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规划和公众参与

传播规划和公众参与

一、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1)在《中国大学战略规划的演变与展望——以变迁逻辑与大学治理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清末中国诞生近代意义的大学以来,100多年来,中国大学战略规划大致可以划分为朴素的战略思想、指令性发展计划、指导性发展规划、政策性战略规划等四个阶段。从中国大学战略规划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其变迁逻辑主要体现为思想上的技术理性逻辑和实践上的行政主导逻辑。大学战略规划是个动态演变过程,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大学战略规划的未来展望,应以大学治理理论为支撑,积极推进大学战略规划从一种大学规划形态向大学治理核心工具转型,从环境层面,加快大学战略规划的改革创新与制度供给;从理念层面,促进理性主义规划向交往型规划转变;从机制层面,逐步建构"公众参与式"大学战略规划。

罗俊杰[2](2018)在《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理念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不少社区逐渐老化,部分社区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居民正常需求,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参与式设计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景观改造提升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我国社区更新相关政策,总结国内外参与式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对北京清河社区、上海塘桥街道社区、上海创智农园三个参与式改造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建构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公众参与的原因、目标、主体、形式、系统及内容,并对我国现有“参与”状况的瓶颈与机会进行归纳分析。我国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景观改造提升的实践及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相应成果,但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梳理,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的原则理念、操作流程与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对“参与”过程中的调研方法、实施步骤、议题整合方式以及改造设计方式进行详细论述,探索设计团队、社区居民、政府、社区居委会四方在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参与形式与运作机制,发现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并以天津市迎水里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以及天津市风湖社区公园景观改造为实证研究,为后续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提供借鉴与思考。

刘艾梅[3](2018)在《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文献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从文献时间分布、学科分布、代表人物、核心文章、研究内容5个方面切入,利用Citespace软件将Cnki数据库中1997年-2016年主题词为"公众参与and城市规划"的1467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来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大数据、规划决策、城市规划管理、社区规划、听证制度;2003年之前研究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概念,2003年之后研究各类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实践,2012年后公众参与的形式变得多元化,大数据、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发展。

杨一浏[4](2016)在《旧城改造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内部仍然存在许多老旧的城市片区,存在着功能退化、土地利用率低、居住环境恶劣等诸多问题。随着资源环境的进一步紧张,单纯依靠开发城市新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有鉴于旧城改造在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旧城改造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路径和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当前,我国旧城改造正在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在各地展开,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各地旧城改造的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着规划决策不科学、拆迁补偿不合理、公众利益被侵害,甚至权力寻租腐败等现象。旧城改造的推进必然会对城市原有区域的建筑空间、居住环境、社会结构、城市功能带来变化,隐含着尖锐的利益冲突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作为一项牵扯层面复杂、利益交织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旧城改造不仅仅是改变城市空间环境,还需要协调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改善城市面貌、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更要顺应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旧城改造涉及到的广大居民和公众的利益。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法规、制度的缺失,旧城改造全过程特别是决策、规划、管理和实施等重要环节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当前国内一些城市旧城改造进程中矛盾凸显、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各种对策措施有效、充分地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来确保旧城改造的平稳、正常推进。本文从旧城改造的利益分析和价值定位入手,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交往型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并将“公众参与”引入旧城改造全过程中。论文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概括了当前旧城改造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具体原因。笔者在总结国内旧城改造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的理想模式,并提出了转变利益相关者角色、丰富公众参与主体、优化公众参与运行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法规制度、构建公众参与保障体系在内的改进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的有效对策。希望借助上述模式和对策,充分发挥旧城改造的公众参与作用,增强旧城改造中相对弱势的居民力量,促成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博弈,搭建各方沟通合作和利益平衡的平台。以此提高旧城改造的公平性、科学性、合理性,确保旧城改造的平稳推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熊鹏[5](2015)在《公众参与:后民主时代的话题》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规划是土地使用的差异化公共限制,受影响的群体较小,他们无法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影响民选官员的决策,诱发暴民政治的风险十分巨大,如何保障少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城市规划政治运作的重要议题。虽然自由主义可以通过宪政框架将规划权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划定规划权力边界在操作层面上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过度限制规划权力还会导致城市社区解体,公共精神失落。基于此,协商民主理论在肯定少数服从多数的前提下提倡在自由充分的辩论过程中给予少数者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通过程序正义来保护少数弱者的权利。协商民主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就是交往型规划。

王立舟,陈佳,陈旭斌,时二鹏[6](2015)在《交往型规划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从群众基础的构建出发》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历史进程中,村规民约作为一种原始状态的"乡村规划"一直指导着乡村的发展建设,本文首先对比了村规民约和乡村规划在成效性上的差异,分析了现阶段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差异的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强势安排削弱了群众基础,脱离村民的规划导致规划实施的不易,引出交往型规划是建立良好群众基础、引导乡村建设的关键,并得出交往型规划在乡村建设中应用的四大策略:以交往为目的的规划师角色扮演策略、从生活需求阶层出发的规划导向策略、基于规划落实的软件建设策略和长效动态的双重监督评价策略。

杨钦宇[7](2015)在《治理视角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与模式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大城市土地增量的日渐吃紧和产权关系的日益明晰,存量式的城市更新规划将会日益增加,由此将会牵涉到更为纷繁复杂的资源重组与利益分配过程,传统精英主义的封闭式决策将会愈发难以有效解决存量规划中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释放了进一步向市场和社会放权的总基调,社会治理逐渐成为舆论和研究的热点。在政府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市民社会获得成长空间的态势下,非政府组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作为中立的公益性、志愿性组织,非政府组织在规划过程扮演协调各方利益的中间人角色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为公众参与规划搭建沟通的良好平台。与此同时,没有组织、离子化的市民个体在规划参与中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凝聚力,而成千上万的市民也不可能一哄而上、共同参与多方利益的协商、谈判。在居民委员会保留浓重的行政末端色彩、难以真正发挥居民自治力量的现实下,多地开始尝试通过民主推举重新成立利益代表组织,并发现其有具备代理利益相关人行使权力的能力。在国内外的众多案例中,第三方社会组织和利益代表组织已凸显出在规划利益协调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必然会在规划公众参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国家三代规划范式的演进逻辑,透视公众参与思想的形成过程,然后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困境,以及亟待实现治理与规划变革的需求,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治理和规划公众参与的典型模式与优秀案例的对比分析,吸取其利益组织化、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以及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应用的发展经验,探寻适合于治理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发展方向。通过以上对当前社会发展局势的判断,并基于对参与目的、参与深度、规划空间尺度等因素的考虑,本文提出以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委员会和利益代表组织为核心、以公众参与为导向、具有线上线下互动特征和尊重“客户体验”的新型规划模式,并分别针对中微观和宏观尺度规划,为规划发起、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四个阶段设计相应的运作程序,为包括规划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开发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委员会、利益代表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六大主体设定相应的角色和互动模式,通过这种组织机制、运作方式、参与形式和管理程序的设计将规划公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最后以南京市孝陵卫街道小卫街社区的更新改造为试点案例,刻画了华益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和小卫街社区治理发展协会分别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和利益代表组织在社区微更新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阐述了在中国的土壤中孕育价值理性规划范式的可能性。本文正文共约69 000字,图表63幅。

贺文萃[8](2014)在《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期,城市建设逐渐从增量规划转向增量与存量建设并行的局面,多数城市的中心地区面临旧城改造与功能优化升级。但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使得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缺乏对公权利的监督机制和公众利益的保障机制,政府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趋利避责,强势介入住房拆迁、旧城改造,导致社会矛盾激发的现象并不少见,而这些现象多呈现在基层社区。缺乏公众参与的城市建设与社区建设,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更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公众参与作为安抚公众情绪、调节各方利益的机制杠杆得以迅速发展。而城乡规划学科正面临从物质空间规划向社会综合规划的转型,研究的范围从宏观的城市层面转向微观的社区发展,从“技术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型。公众参与作为实践基层民主权利、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城乡规划学科价值转型的重要途径;社区则是展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践研究的最佳尺度。在此背景下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逐日被提上议程。新的《城乡规划法》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为城市规划学科的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但是依然缺乏具体的公众参与程序与保障体系。城市社区建设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与实践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在规划实践层面公众参与只涉及规划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规划成果的公示,并未真正影响到社区发展规划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更未触及社区公众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大力推进,才能发挥公众参与的真正目的,从本质上实现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本文以“问题梳理—文献研究—理论构建—实证研究—问题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整理、社会调查、问卷访谈、比较分析、录像等综合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借鉴社会学原理与方法解决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强调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过程的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文献对国内外城市规划、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再过渡到对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内容的研究,探讨了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基础、必要性。构建了“复合递进式”公众参与模式框架,并以此展开参与具体程序与内容的应用研究。在重庆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公众参与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构建的“复合递进式”公众参与模式为理论基础,根据社区发展规划的内容设计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实现了规划的全过程性参与。最后对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分析社区公众参与角色,归纳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要点以及公众参与实施对社区发展规划的影响,最后提出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本文主要形成以下几个结论。①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和权力,政府越是敢于放权,让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制定和管理,规划制定的效率和实施的效果就越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发育还不成熟,社区组织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要顺利推动公众参与的进行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撑、调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培育社区自治组织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②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程度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紧密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区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启动时间越早,社会发育越完善,居民的民主意识越强,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需求和能力越高,参与的深度也就越广;反之亦然。对于公众参与基础较弱的重庆(西南)地区,在规划开展之前,发动社区规划动员大会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③公众参与应该作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社区“以人为本”的发展初衷。将公众参与引入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改变了传统规划中只注重物质空间而忽略了人的主体需求这一缺陷,实现了“规划由人”“规划为人”的目的。④由于社区发展阶段不同、公众参与的基础各异,具体的社区发展规划需要差异化的公众参与路径。但其共同点是:公众参与需要贯穿社区发展规划的始终,并形成反馈机制,它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规划的不同阶段,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公众参与应该根据社区发展规划阶段的不同设定相应的参与主体、内容、形式、程度,才能使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得到保障。不同利益方、各种形式的参与者共同参与社区规划决策是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但以组织形式参与发展规划之中,以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即社区领袖提出的社区发展意见更容易引起决策者和规划师的重视,更能影响到规划的决策。⑤社区规划层面的公众参与研究既是规划学科从技术领域向社会综合领域拓展的重要实践方向,更是规划师价值、角色转型的重要指向:从传统单一的技术人员向集协调、统筹与组织沟通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规划师转型。本次社区发展规划公众参与研究,是基于社区的现实问题和资源禀赋、基于社区居民真实需求的规划研究,论文对于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主体程序构建以及重庆(西南)地区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探索性的结论也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社区规划建设的开展。

陶勇[9](2014)在《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着重研究城市开发区在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的问题,并就公众参与机制提出对策思考。当前,我国所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过于放松,导致土地利用规划缺乏严肃性,变更随意性强,而且土地违法案件也逐年增加,社会矛盾尤其是涉及土地补偿的社会矛盾突出,进而导致规划组织无法获得预想结果。尽管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但是有效监管机制的缺失,尤其是缺乏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公众利益由于多元化利益结构的形成需要一个表达的平台,进而来均衡利益各方。因此不管是从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出发,还是考虑到科学合理的公众利益分配,引入公众参与都是必要的。以上述认知为前提,深入研究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理论,首先将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机制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公众参与的形式方法、特征原则分析,得出优劣性。随后以对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考察为基础,运用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充分考量可操作性与效率的前提下,对以城市开发区层面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以及改进之处,提出了探索方向和优化途径。下面对于本研究进行扼要介绍: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对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首先对国外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形式、制度进行论述,介绍典型案例,并进行评述,得出优劣性。其次,对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况进行阐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局限、方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二是从原则、制度、组织形式及手段。第三章个案考察: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首先蠡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阐述,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进行研究。第四章蠡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存在问题分析,一是意识淡薄,公众意识和政府意识都存在缺失;二是公众参与途径偏少;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四是规划师的角色失位。第五章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对策思考,首先强调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四个原则:尊重利益表达,全过程参与,精英代表参与,可操作性。其次,从机制层面提出优化思考: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完善利益驱动机制;最后,组织机构保证。第六章结语,得出本研究结论,提出不足和展望。

胡映洁,安頔[10](2013)在《从制度视角反思“沟通式规划”在中国的引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回顾了在中国引入"沟通式规划"的主要文献,发现主流观点一般自然地接受了应用"沟通式规划"理念提高公众参与层次的必要性,但对引入西方理论应关注的特殊制度背景剖析不够。然后文章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出发,研究这种对沟通式规划"呼吁"背后的原因。当前社会力在中国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本文质疑沟通式规划是否是在中国规划中引入社会力的最佳手段。从制度角度反思,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各国多样化的制度背景下,沟通式规划的实践并不理想。而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以及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背景下,城市发展形成了不平衡的权力关系,这更非沟通式规划实践的良好土壤。最后,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之所以能够较为成功的实践"沟通式规划"的理念,是因为它们都具备打破不平衡权力关系的特殊环境,而这种特殊环境的推广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中国应用"沟通式规划"理念时应该更加理性。

二、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战略规划的演变与展望——以变迁逻辑与大学治理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的演变历程
    (一)前大学战略规划阶段:朴素的战略思想(清末-新中国成立前)
    (二)大学战略规划的萌芽阶段:指令性发展计划(1949-1977年)
    (三)大学战略规划的探索发展阶段:指导性发展规划(1978-2002年)
    (四)大学战略规划的深化调适阶段:政策性战略规划(2003年至今)
二、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的变迁逻辑
    (一)大学战略规划思想上的技术理性逻辑
    (二)大学战略规划实践上的行政主导逻辑
三、我国大学战略规划未来展望:作为治理工具的大学战略规划
    (一)环境层面:加快大学战略规划的改革创新与制度供给
    (二)理念层面:促进理性主义规划向交往型规划转变
    (三)机制层面:逐步建构“公众参与式”大学战略规划

(2)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理念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和未尽事宜
        1.5.1 研究创新之处
        1.5.2 研究未尽事宜
    1.6 相关概念阐述
        1.6.1 参与式设计
        1.6.2 社区
        1.6.3 公共空间
        1.6.4 社区营造
    1.7 研究框架及结构
第2章 参与式设计相关理论及研究历程
    2.1 参与式设计概述
        2.1.1 参与式设计的含义和架构
        2.1.2 与传统设计方式的差异
    2.2 参与式设计相关理论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2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
        2.2.3 交往型规划理论
    2.3 国(境)内外参与式设计相关研究历程
        2.3.1 国(境)外相关研究历程
        2.3.2 国内相关研究历程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实践与理论建构
    3.1 我国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的实践
        3.1.1 北京清河社区参与式改造
        3.1.2 上海塘桥街道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
        3.1.3 上海创智农园社区花园实践探索
    3.2 “参与”的原因和目标
        3.2.1 “参与”的原因
        3.2.2 “参与”的目标
    3.3 “参与”的主体和形式
        3.3.1 “参与”的主体
        3.3.2 “参与”的形式
    3.4 “参与”的系统和内容
        3.4.1 “参与”的系统
        3.4.2 “参与”的内容
    3.5 瓶颈与机会
        3.5.1 瓶颈
        3.5.2 机会
    3.6 小结
第4章 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原则与理念
    4.1 已有原则与理念归纳
    4.2 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价值取向
        4.2.1 人文主义取向
        4.2.2 多元共建取向
        4.2.3 特色发展取向
    4.3 基于我国国情的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原则与理念阐释
        4.3.1 范式——以人为本,综合调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4.3.2 程序——政府引导,上下结合,平衡诉求,多元参与
        4.3.3 机制——共谋共建,共享共管,良性互动,阳光透明
        4.3.4 内容——物质更新,文化发展,特色发扬,包容永续
    4.4 小结
第5章 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的操作流程
    5.1 发现问题
        5.1.1 掌握资讯
        5.1.2 进入现场
        5.1.3 聆听互动
        5.1.4 观察记录
    5.2 研究问题
        5.2.1 问题分类
        5.2.2 频次记录
        5.2.3 权重分析
    5.3 整合议题
        5.3.1 发现议题
        5.3.2 拟定策略
        5.3.3 确定目标
    5.4 设计互动
        5.4.1 方案设计
        5.4.2 实地互动
        5.4.3 可行性分析
    5.5 成果发表
        5.5.1 定点展览
        5.5.2 公开说明会
        5.5.3 意见回馈
    5.6 小结
第6章 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的方法
    6.1 基地调研方法
        6.1.1 被动式观察
        6.1.2 主动式调查
        6.1.3 互动式探查
    6.2 信息整合方法
        6.2.1 议题整合法
        6.2.2 语构分析法
    6.3 概念设计方法
        6.3.1 空间愿景发想
        6.3.2 设计模型推演
        6.3.3 方案评估反馈
    6.4 成果发表方法
        6.4.1 定点展览
        6.4.2 公开说明会
    6.5 小结
第7章 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实证研究
    7.1 天津迎水里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景观改造
        7.1.1 项目概况
        7.1.2 原则与理念
        7.1.3 参与式调研流程
        7.1.4 信息整合、分析及改造措施
        7.1.5 小结
    7.2 天津风湖社区公园参与式景观改造
        7.2.1 项目概况
        7.2.2 工作坊流程
        7.2.3 参与式调研
        7.2.4 参与式问题分析
        7.2.5 信息整合及改造措施
        7.2.6 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旧城改造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旧城改造的概念
        二、公众参与的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博弈论
        三、交往型规划理论
第二章 旧城改造公众参与概述
    第一节 相关利益分析与目标价值定位
        一、旧城改造的相关利益分析
        二、旧城改造的目标价值定位
        三、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第二节 旧城改造公众参与基本要素分析
        一、参与事项
        二、参与主体
        三、参与形式
        四、参与效力
第三章 石嘴山市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石嘴山市旧城改造公众参与概况
        一、石嘴山市旧城改造公众参与背景
        二、石嘴山市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现状
    第二节 石嘴山市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现存问题
        一、公众参与层次、程度较低
        二、参与主体单一
        三、参与内容、形式不完善
        四、公众参与程序缺漏
        五、公众参与效力有限
    第三节 石嘴山市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现存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二、参与公众意识、能力有限
        三、政府、开发商、居民角色错位
        四、公众参与运行模式尚未建立
        五、公众参与缺乏制度保障
第四章 国内其他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成都市曹家巷旧城改造公众参及经验借鉴
        一、成都市曹家巷旧城改造公众参与案例
        二、成都市曹家巷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经验
    第二节 重庆市十八梯旧城改造公众参及经验借鉴
        一、重庆市十八梯旧城改造公众参与案例
        二、重庆市十八梯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经验
第五章 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理想模式建构及相关对策
    第一节 旧城改造公众参与模式建构
        一、参与主体
        二、参与阶段与事项
        三、参与形式
        四、运行过程
    第二节 推进旧城改造公众参与相关对策
        一、转变利益相关方角色
        二、丰富公众参与主体
        三、优化公众参与运行机制
        四、完善公众参与法规制度
        五、构建公众参与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众参与:后民主时代的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公众参与是为了更加民主吗?
2.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参与式民主是一个乌托邦
    2.1. 直接参与式民主的现实困境
    2.2. 城市政府是直接民主试验场
    2.3. 现代城市亦不适合公众参与
3. 公众参与的实质:保护少数弱者的权益
    3.1. 区划是土地使用的差异化公共限制
    3.2. 差异化政策导致少数弱者权利受到侵害
    3.3. 多数压迫少数的案例分析
4. 自由主义:凭借宪政体制来约束多数权力
    4.1. 极权主义是多数人的暴政
    4.2. 新自由主义反对极权主义
    4.3. 政府权力范围界定的复杂性
    4.4. 自由主义使得城市分崩离析
5. 协商民主:通过程序正义来寻求折中方案
    5.1. “协商民主”的兴起
    5.2. 基于自由充分辩论的理性对话
    5.3. 交往型规划
6. 交往型规划下的公众参与
    6.1. 少数参与而非全体参与
    6.2. 程序参与而非实体参与
    6.3. 团体参与而非个人参与

(7)治理视角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与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发展趋势
        1.1.2 国内发展动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治理
        2.1.1 发展脉络
        2.1.2 理论研究综述
        2.1.3 实践研究进展
    2.2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2.2.1 发展脉络
        2.2.2 研究进展
第三章 治理时代的城市规划范式变迁
    3.1 西方视角:三代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历史演进
        3.1.1 第一代规划理论——理性规划模型(the Rational Model)
        3.1.2 第二代规划理论——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
        3.1.3 第三代规划理论——协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
    3.2 本土视角:基于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与规划变革
        3.2.1 现代与后现代城市及规划之比较
        3.2.2 转型时代的矛盾与冲突:呼唤治理与规划变革
        3.2.3 中西方文明差异与中国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第四章 中外规划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4.1 公众参与的评判标准
    4.2 我国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与困境
    4.3 境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经验借鉴
        4.3.1 台湾经验:NGO拓展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4.3.2 美国经验:规划审批程序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4.4 我国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新趋势
        4.4.1 城市治理的多元化转型:非政府组织担当主角
        4.4.2 规划公众参与的多维突破:活动组织、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
第五章 基于治理视角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模式设计
    5.1 参与主体的角色分析
        5.1.1 各主体的需求层次
        5.1.2 最合适的协调者:NGO而非规划师
    5.2 规划公众参与方式设计
        5.2.1 公众参与的目的
        5.2.2 公众参与的形式
    5.3 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委员会的建立
        5.3.1 人员产生与构成
        5.3.2 运作机制
        5.3.3 职能范围
    5.4 利益代表组织的建立
        5.4.1 利益相关者范围划定
        5.4.2 人员的产生
        5.4.3 形成基础
        5.4.4 职能范围
    5.5 规划公众参与程序设计
        5.5.1 各利益主体的互动关系
        5.5.2 新型治理架构下的公众参与程序设计
第六章 实证研究:社区微更新中的参与模式
    6.1 案例背景
    6.2 社区概况
    6.3 社区治理模式
        6.3.1 社区治理主体
        6.3.2 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
    6.4 社区治理行动
    6.5 规划过程
    6.6 规划方案
        6.6.1 空间方案
        6.6.2 机制设计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主要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
        1.1.1 现实需求
        1.1.2 理性判断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对“公众参与”的界定
        1.3.2 对“城市社区”的界定
        1.3.3 对“社区发展规划”的界定
        1.3.4 对“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3 实证研究范围与对象
2 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基础研究
    2.1 公众参与的背景研究
        2.1.1 社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
        2.1.2 将社区发展规划纳入城市规划框架体系
        2.1.3 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学科中的研究
    2.2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文献研究
        2.2.1 公众参与国外文献研究
        2.2.2 公众参与国内文献研究
        2.2.3 文献研究问题总结
    2.3 我国社区发展规划公众参与现状、特征与问题
        2.3.1 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2.3.2 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特征
        2.3.3 我国社区发展规划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2.3.4 重庆社区发展中公众参与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纽约、东京、澳门和上海的社区公众参与研究
    3.1 美国纽约的社区参与
        3.1.1 纽约市社区规划发展历程
        3.1.2 纽约市社区规划公众参与的组织体制
        3.1.3 纽约市公众参与社区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
    3.2 日本东京的社区参与
        3.2.1 日本东京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发展的历程与主要内容
        3.2.2 日本东京的社区公众参与组织体制
    3.3 中国澳门的社区参与
        3.3.1 澳门的社区发展历程
        3.3.2 澳门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具体过程
    3.4 中国上海以“打造社区群众团队“为特色的社区案例研究
        3.4.1 上海社区建设状况简介
        3.4.2 大宁街道社区团队建设简介
        3.4.3 大宁街道以社区资源整合为主体的社区规划
        3.4.4 新梅共和城社区个案分析
    3.5 本章小结——比较与启示
        3.5.1 纽约、东京、澳门和上海的比较
        3.5.2 纽约、东京、澳门、上海和重庆的比较
        3.5.3 启示
4 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内容界定与参与模式构建
    4.1 社区发展规划公众参与内容界定
    4.2 社区发展规划中公众参与模式构建
        4.2.1 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复合递进式”模式演绎
        4.2.2 社区发展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界定
    4.3 本章小结
5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实践
    5.1 重庆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5.1.1 重庆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5.1.2 渝中区社区发展历程演进
    5.2 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
        5.2.1 石油路街道社区简介
        5.2.2 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5.2.3 社区发展规划如何开展
        5.2.4 社区发展规划具体内容
    5.3 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5.3.1 工作方式的转型
        5.3.2 主要参与对象与工作内容
        5.3.3 参与内容
    5.4 公众参与实践论述
        5.4.1 第一阶段——前期调研阶段(2013.03—06)
        5.4.2 第二阶段——规划制定阶段(2013.07—09)
        5.4.3 第三阶段——行动计划阶段(2013.10—11)
        5.4.4 第四阶段——总体完善阶段(2013.12)
        5.4.5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实践的分析、评价与总结
    6.1 石油路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角色分析
        6.1.1 政府的角色
        6.1.2 社区居民的角色
        6.1.3 社区规划师的角色
    6.2 “复合递进式”公众参与模式应用分析
    6.3 石油路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特征与问题分析
        6.3.1 石油路街道公众参与特征分析
        6.3.2 石油路街道公众参与问题分析
    6.4 石油路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实施评价与总结
        6.4.1 社区发展规划公众参与经验总结
        6.4.2 公众参与实施评价——对社区发展规划的影响
7 结论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
        7.2.1 研究难点
        7.2.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之处
    7.4 展望与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会议纪要(部分)
    B.公众参与意见汇总表(部分)
    C. 个人访谈记录(部分)
    D. 公众参与会议心得(部分)
    E. 社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活动策划书
    F.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1.1.2 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局限
        1.1.3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不足
        1.1.4 研究的意义
    1.2 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研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1.3.3 研究的方法
2.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2.1 国外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形式、制度和典型案例
        2.1.1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形式
        2.1.2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
        2.1.3 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的典型案例
        2.1.4 对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
    2.2 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概况
        2.2.1 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局限、方法、特征
        2.2.2 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制度、组织形式及方法
    2.3 小结
3. 个案考察: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3.1 城市开发区的概念及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影响
    3.2 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概况及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3.2.1 开发区概况
        3.2.2 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
    3.3 问卷调查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对象情况
        3.3.3 公众参与意识调查
        3.3.4 公众获知土地利用规划情况
        3.3.5 公众参与规划的愿望
        3.3.6 问卷调查结论
    3.4 利益相关者分析
        3.4.1 参与主体确定
        3.4.2 公众参与规划各阶段情况
        3.4.3 开发区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方式
4. 蠡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4.1 公众对于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意识淡薄
        4.1.1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4.1.2 政府接受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4.2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途径偏少
    4.3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化程度低
    4.4 规划师的角色错位
5. 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对策思考
    5.1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5.1.1 政府尊重公众利益的表达
        5.1.2 全过程参与原则
        5.1.3 精英代表参与原则
        5.1.4 可操作性原则
    5.2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
        5.2.1 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
        5.2.2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主动参与的意识
        5.2.3 完善利益驱动机制
    5.3 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保障
    5.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公众参与程度低下的症结
        6.1.2 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
    6.2 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战略规划的演变与展望——以变迁逻辑与大学治理为视角[J]. 王鹏. 中国高校科技, 2021(10)
  • [2]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理念与方法研究[D]. 罗俊杰. 天津大学, 2018(06)
  • [3]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文献分析研究[A]. 刘艾梅.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 2018
  • [4]旧城改造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D]. 杨一浏. 中央民族大学, 2016(12)
  • [5]公众参与:后民主时代的话题[A]. 熊鹏.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2015
  • [6]交往型规划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从群众基础的构建出发[A]. 王立舟,陈佳,陈旭斌,时二鹏.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 2015
  • [7]治理视角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与模式设计[D]. 杨钦宇. 南京大学, 2015(06)
  • [8]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为例[D]. 贺文萃. 重庆大学, 2014(01)
  • [9]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为例[D]. 陶勇.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
  • [10]从制度视角反思“沟通式规划”在中国的引入[A]. 胡映洁,安頔.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2013

标签:;  ;  ;  ;  ;  

传播规划和公众参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