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

一、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世浩,杨丞,王贵兵,张赓,李小坤[1](2021)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对水稻生产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水稻科技工作者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系统地比较以及根据不同区域实际田间情况进行节水效果的评价梳理。本文采用文献数据分析的方法,综述了几种常见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比较了不同技术模式在节水和增产效果上的差异及其优、缺点。结果表明,"浅湿晒灌溉"的增产效果较好,但对田块的要求较高,并且难以确定灌溉定额;"间歇灌溉"的节水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推广性差;"控制灌溉"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但没有统一的灌水指标;"适雨灌溉"节水效果较好,但增产效果一般;"滴灌"能提高水肥利用率,但可能会导致产量降低。综合来看,"滴灌"和"控制灌溉"适合在北方稻区推广,"蓄雨型灌溉"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和增产潜力,适合在南方稻区推广。

张作合[2](2021)在《黑土稻田施加生物炭对水氮利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东北稻米市场需求量增加,寒地黑土区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随之也出现了水资源消耗快速增加、氮肥过量施用、秸秆露天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提高水氮利用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通过选择合理的水炭氮运筹模式,为同步实现东北寒地稻作节水、增产、高效与减排协同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灌溉模式、施氮量和生物炭施用量3因素全面试验,设置浅湿干灌溉(D)和常规淹灌(F)两种水分管理模式;生物炭施用量设4个水平,即0t/hm2(B0)、2.5t/hm2(B1)、12.5t/hm2(B2)、25t/hm2(B3);施氮量设2个水平,即85kg/hm2(N1)、110kg/hm2(N2)。在试验小区内设置了15N示踪微区,每个试验小区内设置1个微区,即同一处理下设置3个分处理:M1、M2、M3,共48个处理。以常规淹灌作为对比,应用15N示踪技术,对整体的氮肥利用率进行细分,研究两种灌溉模式下施加生物炭水稻对基蘖穗肥的吸收转运和水稻成熟期不同阶段施用的氮肥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情况,以及水稻收获后基肥、蘖肥、穗肥和肥料整体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水炭氮运筹下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观测了稻田土壤温度、土壤无机氮含量等环境因子,分析主要环境因子变化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的影响,明确了稻田环境因子、氮肥利用和损失率与CH4和N2O排放的关系,并计算了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排放强度(GHGI)。通过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判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损失率、GHGI、利润等指标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宜寒地黑土稻田节水、增产、减排的水炭氮运筹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对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5.55%~23.93%、31.68%~53.24%、48.82%~77.73%;常规淹灌模式下水稻对基肥-15N吸收利用率高于浅湿干灌溉模式,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蘖肥-15N吸收利用率显着高于常规淹灌(P<0.05);当生物炭施加量为0~12.5t/hm2时,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成熟期穗肥-15N吸收利用率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浅湿干灌溉模式显着高于常规淹灌(P<0.05)。水稻成熟期籽粒中氮素仅有15.00%~22.06%来自于花前茎鞘和叶片积累的肥料氮素,当生物炭施加量为0~12.5t/hm2时,稻作基肥-15N、蘖肥-15N和穗肥-15N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都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稻成熟期不同阶段施加的肥料氮素在植株各器官的积累量由大到小均为穗、茎鞘、叶片,施加一定量的生物炭有利于增加穗部肥料氮素的分配量。稻作肥料总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蘖穗肥吸收利用率和蘖穗肥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基肥的吸收利用率和基肥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不同阶段施用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与相应的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穗肥吸收利用率和穗肥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与水稻成熟期穗中穗肥积累量占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的百分比呈显着正相关(P<0.05)。(2)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t/hm2时,水稻收获后两种灌溉模式下施用的氮肥在土壤中总残留量均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且两种灌溉模式之间的差异显着(P<0.05),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施用的氮肥在土壤中的总残留量在22.54~37.86kg/hm2范围内变化,施用的肥料-15N有26.52%~39.14%残留在土壤中,较常规淹灌显着增加。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基肥-15N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率为24.59%~52.16%,蘖肥-15N的残留率为24.24%~43.50%,穗肥-15N的残留率为11.58%~25.67%。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t/hm2时,两种灌溉模式的基肥和蘖肥-15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穗肥-15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减小,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基肥-15N、蘖肥-15N和穗肥-15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常规淹灌增加;施加25t/hm2的生物炭对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基肥-15N、蘖肥-15N和穗肥-15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产生负效应。两种灌溉模式之间相同土层深度的肥料-15N的残留量差异显着(P<0.05),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t/hm2时,相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肥料氮素在0~20cm的残留量均高于常规淹灌;与常规淹灌相比,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降低了各阶段施加的肥料-15N在40~60cm土层的残留量。(3)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CH4排放通量出现3次峰值,常规淹灌模式出现2次排放峰值。两种灌溉模式所有处理的CH4的排放通量最高峰值均出现在拔节孕穗期。浅湿干灌溉和常规淹灌模式CH4排放通量最大值的处理是DB0N2和FB0N2,最大值分别为23.51mg/(m2·h)和45.13mg/(m2·h),而CH4的排放通量最小值的处理是DB3N1和FB3N2,最小值分别为0.58mg/(m2·h)和0.86mg/(m2·h)。常规淹灌模式N2O的排放通量最高峰值出现在分蘖末期(晒田期),而浅湿干灌溉模式N2O的排放通量最高峰值则出现在拔节孕穗期。浅湿干灌溉和常规淹灌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N2O排放通量最大值的处理是DB0N2和FB0N2,最大值分别为58.37ug/(m2·h)和41.03ug/(m2·h);N2O排放通量最小值的处理是DB2N1和FB3N2,最小值分别为0.57ug/(m2·h)和-7.75ug/(m2·h)。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的CH4累积排放量较常规淹灌显着降低(P<0.05),而N2O累积排放量显着高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施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本田生长期CH4和N2O的排放量。两种灌溉模式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CH4和N2O排放量较大,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各生育期CH4排放量均小于常规淹灌,而各生育期N2O排放量比常规淹灌大。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各处理CH4和N2O排放通量与当日最低气温均达到显着相关(P<0.05),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当日平均气温呈极显着相关(P<0.01)。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CH4和N2O排放通量和各土层温度之间均达到极显着相关(P<0.01),浅湿干灌溉模式CH4和N2O排放通量与10cm土层温度的相关性最高,常规淹灌模式CH4和N2O排放通量与5cm土层温度的相关性最高。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稻田土壤NO3--N均达到显着负相关(P<0.05)。两种灌溉模式下CH4和N2O排放总量与氮肥整体、基肥、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浅湿干灌溉模式下CH4和N2O排放总量与氮肥整体、基肥和蘖肥损失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穗肥损失率相关性不显着(P>0.05);常规淹灌模式下CH4和N2O排放总量与氮肥整体、基肥、蘖肥和穗肥损失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相同生物炭和氮肥施用量下浅湿干灌溉模式单位产量CH4排放量显着低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单位产量N2O排放量高于常规淹灌模式,浅湿干灌溉模式的GWP、GHGI显着低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施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减少GWP、GHGI。寒地黑土稻田选择合理的水炭氮运筹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水氮利用率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问题,同时又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通过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筛选发现DB2N2处理最优,即浅湿干灌溉模式+12.5t/hm2生物炭+110kg/hm2氮肥模式可以达到节水、增产、高效、减排的目的。

罗文兵,孟小军,李亚龙,邹帆,张伟[3](2020)在《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水稻节水灌溉的生态环境效应日益凸显,并逐渐受到重视。阐述了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模式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主要节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节水、经济、环境、生态效应,指出在田间节水灌溉的综合效应、节水灌溉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机理、对杂草和动物多样性调控机制的研究和节水灌溉模式的多准则评价方面的不足,从开展节水灌溉与节水、增产、环境、生态之间的互馈机制、节水灌溉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和微生物驱动机制、水管理措施下稻田杂草群落之间的竞争和群落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利用考虑多重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灌溉模式优选等方面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周凌云[4](2020)在《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文中认为水稻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高耗水特点和中国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限制了水稻可持续发展。同时,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灌溉用水占比达到了全省社会总用水量的74%。因此,在黑龙江省大范围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推动水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关键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节水灌溉方式。因此,对黑龙江省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能够科学与准确选择因地制宜的灌溉方式。文章围绕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灌溉方式评价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文章选取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全面淹灌作为灌溉方式,以黑龙江半湿润区水稻作为研究对象,该试验于2017-2019年间3个生长季在庆安灌溉试验站开展,每种灌溉方式重复3次,共9个田间试验小区,选取水稻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4个方面的14个指标作为水稻灌溉方式评价的初步指标并观测3年数据。其次,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利用3个生长季中水稻各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综合对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数据变化情况,得出控制灌溉是最适宜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的灌溉方式。然后,提出一种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对14个评价指标作降维处理。首先,采用生成对抗网络对14个指标进行数据增强。其次,采用Apriori算法对增强后数据通过搜索频繁项集和挖掘关联规则,筛选出与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最为关联的9个指标,包括ETR、叶面积指数、茎粗、叶片SPAD值、千粒重、q N、干物质量、Fv/Fm、q P。作为对比方法,文章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14个评价指标的5个主成分。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评价模型。首先,分别依据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筛选的指标和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及其对应的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构建实验数据集并采用生成对抗网络对数据集进行数据增强。然后,在由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筛选的指标下增强数据集和由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下增强数据集,分别采用深度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的降维处理方式下控制灌溉都是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最适宜的水稻灌溉方式。同时,由模型训练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由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筛选的指标下评价结果比在由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下评价结果在宏观平均精确率、宏观平均召回率、宏观平均F1值和准确度分别高了10.96%、12.50%、9.72%和5.33%。文章提出了一种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深度评价模型,并在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的实例分析中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文章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够避免以前对小尺度的灌溉方式评价研究中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评价方法的实用性也更强,在对评价结果推广时也更易被当地农民接受,从而达到大范围的节水、增产和增收的效果。

郑恩楠[5](2020)在《黑土区不同灌水施肥方式的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黑土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核心是采取综合措施来提升农作物的光热资源利用效应,作物群体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系统的生产潜力。而水肥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适宜的水肥调控能够影响作物的生长状态,改变作物的冠层结构,进而影响作物的光热资源利用效应,因此合理的水肥管理至关重要。黑龙江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以及地理位置,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该省同时又是稻作种植大省,以往对于黑龙江省黑土区稻作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灌水、施肥以及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但对于光热资源利用的物理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黑土区光热资源利用进行研究,通过水肥措施调控为增加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针对目前该地区的灌水方式和施肥管理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1不同施肥方式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水平分别为氮肥T1(当地施肥水平)、30%腐植酸+70%氮肥T2、50%腐植酸+50%氮肥T3、70%腐植酸+30%氮肥T4和腐植酸T5(1500 kg/hm2);试验2不同灌水方式试验,设置了3种灌水方式分别为控制灌溉(CI)、全面淹灌(FI)和浅湿灌溉(WI),施肥水平为当地施肥水平;试验3不同灌水施肥方式试验,设置的灌水和施肥方式同试验1和试验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能利用效率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分别表现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施肥方式在T2处理下的有效辐射截获量最少,不同生育时期和全生育期的光能利用效率最低,而T4和T5处理相比较其他处理较高;不同灌水方式在CI处理下的有效辐射截获量最少,不同生育时期和全生育期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而FI处理相比较其他处理较高;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和全生育期的光能利用效率在CT4、CT5、FT4、FT5、WT4和WT5处理显着高于其他水肥处理,而CT2、FT2和WT2显着低于其他水肥处理。(2)不同施肥方式下稻作冠层温度不同生育时期以及全生育期内的变化在T1、T2、T3、T4和T5各处理之间不显着;不同灌水方式在CI处理下的冠层温度高于FI和WI处理,但均小于空气温度;不同灌水施肥方式在CT2和WT2处理的冠层温度较大,在全生育期内冠-气温差出现了负值,而不同生育时期CT2和WT2处理的冠层温度较其他处理高,且与空气温度差异不显着。(3)稻作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5 cm处达到最大值,15 cm处达到最低值。5 cm和10 cm土壤温度显着高于15 cm、20 cm和25 cm,而15 cm、20 cm和25 cm之间的差异不显着。不同施肥方式各处理5 cm和10 cm处土壤温度出现了差异,T2处理高于T1、T3、T4和T5处理,其次是T1和T3处理,T4和T5处理最低,而15 cm、20 cm和25 cm土壤温度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不同灌水方式CI处理的5 cm和10 cm土壤温度显着高于FI和WI处理,而15 cm、20 cm和25 cm土壤温度差异性不显着;不同灌水施肥方式CT2和WT2处理的5 cm和10 cm土壤温度较大,而CT4、CT5、FT4和FT5处理的5 cm和10 cm土壤温度相对较小一些,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4)T2处理的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显着低于T1、T3、T4和T5处理;在CI处理的株高在两个生长季内小于FI和WI处理,拔节期和抽穗期较为显着;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的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均出现较大差异,WT2处理在两个生长季内株高最低,CT5处理最大。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FI、T5和FT5处理在两个生长季内最大,而CI、T2和WT2处理最小。(5)不同施肥方式的叶绿素含量在T5处理最大,而不同灌水方式在CI处理下较大,不同灌水施肥方式的最大处理为CT5和FT5;综合来看,在FI、T5和CT5处理下的荧光参数较好,在CI、T2和WT2处理下的荧光参数较差。(6)不同灌水方式和不同施肥方式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较小,而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变化较大,在CT4和CT5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在1.8kg/m3以上。从产量上来看,CT5处理在两个生长季内的产量最大。(7)针对不同灌水施肥方式对稻作的影响,选取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消光系数、干物质以及叶面积6个评价指标,采用基于博弈论改进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为理想,与实际结论一致。通过综合分析和模型评价,最终得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配施1500 kg/hm2的腐植酸既能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同时也能减少农田灌水量,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因此,在黑龙江黑土区应综合考虑灌水施肥对光热资源利用以及产量和灌水量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

苏洪洋[6](2020)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沈阳地区水稻作物的需水量试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辽宁沈阳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为例,针对两种节水灌溉方式下水稻进行需水量观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生理及生态需水得到有效调节,水稻田间的土壤水条件得到改善,作物腾发强度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在节水灌溉方式下,通过调节田间水分可对水稻蒸腾强度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减少其需水量。研究结果可为沈阳市水稻节水灌溉管理和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较好的支撑。

黄慧雯[7](2020)在《基于短期天气预报的南方大型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中型灌区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能够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针对南方大型灌区,以江苏淮安洪金灌区为例,基于短期降雨预报、需水量预测和水量平衡方程,开展水稻灌溉制度的实时优化研究,对提高南方大型灌区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精准灌溉、优化地区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灌溉制度实时优化、作物需水量预测和灌区灌溉决策系统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南方大型灌区灌溉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研究。针对传统方法根据设计代表年的降雨、蒸发蒸腾量确定水稻生育期内灌溉制度,很少考虑当年实际降雨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短历时的天气预报和作物需水量BP神经网络预测的灌溉制度优化方法。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短历时降雨预报,对各轮灌组一次灌溉延续时间内的逐日灌溉水量进行了优化调整,改善了传统灌溉制度一旦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不同轮灌组或同一轮灌组的每日灌水定额不作调整的情况,为南方大型灌区水稻灌溉实时优化提供新的途径。以洪金灌区2018年7月中旬为期7d的一次灌溉为例,经过优化调整后,净灌溉水量比传统方法减少154万m3,占总量的15.8%,降雨利用率大大提高,有利于灌区进行灌溉水量的合理配置和区域水资源的优化调整。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一个4-13-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水稻逐日需水量进行预测,将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间和太阳净辐射作为输入因子,参照作物逐日需水量作为输出因子。以2010~2016年气象输入因子和彭曼公式计算所得的参照作物需水量对网络进行训练调整,最终达到精度要求形成了预测作物需水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以7d作为预测时序,根据2018年气象预报信息,对洪金灌区该年生育期内每7d水稻逐日需水量进行预测。该模型的建立能够简化原来应采用彭曼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的繁复过程,为灌溉制度的实时优化提供支撑。以Visual Basic6.0为编程平台,开发了洪金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模块,主要有田间水层(墒情)调控指标、降雨短历时天气预报及作物需水量预测和灌溉制度实时优化计算三大板块。计算程序能够通过导入7d预测的气象数据和水稻需水量等,利用已经编好的水量平衡程序计算逐日田面水层深和灌溉水量,并生成灌溉方案计划表。本次模块开发丰富了已有的洪金灌区灌溉决策支持系统,为灌区运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沈依晨[8](2020)在《基于水肥一体的江苏小型机电管道灌区灌溉专家系统》文中认为江苏是我国重要稻米生产地,水资源量相对丰沛,水稻生长期又逢雨季,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目前,江苏化肥亩均使用量为发达国家防水体污染标准的近3倍,并受汛期暴雨冲刷入河导致河道面源污染严重。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灌溉制度优化、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小型机电管道灌区灌溉制度与水肥一体灌溉系统方案研究,对促进我国南方地区真正做到节水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江苏省小型机电灌区,在总结国内外灌溉制度优化、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研究的基础上,以一体式智能化装配泵站为基础,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目前江苏省小型机电灌区灌溉制度确定很少考虑实时降雨调整、灌溉主要依靠经验的现状,本文将短历时气象预报和田间土壤墒情、水稻田水位实时监测相结合,提出了小型机电灌区灌溉制度优化方法,从而提高了降雨利用率,减少了灌溉水量,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2)本文在梳理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常用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稻麦施肥规律、小型机电管道灌区灌溉工作水头要求等特点,提出了江苏地区小型机电管道灌区水肥一体灌溉系统方案(选择机械驱动注入式施肥装置);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面积的小型机电灌区灌溉设计流量、灌水施肥时间、灌溉扬程等进行了小型机电管道灌区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及施肥方案定型化、系列化设计(根据不同灌区面积、灌水延续时间、选泵扬程一一匹配相应的施肥泵)。(3)以Visual Basic 6.0作为编程平台,开发了小型机电灌区智能灌溉模块,通过调用灌区、作物各生育期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短历时降雨预报、实时墒情数据,优化灌溉制度;开发了小型机电灌区水肥一体装置选型模块(由不同灌区面积、扬程,选择对应水肥一体装置),完善了基于一体化智能泵站的小型机电灌区管道灌溉专家系统,实现管道灌溉系统(包括水肥一体化装置)定型设计的实时查询。

陈凯文,俞双恩,李倩倩,张梦婷,王煜,刘子鑫[9](2019)在《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适宜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于2016—2017年在蒸渗测坑内进行水稻栽培试验。基于2年试验数据对SWAP-WOFOST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与验证,基于1956—2015年60年的降雨资料完成丰、平、枯3种年型的分组,同时改进了SWAP的灌溉排水模块以适应本地化的灌排需求,并由率定后的模型模拟了丰、平、枯3种年型下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稻田水分运移及水稻生长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水文年型下田间水分管理及水稻产量的差异,分析了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减排与高产效果。结果表明:经率定的SWAP-WOFOS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水分运移和水稻生长过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排水量与灌排次数,减少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田间渗漏,并能够维持水稻高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60年模拟期内,控制灌排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5. 52、4. 65、3. 83 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控制灌溉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2. 45、2. 31、2. 06 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结果表明,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控制灌排模式具有稳健的节水省工效果。

孟翔燕,周凌云,张忠学,吴秋峰[10](2019)在《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地黑土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全面淹灌3种灌溉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庆安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水稻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比全面淹灌分别增加了7. 94%~23. 67%和5%~14. 47%,控制灌溉下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量比全面淹灌增加了12. 13%和7. 98%,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总量较全面淹灌分别增加了74. 05、23. 65μmol/(m2·s)和63. 35、16. 85μmol/(m2·s);除乳熟期外,其余生育期控制灌溉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显着高于浅湿灌溉与全面灌溉; 3种灌溉模式下最大初始转换效率从分蘖期开始上升,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在乳熟期开始下降,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前期略有波动,在乳熟期迅速下降,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从分蘖期到乳熟期逐渐下降。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下产量略高于全面淹灌,但灌溉用水量较全面灌溉分别减少了31. 45%和31. 67%,水分利用效率比全面淹灌提高了46. 45%和46. 20%,辐射利用效率分别较全面淹灌增加了1. 042%和1. 036%,表明控制灌溉为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最佳灌溉模式。

二、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1.1“浅、湿、晒”灌溉
    1.2 间歇灌溉技术
    1.3 控制灌溉技术
    1.4 蓄雨型灌溉技术
    1.5 适雨灌溉
    1.6 滴灌技术
    1.7 自动控制灌溉
2 不同灌溉技术的优缺点对比
3 展望

(2)黑土稻田施加生物炭对水氮利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趋势
        1.2.1 生物炭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2 生物炭对肥料氮素利用的影响
        1.2.3 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4 生物炭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与数据采集
    2.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氮素利用试验方案设计
        2.2.2 温室气体排放试验方案设计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1 干物质量及植株氮含量
        2.3.2 植株氮原子百分比
        2.3.3 各层土壤容重及全氮含量
        2.3.4 土壤~(15)N原子百分比
        2.3.5 土壤无机氮累积量
        2.3.6 C H_4、N_2O样品采集及测定
        2.3.7 其他指标测定
        2.3.8 考种测产
        2.3.9 气象资料收集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生物炭对稻作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和经济产量
    3.2 生物炭对稻作耗水量的影响
    3.3 生物炭对稻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小结
4 生物炭对肥料氮素吸收利用及残留的影响
    4.1 生物炭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4.1.1 适氮配施生物炭对氮肥吸收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4.1.2 低氮配施生物炭对氮肥吸收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4.1.3 不同阶段施用氮肥的吸收、转运和分配相关性分析
    4.2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4.2.1 适氮配施生物炭对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4.2.2 低氮配施生物炭对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生物炭对肥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3.2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4.4 小结
5 生物炭对寒地黑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1 生物炭对寒地黑土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5.1.1 稻田CH_4排放规律
        5.1.2 稻田环境因子与CH_4排放通量的关系
        5.1.3 C H_4排放总量与氮肥利用和损失率的相关性
    5.2 生物炭对寒地黑土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5.2.1 稻田N_2O排放规律
        5.2.2 稻田环境因子与N_2O排放通量的关系
        5.2.3 N_2O排放总量与氮肥利用和损失率的相关性
    5.3 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5.3.1 水稻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
        5.3.2 稻田温室气体的GWP和 GHGI
    5.4 讨论
        5.4.1 生物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
        5.4.2 生物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
        5.4.3 水碳氮运筹对温室气体GWP和 GHGI的影响
    5.5 小结
6 不同水炭氮运筹模式评价
    6.1 基于熵权系数的模糊物元理论
        6.1.1 模糊物元
        6.1.2 从优隶属度模糊物
        6.1.3 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
        6.1.4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综合评价
    6.2 应用实例
    6.3 评价结果
    6.4 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7.3.1 存在的不足
        7.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模式
3 节水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
4 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
    4.1 减少氮磷排放
    4.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2.1 节水灌溉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4.2.2 节水灌溉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
        4.2.3 节水灌溉对稻田CO2排放的影响
        4.2.4 节水灌溉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
    4.3 减少水稻病虫害
5 节水灌溉的生态效应
6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4)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灌溉方式评价的研究
        1.3.2 国内灌溉方式评价的研究
        1.3.3 文献研究评价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2.1 Apriori算法
        2.1.1 Apriori算法的基本概念
        2.1.2 Apriori算法的实现步骤
        2.1.3 本节小结
    2.2 生成对抗网络
        2.2.1 生成对抗网络的基本概念
        2.2.2 生成对抗网络的步骤
        2.2.3 本节小结
    2.3 K-Means算法
        2.3.1 K-Means算法的基本概念
        2.3.2 K-Means算法的流程
        2.3.3 本节小结
    2.4 卷积神经网络
        2.4.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2.4.2 本节小结
    2.5 主成分分析
        2.5.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概念
        2.5.2 本节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试验方案及水稻灌溉方式初步评价指标
    3.1 试验小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灌溉方式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3.3.1 科学性原则
        3.3.2 全面性原则
        3.3.3 可操作性原则
        3.3.4 目标一致性原则
    3.4 灌溉方式初步评价指标
        3.4.1 水稻农艺性状指标
        3.4.2 水稻光合特性指标
        3.4.3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指标
        3.4.4 水稻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4.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4.1.1 不同灌溉方式对株高与茎粗对比
        4.1.2 不同灌溉方式对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对比
    4.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日变化和叶片SPAD值对比
        4.2.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对比
    4.3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因素的影响
    4.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GApriori方法的水稻灌溉方式评价指标的筛选
    5.1 全部指标数据
    5.2 全部指标的数据分析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成分提取
    5.4 基于GApriori方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4.1 基于GAN的数据增强
        5.4.2 生成数据的离散化处理
        5.4.3 关联规则挖掘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
    6.1 深度评价模型的网络架构
    6.2 在GApriori方法的筛选指标下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
        6.2.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筛选指标的数据增强
        6.2.2 深度评价模型的训练
        6.2.3 基于 GApriori 方法的深度评价模型的灌溉方式评价
    6.3 在PCA的主成分提取下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
        6.3.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主成分的数据增强
        6.3.2 深度评价模型的训练
        6.3.3 在PCA的主成分提取下深度评价模型对灌溉方式的评价
    6.4 在PCA 主成分提取和 GApriori 方法筛选下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水稻灌溉方式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黑土区不同灌水施肥方式的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稻作灌水施肥方式研究进展
        1.2.1 稻作施肥方式研究进展
        1.2.2 稻作灌水方式研究进展
    1.3 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进展
        1.3.1 光能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2 冠层温度研究进展
        1.3.3 土壤温度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施肥方式黑土区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试验研究
        2.2.2 不同灌水方式黑土区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试验研究
        2.2.3 不同灌水施肥方式黑土区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试验研究
        2.2.4 供试水稻品种与管理
    2.3 试验小区布置
    2.4 试验观测内容及测定方法
        2.4.1 有效辐射量动态观测
        2.4.2 冠层温度动态观测
        2.4.3 土壤不同土层温度动态观测
        2.4.4 水稻光合指标动态观测
        2.4.5 水稻生长动态观测
        2.4.6 稻田水分动态观测
        2.4.7 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测定
        2.4.8 气象数据的观测
    2.5 气象数据的变化
    2.6 数据处理
3 不同施肥方式下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
    3.1 不同施肥方式下稻作光能利用效率
        3.1.1 全生育期日均截获率的变化
        3.1.2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截获率的变化
        3.1.3 全生育期日均截获量的变化
        3.1.4 全生育期累积截获量的变化
        3.1.5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截获量的变化
        3.1.6 不同生育时期光能利用效率
        3.1.7 全生育期光能利用效率变化
        3.1.8 不同施肥方式稻作冠层消光系数的变化
    3.2 不同施肥方式下稻作冠层温度
        3.2.1 冠层温度和空气温度变化
        3.2.2 不同生育时期内稻作冠层温度变化
        3.2.3 全生育期稻作冠层温度变化
        3.2.4 典型生育时期稻作冠层温度日变化
        3.2.5 不同生育时期水平方向冠层温度空间变化
        3.2.6 稻作阴阳面冠层温度变化
    3.3 不同施肥方式下稻作土壤温度变化
        3.3.1 不同生育时期内土壤温度变化
        3.3.2 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3.3.3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4 不同灌水方式下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
    4.1 不同灌水方式稻作光能利用效率
        4.1.1 全生育期日均截获率变化
        4.1.2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截获率变化
        4.1.3 全生育期日均截获量的变化
        4.1.4 全生育期累积截获量的变化
        4.1.5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截获量的变化
        4.1.6 不同生育时期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
        4.1.7 全生育期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
        4.1.8 不同灌水方式稻作冠层消光系数的变化
    4.2 不同灌水方式下稻作冠层温度
        4.2.1 冠层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
        4.2.2 不同生育时期内稻作冠层温度变化
        4.2.3 全生育期稻作冠层温度变化
        4.2.4 典型生育时期稻作冠层温度日变化
        4.2.5 不同生育时期水平方向冠层温度空间变化
        4.2.6 稻作阴阳面冠层温度变化
    4.3 不同灌水方式下稻作土壤温度变化
        4.3.1 不同生育时期内土壤温度变化
        4.3.2 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4.3.3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5 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
    5.1 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稻作光能利用效率
        5.1.1 全生育期日均截获率的变化
        5.1.2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截获率的变化
        5.1.3 全生育期日均截获量的变化
        5.1.4 全生育期累积截获量的变化
        5.1.5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截获量的变化
        5.1.6 不同生育时期光能利用效率
        5.1.7 全生育期光能利用效率变化
        5.1.8 不同灌水施肥方式稻作冠层消光系数的变化
    5.2 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稻作冠层温度
        5.2.1 全生育期冠—气温差变化
        5.2.2 不同生育时期内稻作冠层温变化
        5.2.3 全生育期稻作冠层温度变化
        5.2.4 不同生育时期冠层温度水平方向的空间变异
    5.3 不同灌水施肥方式下稻作土壤温度变化
        5.3.1 不同生育时期内土壤温度变化
        5.3.2 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6 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辐射截获率和叶面积的关系
        6.1.2 辐射截获量和干物质的关系
    6.2 冠层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冠层温度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6.2.2 冠层温度对辐射的响应
        6.2.3 冠层温度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的响应
    6.3 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表层土壤温度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6.3.2 表层土壤温度对水层深度的响应
7 灌水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评价
    7.1 灌水施肥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7.1.1 灌水施肥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7.1.2 灌水施肥对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7.1.3 灌水施肥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2 灌水施肥对水稻荧光特性的影响
        7.2.1 灌水施肥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7.2.2 灌水施肥对水稻光化学量子效率的影响
        7.2.3 灌水施肥对水稻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7.2.4 灌水施肥对水稻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7.3 灌水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4 模型综合评价
        7.4.1 模型简介
        7.4.2 基于博弈论改进的TOPSIS模型
        7.4.3 模型评价
        7.4.4 评价结果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施肥方式对黑土区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影响
        8.1.2 灌水方式对黑土区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影响
        8.1.3 灌水施肥对黑土区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影响
    8.2 结论
    8.3 创新点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沈阳地区水稻作物的需水量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淹水灌溉方式下水稻需水量
    2.2 浅湿灌溉方式下水稻需水量
    2.3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水稻需水量对比
3 结语

(7)基于短期天气预报的南方大型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制度实时优化
        1.2.2 作物需水量预测
        1.2.3 灌区灌溉优化决策系统开发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方大型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方法
    2.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2.1.1 浅湿灌溉
        2.1.2 湿润灌溉及其他节水灌溉技术
        2.1.3 实际应用
    2.2 灌溉制度传统方法
        2.2.1 具体步骤
        2.2.2 水量平衡方程相关参数
    2.3 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方法
        2.3.1 具体步骤
        2.3.2 水量平衡方程相关参数
    2.4 比较分析
第三章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水稻需水量
    3.1 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3.1.1 BP神经网络的模型
        3.1.2 BP神经网络的标准学习算法
    3.2 BP神经网络的MATLAB实现
        3.2.1 输入、输出数据的预处理
        3.2.2 BP神经网络函数建立
        3.2.3 BP神经网络的传递函数
        3.2.4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仿真
    3.3 水稻需水量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3.3.1 样本处理
        3.3.2 模型设计
        3.3.3 检验分析
        3.3.4 模型应用
第四章 洪金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
    4.1 洪金灌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
        4.1.2 灌溉水源及灌区管理
    4.2 洪金灌区应用实例
        4.2.1 灌溉制度传统方法
        4.2.2 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方法
        4.2.3 比较分析
第五章 洪金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模块开发
    5.1 总体设计
        5.1.1 功能分析
        5.1.2 开发工具
    5.2 模块开发
        5.2.1 登录界面
        5.2.2 模块主界面
        5.2.3 退出界面
    5.3 模块实际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一: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MATLAB程序
附录二: 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水肥一体的江苏小型机电管道灌区灌溉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制度优化研究现状
        1.2.2 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一体化智能泵站开发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小型机电灌区灌溉制度实时优化
    2.1 水稻灌溉制度
        2.1.1 传统灌溉制度
        2.1.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2.2 旱作物灌溉制度
    2.3 灌区综合灌溉定额
    2.4 实时灌溉优化方法研究
        2.4.1 土壤墒情及水位监测
        2.4.2 实时灌溉制度优化
    2.5 实例研究
        2.5.1 灌溉系统设计
        2.5.2 浅湿灌溉模式下的灌溉制度
        2.5.3 实时灌溉优化应用
3、小型机电管道灌区水肥一体化装置选型
    3.1 水肥装置选型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常用设备介绍
    3.3 作物施肥方案
        3.3.1 水稻
        3.3.2 冬小麦
    3.4 水肥一体装置选型
        3.4.1 灌水率与水力计算
        3.4.2 注肥泵选型
4、小型机电灌区管道灌溉(水肥一体)专家系统开发
    4.1 数据采集与传输
        4.1.1 墒情、水位监测系统
        4.1.2 GPS定位确定设计参数
        4.1.3 数据传输
    4.2 系统方案
        4.2.1 功能及目标分析
        4.2.2 系统开发方式
    4.3 管道灌溉系统定型化设计模块
        4.3.1 概述
        4.3.2 改进
    4.4 定型水肥一体装置选型模块系统实现
    4.5 智能灌溉模块系统实现
        4.5.1 灌溉预警
        4.5.2 水稻泡田
        4.5.3 水稻生育期灌溉
        4.5.4 旱作灌溉
        4.5.5 退出
5、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生产项目

(9)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控水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试验模型
        1.4.1 土壤水分运动
        1.4.2 作物需水量
        1.4.3 作物生长
        1.4.4 模型评价标准
        1.4.5 模拟方案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验证及适用性评价
    2.2 灌排试验数据分析
    2.3 不同年型的灌排方案模拟分析
        2.3.1 水文年型划分
        2.3.2 节水减排效果分析
        2.3.3 节水高产效果分析
    2.4 灌排方案评价优选
3 讨论
4 结论

(10)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管理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株高和茎粗
        1.4.2 叶面积指数
        1.4.3 地上部干物质量
        1.4.4 SPAD
        1.4.5 叶绿素荧光
        1.4.6 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
        1.4.7 水分利用效率
        1.4.8 辐射利用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灌溉模式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研究进展[J]. 马世浩,杨丞,王贵兵,张赓,李小坤. 节水灌溉, 2021(08)
  • [2]黑土稻田施加生物炭对水氮利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张作合.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J]. 罗文兵,孟小军,李亚龙,邹帆,张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04)
  • [4]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评价[D]. 周凌云.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黑土区不同灌水施肥方式的稻作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研究[D]. 郑恩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沈阳地区水稻作物的需水量试验分析[J]. 苏洪洋. 地下水, 2020(03)
  • [7]基于短期天气预报的南方大型灌区水稻灌溉制度实时优化方法研究[D]. 黄慧雯. 扬州大学, 2020(04)
  • [8]基于水肥一体的江苏小型机电管道灌区灌溉专家系统[D]. 沈依晨. 扬州大学, 2020(06)
  • [9]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J]. 陈凯文,俞双恩,李倩倩,张梦婷,王煜,刘子鑫. 农业机械学报, 2019(12)
  • [10]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J]. 孟翔燕,周凌云,张忠学,吴秋峰. 农业机械学报, 2019(11)

标签:;  ;  ;  ;  ;  

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