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决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

基于群体决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

一、基于群决策的供应链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魏雪梦[1](2021)在《中小企业智慧供应链的信用共享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

代纪元[2](2021)在《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观态势,并且传统产业和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交融渗透,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多样且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其中,传统供应链的融资模式逐渐依赖于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为基础且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企业问题为目标的新型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新的融资模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企业等共同参与,携手为供应链中的成员提供一种以电商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从而提升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这种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各类电商企业开始着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风险,JD集团作为电商头部平台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故被选为论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对象。论文对JD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该问题主要结合了供应链金融和风险管理等多种理论。论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写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紧接着介绍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理论的研究,通过介绍JD集团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情况,结合JD集团存在的三种供应链金融模式,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得出JD集团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种类,识别出六大风险,主要内容包括“宏观与行业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信用风险”、“质押物风险”、“平台操作风险”和“商业银行方面的风险”。然后,通过文献研究及深入分析,确定出影响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6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加以归纳,建立JD集团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通过层次分析法,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静态风险评估研究,并对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进行相对风险权重分析。最后,论文分别从六个方面给出了对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一些建议。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规范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同类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纪元[3](2021)在《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陆昊[4](2021)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文中认为自“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国家进一步推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挑战。当前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工具,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然而,储能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自负盈亏能力差等特性。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配置后,能给系统中的其他主体带来提高传统发电机组运行效率、减少电网线损和减少排放等外部价值,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增效型转变。但这种外部价值并未在储能投运商的收益中予以体现,是目前储能经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亟需从储能投运商的视角,对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储能的选型和选址定容等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最大化储能的收益;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进行科学测度,并据此对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机制进行设计。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在发电、电力输配和用户侧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梳理;最后,对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2)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优化研究。首先,基于模糊德尔菲法,从技术、经济、效率和环境四个角度,建立一套从多个维度反映储能特性,适用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应用场景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和模糊累计前景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信息,并且可以同时考虑决策者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各应用场景下的储能进行综合排序,输出相应场景下的最优选型方案。(3)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研究。首先,构建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进行处理,采用鲁棒性改造方法,建立风电、光伏和负荷的不确定性集合来描述风光出力和负荷的不确定特性;其次,给出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其中上层模型采用结合最优保存策略和多点均匀交叉等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下层模型采用列与约束生成(C&CG)算法将其转化为相应包含主问题和子问题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运行后,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正外部性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基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最优配置场景,结合正外部性分析,构建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测度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综合价值,并且根据目标函数总成本中各子成本项的对比,能够显示储能综合价值的构成和具体流向,进一步明确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价值形成机理。(5)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补偿机制研究。首先,利用技术经济中贴现现金流相关分析指标,从计及和不计及综合价值两个角度对储能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并通过讨论成本和综合价值实现度的不同场景,对储能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其次,基于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结果,将环保性和风险性纳入对补偿的考量,运用改进的Shapley方法,结合“谁受益,谁补偿”和“按价值贡献度”原则设计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搜寻对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的最佳系数,确定各相关利益主体得到收益中需要返还给储能投运商的补偿数额。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抽水蓄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等效节约电网投资场景下的最优选择,锂离子电池是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管理场景下的最优选择。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在四个场景下排名前3,均优于其他3种储能系统。四种场景下指标重要性排序显示,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同一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并且最后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对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的评价结果影响较大,高风险规避情景下排名较低,低风险情境下其综合性能值提高,排名会有所上升。(2)储能选址定容结果显示,储能会配置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传输节点和靠近可再生能源接入节点,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会提高储能最优配置容量,并且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运行策略会受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规划结果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预测的偏差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3)储能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更大,在算例系统中的日价值为5.78万元。在不含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和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74.47%和20.07%。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线损价值、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和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41.18%、21.80%和33.22%。结合传统燃煤机组的出力曲线、单位发电煤耗变化和储能充放电运行情况可知,储能显着减少了传统燃煤机组承担的负荷峰值,降低了峰谷差异,能够让传统燃煤机组处于更加经济高效的运行状态,进而减少机组的单位煤耗。从含可再生能源场景的结果来看,若能合理地配置储能系统,会减少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情况,减少线路损耗成本。(4)储能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从不计及储能综合价值的角度来看,储能的投资净现值为负,内部收益率为2.47%,远低于6%的参照值。从计及储能综合价值角度来看,储能得到的收益净现值为正,经过9.68年可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储能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6.70%,因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投资储能是有益的。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当成本维持当前水平时,储能综合价值需要实现98.82%才能弥补其成本;当储能综合价值实现度为0时,储能需要减少当前成本的20.07%才能够达到盈亏平衡。通过政策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对储能商业化的引导重点在激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相关机构也在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并在不断完善区域及地方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和结算机制,缺少有关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政策和机制。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结果显示,储能得到的补偿占其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综合价值的38.58%,其中发电企业需要支付56.64%,电网公司需要支付43.36%,支付额为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分配所得价值收益的63.00%。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1)建立补偿监管机制,保障储能补偿通道顺畅;2)完善补偿配套政策措施,设计储能补偿发展规划;3)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支撑储能补偿机制实施。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是一个渐进性、持续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实践过程,需要长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补偿发展规划,以保证补偿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有序进行,促进储能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配置优化和综合价值测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还需深入研究储能综合价值中分项价值的形成机理和测度方法,为构建储能补偿机制提供更准确的经济效益参考,以期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高锐[5](2021)在《经济共同体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非经营政府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传统的地方性医疗资源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的就医需要,人民群众开始更加追捧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中心开始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重点之一。结合当下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背景,将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与区域城市群发展相结合的问题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投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地区医疗资源,也可以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这能够为我国城市群发展建设提供助力。然而在当下关于区域医疗中心的文献研究中,鲜有将医疗中心与区域协同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案例,这不利于我国研究区域医疗中心的协同作用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对本类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项目的投资决策工作是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系统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型能够最大化的发挥项目的各方面效益。本文综合考虑区域协同发展与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力求达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做出最优决策方案。以此目的为基准,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经济、社会、环境和区域发展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决策项目的决策环境和理论基础,然后深入挖掘在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区域协同发展4个大方面共计13个指标的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本文构建了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决策模型,通过采用区间直觉模糊数来描述模糊的语言评价值,使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MULTIMOORA群决策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优选,最终得到最优备选方案。最后,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案例对本文的投资决策模型进行验证,证实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决策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首先,本文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考虑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建设问题,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考虑到了医疗中心的建设对辐射区域的整体带动作用;其次,本文综合考虑了区协同发展,建立了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决策指标体系;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数的MULTIMOORA群决策模型,该模型对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决策问题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优选,很好规避了单一决策者的局限性问题和决策者的非理性问题;这些贡献为其他区域中心投资决策问题提供了参考和新的思路。

胡书涛[6](2021)在《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我国房建工程市场领域中EPC模式已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EPC模式能够显着提升整个房建项目工程的运作管理效率,同时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工程质量,其中分包商选择管理是重要环节。然而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诸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对于分包商的管理依旧较为粗放,分包商选择管理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于分包商的选择招投标阶段重点考虑了分包商的投标价格,而对于分包商的资质、服务、产品及经验等指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站在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产业链角度进行考虑分包商的选择指标;在对于分包商的选择管理环节,不重视总包方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处理,例如存在沟通问题直接导致项目技术交底存在不一致等情况,最终导致总包方与分包商之间无法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对于分包商的筛选选择的标准较为单一,例如仅仅关注价格,重点从总包方能够获取的利益角度出发等。显然,当前EPC模式下总包方对于分包商的选择管理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分包商选择评价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经济与安全。A公司执行传统的分包商粗放式管理模式,分包商选择虽然执行招投标,但是分包商选择管理能力不足,例如分包商选择指标单一(片面追求工程利润及报价)、分包商选择指标权重不科学(分包商选择指标权重界定依旧沿袭多年前的指标,未结合当前建筑供应链的视角)等,最终导致EPC项目选择的分包商在项目后期未达到甲方要求,A公司作为总包方也承担较大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放在了研究EPC模式下大型房建施工企业对于分包商队伍的选择管理进行研究,针对传统的分包商选择模式进行优化,分析其不足进而提出分包商队伍的选择管理优化策略,为当前我国房建行业总包方合理高效选择分包商提供了参考与建议。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以期为我国建筑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本文针对A公司EPC模式下分包商选择进行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模糊评价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建筑供应链理论、分包商选择理论等理论基础,针对性研究了当前EPC模式下房建项目总包方合理选择分包商队伍的机制,优化了分包商选择评价的指标,站在建筑供应链的视角进行指标选择并进行权重界定,为解决房建行业项目分包商选择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结合访谈调查法,总结归纳了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存在问题,主要涉及到公司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分包商选择指标单一固化、分包商选择指标权重界定方法不科学、分包商选择缺乏动态监管。(2)确定了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优化体系,分别为工程管控能力维度、合作兼容能力维度、企业信誉维度、财务能力维度、供应链敏捷性维度、可持续发展维度;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分包商选择评价优化指标的权重,其中合同履约率、工程报价、质量管理水平、工程按时竣工率、企业资质、企业高层领导支持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指标,其权重分别为0.1127、0.1104、0.1025、0.066、0.0643、0.062、0.059。(3)选取真实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当前调查结果显示在采取中标公司作为分包商后,总包、分包之间沟通协作较好,取得了预期成果。

梁勇[7](2021)在《面向混合数据的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实决策问题的描述模糊性、结构复杂性和数据规模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复杂决策问题不断涌现,这给经典的决策模型与方法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不确定性评价信息与复杂决策数据并存的决策问题,决策者往往从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属性的视角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形成了多属性决策的研究。同时,管理者考虑到单人决策的模式存在个体认知能力有限的不足,通过组成一个决策群体的方式来得到最终的决策结论,形成了群体决策的研究。进一步,决策者结合多属性决策与群体决策,通过构建高效的信息融合与分析机制来得到整个决策群体的偏好序,形成了多属性群决策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工厂选址、计划生产、质量控制和库存管理等多个实际应用领域。在多属性群决策中,由于受决策者认知水平差异和决策行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决策对象的描述信息通过精确数、区间数和直觉模糊数等不同粒度的数据类型来表示,以增加评价系统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决策者为同时结合多类数据类型在信息表示方面的优势,往往结合多类数据类型组成决策矩阵,发展了混合多属性群决策。当前,决策者在面临重大决策时,往往表现出风险厌恶型的典型行为特征,因而有必要进行具有稳健型特性的决策分析。鉴于此,如何将风险厌恶型特征引入决策方法已成为群体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系统研究面向混合数据的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依据精确数、区间数和直觉模糊数来构建决策矩阵,从风险厌恶型特征的视角出发,探索属性权重与决策者权重的客观获取方法,并进一步依据MULTIMOORA法(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by Ratio Analysis plus the full MULTIplicative form)来建立具备稳健决策结论的混合多属性群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基于风险厌恶型决策行为的混合多属性群决策研究。从具有风险厌恶型决策行为的视角出发,为得到更具可靠性和稳健性特征的决策结果,提出了具有风险厌恶型决策语义的优势关系,即“某一对象优于另一对象当且仅当某一对象在所有属性上的取值均优于另一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混合数据的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研究框架。(2)针对属性权重信息和专家权重信息的求解方法研究。首先,基于优势关系提出优势类公式。然后,在同一决策矩阵下,根据属性优势类补集与属性集优势类补集之间的共同信息,获得该属性与属性集之间的互信息。此外,对仅考虑上述优势类补集的共同信息,而未提及优势类本身共同信息这一问题,探索重要性定理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通过对每个属性与属性集之间的互信息进行归一化,获得各属性权重信息,且同一属性在不同决策矩阵中,其属性权重不同。同时,将所有决策者给出的决策矩阵进行集成,构成一个综合决策矩阵,从而运用上述求解属性权重信息的方法求解决策者权重信息。(3)由精确数、区间数和直觉模糊数组成的混合多属性群决策问题研究。首先,依据改进的MULTIMOORA法,提出混合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进一步,利用所提出的方法与区间数TOPSIS法在汽车企业如何选择生产方案的背景下进行决策分析与对比性分析,并通过有效性测试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备有效性。本文所提出的混合多属性群决策方法不仅可提供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客观权重获取方法,而且可提供稳健的决策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多属性群决策的理论研究,并为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李丽[8](2021)在《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互联网科技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信息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诸多挑战之下,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部需求不确定与供应链不协同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加重。对于一个互联网IT企业来讲,技术服务人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IT人才技术服务采购成本逐年递增,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确保A公司在行业优势地位,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成为了A公司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所面临的环境;运用供应商选择七因素等相关理论分析了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的现状;通过访谈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归纳分析了A科技公司在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方面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5个业务模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供应商选择首选竞标方案量化分析,为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竞标选择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依据相关理论,针对A科技公司采购供应商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优化方案和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以提升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的竞争力。

袁继革[9](2021)在《基于供应链的煤炭港口合作模式和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能源,煤炭资源地与煤炭需求地的逆向分布特点,形成了北煤南运的煤炭铁海联运模式,其运输的规模性和经济性在煤炭运输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港口作为陆路运输与海路运输转换的枢纽和节点,在煤炭港口供应链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本文以煤炭港口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视角研究其合作伙伴选择、合作模式以及泊位-堆场联合调度优化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煤炭港口供应链优化的关键问题。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针对专业化煤炭港口供应链,充分考虑港口作业服务性、连续性特征,通过实践调研和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对煤炭港口供应链优化的关键要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合作伙伴选择是优化的基础,利益协调是优化的内在动力,调度管理是优化的保障,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2)煤炭港口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煤炭港口合作伙伴及其货源对港口效率有直接影响,在分析影响港口效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选择的初选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初选指标进行识别和分类,确定合作伙伴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和逼近理想解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法,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价和排序,为港口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决策依据。(3)煤炭港口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用博弈论对港口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不同博弈情形的收益进行研究,建立了港口企业与合作伙伴博弈模型,提出了港口企业与合作伙伴的业务合作模式,实现港口与合作伙伴的之间的利益协调,促进双方的顺利合作;针对港口供应链竞争的需要,研究了港口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提高港口吞吐量时各自努力程度的关系,并对双方分别作为博弈领导者的收益进行了分析。(4)港口泊位与堆场联合调度优化。为确保合作伙伴的利益目标,针对港口码头泊位与堆场调度对港口通过能力的影响,并考虑港口与合作伙伴双方利益,构建了考虑总成本、泊位均衡和堆场利用率的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求解,并以港口实例对模型进行算例分析。(5)煤炭港口合作伙伴选择、合作模式和调度优化的保障措施。综合考虑煤炭港口供应链运行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注重合作伙伴选择、关注合作伙伴动态、完善运营管理模式、为合作伙伴创造收益、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煤炭品种标准化、建立联合调度机制、提升调度管理水平、提高系统保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密切港铁联动机制等九个方面的保障实施。综上,本文基于供应链提出了煤炭港口运行优化的关键问题,并对合作伙伴评价及选择、合作模式和策略以及联合调度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提高煤炭港口管理水平、提升煤炭港口供应链运行效率、增强煤炭港口供应链运行稳定性和提高合作伙伴的满意度具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聪[10](2021)在《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制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制药企业开始意识到战略供应商评价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战略供应商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但聚焦于制药行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并且一些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不能对制药行业的战略供应商进行全面系统评价,所以需要对制药行业进行具体研究。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制药行业为视角,对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基于对制药行业以及其战略供应商的特点分析,同时综合大量文献研究确立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筛选最终指标,确认了以服务水平、环保水平、生产合作水平、经营水平、产品竞争力、战略合作契合度六个维度对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进行评价;再次,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级权重,并将指标层的权重组合到目标层。在得到层次总排序的基础上,确认模糊综合评价的实现步骤。此模型不仅能衡量定量指标,同时也能衡量定性指标,解决了以往评价结果的主观性问题,同时大大简化了评价操作复杂性,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性与可比性:最后,对制药企业X评价战略供应商Y进行应用研究,应用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战略供应商Y进行评价,结果证明本文的评价模型可行且合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提出的指标体系帮助制药企业完成对战略供应商的评价,战略供应商也能根据评价结果完善自身,促进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基于群决策的供应链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群决策的供应链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2)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写作框架
2.论文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内涵
    2.2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2.3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2.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3.JD集团供应链金融现状分析
    3.1 我国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3.1.1 行业背景
        3.1.2 行业竞争力分析
    3.2 JD集团企业概况
    3.3 JD集团供应链金融模式及流程分析
        3.3.1 “J保贝”模式分析
        3.3.2 “J小贷”模式分析
        3.3.3 “动产融资”模式分析
    3.4 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4.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
    4.1 风险识别的方法
    4.2 JD集团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4.2.1 宏观与行业风险
        4.2.2 信用风险
        4.2.3 供应链系统风险
        4.2.4 质押物风险
        4.2.5 平台操作风险
        4.2.6 商业银行方面的风险
5.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5.1 AHP层次分析法的选用
        5.1.1 .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5.1.2 层次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5.2 构建JD集团供应链金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5.2.1 指标构建原则
        5.2.2 确立JD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5.3 基于AHP方法的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5.4 评估结果及分析
6.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6.1 信用风险控制
    6.2 宏观与行业风险控制
    6.3 供应链系统风险控制
    6.4 质押物风险控制
    6.5 平台操作风险控制
    6.6 商业银行方面的风险控制
7.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能系统选型的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2 储能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1.2.3 储能系统价值测度研究现状
        1.2.4 储能系统补偿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
    2.1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分析
    2.2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分析
        2.2.1 储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
        2.2.2 储能在电力输配领域的应用
        2.2.3 储能在用户侧领域的应用
    2.3 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分析
        2.3.1 储能技术类型
        2.3.2 储能技术特性需求分析
        2.3.3 储能技术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研究
    3.1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指标体系构建
        3.1.1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3.1.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筛选
    3.2 基于BBWM-FCPT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多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2.1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3.2.2 模糊累积前景理论
        3.2.3 基于BBWM-FCPT的储能多应用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3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
        3.3.1 计算标准化决策矩阵
        3.3.2 储能各应用场景下最优选型评价结果
    3.4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讨论
        3.4.1 储能选型结果讨论
        3.4.2 敏感性分析
        3.4.3 方法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选址定容研究
    4.1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选址定容模型
        4.1.1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目标函数
        4.1.2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约束条件
    4.2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及模型鲁棒改造
        4.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
        4.2.2 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鲁棒改造
    4.3 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求解方法
        4.3.1 上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3.2 下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
    5.1 外部性视角下储能系统综合价值机理分析
        5.1.1 储能系统给发电厂商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2 储能系统给电网公司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3 储能系统给电力用户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4 储能系统给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2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
        5.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思路
        5.2.2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目标函数
        5.2.3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约束条件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研究
    6.1 计及储能综合价值影响的经济性分析
        6.1.1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技术经济分析
        6.1.2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盈亏平衡分析
    6.2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1 我国储能系统补偿政策现状分析
        6.2.2 传统Shapley值法基础理论模型
        6.2.3 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4 算例分析
    6.3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保障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经济共同体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非经营政府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医疗中心研究现状
        1.2.2 多属性决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径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模糊集理论研究
        2.1.1 直觉模糊集
        2.1.2 区间数
        2.1.3 区间直觉模糊集
        2.1.4 定量指标区间直觉模糊数的转换
    2.2 多属性决策理论研究
        2.2.1 多属性决策理论概念
        2.2.2 MULTIMOORA决策方法
    2.3 多属性群决策理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济共同体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决策指标体系研究
    3.1 基于规划理论和合作竞争理论的指标体系设计理念
        3.1.1 规划理论
        3.1.2 合作竞争理论
    3.2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原则
        3.2.1 投资决策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2.2 投资决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3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一般影响因素
        3.3.2 区域协同因素
    3.4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共同体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4.1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模型构建步骤
    4.2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评价指标值确定
    4.3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4.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4 基于IVIF-MULTIMOORA群决策方法的投资决策研究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背景
        4.5.2 投资决策的数据处理
        4.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4.5.4 区域医疗中心投资决策模型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EPC模式
        2.1.2 房建项目
        2.1.3 分包商
        2.1.4 招投标
        2.1.5 分包商选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筑供应链理论
        2.2.2 分包商选择理论
        2.2.3 PDCA动态循环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公司发展概况及分包商选择管理概述
        3.1.1 A公司发展概况
        3.1.2 A公司EPC模式下分包商选择概况
        3.1.3 A公司EPC模式下分包商管理概况
    3.2 A公司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现状调查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存在问题分析
        3.3.1 公司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
        3.3.2 分包商选择指标单一固化
        3.3.3 分包商选择指标权重界定方法不科学
        3.3.4 分包商选择缺乏动态监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指标体系优化及模型构建
    4.1 分包商选择指标体系优化的原则与方法
        4.1.1 分包商选择优化指标筛选的原则
        4.1.2 分包商选择优化指标筛选的方法
    4.2 分包商选择优化指标筛选流程
        4.2.1 初步筛选
        4.2.2 问卷施测
        4.2.3 因子分析
    4.3 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优化指标体系的确定
    4.4 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优化指标权重界定
        4.4.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4.4.2 分包商选择指标权重结果
    4.5 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概述
        4.5.2 分包商选择模糊评价模型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案例实证分析
    5.1 案例背景
        5.1.1 某招标工程概况
        5.1.2 A公司合作分包商概况
    5.2 分包商选择过程
        5.2.1 分包商选择评价矩阵构建
        5.2.2 分包商选择评价结果
        5.2.3 某门窗招标工程分包商选择的结论
    5.3 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评价的改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 C——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致谢

(7)面向混合数据的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属性群决策研究现状
        1.2.2 混合多属性群决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属性值
        2.1.1 区间数
        2.1.2 直觉模糊数
    2.2 属性值的规范化方法
        2.2.1 精确数的规范化方法
        2.2.2 区间数的规范化方法
        2.2.3 直觉模糊数的规范化方法
    2.3 有序信息系统的知识表示
    2.4 信息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MULTIMOORA法的混合数据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3.1 混合数据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问题描述
    3.2 基于风险厌恶特征的属性与专家权重
        3.2.1 混合数据的风险厌恶型优势关系
        3.2.2 基于风险厌恶特征的属性权重
        3.2.3 基于风险厌恶特征的专家权重
    3.3 区间数似然关系
    3.4 区间数TOPSIS法的改进
    3.5 基于改进MULTIMOORA法的混合数据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案例描述
    4.2 决策过程
    4.3 对比性分析
    4.4 有效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1.3.1 供应商选择七因素理论
        1.3.2 战略采购理论
        1.3.3 层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4.3 论文研究的逻辑架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现状与环境分析
    2.1 公司环境的SWOT分析
        2.1.1 优势分析
        2.1.2 劣势分析
        2.1.3 机会分析
        2.1.4 威胁分析
    2.2 公司经营与供应商选择策略现状分析
        2.2.1 公司简介
        2.2.2 公司经营状况
        2.2.3 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现状
第3章 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问题分析
    3.1 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业务的访谈设计与分析
        3.1.1 访谈内容设计
        3.1.2 访谈结果分析
    3.2 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问题
        3.2.1 供应商入围选择依据不科学
        3.2.2 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不达标
        3.2.3 供应项目后期运维服务参差不齐
        3.2.4 供应商选择仅以价格为导向
    3.3 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问题原因分析
        3.3.1 供应商优选方案不完善
        3.3.2 供应商选择流程不完善
        3.3.3 尚未充分考虑项目后期运维服务质量
        3.3.4 供应商选择竞标机制不完善
第4章 A科技公司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4.1 供应商优选衡量指标的选择方案
        4.1.1 建立优选供应商评比流程
        4.1.2 确定优化供应商衡量指标
    4.2 完善供应商选择流程
        4.2.1 引入PMO完善供应商评选职能结构
        4.2.2 制定质量保证能力评分规则
    4.3 完善供应商选择后期运维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4.3.1 确定后期运维服务标准
        4.3.2 完善后期运维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
    4.4 建立供应商竞标选择策略机制
        4.4.1 分析方法选择与确定评估指标
        4.4.2 AHP分析软件在本文的应用与分析流程
        4.4.3 分析各个业务优选竞标策略
    4.5 优化前后对比
        4.5.1 优化前后对比
第5章 优化方案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5.1 实施计划
        5.1.1 实施目标与原则
        5.1.2 实施程序与方法
    5.2 保障措施
        5.2.1 组织架构保障
        5.2.2 人力保障
        5.2.3 系统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各业务模块优选竞标策略调查表
附录二 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相供应商选择策略现状具体访谈内容
附录三 ERP业务模块进行首选竞标策略分析及结果导出
附录四 ITS业务模块进行首选竞标策略分析及结果导出
附录五 对Data V业务模块进行首选竞标策略分析及结果导出
附录六 对ITO业务模块进行首选竞标策略分析

(9)基于供应链的煤炭港口合作模式和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服务供应链
        2.1.1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及内涵
        2.1.2 服务供应链概念模型
        2.1.3 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区别
    2.2 合作伙伴选择
        2.2.1 港口合作伙伴选择的原则
        2.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2.2.3 合作伙伴评价方法
    2.3 Stackelberg博弈分析
    2.4 多目标优化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
        2.4.2 遗传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供应链的煤炭港口优化的关键问题
    3.1 煤炭港口现状
        3.1.1 煤炭港口基本状况
        3.1.2 煤炭港口行业发展分析
        3.1.3 煤炭港口运营存在问题
    3.2 煤炭港口供应链现状
        3.2.1 煤炭供需特点分析
        3.2.2 煤炭港口供应链结构及特征
        3.2.3 煤炭港口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3.3 煤炭港口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关键问题
        3.3.1 煤炭港口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3.3.2 煤炭港口供应链优化的关键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港口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1 煤炭港口合作伙伴选择流程
        4.1.1 煤炭港口合作伙伴选择指标
        4.1.2 煤炭港口合作伙伴选择流程
    4.2 煤炭港口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4.2.1 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4.2.2 初选指标及其含义
        4.2.3 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确定
    4.3 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合作伙伴评价
        4.3.1 基于组合赋权的指标权重确定
        4.3.2 基于TOPSIS的合作伙伴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博弈论的煤炭港口合作模式及策略
    5.1 港口与合作伙伴的博弈及合作模式
        5.1.1 模型假设
        5.1.2 港口企业作为领导者的博弈
        5.1.3 合作伙伴作为领导者的博弈
        5.1.4 双方合作型博弈
    5.2 博弈情形下的合作模式
        5.2.1 基础型合作模式
        5.2.2 战略型合作模式
        5.2.3 协作型合作模式
    5.3 合作伙伴结构调整与合作策略
        5.3.1 基本假设及相关变量
        5.3.2 港口企业作为领导者的合作策略
        5.3.3 合作伙伴作为领导者的合作策略
    5.4 算例与数值分析
        5.4.1 问题与参数描述
        5.4.2 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炭港口码头泊位-堆场联合调度优化
    6.1 问题描述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假设
        6.2.2 优化模型
    6.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6.3.1 模型转化
        6.3.2 编码与解码
        6.3.3 初始化种群
        6.3.4 适应度函数构造
        6.3.5 交叉与变异
    6.4 实证研究
        6.4.1 秦皇岛港码头泊位堆场联合调度现状
        6.4.2 实证数据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煤炭港口合作模式和调度优化的保障措施
    7.1 加强合作伙伴管理
        7.1.1 更加注重合作伙伴选择
        7.1.2 密切关注合作伙伴动态
    7.2 完善运营管理模式
        7.2.1 积极为合作伙伴创造收益
        7.2.2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7.2.3 推动煤炭品种标准化
    7.3 建立联合调度保障机制
        7.3.1 提升调度管理水平
        7.3.2 提高硬件系统保障能力
        7.3.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3.4 密切港铁联动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2 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战略供应商理论及分析
    2.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2.2 供应链战略供应商
        2.2.1 战略供应商相关理论
        2.2.2 战略供应商的评价研究
        2.2.3 战略供应商评价步骤
    2.3 制药行业供应链与战略供应商分析
        2.3.1 制药行业的供应链流程
        2.3.2 制药行业特点分析
        2.3.3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
        2.3.4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
    3.1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流程
        3.1.1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3.1.2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流程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的初选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与验证
    3.3 指标分析与量化
        3.3.1 服务水平
        3.3.2 环保水平
        3.3.3 生产合作水平
        3.3.4 经营水平
        3.3.5 产品竞争力
        3.3.6 战略合作契合度
    3.4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模型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确定判断权重
        4.2.1 构建判断矩阵
        4.2.2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模糊综合评价
        4.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4.3.2 确定隶属度矩阵
        4.3.3 模糊合成算子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模型应用案例
    5.1 制药企业X战略供应商评价现状
        5.1.1 企业背景
        5.1.2 制药企业X战略供应商评价存在的问题
    5.2 评价模型应用
        5.2.1 确定隶属度矩阵
        5.2.2 分层模糊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指标权重分析
        5.3.2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重要性比对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群决策的供应链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企业智慧供应链的信用共享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魏雪梦. 山东工商学院, 2021
  • [2]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 代纪元.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J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 代纪元.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D]. 陆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经济共同体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非经营政府投资决策研究[D]. 高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A公司EPC模式下房建项目分包商选择研究[D]. 胡书涛.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7]面向混合数据的风险厌恶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研究[D]. 梁勇. 山西大学, 2021
  • [8]A科技公司技术服务采购供应商选择策略优化研究[D]. 李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9]基于供应链的煤炭港口合作模式和调度优化研究[D]. 袁继革. 燕山大学, 2021(01)
  • [10]制药行业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聪.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基于群体决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