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彪[1](2021)在《东北某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臭氧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加之臭氧污染的危害性极大,使之受到了广泛关注,臭氧污染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臭氧污染在城市中的特征及来源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本论文选择我国东北腹地某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城市臭氧污染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研究,并提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防控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臭氧污染逐年加重的趋势。分析臭氧污染小时变化规律和年度变化规律,得出臭氧浓度小时变化呈“单峰型”趋势,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时左右;年度变化规律亦呈“单峰型”趋势,臭氧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气候因素会对臭氧污染的生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总体上,较强的太阳辐射、较高的温度、相对较低的湿度以及较小的风速,有利于臭氧污染生成;研究臭氧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之间的关系发现,臭氧与氮氧化物呈正相关关系,和颗粒物呈反相关关系。以城市中VOCs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的臭氧生成潜势法来估算VOCs转化生成O3的能力,得出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量为26.5μg/m3,烯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量最大(18.5μg/m3),占70.1%,其次是烷烃类(5.2μg/m3)和芳香烃类(2.4μg/m3),分别占19.8%和10.1%。总体上臭氧生成潜势表现为:烯烃>烷烃>芳香烃。绘制了EKMA等值曲线,确定城区范围内,O3污染为VOCs主导控制,控制臭氧污染应重点控制VOCs的排放、尤其是烯烃的排放。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污染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来源中油气挥发源贡献23.2%,植物排放源贡献10.0%,工业生产源贡献50.6%,交通移动源贡献5.7%,溶剂使用源贡献10.5%。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大气污染物防治相关的政策标准,结合该城市对臭氧污染防治的具体办法,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建议。一是开展行业企业精准减排,抓好产业园区和企业群管理;二是大力开展源头替代,深化工艺技术改革;三是加强VOCs治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组织企业开展VOCs的自行监管;四是推动燃煤锅炉执行更严格的大气排放标准;五是编制东北地区城市重污染天气VOCs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

曹泽磊[2](2021)在《西安市高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市高新区2014年和2015年连续成为全市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随着颗粒物污染的持续改善,臭氧污染对高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愈加突出。为了摸清西安市高新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探寻影响臭氧污染的关键因素,本文在2015年高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同步观测的基础上,于2018年对高新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了2014-2018年的高新区臭氧(O3)与氮氧化物(NOX)浓度变化特征,初步摸清了臭氧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来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为西安市高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高新区2014-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高新区O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高浓度臭氧污染现象多集中在夏季,日变化规律为单峰型;2014-2018年NO2和NOX浓度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五年浓度值均超过国家年二级标准限值,季节变化与臭氧情况基本相反,日变化规律为双峰型,跟城市早晚高峰时间一致,反映出机动车排气污染是影响氮氧化物浓度的主要因素。(2)臭氧及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臭氧在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时浓度值会升高,NO和NO2浓度与温度、风速呈负相关,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NOX浓度值会先升高、后降低,高新区在东南、偏东、偏南、西南气流控制下,易出现高浓度臭氧现象。(3)使用HAPSITE ER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高新区大气环境和重点行业排放中的VOCs进行观测和分析,环境空气中的VOCs日变化趋势与NOX相似,呈双峰型,夜间20点之后浓度有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夜间大气扩散能力减弱所致,浓度占比较高的组分是含氧有机物和卤代烃;交通环境VOCs浓度较高,主要来自移动源排气污染和汽油蒸发排放,其中含氧有机物、烷烃和烯烃占比较大;重点行业中,汽车维修和喷漆工艺由于收集系统不完善,大量无组织排放导致厂区环境中的VOCs浓度明显高于电子、制药、印刷、涂装等其他行业。(4)使用臭氧生成潜势法(OFP)分析得出高新区大气环境中烯烃、含氧有机物和芳香烃的OFP贡献较高,合计占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91.3%;交通环境中各组分OFP贡献和特征物质与大气环境非常相似;重点行业环境中OFP占比较高的特征物质是萘,环境空气中萘的浓度和OFP很低;OFP贡献排名较高的与大气环境中相同的物质主要包括丁烯、乙酸乙烯酯、甲苯。(5)利用VOCs/NOx比值分析西安市高新区处于VOCs敏感区,即夏季O3污染受控于VOCs;利用E/X(乙苯/间、对-二甲苯)比值分析高新区大气存在变性老化现象,污染物扩散幅度不大,容易累积发生反应;甲苯/苯(T/B)比值为1.477,小于2.0,说明高新区VOCs污染受机动车排气污染影响较大。

叶鑫[3](2021)在《宝鸡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日益重视,大气污染问题成了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宝鸡市特定的河谷地形,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转移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能源消耗较大,排放的污染物质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有害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实施“铁腕治霾”及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后,宝鸡市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地好转,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依旧不容乐观,仍存在着较大的污染问题。因此,分析宝鸡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可为制定合理的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宝鸡市城区8个空气自动监测点2016年~2019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宝鸡市大气污染的来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工作建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5种污染物年均浓度整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2017年和2018年NO2年均浓度排放值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40μg/m3)。PM10和PM2.5的4年(2016-2019年)年均浓度排放值均超标,且2019年PM10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1.17倍,PM2.5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1.46倍。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各季节有所差异,冬季以PM2.5污染为主,春秋季以PM10污染为主,夏季以O3污染为主。(2)对5种污染物进行时间特征变化分析得出,2016-2019年SO2、NO2、PM2.5和PM10一年中月均排放浓度变化趋势都呈倒“几”型变化趋势,均是夏季低峰运行,从每年10月浓度逐渐上升直到次年2月再逐步下降。这与冬季采暖及和夏冬两季宝鸡市的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2016-2019年O3浓度一年中月均值变化趋势呈“几”字型,月均浓度排放趋势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NO2浓度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夏季是一年中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气温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能见度高的天气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有助于O3生成。(3)对5种污染物进行空间特征变化分析得出,位于工业区的陈仓区环保家属楼监测点,在冬季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条件下,SO2、PM10和PM2.5的监测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位于交通稠密区的三迪小学监测点NO2浓度值较其他监测点处于高位;位于商、住混合区、交通拥堵的文理学院在夏季O3浓度值高于其他监测点位;而位于清洁点的竹园沟和庙沟村,在夏季日照强度高的情况下,O3的浓度值高于其他监测点或与之持平。(4)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污染物浓度变化显着相关。其中,SO2和PM10的相关性最高,R值高达0.976;而NO2和O3呈显着负相关(P<0.05)。因此,可以得出5种污染物有相似的污染来源。从5种污染物成因分析来看,工业用煤燃烧的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污染是5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此外,宝鸡市3-5月是沙尘暴高发时节,因此PM10的污染源还包括周边输入性污染。根据5种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策略及建议,如下:1)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工业减排。关停能耗高、污染大的工业企业;敦促所有企业上线成熟的脱硫脱硝设施;大力推行集中供暖;促进清洁能源使用;要求所有排污企业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2)当地环保部门建立大气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每年城市雾霾、灰霾高发季节启动应急预案降低严重污染天气危害性。3)对城市居民出行采取公共交通工具票价补贴等方式,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推广共享单车项目;对新车购置和旧车改造要以环保为主;政府全面加强汽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的排查力度,完善监管,着重控制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把机械污染物质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要求范围内。4)植树造林,建立防治周边沙尘侵袭的天然屏障,降低宝鸡市的雾霾、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

马明月[4](2021)在《基于数值模式的兰州市主城区臭氧前体物减排情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兰州市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排放的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在内的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利用ArcGIS技术精细化处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通过调研等方式修正局部空间污染源,同时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气体估算模型(MEGAN)模拟兰州市主城区2019年天然源排放清单,经污染源排放模式(SMOKE)获得基于MEIC清单的兰州市主城区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设置不同减排方案,通过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进行臭氧污染模拟,定量分析不同减排方案的环境效益,为政府部门优化环境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依据。本次研究通过分析2019年兰州市五个国控监测站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发现兰州市2019年臭氧浓度月变化趋势呈现“双峰型”,4月及7月均为该年度兰州市臭氧浓度高值月份,由此选取2019年4月及7月作为兰州市主城区臭氧污染典型研究月份。进一步分析4月及7月各国控监测站臭氧污染情况,确定2019年4月21日~4月25日和7月1日~7月5日两个连续臭氧污染过程作为兰州市主城区臭氧污染防治对策典型研究时段。研究中利用可获取的最新人口、GDP、路网、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经Arc GIS技术精细化处理MEIC清单,并结合统计收集获得的2019年兰州市应急减排清单,修正研究区域内工业源、道路扬尘源和施工扬尘源排放数据,同时驱动MEGAN模型模拟兰州市主城区2019年天然源排放清单,最终得到包含兰州市主城区的研究区域内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NOx排放量为133641.329 t·a-1,PM10排放量为497925.084 t·a-1,PM2.5排放量为142461.852 t·a-1,NH3排放量为8289.430 t·a-1,VOCs排放量为114205.377 t·a-1,SO2排放量为73320.896 t·a-1,CO排放量为317871.835 t·a-1。其中,NOx主导排放行业为工业源,排放占比为71.74%;PM10和PM2.5主导排放行业为交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84.35%和86.03%;NH3主导排放行业为农业源,排放占比为85.97%;VOCs主导排放行业为天然源,排放占比为42.92%;SO2和CO主导排放行业均为工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83.70%和41.80%。研究中还分别评估了研究区域内WRF模式和CMAQ模式模拟效果。将WRF模式模拟结果与52983号榆中站气象观测资料相验证,结果表明: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地面温度、地面相对湿度、地面气压、地面风速等气象要素模拟值与观测值验证指标MFB、MFE、NMB、NME均符合有关研究和要求的指标建议,且相关系数较高并通过双侧显着性检验,说明模拟结果较理想,可以作为气象要素输入场输入空气质量模型CMAQ中。提取CMAQ模式臭氧模拟值与各国控监测站臭氧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2019年4月及7月模拟值与监测值之间的验证指标NMB、NME均符合有关研究和要求的指标建议,且相关系数较好,均在0.6以上,通过双侧显着性检验;主要研究时段4月21日~25日和7月1日~5日各项指标均可通过检验,且个别日期相关系数大于0.8,表现为极强相关,说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模式较好的模拟出了兰州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污染浓度分布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标准情景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时段内臭氧每日平均浓度空间分布基本都表现为兰州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浓度较低,周边郊区臭氧浓度较高的特征,考虑主要是由于兰州市主城区范围内臭氧前体物NOx和VOCs排放途径丰富,臭氧前体物经大气输送向光照、氧气等条件较为充足且易生成臭氧的周边郊区,造成主城区范围内臭氧浓度较低,而周边区域臭氧浓度较高现象的发生。(2)不同排放源类型置零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对研究范围内不同排放源类型分别置零减排,模拟发现工业源和交通源减排置零情景对研究区域内臭氧浓度的削减比例较高,电力源和民用源减排置零情景削减比例较低,且研究时段内减排效果主要体现在周边郊区,而主城区内臭氧日平均浓度减排效果较弱或反而有所上升,考虑是由于置零情景令主城区向周边郊区输送的臭氧前体物减少,导致周边郊区臭氧生成量显着下降,同时推测NOx的滴定作用反而使主城区内臭氧浓度上升。(3)不同排放区域置零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对研究范围内不同排放区域分别置零减排,模拟发现西固区和七里河区减排置零情景对研究区域内臭氧污染浓度削减比例较高,城关区和安宁区减排置零情景削减效果一般,各情景均表现为主要减排区域减排效果较弱或反而有所上升,其余未减排区域臭氧浓度均有一定下降,同样考虑与主要减排区域经大气输送向其余区域的臭氧前体物减少以及NOx的滴定作用有关。(4)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减排情景下,兰州市主城区及其周边区域臭氧污染削减效果整体显着优于仅削减某一行业大气污染源排放量或某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量的臭氧污染削减效果。同时,当削减大气污染源70%NOx排放量时,协同减排50%VOCs排放量对臭氧污染浓度的减排效果最好,即使进一步减排70%VOCs排放量,其减排效果与减排50%VOCs排放量时的减排效果相差不大,这表现出臭氧污染浓度与臭氧前体物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也说明在研究时段内,基于以上设定的减排情景,协同减排70%NOx排放量和50%VOCs排放量时,NOx已成为研究区域兰州市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生成臭氧的主控因子。(5)兰州市主城区臭氧污染防治减排对策分级建议。基于不同减排情景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次研究将协同减排50%NOx和50%VOCs情景(情景14)、协同减排30%NOx和50%VOCs情景(情景11)、协同减排50%NOx和30%VOCs情景(情景13)、协同减排30%NOx和30%VOCs情景(情景10)确定为“推荐级”减排对策,该类减排情景适合作为兰州市主城区日常臭氧污染防治减排对策;将协同减排70%NOx和50%VOCs情景(情景17)、协同减排70%NOx和70%VOCs情景(情景18)、协同减排30%NOx和70%VOCs情景(情景12)、协同减排70%NOx和30%VOCs情景(情景16)、协同减排50%NOx和70%VOCs情景(情景15)确定为“备选级”减排对策,可作为兰州市主城区将环境效益作为优先考虑指标时的首选臭氧污染防治减排对策。

陈耀威[5](2020)在《VOCs趋零排放技术与三苯装车油气回收实践》文中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环保和经济发展的最精确论段。为此,质量型经济逐步取代数量型经济,陆续实施的各种环境污染控制政策显着改善了我国空气质量,比如SO2、NOx连年下降,但国内环境污染状态依然比较严峻,整体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可吸入颗粒物依旧是国内环境污染的第一要素,显着阻碍了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则是其主体因素。从科研层面来看,当务之急就在于强化VOCs治理技术探索。吸收吸附-低温催化氧化耦合是经过吸收吸附将VOCs的物料浓度降低,再采用低温催化氧化设备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吸收吸附-低温催化氧化耦合工艺的现场工业应用——三苯装车油气回收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该耦合工艺的可行性。这种技术既可以全面处理好低浓度VOCs,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回收有经济价值的、高浓度VOCs,将这种污染物“趋零”排放目标基本实现。该技术的安全策略多种多样,比如有效阻爆轰、电气防爆、系统抗爆、低温起燃、安全泄压等,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极端情况下系统对周围人员及设备的损害,有效避免事故扩大化,为石油化工企业VOCs治理贡献了一份力量。

梁宇[6](2020)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据2016年5月-2019年底兴和县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对大气环境中SO2、NO2、CO、O3、PM10、PM2.5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各污染物的变化规律,通过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确定了现阶段兴和县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并对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兴和县历史气象数据分析气温、风速两个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各年度大气污染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M2.5是兴和县近年来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各污染物均受到气温、风速的影响。根据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的分析结果,结合兴和县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改善兴和县大气环境的措施,以及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大气环境管理的建议。

葛舒阳[7](2020)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由气候变化问题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如今已上升到全球性普遍关注的问题。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各缔约国纷纷面临如何修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以便与协定相呼应的问题,我国作为签署国之一也须参与其中。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把“美丽中国”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性的高度,环境保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气污染的防治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重污染天气的频率逐年上升,“雾霾”、“污染指数爆表”等热点词汇频上热搜,加大了公民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都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举措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本文主要从大气污染防治法角度出发阐述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或建议,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应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而后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做一个简要概述。我国在《巴黎协定》的签署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的国家,在履行《巴黎协定》中所规定的既定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此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困难需要我们去通力克服。第二部分首先着重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从笔者的角度提出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在现如今的环境保护趋势下非常有必要制定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国外治理大气污染相关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以英国、日本、美国为例,学习这三个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上所采取的措施,从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到动员公众参与到保护大气运动中来,取其精华,借鉴到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工作中来。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所采取的法律措施。首先在法律层面上要以环境法律修订为主、制定新法为辅的当代环境立法,确立大气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事务领域,继续探索相关清洁生产立法。其次,在政府层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扶持,完善我国大气污染环境司法的专门化,引导企业加快弃煤进程。再次,要建立健全我国大气污染侵权损害赔偿机制与社会救济机制,加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完善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制度。最后,要全面落实和完善公众参与原则。

申和田[8](2020)在《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船、农业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等移动污染源的保有量增速趋势明显。人们在享受移动污染源所带来的便捷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经受着其导致的严重空气污染的危害。各种极端天气的频发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国家对传统固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大,使固定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移动污染源在大气污染的诱因中所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大。当前我国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且移动污染源保有量增速较快所带来的排污量巨大的状况将对空气质量的提升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对移动污染源的治理迫在眉睫。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皆认识到移动污染源的危害,国家也对移动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逐渐加强。但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法律体系不健全、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存在缺陷、环保缺陷召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移动污染源治理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污染源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移动污染源治理的现实意义入手,针对我国移动污染源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域外国家的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期为科学治理移动污染源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实现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和保障公民享有美好生活环境权利的目标。

宋雨桐[9](2020)在《浅析我国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类型已逐渐由煤烟型转化为光化学烟雾型或二者综合型。本文分析了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防治光化学烟雾的有效措施。

沈媛琼[10](2019)在《曲靖市沾益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因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曲靖市沾益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空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显。因此,对其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与诊断,找到空气质量的影响因子,进一步预测与评估空气质量,提出有效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对改善曲靖市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明确了空气污染主要六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确定了主要的影响因子,阐述了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找出了该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与改善环境空气污染的对策。(1)阐明了沾益区环境空气污染特征:沾益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介于优-良之间,空气质量较好,主要污染物是臭氧、PM10和PM2.5。SO2、NO2与CO呈现冬高夏低的趋势;O3呈现W型趋势,春季浓度较高;PM10、PM2.5处于国家二级指标浓度内,均呈现春高秋低的趋势,具有协同性。(2)明确了沾益区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沾益区空气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归于3类,气象条件控制因子,污染物控制因子,汽车尾气控制因子,占整体空气质量贡献率66.9%。气象条件是影响沾益区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影响沾益区环境空气污染的次要原因,研究区域CO、NO2、PM10和PM2.5污染可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导致。最后,根据沾益区环境空气污染特征,提醒有关部门应注重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发生:通过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重污染企业,施工扬尘进行管控,降低CO、NO2、PM10和PM2.5等相关污染物的释放;加快能源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联合预防以降低PM10和PM2.5的浓度;政府落实执法、完善环境法规,发展互联网+与大气污染防治模式联合控霾、治霾;加快完善城市形态,减少雾霾污染源。

二、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某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臭氧的性质
        1.1.2 臭氧污染形成及其危害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方法和设备
    2.1 研究地域自然地理概况
    2.2 监测站点选择
    2.3 监测数据分析
    2.4 选用的仪器设备
第3章 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目标城市臭氧污染现状
    3.2 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3.2.1 臭氧污染日变化规律
        3.2.2 臭氧污染月变化规律
    3.3 臭氧污染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臭氧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臭氧污染与氮氧化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臭氧污染与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臭氧污染生成潜势研究及污染控制区分析
    4.1 臭氧生成潜势研究
        4.1.1 VOCs组分分析
        4.1.2 臭氧生成潜势(OFP)计算方法
        4.1.3 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分析
        4.1.4 烯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分析
    4.2 臭氧污染控制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5.1 VOCs来源解析
    5.2 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5.2.1 我国大气污染物政策标准发展历程
        5.2.2 研究地域臭氧污染治理手段
        5.2.3 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建议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6.2.2 对未来臭氧污染治理工作的几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研究成果
致谢

(2)西安市高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近地面臭氧主要来源和形成机制
    1.3 近地面臭氧污染危害
    1.4 国内外臭氧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5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西安市高新区臭氧和氮氧化物数据的获取
    2.3 挥发性有机物数据的获取
    2.4 研究数据的选取及处理原则
    2.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臭氧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浓度特征分析
    3.1 臭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2 臭氧前体物氮氧化物污染特征
    3.3 气象因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区前体物VOCs污染特征
    4.1 监测期间气象要素概况
    4.2 VOCs污染特征分析
    4.3 重点行业和交通环境VOCs排放特征
    4.4 基于PMF源解析法分析VOCs来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臭氧生成敏感型分析及反应活性
    5.1 VOCs/NO_x比值法
    5.2 VOCs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5.3 大气光化学传输与来源初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宝鸡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1.2.2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1.2.3 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宝鸡市气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1.4.2 宝鸡市颗粒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1.4.3 大气污染物的源解析
        1.4.4 污染控措施的建议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宝鸡地理概况
    2.2 宝鸡市的自然环境简况
        2.2.1 地形地质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生态环境
        2.2.5 自然资源
    2.3 宝鸡市社会环境简况
        2.3.1 宝鸡市经济产业概况
        2.3.2 城市交通
    2.4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2.4.1 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2.4.2 自然条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4.3 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5 自动监测采样点布设
        2.5.1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2.5.2 采样点的数目
        2.5.3 采样点布设方法
        2.5.4 宝鸡市空气自动监测点位概况
第三章 宝鸡市空气中气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3.1 SO_2时空变化特征
        3.1.1 SO_2年变化特征
        3.1.2 SO_2月浓度变化特征
        3.1.3 SO_2日浓度变化
        3.1.4 SO_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3.2 NO_2时空变化特征
        3.2.1 NO_2年浓度变化特征
        3.2.2 NO_2月浓度变化特征
        3.2.3 NO_2日浓度变化特征
        3.2.4 NO_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3.3 O_3时空变化特征
        3.3.1 O_3年浓度变化特征
        3.3.2 O_3月浓度变化特征
        3.3.3 O_3日浓度变化特征
        3.3.4 O_3空间浓度变化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宝鸡市颗粒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4.1 颗粒态污染物物年变化特征
    4.2 颗粒态污染物月变化特征
    4.3 颗粒态污染物日浓度变化特征
        4.3.1 PM_(10)日均浓度变化特征
        4.3.2 PM_(2.5)日均浓度变化特征
    4.4 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
        4.4.1 PM_(2.5)空间变化特征
        4.4.2 PM_(10)空间变化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和防治措施建议
    5.1 大气污染物源解析
    5.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
        5.2.1 统筹协作,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
        5.2.2 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5.2.3 加强监管,依法惩处大气污染问题。
        5.2.4 加强信息公开,强调社会参与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数值模式的兰州市主城区臭氧前体物减排情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兰州市臭氧污染问题研究现状
        1.2.2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现状
        1.2.3 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式在臭氧污染防治方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时段选取
    2.1 研究区域选取
        2.1.1 兰州市基本环境概况
        2.1.2 研究区域选取
    2.2 研究时段选取
        2.2.1 兰州市2019 年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2.2.2 研究时段选取
第三章 模式介绍及模拟方案设计
    3.1 中尺度气象模式WRF
        3.1.1 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介绍
        3.1.2 数据及模拟参数设置方案
    3.2 陆地生态系统气体估算模型MEGAN
        3.2.1 陆地生态系统气体估算模型MEGAN介绍
        3.2.2 数据资料及来源
    3.3 污染源排放模式SMOKE
    3.4 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
        3.4.1 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介绍
        3.4.2 数据及模拟参数设置方案
    3.5 兰州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方案
    3.6 模式模拟结果验证指标
第四章 兰州市主城区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
    4.1 兰州市主城区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空间分配方法
        4.1.1 兰州市主城区MEIC清单精细化处理
        4.1.2 基于兰州市主城区精细化MEIC清单修正局部排放源
        4.1.3 兰州市主城区天然源排放清单
        4.1.4 兰州市主城区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不确定性分析
    4.2 兰州市主城区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时间分配方法
第五章 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
    5.1 WRF模式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
        5.1.1 兰州市主城区WRF模式模拟结果验证
        5.1.2 天气形势分析
    5.2 CMAQ模式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
第六章 臭氧浓度分布特征及减排效果分析
    6.1 标准情景(情景1)模拟结果分析
    6.2 不同排放源类型置零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2.1 情景2:民用源置零
        6.2.2 情景3:工业源置零
        6.2.3 情景4:电力源置零
        6.2.4 情景5:交通源置零
        6.2.5 不同排放源类型置零情景模拟结果小结
    6.3 不同排放区域置零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3.1 情景6:城关区置零
        6.3.2 情景7:安宁区置零
        6.3.3 情景8:西固区置零
        6.3.4 情景9:七里河区置零
        6.3.5 不同排放区域置零情景模拟结果小结
    6.4 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6.4.1 协同减排30%NO_x排放量和不同比例VOCs排放量
        6.4.2 协同减排30%NO_x排放量和不同比例VOCs排放量
        6.4.3 协同减排30%NO_x排放量和不同比例VOCs排放量
        6.4.4 协同减排相同比例 VOCs排放量和不同比例 NO_x排放量分析
    6.5 臭氧减排效果分析及减排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VOCs趋零排放技术与三苯装车油气回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挥发性有机物VOCs
    2.1 概念定义
    2.2 主要分类
    2.3 VOCs污染物的来源
        2.3.1 石油炼制是VOCs污染最大来源
        2.3.2 化工行业产生的污染
        2.3.3 来源于生活中的污染
    2.4 VOCs的排放特点
    2.5 对环境的危害
        2.5.1 大气环境危害
        2.5.2 水体环境危害
        2.5.3 土壤环境危害
第三章 VOCs的监管理现状与治理技术
    3.1 VOCs研究现状
        3.1.1 国外研究现状
        3.1.2 国内研究现状
    3.2 国内外VOCs控制策略概述
    3.3 VOCs治理技术
        3.3.1 VOCs控制途径与控制方式
        3.3.2 VOCs常用控制技术
第四章 应用低温催化氧化法进行VOCs治理的原因
    4.1 城市空气质量控制的需求
    4.2 减轻VOCs对地球生物圈与人类自身的威胁
    4.3 传统治理技术难以实现废气零排放
第五章 吸收吸附-低温催化氧化耦合工艺治理VOCs
    5.1 概述
    5.2 低温催化氧化工艺介绍
        5.2.1 低温催化氧化工艺
        5.2.2 传统催化氧化工艺与低温催化氧化工艺对比
        5.2.3 低温催化氧化工艺组成与特点
    5.3 低温催化氧化工艺与其他传统VOCs回收治理工艺的结合
    5.4 耦合处理技术
第六章 低温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6.1 工业应用背景
    6.2 技术简介
        6.2.1 吸收吸附单元
        6.2.2 低温催化氧化单元
    6.3 装置运行状况
第七章 油气回收装置运行问题及对策
    7.1 文献调研
        7.1.1 苯乙烯自聚
        7.1.2 环戊二烯
    7.2 实验研究
        7.2.1 丁二烯液体试验研究
        7.2.2 苯乙烯液体试验研究
        7.2.3 粗裂解汽油采样分析
        7.2.4 活性炭吸附物成分分析
        7.2.5 碳八抽余油成分分析
        7.2.6 抽余油在不同温度工况下吸收效果模拟分析
    7.3 解决方案
第八章 展望与建议
    8.1 我国VOCs治理存在的问题
    8.2 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控制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大气环境污染基本状况
        1.3.1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状况
        1.3.2 内蒙古自治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状况
        1.3.3 乌兰察布市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状况
    1.4 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类型及来源
        1.4.1 大气污染物主要类型
        1.4.2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及危害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
        2.1.2 气候特点
        2.1.3 水文特征
        2.1.4 自然资源储备情况
    2.2 社会及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2.2.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第三章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3.1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污染物来源
    3.2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分析
        3.2.1 研究分析的数据来源
        3.2.2 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分析
    3.3 兴和县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3.1 评价方法
        3.3.2 2016 年5-12月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3.3 2017 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3.4 2018 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3.5 2019 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4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首要污染物的确定
    3.5 兴和县PM_(2.5)和PM_(10)的回归分析
    3.6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分析
        3.6.1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3.6.2 臭氧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3.6.3 一氧化碳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3.6.4 PM_(2.5)和PM_(10)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兴和县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4.1 气温因素
        4.1.1 气温对SO_2浓度的影响
        4.1.2 气温对NO_2浓度的影响
        4.1.3 气温对PM_(10)和PM_(2.5)浓度的影响
        4.1.4 气温对CO浓度的影响
        4.1.5 气温对O_3浓度的影响
    4.2 风速因素
        4.2.1 风速对SO_2浓度的影响
        4.2.2 风速对NO_2浓度的影响
        4.2.3 风速对PM_(10)和PM_(2.5)浓度的影响
        4.2.4 风速对CO浓度的影响
        4.2.5 风速对O_3浓度的影响
    4.3 影响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5.1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防治措施
    5.2 一氧化碳污染防治措施
    5.3 PM_(2.5)和PM_(10)污染防治措施
    5.4 臭氧污染防治措施
    5.5 优化工业园区整体规划
        5.5.1 调整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产业规划
        5.5.2 调整兴和县庙梁物流园区产业规划
    5.6 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概述
    一、气候变化的概念
    二、气候变化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
    三、大气污染及保护制度的概述
        (一)雾霾的成因
        (二)光化学烟雾的成因
    四、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的关联度分析
第二章 大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一、《巴黎协定》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影响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三、全面大力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其立法问题分析
    一、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二)行政管理和市场手段相结合原则
        (三)环境民主原则
    二、我国大气污染现状评析
    三、我国现行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立法体系及存在的不足
        (一)立法理念滞后
        (二)法律位阶偏低
        (三)能源立法的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第四章 国外治理大气污染及其启示
    一、英国《清洁空气法案》
    二、日本《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控制制度
        (二)排放限制制度
        (三)公害防止协议制度
    三、美国《清洁空气法》
        (一)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度
        (二)机动车污染源控制制度
        (三)空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四)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制度
    四、国外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带给我国的经验与借鉴
        (一)更新立法理念
        (二)构建全方位法律体系
        (三)确立严格执法责任与问责机制
        (四)加强区域联合执法
        (五)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第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治理大气污染采取的法律对策
    一、以环境法律修订为主、制定新法为辅的当代环境立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内容革新
        (二)完善我国清洁生产立法
        (三)大气污染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完善
    二、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扶持
        (一)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位置
        (二)加快引导我国弃煤进程
        (三)地方政府依照该地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法律激励机制
    三、建立健全大气污染侵权损害惩罚赔偿机制与社会救济机制
        (一)建立健全大气污染侵权损害惩罚赔偿机制
        (二)建立健全大气污染侵权损害社会救济机制
    四、完善和落实公众参与原则
参考文献
    (一)理论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附录
致谢

(8)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移动污染源的概述
    第一节 移动污染源的概念
    第二节 移动污染源的特征
    第三节 移动污染源法律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移动污染源的危害
        二、移动污染源治理的理论基础
        三、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我国移动污染源法律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移动污染源治理现状
        一、立法现状
        二、执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移动污染源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污染源治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存在缺陷
        三、环保缺陷召回制度不健全
        四、移动污染源执法机制存在缺陷
        五、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存在缺陷
第三章 域外借鉴
    第一节 美国移动污染源治理概况
        一、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概述
        二、美国移动污染源治理经验分析
    第二节 日本移动污染源治理概况
        一、东京大气污染公害诉讼概述
        二、日本移动污染源治理经验分析
    第三节 国外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启示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
        二、严格的排放标准
        三、完善的环保缺陷召回制度
        四、管理体制合理,执法力度强
        五、跨区域污染治理机制
第四章 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完善措施
    第一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治理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
    第三节 完善环保缺陷召回制度
    第四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执法机制
    第五节 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析我国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化学烟雾概述
    1.1 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1.2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1.2.1 对人体和动物健康的危害
        1.2.2 对植物的危害
        1.2.3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1.2.4 其他危害
    1.3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1.3.1 形成条件
        1.3.2 简化机理
2 我国光化学烟雾污染现状
3 光化学烟雾的防治对策
    3.1 控制污染源,减少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1.1 减少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1.2 改进能源结构
        3.1.3 区域集中供热
    3.2 合理使用化学抑制剂,控制光化学烟雾的生成
    3.3 加强监测,因地制宜建立区域管控机制
4 结语

(10)曲靖市沾益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空气污染现状
        1.1.2 空气污染危害及来源
        1.1.3 空气污染修复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空气质量研究现状
        1.2.1 空气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2 空气质量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状况
        2.1.2 行政规划及人口
        2.1.3 大气污染源情况调查
    2.2 研究区域数据
        2.2.1 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监测数据
        2.2.2 气象特征数据
        2.2.3 大气污染源调查
3 沾益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标特性研究
    3.1 空气质量指标
    3.2 空气质量指标日均特征
        3.2.1 二氧化硫日变化趋势
        3.2.2 二氧化氮日变化趋势
        3.2.3 一氧化碳日变化趋势
        3.2.4 臭氧日变化趋势
        3.2.5 PM_(10) 变化趋势
        3.2.6 PM_(2.5) 变化趋势
        3.2.7 AQI指数变化趋势
    3.3 空气质量月平均特征
        3.3.1 二氧化硫月变化趋势
        3.3.2 二氧化氮月变化趋势
        3.3.3 一氧化碳月变化趋势
        3.3.4 臭氧月变化趋势
        3.3.5 PM_(10) 月变化趋势
        3.3.6 PM_(2.5) 月变化趋势
        3.3.7 AQI指数月变化趋势
    3.4 空气质量的季度与年均特征
        3.4.1 二氧化硫变化趋势
        3.4.2 二氧化氮变化趋势
        3.4.3 一氧化碳变化趋势
        3.4.4 臭氧变化趋势
        3.4.5 PM_(10) 变化趋势
        3.4.6 PM_(2.5) 变化趋势
        3.4.7 AQI指数变化趋势
    3.5 沾益区空气污染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沾益区气象变化特征与环境空气污染物主控因素分析
    4.1 气象条件变化特征
        4.1.1 风速变化特征
        4.1.2 风向变化特征
        4.1.3 温度变化特征
        4.1.4 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4.1.5 气压变化特征
        4.1.6 能见度变化特征
    4.2 气象与主要污染物指标相关性研究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相关性的KMO检验
        4.2.3 主成分分析
        4.2.4 主控因子分析
    4.3 主要污染物之间的偏相关性研究
        4.3.1 PM_(2.5)与PM_(10) 的相关性分析
        4.3.2 PM_(2.5)/PM_(10)与SO2 的偏相关性分析
        4.3.3 PM_(2.5)/PM_(10)与NO2 的偏相关性分析
        4.3.4 PM_(2.5)/PM_(10)与SO2/NO2 的偏相关性分析
        4.3.5 偏相关性分析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沾益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措施及防控建议
    5.1 主要污染物来源讨论分析
    5.2 光化学烟雾控制措施建议
        5.2.1 控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5.2.2 对工业园区重污染企业进行污染物排放管控
        5.2.3 对城市施工进行扬尘污染管控
    5.3 沾益区环境空气污染防控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某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D]. 刘彪.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安市高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特征研究[D]. 曹泽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宝鸡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D]. 叶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值模式的兰州市主城区臭氧前体物减排情景研究[D]. 马明月. 兰州大学, 2021(09)
  • [5]VOCs趋零排放技术与三苯装车油气回收实践[D]. 陈耀威.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6]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D]. 梁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葛舒阳.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8]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D]. 申和田. 兰州大学, 2020(01)
  • [9]浅析我国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防治[J]. 宋雨桐. 生物化工, 2020(01)
  • [10]曲靖市沾益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因子分析[D]. 沈媛琼.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