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谱分析

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谱分析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图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子洵,华之卉,韩晟,陈楠[1](2022)在《痰热清注射液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以临床常用痰热清注射液为例,探索中成药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价值的研究开发以及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法 基于系统检索文献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研究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基本方法,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痰热清注射液进行评价。结果 痰热清注射液有效成分和在说明书适应症上的药理作用明确,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药品质量有保障。在其他中药注射剂方案对比中部分适应症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结果并不一致。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证据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药理机制挖掘、临床扩展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个体精准用药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牟梓君[2](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寸月娥[3](2021)在《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上海市某区域2019年3月-8月综合ICU CRKP的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并建立综合ICU患者感染CRKP的风险因素模型,为临床有效监测并精准预防控制区域内CRKP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提供科学依据。2.分析2019年3月-8月区域所有综合ICU分离出的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3月-8月上海市某区5所综合ICU患者的病史资料和ICU监测日志,剔除重复入院患者信息,利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感染CRKP的影响因素,再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区域综合ICU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2.收集2019年3月-2019年8月上海市某区5所综合ICU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非重复的CRKP,描述菌株的标本类型、医院分布等情况。所有菌株均经过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复核。利用表型试验对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筛选,利用PCR技术检测CRKP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KPC、bla NDM、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OXA-23和bla GES)并筛查出其中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对PCR扩增结果为阳性的菌株,送至生物公司测序。3.采用MLST扩增肺炎克雷伯菌的7个管家基因(gap A、inf B、rpo B、mdh、ton B、pgi及pho E)并测序;利用PFGE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1.2019年3月-2019年8月目标区域的5所医院的综合ICU共收治患者2462例,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460例,其中在医院内感染CRKP的患者共42例,感染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住ICU天数、留置中心静脉管天数、气切插管天数、留置导尿管天数、APACHEⅡ评分、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其他感染等因素不同的患者发生CRKP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5、43.181、378.825、282.237、155.560、48.483、212.526、435.325、143.572、16.74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5、留置中心静脉管>7天、有其他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该区域综合ICU患者发生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CRKP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回归方程=(APACHEⅡ评分>15)×2.464+(留置中心静脉管>7天)×2.817+其他感染×4.690+(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3.34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857。2.2019年3月-8月共分离到101株医院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共筛查出50株CRKP(其中8株为不同患者的重复菌株)。临床分离出的CRKP主要从痰液(71%,30/42)、尿液(21%,9/42)、血液(5%,9/42)及其他(2%,1/42)中检出。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耐药表型筛选结果表明35株菌为碳青霉烯酶阳性,28株菌为金属酶阳性,16株菌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其中1株金属酶阳性菌株与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重合。耐药基因扩增结果显示,bla KPC阳性率为83.3%(35/42)、bla OXA-23阳性率为14.3(6/42)、bla NDM阳性率为2.4%(1/42),G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GES并未检出。此外,有5株同时检出bla KPC和bla OXA-23,有1株同时检出bla KPC和bla NDM。3.PFGE结果将CRKP菌株分为12个型别,其中Ⅰ型有12株,主要分布在C医院(7株)和D医院(4株);Ⅱ型有7株,分布在B医院(4株)和E医院(2株);Ⅲ型有6株,Ⅳ型、Ⅴ型各3株,均分布在B医院;Ⅵ型有2株,分布在A医院,Ⅶ型有2株,B医院和C医院各1株;Ⅷ型有2株,分布在B医院;Ⅸ型有2株,分布在C医院;其余型别各1株(B医院2株,C医院1株);表现出了遗传的多样性。MLST结果显示,该区域主要流行的型别为ST11(28株),其次为ST15(6株),还有几株其他型别散在分布,同时检测出了新的ST型。结论:1.年龄、入住ICU天数、APACHEⅡ评分、留置导尿管天数、留置中心静脉管天数、气管插管天数、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有其他感染是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这些因素拟合出的CRKP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从而对评估入住综合ICU患者的感染CRKP的风险预测提供临床应用价值。2.上海市该区域综合ICU患者CRKP的感染率为2.9%,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碳青霉烯酶,可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以bla KPC为主。3.在同一个院内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出现同一克隆株的暴发流行,也有散在分布的型别。不同医院之间存在相同的ST型别和PFGE型别,这表明可能存在医院之间的克隆传播。

刘鑫[4](2021)在《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引起坏死性肺炎、肝脓肿,以及呼吸道、泌尿道、伤口和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为条件致病菌,它是肠道及泌尿系统中正常菌群,机体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调时会引起各种炎症。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KP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噬菌体是一种病毒,它侵染并杀灭细菌。噬菌体作为一种抗菌物质,可以特异性识别宿主菌并对其进行裂解。本研究包括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纯化、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噬菌体全基因组分析。结果分离纯化出6株肺炎克雷伯菌。经检测,这6株KP均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基因组中均携带如I型菌毛相关基因fim、wab G基因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且这6株分离菌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均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以这6株KP作为宿主菌,经污水富集法从未经处理的医院废水中分离筛选出2株裂解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ABTNL-1、ABTNL-2。经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噬菌体ABTNL-1、ABTNL-2能裂解两株及以上细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这两株噬菌体形态学均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通过测定最佳感染复数,噬菌体ABTNL-1和ABTNL-2的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1和1;通过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噬菌体的裂解能力,ABTNL-1和ABTNL-2的潜伏期分别为30 min和40 min,裂解量分别为200 PFU/cell和150 PFU/Cell;2株噬菌体对氯仿均不敏感;在0℃至40℃时,两株噬菌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维持较高的效价,达到50℃后,噬菌体ABTNL-1失去活性,噬菌体ABTNL-2活性降低,当温度达到60℃时,两株噬菌体均失去活性;在中性pH时稳定,在过酸或过碱的条件下失去活性;单一噬菌体在不同感染复数下均能抑制宿主菌增长,但在5 h后细菌数量上升,推测可能产生噬菌体抗性菌株;采用噬菌体鸡尾酒在抑制宿主菌细胞生长方面更有效,且噬菌体抗性菌株出现的时间为10 h。噬菌体全基因组通过蛋白酶K/SDS方法获得,进行高通量二代测序,获得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进行分析。噬菌体ABTNL-1、ABTNL-2均为双链线性DNA:噬菌体ABTNL-1、ABTNL-2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12841和49159 bp,GC含量分别为45.54%和51.03%,t RNA数目分别为25和0。基因组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噬菌体ABTNL-1、ABTNL-2分别含有144和77个ORFs,具有已知功能的ORFs数目分别是55和36个。经过比对,这2株噬菌体基因组中均不含溶原基因、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证明这2株噬菌体在基因水平上的安全性。通过末端酶大亚基和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建立进化树。结果显示,噬菌体ABTNL-1与Demerecviridae亚科,Sugarlandvirus属的噬菌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噬菌体ABTNL-2与Drexlerviridae亚科,Webervirus属的噬菌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本研究筛选裂解性噬菌体,旨在杀灭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并研究其特征,并对基因组进行分析,为将噬菌体应用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奠定基础。

赵颖[5](2021)在《鲍曼不动杆菌1053荚膜三糖重复片段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其分布广泛,可引起医院、社区以及与战争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多种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对免疫系统完整的宿主影响甚微,但对免疫防御欠佳的宿主来说,其感染可能是致命的。鲍曼不动杆菌营养需求简单,并且对紫外线及多种消毒剂有较强的耐受力,因此有强大的环境生存能力,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挑战。目前,临床治疗有抗生素治疗或联合用药治疗。由于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新型抗生素发展缓慢,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来对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接种疫苗是对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减轻临床经济负担的适当有效办法。荚膜多糖(Capsularpolysaccharides,CPSs)是鲍曼不动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研究表明,CPS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因此可以利用其免疫原性,从而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糖缀合物疫苗来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本论文基于鲍曼不动杆菌1053荚膜多糖结构,首次以化学方法对其寡糖重复片段的三糖半抗原进行探索性合成。期望利用三糖半抗原还原端的自由氨基与载体分子偶联,以用于后续糖缀合物疫苗的研究。本论文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章:第一章中,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耐药机制以及现阶段疫苗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综述,并对鲍曼不动杆菌1053相关寡糖片段的合成及对应糖苷键的构建作了系统概述。第二章中,详细介绍鲍曼不动杆菌1053荚膜三糖重复片段的探索性化学合成过程。鲍曼不动杆菌1053 CPS三糖重复单元结构为→4)-β-D-ManpNAcA-(1→4)-β-D-ManpNAcA-(1→3)-α-D-FucpNAc-(1→,目标三糖分子 2-1 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合成难度,其合成难点有:稀有单糖模块的制备、1,2-cis糖苷键的构建、相邻的氨基甘露糖醛酸的制备以及氨基的正交性保护等。本文提出两条合成路线。其一,采取先糖苷化构建三糖骨架再进行氧化的策略。首先利用邻基参与效应,采取[2+1]糖苷化合成策略来构建三糖化合物2-3,接着脱除2-3中的乙酰基,对C2-OH进行三氟甲磺酰化,随后利用叠氮化钠进行叠氮转位,以36%产率得到全保护的三糖化合物2-2。随后脱除对甲氧基苯亚甲缩醛基和对甲氧基苄基保护基时,分别尝试了三氟乙酸、醋酸、DDQ等条件,反应体系均较为混乱,未能得到期望产物。其二,从还原端岩藻糖胺衍生物模块开始,采取[1+1+1]糖苷化合成策略构建三糖骨架,基于邻基参与效应控制β-糖苷键的生成,并在每一步糖苷化完成后经脱除乙酰基、C2-OH三氟甲磺酰化、利用叠氮化钠进行叠氮转位和氧化等多步反应,最后同时进行还原及脱保护。基于此策略得到三糖化合物2-35,但在脱乙酰基时尝试了一系列条件均未检测到期望产物2-36的生成。其中,在甲醇钠碱性条件下,经质谱鉴定为二糖裂解片段的分子量,推断可能是由于反应底物糖苷键的不稳定性导致。在乙酰氯条件下发生乙酰基未脱除而苯亚甲缩醛基脱除。基于上述对目标三糖分子2-1的探索性合成,后续工作将会对合成路线及保护基进一步改善优化,以得到期望的目标产物。合成过程中涉及的中间体均通过核磁和高分辨质谱验证其结构的正确性。

郭媛媛[6](2021)在《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采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就诊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RE),收集患者临床数据以调查重症监护病房中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分析CRE产碳青霉烯酶及耐药基因情况;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有效控制CRE医院感染和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统计我院2013年-2020年CRE的菌种构成、标本分布、科室分布情况;我院ICU2013年-2020年CRE相关重症肺炎检出以及死亡情况。2.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时期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SE)相关重症肺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留取的下呼吸道标本在平板上进行接种,用VITEK2自动化系统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验证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则采用表型筛选试验。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5.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和MALDI-TOF MS分析57株CRE的同源性。【结果】1.从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收集了1483株CRE,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18.9%(1259/6660)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由2013年的3.71%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36.43%,上升将近10倍。CRE中呼吸道标本占比是最多的。重症监护病房中的CRE比其他科室更常见,8年检出CRE共564株,其中CRE相关重症肺炎为87.06%(491/564),其死亡率更高,为52.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过去6个月内住院史、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可能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的57株CRE均为感染菌,其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56株,阴沟肠杆菌1株。m CIM联合e CIM试验结果显示:57株CRE中有54株产碳青霉烯酶,其中53株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4.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57株CRE菌株均含有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A类酶中KPC-2的阳性率为43.37%、B类酶中NDM-1的阳性率为1.75%、D类酶中OXA-48为33.33%,B类酶中未检出VIM-2和IMP。5.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RAPD将57株CRE分成4类,以d类为主要克隆基因型,MALDI-TOF MS将57株CRE分为两个大类,六个亚类,以I类为主要克隆基因型。RAPD的a类中6株(3、4、8、11、36、42)与MALDI-TOF MS的IIb类一致,RAPD的d类中14株(9、17、20、24、25、26、27、30、38、46、47、51、53、54)与MALDI-TOF MS的Ia类一致。【结论】1.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高。2.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CRE主要以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主。4.KPC-2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CRE的主要产碳青霉烯酶基因。5.MALDI-TOF MS操作简单、耗时间少、成本较低,但与RAPD不完全一致,可能由于样本量少,因此应用于临床菌株同源性分析还需要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吴红英[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整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部以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病案资料,以数据挖掘方法对病案中涉及的中药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肺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1)数据收集来源2018年10月-2020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病案资料,结合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最终确认纳入数据库的病案资料,对其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对数据库中单味药使用的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SPSS Modeler 14.1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算法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3)利用SPSS 23.0软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因子分析。(4)利用SPSS 23.0软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80例病案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179例,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计181例,性别-年龄构成比合计达64.63%。(2)纳入的病案资料中含280首中药方剂,含195味中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数排名前7位的分别是甘草、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桔梗、人参。性味、归经使用频数排名前3位依次为温、微寒、微温;甘味、辛味、苦味;肺经、脾经、胃经最多。药物功效类别使用频数排名前4位的药物为补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3)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团有2组,分别为“甘草→人参and陈皮”(100%),“甘草→人参and陈皮and法半夏”(100%)。(4)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初始值特征值>1的公因子14个,方差贡献率累计达67.452%。F1:乌梅、五味子。F2:白豆蔻、薏苡仁、砂仁。F3:款冬花、紫菀。F4:木蝴蝶、百部、杏仁。F5:黄芪、白术。F6:陈皮、茯苓、法半夏。F7:麻黄、射干。F8:白芍、桂枝。F9:荆芥。F10:黄芩。F11:人参。F12:川贝母。F13:甘草。F14:桔梗、枳壳。(5)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成9类:C1:乌梅、川芎、淫羊藿、枳壳、当归、浙贝母。C2:百部、木蝴蝶、防风、荆芥、杏仁。C3:麻黄、射干、厚朴。C4:砂仁、白豆蔻、党参。C5:款冬花、紫菀、麦冬。C6:白芍、桂枝。C7:人参、五味子。C8:黄芪、白术。C9:茯苓、法半夏。结论:(1)结合药物疗效、性味的数据分析结果,补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为我院治疗CAP的核心药物类别;其中又以甘草、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桔梗、人参等为核心药物;以解表、化痰、清热、化湿、调气、补气、化瘀、滋阴为治疗原则。(2)通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可见“甘草→人参and陈皮”,“甘草→人参and陈皮and法半夏”;乌梅-五味子、白豆蔻-薏苡仁-砂仁、款冬花-紫菀、木蝴蝶-百部-杏仁、黄芪-白术、陈皮-茯苓-法半夏、麻黄-射干、白芍-桂枝、桔梗-枳壳为临床治疗CAP常用药组。(3)通过聚类分析,临床治疗CAP常用处方有:止嗽散、射干麻黄汤、二陈汤、三仁汤、桂枝汤、玉屏风散。

黄海华[8](2021)在《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及毒力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发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临床特点、菌株毒力及耐药特征。2.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发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耐药机制,并分析其与毒力特征之间的关系。3.一株不产酶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特征和基因组学分析。方法:1.收集于2014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618株,剔除重复菌株及资料缺失株。通过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耐药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收集并分析菌株的临床信息。采用PCR和测序方法检测菌株的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基因和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明确碳青霉烯酶种类及流行特征,分析菌株的亲缘性。2.通过拉丝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从第一部分菌株中筛选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CR-hv KP),分析其与CR-KP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性差异,采用PFGE、MLST分析CR-hv KP菌的亲缘性,并采用Southern blot对毒力基因进行定位;通过生物膜形成试验、血清抗性试验等来反映CR-hv KP的毒力。3.从第二部分菌株筛选出一株不产酶的CAZ/AVI耐药CR-hv KP菌株S15,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与已完成测序的菌株基因组比较,分析其染色体和毒力质粒基因组学,并通过血清抗性试验反映其毒力。结果:1.CAZ/AVI耐药CR-KP菌株大部分来源于重症监护室(ICU)和烧伤科,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DM)、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肝胆疾病等严重的基础疾病。89.5%的患者有侵袭性操作。大部分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耐药,仅少数对替加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敏感。碳青霉烯酶基因以携带bla NDM-1基因和bla KPC-2基因为主,但也存在bla KPC-3、bla NDM-5基因的流行。荚膜血清分型以K1、K57、K64及未分型为主,但也存在K2、K14、K20、K25等。ST23型和ST11型为主要流行克隆株。检测到sils、mrkd、sils、terw、rmp A、rmp A2等毒力基因的携带,其中sils携带率最高占71.1%。MIST分型显示38株CR-KP属于ST11、ST23、ST4926、ST86、ST540、ST147、ST138、ST14、ST4065、ST345、ST2217、ST2673和ST526等13个不同序列型,其中ST11和ST23为主要流行的克隆株。38株CAZ/AVI耐药CR-KP菌株的同源性研究PFGE图谱结果显示分为14种基因型,其中K型和G型为主要簇群,分别占26.3%(10/38)和23.7%(9/38)。部分ST23型和ST11型CR-KP存在着高度的同源性。2.从第一部分中筛选出来的15株CAZ/AVI耐药CR-hv KP菌,13例来自重症监护室,2例来自烧伤科。所有患者均有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多重耐药率高,对大部分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均耐药。耐药率和CR-KP无统计学差异。碳青霉烯酶基因以携带bla NDM-1基因为主,其次是bla KPC-2基因,3株携带bla NDM-5基因,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和PMQR基因检测到SHV、TEM-1、CTX-M、DHA-1、qnr B、qnr S、acc(6′)-Ib-cr的存在,其中DHA-1、acc(6′)-Ib-cr和非高毒力CR-KP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检测出qnr A的存在。MLST分型结果显示ST23为主,占60%,但也存在ST86、ST11等高毒力ST分型。荚膜血清分型中存在K1(66.7%)、K57(26.7%)、K2(20.0%)、K20(13.3%)4型。此外,CR-Hv KP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非常高,其中rmp A、rmp A2、iuta、terw基因携带率100%,sils基因携带率93.3%,和CR-KP组有统计学差异。质粒复制子分型以Inc F型为主,其中ST23型菌株Inc F型质粒携带率为66.7%,显着高于其他型菌株,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多个质粒。生物膜形成试验100%阳性。血清抗性试验均为Grade 5级和Grade 6级,和非高毒力CR-KP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质粒复制子分型以Inc F型为主。MLST分型显示15株CR-Hv KP属于ST11、ST23、和ST86等3个不同序列型,其中ST23为主要流行的克隆株,占菌株的66.7%(10/15),ST86占菌株的20.0%(3/15),ST11占菌株的13.3%(2/15)。15株CAZ/AVI耐药CR-Hv KP菌株的同源性研究PFGE图谱结果显示分为5种基因型,主要集中在C簇群(9/15,60.0%),A型和B型各2株,D型和E型各1株。簇群C的9株分离株(KP1、KP2、KP3、KP4、KP5、KP7、29、30、31)全部属于ST23型,存在高度的同源性,表明CR-hv KP菌株在我院存在着克隆传播。死亡率高达60.0%,明显高于CR-KP组(34.2%),P<0.05。挑取的6株代表性CAZ/AVI耐药CR-hv KP菌株(KP4、29、30、KP5、KP3、31),对其携带毒力基因rmp A2的毒力质粒进行定位分析。S1-PFGE和Southern印迹证实了6个菌株存在大约216.9-244.4 kb大小的毒力质粒.3.从第二部分菌株筛选出一株不产酶的CAZ/AVI耐药CR-hv KP菌株S15,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该菌株引起了肺部感染和肝脓肿,荚膜血清分型为K1和K57,序列分型为ST23,携带rmp A、rmp A2、iuta、terw、mrkd 5种毒力基因。血清抗性试验显示高毒力表型。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S15由一条染色体和两个质粒组成。在染色体和质粒上发现6种耐药基因和13种毒力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菌株S15的基因组与其他9株高毒力菌株有很高的同源性,质粒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S15菌株的plasmid 1与其它8个毒力质粒的同源性较高。毒力基因预测显示携带clb B、fyu A、iro N、irp2、iuc C、iut A、mch F、ter C、tra T、mrkd、rmp A2、sils、terw等毒力基因。耐药基因预测分析显示S15主要携带外膜孔蛋白基因ompk35、0mpk36、β内酰胺酶基因SHV-190和CTX-M-14、喹诺酮基因、磷霉素基因等,未发现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存在。预测到可移动遗传元件17个,其中7个在染色体上,10个在质粒上,包括整合子1个,插入序列13个,转座子3个。结论:1.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我院CAZ/AVI耐药CR-KP菌以NDM和产KPC酶为主,荚膜血清分型分布比较分散,以K1、K57、K64及未分型为主,但也存在K2、K14、K20、K25等荚膜血清型菌株。ST23型和ST11型为CR-KP菌主要流行克隆株。2.CAZ/AVI耐药CR-hv KP菌主要携带bla NDM-1基因为主,其次是bla KPC-2基因,常伴随多种耐药基因,携带多种毒力基因,以ST23型为主,质粒复制子分型以Inc F型为主。耐药机制与CRKP菌株相似,传播能力强,且存在CR-hv KP菌株的局部暴发流行。3.S15菌株是一株不产碳青霉烯酶的ST23型CAZ/AVI耐药CR-hv KP菌株,表现出高毒力表型,CAZ/AVI耐药机制可能与SHV-190有关。

何欢[9](2021)在《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标本来源、患者信息、耐药性变化、克隆相关性等展开研究,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情况及同源性结果,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37名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6月~9月该医院科室送检的43株患者菌株与16株环境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实验,分析其同源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进行分类,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未符合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并利用2020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130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2018~2020年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构成比逐年降低,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随年份变化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75,P=0.036)。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共分离菌株3245例,革兰氏阴性菌2366例,占比72.91%;革兰氏阳性菌838例,占比25.82%。其中2018年该院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73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5.70%;2019年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菌71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4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3.54%;2020年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1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0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1.27%。2、从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看,构成比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构成比最高的临床科室为ICU。2018至2020年该院临床共分离43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305株来自痰液标本(69.79%),三年间痰液标本占比均占据首位,构成比分别为67.63%、73.13%、68.46%;该院中ICU是临床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的科室,2018至2020年三年间构成比分别为55.81%、60.45%、62.31%,三年占比逐年上升(χ2=9.948,P=0.007)。3、在2018至2020年间医院内分离的Ab菌药敏结果显示,Ab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均有较高敏感性,敏感率均超过60%。其中Ab菌对替加环素最为敏感,三年间敏感率达到79.76%、85.82%、80.76%。4、59株试验菌株由43株患者标本菌株与16株医院环境标本菌株构成。所有试验株分为10个聚类(A-J),其中D聚类包含菌株最多共18株,分为D1、D2两个克隆型别;所有试验株分为22个克隆菌株,其中D1克隆菌株(12株)标本来源范围广泛,包括痰液(5株),分泌物(1株),中段尿(2株),医护人员手(2株),床头床尾表面(1株),床头柜表面(1株);所有试验株分为54个不同型别,所有图谱之间的相似度为46.16%-1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总住院天数≥30d、住院期间进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尿路插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住院天数≥30d(P=0.002,OR=2.315)、入住ICU(P<0.001,OR=2.559)、呼吸系统疾病(P=0.002,OR=2.436)、抗菌药物联用(P<0.001,OR=4.289)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MDR-Ab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stic(p)=C1×0.839+C2×0.890+C3×0.939+C4×0.972-0.852;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提示chi-square=12.786,P=0.681>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OC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组为0.824,说明此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结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病原菌总比重排名第二,但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应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在使用米诺环素等作为经验用药时也应注意间歇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新的获得性耐药。住院天数≥30d、入住ICU、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联用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措施,通过建立感染预测模型有效降低感染率。

吕梅[10](2021)在《利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肠球菌属细菌在院内感染中常引起泌尿道、软组织、血流等感染,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出现了多重耐药肠球菌及其新型耐药基因。利奈唑胺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阳性球菌感染的新型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其耐药机制根据肠球菌的种类、耐药程度和地区不同而不同。本研究对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的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LRE)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明确肠球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耐药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desorp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鉴定工具,具有准确、快速、低成本等优点,通过对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s)的特异峰筛查及验证,评价 MALDI-TOF MS 技术对LREfs的快速鉴别能力。[方法]1.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保存于-80℃冰箱中。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鉴定结果为肠球菌属且耐利奈唑胺的菌株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筛选出MIC>=8ug/ml的30株菌作为实验菌株。2.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扩增耐药基因optrA、cfr、poxtA、23S rRNA第V功能区基因和L3、L4核糖体位点基因(rplC、rplD),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验证,了解3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耐药机制。3.LREfs的特异峰筛选及验证:将27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中MIC>=8ug/ml且测序验证仅携带optrA基因的15株和同期收集的15株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作为特异峰筛选组,经MALDI-TOF MS鉴定菌种,使用Flexcontrol 3.0软件、Flex analysis 3.0图谱分析软件和Clinpro Tools 3.0软件分别采集其图谱、处理图谱和筛选LREfs的特异峰;再将除仅携带optrA基因外的携带optrA基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7株和同期收集的敏感粪肠球菌15株经MALDI-TOF MS鉴定后作为特异峰验证组,以评估MALDI-TOF MS对LREfs快速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结 果]1.2018年9月-2020年12月共收集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30株,包括粪肠球菌27株,屎肠球菌3株;样本来源包括尿液(18株)、引流液(8株)、脓液(2株)、血液(1株)、创面分泌物(1株);耐药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ICU科及肝胆外科。利奈唑胺耐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米诺环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等耐药率则相对较低。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主要为院内感染(17株),社区感染(13株)样本来源主要为尿液标本(11株),科室分布集中于泌尿外科门诊(11株)。2.PCR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3株携带optrA基因,9株存在L4突变,5株携带cfr基因,3株存在L3突变,未检测到23SrRNA的突变,所有菌株poxtA基因均为阴性,存在单一耐药机制的菌株20株,存在双重耐药机制的菌株10株,包括optrA+L4突变(6株)、cfr+L4突变(2株)、cfr+optrA(1株)、optrA+L3突变(1株)。社区感染耐药菌株(13株)主要以携带optrA基因为主,包括optrA(8株)、optrA+L4突变(2株)、opt-rA+L3突变(1株)、L4突变(1株)、cfr+L4突变(1株)。3.MALDI-TOF MS在识别仅携带optrA基因的LREfs的算法模型中,支持向量机算法-3(Support Vector Machine-3,SVM-3)模型对LREfs的识别能力最强,其特异性为81.71%,灵敏度为95.56%;通过Clinpro Tools 3.0软件筛选出特异峰3个:峰6、峰11、峰14、(质荷比分别为2083.97m/z、2188.58m/z、2223.54m/z),依据特异峰建立的模型在后续验证中对携带optrA基因的利奈唑胺耐药的正确识别率为28.6%。上述3个差异蛋白尚不能作为区别LREfs和LSEfs的特异蛋白峰,本研究中未找到区别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和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的特异性蛋白峰。[结 论]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主要耐药机制为optrA基因的存在,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是造成感染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威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院内感控工作,进一步调查社区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防治耐药菌的暴发或流行。MALDI-TOFMS作为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微生物鉴定工具,在本研究中其对携带optrA耐药基因粪肠球菌的识别能力较低,目前尚不能有效识别携带optrA基因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本研究实验样本量有限,且验证组耐药菌为optrA基因合并其它耐药机制,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二、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图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痰热清注射液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文献检索方法
    1.1 检索方法与结果
    1.2 调研访谈
    1.3 从相关数据库和企业获得的资料
2 药品综合评价的内容
3 痰热清注射液的药学特性
    3.1 处方组成
    3.2 主要成分
    3.3 药代动力学(PK)
    3.4 药物相互作用
4 痰热清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4.1 上市前安全性评价
        4.1.1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4.1.2 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
    4.2 药品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4.2.1 文献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信息
        4.2.2 文献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影响因素信息
        4.2.3 药品监管部门和企业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4.3 痰热清注射液的质量评价
        4.3.1 痰热清上市后定量分析
        4.3.2 痰热清上市后定性分析
        4.3.3 稳定性
        4.3.4 均一性
        4.3.5 上市后药品质量检验
5 痰热清注射液有效性评价
    5.1 说明书适应症有效性评价
        5.1.1 上市前研究
        5.1.2 上市后研究
        5.1.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5.1.2.2 社区获得性肺炎
        5.1.2.3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5.1.2.4 放射性肺炎
        5.1.2.5 病毒性肺炎
        5.1.2.6 支气管扩张症
        5.1.2.7 小儿呼吸道感染
        5.1.2.8 其他感染
    5.2 超说明书适应症有效性评价
6 痰热清注射液的经济性评价
    6.1 纳入文献的特征及质量评价
    6.2 痰热清注射液在不同适应症应用的经济性评价
        6.2.1 AECOPD
        6.2.2 肺炎
        6.2.3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6.2.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7 适宜性评价
    7.1 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
        7.1.1 药品说明书适宜性
        7.1.2 药品标签适宜性
        7.1.3 药品储存条件适宜性
    7.2 药品使用适宜性
        7.2.1 临床使用适宜性
        7.2.2 患者使用适宜性
        7.2.3 指南评价
8 可及性评价
    8.1 价格水平
    8.2 可获得性
    8.3 可负担性
9 创新性评价
    9.1 药品技术创新性
        9.1.1 组方创新
        9.1.2 工艺创新
        9.1.3 产业创新
    9.2 临床应用创新性
10 评价结果与建议
    10.1 综合评价的主要结果
        10.1.1 药学特性研究全面,物质基础有一定研究
        10.1.2 安全性证据充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10.1.3 有效性证据较多,部分适应证获指南推荐
        10.1.4 质量达标可控,质量管理体系完善
        10.1.5 在说明书适应症中有经济获益,高质量评价有待更新
        10.1.6 药品技术特点和临床使用适宜性较高,仍存在改善空间
        10.1.7 可及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创新性尚不明确
    10.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与建议
        10.2.1 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值得继续深入
        10.2.2 补充标志性高质量有效性研究
        10.2.3 需要疾病特异性及多因素安全性研究
        10.2.4 多方面补充药物经济学证据
        10.2.5 临床适宜性与创新性的完善
11 研究的局限性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患者资料
        1.2.2 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ICU CRKP感染单因素分析
        1.3.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1.3.4 构建ICU患者感染CRKP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1.3.5 ICU患者感染CRKP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评价
    1.4 讨论
第二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1 菌株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引物设计合成
    2.3 方法
        2.3.1 鉴定菌株和药敏试验
        2.3.2 耐药表型筛选试验
        2.3.3 耐药基因检测
        2.3.4 MLST
        2.3.5 PFGE
    2.4 结果
        2.4.1 菌株检出情况
        2.4.2 菌株鉴定及药敏结果
        2.4.3 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结果
        2.4.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4.5 PFGE结果
        2.4.6 MLST结果
    2.5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源性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4)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肺炎克雷伯菌概述
    1.2 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
        1.2.1 荚膜多糖
        1.2.2 脂多糖
        1.2.3 铁载体系统
        1.2.4 菌毛黏附蛋白
        1.2.5 孔蛋白
    1.3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
        1.3.1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3.2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3.3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3.4 对替加环素耐药机制
    1.4 噬菌体概述
        1.4.1 噬菌体治疗历史
        1.4.2 噬菌体防控
        1.4.3 噬菌体应用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1.5 细菌噬菌体抗性机制
        1.5.1 防止噬菌体吸附
        1.5.2 防止噬菌体DNA进入
        1.5.3 切割噬菌体核酸限制性修饰系统
        1.5.4 流产感染系统
    1.6 噬菌体与抗生素比较
    1.7 噬菌体临床应用治疗实例
    1.8 研究意义及思路
2 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用品
        2.2.1 实验样本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培养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2.3.4 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检测
        2.3.5 肺炎克雷伯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6 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纯化
        2.4.2 16S rRNA PCR结果
        2.4.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2.4.4 特异性基因、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4.5 肺炎克雷伯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4.6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3 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用品
        3.2.1 实验样本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3.3.2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3.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3.3.4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3.3.5 氯仿对噬菌体稳定性的测定
        3.3.6 温度和pH变化对噬菌体效价变化的影响测定
        3.3.7 噬菌体颗粒的浓缩
        3.3.8 噬菌体电镜观察
        3.3.9 单一噬菌体在不同MOI条件下的体外抑菌实验
        3.3.10 噬菌体鸡尾酒作用效果测定
    3.4 实验结果
        3.4.1 噬菌体分离鉴定与形态学观察
        3.4.2 噬菌体宿主谱分析
        3.4.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3.4.4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3.4.5 氯仿对噬菌体的影响
        3.4.6 温度和pH对噬菌体效价的影响
        3.4.7 单一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抑菌实验
        3.4.8 噬菌体鸡尾酒抑菌实验
    3.5 讨论
    3.6 小结
4 噬菌体的基因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用品
        4.2.1 实验样本
        4.2.2 实验材料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4.3.2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
        4.3.3 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噬菌体ABTNL-1 全基因组概况
        4.4.2 噬菌体ABTNL-1 的同源进化树
        4.4.3 噬菌体ABTNL-1 全基因组图谱
        4.4.4 噬菌体ABTNL-2 全基因组概况
        4.4.5 噬菌体ABTNL-2 的同源进化树
        4.4.6 噬菌体ABTNL-2 全基因组图谱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鲍曼不动杆菌1053荚膜三糖重复片段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鲍曼不动杆菌
    1.2 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类型
    1.3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概况
    1.4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
        1.4.1 β-内酰胺类药物
        1.4.2 氨基糖苷类药物
        1.4.3 喹诺酮类药物
        1.4.4 四环素类及甘氨酸类药物
        1.4.5 多粘菌素类药物
    1.5 鲍曼不动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5.1 灭活全菌体疫苗
        1.5.2 外膜蛋白疫苗
        1.5.3 外膜囊泡疫苗
        1.5.4 重组蛋白疫苗
        1.5.5 荚膜多糖疫苗
    1.6 相关寡糖的合成
        1.6.1 含有β-D-ManpNAcA模块的寡糖合成
        1.6.2 含有α-D-FucpN模块的寡糖合成
    1.7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1053荚膜三糖重复片段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化合物2-1的逆合成分析
        2.2.2 化合物2-1的探索性合成
    2.3 实验部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重要化合物的NMR与MS谱图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内、外治法
        1.3.1 辨证口服给药
        1.3.2 注射给药
        1.3.3 贴敷疗法
        1.3.4 雾化吸入法
        1.3.5 中药灌肠法
        1.3.6 其他外治法
    2 西医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2.2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
        2.3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
        2.4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研究
    3 数据挖掘技术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研究作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处方数据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数据清洗及预处理
        2.5.1 病案及处方资料整理
        2.5.2 数据名称规范化
        2.6 数据分析方法
        2.6.1 频数分析
        2.6.2 关联规则分析
        2.6.3 主成分因子分析
        2.6.4 聚类分析
        2.7 临床资料分析
        2.7.1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构成
        2.7.2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单味药物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3.2 药物功效类别统计分析结果
        3.3 药物性能统计分析
        3.3.1 中药四性统计结果
        3.3.2 中药五味统计结果
        3.3.3 中药归经统计结果
        3.4 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5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结果
        3.6 高频药物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临床资料分析
    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4 药物功效统计结果分析
    5 药物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6 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7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8 我院呼吸内科辨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思路总结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及毒力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1章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发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临床特点、菌株毒力及耐药特征
    1.实验材料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药敏试验
        2.3 肺炎克雷伯菌DNA模板提取
        2.4 菌种鉴定-拉丝试验
        2.5 PCR检测
        2.6 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
        2.7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
        2.8 质粒复制子分型:
        2.9 血清抗性试验
        2.10 生物膜形成试验
        2.11 荚膜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2.12 耐药基因检测
    3.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2 药敏结果
        3.3 PFGE和 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
        3.4 质粒的复制子分型
        3.5 血清抗性试验、生物膜形成试验
        3.6 荚膜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3.7 耐药基因检测
    4.讨论
第2章 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发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毒力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菌株来源及鉴定
        1.2 实验中使用的质控及参考菌株
        1.3 实验所需试剂
        1.4 仪器设备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基本资料收集
        2.2 药敏试验
        2.3 菌株DNA模板提取
        2.4 菌种鉴定
        2.5 毒力基因检测
        2.6 耐药基因检测
        2.7 MLST
        2.8 PFGE
        2.9 S1-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挑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毒力质粒分析
        2.10 Southern blot试验
        2.11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药敏结果
        3.3 拉丝实验
        3.4 PFGE和 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
        3.5 质粒的复制子分型
        3.6 血清抗性试验、生物膜形成试验
        3.7 荚膜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
        3.8 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他耐药基因
        3.9 毒力基因杂交定位结果
    4、讨论
第3章 一株不产碳青霉烯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特征和基因组学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实验中使用的质控及参考菌株质控菌株
        1.3 实验所需试剂
        1.4 实验所需设备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研究方法
        2.1 临床特征
        2.2 毒力特征、耐药特征
        2.3 菌株全基因组提取
        2.4 菌株二代全基因组测序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3.结果
        3.1 临床特征及毒力、耐药特征
        3.2 基因组的基本信息
        3.3 基因预测及基因功能注释
        3.4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株基因组比较分析
    4.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9)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传播方式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利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图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痰热清注射液综合评价研究[J]. 董子洵,华之卉,韩晟,陈楠.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2(06)
  •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寸月娥. 南昌大学, 2021(01)
  • [4]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D]. 刘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鲍曼不动杆菌1053荚膜三糖重复片段的合成研究[D]. 赵颖. 山东大学, 2021(12)
  • [6]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郭媛媛. 大理大学, 2021(09)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D]. 吴红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及毒力相关研究[D]. 黄海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9]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何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10]利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研究[D]. 吕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