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产品、技术和信息合作

蚯蚓产品、技术和信息合作

一、蚯蚓产品、技术、信息的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敏[1](2021)在《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环境中的所有材料都会遭受环境腐蚀,腐蚀程度、速率、现象和机理取决于材料成分、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硅酸盐玻璃、陶瓷和金属腐蚀一直是现代材料腐蚀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古代陶瓷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在科技史和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陶瓷为研究玻璃与陶瓷在自然埋藏下长期腐蚀提供了有效标本。古陶瓷腐蚀现象、腐蚀产物以及腐蚀过程等研究成果不仅能提升该领域的科学认知水平,也可为古代瓷器的保护与现代陶瓷研发提供科学借鉴。古代钧釉瓷是一类结构复杂、具有独特釉色的瓷器。本文以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河北黄骅海丰镇遗址、山东济南恒隆广场和青州云门剧院出土钧釉瓷以及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出土花釉瓷(俗称唐钧)标本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钧瓷釉的腐蚀层、腐蚀产物、腐蚀现象和腐蚀过程等关键问题。分析研究工作表明,所分析样品瓷釉主要以钙釉为主,部分样品为钙碱釉。釉中存在大量晶体和分相结构。瓷釉产生三种腐蚀类型:Ⅰ型,釉中析出的树枝状或柱状硅灰石晶体(CaSiO3)裸露在釉层,优先于周围玻璃相腐蚀,腐蚀过程主要是硅灰石溶解,释放钙离子和硅胶体,腐蚀后在釉层形成规则的树枝状或柱状凹坑。Ⅱ型,富CaO的孤立液滴或连通状分相结构相对富SiO2基底玻璃相优先腐蚀,腐蚀后釉层上形成腐蚀层。腐蚀层保留原分相的形貌,出现球形孔洞或连通状孔洞。腐蚀的主要过程是近表面釉层中富CaO的分相结构和水之间发生阳离子与氢离子的交换,浸出钙镁离子。Ⅲ型,均匀玻璃相的腐蚀行为与富CaO分相结构相似。从釉层的化学成分特征看,晶体腐蚀后,导致腐蚀区域Ca元素含量显着减少。分相结构和均匀的玻璃相腐蚀后,Ca元素含量显着减少,Mg元素含量次之,形成富硅层。釉层浸出的钙离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会生成针状或团簇状的碳酸钙腐蚀产物,或聚集在晶体腐蚀形成的凹坑以及腐蚀层上。腐蚀层厚度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釉层的腐蚀程度。钧台窑遗址出土钧瓷釉,连通状分相结构区域的腐蚀层厚度大于孤立液滴区域的腐蚀层厚度。鲁山段店窑遗址出土花瓷釉连通状分相结构区域的腐蚀层厚度高于均匀玻璃相区域。同一遗址出土的同类瓷片中,具有连通状分相结构的釉质耐腐蚀性差。釉中的裂纹以及晶体腐蚀留下的凹坑,构成腐蚀通道,促进腐蚀的发生和发展。裂纹使得腐蚀向釉内发展或透过耐腐蚀性好的区域,在釉内部耐腐蚀性差区域发生。晶体腐蚀后形成的凹坑,促使釉内与裸露晶体接触的那部分晶体继续腐蚀,扩大腐蚀范围。腐蚀能够改变瓷釉外观,晶体腐蚀后形成的大量孔洞,具有连通状分相结构的玻璃相腐蚀后形成腐蚀层,使得瓷釉原来的乳浊感变弱,釉面泛黄,这些因素使得釉面外观改变程度很大,以至于研究者和观赏者很难清楚的了解瓷器当初的釉色面貌。本研究改变了人们通常认为高温钙釉瓷器耐腐蚀的传统看法,也提示今后的古陶瓷研究(釉色、釉面反光度、釉面光洁度、釉色成分改变等)应考虑腐蚀因素的影响。

丁伟丽[2](2021)在《地膜源微塑料和塑化剂特点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子。近十余年来,科研工作者们针对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危害、综合防控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地膜污染所导致的微塑料、塑化剂等污染问题、以及对土壤动物和农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本论文通过蚯蚓(Eisenia fetida)喂养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地膜微塑料对蚯蚓行为及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借助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分析了微塑料对蚯蚓不同测试终点的危害浓度。通过对全国范围地膜产品塑化剂含量的抽样检测,揭示了我国地膜产品的塑化剂含量特点与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盆栽实验,跟踪监测了塑化剂在地膜-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明确了地膜源塑化剂对农田土壤及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微塑料对蚯蚓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当微塑料浓度超过40 g kg-1时,蚯蚓表现出明显回避行为;当微塑料浓度上升至53 g kg-1和97 g kg-1,蚯蚓蚓茧数量、小蚯蚓孵化数量分别下降10%;当微塑料浓度达到207 g kg-1和347 g kg-1,蚯蚓蚓茧数量、小蚯蚓孵化数量分别下降50%;蚯蚓死亡率对微塑料浓度较不敏感,在微塑料浓度低于500 g kg-1情况下对蚯蚓死亡率无显着影响。与聚乙烯微塑料相比,生物降解微塑料(PPC、PL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友好性。(2)我国地膜产品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塑化剂检出率为100%,其中聚乙烯地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总量(Σ6PAEs)平均值为13.4 mg kg-1,包括DEHP和DBP两种类型;生物降解地膜中Σ6PAEs平均含量显着高于聚乙烯地膜为32.5 mg kg-1,且除含有DEHP和DBP外还有少量DMP和DEP,地膜塑化剂含量与材料相关,与颜色、厚度和力学性能无关。(3)地膜中塑化剂在平均含量水平下(13~33 mg kg-1),分析推算地膜应用每年对土壤塑化剂的贡献为(0.0004~0.001)mg·kg-1,与目前我国土壤平均塑化剂(1.0 mg·kg-1)含量和土壤塑化剂风险阈值(10 mg·kg-1)相比,对农田土壤造成塑化剂污染的风险极小。当地膜塑化剂含量极高时(77~400 mg kg-1),生菜中塑化剂含量增加3%~26%(增加了2.9~3.2 mg kg-1),对人体具有低饮食健康风险;地膜塑化剂含量在平均水平下,生菜中塑化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总体而言,微塑料对蚯蚓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当微塑料浓度高于40g kg-1时,蚯蚓发生明显回避;浓度为53 g kg-1、97 g kg-1对蚓茧数和小蚯蚓孵化率产生显着影响。与聚乙烯微塑料相比,生物降解微塑料(PPC、PLA)未表现出明显的友好性;我国地膜Σ6PAEs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地膜残留对土壤塑化剂的贡献极低,对人体不会造成饮食健康风险。

王哲[3](2021)在《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油气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钻井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处理钻井废弃物是能源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长期面对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泥浆池填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原位处理井场植被恢复、复耕农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探究油气开采区主要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利用生物转化处置废弃钻井泥浆的可行性,为废弃钻井泥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提高了井场植被生物量、覆盖度和高度,地上生物量提高了67.01%,植被覆盖度和高度分别提高了62.35%和36.01%;泥浆池内外的植物重金属含量差异不大,其含量均在植物的正常含量范围内。(2)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泥浆池内生长的玉米增产21.7%,黑豆增产29.4%,高粱增产10.4%,谷子增产14.6%,荞麦增产45.2%,马铃薯增产25.8%,苜蓿增产16.2%;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农作物的品质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均在食品污染限量范围内,其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农产品可食部分处于安全状态。(3)泥浆池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内,单因素污染指数小于1;泥浆池内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0.7,污染程度属于安全,污染水平属于清洁。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明显提高土壤碱化水平,增加了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钻井废弃泥浆原位处理改善了土壤含水量,泥浆池内土壤含水量较非泥浆池提高了57.7%。(4)在黄绵土或风沙土上,废弃钻井泥浆施用量为2%时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根尖分生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染色体畸形率(C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在红土上废弃钻井泥浆≤6%时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毒性,诱导根尖分生细胞中微核(MN)和核芽(NB)的发生频率。废弃钻井泥浆直接进行土地利用时,对其风险评估时不能仅考虑潜在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植物毒性,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条件下废弃钻井泥浆遗传毒性的变化。(5)废弃钻井泥浆降低了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速率,延迟了种子的发芽时间,降低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为2%时对玉米、高粱、豌豆和小麦种子的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废弃钻井泥浆显着抑制了大豆和荞麦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伸长。废弃钻井泥浆诱导作物体内H2O2和O2-的积累,诱导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同时增加作物组织内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了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废弃钻井泥浆显着降低了农作物的生物量,废弃钻井泥浆的添加量≤2%时对玉米、高粱和小麦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6)生物转化可以将废钻井泥浆转化成营养丰富的产品,蚯蚓堆肥结束后,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30%的堆肥产物具有较高的TP和TK相对恢复效率,并且肥料指数高于堆肥产品的推荐值(3.5)。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30%的堆肥产物具有较低的C/N、N-NH4+/N-NO3-比和腐殖化指数表明其具有较高腐熟度和一定的农艺潜力。培养基中废钻井泥浆添加量≤30%时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堆肥结束后蚯蚓的生物量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着。豌豆发芽指数(GI),根尖有丝分裂指数(MI)和染色体畸形率(CA)结果显示,含有20%废弃钻井泥浆的堆肥产物具有较低的植物毒性和遗传毒性。

高天禹[4](2021)在《仿生织构对BW-250型泥浆泵活塞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往复式泥浆泵广泛应用于能源钻探、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等领域。活塞是泥浆泵实现介质泵送的核心部件,也是泥浆泵最重要的易损件。当泥浆泵在石油钻井、地质勘探、泥浆输送和河道疏浚等工程中使用时,恶劣的工况条件会造成泥浆泵活塞缺乏润滑、摩擦磨损严重,也会使活塞-缸套摩擦副温度急剧升高,进而导致泥浆泵活塞过早失效、使用寿命骤降。泥浆泵活塞的摩擦磨损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泥浆泵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作业效率。频繁的活塞更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停泵也会严重影响勘探开采工程、城市基础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因此,如何提高活塞-缸套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降低其工作温度并延长活塞的使用寿命是泥浆泵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蚯蚓和水蛭的体表结构,在BW-250型泥浆泵的标准活塞表面设计并加工了仿生圆柱坑织构阵列,以求达到减小活塞摩擦力、减轻活塞表面磨损、降低活塞-缸套摩擦副工作温度以及改善活塞表面润滑条件的目标。然后分别从仿生织构活塞的摩擦力、磨损量、润滑油膜和热成像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最后进行仿生织构活塞的有限元分析和现场试验,并对其加工工艺进行改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仿生原型观察和仿生织构活塞制备:选取所处环境与泥浆泵活塞工况相似的蚯蚓和水蛭为仿生原型,综合使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蚯蚓背孔和水蛭凹坑的形态结构以及分布特征进行观察。观察结果显示,蚯蚓背孔呈现出规则的排状分布特征,水蛭凹坑的分布特征为直线排式和三角阵列相结合。通过黏液分泌,两者的坑状结构均可以减小各自的摩擦阻力。本文受到蚯蚓和水蛭体表结构和分布特征的启发,在BW-250型泥浆泵的活塞橡胶皮碗表面上设计了仿生圆柱坑织构阵列。在不改变标准活塞原有结构尺寸的基础上,通过机械加工的方式制备仿生织构活塞。2、仿生织构活塞摩擦试验:基于BW-250型泥浆泵泵体内的活塞-缸套摩擦副,设计并搭建了活塞摩擦力试验台。根据试验设计方法制定了活塞的摩擦力试验方案,并完成了27组全面正交试验。摩擦力试验曲线表明,活塞的摩擦力在试验设备运行21 min后逐渐稳定,且活塞逆向行程的摩擦力相比于正向行程较大。摩擦力均值和减阻率的计算结果表明,无论逆向行程还是正向行程,仿生织构活塞的摩擦力均值都小于标准活塞,减阻率均在10%以上。逆向行程和正向行程的摩擦力均值都随着织构半径的增大先减后增,且在r=0.75 mm时最小;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在α=10°时最小;随着织构深度的变化无显着规律;随着面积比的增大而减小。3、仿生织构活塞磨损、润滑和热成像试验:磨损试验结果表明,仿生织构活塞的磨损量均比标准活塞小,磨损性能最优的仿生织构活塞参数为:r=0.75 mm、α=10°且h=0.5mm。标准活塞表面存在明显的犁沟、撕裂、啃伤和三体磨损样貌,而仿生织构活塞可以补充润滑、储存磨粒、改善润滑条件、减轻磨损程度。热成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设备运行40 min以后温度逐渐稳定,此时仿生织构活塞的平均温度值小于标准活塞。油膜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仿生织构活塞的油膜长度和油膜厚度均高于标准活塞。4、仿生织构活塞有限元分析:建立了活塞-缸套摩擦副模型,活塞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活塞形变和接触压力均呈环形分布,自上而下逐级递减。与标准活塞相比,仿生织构活塞的最大形变量均有减小;最大接触压力有增有减、变化不大。仿生织构活塞缓解了活塞形变和应力集中的现象。建立了润滑油流体域模型,润滑油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仿生圆柱坑织构可以截断流线,降低流速,改善界面润滑条件,降低活塞摩擦力。仿生织构活塞的油膜平均压强明显增大,油膜承载能力显着提高。5、仿生织构活塞现场试验与加工工艺改进:泥浆泵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仿生织构活塞的磨损率显着减小,缸套温度明显降低,在延长活塞使用寿命的同时还减轻了缸套磨损。本文改进了仿生织构活塞的加工工艺,设计并开发了仿生织构活塞模具。

刘亚磊[5](2021)在《手性酰胺类杀菌剂双炔酰菌胺的微生物降解及蚯蚓解毒机制》文中认为农业生产中杀菌剂使用量大、频率高,易在土壤中累积,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土壤微生物降解及土壤动物的解毒代谢对于修复杀菌剂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典型酰胺类手性杀菌剂双炔酰菌胺为目标化合物,根据其实际使用剂量和频率,在8次重复处理土壤中研究了双炔酰菌胺不同对映体的降解特征及相关的降解微生物菌群变化。同时,在人工土壤中研究了蚯蚓对不同对映体的解毒代谢。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双炔酰菌胺对映体进行了拆分,建立了Qu ECh ERS-UPLC-MS/MS法测定自然土壤、人工土壤和蚯蚓三种基质中的残留分析方法。2.随着处理次数和浓度的增加,双炔酰菌胺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显着增加;R-对映体在非灭菌土壤中优先降解。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4-101.9 d(Rac-外消旋体)、10.2-79.2 d(R-对映体)和10.4-130.5 d(S-对映体)。3.双炔酰菌胺对映体重复处理明显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较于S-对映体处理组,R-对映体处理土壤中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并且随着处理次数和浓度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属水平上,发现了9个潜在的双炔酰菌胺降解菌属,这是导致双炔酰菌胺对映体优先降解的主要因素。R-对映体处理土壤中,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Hyphomicrobium、Methylobacterium、Caballeronia和Ralstonia 6个潜在降解菌属的相对丰度及其增加速度明显大于S-对映体处理;S-对映体处理土壤中,Haliangium、Sorangium和Sandaracinus3个潜在降解菌属的相对丰度及其增加速度大于R-对映体处理。4.双炔酰菌胺对映体重复处理显着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Cell motility、Cellular community-prokaryotes、Membrane transport、Signal transduction、Xenobiotics biodegradation and metabolism和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6个二级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较对照土壤增加0.9%-70.9%(R-对映体)、0.5%-54.8%(S-对映体),并且其相对丰度随着处理次数和浓度的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物种贡献度分析结果显示,R-对映体处理土壤中优势细菌属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Hyphomicrobium和Methylobacterium对上述6个代谢途径的贡献度明显大于S-对映体处理土壤;R-对映体处理土壤中Haliangium的贡献度明显小于S-对映体处理土壤。5.双炔酰菌胺对映体在人工土壤中的降解无明显差异,但在蚯蚓体内的残留富集存在显着差异,其中S-对映体的蓄积速率(0.054 mg/(kg?d))明显高于R-对映体(0.049 mg/(kg?d))。蚯蚓体内3种主要的解毒酶对双炔酰菌胺对映体表现出了不同的解毒活性,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活性的显着升高,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降低,并且S-对映体的影响显着大于R-对映体。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对映体处理后,蚯蚓体内以胆汁分泌代谢通路为代表的多条解毒代谢通路显着富集。q RT-PCR验证发现,蚯蚓体内相关功能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蚯蚓通过调控自身解毒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解毒代谢通路,影响不同的解毒酶活性,进而表现为对不同对映体的解毒代谢差异。

肖广达[6](2021)在《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植物白及是目前国内使用量较多、栽培面积较大的中药材之一,因此白及的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学合理地施肥可以提高白及产量、改善白及品质。本试验通过土壤栽培的处理种植白及,设置6个处理,T1:羊粪,T2:蚯蚓粪,T3:化肥,T4:羊粪配合化肥,T5:蚯蚓粪配合化肥,CK:空白对照。研究在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土壤成分含量、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肥料能显着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蚯蚓粪和羊粪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分别较CK处理高出26.32%和20.02%;蚯蚓粪配合化肥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高出70.87%、63.28%和27.18%。2.施用肥料会引起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的变化。单施化肥会显着降低土壤中铅、镉、汞、砷的含量,单施有机肥会增加土壤中铅、镉、汞、砷的含量,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会降低土壤中铅、镉、汞、砷含量。3.施用肥料显着提高了白及株高、叶长、叶宽、分茎数和产量。蚯蚓粪配合化肥处理能显着提高白及的株高、叶长、叶宽和产量,较CK处理分别高出50.22%、24.18%、24.13%和113.88%。4.施用肥料能显着提高白及的品质。蚯蚓粪配合化肥处理显着提高了白及总酚和多糖含量,较CK处理分别高出116.37%和72.54%,同时显着提升了白及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抗氧化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综上所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白及道地产区资源县现有农田土地肥力条件下,在白及生产在采用蚯蚓粪和化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白及生长发育,增加块茎产量,改善药材品质,经济效益高。研究结果为白及的生态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适宜地区的白及生产中推广。

张帆[7](2021)在《纳米零价铁与四氯联苯对赤子爱胜蚓的联合毒性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污染场地修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电子垃圾拆解污染场地的主要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之一。工程修复材料和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作用对场地功能性生物的毒性影响及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选取nZVI和3,3’,4,4’-四氯联苯(PCB77)为受试污染物,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土壤模式生物,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温控土壤暴露实验,在个体、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了nZVI和PCB77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蚯蚓的毒性影响及污染物在蚯蚓中的富集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子爱胜蚓对nZVI和PCB77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在28天的暴露周期内,蚯蚓对铁的富集呈现浓度依赖性(7.89-16.34 mg/kg),对PCB77的富集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并于第14天达到峰值(13.86-96.73 mg/kg)。nZVI促进了PCB77在蚯蚓中的富集,10 g/kg nZVI与1 mg/kg PCB77共存显着提高了蚯蚓体内PCB77的含量,与未添加nZVI相比上升了169.64%。同时,nZVI对土壤中PCB77的降解具有促进作用,且随nZVI浓度的上升作用增强。(2)nZVI和PCB77联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产生协同毒性作用。PCB77和nZVI共存显着抑制了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6.32%和93.16%。蚯蚓的表皮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nZVI与PCB77共暴露28天后蚯蚓上表皮出现破损,角质层结构紊乱。蚯蚓体腔细胞凋亡数据也进一步显示出nZVI和PCB77共暴露对蚯蚓细胞的损伤呈现协同效应,且损伤程度随暴露水平的上升而加重。PCB77和nZVI在相应的高水平(10 mg/kg和10 g/kg)协同诱导蚯蚓发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蚯蚓体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上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暴露早期及中期(2-14天)显着上升且在暴露晚期(28天)受到抑制。经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蚯蚓体重和ROS可作为PCB77和nZVI联合毒性作用的敏感响应指标(r>0.784,p<0.05)。(3)nZVI和PCB77联合暴露干扰赤子爱胜蚓体内的代谢过程。蚯蚓暴露于PCB77和nZVI后共检测到102种代谢物,其中脂类和有机酸类代谢物分别占总代谢物数量的34.69%和26.53%。在10 mg/kg PCB77处理组、10 g/kg nZVI处理组和10 mg/kg PCB77&10 g/kg nZVI联合暴露组蚯蚓中筛选出与对照相比含量有显着性差异的代谢物分别有13种、25种和36种。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蚯蚓暴露于10 mg/kg PCB77后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被显着促进,10 g/kg nZVI暴露下蚯蚓的三羧酸(TCA)循环和能量代谢受到干扰,10 mg/kg PCB77和10g/kg nZVI联合暴露下蚯蚓受到的代谢扰动较单一暴露更为显着,蚯蚓的TCA循环、有氧呼吸及谷氨酸代谢受到阻碍。

余逍[8](2021)在《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在“十一”至“十三五”期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石漠化治理,探索与石漠化环境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在喀斯特地区以黄金梨为主的生态产业推广种植恰恰符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需求。基于水肥耦合理论提升果实品质可以为相关生态产业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水肥高效利用是遗产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增加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有关人地关系协调与经济发展权衡、植物水分调节与环境适应机制、水肥耦合与生态环境功能等理论,针对水肥耦合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提升果实品质,确定灌溉水量和施肥方式,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科技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为研究示范区,2018年-2020年通过对研究区20个实验样地连续定位监测土壤水分和植物水分及水土采样测试,运用方差分析、TOPSIS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围绕喀斯特水肥耦合与黄金梨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阐明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揭示水肥高效利用与产量品质提升机制,评价土壤养分质量及果实产量品质,提出适宜不同岩性喀斯特区水肥耦合品质提升技术,集成品质提升调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参考。1轻度亏缺灌溉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不灌和全灌处理,相较于对照组和复合肥模式,生物有机肥及蚯蚓粪施肥模式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白垛研究区在W2F3(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效磷(AP)、全钾(TK)、钙(Ca)、钠(Na)、全磷(TP)含量达到最高,在W2F4(全灌+豆饼粉)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石桥研究区在W2F1(亏缺灌溉+蚯蚓粪)处理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值。水肥耦合后土壤养分总体增加,白垛研究区施肥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含量显着增加,土壤微量元素Ca、镁(Mg)、Na含量的增幅均值为22.46%;石桥研究区水肥耦合后,土壤全量养分的增幅较土壤速效养分增幅高10.42%,土壤微量元素中Ca含量增幅最大,增幅为29.04%。2合理水肥配置增长干周、新梢生长量、枝条数、花芽数,表明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具有正效应,白垛(白云岩)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白垛研究区W2F1(轻度亏缺+蚯蚓粪)处理对干周、中枝增长最明显,W1F3处理(不灌+生物有机肥)对花芽数增加最明显,W2F3处理(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对新稍、长枝、短枝增长最明显;石桥研究区W1F1处理(不灌+蚯蚓粪)对干周增长最明显,W3F1(全灌+蚯蚓粪)对花芽数、新稍、长枝、中枝、短枝增加最明显。白垛(白云岩)研究区植物叶片N:P(14.3)与全国植物叶片尺度的N:P相当(14.4),与其他关于喀斯特次生林的叶片N:P值一致(14.3),表明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植物叶片N:P(20.76)>16,表明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今后应对黄金梨实施精准配方施肥,避免养分元素浪费,调控土壤环境。3合理水肥配比具有提高土壤养分质量、提升果实品质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W2F3处理为白垛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W2F1为石桥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白垛研究区在W2F3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67)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76)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石桥研究区在W2F1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35)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85)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白垛研究区黄金梨在W2F3水肥配比下,果实产量增加2741.04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4.17%、1.91%、0.74%、2.75%、5.14%,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05%。石桥研究区在W2F1水肥配比下,黄金梨果实产量增加了2646.55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11.09%、1.69%、1.28%、5.02%、9.28%,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11%。4不同岩性土壤水势灌溉阈值(ψsoil)不一致,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2.13 MPa,石灰岩喀斯特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1.72 MPa:土壤水势灌溉阈值的差异性与赋存水有关,白云岩地区出露水源更丰富,石桥石灰岩地区较白垛白云岩地区更易受到干旱胁迫的限制。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分不具有线性相关,土壤水势并不会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增加而无限升高,当土壤体积含水量大于一定值时,土壤水势趋于稳定,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白垛研究区0~15cm和15~30 cm土壤水势的谷值分别为-2.13 MPa、-0.63 MPa;石桥研究区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区间为0.16~0.44,土壤水势出现2个波动谷值,0~15 cm的土壤水势谷值分别为-1.46 MPa、-1.19 MPa,15~30cm土壤水势谷值分别是-1.72 MPa、-0.83 MPa。确定黄金梨生命过程的关键土壤水势阈值,可以为实现生产实践中的精准灌溉制度奠定基础。5基于理论研究及研究区现有黄金梨灌溉、施肥技术,研发黄金梨土壤改良技术、植物水分监测技术、节本高效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土壤改良后,土壤容重下降,土壤质量改善。施加生物肥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提高。应用示范后果实产量、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葡萄糖含量均有所提升,可滴定酸含量有所下降,黄金梨核心品质指标明显提高。评估示范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示范累积节约成本达20万~30万元·hm-2,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示范区布设示范点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示范面积达20 hm2。在未来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需要挖掘生态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生态产业的价值空间,将“石漠化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

孙凯伦[9](2021)在《在分子和动物水平上对土壤中荧蒽、苯并a蒽及其混合污染物进行毒性评估》文中指出由于石油开采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以及石油烃类产品和原料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当中的常规性泄露和事故性泄露,加之农业和城市居民日常排放等因素,使得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急剧上升。荧蒽(Fla)和苯并a蒽(BaA)作为两种典型的四环芳烃,具有高致癌性和难降解性。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土壤中,这两种典型的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含量和检出率,被列入美国环境保护局多环芳烃优先控制清单。荧蒽和苯并a蒽能够在土壤表层或亚表层富集固定,然后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生物体内传递、转换、富集,最终对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考虑到荧蒽和苯并a蒽在土壤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性及其显着的生物毒性效应,准确评估其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分子和个体水平上评估并比较了土壤中荧蒽、苯并a蒽以及它们的混合污染物对土壤中典型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荧蒽-苯并a蒽混合污染物暴露浓度条件下诱导的赤子爱胜蚯蚓的氧化应激效应。本论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多环芳烃的种类、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其次,重点介绍了荧蒽和苯并a蒽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毒理学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选取了土壤中典型的水解酶—α-淀粉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共振光散射光谱,分子模拟技术以及酶活性实验等手段来探究并比较了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荧蒽暴露能够导致α-淀粉酶的骨架结构趋于紧缩,形成荧蒽-淀粉酶复合物。苯并a蒽能够破坏α-淀粉酶表面溶剂壳,使α-淀粉酶趋于发散。此外,苯并a蒽能够通过静态猝灭的方式来猝灭α-淀粉酶的内源荧光。分子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荧蒽和苯并a蒽均结合在α-淀粉酶的结构域C中,结合位点靠近活性位点。第三部分:探究了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讨论了荧蒽和苯并a蒽共同作用于α-淀粉酶的联合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的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结构的影响要强于荧蒽或苯并a蒽单独暴露的体系,且在混合污染物体系中,苯并a蒽对α-淀粉酶骨架结构的影响更为显着。另一方面,高浓度的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更倾向于和α-淀粉酶形成配合物,但配合物的尺寸仍小于α-淀粉酶本身。活性实验结果揭示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要强于荧蒽或苯并a蒽单独暴露的体系。此外,荧蒽和苯并a蒽是以一种近似加性的联合作用模式作用于α-淀粉酶。第四部分:该部分在个体水平上探究了荧蒽和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诱发赤子爱胜蚯蚓机体的氧化应激效应。该部分研究结果揭示了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蚯蚓机体GSH-px和SOD的两相效应以及POD在减轻氧化损伤方面发挥的重要功能。此外,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蚯蚓机体T-AOC和MDA水平表现出了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这表明长期或者高剂量的暴露条件可能能够造成蚯蚓机体的氧化损伤。第五部分:该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同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完善之处并指出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总的来说,本研究将微观层面的分子水平研究与宏观层面的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结合起来,较为系统地对土壤中的荧蒽、苯并a蒽及其混合污染物进行了毒性评估,从而为荧蒽和苯并a蒽的毒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积累,并强调了关注荧蒽和苯并a蒽在土壤中潜在风险的重要性。

赵秋倩[10](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二、蚯蚓产品、技术、信息的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蚯蚓产品、技术、信息的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古代钧釉瓷概述
    2.2 中国古代钧釉瓷科技分析研究
        2.2.1 钧釉瓷科技分析研究
        2.2.2 类钧釉瓷科技分析研究
    2.3 陶瓷腐蚀研究
        2.3.1 古代玻璃腐蚀研究
        2.3.2 古代陶瓷腐蚀研究
        2.3.3 玻璃及陶瓷腐蚀理论模型
        2.3.4 影响玻璃及瓷器腐蚀的因素
    2.4 小结
    2.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2.5.1 研究意义
        2.5.2 研究内容
        2.5.3 创新点
3 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出土钧釉瓷腐蚀研究
    3.1 腐蚀现象
    3.2 样品概况
    3.3 分析仪器
    3.4 结果
        3.4.1 胎釉成分分析
        3.4.2 腐蚀分析
        3.4.3 埋藏土壤pH和离子测试
    3.5 本章小结
        3.5.1 釉层特征
        3.5.2 腐蚀特征
4 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出土花瓷腐蚀研究
    4.1 样品概况
    4.2 结果
        4.2.1 胎釉成分分析
        4.2.2 腐蚀分析
        4.2.3 埋藏土壤pH和离子测试
    4.3 本章小结
        4.3.1 釉层特征
        4.3.2 腐蚀特征
5 河北黄骅海丰镇遗址出土钧瓷腐蚀研究
    5.1 样品
    5.2 结果
        5.2.1 胎釉成分分析
        5.2.2 腐蚀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山东青州云门剧院钧瓷腐蚀研究
    6.1 样品
    6.2 结果
        6.2.1 胎釉成分分析
        6.2.2 腐蚀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山东济南恒隆广场出土钧瓷腐蚀分析
    7.1 样品
    7.2 结果
        7.2.1 胎釉成分分析
        7.2.2 腐蚀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讨论
    8.1 腐蚀类型
    8.2 腐蚀过程
    8.3 腐蚀对瓷釉外观的改变
    8.4 腐蚀对钧釉瓷文物保护的借鉴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地膜源微塑料和塑化剂特点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1.2.2 地膜源微塑料的污染
        1.2.3 地膜源塑化剂污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膜安全性评价技术方法
    2.1 模式生物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2.1.1 基本原则
        2.1.2 模式动物与评价指标选择
        2.1.3 模式植物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2.2 测试指标与技术方法
        2.2.1 实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2.2.2 蚯蚓生物毒性评价流程
        2.2.3 实验作物和培养条件
        2.2.4 生菜对塑化剂富集效应的研究方案
        2.2.7 塑化剂萃取与检测
    2.3 试验体系检测
        2.3.1 硼酸对蚯蚓致死率的影响
        2.3.2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检测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塑料对蚯蚓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测试指标与检测方法
        3.2.1 蚯蚓回避性
        3.2.2 蚯蚓死亡率
        3.2.3 蚯蚓生物量
        3.2.4 蚯蚓繁殖率
        3.2.5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微塑料处理对蚯蚓行为的影响
        3.3.2 不同微塑料处理对蚯蚓死亡率的影响
        3.3.3 不同微塑料处理对蚯蚓生物量的影响
        3.3.4 不同微塑料处理对蚯蚓繁殖率的影响
        3.3.5 微塑料效应浓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地膜塑化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测试指标与检测方法
        4.2.1 地膜成分检测
        4.2.2 地膜的物理机械性能检测
        4.2.3 塑化剂含量测定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地膜产品的主要成分及特点
        4.3.2 不同区域地膜产品塑化剂的变化
        4.3.3 地膜成分对塑化剂的影响
        4.3.4 地膜颜色对塑化剂的影响
        4.3.5 地膜物理机械性能与塑化剂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膜塑化剂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测试指标与检测方法
        5.2.1 盆栽试验
        5.2.2 样品预处理
        5.2.3 塑化剂含量测定
        5.2.4 地膜对土壤中塑化剂影响的评估
        5.2.5 健康风险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地膜塑化剂的含量变化
        5.3.2 地膜残留对土壤塑化剂的贡献率
        5.3.3 地膜残留对作物塑化剂的影响
        5.3.4 不同种植季节生菜中塑化剂含量变化
        5.3.5 地膜残留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废弃钻井泥浆的来源及成分
        1.2.2 废弃钻井泥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 钻井废弃泥浆的处理现状
        1.2.4 再利用方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井场植被恢复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区域及样品采集
        2.1.2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1.3 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2.2.2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群落生产功能的影响
        2.2.3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4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2.5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钻井废弃泥浆原位处理对农作物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3.1.3 农作物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土壤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2.2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2.3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2.4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5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土地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收集
        4.1.2 生物毒性试验
        4.1.3 根尖分生区核型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废弃钻井泥浆理化性质分析
        4.2.2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植物毒性的影响
        4.2.3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遗传毒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不同农作物对废弃钻井泥浆的耐受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子萌发实验
        5.1.2 根尖分生区核型观察
        5.1.3 幼苗生长测定
        5.1.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废弃钻井泥浆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废弃钻井泥浆对作物组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4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5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生物转化处置废弃钻井泥浆的可行性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设计
        6.1.2 理化性质测定
        6.1.3 酶活性测定
        6.1.4 蚯蚓的生长指标测定
        6.1.5 堆肥产物毒性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废弃钻井泥浆对蚯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6.2.2 蚯蚓堆肥产物理化性质分析
        6.2.3 蚯蚓堆肥产物的成熟度分析
        6.2.4 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6.2.5 堆肥产物毒性分析
    6.3 结论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4)仿生织构对BW-250型泥浆泵活塞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仿生摩擦学研究进展
        1.2.1 仿生减阻研究进展
        1.2.2 仿生耐磨研究进展
        1.2.3 仿生润滑研究进展
    1.3 表面织构(纹理)研究进展
        1.3.1 表面织构(纹理)的种类
        1.3.2 表面织构加工方法
    1.4 往复式泥浆泵概述
        1.4.1 往复式泥浆泵的用途及分类
        1.4.2 往复式泥浆泵的型号及特点
        1.4.3 往复式泥浆泵的结构及参数
        1.4.4 往复式泥浆泵的发展现状
    1.5 泥浆泵活塞概述
        1.5.1 泥浆泵活塞型号及尺寸
        1.5.2 泥浆泵活塞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1.5.3 泥浆泵活塞结构
        1.5.4 泥浆泵活塞材料和成型工艺
        1.5.5 泥浆泵活塞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泥浆泵工作原理及活塞表面织构设计
    2.1 引言
    2.2 泥浆泵工作原理
    2.3 泥浆泵工况对活塞的影响
        2.3.1 输送介质
        2.3.2 泵压泵速
        2.3.3 摩擦热
    2.4 活塞表面织构设计
        2.4.1 仿生原型
        2.4.2 活塞表面织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生织构活塞摩擦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摩擦力试验台
        3.2.2 摩擦力试验方法
        3.2.3 摩擦力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摩擦力试验结果
        3.3.2 r、α和 h对活塞逆向摩擦力均值F_-的影响规律
        3.3.3 r、α和 h对活塞正向摩擦力均值F_+的影响规律
        3.3.4 面积比对摩擦力均值的影响规律
        3.3.5 活塞-缸套摩擦副模型及摩擦磨损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生织构活塞磨损、热成像和润滑试验
    4.1 引言
    4.2 活塞磨损试验
        4.2.1 磨损试验方案和方法
        4.2.2 磨损试验结果及分析
        4.2.3 活塞表面磨损样貌观测
    4.3 热成像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热成像设备简介
        4.3.2 热成像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润滑油膜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生织构活塞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分析预处理
        5.2.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软件简介
        5.2.2 活塞-缸套摩擦副建模
        5.2.3 边界条件及载荷设置
    5.3 模拟结果
        5.3.1 形变模拟结果及分析讨论
        5.3.2 等效应力模拟结果及分析讨论
        5.3.3 接触压力模拟结果及分析讨论
        5.3.4 润滑油膜模拟结果及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生织构活塞现场试验与加工工艺研发
    6.1 引言
    6.2 现场试验设备及方法
    6.3 现场试验结果与讨论
        6.3.1 磨损试验结果
        6.3.2 热成像试验结果
        6.3.3 寿命试验结果
    6.4 仿生织构活塞加工工艺研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手性酰胺类杀菌剂双炔酰菌胺的微生物降解及蚯蚓解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与手性农药
    1.2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1.3 手性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4 手性农药对土壤动物蚯蚓的选择性毒性
    1.5 酰胺类杀菌剂
        1.5.1 酰胺类杀菌剂发展现状
        1.5.2 酰胺类杀菌剂双炔酰菌胺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的拆分及其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试剂
        2.1.2 供试仪器
        2.1.3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的拆分条件及构型鉴定方法
        2.2.2 不同基质中双炔酰菌胺对映体的残留提取与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拆分结果
        2.4.2 双炔酰菌胺及其对映体在不同基质中的标准曲线
        2.4.3 双炔酰菌胺及其对映体在不同基质中的回收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炔酰菌胺外消旋体及对映体在重复处理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与累积差异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试剂
        3.1.2 供试仪器
        3.1.3 供试土壤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及土壤处理
        3.2.2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残留提取与检测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重复处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变化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及土壤处理
        4.2.2 土壤总DNA提取
        4.2.3 土壤总DNA提取质量检测
        4.2.4 土壤宏基因组测序
        4.2.5 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重复处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变化
        4.4.2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
        4.4.3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网络分析
        4.4.4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炔酰菌胺在蚯蚓体内的选择性累积及解毒代谢机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试剂
        5.1.2 供试仪器
        5.1.3 供试蚯蚓
        5.1.4 供试土壤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及土壤处理
        5.2.2 双炔酰菌胺对映体残留提取与检测
        5.2.3 双炔酰菌胺对蚯蚓体内解毒酶含量的影响
        5.2.4 蚯蚓转录组测序
        5.2.5 实时荧光定量对差异表达关键功能基因的验证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双炔酰菌胺在人工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和在蚯蚓体内的选择性累积
        5.4.2 双炔酰菌胺对蚯蚓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5.4.3 双炔酰菌胺对蚯蚓细胞色素P450 活性的影响
        5.4.4 双炔酰菌胺对蚯蚓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5.4.5 双炔酰菌胺对蚯蚓体内差异表达基因个数的影响
        5.4.6 代谢通路层面分析双炔酰菌胺对映体毒性效应差异机制
        5.4.7 实时荧光定量对蚯蚓体内关键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肥料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1 化肥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 施肥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1 有机肥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2 有机肥部分组分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白及研究进展
        1.4.1 白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4.2 白及品质研究
        1.4.3 其他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地区概况和供试材料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生长指标测定
        2.3.2 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2.3.3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
        2.3.4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2.3.5 抗氧化活性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成分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1.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生长的影响
        3.2.1.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叶长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叶宽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分茎数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产量的影响
        3.2.6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的营养物质与白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总酚粗提量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糖粗提量和多糖含量影响
        3.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成分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

(7)纳米零价铁与四氯联苯对赤子爱胜蚓的联合毒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壤多氯联苯污染及毒性
        1.1.1 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来源及迁移转化
        1.1.2 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残留现状
        1.1.3 多氯联苯的生物毒性效应
    1.2 纳米零价铁技术研究进展
        1.2.1 纳米零价铁在场地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1.2.2 纳米零价铁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
        1.2.3 纳米零价铁与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1.3 蚯蚓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1.3.1 蚯蚓毒性试验方法
        1.3.2 蚯蚓毒性评价的生物标志物
        1.3.3 代谢组学在蚯蚓应激及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及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nZVI和 PCB77 对蚯蚓的表观毒性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土壤与蚯蚓
        2.2.4 污染物暴露实验
        2.2.5 蚯蚓-土壤系统中PCBs含量测定
        2.2.6 土壤和蚯蚓中铁含量测定
        2.2.7 蚯蚓生长抑制率测定
        2.2.8 蚯蚓繁殖抑制率测定
        2.2.9 组织形态学分析
        2.2.10 细胞凋亡流式测定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ZVI和 PCB77 在蚯蚓和土壤中的富集
        2.3.2 nZVI和 PCB77 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抑制作用
        2.3.3 nZVI和 PCB77 对蚯蚓的组织及细胞损伤
        2.3.4 小结
3 nZVI和 PCB77 对蚯蚓氧化应激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污染物暴露实验
        3.2.4 活性氧含量检测
        3.2.5 蚯蚓体内抗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ZVI和 PCB77 对蚯蚓体内ROS含量的影响
        3.3.2 nZVI和 PCB77 对蚯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nZVI和 PCB77 对蚯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3.3.4 小结
4 nZVI和 PCB77 对蚯蚓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污染物暴露实验
        4.2.4 代谢组学分析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联合暴露下蚯蚓的代谢产物分析
        4.3.2 差异代谢物统计分析
        4.3.3 蚯蚓的扰动代谢通路分析
        4.3.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8)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三)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1 实验方案分析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环境的影响机理
    (一)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1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 水肥耦合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
    (二)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特征的影响
        2 水肥耦合对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对比分析
四 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对黄金梨产量品质提升机制
    (一)不同水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 不同水肥处理下的果实产量
        2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物理品质的影响
        3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化学品质的影响
    (二)水肥耦合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制
        1 产量及品质对水肥利用率的响应
        2 土壤养分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响应机制
        3 果实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4 水肥耦合对品质提升机制的对比分析
五 黄金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地区果林现有成熟技术
        1 果树水分监测技术
        2 果树施肥技术
        3 果实套袋技术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
        1 水肥一体化技术
        2 土壤改良培肥技术
        3 水分调节技术
        4 黄金梨节本高效品质提升技术
    (三)喀斯特黄金梨提升品质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在分子和动物水平上对土壤中荧蒽、苯并a蒽及其混合污染物进行毒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多环芳烃概述
        1.1 多环芳烃的定义及种类
        1.2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迁移途径
        1.3 荧蒽和苯并a蒽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4 以荧蒽和苯并a蒽为代表的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2. 指示生物的选择
    3. 研究指标与技术
        3.1 分子水平研究方法
        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
        3.1.2 荧光光谱技术
        3.1.3 同步荧光光谱技术
        3.1.4 共振光散射光谱技术
        3.1.5 圆二色谱技术
        3.1.6 分子模拟技术
        3.1.7 酶活性检测
        3.2 动物水平氧化应激研究
        3.2.1 脂质过氧化水平(MDA)检测
        3.2.2 总抗氧化能力(T-AOC)检测
        3.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
        3.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检测
        3.2.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检测
        3.2.6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检测
    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4.1 目前该研究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荧蒽和苯并a蒽与α-淀粉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2 荧光光谱
        2.2.3 内滤扣除实验
        2.2.4 同步荧光光谱
        2.2.5 共振光散射光谱
        2.2.6 三维荧光光谱
        2.2.7 圆二色谱
        2.2.8 分子模拟
    3. 结果与讨论
        3.1 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骨架结构的影响
        3.2 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3.3 荧蒽和苯并a蒽与α-淀粉酶结合体系尺寸的变化
        3.4 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内源荧光的影响
        3.5 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微环境的影响
        3.6 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
        3.7 苯并a蒽诱导的荧光猝灭类型判定
        3.8 苯并a蒽和α-淀粉酶相互结合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能力判定
        3.9 苯并a蒽与α-淀粉酶相互结合的结合力判定
        3.10 荧蒽和苯并a蒽与α-淀粉酶结合位点的判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2 荧光光谱
        2.2.3 内滤扣除实验
        2.2.4 同步荧光光谱
        2.2.5 共振光散射光谱
        2.2.6 三维荧光光谱
        2.2.7 圆二色谱
        2.2.8 蛋白质活性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骨架结构的影响
        3.2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3.3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与α-淀粉酶结合体系尺寸的变化
        3.4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内源荧光的影响
        3.5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微环境的影响
        3.6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
        3.7 荧蒽、苯并a蒽及其二元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8 荧蒽和苯并a蒽对α-淀粉酶的联合作用模式探讨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诱发赤子爱胜蚯蚓机体氧化应激效应探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供试蚯蚓的选择
        2.3 供试土壤的配制及暴露方式
        2.4 蚯蚓酶液的制备
        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2.5.1 脂质过氧化水平(MDA)检测方法
        2.5.2 总抗氧化能力(T-AOC)检测方法
        2.5.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方法
        2.5.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检测方法
        2.5.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检测方法
        2.5.6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检测方法
        2.5.7 样品总蛋白含量(TP)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诱导赤子爱胜蚯蚓机体脂质过氧化
        3.2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赤子爱胜蚯蚓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赤子爱胜蚯蚓机体GSH-px活性的影响
        3.4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赤子爱胜蚯蚓机体SOD活性的影响
        3.5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赤子爱胜蚯蚓机体CAT活性的影响
        3.6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对赤子爱胜蚯蚓机体POD活性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1.1 探究和比较荧蒽、苯并a蒽以及二者混合污染物对α-淀粉酶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异同
        1.2 荧蒽-苯并a蒽二元混合污染物诱发赤子爱胜蚯蚓机体氧化应激效应的探究
    2. 本研究创新点
    3. 论文的不足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所获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蔬菜种植户
        2.1.2 技术推广
        2.1.3 推广技术属性
        2.1.4 技术推广渠道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技术扩散理论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3.1.1 蔬菜生产特征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4.3.2 研究方法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3.2 研究方法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6.1 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6.3.2 研究方法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6.9 稳健性检验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7.1 问题提出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7.3.1 .变量选取
        7.3.2 模型选择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t检验结果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7.4.4 双重检验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7.7 稳健性检验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8.3.3 典型经验总结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8.4.3 典型经验总结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8.5.3 典型经验总结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9.2 政策建议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蚯蚓产品、技术、信息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D]. 李志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1)
  • [2]地膜源微塑料和塑化剂特点及安全性评价[D]. 丁伟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D]. 王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4]仿生织构对BW-250型泥浆泵活塞的性能影响研究[D]. 高天禹. 吉林大学, 2021
  • [5]手性酰胺类杀菌剂双炔酰菌胺的微生物降解及蚯蚓解毒机制[D]. 刘亚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6]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肖广达. 广西大学, 2021(12)
  • [7]纳米零价铁与四氯联苯对赤子爱胜蚓的联合毒性效应[D]. 张帆. 浙江大学, 2021
  • [8]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D]. 余逍.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9]在分子和动物水平上对土壤中荧蒽、苯并a蒽及其混合污染物进行毒性评估[D]. 孙凯伦. 山东大学, 2021
  • [10]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蚯蚓产品、技术和信息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