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及急救处理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及急救处理

一、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李爽[1](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鲁利斌[2](2019)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其高发病率和低生存率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生存链的概念包括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早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早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和多学科的复苏后处理,是降低OHCA导致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要素。OHCA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在大多数社区不超过5%,在部分城区甚至低于3%。1991年乌司坦因模式发布以来,通过使用统一术语和建议模型使EMS对OHCA数据的标准化评估及报告成为可能,其相关数据在推动心肺复苏指南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作出重要贡献。但受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不同地区接受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和流行病学特点也有差异。掌握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强化该地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报告郑州城区2016.9.102017.9.9院外心搏骤停患者(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方法根据Utstein建议,2016.9.102017.9.9在48家急救站服务近500万人口的郑州院前急救体系救治的OHCA患者发病率、人口学特征和转归均得到了报告。结果在共4317例OHCA案例中,1049例接受CPR,急救反应中位时间为480s四分位范围为(372610s),年龄中位数为63岁四分位范围为(5077岁),72.35%为男性。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家中(61.39%),旁观者目击85.03%的事件发生,44例(4.19%)实施了旁观者CPR,在急救车到达前未实施AED电除颤。大多数事件有一个推定的心源性因素(87.42%),21例(2.00%)患者呈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14例(1.33%)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其中6例(0.57%)出院存活。影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因素包括初始心律和旁观者CPR。结论OHCA是郑州城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不到1%的患者存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OHCA的救治依赖于完整生存链的建立,包括患者症状的早期预警;调度员对呼救信息的整合做出正确的心搏骤停识别并对旁观者做出CPR指令;旁观者实施力所能及的CPR操作及时使用AED电除颤;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实施高质量的CPR及规范的现场救治,及时将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转运至心肺复苏中心实施规范的复苏后处理。然而目前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尚未统一,国家急救相关立法仍是空白,院外救治规范尚未建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强急救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力度,特别是CPR实操的规范性;提高公共场所AED的普及率;卫生行政部门出台复苏中心建设标准,引进第三方机制开展复苏中心的认证工作;各级医院应规范患者复苏后救治,建立客观的预后评价机制,重视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治疗。

冯梅,闫淑芳[3](2016)在《克拉玛依市29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及急救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 h内死亡定义为猝死标准[1]。有文献报道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为尽量降低院外猝死人数及尽早采取急救干预措施,本研究利用克拉玛依市急诊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7月间294例院外猝死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克拉玛依市区院外猝死患者的特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戴新蓉,杜复洁[4](2016)在《大型企业心肺复苏培训前后院外猝死救治效果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型企业员工CPR培训对院外猝死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92例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企业员工CPR培训前后目击者实施CPR的时间与复苏效果。结果培训前心脏骤停39例,8分钟内现场CPR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2.56%;培训后心脏骤停53例,4至8分钟内现场CPR21例,有效2例,成功10例,总有效率22.64%,培训前后CPR效果经Fisher精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企业员工CPR普及率,倡导目击者现场CPR,避免过度中断胸外按压和转运途中呼吸道管理,可提高CPR复苏效果。

叶云凤[5](2016)在《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的相关标准与实施方案,为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提供借鉴与经验。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应用现况调查、Delphi专家咨询、定性访谈与社区试点工作研究。1.通过社区公众现况调查,了解该社区群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基线水平,同时了解社区人群对急救培训内容与方式等的需求情况。2.结合基线调查结果与文献研究资料,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培训方案中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规范。遵循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择12名省内、外专家开展2轮信函调查,经统计处理,确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规范。3.在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培训方案中的社区培训组织框架建设、培训对象的选择、社区教员的培训与考核规范等内容。首先招募并培训社区教员,考核合格后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相关急救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然后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提纲,组织培训导师、社区义工、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社区关键知情人开展定性访谈,评价以社区教员为主要培训力量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模式的可行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组织间如何进行有效资源整合与利用等问题,为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提供改进建议。4.通过现场调查、专家咨询、社区试点工作研究及定性访谈,从培训的组织架构、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出发,探讨并完善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所有数据以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一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共调查社区公众546人,其中有3.1%(18名)在过去3年接受过相关急救培训。公众对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各条目的得分较低,急救知识知晓率在6.4%-25.8%之间,居民伤害发生率为14.2%,主要伤害类型有跌倒/跌落、交通事故、扭伤等,简单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居民比例低于40%。社区公众对培训的要求:希望学习心脏骤停急救、创伤急救、意外伤害、家庭常见急症及突发事故自救互救等内容,培训方式倾向于讲座+操作、模拟演练及观看录像等。2.共开展两轮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规范的专家咨询,各发放咨询表12份,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专家总体权威系数平均为0.83(0.800.86),两轮专家咨询,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评分逐步提高且评分范围逐步缩小,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689(x2=45.47,p=0.000)和0.258(x2=19.90,p=0.047)。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改、合并、删除和调整,共获得7个维度36个条目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框架。3.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筛选,将培训主体分为普通公众、特殊职业人群及在校学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人群的重点培训内容较为相似,也有不同。例如自救互救意识模块、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模块中的心肺复苏术与伤口止血技术、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模块中的噎食/窒息急救、中暑等内容,三类人群均应培训;除此之外,特殊职业人群还需掌握固定、搬运技术、暴雪、踩踏事故、恐怖袭击应对等11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在校学生还应掌握伤口包扎技术、拉伤/扭伤急救、电梯事故、踩踏事故等8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专家认为绝大多数的授课内容可以专家讲座结合学习资料为主,但某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培训内容,如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等,则选择现场实操加自学材料为宜,对于踩踏、噎食/窒息、溺水等严重威胁生命或常见意外,应将自学材料、专家讲座、现场实操和知识竞赛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4.共招募社区教员30名,完成18个学时共18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内容的培训,培训后有28名教员经考核合格。社区教员在一个月内独立开展社区公众cpr普及培训3次,共培训62人次。公众普及培训后cpr知识技能均有显着提高(x2=13.21-35.39,均p<0.05),受训者未来实施紧急救助的信心与态度有所改善(x2=15.47-17.42均p<0.05)。本次试点与评价工作初步验证了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的可行性,具有操作可行性、资源整合性、培训持续性的特点与优势,对于提高公众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经过试点研究,发现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教员本职工作任务重、教员培训经验不足、自信心缺乏、活动经费无保障、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不理想等问题,需要正视与解决。5.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拟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试用稿)》。本方案遵循政府领导、社区推进、属地负责的原则及伙伴合作、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方法,在当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依托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急救培训模式并培养起本地教员,由社区教员开展不同层级公众普及培训的分级分步培训方案。结论社区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较薄弱,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掌握都差强人意,对急救培训的需求迫切。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应包括自救互救意识、基本技能、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突发事件避险逃生与自救互救、家庭常见急症自救互救、心理救援与干预及急救法律法规7大模块共36个条目的内容,以自学材料、专家讲座、现场实操、组织演练及知识竞赛为主要培训方法。实践验证,通过培养社区教员,进而开展公众普及培训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构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要重视培训体系组织架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培训经费六个方面内容的建设,加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社区团体、公益组织、卫生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作用,促进社区公众普及培训工作的发展。

付忻,冯铁男,王朝昕,姜成华[6](2015)在《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现状》文中认为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事故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在事发现场对患者实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对抢救患者生命、改善病情、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加快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创伤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城市人群院前急救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伤害或疾病发生时,最有效的"救命的黄金时间"仅为最初的几分钟至

夏哲远[7](2014)在《护理从业人员院外实施心肺复苏术行为意愿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创伤、心脑血管意外等造成的心跳呼吸骤停事件80%发生于院外,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难以在3-5min的黄金救治时间内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因此以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技能普及为代表的急救社会化成为急救医学的发展趋势,目击者能否给予伤员及时有效的初级生命支持成为院前急救的关键所在,这不仅要求目击者掌握CPR技能,还必须有足够的施救意愿。2010CPR指南将提高目击者实施CPR意愿列为与技能掌握同等的位置上,而目前国内研究者更多关注于技能的掌握与推广,对于目击者现场实施CPR的态度、意愿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较为少见,如何提高施救意愿、如何清除施救的障碍因素还需要探讨。目的针对国内心搏骤停发生率逐年上升但院外急救中低CPR施救率的问题,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以护理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希望了解在技能掌握的前提条件下,研究对象在院外非工作期间对心搏骤停伤员实施CPR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情况,分析施救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寻提高第一目击者实施CPR技能意愿的对策,为提高目击者CPR施救率提供参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众掌握CPR技能而不愿施救的窘境。方法①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8名护理从业人员进行质性访谈,运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②根据质性访谈、文献回顾结果获得院外实施CPR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内容条目池,同时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为指导初步拟定问卷,进行专家咨询及预实验,并修订问卷。③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对厦门市2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家综合性二级医院及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92名护理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资料应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定量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Cronbach’sα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等测定自设问卷的信效度;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通过质性访谈,得到护理从业人员对院外实施CPR态度及影响因素的两大主题:对实施CPR行为的认知,包括:对施救行为结果的判断、对第一目击者施救行为的看法、对自己参与施救行为的看法;施救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责任感、家庭与社会因素、施救现场环境因素、技能掌握因素、没有防护措施、缺乏法律保护。②自制包含36个条目的院外实施CPR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重测信度为0.813,Cronbach’s a系数为0.784,CVI为0.89。③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回收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3.3%。施救行为态度维度(15.06±5.56)分,主观规范维度(2.90±5.36)分,感知行为控制维度(13.30±9.21)分,施救行为意愿维度(0.16±1.71)分。施救意愿与研究对象参与CPR学习培训、过去实施CPR经历、工作科室有关;社会人口学资料中,有无心脏性猝死家属也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因素之一。与施救意愿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为:实施CPR经历、CPR学习培训经历、是否有心脏性猝死家属以及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影响护理从业人员施救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实施CPR经历进入回归方程。结论①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三大要素分析表明:护理从业人员对院外实施CPR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主观规范处于中等水平,但面临的行为障碍因素较多,对院外施救行为持谨慎态度。②提高目击者施救率的建议:提高CPR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科学安排复训课程、提高目击者应急能力、建立电话调度员角色、消除人工呼吸的障碍、合法保护施救行为、加强道德教育。

郑进[8](2012)在《我国院前急救人员被忽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院前急救是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院前急救人员被忽视的若干问题:(1)院前急救人员的营养问题;(2)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问题;(3)院前急救人员的个人防护问题;(4)医疗救护员职业设置问题;(5)院前急救成功率问题;(6)急救反应时间问题;(7)院前急救人员的语言国际化问题;(8)急救车辆标识问题;(9)院前急救人员性别组成问题;(10)院前急救人员哲学理念缺失问题等,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对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或有促进作用。

胡苏珍[9](2012)在《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高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并评价其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社区急救体系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现况调查1)分析2010年1月~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的报警出诊记录,了解急症或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第一目击者施救情况,抢救成功率等指标。2)调查宁波市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急救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情况。(2)第二阶段:类实验性研究分别选取两个社区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按照1人/单元的比例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者培训(121人),培训合格后培训者为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普及培训(823人)。培训结束后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照组在同期发放同等量问卷。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实施6个月后,从宁波市急救中心查阅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0报警出诊记录。结果(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1)2010年宁波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流行病学情况①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6.62min。②创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位列疾病谱前三位,也是造成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前三位原因。③94.26%的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目击患者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平均为12.87±15.72min,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为1.63%。2)宁波市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问卷调查①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9.29±2.19(总分15分);态度的平均得分为19.67±1.61(总分25分);行为的平均得分17.17±3.94(总分35分)。②调查对象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或广播,仅有17.49%的调查对象通过培训获得急救知识。既往未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去哪里培训”。③78.26%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院前急救培训。大部分调查对象希望培训以讲座和练习的形式进行,培训的时间安排在周末的白天。(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分析①培训者培训a.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后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结束后理论考核、心肺复苏实践考核、创伤救护实践考核和授课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6.77±4.06;84.18±3.55:83.72±3.34;81.89±3.81。②普及培训a.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对照组研究对象培训后的急救知识得分较培训前高(0.01<P<0.05),急救态度、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培训前干预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d.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2)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效果评价①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居民对该体系的知晓率在40-70%之间。②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的6个月内,干预组的呼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0.01<P<0.05)。③干预组的院前急救空诊率为0,对照组为7.69%。④干预组、对照组在拨打120人员、自救互救实施情况以及病种分布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1)宁波市公众的院前急救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院前急救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长且空诊率高;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亦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猝死的呼救反应时间较长,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低,救活率亦不高。2)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知识掌握较好,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知识掌握不佳。3)调查对象的院前急救态度和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4)在社区层面组织院前急救培训具有可行性。(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培训者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受训者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受训者培训合格后能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2)培训者开展普及培训能提高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3)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改善居民的院前急救行为有一定帮助。

郑进,王红利,叶明明,张欢欢,王莹[10](2011)在《河南省急诊护士抢救院外猝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南省急诊护士抢救院外猝死状况。方法对来自河南省18个地市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急诊工作2 a以上的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河南省猝死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②猝死最常见发病地点是家庭。③抢救猝死的急救反应时间偏长。④有第一目击者参与的抢救其成功率明显高于没有第一目击者参与的抢救。⑤AED联合CPR其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CPR。结论①"片医"参与院前急救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②扩大第一目击者队伍、CPR联合AED可以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③心脏按压的定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非工作期间急诊护士对异性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存在心理障碍。

二、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2)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院外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型企业心肺复苏培训前后院外猝死救治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浙江省某集团公司医院,该企业分公司分布在省内5 个市,年平均员工数98500,其中男性占95.4%,主要从事服装、箱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室内流水线作业。以车间为单位集体宿舍居住,食堂供餐。2005年1月~2015年3月,该企业共发生猝死92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3例;年龄为1 8~60岁。
    1.2 调查方法:
    1.3 诊断及复苏判断标准:
    1.4 分组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猝死病例基本情况见表1。
    2.3 猝死发生的年度、日时间段及复苏成功数的分布:
    2.4 CPR培训情况:
    2.5 培训前后院外CPR实施的时间对比:
    2.6 培训前后目击者院外CPR实施效果对比:
3 讨论
    3.1 加强培训,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实施CPR。
    3.2 从表3可见,猝死发生高峰时间段为夜间,特别是0∶00~06∶00时间段。
    3.3 提高企业员工CPR的有效率。
    3.4 倡导目击者实施现场CPR。
    3.5 缩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
    3.6 体外自动除颤在大型企业的应用:
    3.7 呼吸道管理。
    3.8 建立鼓励非专业人员院外CPR的制度。

(5)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公众急救培训相关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定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资料分析与数据统计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2.7 本人在研究中承担的工作
3 结果
    3.1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与培训需求
    3.2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
    3.3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试点研究与评价
    3.4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探讨
4 讨论
    4.1 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4.2 以社区力量为主体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框架
    4.3 依托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意义
    4.4 依托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的保障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和现场工作情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技能调查表
    附录二 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专家调查表(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三 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专家调查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四 社区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理论考核试卷
    附录五 社区急救师资徒手心肺复苏术评分表
    附录六 学员创伤救护考核评分标准
    附录七 学员授课考核评分标准
    附录八 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情况调查表-后测
    附录九 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情况报告单
    附录十 访谈提纲

(6)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现场急救现状
二、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概况
    1. 国外概况:
    2. 我国概况:
三、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培训政策及法律支撑
    1. 国外概况:
    2. 我国概况:
四、我国公众现场急救培训的展望
    1. 培训体系合理化:
    2. 政府政策及法律保障:
    3. 政府宣传力度:

(7)护理从业人员院外实施心肺复苏术行为意愿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核心概念
    2. CPR 施救行为意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理论框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护理从业人员院外实施 CPR 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编制
    1. 质性研究
    2. 问卷条目池的形成
    3. 专家咨询与预实验
    4. 形成正式版问卷
    5.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6. 问卷的总体评价
第三部分 护理从业人员院外实施 CPR 行为意愿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数据结果分析
    3. 护理从业人员施救行为意愿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4. 施救行为意愿与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5. 影响护理从业人员施救行为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 结果讨论
    7. 提高目击者施救率的建议
第四部分 小结
    1. 主要结果
    2. 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问卷条目池
附录三 正式问卷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我国院前急救人员被忽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前急救人员的营养问题
    1.1 蛋白质摄取的总量不足
    1.2 对含糖食品缺乏科学的认识
    1.3 女性院前急救人员对脂肪的摄取不足
    1.4 液体摄入不足
    1.5 缺乏体育锻炼
2 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问题
3 院前急救人员的个人防护问题
4 医疗救护员职业设置问题
5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问题
6 急救反应时间问题
7 院前急救人员的语言国际化问题
8 急救车辆标识的混乱问题
9 急救人员派出的性别组成问题
10 院前急救人员哲学理念缺失问题

(9)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
    二、社会公众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建立自救互救体系的M意义
    三、院前急救培训的研究现状
    四、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五、文献回顾小结
第三章 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对实践的建议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河南省急诊护士抢救院外猝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
    2.2 发病地点
    2.3 急救反应时间
    2.4 第一目击者 (First responder) 实施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CPR) 情况
    2.5 心脏按压的部位
    2.6 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 (automated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是否联合
    2.7 人工呼吸与患者性别
3 分析与讨论
    3.1 抢救成功率
    3.2 发病地点
    3.3 急救反应时间
    3.4 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情况
    3.5 心脏按压部位
    3.6 AED与CPR是否联合
    3.7 人工呼吸与患者性别

四、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2]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D]. 鲁利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3]克拉玛依市29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及急救干预[J]. 冯梅,闫淑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08)
  • [4]大型企业心肺复苏培训前后院外猝死救治效果的评价[J]. 戴新蓉,杜复洁.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3)
  • [5]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D]. 叶云凤. 暨南大学, 2016(02)
  • [6]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现状[J]. 付忻,冯铁男,王朝昕,姜成华.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5(03)
  • [7]护理从业人员院外实施心肺复苏术行为意愿的调查研究[D]. 夏哲远.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8]我国院前急救人员被忽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 郑进. 医学与哲学(B), 2012(11)
  • [9]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 胡苏珍. 复旦大学, 2012(03)
  • [10]河南省急诊护士抢救院外猝死状况调查分析[J]. 郑进,王红利,叶明明,张欢欢,王莹.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06)

标签:;  ;  ;  ;  ;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及急救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