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实现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一、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高晔[1](2020)在《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文中提出本文紧密围绕课程知识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课程知识是指纳入课程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课程论探讨的对象。以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状况,并根据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趋势,系统化地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互联网时代加强课程知识传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其次,系统回顾和梳理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课程知识传播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从而为开展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铺垫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一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论文的课程知识是课程论的探讨对象,课程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通过分析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对课程知识的影响,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影响主要有:互联网促进课程知识的共享,同时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加的多元。二是探究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论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个案考察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过程及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人际传播,诸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与老师或学生交流课程知识的相关问题可以极高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是以组织为单位的有纪律规范和组织保障实施的传播,其影响是组织内成员可以更好地共享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如慕课等平台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课程知识更好的走向共享。三是阐述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梳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现实环境,得出在互联网时代引领下,内蒙古师范大学不断深化转型发展理念,不断鼓励各类新媒介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微信、电子邮件)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学校官方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与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网络课程、微博等)日渐成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新型手段。四是分析课程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从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三种类型的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得出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中获取动力不足;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不益于课程知识的共享;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存在互动性不足以及学习效果甚微等诸多问题。五是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趋势,指出要想完善课程知识传播机制与解决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学校层面,应该积极推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还应该对学生展开培训,设置媒介素养课程。在教师层面,教师应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培养自己与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型手段交流课程知识的路径方法。在学生层面,应该引导与监督学生学会利用各类移动终端来获取课程知识。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让课程知识得以实现更好的传播以及为其他学校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为我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杰[2](2020)在《区块链在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供应链核心企业发现系统地优化供应链信息协同过程,发掘海量信息的经济价值,对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企业收入起着巨大的影响。然而,从现存的供应链来看,信息处理协同系统普遍存在智能化能力弱、中心化管控等现象,在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壁垒(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筑起信息壁垒),无法实现跨界信息协同,引发协同效益差、企业间各自为战、供应链脆弱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供应链信息协同着手,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尝试建立透明化、智能化、去中心化以及防篡改的信息协同系统,优化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流程,实现协同效益。首先,本文从供应链协同问题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学术界研究关于供应链协同方法以及区块链研究及落地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技术与其存在的缺陷,由此延伸出本文研究主题。其次,以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为基础,从四个方面对影响供应链信息协同的因素进行探讨,归纳和分析信息协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再次,针对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过程中的问题,全方位的考虑其影响因素后,提出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供应链信息协同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其进行优化。从物流、采购和库存三方面着手,分析验证了供应链信息协同与区块链融合应用的优越性,此外通过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以更直观的形式验证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系统所带来的协同效益要优于传统模式。最后,以制造商A和经销商B构成的二级供应链订单信息协同为例,通过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化、P2P以及去中心化等技术特点,对信息协同过程优化,验证了区块链技术对于优化供应链信息协同的适用性及先进性,达到了对传统供应链降本增收的目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为后续开展供应链信息协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核心企业改善供应链信息协同现状提供决策参考。

潘崇霞[3](2019)在《企业关联情景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既让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也让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同时,网络化时代企业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及其投资策略不仅需要考虑内部因素,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中各种关联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综合考虑企业自身、黑客和企业间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运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博弈论等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案例分析与建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企业多种关联情景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以帮助企业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论文研究了企业间安全信息共享关联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一是综合考虑黑客攻击方式和企业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研究了信息共享下风险厌恶型企业信息安全投资策略。研究发现:(1)两个信息共享的企业,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一定随着各自共享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与黑客的攻击方式和企业的风险偏好均无关。(2)黑客随机攻击且企业极度厌恶风险时,企业的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随着风险厌恶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投资效率的增大而减少。(3)黑客攻击方式直接影响着企业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决策。二是研究了信息共享企业信息系统并联时的安全投资策略。研究结论主要有:(1)无论什么情形下,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总是随着黑客攻击概率、信息共享水平和系统价值单调递增。且两企业系统的稳定性相互独立,与两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无关。(2)信息共享的两个企业类型的异同影响着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投资策略。(3)信息共享的两个企业中,信息系统中并联部件的数量和企业对外联接度影响着企业最优信息安全投资。其次,研究了预算约束下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一是针对关联企业,研究综合考虑预算约束、黑客攻击方式及其偏好情况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结论主要有:(1)与黑客的攻击方式无关,信息系统连接情况下,企业的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预算总额一定存在最小值,只是最小值的取值随黑客攻击偏好的不同有所不同。(2)黑客不同攻击方式下,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与企业的对外联接度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关系,且不同攻击方式下安全投资和投资分配与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预算总额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二是针对关联企业,研究综合考虑预算约束和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情况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发现:(1)当企业防御黑客随机攻击的水平较高而防御定向攻击的水平较低时,在网络对外联接度取值较大时,信息系统安全投资总额存在最小值,在网络对外联接度取值较小时,信息系统安全投资总额存在最大值。(2)企业在不同攻击方式上的最优安全投资与企业网络对外联接度间有不同的关联变化关系。(3)当企业防御黑客定向攻击的水平较高而防御随机攻击的水平较低时,用于防御定向攻击的投资额应随着安全投资总额的增大而增大,但用于防御定向攻击的投资分配应随着安全投资总额的增大而减小。接着,讨论了安全服务外包关联下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一是研究了考虑黑客攻击情形下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外包管理模式的选择。研究发现:(1)在企业与安全服务外包提供商(即managed security service provider,简称MSSP)合作管理时,合作效率并不是越高越好。(2)当企业与MSSP的合作效率较高时,黑客最大期望效用随着入侵概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企业与MSSP合作效率的增大而减小;当企业与MSSP的合作效率较低时,黑客最大期望效用随着入侵概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合作效率的增大而增大。二是分别针对两个和多个关联企业构建博弈模型,同时考虑外包中企业间信息系统风险的关联性和投资外部性,研究它们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的影响。研究认为:(1)两个企业关联情况下,考虑投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时都存在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与外部性影响系数、间接入侵系数和黑客对两个企业的直接入侵概率有关。(2)多个企业关联情况下,在投资为正外部性影响时存在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与外部性影响系数、间接入侵系数、已投资企业个数和未投资企业个数有关;在投资为负外部性影响时不存在均衡点,企业的投资水平总是随着安全投资企业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再有,研究了随机攻击和定向攻击下多个关联企业与多个黑客演化博弈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结论主要有:(1)黑客随机攻击和定向攻击情形下,企业与黑客的演化稳定状态均出现六种情况。(2)黑客随机攻击情形下,当黑客采取入侵策略且企业采取不进行安全投资策略时,企业可以在估计黑客攻击概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网络对外联接度、潜在损失和安全投资效率关系的方法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改变对企业不利的稳定状态。(3)黑客定向攻击情形下,当黑客采取入侵策略且企业采取不进行安全投资策略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投资效率、减小入侵潜在损失、减小企业系统的网络对外联接度的方式来达到减小安全投资的目的,以改变对企业不利的稳定状态。(4)当最终的演化稳定状态为黑客采取入侵策略和企业群体采取不投资策略的情况下,表现为企业成本过高;当最终的演化稳定状态为企业采取安全投资策略和黑客采取不入侵策略时,表现为黑客攻击成本过高。最后,论文总结了相关研究结论及其对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带来的管理启示,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提出了未来可以研究的问题。

董杰[4](2018)在《《施普林格的商业和经济文本》(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电子商务是基于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在不同国家之间非常普遍。但是有时候,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是很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斯普林格的商业和经济文本》(节选)为翻译材料,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任务描述,介绍了原文内容、特点以及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是过程描述,说明翻译准备、理论基础以及翻译过程及变量控制;第三章是核心部分案例分析,主要阐述了在尤金·奈达理论指导下,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从词汇、句法、篇章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主要是对翻译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给出翻译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电商方面的翻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笔者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电商翻译水平,同时为其他从事电商的译者提供参考。

刘文俊[5](2017)在《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信息服务,都属于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①。这类信息服务具有明显的双边平台特征:一边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另外一边为第三方商家②提供服务。例如淘宝、Facebook、美团外卖都是典型的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平台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去一些经典的单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例如影音播放器,也变成了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平台:一边为消费者提供视频播放服务,一边为第三方商家推送广告。发生同样变化的,还有杀毒软件。在单边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提供商向消费者销售优质的信息服务;在双边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提供商向大部分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向另外一边的第三方商家收取费用。近年来,在国内外大量的消费者信息服务使用行为相关研究中,不少研究选用的信息服务,本身就是双边市场信息服务(平台)④,例如团购、移动支付等,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提及“双边市场环境特征”对消费者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的影响。全球众多学者,都明确指出双边市场环境中的消费者行为和单边市场环境中的消费者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⑤⑥⑦,然而,目前暂时没有相关研究梳理这些区别,并分析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展开了“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本研究属于“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领域研究,分析逻辑涉及“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延伸理论(母产品→延伸品),“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中的技术接受与持续使用理论(接受→持续使用)。品牌延伸理论是从宏观上进行描述,技术接受与持续使用理论是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两个理论的逻辑进行交叉混合后,变成“母产品接受→母产品持续使用→延伸品接受→延伸品持续使用”四个阶段①。在阶段一,母产品②接受研究中: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模型”。该模型在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TAM)基础上,引入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中的关键因素——任务技术匹配,作为有用性感知的前因,并考虑了双边市场环境因素:交叉网络外部性③,消费者多平台持有④,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验证了“双边市场环境因素”对“消费者信息服务平台使用意愿”有显着的影响,增强了单边市场情景下的经典技术接受理论在双边市场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在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意愿的直接前因中,交叉流行性感知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显着为正;竞争品满意度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显着为负。在各因素内部关系的分析中,交叉流行性感知对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需求技术匹配等变量的影响均显着为正。竞争品满意度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显着为负。在阶段二,母产品持续使用研究中:放宽了单边市场环境下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中,“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正面情感”这个前提假设。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模型”。该模型用资源基础理论(RBT)中的“不可替代性”概念,代替了“满意度”。同时,定义了本研究中“不可替代性感知”这一概念的两层含义:来源于创新扩散理论(IDT)中的“局部相对优势”,以及根据双边市场环境特征推导出的“不存在明显劣势”。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新构建的模型,用“不可替代性感知”代替了满意度,未对消费者的使用态度做任何前提假设,更符合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情景⑤。研究发现:有用性感知和不可替代性感知是消费者持续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直接前因。易用性感知在有用性感知影响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不可替代性感知共同组成了消费者持续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促进因素。而竞争品满意度显着负向影响消费者不可替代性感知,同时也显着负向影响消费者的持续使用意愿,竞争品满意度是消费者持续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阻碍因素。在阶段三,延伸品①接受研究中:研究了消费者在“负面情感”下,对延伸品的妥协接受行为,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模型”。该模型针对经典的技术接受理论未覆盖到的“负面情感”情景,以“打扰/捆绑——抵抗——妥协”为研究主线,结合捆绑销售理论,进行构建。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商的营销策略——捆绑,对消费者使用行为的影响。与经典的“研究消费者’利得’来考察消费者的接受行为”不一样,本研究从消费者“利失”的角度来考察消费者的妥协接受行为。研究发现:消费者妥协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促进因素来源于抵抗成本,阻碍因素来源于抵抗意愿。抵抗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抵抗“延伸品”的成本与放弃使用“母产品”的成本。而抵抗意愿的前因主要来自厌恶感知和风险感知。抵抗成本、风险感知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厌恶感知,竞争品满意度显着负向影响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在阶段四,延伸品持续使用研究中:研究了纯粹被金钱补贴吸引而来的消费者,当停止金钱补贴时,继续使用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原因。本研究根据态度转变理论、效价理论,结合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模型”,并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了消费者获利感知减少情景下的持续使用行为,帮助互联网企业寻找停止经济补贴而不流失消费者的方法。研究发现: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意愿主要来源于认同感知和维持现状偏好。认同感知受到了获利感知的正向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竞争品绩效的负向影响。获利感知可以降低竞争品绩效,认同感知可以强化消费者的维持现状偏好。

占南[6](2015)在《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复杂的信息社会,特别是信息过载和信息不足并存、信息冗余不断累积、信息压力与日俱增,这些都给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个人信息管理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数字化学术环境下具有高知识依存度和高协同工作度的科研人员如何对获取的繁杂的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便日后学术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了解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是设计有效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和开展高效的学术信息服务的前提。本文正是以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作为切入主题,对行为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环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科研人员学术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加速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开展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服务和开发设计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结构分为绪论和正文的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归因理论、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根据归因理论分析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扎根理论用于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从而建构理论模型,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阐述并分析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详细的论述了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和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相关概念,从而奠定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第三章阐述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对深度访谈形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第四章通过分析访谈资料进行理论建构,将上文选择式编码形成的思想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建构了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构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个人态度四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释。第五章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上文的定性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进一步明确各潜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是使用SPSS19.0和AMOS7.0检验概念模型的信度、效度,并对概念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进行总结说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路径系数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从中发现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关键因素。第七章是对目前科研人员使用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本文定性定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思路。第八章是研究结论、理论和实际价值以及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个人学术信息管理是个人对自己控制和拥有的数字化学术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个人学术信息保存、个人学术信息组织和维护、个人学术信息再现和利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科研人员整合自己的学术信息,增强信息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构架,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个人竞争力。第二,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发现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和个人态度四个主要方面,个体因素是影响科研人员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内部因素;情境因素对个人态度有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对其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个人态度会影响其对学术信息的保存、组织、整理和再现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行为是态度的外在具体表现;学术信息因素会对科研人员个人态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保存、组织、整理和再现行为。第三,通过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态度是影响行为意向最为重要的因素,科研人员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感知结果和个人习惯是影响个人态度的主要因素;感知结果、个人习惯、便利条件和自我效能是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意向主要因素。第四,为了更好的帮助科研人员利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管理学术信息,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满足科研人员的内在需求,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要遵循以下的思路:易用性是工具设计遵循的首要原则;学术信息组织结构多样化;弥补个人记忆和认知的局限性,改进搜索查询功能,融入情境化内容回忆查找的功能;多终端设备间学术信息的同步共享,解决学术信息分散;学术信息安全,避免信息丢失和泄露;个性化设计,符合个人习惯;学术信息多维描述和组织标准化;学术信息语义整合与推送;支持团队科研协作。

朱礼龙[7](2014)在《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从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国际科技合作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人际情报网络和反竞争情报中心等四个部分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从竞争情报检测与重定向以及蜜网环境的运行两个方面分析了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探讨了人际情报网络反竞争情报的实施路径,剖析了反竞争情报中心的工作机理;认为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工作的重点在于科学防范来自合作外方的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情报收集工作,防止科技情报的泄密。

常雅红,高嫣[8](2014)在《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SDFI)图书馆为例,介绍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内涵,分析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述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的8条原则,提出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SDFI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沙小梅[9](2013)在《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系统是一体化的有效学习系统。本文从协作学习理论依据及其模式;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学习系统构成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系统设计。

陈世银[10](2013)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文中指出协同创新,是在创新过程引入协同的思想,创新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依托机制性互动,提升生产与收益的效率,从而增加价值和创造的过程。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2012年,教育部"2011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本文所研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共同的目标,以人员、资源、技术、管理等协同为基础,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各参与主体价值的共同增值。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需求,如何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确保协同创新富有成效,是摆在广大信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为主线,综合了创新理论、协同理论、信息与知识管理理论、用户行为与心理理论等,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与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等内容,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模型,并对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息保障案例进行了分析,丰富了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理论。全文约15万字,共分为7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部分探讨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协同的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与服务保障。论文对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信息保障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论文以协同的视角,通过文献调查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特征与内容,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并提出了产学研协同系统内外部相结合的多层次一体化信息保障平台模型。第2部分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与基础。一是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协同环境影响,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创新主体等;二是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环境的互动,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所需要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流与知识转移,包括创新主体间的管理信息流、以协同为主线的业务信息流以及协同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问题。第3部分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问题。一是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信息需求类型与结构,包括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信息需求;二是研究了信息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包括信息需求的类型与构成,信息需求影响因素,信息需求的特点等;三是探讨了信息需求的满足与实现,包括信息需求障碍,信息需求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信息需求的实现等;四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获取及其障碍问题,包括信息来源,信息获取的途径与方式,信息获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为开展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保障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第4部分研究了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问题。首先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包括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组成、特点与功能、工作的组织与推进等;其次探讨了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社会化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包括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保障,科技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的信息保障,以及行业部门的信息保障等;最后探讨了多层次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包括体系构建的目标和要求、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以及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功能等。第5部分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一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建设思路,包括平台规划目标、构建原则以及规划的实施等;二是探讨了平台的技术支撑,包括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存储与信息组织技术、基于知识网格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化与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技术等;三是重点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构建问题,提出了信息保障平台的模型,并研究了平台的拓扑结构、总体架构和功能;四是研究了产学研信息保障平台的系统互操作问题,平台的资源整合问题,包括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整合、SoA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等;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运行与管理等。第6部分分析了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案例。探讨了该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背景;协同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等信息需求,并探讨了该中心面向产学研协同的信息保障平台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总结了该协同创新中心在信息保障工作中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第7部分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课程知识的研究
        2.国内外传播学的发展研究
        3.课程与传播的关系研究
        4.课程知识与传播机制的关系研究
        5.国内外研究述评
        6.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进程
    (六)可行性和创新性
        1.可行性
        2.创新性
一、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
    (一)课程知识及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1.课程知识的含义
        2.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影响
        1.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主要类型
        1.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
        2.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
        3.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从专享走向共享
        1.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影响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影响
        3.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
    (一)互联网技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发展阶段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反思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运用状况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运用状况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运用状况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反思
四、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获取动力不足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互动性不足
    (四)课程知识传播过程问题的反思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问题的应对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问题的消解
    (四)协调处理好三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结语:让课程知识走向共享
    (一)研究结果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区块链在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
    1.3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框架
        1.3.2 论文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
    2.1 区块链相关理论
        2.1.1 区块链的概念及特征
        2.1.2 区块链的组成要素
    2.2 区块链相关技术
        2.2.1 非对称加密技术
        2.2.2 共识机制
        2.2.3 P2P技术
    2.3 协同理论
        2.3.1 协同理论的概念
        2.3.2 协同理论的特点
    2.4 供应链信息协同的主流方法
    2.5 Stackelberg博弈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分析
    3.1 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3.2 影响传统供应链协同的主要因素
        3.2.1 技术能力
        3.2.2 成本
        3.2.3 信息透明度
        3.2.4 信任关系
    3.3 传统供应链协同过程存在的问题
        3.3.1 协同成本
        3.3.2 协同质量
        3.3.3 协同过程
    3.4 传统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4.1 供应链信息协同程度低
        3.4.2 管理人员不重视
        3.4.3 企业存在资金差异
        3.4.4 合作伙伴信任关系弱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优化
    4.1 优化原则及目标
        4.1.1 优化原则
        4.1.2 优化目标
    4.2 信息协同管理优化框架
    4.3 供应链优化过程
        4.3.1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采购信息协同管理优化
        4.3.2 基于区块链的库存信息协同管理优化
        4.3.3 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协同管理优化
    4.4 供应链信息协同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
        4.4.1 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构建
        4.4.2 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
    4.5 优化的重点和难点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企业背景
    5.2 订单流程优化
        5.2.1 基于区块链的流程优化步骤
        5.2.2 基于区块链的流程优化的结果
    5.3 案例总结
    5.4 Stackelberg模型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企业关联情景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独立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1.2.2 关联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1.2.3 现有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的影响因素和研究问题
    2.1 信息安全
        2.1.2 信息安全等级
        2.1.3 信息安全技术
    2.2 信息系统安全
        2.2.1 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内涵
        2.2.2 信息系统安全层次及其可靠性
        2.2.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
    2.3 企业关联情景下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相关概念及问题
        2.3.1 相关概念界定
        2.3.2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2.3.3 企业关联情景下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问题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企业间安全信息共享情形下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信息共享下风险厌恶型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3.2.1 模型构建
        3.2.2 随机攻击情形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3.2.3 定向攻击情形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3.2.4 管理启示
    3.3 信息共享下企业系统并联时的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3.3.1 模型构建
        3.3.2 两个类型不同企业信息共享情形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3.3.3 两个相同类型企业信息共享情形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3.3.4 管理启示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预算约束下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预算约束下考虑黑客攻击方式的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4.2.1 模型构建
        4.2.2 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
        4.2.3 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
        4.2.4 网络对外联接度对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分配的影响
        4.2.5 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分配与最优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的关系
        4.2.6 管理启示
    4.3 预算约束下考虑防御能力特点的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4.3.1 模型构建
        4.3.2 较高随机攻击防御水平时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4.3.3 较高定向攻击防御水平时关联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4.3.4 管理启示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安全服务外包关联下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考虑黑客攻击下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外包模式选择研究
        5.2.1 模型构建
        5.2.2 考虑黑客攻击下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期望效用
        5.2.3 管理启示
    5.3 关联性与外部性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外包投资策略的影响研究
        5.3.1 两个企业关联时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5.3.2 多个企业关联时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5.3.3 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多个关联企业对多个黑客演化博弈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分析
    6.1 问题提出
    6.2 随机攻击下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多对多演化博弈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随机攻击下企业与黑客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6.3 定向攻击下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多对多演化博弈分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定向攻击下企业与黑客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6.4 管理启示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和管理启示
        7.1.1 主要结论
        7.1.2 管理启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施普林格的商业和经济文本》(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Task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Dur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al Level
Chapter 4 Practice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4.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5)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双边市场相关文献
        2.1.1 双边市场的概念
        2.1.2 双边市场的分类
        2.1.3 双边市场的环境特征
    2.2 消费者信息服务使用行为相关文献
        2.2.1 消费者信息服务接受行为相关研究
        2.2.2 消费者信息服务持续使用行为相关研究
        2.2.3 双边市场中消费者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
    2.3 消费者延伸品使用行为相关文献
        2.3.1 基于品牌延伸相关研究
        2.3.2 基于捆绑销售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现状评述
        2.4.1 研究的主要进展
        2.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3.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3.1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研究框架
        3.1.1 消费者接受行为理论模型
        3.1.2 消费者接受行为理论基础
    3.2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框架
        3.2.1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模型
        3.2.2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基础
    3.3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研究框架
        3.3.1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理论模型
        3.3.2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理论基础
    3.4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框架
        3.4.1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模型
        3.4.2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基础
    3.5 总体理论模型
        3.5.1 总体理论模型的构建
        3.5.2 总体理论模型的验证思路
4.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研究
    4.1 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与假设
        4.1.1 服务质量
        4.1.2 外部环境
        4.1.3 风险与风险感知
        4.1.4 使用成本感知
    4.2 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变量测量
        4.2.3 问卷前测
        4.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4.3 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4.3.1 测量模型检验
        4.3.2 结构模型检验
    4.4 消费者接受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4.4.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4.4.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5.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5.1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与假设
        5.1.1 外部环境
        5.1.2 服务质量
    5.2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测量
        5.2.3 问卷前测
        5.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3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5.3.1 测量模型检验
        5.3.2 结构模型检验
        5.3.3 调节效应检验
        5.3.4 中介效应检验
        5.3.5 数据分析小结
    5.4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5.4.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5.4.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6.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研究
    6.1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模型与假设
        6.1.1 打扰
        6.1.2 捆绑
        6.1.3 抵抗
        6.1.4 妥协接受
    6.2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6.2.1 问卷设计
        6.2.2 变量测量
        6.2.3 问卷前测
        6.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6.3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6.3.1 测量模型检验
        6.3.2 结构模型检验
    6.4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6.4.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6.4.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7.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7.1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的扎根研究设计
        7.1.1 开放式问卷设计
        7.1.2 扎根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7.2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的扎根模型构建
        7.2.1 范畴的提炼
        7.2.2 主范畴的提炼
        7.2.3 扎根模型构建
    7.3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扎根模型的概念解释
    7.4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7.4.1 问卷设计
        7.4.2 变量测量
        7.4.3 问卷前测
        7.4.4 实证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7.5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7.5.1 测量模型检验
        7.5.2 结构模型检验
    7.6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7.6.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7.6.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贡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3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个人信息组织结构研究
        0.2.2 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研究
        0.2.3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0.2.4 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0.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0.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0.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 相关理论及方法
    1.1 归因理论
        1.1.1 海德的经典归因理论
        1.1.2 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断理论
        1.1.3 凯利的方差归因模型
        1.1.4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1.2 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
        1.2.1 质的研究
        1.2.2 扎根理论
    1.3 行为理论
        1.3.1 刺激—反应理论
        1.3.2 需要、动机和行为
        1.3.3 计划行为理论
        1.3.4 人际行为理论
    1.4 信息行为模型
        1.4.1 信息偶遇
        1.4.2 专业人员信息搜寻模型
        1.4.3 Big6信息素养技能
        1.4.4 埃利斯信息搜寻模型
        1.4.5 最小努力原则
2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
    2.1 行为和信息行为
    2.2 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
    2.3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类型
        2.3.1 个人信息管理
        2.3.2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
        2.3.3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
3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3.1.1 研究问题
        3.1.2 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
        3.1.3 研究程序
    3.2 研究设计
        3.2.1 理论抽样
        3.2.2 研究对象
        3.2.3 资料收集
        3.2.4 效度验证
    3.3 资料编码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式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与理论建构
    4.1 个体因素
        4.1.1 个人记忆
        4.1.2 个人习惯
        4.1.3 个人认知
        4.1.4 个人学术信息素养
    4.2 情境因素
    4.3 个人态度
    4.4 信息因素
5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1 研究假设
        5.1.1 自我效能
        5.1.2 感知结果
        5.1.3 个人习惯
        5.1.4 便利条件
        5.1.5 个人态度
        5.1.6 行为意向
    5.2 概念模型
6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
    6.1 变量操作性测量问项
        6.1.1 自我效能的测量问项
        6.1.2 感知结果的测量问项
        6.1.3 个人习惯的测量问项
        6.1.4 便利条件的测量问项
        6.1.5 个人态度的测量问项
        6.1.6 行为意向的测量问项
    6.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3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5 研究结果讨论
        6.5.1 潜变量路径关系分析
        6.5.2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路径关系分析
7 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分析与设计
    7.1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使用现状分析
    7.2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设计思路
8 研究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理论和实际价值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访谈大纲
附录2 访谈资料开放式编码
附录3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预调查问卷
附录4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的构成
    1.1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国际科技合作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
        1.1.1 外部信息交换
        1.1.2 内部信息交换
        1.1.3 集成化信息系统
    1.2 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
    1.3 人际情报网络
    1.4 反竞争情报中心
2 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运行
        2.1.1 竞争情报检测与重定向
        2.1.2 蜜网环境的运行
    2.2 人际情报网络反竞争情报的实施
    2.3 反竞争情报中心的工作机理
3 结束语

(8)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内涵
2 现有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不足
    2.1 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
    2.2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
3 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3.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
    3.2 系统性原则
    3.3 简洁性原则
    3.4 集优性原则
    3.5 协作性原则
    3.6 动态性原则
    3.7 创新性原则
    3.8 战略性原则
4 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4.1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架构
    4.2 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的模块功能及流程再造
        4.2.1 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的模块功能
        4.2.2 基于RFID技术的SDFI图书馆流程再造
    4.3 以RFID为核心的图书馆供应链重组
        4.3.1 用户关系管理
        4.3.2 图书供应商信息资源的获取与整合
        4.3.3 与其他图书馆和图书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联系
        4.3.4 基于Internet/Intranet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

(9)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协作学习及其模式
    1、协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1) 协作学习几个基本要素:
        (2) 协作学习模式
二、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学习系统
    1、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学习
    2、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学习系统
        (1) 硬件结构
        (2) 软件结构
    3、信息组织结构
    4、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
三、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系统设计
    1、协作学习系统的功能
    2、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模型
    3、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CL设计策略
    4、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典型案例
四、Intra net/Internet环境下学习系统发展趋势
    1、简易性
    2、组件化
    3、移动性
    4、智能化
    5、系统化
    6、标准化
    7、个性化
    8、虚拟化
五、结束语

(10)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0.1.2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信息资源与服务保障
        0.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息保障的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信息保障研究综述
        0.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0.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
        0.3.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0.3.2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0.3.3 论文创新点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与基础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协同环境影响
        1.1.1 创新,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
        1.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1.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要求
        1.1.4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创新主体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环境的互动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社会环境
        1.2.3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的政策环境
    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流与知识转移
        1.3.1 协同创新主体间的管理信息流
        1.3.2 以协同为主线的业务信息流
        1.3.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转移
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信息需求类型与结构
        2.1.1 产学研协同中的管理创新信息需求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创新信息需求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技术创新信息需求
        2.1.4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需求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类型与构成
        2.2.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息需求的特点
    2.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满足与实现
        2.3.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息需求障碍
        2.3.2 协同创新中信息需求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3.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实现
    2.4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获取及其障碍
        2.4.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来源
        2.4.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获取的途径与方式
        2.4.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获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面向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建设
        3.1.1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组成
        3.1.2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3.1.3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组织
        3.1.4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工作的推进
    3.2 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社会化信息保障系统建设
        3.2.1 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保障
        3.2.2 科技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的信息保障
        3.2.3 行业部门的信息保障
    3.3 多层次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3.3.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目标和要求
        3.3.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
        3.3.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功能
4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4.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建设思路
        4.1.1 平台规划目标
        4.1.2 平台构建原则
        4.1.3 信息保障平台规划的实施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技术支撑
        4.2.1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存储与信息组织技术
        4.2.2 基于知识网格的信息网络技术
        4.2.3 智能化与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技术
    4.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构建
        4.3.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模型
        4.3.2 信息保障平台的拓扑机构
        4.3.3 产学研信息保障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
    4.4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系统互操作
        4.4.1 系统互操作的主要内容
        4.4.2 系统互操作的实现方法
    4.5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资源整合
        4.5.1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整合
        4.5.2 SOA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4.6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运行与管理
        4.6.1 信息保障平台运行原则
        4.6.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管理
5 案例: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信息保障工作分析
    5.1 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
        5.1.1 成立背景与基础
        5.1.2 产学研协同的架构和运作模式
    5.2 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
        5.2.1 管理创新信息需求
        5.2.2 知识创新信息需求
        5.2.3 技术创新信息需求
        5.2.4 知识产权管理信息需求
    5.3 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信息保障实践
        5.3.1 多层次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体系
        5.3.2 面向产学研协同的信息保障平台的业务推进
    5.4 经验与不足
        5.4.1 经验
        5.4.2 存在的问题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D]. 高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区块链在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3]企业关联情景下的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研究[D]. 潘崇霞. 东南大学, 2019(05)
  • [4]《施普林格的商业和经济文本》(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董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D]. 刘文俊. 武汉大学, 2017(06)
  • [6]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D]. 占南. 武汉大学, 2015(07)
  • [7]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研究[J]. 朱礼龙. 情报杂志, 2014(11)
  • [8]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J]. 常雅红,高嫣. 情报探索, 2014(09)
  • [9]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协作学习系统设计[J]. 沙小梅. 办公自动化, 2013(20)
  • [10]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 陈世银. 武汉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