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与坚定——芙蓉镇的研究现象与反思

变化与坚定——芙蓉镇的研究现象与反思

一、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宇[1](2021)在《《芙蓉镇》传播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华的《芙蓉镇》作为“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于1981年第1期《当代》发表,至今已40年。将《芙蓉镇》置于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视野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芙蓉镇》的接受情况在不同时期的变与不变:其批评角度多元化,但其审美性一直是各时期读者关注的重点;其接受渐趋边缘化,但却受到读者持续关注,并逐步确立了自身的经典化。作品接受情况盛衰背后折射的是民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乃至时代精神的转向。本文借助“文学生活”概念,系统考察《芙蓉镇》40年间的生产、出版、传播、接受情况,力图还原《芙蓉镇》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样貌,多角度分析产生差异化接受现象的原因,进而对当代文学批评接受生态做出反思。论文以时间为序,对《芙蓉镇》接受状况展开论述,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了《芙蓉镇》在正式面世前的生产与接受情况。重点探讨了《芙蓉镇》创作的主客观成因,以及编辑在文学生产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龙世辉与秦兆阳对《芙蓉镇》原稿《遥远的山镇》的肯定与质疑,触摸《芙蓉镇》最原始的生产与接受样貌,肯定文学生产环节在文学经典建构中的基础作用。第二章主要考察了 1981年到1986年间《芙蓉镇》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芙蓉镇》面世后的出版与获奖情况侧面反映出《芙蓉镇》在普通读者群体间引发的阅读热潮,以及在专业读者群体间获得的肯定。同时,分析《芙蓉镇》相关衍生文本连环画《芙蓉镇》的创作、改编情况,完善《芙蓉镇》相关的传播接受图景。第三章主要考察了 1987年到1990年间《芙蓉镇》的传播与接受情况,重点关注该时期内《芙蓉镇》的影视改编情况。影视改编是《芙蓉镇》接受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极大地促进了《芙蓉镇》在大众间的传播。1987年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正式公映,以原着为基础并适度改编的电影《芙蓉镇》,赢得了普通观众与专业学者的双重肯定,在《芙蓉镇》经典化确认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章主要考察了 1990年代以来《芙蓉镇》的传播与接受情况。首先,关注《芙蓉镇》1990年代后在文学史中经典化与边缘化并存的书写情况,提炼总结《芙蓉镇》在此期间内的接受特点及成因。其次,系统梳理《芙蓉镇》及相关衍生文本在专业读者群体间的评价。同时,概览《芙蓉镇》的出版流通情况,并重点关注《芙蓉镇》与电影《芙蓉镇》在网络公共空间内呈现的阅读接受样貌,尤其对豆瓣、知乎、微信读书软件上“普通读者”的评点进行探讨,总结两版《芙蓉镇》在新世纪网络公共空间内呈现的接受特点,并对《芙蓉镇》经典化历程进行反思与追问。所谓“文学经典”,必须历经时光的打磨,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关注。《芙蓉镇》在“获奖”、“影视改编”、“入史”、“教材编选”等一系列事件中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持续阅读、接受。由此,我们可以以《芙蓉镇》的接受历程为切入点,对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问题作出重新思考。

何梦云[2](2019)在《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研究 ——以长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主旋律电影是诸多电影之中始终以承载占主导地位、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充内涵的意识形态为鲜明特征的一种电影类型,而意识形态宣传则是以“宣传”为核心、受“意识形态”限定的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宣扬与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主旋律电影“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的效用、“为人民大众”的立场,无不凸显着主旋律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宣传性,昭示了其与意识形态宣传的不解之缘。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不仅立时代之像以坚定信念,还唱人民之歌以振奋斗志,更筑民族之魂以立直脊梁。以主旋律特色而着称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生产基地——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所生产创作的发展演变历史进程相对完整的主旋律电影为例,分析、研究其的意识形态宣传,某种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意义。从生产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宣传内容、意识形态宣传策略等角度出发,于现实主义精神引领下的长影主旋律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从’文革’到复苏”时期(1966-1978)、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宣传各有侧重。长影主旋律电影在不同时期相应社会背景下承载着不同意识形态宣传内容、运用着各种意识形态宣传策略,不论是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抑或是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始终都在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长达近七十年的主旋律电影创作生产实践中,长影探索和积累了坚持适度主义原则以把握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以明确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坚持辩证统一原则以推动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等促进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经验教训。展开近七十年“意识形态宣传之旅”的长影主旋律电影积累下的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的相关经验,对当下做好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遵循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提出借鉴对策的这一基本思路,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也迎来新的机遇期,但同时依然残存着一些问题并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及借鉴长影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可从把握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社会背景、丰富和扩充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和全面推动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

唐伟[3](2017)在《民歌修辞术与风俗的政治——重读古华的《芙蓉镇》》文中指出在首届茅盾文学奖的6部获奖作品中,《芙蓉镇》的篇幅最短,但影响也是最深远、最广泛①——以后设之见来看,这其中固然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的放大因素,但最重要的,或许还是小说本身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起到决定性作用——改编成电影本身即已说明问题。今日重读《芙蓉镇》,若仍纠缠于人物形象的真

张婷[4](2014)在《从目的论角度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文中研究表明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中弗米尔(Hans J.Vemeer)提出的目的论是其最核心的理论。目的论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观念的束缚,指出翻译是一项人类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动,并强调译文预期实现的目的或功能对于翻译行为的过程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即“结果使手段合理化”(Nord,2001:27-29)。当译文预期目的与源语文本的目的不同时,那么实现与原文对等就不再是译文的翻译标准,此时译者实现译文预期目的的充分程度成为评判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换言之,为了充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译者可以依据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对源语文本进行相应的改动。因此,在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之中,目的原则也是所有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高规则。目的论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使翻译不再局限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然而,目的论自产生以来便被广泛运用于指导非文学类应用翻译,对于该理论是否同样适合文学翻译国内外译界至今仍存在不少的争议。《芙蓉镇》是中国当代着名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81年发表后便获得了国内读者及学者的一致好评,并荣获了 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1983年,由着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芙蓉镇》英译本(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开始面向海外出版销售,同样赢得西方读者的喜爱和肯定,并一版再版。该英译本也一直被学界视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汇集忠实性以及可读性于一体的译作。此后,在戴乃迭英译本的基础上,《芙蓉镇》还被译成法、日、德、俄等数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国。因此,本文选择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将目的论与文学翻译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比小说原着及其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分析目的论三原则在《芙蓉镇》英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以探讨该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

刘传霞[5](2010)在《被围困的男性——新时期文学中去势男性的文化隐喻意义》文中认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和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场域,它对去势男性——男性性无能者的叙述与关注,不仅仅是生理学或者病理学上的研究,而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意义和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求。在新时期文学叙述视野中,这种最具有个人隐秘性的身体叙事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现代性路径的构想和思考,承载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定与建构。

耿艳艳[6](2008)在《回应与守望 ——80年代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片论》文中指出新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小城镇小说文本。本文着力于文本细读,对80年代几部重要的小城镇小说的精神向度进行梳理,将其归结为“回应”与“守望”。第一章概括描述了80年代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对小城镇小说进行梳理,引出80年代的几部重要作品。第二、三章分别就这几部具体文本的精神向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新星》、《矮凳桥风情》、《古船》与《浮躁》的论述,表现作品对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这些小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乡镇逐渐城市化的过渡脉络,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对《芙蓉镇》、《小城无故事》、李杭育及汪曾祺的几个短篇的论述,表现作品对小城镇民间传统文化的守望。这些小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精魂与气质的正面价值与负面效应,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世纪新文化的创建过程。第四章就作家的创作精神进行探讨,论述了作家们小城镇创作的深层思索与情怀。通过对这些小城镇小说不同精神向度的考察,展示了小城镇角色功能的特殊性和小城镇文学承载的人生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当代乡土中国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特殊状态与特殊风貌;也显现了80年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作家们特殊的心理状态与思考角度。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激变和历史革新的漩涡中,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小城镇,无论是回应着昂扬的社会情绪和变动的时代风貌,还是守望着民间传统生活中美好的人性品质或民族精神,都是出于对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热切渴望,切合了80年代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旋律。

文贵良[7](2004)在《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芙蓉镇》传播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芙蓉镇》的创作背景及诞生历程
    第一节 《芙蓉镇》创作缘起
    第二节 编辑对《芙蓉镇》初稿的生产与接受
第二章: 1981年-1986年:《芙蓉镇》在问世初期的接受
    第一节 《芙蓉镇》的出版、流通与传播
    第二节 “山野牧歌”与“历史实录”
第三章 1986年-1990年:《芙蓉镇》的传播接受情况
    第一节 哀而不怒:电影《芙蓉镇》对历史的经典演绎
    第二节 家喻户晓:电影《芙蓉镇》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 1990年代以来《芙蓉镇》的传播接受情况
    第一节 文学史书写中的《芙蓉镇》
    第二节 《芙蓉镇》在不同读者群体间的批评与接受
    第三节 《芙蓉镇》经典化历程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研究 ——以长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主旋律电影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概念
        一、主旋律电影基本概念
        二、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宣传性
        一、本质:“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
        二、效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
        三、立场:“为人民大众”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一、立时代之像以坚定信念
        二、唱人民之歌以振奋斗志
        三、筑民族之魂以立直脊梁
第二章 长影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历程回顾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社会背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
    第二节 “从'文革'到'复苏'”时期(1966-1978)
        一、“从'文革'到'复苏'”时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社会背景
        二、“从'文革'到'复苏'”时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三、“从'文革'到'复苏'”时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
    第三节 从改革开放至今(1978年至今)
        一、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社会背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三、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
第三章 长影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经验教训
    第一节 坚持适度主义原则,把握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一、绝不放弃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二、绝不夸大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第二节 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明确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一、从国家需要出发
        二、从人民需求出发
        三、从社会现状出发
    第三节 坚持辨证统一原则,推动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
        一、坚持艺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二、坚持潜隐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三、坚持现实观照性与未来指向性的统一
第四章 对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启示
    第一节 把握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社会背景
        一、把握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新时代”
        二、认识“新时代”下的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
    第二节 丰富和扩充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二、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归纳
        三、世界价值观念的本土性阐释
    第三节 提升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电影之内:铺设“针对性”架构
        二、电影以外:实现“全方位”联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民歌修辞术与风俗的政治——重读古华的《芙蓉镇》(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分子的民歌修辞术
二、风俗的政治及其危机命运

(4)从目的论角度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构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目的论基本内涵
    第二节 目的论的三原则
    第三节 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芙蓉镇》原着及其英译本
    第一节 古华与原着《芙蓉镇》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芙蓉镇》及其英译本的研究
    第三节 戴乃迭与《芙蓉镇》英译本
第四章 目的论在《芙蓉镇》英译本中的应用体现
    第一节 戴乃迭英译《芙蓉镇》的目的
    第二节 目的原则在译文中的应用体现
    第三节 连贯原则在译文中的应用体现
    第四节 忠实原则在译文中的应用体现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5)被围困的男性——新时期文学中去势男性的文化隐喻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军人:生理去势下的男性价值期待
二、右派知识分子:精神去势后的政治疗治
三、“父之法”:弑子、寻父中的文化溯源
四、“现代”知识分子:去势压抑下的文化肌理反思
五、小结

(6)回应与守望 ——80年代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片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一、80 年代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80 年代的小城镇小说
第二章 回应:变革中的观照与反思
    一、变革中的矛盾冲突:《新星》
    二、变革中的发展变化:《矮凳桥风情》
    三、变革中的精神苦痛:《古船》《浮躁》
第三章 守望:变革中的回望与坚守
    一、情与义的指归:《芙蓉镇》《小城无故事》
    二、朴与拙的神往:“葛川江”之一隅
    三、爱与美的追忆:汪曾祺的高邮城
第四章 80 年代小城镇作家的创作精神
    一、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二、承担意识与反思精神
    三、忧患意识与家园情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芙蓉镇》传播接受研究[D]. 刘晓宇. 山东大学, 2021(02)
  • [2]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研究 ——以长影为例[D]. 何梦云. 上海大学, 2019(02)
  • [3]民歌修辞术与风俗的政治——重读古华的《芙蓉镇》[J]. 唐伟. 扬子江评论, 2017(04)
  • [4]从目的论角度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D]. 张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5]被围困的男性——新时期文学中去势男性的文化隐喻意义[J]. 刘传霞.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3)
  • [6]回应与守望 ——80年代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片论[D]. 耿艳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7]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J]. 文贵良. 理论与创作, 2004(01)

标签:;  ;  ;  ;  ;  

变化与坚定——芙蓉镇的研究现象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