中,也是成为晚清民初文学变革中的健将。南社通过政治、报刊、文学三者的联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力图通过对南社报刊及南社报刊文学的梳理,揭示南社不仅是一个引领“政治革命”的团体,也引领了中国报刊媒介的发展,更重要的在文学变革时代亦走在了前列,他们属于启蒙、递变的一代,其磅礴的文学气势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目的,即从南社报刊所刊载的文学史料入手,多角度地去考察南社时期南社人的社会、文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为其“正名”。其次,概述了南社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南社研究的价值。第一章主要是对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产生关系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说,南社通过报刊来代表整体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将个体内在的政治价值取向聚集到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集政治性、文化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南社报刊编辑群”。同时对南社人的“笔名文化”进行了分析,还有部分作者与笔名的考证。第二章以时间为序,从南社成立前的海外办报到国内鼓吹革命再到南社社刊《南社丛刻》的出版,进行数据与内容上的分析,进而梳理出此阶段的报刊在政治、文学革命上的特色,作为《南社丛刻》,从与之密切相关的雅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南社丛刻》无论是从编辑人员的更换还是从内容的选择、编辑来看,它代表了南社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缺陷,同时也是古典文学终结路上最灿烂的一幕。本章还将于右任主办的“竖三民”及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纳入研究的视野,尤其是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南社群体,女性共同参与社事和政治活动,为晚清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民元后,随着政治空间的突变,南社报刊出现分化,一部分坚持鼓吹革命,形成“反袁文学”,一部分走向消闲,并入通俗文学,成为主流。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的诞生,承载着新旧文学的转变,也是南社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可以说,在《民国日报》上的“唐宋诗之争”只是南社堡垒垮塌的一角,也是其历史必然性的真实再现。第三章以分类文体进行研究。南社作为文学社团,其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领域取得的文学成就引领了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导向。南社的小说是古典小说与翻译小说结合下的产物,它接受西方悲剧美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结局模式,书写了“革命+恋爱”模式的典范。书信体、日记体及第一人称叙事等创作方法的革新,给五四作家诸多启示。南社诗歌吸纳、融汇中西传统,从本质上超越了维新派的诗学主张,通过追忆前人、幻想历史的重构与颠覆,修复、建立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并寻找自我价值存在的生存空间、重塑国族传统的历史地位。南社戏剧最为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理论倡导、剧本创作与舞台实践并重,弥补了改良派脱离舞台的缺陷,真正在戏剧舞台上造成了改革的声势,使近代戏剧革新运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第四章重在讨论南社在民国机制下的文学史地位,从民国文学的命名存在性说起,认为民国文学是对历史传统的衔接,只是替代现代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要遮蔽、颠覆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现代性。然后从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创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南社小说家为主流的以民间文化出场面向市民群体的鸳鸯蝴蝶派,以其商业化的市场和价值取向延续着传统文化精髓,兼祧新的时代内涵,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同时对影响新文学运动的南社与胡适等新文学家之间白话之争从历史的源流、论争的本源及历史的现代性反思来重新诠释南社的“保守”与“反动”行为,重估南社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及价值。结论南社的报刊,打造了南社为革命团体的名片,也影响了南社乃至整个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通过报刊中的文学作品还原南社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在场,在历史的还原与文学的解构中去找寻南社文学走向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给“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文学现代性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南社作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作为是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值得我们去认识、评说,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黄勇军[3](2015)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发行渠道改革考察》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卖书难、买书难,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的根本目标,我国图书出版业在流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行体制机制改革,并形成以第一渠道新华书店为主导、第二渠道民营书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渠道出版社自办发行为补充的"三足鼎立"的全新格局。三大渠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相互融通,共同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谢博识[4](2008)在《新时期我国科普期刊编辑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正经历一个特殊时期,在经营和编辑上双双陷入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开拓无限广阔的市场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较营销手段的改革,编辑策略的变革虽然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提高科普期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我国科普期刊的编辑特征从多个方面体现,主要包括选题的策划、组稿、文本风格、视觉表达、版面语言几个方面,还包括各个方面相互作用之后显示的综合特征。本论文围绕这一中心点,总结和归纳了当前国内外科普期刊编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科普期刊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编辑特征变化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职业就业变迁、社会知识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下,有关我国科普期刊编辑特征的理论研究视角单一重复并且存在滞后的现象,总结和归纳编辑新特征的工作十分必要。论文简述国内科普期刊的发展情况,对科普期刊进行市场细分,指出新型读者群产生的原因及背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新时期科普期刊的编辑特征。首先,论文根据选题来源的不同,结合相关案例个性化分析我国科普期刊选题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总结了科普期刊的组稿过程及记者和编辑在组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总结了科普期刊的栏目划分方法、呈现的新特点以及栏目划分发展的趋势。其次,分析了科普期刊的文章特征以及视觉表达上的特点。分析讨论科普期刊文章的组成要素,总结归纳各个要素的特点、作用、在文章中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科普文章的词句和结构;分析讨论科普期刊的视觉组成元素,总结归纳各个元素的特点、作用、在版面中的地位,重点分析各元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呈现优质的版面语言。最后,分析新时期科普期刊在编辑、经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史薇[5](2008)在《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数字报业是报业转型的必然选择。中国数字报业发展迅猛,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商业模式是中国数字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到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对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根据相关企业管理理论,结合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发展现状,从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对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与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与总结,指出中国数字报业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策略,并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商业模式为对象进行个案分析。数字报业商业模式是数字报业在数字时代的新环境下,顺应新的发展要求,在价值链重构和整合的基础上,由一系列要素协同组成的价值创造体系。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特征包括:革命性、系统性、复杂性和独特性。本文主要根据Osterwalder提出的商业模式参考模型来分析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的九大要素。四个方面是指产品/服务、客户界面、基础设施管理和财务。九大要素,即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本文认为,中国数字报业现有商业模式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即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没有得到全面满足、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载体受自身条件限制、收入模型的价值实现仍不明显以及基础设施管理的价值创造不够健全等。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缺乏对“数字报业”的全面理解;二是缺乏对商业模式的必要认识;三是缺乏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开发构想。针对中国数字报业现有商业模式的缺陷,本文提出应遵循优化原则,采取相应优化策略。优化原则包括创新原则、合作原则、有序原则和共赢原则。在坚持和把握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即满足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改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载体、加速收入模型的价值实现和创新基础设施管理的价值创造等。

张其友[6](2001)在《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建议》文中提出图书市场存在的大量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管理 ,加大图书市场的整治力度 ,创建新的繁荣

孟叶[7](2001)在《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下)?》文中指出出版社社办发行的崛起,对书业的空前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版社作为图书的生产者,应当对产品的终极命运负完全的责任,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社办发行这十多年来的不断上升态势,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社办发行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深思,不少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出版社的发行部不应成为“微型省级店”,图书发行中的一些繁琐工作可以逐步地从出版社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去做,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信息反馈与整合等功能应当是未来社办发行的主要职责。

孟叶[8](2001)在《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上)?》文中研究表明出版社社办发行的崛起,对书业的空前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版社作为图书的生产者,应当对产品的终极命运负完全的责任,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社办发行这十多年来的不断上升态势,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社办发行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深思,不少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出版社的发行部不应成为“微型省级店”,图书发行中的一些繁琐工作可以逐步地从出版社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去做,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信息反馈与整合等功能应当是未来社办发行的主要职责。

二、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上)?(论文提纲范文)

(1)《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
第一章 梦下南洋初绽红:《红楼梦》入境马来亚的起始探源
    第一节 传教士学中文传福音
    第二节 领事官弘扬中华文化
    第三节 星洲寓公邱炜萲对《红楼梦》的接受与传播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梦在南洋百年红:《红楼梦》文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历程
    第一节 《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代表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红楼梦》节选
    第三节 书业与《红楼梦》销售市场
    第四节 《红楼梦》藏书的分布与价值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梦植南洋百花红:《红楼梦》视听文化传播历程
    第一节 影视传播
    第二节 戏剧传播
    第三节 音乐传播
    第四节 艺术文化传播
    第五节 中式美食文化传播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南洋入梦千朝红:马新《红楼梦》研究
    第一节 报章期刊上的《红楼梦》文章
    第二节 大学机制下产生的《红楼梦》研究
    第三节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红楼梦》研究学位论文分析
总结—历史、现状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从南社的活动方式来看南社的影响
    三、从南社性质看南社研究的价值空间
第一章 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
    第一节 国族话语下的文人聚义
        一、南社成立前国族革命下的文学聚义
        二、南社成立后文学团体的政治言说
    第二节 报刊、政治、文学三者的联姻
    第三节 南社报人与笔名文化
        一、蕴含丰富意蕴的笔名
        二、剑气与梅魂——高旭名号透析
        三、南社社友名号匡谬
第二章 南社报刊述略
    第一节 南社成立前的报刊
        一、留学生与革命报刊
        二、国内引领时代潮流的革命报刊
        三、“文界革命”影响下的白话报刊
    第二节 南社成立后的报刊
        一、南社雅集与《南社丛刻》的出版
        二、于右任与“竖三民”
        三、反袁旗帜下的南社报刊
        四、南社报人与消闲报刊
        五、南社报人与《民国日报》副刊的转型
    第三节 南社女社友与报刊
        一、从闺阁中走出来的新女性
        二、异国他乡的社会政治活动
        三、民元前南社女社友的革命活动
        四、民元后南社女社友引领的妇女解放运动
        五、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南社报刊文学综论
    第一节 报刊中的南社小说
        一、大社会背景下的身体写作
        二、翻译世界中的“归化”与“异化”特征
        三、创作方法上的新变
    第二节 报刊中的南社诗歌
        一、响应“诗界革命”的创作
        二、感世之作中“咏史”主题
    第三节 报刊中的南社传奇杂剧
        一、从《二十世纪大舞台》到戏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二、源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声音
第四章 民国机制下的南社报刊文学
    第一节 民国文学史言说与南社文学
        一、“民国文学”存在的合理性
        二、南社:民国文学书写的起点
    第二节 政治革命下的南社消闲文学
        一、南社社友思想的消闲化转型
        二、南社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集
        三、鸳鸯蝴蝶派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南社与新文学家“白话文运动”之论战
        一、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之间的交集
        二、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之源
        三、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背后的反思
结语:启蒙、革命与现代性的追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发行渠道改革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渠道改革:新华书店
二、第二渠道改革:民营书业
三、第三渠道改革:社办发行
结语

(4)新时期我国科普期刊编辑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1.2 同类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特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论文的特点
第2章 我国科普期刊发展概况及受众分析
    2.1 我国科普期刊的界定
    2.2 我国科普期刊发展历程简述
        2.2.1 我国科普期刊发展历程概说
        2.2.2 近年我国科普期刊的变革
    2.3 科普期刊的读者群分析
        2.3.1 读者群的划分
        2.3.2 科普期刊的新型读者群
    2.4 新型读者群对科普期刊编辑特征的影响
第3章 科普期刊的选题策划及栏目划分
    3.1 科普期刊选题的范性特征
        3.1.1 注重科技领域内的焦点问题
        3.1.2 注重科学和生活的联系
        3.1.3 注重软科学和硬科学的结合
    3.2 科普期刊的选题来源
        3.2.1 引进的选题
        3.2.2 自采的选题
    3.3 科普期刊选题的要素
    3.4 科普期刊的组稿
    3.5 科普期刊的栏目划分
        3.5.1 科普期刊栏目划分的方法
        3.5.2 科普期刊栏目划分的特点
第4章 科普期刊文章的特征
    4.1 科普期刊文章的范性特征
    4.2 科普期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2.1 科普期刊文章的开头
        4.2.2 科普期刊文章的结尾
    4.3 科普期刊的辅文
    4.4 科普期刊文章的写作风格
        4.4.1 文章词句的风格
        4.4.2 文章中的细节
第5章 科普期刊的视觉表现
    5.1 科普期刊视觉的范性特征
    5.2 科普期刊的封面
        5.2.1 科普期刊封面的普遍特征
        5.2.2 封面的品牌化生存
        5.2.3 中美科普期刊封面比较
        5.2.4 本土封面的发展
    5.3 科普期刊的图片
        5.3.1 图片的分类
        5.3.2 图片的作用
    5.4 科普期刊的版面语言
第6章 科普期刊编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6.1 与受众之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1.1 不善与新型读者沟通
        6.1.2 解决方案
    6.2 选题策划及栏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2.1 选题和栏目的趋同性
        6.2.2 解决方案
    6.3 文章内容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3.1 文章内容“浅出不深入”
        6.3.2 解决方案
    6.4 在期刊经营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4.1 营销策略保守
        6.4.2 解决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内涵与作用机理
    2.1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1.1 数字报业与商业模式
        2.1.2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含义和特征
    2.2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与作用机理
        2.2.1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2.2.2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作用机理
第3章 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数字报业现有商业模式的基本状况
    3.2 中国数字报业现有商业模式的缺陷
        3.2.1 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没有得到全面满足
        3.2.2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载体受自身条件限制
        3.2.3 收入模型的价值实现仍不明显
        3.2.4 基础设施管理的价值创造不够健全
    3.3 中国数字报业现有商业模式缺陷的成因
        3.3.1 缺乏对“数字报业”的全面理解
        3.3.2 缺乏对商业模式的必要认识
        3.3.3 缺乏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开发构想
第4章 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优化原则与优化策略
    4.1 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优化原则
        4.1.1 创新原则
        4.1.2 合作原则
        4.1.3 有序原则
        4.1.4 共赢原则
    4.2 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优化策略
        4.2.1 满足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
        4.2.2 改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载体
        4.2.3 加速收入模型的价值实现
        4.2.4 创新基础设施管理的价值创造
第5章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商业模式个案分析
    5.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构成与运作
        5.1.1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构成
        5.1.2 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运作
    5.2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优势
        5.2.1 优势的表现
        5.2.2 优势的成因
    5.3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缺陷与优化策略
        5.3.1 缺陷的体现
        5.3.2 缺陷的成因
        5.3.3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优化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图书市场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以“宣传推广费”的名义为单位或个人谋取好处
    1.2 按图书码洋开具发票, 按图书实洋付款
    1.3 出版社之间无序状态竞争的几种现象
        1) 高码洋, 低折扣。
        2) 巧立名目, 支出混乱。
2 不规范图书市场竞争的危害性
3 整治图书市场的几点建议

四、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D]. 谢依伦(CHIA JEE LUEN). 山东大学, 2018(02)
  • [2]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D]. 郭建鹏. 吉林大学, 2018(04)
  •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发行渠道改革考察[J]. 黄勇军. 编辑之友, 2015(08)
  • [4]新时期我国科普期刊编辑特征分析[D]. 谢博识.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5]中国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研究[D]. 史薇. 湖南大学, 2008(09)
  • [6]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建议[J]. 张其友. 编辑学报, 2001(04)
  • [7]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下)?[J]. 孟叶. 出版经济, 2001(02)
  • [8]社办发行:敢问路在何方(上)?[J]. 孟叶. 出版经济, 2001(01)

标签:;  ;  ;  ;  ;  

社署出版:敢问路在何方(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