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一、三维彩超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莹[1](2021)在《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3.0T MR平台,探讨GE乳腺动态增强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VIBRANT)的技术特点,对序列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关系,重点探讨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优化和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两方面。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并行采集技术和零点充填技术对成像质量的影像。选择乳腺病患者共70例,均为女性,并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使用并行采集(ARC)技术的动态增强扫描,B组为不使用ARC技术的动态增强扫描。计算两组的扫描时间、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信噪比和对比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比较A、B两组动态增强MR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分析其相关性。在保持其它参数一致的前提下,零点充填技术实验对ZIP1024和ZIP×2两个技术进行不同组合后进行比较研究:I组:同时使用ZIP1024和ZIP×2技术;Ⅱ组:只使用ZIP*1024技术;Ⅲ组:不使用ZIP技术。I、Ⅱ组分别扫描24个患者,Ⅲ组扫描26个患者。计算三组扫描时间、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信噪比和对比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第二部分,回顾性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关系,重点探讨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10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且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ADW4.6工作站,测量乳腺病灶最大径,选择增强效果最明显的图像与平扫图像进行减影,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得到乳腺3D-MIP图,分析肿瘤周围血管及两侧乳腺内血管情况,记录血管长度、内径及血管数目。MR检查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Discovery MR 750)。肿瘤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形态、大小、病灶边缘、肿块边缘强化、动力学曲线、瘤周血管征、患侧乳腺血管增多征,分析这些指标与各预后因素(ER、PR、HER-2)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并行采集技术实验中,A组平均扫描时长为7分30秒,B组平均扫描时长为12分38秒,A组扫描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28.37和29.45;A组和B组的图像对比度分别为0.72和0.75。两组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动态增强MRI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3.3%,准确性为95.2%,B组动态增强MRI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2%,准确性为90%,两组病例动态增强MRI对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点填充技术实验中,I组图空间分辨率和像信噪比最高(Voxel size=0.25,SNR=61.12),II组图像次之(Voxel size=0.49,SNR=35.20),III组图像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最差(Voxel size=1.58,SNR=28.91)。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Ⅲ组之间信噪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组和Ⅲ组之间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III组图像的对比度分别为0.76、0.75、0.73。三组图像对比度之间两两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各预后因素研究中102例乳腺癌肿瘤形态肿块型90例,非肿块型12例。病灶直径范围为0.5cm-5.6cm,其中病灶大小≥2cm的66例,<2cm的36例。肿块边缘毛刺状的64例,边缘为其他的38例。动态增强扫描中,边缘强化的40例,其他强化形式的62例。TIC上升型(Ⅰ)、平台型(Ⅱ)、流出型(Ⅲ)分别为4例、19例、79例。检查结束后对增强图像进行后处理,周围血管征阳性和阴性分别45例和57例,患侧血管增多征61例,没有增加41例。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中,80例为浸润性癌,20例导管内癌,1例左乳黏液癌,1例左乳梭形细胞化生性癌伴癌组织大片坏死。乳腺癌患者中84例有明确病理分级:Ⅰ级10例,Ⅱ级30例,Ⅲ级44例,余18例无明确的病理分级。ER阳性74例,阴性28例。PR阳性56例,阴性46例。Her-2低表达66例,过表达36例。通过统计学分析,肿瘤形态与肿瘤周围血管征存在相关性,与患乳血管增多征不相关;肿瘤大小与瘤周血管征、患乳血管增多征均存在相关性;肿瘤边缘是否毛刺、肿瘤边缘强化是否高于内部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各预后因素(ER、PR、Her-2)无明显相关性;时间信号曲线与病理分级有相关性,与ER、PR、HER-2无相关性;乳腺癌的周围血管征与免疫组化ER、PR、HER-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血管增多征与ER、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ER-2、组织病理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并行采集技术的VIBRANT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显着缩短扫描时间的前提下并不影响其诊断效能。在技术上同时应用ZIP1024和ZIP×2技术能提高图像空间分辨力和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患侧乳腺血管增多和瘤周血管征阳性与乳腺癌预后因素存在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马英汉[2](2021)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并将其与病理学进行比较,以研究和评价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通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01-2019.11的110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均采用乳腺彩超、乳腺增强CT、乳腺增强MRI、乳腺轴斜位钼靶,回顾分析此110例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特点与临床一般资料,将收集到的影像学资料与该患者的病理诊断及病理的分子分型进行统计。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24.0版本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两两相关性分析采用连续校正X2检验或X2检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再次进行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0例患者中,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77例(70%),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33例(30%),其中彩超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有67名,增强CT提示有74名,增强MRI提示有67名,钼靶提示有63名,联合使用提示有97名,所有的患者病理分子分型均进行统计,ER阳性患者有77名,PR阳性患者有79名,Her-2扩增患者有28名,Ki-67≤14%的患者有26名。以上因素采用连续校正X2检验或X2检验提示:彩超,增强CT,增强MRI,DR与病理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以上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乳腺增强CT与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相关(P≤0.05),且乳腺增强CT的灵敏度,特异性最强。结论:乳腺彩超、增强CT、增强MRI、DR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评估是判断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有效方法,其中乳腺增强CT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存在相关性,对乳腺癌的手术选择,预后及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徐红丽[3](2020)在《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视觉分析法与半定量分析法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显像中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评价乳腺癌原发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of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联合乳腺彩超、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提高18F-FDG PET-CT检查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95例乳房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295例患者同时行乳腺彩超检查,其中286例患者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所有乳房肿块的患者通过空芯针穿刺活检术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范围包含乳房原发病灶、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脏器。半定量分析法测量乳房肿块及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的SUVmax,视觉分析法以健侧乳房的摄取为对比。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及ALN转移的诊断效能,确定SUVmax诊断阈值。计算18F-FDG PET-CT检查在钼靶X线、乳腺彩超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and reporting data system,BI-RADS)不同分级中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286例行乳腺彩超彩超、钼靶X线及PET-CT检查的乳腺肿块患者,结合病理结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对乳腺癌及乳腺癌ALN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分析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将出现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再与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入组的295例患者中,以病人为单位诊断乳腺癌,PET-CT视觉分析法诊断乳腺癌原发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6.67%、85.22%、91.10%、94.23%、92.20%;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确定SUVmax最佳诊断阈值为3.20,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11%、79.13%、87.23%、85.05%、86.44%。两种方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T视觉分析法诊断乳腺癌ALN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6.84%、93.27%、90.41%、90.65%、90.56%;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确定SUVmax最佳诊断阈值为2.18,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2.90%、94.23%、91.30%、88.29%、89.44%。应用Mc Nemar检验分析视觉分析法与半定量分析法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原发病灶SUVmax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SUVmax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SUVmax与Ki67呈正相关(p<0.05),且Ki67高表达组(Ki67>20%)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低表达组(Ki6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的0.0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P53基因表达阳性与表达阴性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的SUVmax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T检查对于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结果提示BI-RADS 4A类及4B类的患者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低于BI-RADS 4C类及5类的患者。乳腺彩超、钼靶X线及PET-CT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PET-CT联合乳腺彩超检查可提高乳腺癌ALN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钼靶X线并未提供帮助。结论(1)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乳腺癌分期及全身状况的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SUVmax与乳腺癌的部分病理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乳腺彩超、钼靶X线及PET-CT检查在诊断乳腺病变中各有利弊,对于部分病变鉴别存在困难时,应仔细分析三种检查中的病变特点,结合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杜惠军[4](2020)在《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结合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从形态学、DWI及DCE-MRI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乳腺占位良恶性进行分析,以及通过核磁各参数与高频彩超对诊断乳腺占位良恶性效能的比较。2.探讨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在Her-2基因过度表达型与非过度表达型乳腺癌相关参数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确认的乳腺占位患者64例,其中良性病变34例,恶性病变30列,观察病灶边缘、强化方式,测量的弥散成像相关指标有ADC值、EADC及MRI动态增强扫描相关参数SLOPE、SER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探讨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边缘及相应测量指标的关系,观测值对判断病灶良恶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恶性者根据基因型分为14例Her-2过度表达型与16例非Her-2过度表达型,比较ADC值、SLOPE、SER等指标。结果:1.根据病理结果良性有34例,恶性有30例。经过测量良恶性的ADC值、EADC值、SLOPE、SER分别为1.56±0.31,1.01±0.201;0.30±0.07,0.40±0.08,1.80±0.67,2.50±0.93;0.56±0.20,1.24±0.14,其中ADC值、SLOPE、SER对良恶性判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中Her-2过度表达型与非Her-2过度表达型ADC值、SLOPE、SER分别为0.956±0.102,1.194±0.242;2.577±0.980,2.061±0.880;1.164±0.074,0.783±0.395,ADC值对Her-2是否过度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C值与Her-2过度表达成负相关(r=-0.446,P=0.043)。3.以TIC、TIC与SLOPE联合、高频彩超分别判断占位的良、恶性,灵敏度分别为0.933、0.722、0.821,特异度分别为0.618、0.735、0.777,KAPPA值分别为0.539、0.598、0.592,与病理的诊断结果呈中等一致;以ADC值单独作为诊断标准、动态增强与ADC值联合诊断,判断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灵敏度分别为0.852、0.852,特异度为0.784、0.903,KAPPA值为0.623、0.781,与病理的诊断结果呈高度一致;以高频彩超与多参数磁共振联合诊断,灵敏度0.967,特异度为0.882,KAPPA值等于0.875,曲线下面积则为0.940,与病理的诊断结果达到基本一致。结论:形态学特征、ADC值、早期增强率、信号增强率可有效的判断乳腺占位的良恶性;ADC值对判断Her-2基因过度表达具有参考价值,但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结论尚不统一;多参数及多方式的联合诊断对乳腺占位的良恶性判断均具有较高价值。

刘畅[5](2019)在《基于PMUT线阵柱形运动的乳腺超声CT系统设计及成像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精确诊断可将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95%以上,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应用的X-钼靶、MRI、B型超声等影像手段都无法满足对乳腺癌早期筛查的需求。而超声CT技术具有不受断层面上下组织干扰、穿透特性好和成像分辨率高的优势,成为乳腺癌早期精确诊断最有希望的影像学手段。但是国外已见报道的超声CT设备,均采用传统的压电超声换能器。因此,为解决高密度环形阵列加工工艺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亟需发展一种低成本、舒适、安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乳腺癌诊断设备以实现对乳腺癌的早期精确诊断,这也是乳腺癌诊断学研究的方向和趋势。超声换能器的配置方案和有效的图像重建算法是实现乳腺超声CT成像系统研制的基础。本文重点研究基于微机械压电超声换能器(Piezoelectric Micro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PMUT)阵列的新型超声换能器配置方案,开展新型的乳腺超声CT系统研制,以及相应的乳腺超声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并获得高分辨率的乳腺超声成像。(1)针对乳腺软组织的特殊性,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PMUT线阵柱形运动的三维乳腺超声CT系统。其特点是将四个1×128 PMUT阵列垂直交叉90度安装在亚克力夹具上,其阵列长度与圆轴线平行,包围乳腺组织,实现柱面式、非接触式检测。该系统能够同时采集反射信号和透射信号,检测孔径为Ф18 cm×13 cm。搭建系统样机平台,依据系统平台的特点,提出基于圆周扫描的乳腺超声断层成像算法,利用乳腺模型I(有一个5 cm的肿块在中心处)进行实验分析,进行系统样机的初步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检测到内部肿块大小、位置和轮廓,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算法的有效性。(2)超声波与乳腺组织相互作用会发生复杂的散射机制,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时间增益补偿技术的乳腺超声断层成像算法,克服超声信号的衰减问题。在圆周扫描算法础上,采用频谱互相关法对衰减系数进行自动评估,结合TGC技术实现对脉冲回波信号的补偿。并利用Field II进行仿真分析,给出具体的算法流程。同时,利用乳腺模型I进行水平切片成像质量的量化与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PSNR提高了34.6%,RMSE降低了49.3%,有效地提升对内部肿块的检测能力。(3)为了克服二维超声图像序列不利于全面直观的观察病理组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柱形扫描的多视角乳腺超声断层成像算法。采用以FPGA为核心的动态聚焦技术,结合所设计的柱形扫描检测方案,以间隔2度为例,将超声换能器旋转90度,得到乳腺模型的体数据,并进行数据重组。结合B型扫描算法、圆周扫描算法和体绘制成像算法,实现垂直切片成像、水平切片成像和三维成像。利用乳腺模型II(内部有一个2 cm的肿块和六个1 cm的肿块分别在中心处和在浅表处)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能够直观准确地检测到肿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和轮廓,甚至可以看到注射针孔的影像。此外,从胸壁到乳头的整个乳腺轮廓清晰可见,系统的检测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4)反射式成像有利于病变组织形态轮廓的检测,而透射式成像易于分辨病变组织内部信息的差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可旋转的相对PMUT线阵的直线轨迹乳腺超声断层成像算法,融合B型超声图像,获得更为丰富的乳腺病变组织信息。利用所设计的空间复合图像重建测试方案,建立沿PMUT线阵运动的等距扇形束成像坐标系。并利用MATLAB建立数字乳腺模型,包括脂肪、腺体、囊肿、纤维瘤、癌症和钙化点等组织类型,对不同重建方案下的成像质量进行量化与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重建乳腺病变组织的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并对内部结构和病变边缘进行评估,有效改善有限角度下重建图像沿深度方向存在的伪像干扰,提高感兴趣区域(ROI)的重构性能。

倪暾[6](2019)在《乳腺包块BI-RADS分级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包块彩超声像图改变及BI-RADS分级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超声科检查出70例乳腺包块的病例,总结包块典型声像图表现,并对其进行BI-RADS分级,检索乳腺包块病理诊断结果,找出之间的关系,证实彩超技术以及BI-RADS分级在乳腺包块良恶性鉴别诊断过程中的价值。结果:在本研究中,运用超声技术检出乳腺包块共计70例,其术后病理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34例、导管原位癌8例、导管乳头状癌4例、乳腺腺病13例、乳腺纤维腺瘤8例、乳腺囊肿3例。乳腺包块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依据乳腺包块的超声声像图改变,超声初步诊断为乳腺癌43例,与病理结果对比,乳腺癌超声符合率达93%;乳腺包块的超声BI-RADS分级5级共计23例,病理诊断是乳腺癌的22例,阳性预测值高达96%;4c级13例,病理证实乳腺癌共计11例,阳性预测值达85%;10例4b级,阳性预测值50%;17例4a级,阳性预测值35%;7例3级,阳性预测值29%。结论:乳腺超声BI-RADS分级对乳腺包块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各项典型声像图表现与乳腺病理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程兰兰[7](2019)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乳腺疾病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高。目前为止,应用于乳腺疾病的筛查及诊断方法有很多种,临床上常常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含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或称全视野数字化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ography,FFDM)、B超、MRI检查,然而这些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点,比如灵敏度或者特异度方面有各自的局限,有待一种新的检查技术的改进和提升。近年来,数字摄影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并且不断呈现出各种新技术,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其中的一项乳腺摄影新技术,经过国外许多学者对该技术的前瞻性研究,证明DBT在乳腺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准确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这项技术尚未在中国广泛使用。在乳腺各类型疾病中,肿块是最多见的临床首发症状,亦是乳腺疾病最基本的影像学征象,良性及恶性病变均可以肿块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主要对比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选取71例乳腺肿块型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且术前均接受FFDM、DBT、B超、MRI检查。对上述4种检查方法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照2013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所见病灶给予规范分类。基于最终病理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上述4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Z检验分别比较DBT与FFDM、B超、MRI的统计学差异。分别记录同一患者相同压迫条件下FFDM及DBT拍摄时的平均腺体吸收剂量(Average Glandular Dose,AGD),并利用t检验比较2种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71例患者均为单乳单发病灶,共发现7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44个,恶性病灶27个。FFDM、DBT、B超、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3、0.869、0.697、0.818;成对比较后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FFDM和B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与MRT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T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两者均较MRI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双体位的AGD高于单纯FFD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种方法的AGD均小于美国放射学会乳腺摄影质量标准(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MQSA)规定的单次最大辐射剂量(3m Gy)。结论与FFDM及B超检查相比,DBT可显着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与MRI相比,诊断效能相当,但其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MRI。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可靠的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DBT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宋佳[8](2019)在《乳腺癌的磁共振征象与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乳腺癌的磁共振征象与分子标记物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导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选择和预估疗效及预后,探讨磁共振检查在乳腺癌中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通过对2017年1月-2018年10月首诊于唐山妇幼保健院的5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MRI影像及病理诊断、免疫组化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取病例均住院手术治疗,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均行免疫组化分子标记物ER、PR、HER-2、Ki67检测。分析乳腺癌恶性征象(分叶、毛刺、不均匀强化)与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恶性征象(分叶、毛刺、不均匀强化)与分子分型各类型之间的关系,恶性征象(分叶、毛刺、不均匀强化)与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恶性征象(分叶、毛刺、不均匀强化)与免疫组化ER、PR、HER-2、Ki67各项指标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与ER、PR由弱到强的表达分布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1毛刺组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有毛刺组43例中,Luminal A型11例,Luminal B型25例,HER-2过表达型6例,三阴型1例;无毛刺组16例,Luminal A型2例,Luminal B型4例,HER-2过表达型4例,三阴型6例,毛刺组间各分子分型组间表达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毛刺组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毛刺组中转移19例,转移率为44.19%,无毛刺组中转移2例,转移率为12.50%,毛刺组间转移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毛刺组与ER的关系:有毛刺组中ER阳性表达人数35例,ER阳性表达率为81.40%,ER阴性人数8例,ER阴性表达率18.60%;无毛刺组中ER阳性表达人数6例,ER阳性表达率为37.50%,ER阴性人数10例,ER阴性表达率62.50%,两组之间ER表达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毛刺征组中ER(-)8例,所占比例18.60%;ER(+)1例,所占比例2.33%;ER(++)6例,所占比例13.95%;ER(+++)28例,所占比例65.12%;无毛刺组中ER(-)10例,所占比例62.50%;ER(+)0例,所占比例0.00%;ER(++)1例,所占比例6.25%;ER(+++)5例,所占比例31.25%,毛刺的表达率与ER表达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均匀强化组与HER-2、Ki67的关系:不均匀强化组40例,其中HER-2阳性17例,HER-2阳性表达率为42.50%,HER-2阴性23例,HER-2阴性表达率57.50%,均匀强化组19例,其中HER-2阳性2例,HER-2阳性表达率为10.53%,HER-2阴性17例,HER-2阴性表达率89.47%,不均匀强化组间HER-2阳性、阴性的表达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匀强化组中Ki67高表达39例,Ki67高表达率为97.50%,Ki67低表达1例,Ki67低表达率2.50%,均匀强化组中Ki67高表达13例,Ki67高表达率为68.42%,Ki67低表达6例,Ki67低表达率31.58%,不均匀强化组间Ki67高低表达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叶征象与分子标记物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差异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毛刺征象出现时分子分型中Luminal A与Luminal B型更常见,无毛刺征象时三阴型乳腺癌更多见,不同类型分子分型的化疗方案不同,毛刺组的ER表达率大于无毛刺组,且ER由弱到强分布趋势与毛刺征象有关系,毛刺阳性表达率越低,ER表达越弱,毛刺的阳性表达率越高,ER表达越强,当ER表达越强时,说明内分泌治疗效果更好或更适应内分泌治疗,希望这在临床上化疗方案的制定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毛刺组相对无毛刺组可能会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也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时重要参考因素。2不均匀强化的患者的HER-2阳性表达几率更高;不均匀强化的患者的Ki67高表达几率更高;HER-2阳性表达、Ki67高表达预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参考因素。3分叶征象未见与分子标记物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图6幅;表14个;参54篇。

席剑雾,金秋龙,曹阳[9](2018)在《高频二维 三维彩超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频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012016-06在无锡惠山区人民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均有钼靶和超声影像资料,并经手术和临床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5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X线钼靶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线钼靶单独诊断乳腺癌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4.74%和76.27%,均显着低于联合诊断93.22%的阳性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诊断乳腺癌阳性符合率得到显着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龙华,杜朝晖,易宜杰,谢琳瑛,李敏,杨井岗,杜朝阳[10](2015)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95例高度疑诊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应用Philips5000型彩超声诊断仪行高频彩超检查。比较两者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21%(96/114),高频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21%(96/114),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两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95.61%(109/114),与单独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较单独应用高频彩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相当,但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显着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度。

二、三维彩超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彩超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PARTⅠ 乳腺MRI动态增强的技术优化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及扫描技术
        2.3 图像观察与分析
    3 结果
        3.1 并行采集技术
        3.2 零点充填技术及图像质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MRI扫描设备与序列参数的基本条件
        4.2 MRI乳腺脂肪抑制序列的选择
        4.3 MRI图像质量评价
        4.4 乳腺MRI动态增强序列提高扫描速度的参数优化
        4.5 乳腺MRI动态增强序列提高分辨力的参数优化
    5 结论
PARTⅡ 乳腺MRI动态增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及扫描技术
        2.3 图像观察与分析
        2.4 病理分析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乳腺癌MRI平扫、动态增强后的磁共振征象
        3.2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3.3 统计学结果
    4 讨论
        4.1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
        4.2 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4.3 正常乳腺与乳腺癌的血管特征
        4.4 肿瘤的形态、大小与血供的相关性分析
        4.5 肿瘤边缘、肿瘤强化特征与病理学分级及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关系
        4.6 TIC与病理学分级及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关系
        4.7 乳腺癌相关MRI血管特征与病理学分级及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关系
        4.8 推荐采用的乳腺MRI检查方法
        4.9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插图
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综述 基于MRI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分析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收集方法
    2.2 数据处理
        2.2.1 临床相关因素的选择
        2.2.2 临床相关因素的分组
        2.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多因素分析
    3.3 各项检查与病理对照
    3.4 四种影像学的ROC曲线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影像学检查评估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查方法及图像分析
    3.3 病理分析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
    4.2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
        4.2.1 视觉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计算)
        4.2.2 半定量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计算)
        4.2.3 两种诊断方法分析比较
    4.3 ~(18) F-FDG PET-CT检查对于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与其最大直径的关系(以患者为单位计算)
    4.4 乳腺癌原发灶的SUVmax与病理相关参数的关系
    4.5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癌分期及分子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4.6 ~(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
        4.6.1 视觉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
        4.6.2 半定量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
        4.6.3 两种诊断方法分析比较
    4.7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 BI-RADS不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4.7.1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彩超BI-RADS不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4.7.2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钼靶X线 BI-RADS不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4.8 乳腺彩超、钼靶X线、~(18)F-FDG PET-CT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乳腺癌原发灶及ALN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4.8.1 乳腺彩超、钼靶X线、~(18)F-FDG PET-CT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诊断价值
        4.8.2 乳腺彩超、钼靶X线、~(18)F-FDG PET-CT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ALN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4.9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原发灶及ALN转移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
    5.2 ~(18) F-FDG PET-CT检查的SUVmax与病理相关参数的关系
    5.3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
    5.4 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 BI-RADS分级与~(18)F-FDG PET-CT显像的关系
    5.5 ~(18) F-FDG PET-CT、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联合应用对于乳腺癌原发灶及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价值
    5.6 ~(18) F-FDG PET-CT检查诊断乳腺癌原发灶及ALN转移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相关分析
    5.7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诊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结合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检查方法
        2.2 内容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基于PMUT线阵柱形运动的乳腺超声CT系统设计及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CT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
    1.3 本文的总体研究方案及内容安排
2.超声成像的理论基础
    2.1 超声波的理论基础
        2.1.1 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
        2.1.2 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
        2.1.3 压电超声换能器
        2.1.4 阵列声源的辐射声场
    2.2 超声成像系统的分辨力
        2.2.1 空间分辨力
        2.2.2 对比分辨力
        2.2.3 时间分辨力
    2.3 本章小结
3.基于PMUT线阵柱形运动的三维乳腺超声CT系统
    3.1 乳腺超声CT系统设计
    3.2 乳腺超声CT系统实现
        3.2.1 超声换能器配置方案
        3.2.2 多通道超声信号发射/采集电路系统
        3.2.3 系统初步样机集成
    3.3 系统平台的性能测试
        3.3.1 圆周扫描测试方法
        3.3.2 自适应时间增益补偿原理
        3.3.3 乳腺超声断层图像重建算法
        3.3.4 乳腺模型的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基于柱形扫描的多视角乳腺超声断层成像技术
    4.1 数字波束合成技术
        4.1.1 声束偏转聚焦
        4.1.2 幅度变迹技术
    4.2 动态聚焦技术
        4.2.1 动态聚焦技术的实现过程
        4.2.2 线阵换能器延时数据计算
        4.2.3 利用FPGA实现逐点聚焦算法
    4.3 多视角乳腺超声断层成像技术
        4.3.1 柱形扫描检测方案
        4.3.2 垂直切片成像的算法研究
        4.3.3 水平切片成像的算法研究
        4.3.4 三维成像的算法研究
    4.4 利用乳腺模型进行系统论证
        4.4.1 垂直切片成像
        4.4.2 水平切片成像
        4.4.3 三维成像
        4.4.4 临床前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基于直线轨迹的乳腺超声断层成像算法
    5.1 中心切片定理
    5.2 图像重建测试方案
        5.2.1 等距扇形束扫描方式
        5.2.2 可旋转线阵的空间复合重建测试方案
    5.3 图像重建算法
        5.3.1 声速与声衰减重建
        5.3.2 基于直线轨迹的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
    5.4 图像重建算法仿真验证
        5.4.1 数值乳腺模型的仿真步骤
        5.4.2 量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乳腺包块BI-RADS分级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包块超声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FFDM及 DBT乳腺平均腺体吸收剂量分析
    2.5 病理组织学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手术病理诊断
    3.2 FFDM、DBT、B超、MRI对乳腺肿块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及与病理结果对照
    3.3 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对比及分析
    3.4 FFDM及 DBT乳腺平均腺体吸收剂量对比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癌的发展现状、临床基础及影像学表现
    4.2 DBT技术产生的背景及成像原理
    4.3 DBT在乳腺癌诊断和评估方面的应用
    4.4 DBT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4.5 加入DBT后对乳腺病变BI-RADS分类的影响
    4.6 关于DBT辐射剂量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DBT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及相关解决办法
    4.8 DBT技术的发展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乳腺癌的磁共振征象与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1 研究对象及相关临床资料
        1.1.2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实验分组
        1.1.3 实验设备、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磁共振征象与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
        1.2.2 磁共振征象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
        1.2.3 磁共振征象与ER、PR、HER-2、Ki67 之间的关系
        1.2.4 磁共振征象与ER、PR由弱到强分布趋势的关系
    1.3 讨论
        1.3.1 分叶征象与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1.3.2 毛刺征象与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1.3.3 不均匀强化与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乳腺癌的MRI征象与分子分型、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意义
    2.1 彩超、钼靶及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地位
        2.1.1 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
        2.1.2 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
        2.1.3 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
    2.2 乳腺癌恶性征象的意义
        2.2.1 乳腺癌分叶征的意义
        2.2.2 乳腺癌毛刺征的意义
        2.2.3 乳腺癌肿块不均匀强化的意义
    2.3 乳腺癌中ER、PR、HER-2、Ki67 指标的意义及分子分型
        2.3.1 ER、PR、HER-2 以及Ki67 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2.3.2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2.4 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2.5 乳腺癌MRI的征象与ER、PR、HER-2、Ki67 的关系
        2.5.1 分叶征与ER、PR、HER-2、Ki67 的关系
        2.5.2 毛刺征与ER、PR、HER-2、Ki67 的关系
        2.5.3 不均匀强化与ER、PR、HER-2、Ki67 的关系
    2.6 乳腺癌MRI的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7 乳腺癌基本治疗方法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频二维 三维彩超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二维加三维超声、X线钼靶、二者联合检查乳腺癌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2 二维加三维超声、X线钼靶、二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数值比较
3 讨论

(10)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
        1.2.2高频彩超检查
    1.3 观察指标
        1.3.1 DCE-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标准
        1.3.2 高频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2.2 高频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2.3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两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四、三维彩超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D]. 肖莹. 汕头大学, 2021(02)
  • [2]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D]. 马英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D]. 徐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4]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结合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 杜惠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基于PMUT线阵柱形运动的乳腺超声CT系统设计及成像算法研究[D]. 刘畅. 中北大学, 2019(02)
  • [6]乳腺包块BI-RADS分级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D]. 倪暾.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7]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对比研究[D]. 程兰兰.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乳腺癌的磁共振征象与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D]. 宋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高频二维 三维彩超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 席剑雾,金秋龙,曹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05)
  • [10]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龙华,杜朝晖,易宜杰,谢琳瑛,李敏,杨井岗,杜朝阳. 中国医学创新, 2015(23)

标签:;  ;  ;  ;  ;  

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