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

下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

一、新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栾成欣[1](2019)在《基于响应性光子晶体的液相芯片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是当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肿瘤负担沉重,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因此,肿瘤的防治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肿瘤防治的关键在于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开展离不开有效的检测或监测方法,它们主要借助影像学、病理学、体液成分分析等达到发现、诊断或者监测肿瘤治疗的目的。病理学检查多是金标准,但其过程有创伤性,对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高,耗时长。影像学检查接触辐射,对设备要求较高,价格昂贵。相比而言,体液成分分析检测具有方便快捷、创伤小、免定位、早期、能动态监测、集中处理标本、可选择性广的优点,因而在肿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疗效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体液成分种类多、成分复杂,基于体液成分检测的传统方法存在效率偏低,特异度或者灵敏度不高的问题,故其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提高检测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采用多元、高通量检测,如使用液相芯片技术。选用特异度高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显着增加检测的可信度,如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其优势是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和准确的检测方式,为肿瘤液态活检(Liquid biopsy of tumors)技术的一种。光子晶体是具有三维有序结构的纳米材料,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特征性的、稳定的反射峰,并且具有大的表面积-体积比(Surface-to-volume ratio,SVR)。光子晶体特征性的反射峰可以为液相芯片提供稳定的编码,能避免荧光编码存在的淬灭和干扰问题;其大的SVR可以显着提高液相芯片的检测灵敏度。然而,基于普通形式的光子晶体如二氧化硅光子晶体(Silica colloidal crystal beads,SCCBs)在液相芯片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背景值高、生物兼容性差等,导致基于其的液相芯片技术灵敏度不高,不适于作为CTCs的载体等,因此不利于将其运用在肿瘤的二级预防中。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开发了新式的响应性光子晶体,探讨了以其作为载体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一、基于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该部分又分两节,分别研究基于两种响应策略光子晶体微球的液相芯片技术多元检测肿瘤标志物。通过两种响应策略,即溶剂和温度控制光子晶体微球的收缩,实现信号的自放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为肿瘤的筛查提供两种更为灵敏的方法。同时为了提高检测的效率和一致性,本部分尝试将溶剂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同微流控生物芯片结合,开发了微流控液相芯片技术。这两种光子晶体微球分别使用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diacrylate,PEGDA)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NIPAM)水凝胶为主体材料进行构造。基于这两种全新形式光子晶体微球的液相芯片,具有荧光背景低、非特异性吸附低、可利用面积大和信号自放大功能等优势。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标准品以及临床标本的可行性验证,验证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检测灵敏度。这两种液相芯片技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适合于肿瘤的大规模人群筛查。二、叶酸修饰的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液相芯片在CTCs抓捕和释放中的应用CTCs是一种特异性非常高的肿瘤标志物,能够为肿瘤的诊断提供确切的证据。但是CTCs的含量非常低,对其富集分离和研究分析存在很大的困难。当今使用的基于形态学或者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抗体的CTCs检测方法存在特异性不高、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以及易失效等问题。叶酸(Folic acid,FA)和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R)之间的亲和力高,并且FR的在许多肿瘤高表达,因此基于FA-FR作用的CTCs检测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良好的叶酸载体是实现利用FA-FR作用来捕捉CTCs的关键。为了能够实现基于叶酸修饰的光子晶体的液相芯片来检测CTCs,同时克服一般光子晶体所存在的生物兼容性差的缺点和提高其可控性,本课题针对CTCs的特点研发一种新式的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充分发挥其纳米结构的优势,以之为叶酸的载体构建液相芯片实现对CTCs的检测。该光子晶体的主框架是由PEGDA水凝胶组成的反蛋白石结构,在其主框架中填充有甲基丙烯酸酯明胶(Methacrylated gelatin,GelMA)水凝胶和磁性纳米粒子。GelMA水凝胶丰富的氨基能够为FA的修饰提供位点,并且GelMA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有利于所捕获CTCs的生长和减少其受到的机械损伤。磁性纳米粒子使混合光子晶体具有磁性响应性,方便对其进行操控。本课题使用细胞模型和血液模型对该叶酸修饰的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液相芯片的CTCs抓捕能力进行了验证,并且证明所抓获的CTCs具有良好的活力。这些结果证明该液相芯片能够选择、高效地捕捉FR+的CTCs,从而为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三、基于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耐药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二级预防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早治疗,药物治疗是肿瘤早期治疗的基石。然而药物治疗难免会遇到一个难题,即肿瘤药物耐药。如果能够在肿瘤治疗前检测到肿瘤的耐药性或者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监测肿瘤的耐药性变化,及时更换药物或者加用肿瘤耐药逆转剂或者联合用药,那么不仅可以显着提高药物的疗效,而且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毒副反应。多药耐药蛋白引起的耐药是肿瘤耐药的主要机制,这些多药耐药蛋白(ATP结合盒蛋白)种类繁多,其中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 1,MRP1)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对其编码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以提前预测肿瘤的耐药性和检测其耐药性变化,指导肿瘤的治疗。当今对其的检测方法如原位杂交法、定量PCR、流式细胞仪法等,都是单元检测或者多元检测能力有限,难以同时的检测多种肿瘤耐药标志物,不利于肿瘤耐药的综合评价。本课题部分尝试结合核酸检测的特点,开发基于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肿瘤耐药基因检测技术。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以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和pNIPAM为主的两种材料构建,分别实现溶剂和温度控制的信号自放大,提高检测灵敏度。本部分使用标准品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综上所述,响应性光子晶体以其独特的纳米结构,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刺激响应性的特性,在编码、生物载体、生物检测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发新型的响应性光子晶体的液相芯片技术,探索其在肿瘤诊治中的综合应用,因而本课题具有实际的应用研究价值,值得被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朱晓慧[2](2017)在《恒前牙牙外伤的微创美学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微创理念对恒前牙牙外伤进行髓病治疗、美白和分层树脂充填等,观察其美学修复效果。方法:选取4个病例类型,共6颗牙齿,其中一例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根尖手术、内外漂白、美学树脂分层堆塑(美学分析、硅橡胶背板制备、比色、牙体预备、粘结,树脂分层修复,咬牙合调整,精细抛光);一例牙齿根管治疗后行内漂白、树脂分层修复前牙间隙;一例行一次性根管治疗后自体牙冠粘接;一例年轻恒牙牙外伤冠折露髓行牙髓切断术、树脂分层修复。结果:修复后的牙齿大小、形态自然,颜色逼真,患者无临床不适症状,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完善的髓病治疗后,配合适当的漂白技术并采用复合树脂分层堆塑技术修复前牙牙外伤,在较少磨除牙体组织的同时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美学效果及咬牙合功能。

李星云[3](2014)在《香菇C91-3抗肿瘤蛋白LFP91-3A2的分离纯化和基因克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真菌入药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们对人体具有保健、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有降血脂、降血压和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的药理活性,特别是它们的广泛抗肿瘤活性最为引入注目。据《中国大型药用真菌图鉴》一书中记载,80%的大型真菌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通过对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普遍认为真菌多糖是抗癌的主要成分。真菌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突变、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照、抗溃疡等作用,数千种真菌多糖已从真菌中分离纯化,药理作用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多年,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除了多糖,真菌还富含各种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组分占子实体干重的10%-40%。但长期以来,对于真菌蛋白质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仅有上百种蛋白或多肽被分离出来,且多集中在对其氨基酸组成、活性分析等初步研究上。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已有10多种药用真菌蛋白被报道,而且已被证明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nM级),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除多糖外,蛋白质是药用真菌中另一类重要的抗肿瘤活性组分,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和挖掘潜力。香菇(Lentinula edode (Berk) Pegler),是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侧耳科(Pleurotaccae)香菇属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200多种多糖从香菇中得到分离纯化,并被制成针剂、胶囊等各种药剂广泛应用于临床。香菇C91-3菌株是本课题组经多年筛选得到的一株药用价值极高的菌株(课题组于1991年3月自生物发酵的6株香菇菌丝体中发现其第3株发酵液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自此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故命名为“C91-3”,“C”表示‘’China").经过多年大量研究证明其菌丝体发酵液提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11-13]。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中的活性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具有抗肿瘤的活性蛋白进行鉴定和初步的抗肿瘤机理探讨,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该蛋白cDNA序列,以期得到基因工程重组的香菇抗肿瘤蛋白成分,为香菇C91-3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其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目的药用真菌的蛋白、多肽组分已被证明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从中发现多种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的功能蛋白或多肽。真菌蛋白质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课题组在对香菇C91-3菌株的抗肿瘤活性研究中发现其菌丝体发酵液的混合物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在此前的研究基础上对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的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得到的单一蛋白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并对其进行质谱鉴定。根据质谱酶解肽段序列信息与我课题组已建立的香菇C91-3转录组数据库比对,获取相应的Unigene序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取其基因序列全长,为抗肿瘤蛋白的克隆,重组及表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良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配方,发酵液经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虑过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单一的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蛋白LFP91-3A2,SDS-PAGE确定分子量,并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分析鉴定蛋白,同时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并与网上数据库比对。体外细胞活性实验(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5ug/ml, 10ug/ml,15ug/ml) LFP91-3A2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小鼠肉瘤细胞S180和人肺癌细胞A549不同作用时间(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对其抗肿瘤机制作进一步探讨,检测不同浓度的(5ug/ml,10ug/ml,15ug/ml) LFP91-3A2对H22肿瘤细胞作用24小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LFP91-3A2作用的A549细胞形态改变和细胞周期相关性质改变,从凋亡方面对蛋白组分的抗肿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质谱分析蛋白质,并与之前课题组测定的香菇C91-3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比对测序结果,设计引物,提取香菇C91-3总RNA,利用3’-Full RACE、5’-Full RACE方法获得LFP91-3A2基因序列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LFP91-3A2蛋白理化性质、氨基酸组成及二级结构,并预测其功能结构域。结果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虑过层析,从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单一的具有抗肿瘤活性蛋白LFP91-3A2。应用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效应发现:LFP91-3A2对三种肿瘤细胞都有明显的体外抑制活性作用,其抑瘤率随LFP91-3A2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关系;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LFP91-3A2对H2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显示对H22细胞结果显示具有显着的诱导凋亡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而且流式细胞仪直方图出现亚二倍体峰;透射电镜下可见经LFP91-3A2作用的A549细胞,细胞皱缩、核固缩等典型凋亡细胞形态,亦可见凋亡小体。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经LFP91-3A2作用24h的A549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细胞脱落,细胞变圆。二者结果均显示LFP91-3A2对A549细胞作用表现出凋亡细胞特征性的改变。根据质谱分析结果与香菇C91-3转录组对比获得对应的Unigene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提取香菇C91-3总RNA为模板进行3’-Full RACE.5’-Full RACE扩增LFP91-3A2基因,得到一个约1473bp的条带,纯化回收此条带,并克隆至pMD20-T Vector载体并测序,获得LFP91-3A2的cDNA序列,该序列除合成5’和3’末端引物外,还有一条长为621 bp的编码序列。通过分析LFP91-3A2的理化性质、结构及功能基团得知LFP91-3A2具有两个功能域:GIY-YIG结构域和NUMOD结构域。结论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蛋白经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一蛋白LFP91-3A2,分子量约为26kDa。在体外能抑制H22、S180和A549肿瘤细胞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质谱分析鉴定LFP91-3A2酶切肽段,并因与香菇C91-3转录组比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获得其基因序列,为香菇抗肿瘤蛋白LFP91-3A2的克隆,基因重组和体外表达奠定基础。

高海有[4](2012)在《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体系构建》文中认为半纤维素酶是水解半纤维素不同群体的酶,其中最主要的是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半纤维素酶已广泛应用于饲料、纺织(如苎麻脱胶)、造纸、食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等行业。本研究论文构建了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共表达体系并进行了相关表达研究,为苎麻生物脱胶机理的研究和工艺改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可为复合酶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体系构建。以多顺反子的方式,利用Hind Ⅲ酶切位点,将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顺序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生成共表达质粒pET28a-man-xyl,在Hind Ⅲ酶切位点连接处插入木聚糖酶基因的一段5’-UTR序列;同时,以单顺反子的方式利用质粒pACYCDuet-1,分别在多克隆位点MCS-1和MCS-2上顺序插入木聚糖酶基因和β-甘露聚糖酶基因,构建成共表达质粒pACYCDuet-man-xyl。再将上述两个共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经过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检测平板筛选,质粒PCR和质粒双酶切鉴定,获得两个目的基因共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株B.pET28a-man-xyl和B.pA-man-xyl。B.pET28a-man-xyl菌株的双基因表达分析。SDS-PAGE分析表明:从蛋白质谱带数量来看,共表达体系所表达的蛋白质不是融合蛋白,而是两条独立的特异蛋白质谱带,说明两种酶蛋白是以独立的方式分泌的,具有活性;从蛋白质谱带亮度来看,基因工程菌株两种蛋白质的表达量明显高出原始菌株,且增加幅度基本一致,说明两个基因等量表达。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诱导初期,胞内酶的酶活力高于胞外酶;在4h和6h时,胞外β-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的酶活力都开始超过胞内酶;此后,胞内酶的酶活力则趋于平衡,而胞外酶的酶活力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1h时,胞外木聚糖酶和β-甘露聚糖酶的酶活分别为1455.83U/mL和713.34U/mL,是胞内酶的2.5倍和11.9倍,占总酶活的70%以上。B.pET28a-man-xyl菌株表达产物验证。经过超滤浓缩、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和透析浓缩,从B.pET28a-man-xyl菌株发酵液中分离、获得电泳纯级的蛋白质样品。经测定,纯化后的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与核酸序列预测结果及全蛋白电泳中的特异条带是一致的。由此进一步验证,对转化子的SDS-PAGE分析中获得两条特异蛋白质带就是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采用碱提取法从40g苎麻杆粉碎物中得到3.7g半纤维素,以β-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复合酶处理苎麻半纤维素,其还原糖的生成的效率高于单一酶处理;复合酶水解半纤维素反应20min后,还原糖的得率超过80%。以DCE-01菌株为受体的双基因表达体系构建与检验。B.pA-man-xyl菌株能够表达出酶活力较高的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表达方式主要以胞内酶为主,诱导4h时,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酶活力分别是1015.12U/mL和1181.00U/mL。将B.pA-man-xyl菌株的质粒转化到DCE-01菌株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验证质粒转化获得成功;对转化菌株DCE.pA-man-xyl进行表达分析表明,质粒pACYCDuet-man-xyl能够在DCE-01菌株表达,测定10h发酵液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达到804.52U/mL,约为原始菌株DCE-01的3倍。

蒋彦庆[5](2012)在《落叶松CMP浆的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机浆改性是进一步提高其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高得率制浆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既可以缓解造纸原料的短缺,又可以减少制浆过程中的污染。我国落叶松资源丰富,但其纤维挺硬粗大,采用化学机械法制浆强度低,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课题对落叶松化机浆粗大的长纤维组分进行改性处理,改善浆料纤维结构性能,从而达到改善纸浆强度的目的,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1)对落叶松预处理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预处理条件为:液比1:6,12%Na2SO3和2%NaOH,保温温度110℃,保温时间50min,最优预处理条件处理的浆料得率为92.8%;(2)本课题对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臭氧改性落叶松CMP浆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得出木聚糖酶改性的最佳条件为:木聚糖酶的用量为10U/g,改性pH值为5.5,处理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保持在60℃;纤维素酶的改性工艺最佳条件是:纤维素酶用量为8U/g,改性pH值为4.5,纤维素酶的处理时间为30min,处理的温度为45℃;臭氧改性的最优条件是:pH值为3.5,臭氧用量为5.13%,浆料浓度为6g/L;(3)落叶松CMP浆经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臭氧改性后,强度性能得到显着改善,抗张强度分别提高:木聚糖酶9.47%,纤维素酶7.54%,臭氧21.40%;撕裂度变化较小,木聚糖酶增加了0.87%,纤维素酶提高了2.93%,臭氧提高34.83%;改性后白度有略微增加。改性后浆料打浆度相对于未处理浆料也有较大提高,而且能明显降低打浆能耗,三种改性方法中,臭氧改性效果最为显着,得到的浆料强度、打浆度和能耗的降低量都是最优的。(4)不同方法改性后的浆料纤维形态均有所变化:长宽比增大,卷曲和扭结指数提高,细小组分含量降低,纤维变得细长柔软,从扫描电镜SEM的观察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尤其明显的是臭氧改性的纤维表面。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浆料中综纤维素含量基本不变,聚戊糖和木素含量都出现下降现象,并且改性后浆料的磺酸基含量与原浆相比略有下降,而羧基含量与原浆相比均有较大提高,总酸分别提高为:木聚糖酶5.06%,纤维素酶5.60%,臭氧6.96%。

宿霞菲[6](2011)在《前处理环保助剂研制及其在亚麻混纺织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在自制并优选煮练助剂和氧漂稳定剂的基础上,研究了亚麻混纺织物煮练、氧漂两步前处理工艺替代常规煮练、氯漂和氧漂三步前处理工艺的可行性。目的在于缩短前处理工艺流程的同时,保持甚至提高亚麻混纺织物的前处理效果。首先合成了两种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和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其中亚氨基二琥珀酸通过对合成产物的螯合性能的对比研究确定的优化合成条件为:n(马来酸酐):n(氢氧化钠):n(氨水):n(蒸馏水)=2:1:2:16,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10h。经测试,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产物,在100℃条件下,能抑制双氧水的强烈分解,耐碱性较好,在40g/L碱浓度的条件下对金属离子的螯合性能稳定。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通过对合成聚合物的螯合性能和分散力的对比研究确定的优化合成条件为:n(MA):n(AA)=1:2.5,引发剂用量7%,丙烯酸单体和引发剂滴加时间滴加时间90min,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h。经测试,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产物,对比稳定剂GJ101和水玻璃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螯合性能较好,在100℃条件下,能抑制双氧水的强烈分解。然后在合成的两种螯合剂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每种螯合剂的应用性能。单独使用时,螯合剂的用量为1g/L以上时,对织物的处理效果较差。因此分别将亚氨基二琥珀酸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和硫酸镁复配,将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与磷酸氢二钠和硫酸镁复配,研究两种复配型稳定剂的螯合性能和对双氧水的稳定性能。通过对其应用性能的考察发现,当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与磷酸氢二钠和硫酸镁复配型稳定剂用量为4g/L时,其效果与水玻璃作为氧漂稳定剂对织物的处理效果相当,且好于稳定剂GJ101对织物的处理效果。最后选用了四种煮练助剂蒽醌、麻皮去除剂、亚硫酸氢钠和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通过前处理织物的性能对比优化了每种煮练助剂的用量:蒽醌:0.2g/L;麻皮去除剂:3.5g/L;NaHSO3:3.5g/L;自制共聚物:1g/L。采用优化的煮练和氧漂工艺处理织物,同常规煮练、氯漂和氧漂三步前处理工艺相比,织物的蓝光白度(Wr):76.16;毛效:14.9cm/30min;强力损失率:9.1%;麻皮去除率:97.3%;木质素含量:2.3%。各项指标均好于常规煮练、氯漂和氧漂三步前处理工艺,而且织物不会产生破洞。本课题在亚麻棉织物前处理过中成功用全无氯煮练、氧漂两步法工艺代替常规煮练、氯漂和氧漂三步前处理工艺,缩短了亚麻棉织物的前处理流程,研究成果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的意义。

李嘉[7](2010)在《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迄今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时代的变迁,相应的形成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四种经济形态。目前,信息经济已由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冲动会激励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由此形成的生物产业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必将启动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关注,在医药保健、营养卫生、资源环境等领域产生了强烈预期和需求。与之相对应,“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痼疾深深困扰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引发的生物技术原始创新成果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再生能源、轻化工、食品及生物智能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日趋显着。生物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和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统计结果显示,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照此发展趋势,2020年以后,生物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生物经济也将进入其成熟阶段。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古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生物经济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发达国家政府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方面政策灵活、投入充足、体制先进,整体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领土、领海广袤的发展中国家,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发展生物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综观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将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我国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实现赶超,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之,我国不能突破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将会使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一旦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后,我国不仅失去跨越式发展的先机,民族生物产业也将走向边缘化,再次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失之交臂。通过对国内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总结,梳理凝练出十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生物经济发展模式范例: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并购、合作发展模式;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国际合作发展模式;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必将对我国现有的生物企业、生物技术创业公司以及即将介入生物产业的大型国企产生示范和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针对性提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1)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我国生物产业秩序尚不规范,相关产业政策缺失,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产业政策体系十分必要。我国生物产业即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通过制定“中国生物产业政策大纲”;建立健全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提升其到立国战略高度。(2)体制创新战略。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增加市场要素的流动效率和保证其正确的流向,并对有着很大外部效应、逐利性私人企业不愿投入的要素予以支持。(3)技术创新战略。我国应当推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才能提高我国的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水平。(4)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于技术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为此,培育和发展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5)人才战略。我国应当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从而造就一支尖子人才队伍,这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6)资金战略。我国要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企业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从而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7)生物资源保护战略。完善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建立和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与利用体系,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库,进一步加强我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我国重要基因资源流入别国。(8)国际化战略。我国利用潜在的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按照国际惯例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发达同家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经验。(9)其他对策建议。制定适应生物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进行改革;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我们由于闭关锁国已经错过工业革命发展的良机,由于十年文革已经痛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黄金发展机遇,我们没有理由再次丧失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这次飞跃式发展的良机。目前,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找到限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采取相应的发展模式和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我国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迟聪聪[8](2010)在《阔叶木生物质精炼两种利用模式的研究 ——与碱法制浆相结合/转化制备生物乙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精炼”以实现对生物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宗旨,其研究对于缓解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造纸速生材国内桉木和美国混合阔叶木为研究对象,根据两种思路进行研究:一是基于IFBR(Integrated Forest Products Biorefinery)理念,将生物质精炼与化学法制浆相结合,探讨预处理提取半纤维素的方法和工艺及其对后续碱法制浆和纸浆漂白(ECF和TCF)的影响,并对相关机理进行研究;二是转化制备生物乙醇,结合ZeaChem公司的产乙酸菌发酵模式,从工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对木片乙酸预处理和浆料酶水解条件进行优化,以增加糖的转化率进而提高乙醇得率,研究目的是为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对桉木木片进行了碱预处理和水预水解,研究了碱浓、液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提取半纤维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预水解的效果优于碱预处理。对桉木片水预水解反应历程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或预水解因子的增大,提取液中木糖、糠醛和酸溶木素等组分的含量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预水解因子与水解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中探讨了表征半纤维素提取效果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法(测定提取液中的戊糖含量)与间接法(测定预处理前后木片中聚戊糖含量的差值)两种结果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测定戊糖相对提取率的方法。由于提取液中糖类与糠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对制浆和转化制备生物乙醇都具有显着影响,研究中探讨了有利于实际应用的快速分析方法。利用双波长可见光谱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戊糖、己糖和总糖含量的方法,并利用双波长紫外光谱法实现了对酸性水解液中糠醛和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同步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方法所用条件下,提取液中可能存在的木素等其它物质对测定结果无显着干扰。对碱预处理或水预水解后的桉木片与原木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制浆,结果表明前者浆料的卡伯值和粗浆得率均较低,在(AQ)P漂白流程中浆料的可漂性提高。对水预水解后的混合阔叶木木片与原木片分别进行模拟MCC制浆与传统KP法制浆,与后者相比,前者达到相同卡伯值所需用碱量稍低,粗浆得率降低,浆料在D0(EP)D1漂白中的可漂性提高。水预水解导致木片中的半纤维素损失,使成浆打浆难度增加,浆料的物理强度明显降低,不透明度和光散射系数增加。对木片和浆料纤维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碱预处理后木片纤维的数均长度有所降低,数均宽度明显增加,长宽比减小。水预水解后木片和浆料纤维的数均宽度均有所下降,长宽比基本不变,纤维的扭结系数与卷曲系数增加。采用Win/GEMS软件对预水解-硫酸盐法(AKP)与传统硫酸盐法(KP)制浆工艺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与经济分析,结果显示,在漂白浆年产量相同的基础上,前者的年利润相对较高,且税后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均有所增加。对预提取过程中半纤维素与木素的变化机理进行了相关探讨。经碱预处理后,进入提取液及残留在木片中半纤维素的平均分子量均有所降低,多分散系数增加;而水预水解后木片中半纤维素的平均分子量明显降低,多分散性相当。对从木片中分离的酶解-温和酸水解(EMAL)木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预水解后,木素的平均分子量增加,多分散性降低。采用核磁共振31P-NMR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预水解后木素的各类酚羟基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缩合酚羟基含量随预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脂肪族羟基含量则降低,S/G比例增加。结合美国ZeaChem公司的产乙酸菌高效发酵工艺,对木片的乙酸预处理及酶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探讨了进一步提高酶解效率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PFI磨浆能够显着提高酶解效率,将乙酸预处理提取液加到酶水解体系可增加酶解后总糖得率,但由浆料底物本身水解所产生的糖降低。在优化条件下采用酶Cellic I进行水解,酶用量为520 FPU时,糖得率高达7585%,经计算,采用ZeaChem的发酵模式可使乙醇的理论得率达503.5570.6 L乙醇/吨绝干木片。

李斌[9](2009)在《基因串联与β-甘露聚糖酶基因高效表达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将甘露聚糖酶基因、木聚糖酶基因等草本纤维提取所需关键酶基因串联起来,构建成复合酶高效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株是确保草本纤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经过对木聚糖酶基因及甘露聚糖酶基因的串联与表达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采用融合PCR法,对本课题组在Genebank登陆的木聚糖酶基因(EU233656)和甘露聚糖酶基因(DQ364440)进行双基因定向串联研究。将获得的木聚糖酶基因串联体与pMD18-T simple vector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中。经选择性平板筛选,获得约70%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两个木聚糖酶基因串联取得成功。采用DNS法测定其发酵液木聚糖酶酶活未达到理想水平,表明多基因定向串联表达存在较大的难度。2、设计并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从苏云金芽孢杆菌CTC菌株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变异菌株CXJZ95-198扩增出S-层蛋白启动子和β-甘露聚糖酶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man);采用SOEing法将它们拼接成基因串联体(slp-man)。将slp-man连接到高效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中,成功构建了β-甘露聚糖酶基因高效表达体系。3、采用DNS法和水解圈法,对β-甘露聚糖酶基因高效表达体系进行产酶规律分析及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菌在11h产酶达到最高峰,发酵液最高酶活达到671.3U/ml,是CXJZ95-198酶活的1.48倍。

漆小华[10](2009)在《以桉木为原料制备醋酸纤维的研究》文中提出醋酸纤维用途广泛,所用原料为高纤维素含量的棉浆或高级针叶木浆粕,而目前木浆粕仍需进口。研究开发木浆粕,己成为我国醋酸纤维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桉木作为一种重要的速生阔叶材种,如能用于生产纯度高的醋酸纤维浆粕,对我国醋酸纤维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尾叶桉为原料,研究了制浆、漂白、木聚糖酶处理和碱精制工艺,得到了满足醋酸纤维要求的浆粕,再进行活化、醋酸化、水解等处理,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桉木浆粕采用KP+AQ法制得,条件为:用碱量17%(Na2O计),硫化度16%,AQ 0.05%,液比1:4,空转30 min,升温90 min至130℃;再次升温90 min至170℃,保温60 min。(2)为了得到高白度浆粕,又不造成环境污染,对D1ED2常规漂白条件进行了探讨,D1段用氯量必须控制在3.6%以内;碱处理的条件需要强烈些,以去除半纤维素,提高浆粕的α-纤维素含量和平均平均聚合度。但是想要通过提高用碱量来大幅提高α-纤维素含量是不可行的。桉木制醋酸纤维浆粕的漂白条件为:D1段用氯量3.6%,70℃,90 min,浆浓10%,pH 3.5;E段NaOH 2.0%,75℃,60 min,浆浓10%;D2段用氯量0.9%,70℃,90 min,浆浓10%,pH 3.5;P段NaOH用量与H2O2用量一致为2.5%,70℃,90 min,浆浓10%。(3)木聚糖酶处理最佳条件为:酶用量120 IU/g,60℃,时间2h,浆浓3%,pH6.0;碱精制中,NaOH除了可以去掉部分半纤维素,而且可以溶解掉部分短链纤维素,当碱浓度为4%时,平均聚合度增至1163,白度增至90.0%,α-纤维索含量为96.78%,达到了醋酸纤维浆粕国际标准。(4)对木聚糖酶处理前后的浆粕进行红外扫描。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如C=O伸展振动(1058cm-1)、木素-烷基醚基C-O-C伸展振动(1164cm-1)、芳基-烷基醚键(1240cm-1)、木素羰基伸展振动C=O(1637cm-1)、木素芳环振动(1430 cm-1)处的吸收峰在木聚糖酶处理后,强度有所减弱,这或许是木聚糖酶处理后浆粕白度提高的原因。(5)桉木浆粕最佳活化条件:活化时间为3.0 h、活化温度50℃,醋酸用量为500%;醋酸化最佳条件为:醋酸酐用量400%,催化剂硫酸用量7.5%,温度60℃,时间2h;水解最佳条件为:醋酸含量为80%,水解温度为60℃,制得醋酸纤维取代度为2.51。(6)对活化后的浆粕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并结合红外图谱。活化处理仅仅是一个物理溶胀的过程,确实改变了纤维素的结晶结构,使得可及区增加,有更多的羟基为醋酸化剂可及,有利于醋酸化反应的进行,用醋酸对浆粕的活化处理,为醋酸化做足准备,其他并无明显化学反应发生。(7)对醋酸纤维红外扫描。1752cm-1为C=O的伸缩振动,3348 cm-1为-OH伸缩振动,其强度明显减弱,说明浆粕醋酸化产物的主要成分是醋酸纤维;对醋酸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醋酸化使纤维素氢键作用减弱,同时醋酸基的引入使纤维素结晶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纤维素结晶度的降低。

二、新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响应性光子晶体的液相芯片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肿瘤的诊疗技术
        1.1.1 肿瘤的筛查技术
        1.1.1.1 肿瘤标志物及其筛查技术
        1.1.1.1.1 肿瘤标志物概述
        1.1.1.1.2 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放射分析法
        1.1.1.1.3 酶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1.1.1.1.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1.1.1.1.5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1.1.1.1.6 多元检测的方法
        1.1.1.1.7 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
        1.1.1.2 其他筛查方法
        1.1.2 肿瘤的诊断技术
        1.1.2.1 肿瘤标志物
        1.1.2.2 影像技术
        1.1.2.3 病理学检查
        1.1.2.4 其它肿瘤诊断技术
        1.1.3 肿瘤的耐药检测技术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1.1.3.1 基于细胞水平的肿瘤耐药检测技术
        1.1.3.2 基于蛋白分子的肿瘤耐药检测技术
        1.1.3.3 基于核酸分子的肿瘤耐药检测技术
        1.1.3.4 其他的肿瘤耐药检测技术
    1.2 液相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2.1 液相芯片技术概述
        1.2.2 液相芯片编码策略
        1.2.2.1 光学编码策略
        1.2.2.1.1 荧光编码
        1.2.2.1.2 光子晶体编码
        1.2.2.2 图形编码
        1.2.2.3 其他编码策略
        1.2.3 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2.3.1 商业化的液相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2.3.2 基于光子晶体的液相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1.2.3.2.1 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
        1.2.3.2.2 在核酸分子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
        1.2.3.2.3 在肿瘤诊疗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3 本课题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基于溶剂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2.1.2 实验仪器
        2.2.1.3 实验方法
        2.2.1.3.1 二氧化硅胶体晶体微球的制作及表征
        2.2.1.3.2 溶剂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微球的制作及表征
        2.2.1.3.3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2.2.1.3.4 基于SRIOBs液相微流控芯片的构建和检测系统的搭建
        2.2.1.3.5 SRIOBs的抗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2.2.1.3.6 SRIOBs液相微流控芯片的的信号增强和标准曲线
        2.2.1.3.7 SRIOBs液相微流控芯片的多元检测能力研究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SRIOBs的制作及表征
        2.2.2.2 SRIOBs的抗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2.2.2.3 SRIOBs液相微流控芯片的的信号增加作用
        2.2.2.4 SRIOBs液相微流控芯片的多元检测能力研究
        2.2.3 本节小结
    2.3 基于温度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3.1.2 实验仪器
        2.3.1.3 实验方法
        2.3.1.3.1 二氧化硅胶体晶体微球的制作及表征
        2.3.1.3.2 温度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微球的制作及表征
        2.3.1.3.3 基于TRIOBs液相芯片的构建
        2.3.1.3.4 实验条件的确立与优化
        2.3.1.3.4.1 最佳活化时间的优化
        2.3.1.3.4.2 最佳包被时间的优化
        2.3.1.3.4.3 最佳孵育时间的优化
        2.3.1.3.5 TRIOBs的信号改善作用
        2.3.1.3.6 基于TRIOBs免疫检测的可重复性
        2.3.1.3.7 TRIOBs液相芯片的多元检测能力研究
        2.3.1.3.8 临床血清样品的处理和TRIOBs液相芯片的临床样本的检测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TRIOBs的制作及表征
        2.3.2.2 实验条件的确立与优化
        2.3.2.3 TRIOBs免疫检测的评估
        2.3.2.4 TRIOBs液相芯片多元检测的评估
        2.3.2.5 TRIOBs液相芯片的临床样本的检测
        2.3.3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叶酸修饰的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液相芯片在循环肿瘤细胞抓捕和释放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SCCBs的制作及表征
        3.2.3.2 GelMA的制备
        3.2.3.3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的制备及表征
        3.2.3.4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GelMA中氨基的表征
        3.2.3.5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叶酸的修饰和表征
        3.2.3.5.1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叶酸的修饰
        3.2.3.5.2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叶酸修饰的傅里叶红外表征
        3.2.3.5.3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叶酸修饰的叶酸标记抗体表征
        3.2.3.6 细胞培养和CTCs捕捉实验的建立及优化
        3.2.3.7 四种肿瘤细胞FR功能的表征
        3.2.3.8 CTCs捕捉后的释放研究
        3.2.3.9 CTCs释放后的细胞活性研究
        3.2.3.10 对不同种类混合CTCs的捕捉研究
        3.2.3.11 在血液肿瘤模型中CTCs捕捉的运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的制作及表征
        3.3.2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GelMA中氨基的表征
        3.3.3 磁性响应性混合光子晶体叶酸的修饰和表征
        3.3.4 液相芯片的构建和其在CTCs抓捕应用可行性的初步探究
        3.3.5 捕捉时长优化
        3.3.6 四种肿瘤细胞FR功能的表征
        3.3.7 CTCs捕捉后的释放和细胞活性研究
        3.3.8 对不同种类混合CTCs的捕捉研究
        3.3.9 在血液肿瘤模型中CTCs捕捉的运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编码的液相芯片技术在肿瘤耐药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MDR1和MRP1基因特征性扩增片段的筛选及探针、引物设计
        4.2.3.2 SCCBs的制作以及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构建和表征
        4.2.3.3 响应性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微球的捕捉探针修饰
        4.2.3.4 可控聚合酶链式反应(Controll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PCR)扩增和单探针杂交实验的建立
        4.2.3.5 可行性的初步探究
        4.2.3.5.1 MDR1和MRP1基因相关引物、探针和寡核苷酸链标准片段的准备
        4.2.3.5.2 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4.2.3.5.3 可行性的探究和封闭剂的选择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构建和表征
        4.3.2 可行性的初步探究和封闭剂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获奖情况
致谢

(2)恒前牙牙外伤的微创美学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一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二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三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四
        参考文献
其他病例展示
附件
    牙齿漂白知情同意书
    牙髓治疗知情同意书
    充填、树脂修复知情同意书
    牙外伤断冠粘接知情同意书
    牙髓切断知情同意书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香菇C91-3抗肿瘤蛋白LFP91-3A2的分离纯化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香菇C_(91-3)抗肿瘤蛋白LFP_(91-3)A2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香菇抗肿瘤蛋白LFP_(91-3)A2基因序列的获得及蛋白质结构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言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半纤维素
        1.1.1 半纤维素的来源
        1.1.2 半纤维素的结构
        1.1.3 半纤维素的应用
        1.1.4 半纤维素的分离
    1.2 半纤维素酶
        1.2.1 甘露聚糖酶
        1.2.2 木聚糖酶
    1.3 共表达策略及共表达基因工程菌株研究进展
        1.3.1 共表达策略
        1.3.2 共表达策略在基因工程菌株中的应用
    1.4 遗传工程受体菌株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B.SUBTILIS BE-91 的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2.2.3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共表达体系的构建
        2.2.4 转化子筛选与鉴定
        2.2.5 SDS-PAGE 分析
        2.2.6 酶活力的测定
        2.2.7 苎麻半纤维素的制备及酶解反应
        2.2.8 超滤浓缩粗酶液
        2.2.9 Sephadex G-100 葡聚糖凝胶层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2.3.2 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2.3.3 SDS-PAGE 分析
        2.3.4 胞内酶与胞外酶酶活力测定
        2.3.5 发酵酶液水解苎麻半纤维素
        2.3.6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分离纯化
    2.4 结论与讨论
        2.4.1 结论
        2.4.2 讨论
第三章 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在 DCE-01 菌株中共表达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主要试剂
        3.1.3 引物设计
        3.1.4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扩增
        3.1.5 质粒载体的准备
        3.1.6 感受态的制备
        3.1.7 共表达体系的构建
        3.1.8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表达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3.2.2 质粒载体的准备
        3.2.3 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3.2.4 SDS-PAGE 分析
        3.2.5 酶活力测定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结论
    4.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落叶松CMP浆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落叶松原料
    1.3 高得率制浆
        1.3.1 高得率制浆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1.3.2 高得率浆的发展趋势
        1.3.3 化学机械浆
        1.3.4 化机浆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4 改性技术在造纸工业中的发展和应用
        1.4.1 化学(臭氧)改性
        1.4.1.1 臭氧性质
        1.4.1.2 臭氧研究的发展和技术应用
        1.4.1.3 臭氧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4.1.4 臭氧对机械浆的作用
        1.4.2 生物酶改性
        1.4.2.1 酶在纤维改性上的应用
        1.4.2.2 酶对纤维改性的作用原理
        1.4.2.3 造纸工业用酶的类型
        1.4.2.4 酶在高得率浆改性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原料分析
    2.3 工艺流程
        2.3.1 预处理
        2.3.2 磨浆
        2.3.3 筛浆
        2.3.4 改性
        2.3.5 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2.3.6 纤维形态分析
        2.3.7 纤维化学成分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预处理的最优条件
        3.1.1 液比对预处理得率的影响
        3.1.2 Na2SO3的量对预处理得率的影响
        3.1.3 保温温度对预处理得率的影响
    3.2 改性条件的选择
        3.2.1 木聚糖酶最优条件实验
        3.2.2 纤维素酶最优条件实验
        3.2.3 臭氧改性最优方案的条件实验
    3.3 几种改性方法的能耗比较
        3.3.1 改性前后长纤维组分打浆度变化
        3.3.2 改性长纤维组分打浆效应
        3.3.3 长纤维改性并配抄其他组分后打浆效应
        3.3.4 长纤维改性前后能耗比较
    3.4 不同改性方法对浆料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方法改性长纤维组分的物理性能
        3.4.2 不同改性方法处理的浆料在打浆之后的改性效果
        3.4.3 改性前后长纤维组分相同打浆度下的物理性能
        3.4.4 改性后长纤维配细浆与原浆成纸性能比较
    3.5 打浆度对改性处理的 CMP 成纸性能的影响
        3.5.1 打浆度对改性长纤维组分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5.2 打浆度对改性长纤维组分配抄细浆的成纸物理性能影响
    3.6 改性机理探讨
        3.6.1 纤维形态分析
        3.6.1.1 改性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3.6.1.2 改性对纤维宽度的影响
        3.6.1.3 改性方法对纤维卷曲和扭结指数的影响
        3.6.1.4 改性对细小纤维含量的影响
        3.6.2 改性对纤维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
        3.6.3 化学成分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前处理环保助剂研制及其在亚麻混纺织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亚麻混纺织物杂质成分及去除方法
        1.2.1 半纤维素
        1.2.2 果胶
        1.2.3 木质素
        1.2.4 脂蜡质
    1.3 亚麻混纺织物煮练技术及煮练助剂
        1.3.1 精练剂
        1.3.2 螯合分散剂
        1.3.3 亚硫酸氢钠
    1.4 亚麻混纺织物漂白技术及氧漂稳定剂
        1.4.1 吸附型稳定剂
        1.4.2 螯合型稳定剂
        1.4.3 吸附螯合复合型稳定剂
        1.4.4 复配型稳定剂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亚氨基二琥珀酸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1.3 合成方法
        2.1.4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亚氨基二琥珀酸的合成原理
        2.2.2 亚氨基二琥珀酸合成工艺的优化
        2.2.3 亚氨基二琥珀酸的结构表征
        2.2.4 亚氨基二琥珀酸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螯合性能
        2.2.5 亚氨基二琥珀酸氧漂稳定性能的测试
        2.2.6 亚氨基二琥珀酸耐碱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药品
        3.1.2 试验仪器
        3.1.3 合成方法
        3.1.4 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合成工艺因素对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螯合、分散性能的影响
        3.2.2 共聚物的 FTIR-ATR 表征
        3.2.3 共聚物双氧水的稳定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制螯合剂在亚麻混纺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工艺及配方
        4.1.4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煮练工艺条件的优化
        4.2.2 自制螯合剂的应用
        4.2.3 自制螯合剂的复配
        4.2.4 无氯与常规前处理工艺的对比
        4.2.5 无氯前处理工艺条件对亚麻混纺织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对生物经济的基本认识
    1.1 生物经济产生的基础
        1.1.1 生命科学的进展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
        1.1.3 生物产业的产生
    1.2 生物经济的特征
        1.2.1 创新性
        1.2.2 三要素的密集性和四高一长性
        1.2.3 关联性和渗透性
        1.2.4 多样性和广泛性
        1.2.5 依赖性
        1.2.6 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1.3 生物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
        1.3.1 生物科技知识倍增法则
        1.3.2 生物经济的全球化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微小规模成反比法则
        1.3.3 逐渐加速的垂直成长速度法则
        1.3.4 生物经济资源可再生性法则
        1.3.5 生物经济的“人本化”考核体系法则
    1.4 生物经济的发展趋势
        1.4.1 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1.4.2 世界生物产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1.4.3 生物技术正在向工业领域拓展
        1.4.4 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1.4.5 生物产业由幼稚期进入成长期
        1.4.6 生物经济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仍来自于生物医药产业
        1.4.7 生物产业投资向好
        1.4.8 转基因产品在质疑反对中快速增长
        1.4.9 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
第2章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
    2.1 经济形态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
        2.1.2 生物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关系
        2.1.3 生物经济发展阶段及划分标准
    2.2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析
        2.2.1 生物经济的生产
        2.2.2 生物经济的交换
        2.2.3 生物经济的分配
        2.2.4 生物经济的消费
    2.3 生物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
        2.3.1 生物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3.2 生物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3.3 生物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2.4 生物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2.4.1 生物经济的作用
        2.4.2 生物经济的影响
第3章 国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
    3.1 北美地区
        3.1.1 美国
        3.1.2 加拿大
    3.2 欧洲地区
        3.2.1 基本概况
        3.2.2 各国概况
    3.3 亚太地区
        3.3.1 基本概况
        3.3.2 各国概况
    3.4 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
        3.4.1 古巴
        3.4.2 巴西
    3.5 对国外生物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总结
第4章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
    4.1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概况
        4.1.1 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效益大幅上升
        4.1.2 生物农业平稳增长
        4.1.3 生物能源产销平稳
        4.1.4 生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4.1.5 生物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4.1.6 投资增长强劲,发展后劲较足
        4.1.7 国际化步伐加快,出现新的亮点
        4.1.8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4.2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4.2.1 科技基础
        4.2.2 人才基础
        4.2.3 丰厚的资源基础
        4.2.4 广阔的市场基础
        4.2.5 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
    4.3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3.1 生物产业政策问题
        4.3.2 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没有建立
        4.3.3 体制、制度的缺陷
        4.3.4 对知识产权制度和标准化战略认识薄弱
        4.3.5 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
        4.3.6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4.3.7 生物科技人力资源短缺
        4.3.8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投资短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
        4.3.9 税收等政策不合理,生物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
        4.3.10 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益差,出口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4.3.11 政出多门,生物产业领导部门设置有待商榷
        4.3.12 市场机制失灵,宏观调控不利,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4.3.13 统计工作滞后
        4.3.14 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第5章 生物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1 理论性
        5.1.2 多目标性
        5.1.3 系统性
        5.1.4 科学性
        5.1.5 可操作性
        5.1.6 可比性
    5.2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5.2.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2.2 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说明和分析
    5.3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5.3.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
        5.3.2 实证分析
第6章 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模式
    6.1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
        6.1.1 工业化和生物产业化同步发展
        6.1.2 生物经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
    6.2 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
        6.2.1 高原模式
        6.2.2 发展沟域经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物产业的模式
    6.3 并购、合作发展模式
        6.3.1 国际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6.3.2 我国生物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6.3.3 企业并购合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6.3.4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并购合作步伐
    6.4 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4.1 实行集聚化是生物经济发展的最显着的特征
        6.4.2 生物产业集群的二个模式
        6.4.3 我国生物产业聚集式发展的意义
    6.5 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
    6.6 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
        6.6.1 企业带动的产、学、研、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2 技术先导型的学、研、产、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3 政府主导型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发展的模式
    6.7 “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6.8 国际合作发展模式
    6.9 我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6.9.1 细胞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模式
        6.9.2 生物技术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是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模式
        6.9.3 加强原始创新发展生物农业的模式
        6.9.4 加强集成创新,全面开发产业链,生物质资源多级生物利用、大循环模式
        6.9.5 生物医药引进吸收再创新,优先研发非专利药的发展模式
    6.10 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
        6.10.1 美欧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创新模式
        6.10.2 美欧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7章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7.1 生物产业立国战略
        7.1.1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生物产业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7.1.2 制定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的建议
    7.2 体制创新战略
        7.2.1 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7.2.2 创新所有制结构
        7.2.3 创新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
    7.3 技术创新战略
        7.3.1 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行动,创写“中国模式”新篇章
        7.3.2 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构筑国际一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7.3.3 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行动,加速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
        7.3.4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速原始创新
        7.3.5 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行动,加强自主创新
        7.3.6 实施“创新支撑保证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保证体系
    7.4 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
    7.5 人才战略
        7.5.1 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
        7.5.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7.5.3 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7.5.4 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
        7.5.5 发展生物经济,开辟科技人员与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
    7.6 资金战略
        7.6.1 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汲取国际金融风暴的教训,做好我国的金融创新工作
        7.6.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7.6.3 改善银行信贷支持,创新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模式,搭建多种形式融资平台
        7.6.4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7.6.5 建立风险投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业
    7.7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
    7.8 国际化战略
    7.9 其他对策建议
        7.9.1 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
        7.9.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7.9.3 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
        7.9.4 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阔叶木生物质精炼两种利用模式的研究 ——与碱法制浆相结合/转化制备生物乙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生物质资源与生物质能的现状与展望
        1.2.1 生物质、生物质能的概念
        1.2.2 生物质能与化石能源的区别
        1.2.3 全球森林资源现状
        1.2.4 国内外生物质资源与生物质能的利用与研究现状
        1.2.5 对生物质能利用的展望和意义
    1.3 “生物质精炼”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1.4 阔叶木在制浆造纸工业及“生物质精炼”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4.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1.4.2 速生材桉木在造纸工业中的重要性
        1.4.3 阔叶材在生物质精炼模式下的应用前景
    1.5 制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1.5.1 碱法制浆
        1.5.2 氧脱木素技术
        1.5.3 ECF和TCF漂白
    1.6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1.6.1 物理法
        1.6.2 化学法
        1.6.3 物理-化学法
        1.6.4 生物法
    1.7 木质纤维素转化为生物乙醇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桉木木片半纤维素预提取工艺的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木糖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戊糖相对提取率的计算
        2.2.2 碱预处理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2.3 水预水解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2.4 两种预处理方式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戊糖相对提取率两种测定方法的关系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
        3.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两种方法测定碱预提处理戊糖相对提取率结果之间的关系
        3.2.2 两种方法测定水预水解戊糖相对提取率结果之间的关系
        3.2.3 两种预处理方式下不同关系的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桉木木片水预水解反应历程的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应的预水解因子(P-因子)
        4.2.2 预水解因子与提取液中戊糖浓度和固形物含量的关系
        4.2.3 预水解因子与提取液中糠醛含量的关系
        4.2.4 提取液pH值及酸溶木素类物质含量与预水解因子的关系
        4.2.5 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色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纤维素提取液快速分析方法的建立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
        5.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提取液中糖类组分分析方法的确立
        5.2.2 酸性溶液中糠醛和羟甲基糠醛含量的测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纤维素预提取对阔叶木制浆漂白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
        6.1.1 实验原料
        6.1.2 仪器与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1(桉木)
        6.2.1 木片预处理的结果
        6.2.2 半纤维素预提取对木片及浆料纤维形态的影响
        6.2.3 半纤维素预提取对制浆结果的影响
        6.2.4 水预水解对纸浆可漂性的影响
        6.2.5 半纤维素预提取对浆料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6.3 结果与讨论2(美国混合阔叶木)
        6.3.1 木片及提取液化学组分分析
        6.3.2 水预水解对碱法制浆的影响
        6.3.3 水预水解对碱法浆ECF漂白的影响
        6.3.4 水预水解对浆料打浆性能的影响
        6.3.5 水预水解对漂后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6.3.6 用Win/GEMS软件进行过程模拟与成本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处理对木片及提取液相关性质的影响
    7.1 实验
        7.1.1 实验原料
        7.1.2 仪器与设备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预处理对木片化学组成的影响
        7.2.2 预处理对半纤维素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7.2.3 水预水解对木片中木素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7.2.4 水预水解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7.2.5 预水解前后木片的热化学性质
        7.2.6 预水解前后木片的扫描电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乙酸预处理对生物乙醇转化效率的影响
    8.1 实验
        8.1.1 实验原料
        8.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8.1.3 实验方法
    8.2 结果与讨论
        8.2.1 预处理提取液及浆料底物组分分析
        8.2.2 乙酸预处理条件对酶解糖转化率的影响
        8.2.3 PFI打浆转数对酶解糖得率的影响
        8.2.4 结合ZeaChem发酵模式的酶解
        8.2.5 酶解用浆料底物的表征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基因串联与β-甘露聚糖酶基因高效表达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露聚糖
        1.1.1 甘露聚糖的定义
        1.1.2 甘露聚糖的分布及应用
    1.2 甘露聚糖酶
        1.2.1 甘露聚糖酶系
        1.2.2 甘露聚糖酶的来源
        1.2.3 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1.2.4 甘露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
        1.2.5 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1.3 S-层蛋白质
        1.3.1 S-层蛋白的结构
        1.3.2 S-层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甘露聚糖酶基因和木聚糖酶基因串联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和载体
        2.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2.1.3 常用溶液及缓冲液
        2.1.4 培养基
        2.1.5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与纯化
        2.2.2 CXJZ95-198、CXJZ11-0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3 引物设计
        2.2.4 融合PCR
        2.2.5 基因串联体的克隆
        2.2.6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鉴定
        2.2.7 重组菌的酶活测定
    2.3 试验结果
        2.3.1 CXJZ95-198 和CXJZ11-01 基因组DNA 的检测
        2.3.2 木聚糖酶基因及甘露聚糖酶基因的PCR 扩增
        2.3.3 融合PCR 构建木聚糖酶双基因串联体
        2.3.4 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
        2.3.5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2.3.6 选择性平板鉴定阳性克隆
        2.3.7 重组菌的木聚糖酶酶活测定
    2.4 结论与讨论
        2.4.1 结论
        2.4.2 讨论
第三章 SOEing 法构建β-甘露聚糖酶高效表达体系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和载体
        3.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3.1.3 常用溶液及缓冲液
    3.2 试验方法
        3.2.1 CXJZ95-198 和苏云金芽孢杆菌CTC 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2 引物设计
        3.2.3 PCR 扩增
        3.2.4 SOEing 法构建slp-man 基因串联体
        3.2.5 slp -man 基因串联体的克隆
        3.2.6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3.2.7 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
        3.2.8 重组甘露聚糖酶活力测定
    3.3 试验结果
        3.3.1 S-层蛋白启动子序列及β-甘露聚糖酶基因ORF 的扩增
        3.3.2 SOEing 法构建slp –man 基因串联体
        3.3.3 slp –man 基因串联体的克隆与鉴定
        3.3.4 重组表达载体pET-28a+/slp –man 的PCR 鉴定
        3.3.5 选择性平板鉴定阳性克隆
        3.3.6 重组菌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测定
        3.3.7 slp –man 基因串联体DNA 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双基因串联体构建及其克隆取得初步成功
    4.2 β-甘露聚糖酶高效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以桉木为原料制备醋酸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醋酸纤维工业历史、现状与发展
    1.2 我国醋酸纤维工业现状与发展
    1.3 醋酸纤维现有的制备方法
        1.3.1 预水解
        1.3.2 硫酸盐蒸煮
        1.3.3 采用二氧化氯作漂白剂的多段漂白
        1.3.4 醋酸纤维片(CA)的研制
    1.4 桉木的现状及特性
    1.5 桉木现有的制浆方法
        1.5.1 桉木KP、KP+AQ和KP+AQ+ABS制浆
        1.5.2 桉木NaOH预处理后KP+AQ制浆
    1.6 桉木浆现有的漂白方法
    1.7 桉木醋酸纤维浆粕纯化的研究
        1.7.1 聚木糖酶在浆粕纯化中的应用
    1.8 问题的提出
    1.9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桉木制备醋酸纤维浆粕的制浆方法研究
    2.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化学组成分析
        2.2.2 桉木硫酸盐法制备浆粕的研究
        2.2.3 NaOH预处理制备桉木醋酸纤维浆粕的研究
    2.3 小结
3 桉木制备醋酸纤维浆粕的漂白工艺研究
    3.1 原料和实验方法
        3.1.1 原料
        3.1.2 漂白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D_1ED_2漂白对桉木醋酸纤维浆粕性能的影响
        3.2.2 D_1EpD_2漂白过氧化氢用量对桉木醋酸纤维浆粕性能的影响
        3.2.3 过氧化氢终段漂白对桉木醋酸纤维浆粕性能的影响
        3.2.4 氧脱木素及后续漂白对桉木醋酸纤维浆粕性能的影响
        3.2.5 D_1ED_2P漂白的桉木醋酸纤维浆粕红外分析
    3.3 小结
4 桉木醋酸纤维浆粕纯化处理工艺的研究
    4.1 原料和实验方法
        4.1.1 浆粕原料和木聚糖酶
        4.1.2 木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4.1.3 酶活性的测定
        4.1.4 铁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4.1.5 纯化方法
        4.1.6 分析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木聚糖酶纯化处理对桉木醋酸纤维浆粕性能的影响
        4.2.2 碱精制处理对桉木醋酸纤维浆粕性能的影响
        4.2.3 纯化处理前后的醋酸纤维浆粕的红外光谱比较
    4.3 小结
5 桉木浆粕醋酸化制备醋酸纤维的研究
    5.1 原料和实验方法
        5.1.1 桉木醋酸纤维浆粕
        5.1.2 分析方法
        5.1.3 X-射线衍射分析
        5.1.4 醋酸纤维红外光谱的测定
    5.2 结果和讨论
        5.2.1 活化对醋酸纤维性能的影响
        5.2.2 醋酸化对醋酸纤维性能的影响
        5.2.3 水解对醋酸纤维性能的影响
        5.2.4 熟成对醋酸纤维性能的影响
        5.2.5 沉淀和洗涤对醋酸纤维性能的影响
        5.2.6 浆粕活化的X-射线衍射
        5.2.7 浆粕活化的红外分析
        5.2.8 醋酸纤维的红外分析
        5.2.9 醋酸纤维的X-射线衍射
    5.3 结论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课题的创新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新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响应性光子晶体的液相芯片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D]. 栾成欣. 东南大学, 2019(05)
  • [2]恒前牙牙外伤的微创美学治疗[D]. 朱晓慧.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3]香菇C91-3抗肿瘤蛋白LFP91-3A2的分离纯化和基因克隆的研究[D]. 李星云. 大连医科大学, 2014(12)
  • [4]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体系构建[D]. 高海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2)
  • [5]落叶松CMP浆的改性研究[D]. 蒋彦庆.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7)
  • [6]前处理环保助剂研制及其在亚麻混纺织物中的应用研究[D]. 宿霞菲.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
  • [7]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D]. 李嘉. 吉林大学, 2010(05)
  • [8]阔叶木生物质精炼两种利用模式的研究 ——与碱法制浆相结合/转化制备生物乙醇[D]. 迟聪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
  • [9]基因串联与β-甘露聚糖酶基因高效表达体系构建[D]. 李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以桉木为原料制备醋酸纤维的研究[D]. 漆小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下一代催化漂白技术(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