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一、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喻巧云,梁峻铨,刘宇晨,许云祥,陈贵珍[1](2021)在《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选穴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为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SPSS 24.0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67篇文献,涉及腧穴47个,总频次为548次。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累及应用较多的腧穴为地仓、颊车、阳白、太阳、迎香等;常用腧穴分布于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经外奇穴,腧穴配伍以地仓配伍颊车最为常见,取穴多以近端局部取穴为主。关联规则显示5组腧穴关联规则,其中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均为地仓-颊车,聚类分析显示存在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出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腧穴及经脉的内在规律,对临床使用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尤其是顽固性面瘫及面瘫后遗症优化组穴提供参考依据。

贾洪昶,吴罡,李土龙,李绮萍[2](2021)在《小续命汤加减结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讨论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及中医临床分型,论述小续命汤加减结合子午流注针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应用,指出小续命汤加减结合子午流注针法是针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从根本上治疗本病的较好方法,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调节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杜绝本病复发。

梁冬媚[3](2021)在《壮医“经筋火针”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

曾诗睿[4](2021)在《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郭玉[5](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熊兰兰[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寻近10年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使用规律,为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提供循证依据,继而揭示与评价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疗效及价值地位。材料与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检索近10年在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WF)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或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中文文献。2.文献纳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取258篇文献。3.建立数据库:提取篇名、作者、发表刊物、穴位、方剂、中药等信息,建立其针灸处方数据库及中药处方数据库,同时对腧穴及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4.数据挖掘:采用WPS 2019 Excel表格分别对数据库中腧穴的分布部位、归经,及中药的药类、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软件对高频次(腧穴频次≥20次、中药频次≥10次)的腧穴及中药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Rules,AR)进而探寻针灸以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使用规律。结果:1.本研究通过主题词检索,搜集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文献925篇,再通过筛选,最终确定本研究的纳入文献258篇。共录入中药处方79个及针灸处方247个,分别包括108味中药、97种腧穴。2.中药结果分析(1)108种中药总使用频次为898次,其中有25种中药使用频次≥10次,占中药种类数的31.65%,但总使用频率累计可达74.61%,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全蝎>僵蚕>白附子>川芎>当归>防风>白芷>黄芪>白芍>甘草。(2)药性统计总频次为898次,其中排名第一的为温性药,共425次,占药物总频次的47.33%,其余为平性255次(28.40%)、寒性176次(19.60%)、凉性39次(4.34%),排名最后的为热性药,仅3次(0.33%)。(3)药味分析总频次为1295次,其中辛味频次最高,为572次,占44.17%,其余为甘354次(27.34%)、苦227次(17.53%)、咸34次(6.80%)、酸34次(2.63%)、淡19次(1.47%)、涩1次(0.08%)。(4)归经分析显示肝经是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归经最多的经络,其频次为606次,占总频次的28.38%,其余为肺经为353次,占16.53%、脾经,频次为290次,占13.58%、胃经285次(13.35%)、心经195次(9.13%)、膀胱经113次(5.29%)、肾经85次(3.98%)、胆经71次(3.33%)、大肠经67次(3.14%)、心包经50次(2.34%)、小肠经18次(0.84%)、三焦经2次(0.09%)。(5)参与治疗本病的中药共有14类,具体药类及排序如下:解表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止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总使用频次为898次。(6)聚类分析后可将其分为4类,具体如下:第1类: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鸡血藤、天麻;第2类:川芎、甘草、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地龙、黄芪;第3类:白芍、炙甘草、葛根、桂枝;第4类:茯苓、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荆芥、蝉蜕。(7)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治疗本病常用的药对有5对:全蝎与僵蚕、全蝎与白附子、全蝎与防风、川芎与当归、川芎与白芷。置信度为100%的关联规则有6组:防风、白附子与全蝎;当归、白附子与全蝎;白附子、川芎与全蝎;防风、白附子、僵蚕与全蝎;当归、白附子、僵蚕与全蝎;白附子、川芎、僵蚕与全蝎。3.腧穴结果分析(1)97种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400次,其中有20种腧穴的使用频次≥20次,虽然只占腧穴种类的20.62%,但他们的总使用频率累计却为88.83%,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腧穴依次为:地仓>合谷>颊车>阳白>四白>翳风>下关>攒竹>太阳>迎香。(2)腧穴的归经分部分析显示:目前周围性面瘫病的针刺治疗以选择足阳明胃经(35.17%)、足少阳胆经(13.71%)、手阳明大肠经(13.33%)及经外奇穴(9.54%)的腧穴为主。(3)腧穴的部位分布分析显示:面部腧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频次为2400次,占到了79.25%;其余为上肢肘部及肘部以下腧穴、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腧穴,他们的使用频率分别为10.67%和8.83%;最后为颈项、腰背及腹部,共计频率为1.25%。(4)腧穴的聚类分析显示:主要分为3类,具体如下:第1类: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四白、太阳、颧髎;第2类:下关、鱼腰、承浆、印堂、攒竹、丝竹空、迎香、牵正、人中;第3类:足三里、太冲、风池、翳风。(5)腧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的穴位配对为阳白与四白、阳白与下关、阳白与攒竹、阳白与太阳。其中置信度最高的前三组分布为:阳白、足三里、下关与翳风;阳白、风池、迎香与翳风;阳白、鱼腰与迎香。结论:1.从中药论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中药为全蝎、僵蚕、川芎、白附子、防风、当归、黄芪、白芷、白芍、甘草,主要以辛温为主,归肝经,基本治疗原则为祛痰通络、祛风益气活血为主,治疗方以牵正散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川芎茶调散加减等基础方为主。2.从腧穴论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腧穴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翳风、下关、太阳、迎香、攒竹,基本以局部治疗为主,加以远端治疗以祛风通络,补气养血,腧穴归经主要以足阳明胃经为主。3.从整体论之:通过本研究分析出的腧穴使用规律及中药使用规律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亏虚)、治疗原则(祛痰通络、益气活血、除邪扶正)基本一致,希望对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吴小玲[7](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陈沁蓥[8](2020)在《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收集厦门市中医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针灸科临床门诊及病房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来收集数据来作为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患者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上述数据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 25软件对两组患者数据的结果进行有效性及差异性的综合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4例脱落病例,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最终收集30例,对照组30例,共收集完成60例。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方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口服治疗。1.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发病基线一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结果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结果说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以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情况均得到了改善,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86.67%,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8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中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是安全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结论:本文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证明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以及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推广。

计亚东[9](2020)在《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贝尔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灸加针刺双侧阳陵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均以1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两个周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每一个治疗周期结束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根据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统计,痊愈患者记录痊愈天数,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对比两组在治疗1个周期及2个周期后的疗效以及痊愈患者的痊愈天数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效果;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之后,两组组间疗效比较,得出P=0.350(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两组组间疗效比较,得出P=0.480(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两组间痊愈天数对比得出P=0.006(P<0.01),观察组痊愈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是否选用阳陵泉穴均可取得明显临床疗效,但选用阳陵泉穴更能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治疗时间。

王丽萍[10](2020)在《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寻找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更加有效的方法,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新思路,同时提高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取7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人,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均留针30min,每周针5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针刺3个疗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填写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的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患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比较,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H-B分级在组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均有改善作用,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于面神经功能(H-B分级)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3.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3.1躯体功能评分(FDIP)躯体功能评分(FDIP)越高说明患者躯体功能越好,治疗前两组FDI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均能使患者躯体功能评分(FDIP)得到提高,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躯体功能评分(FDIP)的提高优于常规针刺组。3.2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越高说明患者社会生活能力越好,治疗前两组患者FD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两组患者组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常规针刺与调神通络结合缪刺均能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患者社会生活能力的改善更优于常规针刺,此法主要是通过调神使患者心神相安,缓解患者情绪,从而来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愈显率73.52%,总有效率91.1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愈显率47.05%,总有效率76.4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1.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的疗法能明显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疗效,且优于常规针刺。2.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的疗法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及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3.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的针刺方法能提高躯体功能评分(FDIP),降低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缓解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选穴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采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选择
    1.4 数据库的建立与规范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结果
        2.1.1 腧穴应用频次分析结果
        2.1.2 经脉应用频次分析结果
        2.1.3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结果
        2.1.4 特定穴关联分析结果
    2.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2.3 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2)小续命汤加减结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溯源
2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小续命汤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4 子午流注针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5 典型病案
6 小结

(5)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文献参考
综述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论文
致谢

(7)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
        2.3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局限性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分组
        2.3 试验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结果
        6.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6.2 基线资料统计分析
        6.3 疗效结果分析
        6.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导师观点
        1.2 四步法的理论依据
        1.3 四步法针刺方义
        1.4 四步法治疗特色
        1.5 针刺治疗介入时机的选择
        1.6 选取Ⅴ型面瘫的依据
        1.7 评分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3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3.1 随机分组问题
        3.2 样本量及病例来源问题
        3.3 操作方面
        3.4 试验组设置问题
        3.5 客观观察指标较少
        3.6 疗程问题
        3.7 研究的难点问题
        3.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 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对比
    3 疾病诊断及分期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分期标准
    4 病例选择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标准
        4.4 脱落标准
        4.5 中止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病例分组方法
        5.2 治疗方法
        5.3 观察指标与方法
        5.4 疗效评定标准
        5.5 不良反应处理与记录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组内对比
    3 治疗后两组间疗效对比
        3.1 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疗效比较
        3.2 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疗效比较
    4 治疗后两组间痊愈天数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贝尔面瘫与经筋之间的关系
    2 经筋理论在贝尔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3 筋会阳陵泉的渊源
    4 阳陵泉穴在经筋疾病中的应用
    5 本次试验临床体会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例观察表
附录B 附表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概况
    参考文献

(10)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分期标准
        4 中医分型
        5 病例选择标准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剔除标准
        5.4 脱落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安全指标
        5.3 疗效评定指标
        5.4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结果比较
讨论
    一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1 面瘫的病名的历史沿革
        2 面瘫的病因病机
        3 面瘫的病位
        4 古代医家治疗面瘫的方法
    二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 病因
        2 治疗
    三 立题依据
        1 缪刺法的认识
        1.1 缪刺概念
        1.2 缪刺与巨刺
        1.3 各医家对缪刺的理解
        1.4 缪刺机理
        1.5 缪刺法的临床研究
        2 调神通络法的机理
    四 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选穴分析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安全性评价
    七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
    附录2 .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
综述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单纯针刺治疗
    2 电针治疗
    3 针刺结合艾灸治疗
    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5 火针
    6 针刺配合中药
    7 西药治疗
    8 综合疗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选穴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J]. 喻巧云,梁峻铨,刘宇晨,许云祥,陈贵珍.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 [2]小续命汤加减结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J]. 贾洪昶,吴罡,李土龙,李绮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6)
  • [3]壮医“经筋火针”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梁冬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曾诗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规律分析[D]. 熊兰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沁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D]. 计亚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王丽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