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抗后坐力装置的试验研究

坦克炮抗后坐力装置的试验研究

一、某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测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来,葛建立,孙全兆,王丽群[1](2021)在《火炮振动与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文中指出火炮是一个多场耦合复杂系统,其发射过程具有高瞬态和强冲击特征,火炮振动是影响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火炮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提出了火炮多体系统动力学、非线性动态有限元、多目标多学科优化及不确定性等火炮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对炮身、架体、底盘等重要部件及各部件间连接关系组成的火炮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及优化,从而达到减小炮口振动、提高射击稳定性和射击安全性的目的。笔者从火炮振动与系统优化、弹炮耦合、火炮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等方面对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类讨论,并提出了火炮振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火炮振动与控制的应用前景。

欧攀,尉青锋,陈末然[2](2021)在《基于振动特征的火炮身管打击精度控制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方法对火炮身管的打击精度进行控制时,控制所用的时间较长,控制后火炮身管在振动影响下的位移较大,存在控制效率低和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出振动特征的火炮身管打击精度控制方法。在火炮发射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弹丸膛内运动以及火炮身管的后坐复进运动情况,构建火炮发射动力学模型,在火炮发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火炮身管的振动特性。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火炮身管的振动特性,对PID控制器中存在的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PID控制器对火炮身管的打击精度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控制效率高、控制精度高。

徐宏英,周柏承,刘军,彭昊,李娜[3](2021)在《考虑结构非线性的某型坦克行进间振动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坦克行进间炮口扰动是影响火炮射击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对提升射击精度及打击效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得到坦克行进间射击时的车体动态响应特性,以及结构非线性对炮口扰动的影响规律,利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及Recurdyn建立某型履带坦克刚柔耦合模型。考虑随机路面不平度、身管柔性、身管-衬瓦间隙和耳轴-轴承间隙等结构非线性的影响,分析得到不同行进速度和不同路面等级下坦克车身及炮口振动的规律。

王倩[4](2021)在《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行为和接触润滑状态耦合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炮塔座圈是坦克武器系统的关键部件,作战环境中其经常处于低速、重载、冲击载荷和高温等苛刻工况下,极易发生润滑失效,进而可能导致坦克武器系统回转精度不足乃至回转失效,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座圈磨损加剧致使炮塔、身管发生振动从而影响射击精度,因此研究作战工况下坦克炮塔座圈润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行为和接触润滑状态耦合分析方法。采用有限元法获得了计及最小膜厚影响的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考虑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精确接触特性的两套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建立了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润滑性能分析模型。讨论了单发、连发等两种发射行为对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载荷、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获得连发工况相比于单发工况而言,滚珠/滚柱最大接触载荷更大,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微区最大油膜压力更大,最小油膜厚度更小。对不同发射载荷形式影响下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载荷、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余弦函数型和一次函数型拟合函数相比,在指数函数型拟合函数作用下滚珠/滚柱最大接触载荷最小,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微区最大油膜压力最小,最小油膜厚度最大。因此在特定的打击能力(最大后坐力)指标之下,在指数函数型后坐力载荷下降谱拟合函数作用下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受力状况和润滑状况最佳。分析了俯角、零度角和仰角等不同发射角对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载荷、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的影响,发现随着发射角的增大,滚珠/滚柱最大接触载荷逐渐增大,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微区最大油膜压力逐渐增大,最小油膜厚度逐渐减小。对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的弹流润滑性能进行了参数化研究。研究得到在低速重载工况下随着载荷的增大油膜压力二次峰消失。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大油膜厚度急剧增大,因此选择流变指数较大的润滑脂对延长滚珠座圈/交叉滚柱座圈寿命有利。本文所建立的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行为和接触润滑状态耦合分析模型可为坦克炮塔座圈承载性能和润滑特性的准确获取、润滑状态的合理判断提供理论依据。从最大发射载荷阈值、连发最小时间间隔和最优发射载荷谱等方面出发,为进一步预防坦克炮塔座圈失效作理论铺垫,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军事应用价值。

李毅恒[5](2021)在《车载转管武器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外能源转管武器依靠其射速高、响应快、结构紧凑等优势,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类武器平台之中。在现代战争面向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下,转管武器与无人车载平台的匹配是一种发展方向,可以对无人机及其机群进行近程防御打击。本文对转管武器与无人车载平台的结构匹配性、转管武器的炮口响应、转管武器驱动电机与机械机构的机电匹配性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转管式遥控武器站与车载平台的结构匹配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车载遥控武器站上装部分主要由转管武器自动机及供弹系统、回转俯仰部分、观瞄火控部分等组成。对转管武器自动机进行了设计计算,包括自动机工作循环图的制定以及凸轮曲线槽的设计计算。并根据自动机阻力矩、供弹阻力矩等负载对转管武器的驱动电机进行选型。为研究身管组卡箍布置形式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建立了转管武器的有限元和动力学仿真模型。为了研究身管组卡箍对转管武器固有模态的影响,分别建立了有、无卡箍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对转管武器进行模态分析。并对转管武器身管组卡箍布置形式对转管武器炮口动态响应的影响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建立了考虑身管变形的刚柔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身管组卡箍布置形式对炮口响应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卡箍处于距炮口200mm—300mm时,炮口的纵、横向振动位移量最小。经过进一步仿真,发现身管组卡箍处于距炮口280mm时炮口的纵、横向振动位移量最小。为研究转管武器驱动电机与转管武器运转机构的机电匹配性,设计了电流和转速双闭环控制系统。使用MATLAB/simulink和ADAMS进行机电联合仿真,最后分析了转管武器电机转速对炮口振动响应的影响情况。证明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具有较好匹配性;自动机在一定转速范围内,转管武器炮口横向、纵向位移随着转管武器射频的增加而增大。

周建军,周文彬,盛沙,李英顺,耿思媛,马景兰[6](2020)在《坦克炮控系统综合检测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坦克炮控系统的快速故障定位与高效检修是我国陆军军械装备未来研究发展的重点方向。研制了一种由检测电缆、信号调理板、PCI数据采集卡、工控机和综合检测软件等几部分组成的坦克炮控系统综合检测平台。综合检测软件操作开关量输出卡和信号调理板,控制被测部件的相应接触器或继电器开关动作,模拟被测试工况完成部件功能测试。详细分析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板与综合检测平台整体结构。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炮控箱故障进行总体分析、梳理,并建立了炮控箱故障树。该综合检测平台可完成对5种型号坦克中的炮控箱、电机放大机控制盒和陀螺仪组等部件的综合检测和故障诊断。

王登[7](2020)在《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火炮等武器射击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瞬态冲击载荷,对武器的性能和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火炮发射工况极端复杂,有些过程难以通过理论方法精确建模和数值模拟,通过试验研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武器研制及生产验收过程中,为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测试评估,通常需要在专用靶场进行实弹射击试验,试验费用和试验时间成本较高。为降低试验费用、提高试验的效率,利用动态模拟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本文以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气动加载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方案,通过数值仿真计算与虚拟样机仿真计算的方法,对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方案设计、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研究:对比分析已有后坐模拟试验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提出一种新型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方案。由气动冲量发生器加载,活塞杆向前运动冲击被试火炮,中间通过弹性胶泥缓冲器缓冲,将峰值较高的脉冲载荷转化为与实弹射击时炮膛合力规律相同的模拟载荷,使被试火炮获得与实弹射击相同的冲击载荷,从而使被试火炮产生接近实弹射击的动态响应。(2)火炮后坐运动分析与仿真建模:建立内弹道和后坐运动相结合的动力学耦合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仿真计算模型,得到火炮实际后坐运动规律,为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3)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设计:分析了气压式冲量发生器及弹性胶泥冲击加载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建立冲量发生器-冲击加载缓冲器数值仿真模型,以火炮实际后坐运动规律为目标,确定冲量发生器和弹性胶泥冲击加载缓冲器结构参数和初压等初始条件,完成了冲量发生器和冲击加载缓冲器的结构设计。(4)虚拟仿真验证:为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本章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虚拟样机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直观得到在试验过程中各部件的运动状态及后坐运动规律,经对比分析,得出了虚拟样机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规律一致的结论。仿真所得运动规律满足关键技术指标,验证了试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研究:构建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制定相应试验测试方案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可以有效模拟实弹射击时后坐运动部分动态响应,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各项指标误差较小,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装置可以满足试验需求,验证了试验方案及理论建模的合理性。新型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技术无需使用火药,与现有火炮后坐模拟试验相比更稳定可靠,成本更低。研究表明,后坐动态模拟试验中被试火炮的模拟动态响应与实弹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相同,且关键技术指标误差均在5%以内,可以有效模拟实弹射击后坐动态响应,满足后坐动态模拟试验要求,可为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坤霄[8](2020)在《炮塔塔体动静态特性分析与轻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当代作战环境的变化,无人炮塔因其在防护性和机动性方面的良好优势而快速发展起来。炮塔塔体结构与受弹性能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如何设计塔体的结构成为了炮塔设计的重要话题。除此之外,炮塔塔体由于需要承担射击过程中强大的冲击载荷,因此在满足防护功能之前,需要先满足强度和刚度设计上的要求,不能出现破坏、失效以及振动、变形等现象。本文以无人炮塔塔体的结构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为目标,将结构优化方法同时引入结构和减重设计,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炮塔塔体。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炮塔塔体的功能作用及其设计要求,结合塔体外形的发展趋势,提出运用引入滤波函数的变密度法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案;对结构优化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基于此提出炮塔塔体的结构轻量化方案。2.将拓扑优化引入炮塔塔体的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初步设计计算,得到了符合防弹要求的结构外形;引入不同滤波函数,对比了其在塔体优化过程中对数值不稳定现象的抑制作用,结合优化结果,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塔体结构,同时得到了灵敏度滤波器和灰度滤波器的综合使用在炮塔塔体优化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经验。3.验证了有限元分析与外形设计的交互过程在改善炮塔塔体结构方面的应用,通过分析发现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而返回重新设计,直至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静力、模态以及瞬态动力学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无人炮塔塔体的性能和特点,为下一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4.以减轻无人炮塔塔体质量为目标,以动力学和静力学分析结果为基础,对其护板和耳轴架分别进行尺寸优化和多工况拓扑优化,根据分析结果对优化后的塔体模型进行重新建模,并通过优化前后模型的质量以及各项参数的对比检验轻量化效果。通过对无人炮塔塔体的结构设计和轻量化研究,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塔体结构,同时得出了结构优化方法在该类产品中的成功应用经验,对改进同类产品的设计流程具有参考意义。

杨博伦[9](2020)在《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的研究工作,为迫击炮提供了提升综合性能的新方法。经过前期的实验和研究,认为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点火阶段严重影响了内弹道的性能。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的点火过程必须符合自身的特点,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性能和优势。本文围绕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的内弹道点火阶段,建立了包含点火过程的内弹道模型,描述和分析了点火阶段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并借助灰色关联度计算,推测出弹带挤进是影响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设计了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测试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了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及点火阶段的压力和频谱特征,找出了点火阶段的结束特征现象是压力上升速度突增,并发现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中存在声学振荡和燃烧不稳定振荡,但是幅值很小,不足以造成危害。利用正交实验定量分析了点火参数中各个因素对于内弹道性能影响的显着程度,发现弹带外缘尺寸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最显着。由于弹带挤进过程对内弹道性能影响重大,本文进一步利用Abaqus/Explicit的Vuamp用户子程序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包含挤进过程的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模型,分析了弹丸运动的特性和不同弹带对内弹道中压力、喷射速度、液滴尺寸的影响。利用新的模型,对点火方式和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3g点火药、喷射启动压力1.3MPa和弹带外缘宽度1.6mm的点火参数组合为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理想的点火参数组合。

林志宸[10](2020)在《新型阀控式制退机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炮节制杆式制退机由于结构上的限制,通常只能较为理想的缓冲特定内弹道条件下的后坐运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火炮武器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越来越多的新型火炮可以在战斗中发射多种类型的弹药。由于不同种类的弹药在内弹道特性上有所区别,因此在发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学状态。为使后坐阻力相对平稳,需要让制退机适应不同的内弹道特性,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完成后坐运动缓冲以满足新式武器的正常运作。本文研究了液压缓冲的可调节性机理,设计了一种新型阀控式制退机。由于该制退机内部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备了在缓冲过程中调节工作腔压力大小的能力。通过合理简化,建立了制退机工作过程的流场分析模型,运用CFD软件FLUENT对阀控式制退机工作时的流场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其液压阻力系数的取值范围与变化规律。根据上述模型,结合模拟冲击载荷台架试验的运动方程,建立了动力学仿真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将模型模块化并进行仿真分析,理论上证明了该制退机的压力调节能力,并得到了动活塞偏转角控制的规律。设计并搭建了台架试验平台,通过试验验证了阀控式制退机的缓冲性能与调节能力,对比分析试验数据验证了仿真研究方法和相关模型,为该结构形式制退机在火炮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某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测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火炮振动与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火炮振动与控制研究现状
    1.1 火炮振动与系统优化
    1.2 弹炮耦合
    1.3 火炮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
2 火炮振动与控制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2)基于振动特征的火炮身管打击精度控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火炮发射动力学模型
    2.1 后座运动
        1)制退机液压阻力
        2)复进机力
        3)摇架导轨摩擦力
    2.2复进运动
3 火炮身管打击精度控制方法
    3.1 火炮身管振动特征
    3.2 PID控制器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参数
    4.2 偏移矫正
    4.3 控制时间对比
5 结束语

(3)考虑结构非线性的某型坦克行进间振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坦克系统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1.1 坦克结构拓扑分析
    1.2 履带式坦克全刚体模型建立
        1.2.1 履带底盘系统模型
        1.2.2 坦克火力部分动力学模型建立
    1.3 驱动力及载荷条件
        1.3.1 炮膛合力
        1.3.2 后坐阻力
2 行进间射击时的结构非线性影响分析
    2.1 不同等级路面及不同行进速度建模分析
    2.2 身管柔性影响分析
    2.3 身管-衬瓦间隙建模分析
    2.4 耳轴-轴承间隙建模分析
3 动力学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3.1 不同等级路面仿真对比
    3.2 刚柔耦合模型仿真对比
    3.3 身管-衬瓦接触模型仿真对比
    3.4 耳轴-轴承间隙模型仿真对比
4 结论

(4)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行为和接触润滑状态耦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坦克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炮塔座圈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滚动轴承弹流润滑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坦克炮塔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建模
    2.1 基础理论
        2.2.1 ADAMS动力学方程
        2.2.2 脂润滑弹流基本方程
    2.2 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建模
    2.3 坦克炮塔座圈接触动力学分析模型
        2.3.1 坦克炮塔座圈接触参数计算
        2.3.2 坦克炮塔座圈接触半径分析
        2.3.3 坦克炮塔座圈运动分析
    2.4 坦克炮塔座圈弹流分析模型
    2.5 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坦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3.1 坦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方法
    3.2 不同发射行为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3.2.1 不同发射行为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仿真分析
        3.2.2 不同发射行为下滚珠座圈润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3.2.3 分析与讨论
    3.3 不同发射载荷形式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3.3.1 不同发射载荷形式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仿真分析
        3.3.2 不同发射载荷形式下滚珠座圈润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3.4 不同发射角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3.4.1 不同发射角下滚珠座圈接触动力学仿真分析
        3.4.2 不同发射角下滚珠座圈润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3.4.3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坦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4.1 坦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方法
    4.2 不同发射行为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4.2.1 不同发射行为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仿真分析
        4.2.2 不同发射行为下交叉滚柱座圈润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4.2.3 分析与讨论
    4.3 不同发射载荷形式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4.3.1 不同发射载荷形式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仿真分析
        4.3.2 不同发射载荷形式下交叉滚柱座圈润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4.4 不同发射角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和弹流耦合分析
        4.4.1 不同发射角下交叉滚柱座圈接触动力学仿真分析
        4.4.2 不同发射角下交叉滚柱座圈润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4.4.3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结论
    5.2 课题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5)车载转管武器动力学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管武器的研究现状
        1.2.2 遥控武器站的研究现状
        1.2.3 遥控武器站动力学仿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车载遥控武器站总体方案设计
    2.1 车载遥控武器站总体布局与方案设计
    2.2 转管武器自动机设计
        2.2.1 工作循环图制定
        2.2.2 凸轮曲线槽设计
    2.3 驱动电机的计算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遥控武器站转管武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3.1 遥控武器站转管炮动力学建模
        3.1.1 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3.1.2 添加约束
        3.1.3 加载炮膛合力
    3.2 遥控武器站转管炮仿真分析
        3.2.1 转管武器运动分析
        3.2.2 不同卡箍位置对炮口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转管武器电机控制系统
    4.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4.1.1 电机矢量方程
        4.1.2 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4.1.3 SVPWM算法模块
    4.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4.2.1 电流环PI控制设计及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4.2.2 转速环PI控制设计及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4.3 永磁同步电机simulink仿真模型搭建
        4.3.1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4.3.2 PMSM仿真模型搭建
        4.3.3 电机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转管武器系统机电联合仿真
    5.1 机电联合仿真建模
    5.2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5.3 不同电机转速对炮口响应的影响分析
    5.4 转管武器射频对炮口响应验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坦克炮控系统综合检测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检测平台总体设计
2 信号调理板设计
    2.1 开关量控制电路
    2.2 电压预处理电路
    2.3 交流预处理电路
    2.4 信号放大电路
3 综合检测软件设计
    3.1 故障树故障诊断方法应用
    3.2 检测软件设计
4 综合检测平台结构
5 结论

(7)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火炮后坐运动仿真计算
    2.1 炮膛合力计算
    2.2 后坐运动分析
    2.3 后坐运动仿真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主要技术指标
    3.3 冲量发生器设计
        3.3.1 气压式复进机工作原理
        3.3.2 气压式冲量发生器结构方案
        3.3.3 冲量发生器力学模型
    3.4 冲击加载缓冲器设计
        3.4.1 弹性胶泥特性
        3.4.2 胶泥缓冲器结构类型
        3.4.3 胶泥缓冲器方案选择
        3.4.4 胶泥缓冲器力学模型
    3.5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动力学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动力学仿真计算
    4.1 冲量发生器参数对冲量发生器性能影响
    4.2 胶泥缓冲器参数对缓冲器性能影响
    4.3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动力学仿真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设计
    5.1 气压式冲量发生器设计
        5.1.1 冲量发生器活塞杆长度的确定
        5.1.2 气缸长度的确定
    5.2 气缸活塞杆安全校核
        5.2.1 强度校核
        5.2.2 稳定性校核
    5.3 冲量发生器结构
    5.4 弹性胶泥冲击加载缓冲器设计
    5.5 胶泥缓冲器安全校核
    5.6 冲击加载缓冲器结构
    5.7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结构
    5.8 本章小结
6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虚拟仿真验证
    6.1 虚拟样机建模
        6.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6.1.2 碰撞力模型
        6.1.3 冲击加载缓冲器力函数
        6.1.4 复进机力函数
        6.1.5 制退机力函数
        6.1.6 被试火炮摇架导轨及密封装置摩擦力函数
        6.1.7 冲量发生器活塞杆力函数
    6.2 仿真设置及结果
        6.2.1 压缩阶段
        6.2.2 击发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设计
    7.1 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简介
    7.2 后坐动态模拟试验验证
        7.2.1 试验目的
        7.2.2 试验系统组成
        7.2.3 试验过程
    7.3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误差分析
        7.3.1 试验数据处理
        7.3.2 误差来源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炮塔塔体动静态特性分析与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炮塔研究现状
        1.2.2 轻量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框架
第二章 炮塔塔体结构设计方案及轻量化方案
    2.1 炮塔塔体结构设计方案
        2.1.1 炮塔塔体分类
        2.1.2 无人炮塔塔体设计要求
        2.1.3 炮塔塔体结构设计方案
    2.2 炮塔塔体轻量化方案
        2.2.1 拓扑优化
        2.2.2 尺寸优化
        2.2.3 炮塔塔体轻量化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变密度法的炮塔塔体结构设计
    3.1 变密度法插值模型
        3.1.1 RAMP密度函数插值模型
        3.1.2 SIMP密度函数插值模型
    3.2 拓扑优化数值不稳定现象
        3.2.1 网格依赖性
        3.2.2 棋盘格现象
        3.2.3 局部极值
        3.2.4 灰度单元
    3.3 滤波函数
        3.3.1 灵敏度过滤法
        3.3.2 灰度过滤法
    3.4 拓扑优化的MATLAB实现及其结果
        3.4.1 拓扑优化的MATLAB实现
        3.4.2 优化结果分析
    3.5 确定塔体初始结构
        3.5.1 考虑防护性能的塔体护板厚度设定
        3.5.2 确定塔体初始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炮塔塔体的有限元分析及初步优化
    4.1 炮塔塔体受力分析
        4.1.1 确定炮膛受力大小
        4.1.2 确定塔体瞬态力大小
        4.1.3 确定塔体重力大小
    4.2 炮塔塔体静力学分析
        4.2.1 静力学分析基础
        4.2.2 建立塔体有限元分析模型
        4.2.3 塔体静力分析结果
        4.2.4 初步改进设计
        4.2.5 改进后静力分析结果
    4.3 塔体的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的意义
        4.3.2 塔体模态分析及其结果
    4.4 炮塔塔体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4.4.1 瞬态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4.4.2 瞬态动力学分析设置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炮塔塔体的轻量化设计及结果验证
    5.1 轻量化方案分析
    5.2 护板的多变量尺寸优化
        5.2.1 护板尺寸优化数学模型
        5.2.2 优化方法
        5.2.3 优化结果分析
        5.2.4 灵敏度分析
    5.3 耳轴架的多工况拓扑优化
        5.3.1 多工况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5.3.2 对称条件
        5.3.3 优化结果分析
        5.3.4 优化结果的可行性处理
    5.4 优化结果及其验证
        5.4.1 优化结果分析
        5.4.2 优化后塔体模态分析
        5.4.3 优化后塔体瞬态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技术的发展
        1.2.1 迫击炮技术发展
        1.2.2 液体发射药火炮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内弹道研究现状
    1.4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研究中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主要工作
2 考虑点火过程的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仿真研究
    2.1 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点火过程
    2.2 影响点火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带有点火过程的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模型
        2.3.1 基本假设
        2.3.2 数学模型
    2.4 程序模拟
        2.4.1 程序与参数
        2.4.2 模型验证
        2.4.3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特性分析
    2.5 点火参数与内弹道性能指标关联度分析
        2.5.1 灰色关联度分析基本原理
        2.5.2 灰色关联计算
    2.6 点火参数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趋势分析
        2.6.1 点火药装药量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2.6.2 液体发射药喷射启动压力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2.6.3 弹丸启动压力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设计
        3.1.1 实验弹设计
        3.1.2 发射系统设计
    3.2 测试系统设计
        3.2.1 压力测试
        3.2.2 弹丸初速测试
    3.3 测试结果分析
        3.3.1 压力分析
        3.3.2 燃烧室压力振荡分析
    3.4 正交实验分析
        3.4.1 正交实验表
        3.4.2 极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包含挤进过程的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建模
    4.1 弹带挤进与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的耦合关系
    4.2 内弹道中弹带挤进过程动力学分析
        4.2.1 内弹道方程和弹带挤进过程的联合求解
        4.2.2 接触和摩擦条件
        4.2.3 材料的本构模型与材料参数
        4.2.4 弹带、弹丸与坡膛有限元模型
    4.3 模拟结果验证
        4.3.1 计算结果与内弹道实验对比
        4.3.2 弹带变形结果对比
        4.3.3 弹丸运动结果分析
    4.4 弹带对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点火参数优化与实验验证
    5.1 参数优化
        5.1.1 优化方法
        5.1.2 目标函数
        5.1.3 参照选取
        5.1.4 约束条件
        5.1.5 优化结果
    5.2 实验验证
    5.3 大液体发射药装药量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新型阀控式制退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制退机的研究现状
        1.2.1 制退机结构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制退机内部流场的研究现状
        1.2.3 制退机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4 其它原理制退机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阀控式制退机工作原理与总体结构设计
    2.1 阀控式制退机原理分析
    2.2 阀控式制退机结构总体设计
        2.2.1 制退机筒内、外径设计
        2.2.2 制退杆内、外径设计
        2.2.3 制退机工作长度设计
        2.2.4 活塞工作受力面积设计
        2.2.5 活塞表面流液孔设计
    2.3 阀控式制退机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2.3.1 转动轴与紧固螺帽的设计
        2.3.2 动、静活塞的设计与改进
    2.4 小结
3 阀控式制退机流场仿真分析
    3.1 流场仿真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3.1.1 流场仿真的意义
        3.1.2 流体力学与CFD
    3.2 液压阻力系数分析
        3.2.1 液压阻力
        3.2.2 液压阻力系数
        3.2.3 模型简化与公式推导
    3.3 阀控式制退机稳态流场建模仿真
        3.3.1 仿真模型的构建
        3.3.2 参数设置
        3.3.3 流场稳态计算结果分析
    3.4 阀控式制退机动态流场建模仿真
        3.4.1 动网格技术
        3.4.2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3.4.3 仿真模型的构建
        3.4.4 UDF程序编写
        3.4.5 参数设置
        3.4.6 流场动态计算结果分析
    3.5 动活塞倒角结构优越性验证分析
        3.5.1 稳态流场仿真分析
        3.5.2 动态流场仿真分析
    3.6 小结
4 阀控式制退机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4.1 动力方程分析
    4.2 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方法
    4.3 Simulink仿真建模与计算分析
        4.3.1 Simulink仿真建模
        4.3.2 Simulink计算分析
    4.4 阀控式制退机调节性能分析
        4.4.1 阀控式制退机调节能力分析
        4.4.2 阀控式制退机调节规律分析
    4.5 小结
5 模拟冲击载荷台架试验与模型应用
    5.1 台架试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要求
    5.2 试验台架设计与安装
    5.3 阀控式制退机的安装
    5.4 试验方案设计
    5.5 台架试验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5.5.1 固定动活塞偏转角的试验数据分析
        5.5.2 动活塞偏转角插值变化的试验数据分析
    5.6 数学模型的应用
        5.6.1 火炮发射动力学建模
        5.6.2 Simulink仿真建模与计算分析
    5.7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某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测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炮振动与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 杨国来,葛建立,孙全兆,王丽群.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21
  • [2]基于振动特征的火炮身管打击精度控制仿真[J]. 欧攀,尉青锋,陈末然. 计算机仿真, 2021(06)
  • [3]考虑结构非线性的某型坦克行进间振动影响分析[J]. 徐宏英,周柏承,刘军,彭昊,李娜. 工程机械, 2021(06)
  • [4]坦克武器系统动力学行为和接触润滑状态耦合分析研究[D]. 王倩.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5]车载转管武器动力学分析与仿真[D]. 李毅恒. 中北大学, 2021(09)
  • [6]坦克炮控系统综合检测平台设计[J]. 周建军,周文彬,盛沙,李英顺,耿思媛,马景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04)
  • [7]火炮后坐动态模拟试验技术研究[D]. 王登. 中北大学, 2020(12)
  • [8]炮塔塔体动静态特性分析与轻量化研究[D]. 孙坤霄. 长安大学, 2020(06)
  • [9]再生式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杨博伦.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新型阀控式制退机性能研究[D]. 林志宸.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坦克炮抗后坐力装置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