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与中国传统民俗

烟花爆竹与中国传统民俗

一、烟花鞭炮与中国传统民俗(论文文献综述)

周梦伟[1](2022)在《简述湖南花炮民俗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烟花、爆竹统称"花炮"。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重要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早在唐代,湖南民间就有除夕守岁、放爆竹的习俗。唐朝诗人张说《岳州守岁》曰:"桃符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该篇描写岳州人在除夕守岁之时,用贴春联、放爆竹驱邪避恶。湖南大部分府志、县志的风俗部分,关于花炮民俗记载集中在除夕、元旦等传统佳节。

覃琮[2](2021)在《“炮龙文化”的象征符号与权力格局——以宾地舞炮龙为例》文中指出民间信仰植根于乡土社会之中,主导着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并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关系。广西中南部宾地的一项民俗活动舞炮龙及其炮龙节的"国家化"历程表明,宾地力推舞炮龙作为其对外展示的文化标识,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空间语境下的一种地方群体共识。炮龙文化的生产,是不同群体基于不同目的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对同一个文化想象的协商和建构的结果,而重建"老庙"使"地方性知识"获得复活与再造,也实现了与炮龙文化的联结。由此,舞炮龙生成标志性文化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既是"传统的再造",也有"传统的发明",是宾地特定的勾连其历史和现实的加工过程的地域性文化,实际上是中华龙文化在宾地的地方化叙事。这一信仰过程的再造,不仅与地方权力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相缠绕,同时也是一次重建地方崇拜和重塑地方形象的努力。这一个案显示,民间信仰空间是一个可以被建构起来的场域,是国家、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动态协商的结果,它不是稳定和刚性的,而是变化和不断转型的。本文采用"国家—地方政府—地方民众"三元分析框架,运用"历史的人类学"研究策略,详细考察滨阳人在"非遗"和"旅游"的社会背景下,在自我认同与地域形象建构中努力将地域文化资源重塑与国家主流文化同构从而实现其价值的社会过程,由此展开"民间信仰空间再造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论对话,揭示出民间信仰空间和场域内国家、地方政府和地方民众的各自实践逻辑、行动策略,以及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

程鹏[3](2021)在《“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文中认为当恶性传染疾病暴发之时,许多关于预防治疗的谣言也会相伴而生。这类疫情防治谣言,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获取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常常造成哄抢、拥堵、传染等不良后果。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烟花爆竹除疫"谣言频发,并且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支持转发多。"烟花爆竹除疫"谣言的出现,与近年来烟花爆竹的禁燃有很大关系,它通过相关利益群体的推动,在各种情绪的裹挟下被广泛传播。传统的烟花爆竹如何转型发展,如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面对"烟花爆竹除疫"这类谣言,民俗学者要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坚守现实关怀的初心,推动学术成果的通俗转化,进一步提升民俗学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意义。

汪德飞,沈馨雅[4](2020)在《制度导向的传统民俗文化生态型改造可行性研究——基于湖州市全域“双禁”成效的制度因素考察》文中认为新时代,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生态位的缺失,引发了生态文明诉求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应致力以制度因素促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生态型转向。首先,以湖州市全域"双禁"效果分析为例,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揭示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所含因子的生态特征。其次,以制度外力强化路径依赖理论的变异机制,实现民俗文化浅层悖逆生态的外显结构的生态型改造,同时依靠传承机制赓续其深层涉及民族精髓的内隐结构和因子。最后,强调只有推行彰显利益相关各方博弈均衡结果的制度,才可能完成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态型改造。

刘晓春[5](2020)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文中指出春节习俗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体创造的,它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智慧,而且在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春节习俗中蕴含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与追求,融汇了中国人民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春节习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现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来源。因此,对春节习俗的功能、变迁等问题进行研究,解读春节习俗变迁的原因,挖掘传承春节习俗的文化价值,进而探索春节习俗在现代转型期社会中的传承路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春节习俗,探索传承的新路径,首先,文章对学术界关于春节习俗传承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学界的研究动态及成果,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其次,文章在对春节起源、传统及新兴的春节习俗、春节习俗的功能特点等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春节习俗在新时代的重要功能,挖掘春节习俗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再次,文章对春节习俗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春节习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总结分析近代以来春节习俗变迁的原因。最后,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探讨春节习俗传承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关系,进而探寻传承春节习俗的新途径。总之,文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春节习俗,以春节习俗为研究对象,以春节习俗的变迁为切入点,分析归纳春节习俗变迁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关系,由点及面,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出对春节习俗多方面的继承与发扬途径,寻求增强文化自信的突破点。

刘婕[6](2020)在《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传统民俗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烟花爆竹始终是大众消费品中的大宗商品,中国也一向为烟花爆竹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晚清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的日益紧密,加之港澳贸易中转地位的日益提升,广州—澳门—香港逐渐成为华南地区甚至全国烟花爆竹进出口贸易的枢纽,三地间的贸易往来亦纷繁复杂。本文选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为主要史料依据,综合利用政府公报、史料汇编、报纸期刊、专着论文等等各种形式文献资料,对晚清以来广州、澳门、香港三地烟花爆竹的进出口贸易做出梳理与分析,同时对三地不同的贸易机制、贸易商号与组织以及管控政策进行研究,以探讨时代与政治背景对贸易之影响。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析广州的烟花爆竹贸易,主要聚焦于与国内通商口岸、与香港、与海外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往来;第二章探讨澳门炮竹贸易的进出口情况及其与广州、香港、内地其他港口的贸易联动;第三章分析香港进出口贸易与澳门、内地港口、海外市场的关系;第四章则是对三地在烟花爆竹原材料控制、厂址分布、燃放使用、运输存储四个方面规章制度异同的比较。在贸易研究的同时亦有三地贸易制度和商号组织的简要讨论。

李敏嫦[7](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广东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艺术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舞龙文化历史悠久,香火龙是舞龙种类中最闪亮夺目的类型之一,在我国多个地区均有分布。广东陈山香火龙习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是江门鹤山地区备受瞩目的传统民俗活动,是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重要习俗文化名片。陈山村是广东省古村落,拥有较好的文化资源,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索新时代的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推进陈山香火龙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是推进陈山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陈山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陈山香火龙习俗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为研究基础,从设计学视角记录香火龙习俗的艺术形态,追溯其起源,阐释其文化内涵,探讨其开发性传承的方案,以求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升乡村的物质文明水平。论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村落更新、香火龙习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论文的整体框架等。第二章先对全国各地香火龙习俗的起源说法进行汇总,再对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追溯,得出陈山香火龙习俗是起源于唐朝西平王李晟火龙阵的香火龙习俗的分支,且因其在珠三角发展壮大而富有岭南特色。其后,对陈山香火龙习俗的龙道具制造、活动流程、专用词和传承现状进行梳理和陈述,阐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第三章对陈山香火龙习俗开发性传承的相关要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参考了四个乡村建设案例。第四章基于习俗开发性传承方案的构建原则、构建思路和前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六项传承方案:第一,让本土特色饮食文化与香火龙习俗文化融合共生;第二,发掘本土制造业承载香火龙习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第三,发掘传统习俗文化融入游戏产业的新形式,让传统习俗文化融入电子游戏与桌游,让国产游戏全球化的浪潮带动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第四,教育上支持香火龙习俗文化的传承,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第五,让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与铁夫故里文化名片、古村落名号联动发展,将饮食文化、制造业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等纳入围绕陈山村文化资源来发展的乡村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丘陵区村落的文旅品牌;第六,政策上鼓励本土企业承担非遗传承的社会责任,基于习俗传承人数量多、职责广的特殊性,提出用人单位参与的民俗类非遗传承新机制,避免习俗类非遗传承人的断层。最后一章总结本文对陈山香火龙习俗及其开发性传承的研究成果、不足和展望,以期为其他地区传统民俗的传承发展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启示作用。

熊浚[8](2020)在《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节日文化。在中国的典籍,如《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等,都有许多有关社日的记载。“社祭”作为一种官方和民间共同的礼俗,在中国延续了至少两千多年之久。“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节日礼俗,在中国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人们至今仍然沿用“社”的名称,命名“社会”“社团”“社区”等当代社会组织,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今日之中国,传统的社节早已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全面萎缩,只有极少数地区保存着这种古老文化的遗留。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的春社,就是社节以活态形式在民间生活中存续的一个节日。传统社节是一种怎样的节日文化?其运作方式和文化表征是怎样的?她要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为什么恩施土家族人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保存甚至激活这种古老的节俗?他们的春社习俗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社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众广泛参与的传统节俗呢?这些问题,就是笔者作为一个从小在“春社”节俗中长大的土家族人,同时又是正在学习民俗学的博士生,以局内和局外两种眼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感,通过亲身参与和田野调研后,所要作出的答卷。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难点、创新点。论文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从社神社主、社祭形式、社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了学术史的追溯和研判,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厘清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习俗的主要形态,并以此为基础发掘春社习俗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之上。提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通过对三个村落中春社节俗的调查,重构“社祭”节俗的演变形态,再现古老社节的当代形态,对社节的仪式过程、象征符号、社会功能、核心价值和女性文化等作出深描与阐释。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二章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民俗传统三个方面阐述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源流。首先对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和土家族传统文化作了简要分析。其次对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来源展开辨析。从“社”的中原汉民族文化的来源,考察移民迁徙过程的影响,理解春社习俗是以简化的汉族社祭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交融产生的独特习俗为内容,由此可以确认汉文化的“社祭”是春社的源头,土家族的春社习俗是支流。第三章在源流研究基础上,运用田野民俗志的方式,分别以恩施地区的金龙坝、楸木园、双堰塘这三个古村落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村落传说对春社习俗的差异性展开具体的描述与分析。金龙坝保留了较原始的以山神、土地龙神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楸木园有保存完好的社神象征,形成了以社主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双堰塘村地处城乡结合处,形成了以娱人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春社习俗的防疫与巫术心理揭示出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与亲情伦理智慧。第四章主要从春社习俗的具体形态来讨论恩施地区土家族的文化内涵问题。主要体现在承载原始生命观、包含多神信仰、崇尚女性价值等三方面。拦社习俗体现出恩施地区土家族丧葬礼俗的豁达乐观、圆融新生的原始生命观。多神信仰是土家族群原有信仰在儒、道、释三种宗教影响下而产生的独特民族信仰。社饭习俗是一场充分体现恩施地区土家族女性价值与地位的展演,拦社习俗也展现出女性在土家族群中所拥有的崇高地位,是女性氏族社会的历史遗风。第五章讨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春社习俗作为体现土家族人独特文化内涵的一项民俗事项,具有补偿与治癒功能、认同与整合功能,以及传承与教化功能。这些文化功能在现代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辨析。第三部分是第六章及结语,总结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源流、习俗、个案、特征和功能问题,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来思考春社习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春社习俗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民俗事项,它更是土家族丧葬文化、性别文化的实际载体,它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成功演绎了亡者由人变神的具体过程,同时揭示了土家女性主体在性别文化和婚姻关系之间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本文通过全面解读当代恩施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特质,认识到当代春社习俗所蕴含的土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真与自我的日渐沦丧。思考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把握春社习俗的现代传承规律,使春社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富有现实价值的生活智慧。

毛杜娟[9](2019)在《浏阳近代花炮业研究》文中认为浏阳的花炮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进入国际市场也有百余年的时间,并且多次获得奖项,是浏阳市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湖南省的代表性行业之一。浏阳花炮行销全国,对外销售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又进一步推动了造纸、化工、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对于浏阳当地和湖南省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浏阳是中国四大“花炮之乡”之一,又有“花炮甲天下”和“十家九炮”的称誉。浏阳花炮产生自唐代,繁荣于宋代,明清继续发展,清康熙年间比较发达。1723年成为皇室贡品,浏阳花炮开始享誉国内。1855年开始出口各国,走进国际市场。1885年,浏阳县内的“培德厚”爆庄率先在广州设庄,出口花炮,浏阳花炮开始了私营出口的“洋庄”贸易。民国时期继续发展,1912年至1928年期间飞速发展,销路扩大,至1929年以后开始衰落,此后开始缓慢发展。花炮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近代浏阳地区的花炮业最终衰落了,但是它对地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花炮业的生产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增加当地农村劳动人民的收入,还能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从浏阳传统花炮业和近代花炮业两方面论述,讲述了浏阳传统花炮业和近代花炮业的不同发展轨迹。详细的分析论述了浏阳近代花炮业的产生、制作、文化、销售等方面的情况;并且从自然条件、行业自身特点、工人待遇和行业组织几个方面分析浏阳花炮业发展的一些条件,综合这些内容更加能够真实具体的展现近代浏阳花炮业的发展情况。

刘包贵[10](2019)在《理性提振日渐式微的鞭炮产业》文中研究说明1鞭炮的历史溯源中华民族有延绵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有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我们也是一个将火药文明发扬光大的民族。鞭炮在中国的起源颇为久远,可以追溯至先秦的"爆祭"和"庭燎"。两千年前,《诗经》的《小雅·庭爎》篇中,就有"庭爎之光"的记载。"庭爎"是指人们用竹竿做成火炬,竹竿燃烧,发出爆裂之声。《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爆竹"就是指竹子燃烧时因受热而炸裂,发出"爆"响。根据《神异经》

二、烟花鞭炮与中国传统民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花鞭炮与中国传统民俗(论文提纲范文)

(1)简述湖南花炮民俗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2)“炮龙文化”的象征符号与权力格局——以宾地舞炮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信仰与权力
    (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践逻辑
    (二)民间信仰与文化权力的时空维度
    (三)民间信仰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二、从民间“灯酒节”到国家化“炮龙节”
    (一)灯酒节之中的舞炮龙
    (二)舞炮龙的第一次“国家化”
    (三)舞炮龙的第二次“国家化”
    (四)“炮龙文化”的群体共识
三、“炮龙节”国家化后的文化权力
    (一)2006年的炮龙节
        1. 宣传资料的准备
        2. 老庙炮龙开光仪式的策划与执行
    (二)2007年的炮龙节
        1. 确定炮龙节的主题
        2. 宾地的筹备工作
    (三)2008年的炮龙节
四、“炮龙节”中的乡土文化
    (一)宾地人舞炮龙的文化根源
    (二)舞炮龙起源地的权力格局
五、“老庙”重建:信仰空间再建与地方社会互构
    (一)“炮龙文化广场”与“老庙”的重建
    (二)炮龙文化广场与舞炮龙“信念”的冲突
    (三)显性屈从与隐性张力
    (四)重建老庙方案的胜出
    (五)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
    (六)名生实:炮龙老庙的诞生
结语

(3)“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烟花爆竹除疫”谣言的生产与幻灭
    (一)“烟花爆竹除疫”的生产机制
    (二)辟谣的方式
二、烟花爆竹的发展困境
三、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4)制度导向的传统民俗文化生态型改造可行性研究——基于湖州市全域“双禁”成效的制度因素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州市全域“双禁”背景及基本情况
二、基于结构主义的传统民俗文化特征
三、制度如何介入民俗文化生态型改造
    (一)制度对民俗文化生态型转向的影响力
    (二)民俗文化与生态文明制度双向互动
        1.识别并区别对待三类不同文化因子
        2.制度介入民俗文化改造,推进两者共同进步
四、博弈论视域下民俗文化生态型转向的基本对策
    (一)促进博弈主体多元化
    (二)追求博弈主体目标达成共识
    (三)增强博弈信息透明度
    (四)保持动态和多次博弈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之处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春节的起源与习俗
    一、春节的起源
        (一)春节的辞源
        (二)春节习俗的形成
    二、春节传统习俗与新兴习俗
        (一)祭祀习俗
        (二)拜年习俗
        (三)娱乐习俗
        (四)饮食习俗
        (五)新兴习俗
第二部分 春节习俗的功能
    一、满足民众喜“新”心理功能
    二、促进社会和谐功能
    三、传承传统美德功能
    四、增强民族凝聚力功能
    五、丰富大众娱乐功能
    六、推动经济发展功能
第三部分 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境遇
    一、现代化进程中传承春节习俗所面临的困境
        (一)春节习俗过度网络化、日常化
        (二)春节习俗过度娱乐化、商业化
        (三)与春节习俗有关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四)春节习俗观念淡化
    二、春节习俗传承遭遇困境的原因
        (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二)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四)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五)禁燃政策的强制推行
第四部分 创新春节习俗传承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时代传承春节习俗的意义
        (一)春节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承春节习俗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新时代传承春节习俗的途径
        (一)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
        (二)传承春节习俗的具体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州烟花爆竹贸易
    第一节 总体贸易概况
    第二节 与国内通商口岸的贸易往来
    第三节 对港贸易
    第四节 海外市场的贸易构建
    第五节 交易机制与贸易商
第二章 澳门炮竹贸易
    第一节 出口情况与穗港的贸易联动
    第二节 进口情况及与内地其他港口的贸易对接
    第三节 包税承充制与炮竹商
第三章 香港花爆贸易
    第一节 出口情况与港澳间贸易
    第二节 进口情况与对内地的贸易承接
    第三节 海外市场的扩张与收缩
    第四节 烟爆贸易商与组织
第四章 三地政府对烟花爆竹的管制异同
    第一节 原材料控制的法则比较
    第二节 厂址分布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燃放使用的法律管控
    第四节 运输与存储条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乡村振兴视域下广东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艺术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乡村振兴战略呼唤乡村文化的振兴
        1.2.2 传统香火龙习俗期待新式传承
        1.2.3 世界各国(地区)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1.2.4 本土产业期盼创意驱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和创新点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艺术研究
    2.1 中国的舞龙文化
    2.2 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起源
        2.2.1 香火龙习俗的起源
        2.2.2 陈山村香火龙习俗的源流研究
        2.2.3 雅瑶地区的香火龙习俗
    2.3 陈山香火龙的制造
        2.3.1 龙珠的制造
        2.3.2 龙头的制造
        2.3.3 龙身的制造
        2.3.4 龙尾的制造
        2.3.5 线香的制造
    2.4 陈山香火龙习俗的流程
        2.4.1 筹备环节
        2.4.2 巡游环节
        2.4.3 收尾环节
    2.5 陈山香火龙习俗的专用词
    2.6 香火龙习俗的传承现状
        2.6.1 举办时间尊重传统
        2.6.2 举办场地受限
        2.6.3 传承人情况喜忧参半
        2.6.4 制作技术与时俱进
        2.6.5 仪式流程趋于稳定
        2.6.6 传承形式多元化
        2.6.7 女性参与度在提高
    2.7 香火龙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2.7.1 陈山香火龙习俗的独特性
        2.7.2 加强宗族管理和身份认同
        2.7.3 承载岭南文化的发展历史
        2.7.4 寄托美好的生活愿景
第三章 广东陈山香火龙习俗的开发性传承研究
    3.1 政策支持
        3.1.1 非遗保护的政策
        3.1.2 乡村振兴的政策
    3.2 陈山村概况
        3.2.1 人口
        3.2.2 地理
        3.2.3 文化
        3.2.4 经济
        3.2.5 旅游
    3.3 陈山村业态现状分析
        3.3.1 古村落区
        3.3.2 原住民聚居区
        3.3.3 商业区
        3.3.4 工业区
        3.3.5 农林区
    3.4 参考案例
        3.4.1 乌镇的“旅游+度假+文化”
        3.4.2 丹寨万达小镇的文旅扶贫
        3.4.3 山西许村的艺术乡建
        3.4.4 广东鹤山黄洞村的餐饮品牌
第四章 陈山香火龙习俗的开发性传承方案
    4.1 传承方案的构建原则
        4.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2 以人为本原则
        4.1.3 差异化原则
        4.1.4 整体开发原则
        4.1.5 市场导向原则
    4.2 传承方案的构建思路
        4.2.1 对核心文化的限制式开发
        4.2.2 对外围文化的开放式开发
    4.3 传承方案
        4.3.1 让本土特色饮食文化与香火龙习俗文化融合共生
        4.3.2 发掘本土制造业承载香火龙习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
        4.3.3 发掘传统习俗文化融入游戏产业的新形式
        4.3.4 教育上支持香火龙习俗文化的传承
        4.3.5 让香火龙习俗文化与铁夫故里文化名片、古村落名号联动发展
        4.3.6 政策上鼓励本土企业承担非遗传承的社会责任
    4.4 传承方案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1 访谈资料整理
附录2 2018 年10月陈山村火龙晚会人员安排

(8)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学方法
        (二) 人类学方法
        (三) 性别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恩施土家族春社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
        三、文化影响
    第二节 历史源流
        一、史前时代
        二、商周至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宋时期
        四、元明清时期
    第三节 民俗传统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精神民俗
第二章 恩施地区社文化的源流
    第一节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来源辨析
        一、社的来源及演变
        二、社神与神主
    第二节 汉文化影响以前的土地信仰
    第三节 汉文化影响下的“社”信仰
        一、过渡——唐代的官社与私社
        二、承继——汉文化对社祭的影响
第三章 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土家族春社习俗
        一、春社起源传说
        二、“社饭”:春社的饮食习俗
        三、“拦社”:春社的祭祀习俗
    第二节 三个村落的春社民俗志
        一、金龙坝春社:以土地龙神为中心
        二、南河春社:以社主为中心
        三、双堰塘春社:以娱人为中心
    第三节 土家族春社的形成机制
        一、防疫机制:社饭隐喻的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
        二、巫术心理机制:拦社隐喻的亲情伦理智慧
第四章 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融入丧葬礼俗的生命观
        一、豁达的生命观
        二、圆融的生命观
        三、新生的生命观
        小结
    第二节 佛道并重的多神信仰
        一、道(巫)教信仰
        二、儒家信仰
        三、佛教信仰
        小结
    第三节 崇尚女性价值
        一、血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二、姻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三、妯娌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小结
第五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补偿与治疗功能
        一、拦社——心理治疗
        二、社饭—生理治疗
    第二节 认同与整合功能
        一、家族的凝聚力
        二、姻族的互助关系
    第三节 传承与教化功能
        一、礼俗制度的传承功能
        二、民族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第六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传承现状
        一、传承内容
        二、传承方式
    第二节 保护策略
        一、生活型保护
        二、制度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楸木园陈家院子布局图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单及亲属关系个案
    一、村落代表性访谈人员名单
    二、亲属关系图
附录三 村落采访记录节选
    一、白果坝乡金龙坝采访记录选编
    二、芭蕉乡楸木园采访记录选编
    三、龙凤坝镇双堰塘采访记录选编
    四、其他乡镇采访记录选编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浏阳近代花炮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浏阳区域的界定
        (二)关于“近代”的时间界定
        (三)花炮业的内涵
    四、参考资料及其来源
    五、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本文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三)试图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浏阳花炮业的发展概况
    一、浏阳花炮业产生的条件
        (一)自然资源充足
        (二)技术优势
        (三)交通运输便利
        (四)劳动力充足
    二、浏阳花炮的起源
    三、浏阳花炮的发展
第二章 浏阳近代花炮业的生产与市场
    一、浏阳近代花炮业生产的条件
        (一)花炮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二)政府的支持
        (三)商人的推动
    二、浏阳近代花炮的生产制作和工人待遇
        (一)浏阳近代花炮的生产制作
        (二)浏阳近代花炮业的工人待遇
    三、浏阳近代花炮业发展的表现
        (一)浏阳近代花炮业的行会组织
        (二)浏阳近代花炮业的市场发展
        (三)浏阳近代花炮的销售网络
第三章 浏阳近代花炮业的衰落
    一、浏阳近代花炮业衰落的因素
        (一)花炮业自身的不利条件
        (二)战争的严重干扰
        (三)环境的限制
    二、浏阳近代花炮业衰落的表现
第四章 浏阳近代花炮业的影响
    一、吸纳多余劳动力
    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附录
    附录A、近三十年来湖南海关出口爆竹烟火量值表
    附录B、历年湖南与全国海关鞭爆出口量值比较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理性提振日渐式微的鞭炮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 鞭炮的历史溯源
2 鞭炮的民俗文化
3 鞭炮的现实困境
    3.1 行业乱象
    3.2 政策两难
    3.3 消费误区
    3.4 危害误解
4 鞭炮的发展出路
    4.1 化定位
    4.2 创新工艺
    4.3 坚持标准
    4.4 打造品牌
    4.5 商会建设
    4.6 政府呵护
5 结束语

四、烟花鞭炮与中国传统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 [1]简述湖南花炮民俗变迁[J]. 周梦伟. 寻根, 2022(01)
  • [2]“炮龙文化”的象征符号与权力格局——以宾地舞炮龙为例[J]. 覃琮.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21(01)
  • [3]“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J]. 程鹏. 民间文化论坛, 2021(01)
  • [4]制度导向的传统民俗文化生态型改造可行性研究——基于湖州市全域“双禁”成效的制度因素考察[J]. 汪德飞,沈馨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11)
  •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D]. 刘晓春.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D]. 刘婕. 暨南大学, 2020(04)
  • [7]乡村振兴视域下广东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艺术传承研究[D]. 李敏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D]. 熊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浏阳近代花炮业研究[D]. 毛杜娟. 湘潭大学, 2019(02)
  • [10]理性提振日渐式微的鞭炮产业[J]. 刘包贵.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19(01)

标签:;  ;  ;  ;  ;  

烟花爆竹与中国传统民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