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人民观和执政为民思想

毛泽东的人民观和执政为民思想

一、毛泽东人民观与执政为民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涛[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提出

李辰洋[2](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杨万国[3](2021)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研究》文中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凸出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终极目标是求得人类的自由解放。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具有根本性和基本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本文主要从研究社会历史的起点论、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论、社会历史主体论、党的性质宗旨论、人的解放发展论以及怎样实现人民性的过程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展开系统性研究。并且主要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这一系列较为现实的领域进行探讨。在全面系统分析、归纳人民性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及其表现。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人民性经历了从发端、成熟到丰富,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发端于学生时代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时期;丰富、发展和完善于《形态》之后。在革命实践中真正检验和践行人民性的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既要保卫新生政权的战斗,又要进行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建设的情况下,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不动摇,最终赢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主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普照到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这一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也相应地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毛泽东关于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等思想中国化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的人民主体观,进一步丰富和中国化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中心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的论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我为民”情怀等等,无不蕴含着人民性,彰显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化最新发展。如何才能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呢?“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在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中内化人民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充分保持和弘扬人民性,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践行人民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保证人民性。

胡笛[4](2021)在《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对人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关切,马克思积极探讨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充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群众观。伴随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其群众观也经历了逐渐发展和深化并成为科学真理的过程。马克思的群众观建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间的科学关联,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高度的实践价值。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也是历久弥新,不断得到证明和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一直践行着马克思群众观,并不断发展和丰富其内容,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群众观进行中国化的可贵尝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群众观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实践的考验,也将不断证明马克思群众观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坚持马克思群众观,并在其中国化发展中不断丰富这一理论体系,能够指引中国共产党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坚守初心、坚持信念,与人民群众形成一股合力来共克时艰,应对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才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沿着马克思群众观形成、发展及时代应用历史脉络,以丰富的理论文献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形成过程和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阐析。第一部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及研究文献展开系统的论述分析,以加深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解,明确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主要思路;第二部分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历史发展与形成过程,通过客观分析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以哲学先辈的思想渊源为基础,沿着马克思的思想路线,来具体分析马克思群众观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三部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分别从马克思群众观整体逻辑、中心思想以及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以求准确呈现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内容;第四部分讨论了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价值及发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该理论全新的当代价值,并在对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形态——习近平的群众观,指出习近平群众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群众观的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讨论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丰富时代内容、理论基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和对于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马萱[5](2020)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特点、最根本的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将为人民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己任。随着时代发展潮流,具体表述和实施因时而变,但是初心却从未改变。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且深入贯彻落实于治国理政的过程,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论文从四个部分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行分析,系统地探究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内容、特征、意义以及实践路径。第一部分,分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首先明确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等相关概念,只有在厘清了有关概念和内涵以后,才能为论文的下一步论述提供前提和帮助;其次分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论;批判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且应用于治国理政;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人民主体思想,维护人民权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科学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第二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容和特征。这部分是论文的中心和重点之一,主要由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发展观、民生观、文化观、生态观等内容构成,并且分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等主要特征。第三部分,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伟大指导意义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意义,其次介绍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意义。第四部分,探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角度,阐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实践。

张玉珍[6](2020)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承创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一系列战疫行动便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故而,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展开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借助文献分析和系统分析法,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理论渊源、个人形成条件、理论内涵及特征、理论价值与实践运用等四个方面详细探究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本质和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从个人条件看:优良家教家风的熏陶、知青岁月时期的磨练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从理论内涵看:发展主体依靠人民、发展力量源于人民、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发展评判标准在于人民是其明确的价值理念;通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表现出清晰的继承性、务实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等理论特征。以上研究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聚焦民生热点问题、树立生态为民理念具有重要的时间价值。理论历程和内在逻辑的系统探究使得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更具有深度,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认识,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弥补和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研究不足、历程研究不足、理论挖掘不足的缺陷,助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

陈熙[7](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鲜明的表达出对人民的基本看法与态度。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明确人民的主体作用与历史地位,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学习研究是掌握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实践运用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具体内容、当代价值进行阐述。首先通过概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以及社会实践基础,得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产生是历史必然的结论。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人民观点进行整理总结,呈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整体的理论脉络。再次,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人民”的相关观点,以理论结合实践的表述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明确“人民”的时代内涵,论证人民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观点。最后,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时代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治党及执政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六个方面提炼出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聚焦当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高度凝练与提升。强化执政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制定实施的出发点都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坚定的人民立场的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当代价值。

何芳芳[8](2020)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思想,其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对当代中国所遇到的发展问题给予了科学回答,正确认识这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围绕“人民”这一中心概念,通过研究和提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结合实际法,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践路向、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其在结合当前党情、世情和国情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理论基石,汲取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人民”思想为基本依据。习近平自幼勤政为民的家庭教育和他在基层工作的实践经历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立场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主体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动力论: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发展目标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四个方面,从中提炼出整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对其加以详细论述。在充分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其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将该重要论述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分别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构建以人民需要为导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以明确发展目标,探析可行的实践路向。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全面扬弃与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理论上实现了发展观的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引领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方法依据和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拓展了指明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新路径、为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任欣欣[9](2020)在《习近平人民观研究》文中认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面临着巨大变革,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点。不管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设与改革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这更需要14亿中国同胞共同奋战。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有关“人民”的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构成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首先,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影响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内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借鉴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精髓。同时,习近平的个人经历也坚定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信念。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人民观表现出丰富内涵。习近平人民观涉及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活力,真正体现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思想境界。最后,习近平人民观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价值。理论层面上,习近平人民观不仅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内涵,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同时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践层面上,习近平人民观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基石。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从未改变,但习近平人民观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动态发展的,还应不断去探究,研究习近平人民观对实现全民族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董聪慧[10](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观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探索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辗转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人民观,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全人类利益的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具体结合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起步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深化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引社会前进的直接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无疑是思想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基调,经过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以邓小平人民观、江泽民人民观和胡锦涛人民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立足以民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奋斗目标。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人民观;江泽民将人民利益思想纳入改革开放具体过程中,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人民观;胡锦涛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满足落实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人民观。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光辉起点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和满足,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人民观包含民为邦本的主体观,精准扶贫的民生观,知民情、解民意的爱民观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成果,进一步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的奋斗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准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立足人民现实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根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成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各时期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而伟大的历史选择。

二、毛泽东人民观与执政为民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人民观与执政为民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阐释
        (一)人民的概念
        (二)人民性的内涵与外延
        (三)人民性的特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人民性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前马恩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后马恩理论体现的人民性
    二、列宁丰富并发展了人民性
        (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性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一、毛泽东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二、邓小平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一)社会主义本质观蕴含的人民性
        (二)“三个有利于”体现了人民性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指向人民
        (二)“三个代表”的归宿在人民
    四、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
        (一)“以人为本”直接诠释着人民性
        (二)和谐社会论充分彰显了人民性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一、“中国梦”终究是人民梦
        (一)人民梦的历史演变体现了人民性
        (二)人民梦的理论内涵彰显了人民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民性的最高表现
        (一)理论建设为人民
        (二)实践发展靠人民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践行人民性
        (一)“初心使命”主题教育的主旨在于坚守人民性
        (二)“初心使命”主题教育丰富并深化了人民性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人民情怀
        (一)“无我为民”在理论上深化了人民性
        (二)“无我为民”在实践上垂范了人民性
第四章 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路径
    一、在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中内化人民性
        (一)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过程是内化人民性的前提
        (二)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的过程对内化人民性意义深远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充分保持和弘扬人民性
        (一)全面从严治党对保持和弘扬人民性意义重大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和弘扬人民性最可靠的方法
    三、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践行人民性
        (一)在制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熔铸人民性
        (二)在推进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践行人民性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保障人民性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人民性的制度基础
        (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保障人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论文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时代背景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凸显
        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与人民群众价值的显现
    第二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思想渊源
        一、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
        二、德国古典哲学人的主体性思想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初步形成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真正成熟
第二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思路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是马克思群众观的出发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群众观的中心思想
        三、实现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群众观的最终归宿
    第二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三、人民群众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党和人民群众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的发展性
        二、科学的实践性
        三、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价值及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一、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群众路线的思想指南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准绳
    第二节 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发展——习近平群众观
        一、习近平群众观的基本主张
        二、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工作”
        三、习近平群众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
        四、习近平群众观对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相关概念阐述
        一、“人民”的概念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第二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民群众观
        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复杂的国际形势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
        三、习近平个人从政与社会生活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
    第二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
        二、科学性
        三、实践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伟大指导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前提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为解决人类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密切党与人民的联系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
        一、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完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第三节 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文化自信
        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四节 推进社会改革,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
        一、抓住人民利益问题,做好基础性民生建设
        二、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第五节 建设生态文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环境
        一、推进生态建设,改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生态保护意识
        三、解决生态问题,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概述
        3.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
        1.唯物史观表达的人民思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1.儒家“仁爱”思想影响
        2.墨家“兼爱”思想影响
    (三)历届领导人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1.毛泽东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2.邓小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3.江泽民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4.胡锦涛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个人形成条件
    (一)优良家教家风孕育思想萌芽
        1.良好家庭教育
        2.革命家风熏陶
    (二)知青岁月确立以人为本志向
        1.与群众的真挚友谊
        2.为百姓的坚定信念
    (三)多年地方经验造就成熟思想
第四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内涵及特征
    (一)理论内涵
        1.发展主体依靠人民
        2.发展力量源于人民
        3.发展目的为了人民
        4.评判标准在于人民
    (二)理论特征
        1.继承性
        2.务实性
        3.时代性
        4.系统性
第五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运用
    (一)理论价值
        1.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凸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3.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二)实践运用
        1.经济建设方面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建设方面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3.文化建设方面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4.社会建设方面聚焦民生热点问题
        5.生态建设方面树立生态为民理念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7)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产生的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2.1.1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及异化现象的产生
        2.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阶级矛盾的加剧
        2.1.3 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提升
    2.2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产生的理论来源
        2.2.1 古希腊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思想
        2.2.2 欧洲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2.2.3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
        2.3.2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形成的个体实践基础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3.1.1 理论萌芽阶段
        3.1.2 理论奠基阶段
        3.1.3 理论成熟阶段
        3.1.4 理论深化阶段
    3.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3.2.1 列宁对无产阶级工农联合模式的探索
        3.2.2 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经验的总结
        3.2.3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塑造
    3.3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
        3.3.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
        3.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深化
        3.3.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
        3.3.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完善
        3.3.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4.1 不同时期“人民”内涵的界定
        4.1.1 欧洲工人运动时期的“人民”
        4.1.2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人民”
        4.1.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
        4.1.4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人民”
        4.1.5 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人民”
    4.2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4.2.1 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2.2 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2.3 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
        4.3.1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4.3.2 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4.4 人民是价值的主体
        4.4.1 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4.4.2 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4.4.3 人民是价值共享的主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5.1.1 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遵循
        5.1.2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取向
        5.1.3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理论准绳
    5.2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价值
        5.2.1 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5.2.2 有利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及全面从严治党
        5.2.3 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重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学理支撑和现实基础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学理支撑
        2.1.1 理论基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2.1.2 文化基因: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
        2.1.3 思想来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础
        2.2.1 基于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新形势
        2.2.2 基于解决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2.2.3 习近平革命家庭教育和基层实践经历
第3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人民立场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1.1 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
        3.1.2 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为先进文化发展的目标要求
        3.1.3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
    3.2 人民主体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3.2.1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3.2.2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3.2.3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3.3 人民动力论:坚定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3.3.1 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3.3.2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3.4 发展目标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4.1 人民有更多幸福感
        3.4.2 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3.4.3 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4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向
    4.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4.1.1 整体性
        4.1.2 实践性
        4.1.3 创新性
    4.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4.2.1 以新发展理念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4.2.2 构建以人民需要为导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4.2.3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第5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5.1 理论价值:实现了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5.1.2 全面扬弃与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5.1.3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5.2 实践价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
        5.2.1 为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5.2.2 拓展和指明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新路径
        5.2.3 为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习近平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
        (一)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二)千年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三)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条件
        (一)习近平人民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二)习近平人民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第三章 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及鲜明特征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共享发展
        (二)坚持绿色永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三)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持人民至上,筑牢初心使命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鲜明特征
        (一)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现前瞻性
        (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体现全面性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战略性
第四章 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内涵
        (二)有利于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
        (三)有利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人民观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变迁
        (一)人民与群众的概念关联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源起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
        (一)从现实社会角度对人民观进行初步探索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民观进行深入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维护基本人权
        (二)人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解放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情怀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视
        (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注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发展
        (一)通过民族自决保障人民权利
        (二)通过土地革命维护人民权益
        (三)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保障
    注释
第三章 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创立
        (一)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阶级条件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主体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在革命形势下深化对人民的认知
        (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体现形式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人民有了更强大的依靠力量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三)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方式
        (四)人民当家作主及各种权利纳入宪法保障
    注释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创立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起点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发展历程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时代进步性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人民富裕观
        (二)江泽民人民利益观
        (三)胡锦涛人民本位观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发展根基
        (二)为实现人民全面小康开拓发展路径
        (三)为实现人民民主奠定政治保障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创立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需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探索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核心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主体思想
        (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民关系
        (四)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中国梦”愿景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引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多彩的现实世界
        (三)率领人民铸就更显赫的时代辉煌
        (四)统领人民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
    注释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时代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
        (三)习近平人民观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强起来”
        (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百年奋斗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二)始终秉承人民至上原则
        (三)始终尊重人民的道路选择
        (四)始终为了人民的复兴梦想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科学实践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毛泽东人民观与执政为民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研究[D]. 杨万国. 大理大学, 2021(10)
  • [4]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胡笛. 喀什大学, 2021(07)
  • [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及实践研究[D]. 马萱.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D]. 张玉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D]. 陈熙.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2)
  • [8]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何芳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人民观研究[D]. 任欣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D]. 董聪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毛泽东的人民观和执政为民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