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分析

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分析

一、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阮志燕,徐哲,任宏,赖满香,王金香[1](2020)在《扩招背景下高职医药类专业生源学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高职院校开始面向社会扩招100万人,扩招之后的生源变化,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扩招生源为例,从生源结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医药专业生源学情变化,并从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

甘亚[2](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刘洪翔[3](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乌英嘎[4](2016)在《临床互动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临床互动式教学在现在病理生理学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现在强调经历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临床互动式教学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并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教育法、策划提升法等进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教学能力与学习水平的提升。

骆亚莉,王雅莉,李能莲,李长天,黄勇,胡树名,舍雅莉,张立,张秋菊,李亚玲[5](2015)在《“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病理生理学课程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势在必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认为通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实施人本教育等途径,能够更好地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赵青,李春花[6](2011)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新要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整合、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等。该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医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巍,石磊,崔勇,王蔚琛[7](2010)在《病理生理学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文中认为网络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基于网络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医学创造性人才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传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难题,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实现了多媒体和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梁栋[8](2009)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医师是承担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一个特殊职业,医师的职业操守和医疗技术关系着芸芸众生、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医师素质的高低,学校的培养是基础、是关键,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给医学生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连年扩招,给高等医学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生源质量相对下降。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对现有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探讨。本课题先运用了文献调查法来搜集国内外有关高等医学教育的数据和资料,再利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由此得出相关结论。第一部分,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精英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传统精英教育与现代精英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其精英教育模式以及模式中量与质的相关要素,即对招生和培养两方面的要求。第二部分,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比较是从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中的招生和培养两要素出发,分别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招生政策、录取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现状,并做了深入的研讨,从而发现了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一些新问题。第三部分,在对外在动力和内在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招生和培养两方面,提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新时期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精英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旨在改进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更好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医学专门人才。

庞挺[9](2008)在《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药学服务作为卫生保健领域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药师的需求日渐旺盛,以培养药师为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药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和比邻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药学教育模式和目标已出现了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滞后现象,药师型人才培养还没有成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本论文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构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规模发展规划。这一基础和前沿探索性研究对于指导我国药学教育改革,推进药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以使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能够以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培养更多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1)综合分析了我国现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为药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政治环境和现实环境。对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进行了概述,明确了药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未来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本课题的意义进行阐述,明确了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握,参照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建构数据模型,对药师需求总量进行预测,以期能够为制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奠定基础,提供参考的主旨。(2)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总结。在明晰了现时的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已把Pharm.D.职业学位教育作为药学学生的第一学位教育后,作出了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美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的判断。随后,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初步掌握了药学人才培养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即美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完成从B.S——B.S+Pharm.D——Pharm.D的过渡的。通过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应该面对当代市场的需求,积极地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同未来药学实践相适应的服务型人才。(3)对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明确了日本药学教育的六个发展阶段: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接下来,又对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明晰了日本现时药学教育的特点。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与日本两个国家药学教育现存问题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服务型药师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对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药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对药学服务质量和数量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美国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将4年制的药学教育改为6年制的趋势已悄然兴起。泰国是亚洲第一个引入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国家,1999年率先在Naresuan大学登陆,迄今为止已有5所学校采纳了该学制体系。其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无疑来自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需求的增加,当然也离不开专业学会乃至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尽管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滞后数十年,但是与其自身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健康需求是相适应的。(5)对印度药学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药学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其与中国药学教育的处境有较大的相似性。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药学教育同样都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但印度现在已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推动药学教育改革,向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滞后。(6)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史、药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明确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了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药学教育,转变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调整传统的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7)阐明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概念、特点、原则和程序等基本问题,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分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情况。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探求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规律。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药剂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验证、统计药剂师的发展变化轨迹与所筛选的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其次,运用偏相关分析探讨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独立性,剔除不相干指标,分别找出影响药剂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两个国家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分析了造成影响两国药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原因。第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第四,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确两个国家药师发展现状处于的阶段。日本药师发展与美国药师发展处于同一阶段,但日本处于第三阶段的初始阶段,其药师发展情况仍然处于高速调整发展阶段,这与日本国家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因此断定,日本药师发展在近一段时间内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期,然后趋于稳定。而美国药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分类情况来看,其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8)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首先,对中国药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相关统计方法,构建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按现状发展的回归方程,验证了中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显着矛盾。其次,运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速度的原因。从影响药师型药学服务型人才发展的所在行业投入占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分析我国与美、日两国之间的差距,合理的分析中国存在的问题,逐步探讨出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非常态发展的重要的变化数率指标。第三,运用时间序列法探讨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结合前面得到的各国预测回归方程,我们得到美、中、日三国自然发展状态下的药师发展模型,此模型求得的美国2016年药师人员数与美国官方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药师人员预测数进行比照,其相近程度为98.14%。第四,采用最小二乘法原则对各变化数率指标进行拟合回归,得到三个主要因子与时间序列的关系模型分别为:Y1=e-0.023-0418x,Y2=0.001X+0.02,Y3=-0.049+0.028*ln(x)。优化后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数学模型为:Y=k1Y1+k2Y2+k3Y3+C。经过拟合可求得上述常值,并进行预测和控制未来10-18年药师规模的发展情况。第五,利用C语言编写了三国预测与控制模型系统软件,经过运算得出:在2020年,中国的药剂师人数约为67.22人/十万人,在置信度为100*(1-0.05)%时,药剂师人数/十万人其可信区间为[63.4,71.02],同时该结果经过SPSS软件检验,结果相近度接近于98.9%。证明软件运行的可靠性。第六,依据社会需求和药师人力资源发展预测结果,对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以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教育规模为基本资料,以1983——2006年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历史演变轨迹作为两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按照对2020年药师需求总数预测的结果,预测药学专业毕业(药剂师)人力的发展状况,给出了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招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91%,相当于平均每年需增加3万人左右,并且所有药学专业毕业人力都作为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才能达到前面按照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药师人力资源预测的结果,满足人们对健康照护的需求。

张丽荣[10](2008)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学习成绩间的外在关系和内部联系,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修订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与分析,为教学研究和职能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999级和2000级学生学习成绩分析,采用Excel 2003建库,全部分析在SPSS11.5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包括:偏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建立各课程内在联系的分析模型。结果1.两个年级主干课程学习成绩比较分析,尚不能认为年级间、男女同学间平均成绩有差别。各年级男、女同学间按及格或不及格分组比较平均成绩基本相近。对学生学习成绩及格比较,两个年级女同学的平均成绩分别高于同年级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水平,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年级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成绩比较,除公共基础课平均成绩略有所下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未见下降。两个年级女同学各主干课程的平均成绩都分别高于同年级的男同学的平均成绩,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个年级各主干课程成绩均数的综合比较分析,2000级成绩有所下降的课程有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寄生虫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和妇产科学8门课程,其余科目成绩比较1999级均有所提高,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学习成绩下降的科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入学成绩、考试命题及大纲的执行情况等。2.经不同学科之间偏相关分析,体现课程体系中学科的优化与重组。在公共基础课中:固定基础化学、医学生物学情况下,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5531(P<0.000);组织胚胎学与局部解剖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3293(P<0.0001),人体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244(P<0.0001),表明将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3门学科的实验部分重组合理,以及多媒体人体形态实验室(包括多媒体人体科学陈列学习馆和规范、先进的解剖实习室)的建立是课程设置中较重要的因素。在专业基础课中:固定医学生物学和有机化学情况下,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6178(P<0.0001),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199(P<0.0001),生理学与药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680(P<0.0001),机能学实验与药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287(P<0.0001),与病理生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3952(P<0.0001),提示将病理生还这、生理学和药理学3门学科的实验部分重组机能学实验课程合理,并通过展示多媒体机能实验手段,改进传统的“三理”实验教学,变印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固定基础化学与医学生物学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262(P<0.0001),表明将其两门学科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是合理的。在专业课中:固定病理学时,诊断学分别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1(P<0.0001)、0.2675(P<0.001)、0.46770(P<0.0001);外科学总论分别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757(P<0.0001)、0.4273(P<0.0001)、0.2396(P<0.001)、0.3082(P<0.0001),表明在课程设置修订中,加大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和技能考核是至关重要的。3.46门课程的聚类分析表明学习成绩分布的规律:①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医用生物学、基础化学、高等数学,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课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聚为一类,可以认为是医学类的公共基础学科。②预防医学、机能学实验、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聚为一类,可初步判定为专业基础学科。③外科学基础和外科学,诊断学、中医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内科学和妇产科学课程聚为一类,是医学专业知识部分。④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属一类,体现在医学上划分为人体形态基础学科。⑤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属一类,提示其实验部分重组为机能学实验。⑥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一类,提示可重组为一门病原生物学。4.经对学生成绩的多重线性回归定量分析,探索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影响,为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诊断学成绩与病理学、局部解剖学、药理学、机能学实验、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有机化学7门课程成绩有线性回归关系存在,其中病理学对诊断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外科学基础与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4门课程成绩间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药理学对外科学基础成绩的影响最大。内科学成绩与病理学、局部解剖学、机能学实验和药理学和病理学4门课程成绩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病理学对内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外科学成绩与病理学、局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5门课程成绩间有线性回归关系,且病理学对外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妇产科学成绩与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医学免疫学5门课程成绩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药理学对妇产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儿科学成绩与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机能学实验4门课程成绩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药理学对儿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总之,专业课成绩好坏大多受到专业基础课的影响,其中以药理学和病理学对专业知识成绩的影响最大。5.通径分析结果有三条有意义的有效途径,支持医学课程“三位一体”(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模块体系。6.主成分分析表明,医学免疫学(x10)、生理学(x8)、生物化学(x9)、微生物学(x11)、病理学(x12)等五门课程对学生成绩影响较大,组成第一主成分。基础化学(x2)、医用物理学(x1)、高等数学(x4)、医用生物学(x3)四门课程决定第二主分量。儿科学(x25)、妇产科学(x24)、外科学(x23)、内科学(x22)、诊断学(x17)这5门课程决定第三主分量。病理生理学(x14)、药理学(x15)、局部解剖(x16)学课程决定第四主分量。由前十二个主分量可见,累计贡献率达81.3%,分析效果理想。其它主分量分别由中医学(x19)、寄生虫学(x13)、影像诊断学(x26)、神经病学(x21)、外科学基础(x18、传染病学(x20)和有机化学(x5)等课程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各被一主分量决定。这些课程分别是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或医学亚学科。26门课程的分类图可直观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为利用总成绩在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对毕业生实行计分排名,择优分配、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等提供参考。7.采用因子分析探讨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课程定位。第一公因子F1反映了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中微观和宏观形态记忆方面的能力。第二公因子F2反映医学基础知识中具备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三公因子F3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第四共因子F4反映了医学专业机能学方面的知识能力。第十二公因子F12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形态学知识能力方面。其它课程如中医学(x19)、影像诊断学(x26)等依据自身的特性决定,均是与医学相关的重要课程。其中有的是医学的亚学科,有的边缘学科,这是医学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它们可以深化临床医学知识,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工作的需要。本结果可客观分析学生成绩各学科间的关系,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结构体系划分科学、合理,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论:经过主干课程学习成绩定性、定量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学生人数增加,课程学时数缩减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没有下降,教学质量得以保证。表明新的课程设置以总体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依据,学科定位明确。分层次设置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同时体现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注重学科的优化与重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边缘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后新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结构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科学、合理、可行。同时也发现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有的课程设置学时过多或过少,有的学科理论学时与实习学时分配不合理等。另外建议将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相关课程纳入主干课程,以深化临床医学知识。课程设置中还应考虑执业医师、研究生考试大纲要求,以适应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求。

二、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扩招背景下高职医药类专业生源学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扩招背景
二、医药类扩招生源学情分析
    (一)生源结构的变化
    (二)学习基础的变化
    (三)学习需求的变化
三、深化扩招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思考

(2)“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临床互动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互动式教学略论
2 临床互动式教学作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优势
3 临床互动式教学作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该适应之处
4 小结

(5)“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2 改进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学会有效学习
3 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 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 实施人本教育也不容忽视

(6)病理生理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开展研究型教学
2 科学规划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3.1 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实验。
    3.2 以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摈弃传统的各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的不足。
    3.3 积极开辟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沟通交融, 共同构建鼓励实践与创新的校园氛围。
4 提高师资队伍, 落实研究型教学
5 结束语

(7)病理生理学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 病理生理学网络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2.1 网上学习讨论
    2.2 实验室学习
3 病理生理学网络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3.1 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3 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5 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
    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3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3.1 文献调查法
        3.2 比较分析法
        3.3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1 精英教育的基本理论
        1.1 精英教育的特点
        1.2 传统精英教育与现代精英教育的区别
    2 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2.2 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要素
第二章 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比较
    1 招生模式
        1.1 招生政策
        1.2 录取标准
    2 培养模式
        2.1 教学资源
        2.2 教学方式
    3 我国当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入学门槛偏低
        3.2 培养定位不准
        3.3 教学投入不足
        3.4 教学方式落后
        3.5 就业情况堪忧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临床医学精英教育的模式
    1 建立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1 外在动力
        1.2 内在要求
    2 我国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构建
        2.1 招生方面
        2.2 培养方面
    3 改革的可行性
        3.1 政府的支持
        3.2 卫生人力资源的可保障性
        3.3 医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4 教学资源的保障性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综述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凸现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重要性与迫切性
        1.1.2 国际上药学教育发展动态
        1.1.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历史回顾及启示
    2.1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2.1.1 完备的Pharm.D.职业学位教育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
        2.1.2 动态发展又相对平衡的药学院校管理模式
        2.1.3 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2.2 美国药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2.3 美国药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研究
    3.1 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3.1.1 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
        3.1.2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
        3.1.3 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
        3.1.4 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
        3.1.5 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
        3.1.6 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
    3.2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3.2.1 学术型人才与药师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学制体系建制
        3.2.2 药房药师、医院药师和药学院校之间强有力的合作态势促进了药师终身学习理念和药学学生临床意识的培养
        3.2.3 以培养高层次药剂师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将成为日本未来药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3.3 比较中、日两国药学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教育现状概述
    4.1 东南亚药学教育现状概况
        4.1.1 药学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教学路径
        4.1.2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数量及2000,2006年药学毕业生数
        4.1.3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药学教育体制
        4.1.4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
        4.1.5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剂师考试情况
    4.2 菲律宾的临床药学教育进展
        4.2.1 临床药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4.2.2 引入以"病人"为中心,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年制教学体系
        4.2.3 新学士学位课程和Pharm.D.课程设置的特点
    4.3 泰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4 韩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5 新加坡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6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药学教育情况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
    5.1 印度药学教育概况
        5.1.1 印度药学教育历史简介
        5.1.2 印度药学教育现状
    5.2 印度药学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5.3 印度药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我国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的认识
    6.1 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6.1.1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时期
        6.1.2 药学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时期
        6.1.3 药学教育恢复重生时期
        6.1.4 药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深度变革时期
    6.2 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6.2.1 药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6.2.2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大矛盾
        6.2.3 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6.2.4 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6.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6.3.1 中国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
        6.3.2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6.3.3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7.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方法
        7.1.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概述
        7.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7.2 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7.2.1 国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7.2.2 国内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7.3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7.3.1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7.3.2 美、日药剂师人力资源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偏相关分析
        7.3.3 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
        7.3.4 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比较——聚类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优化模型
    8.1 中国药师发展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
        8.1.1 中国药师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8.1.2 影响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偏相关性分析
        8.1.3 建构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自然发展状态下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8.1.4 中国药师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8.2 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间序列法
        8.2.1 三国各指标同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对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影响
    8.3 建立预测与控制模型
        8.3.1 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时间序列法)
        8.3.2 建构自然状况下各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模型
        8.3.3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
    8.4 药剂师数学模型软件的实现
    8.5 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8.5.1 运用回归分析法探求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间变化规律
        8.5.2 制定药师人力培养规模发展规划
    8.6 讨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9.3 关于药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扩招背景下高职医药类专业生源学情分析[J]. 阮志燕,徐哲,任宏,赖满香,王金香.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6)
  • [2]“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临床互动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 乌英嘎. 人人健康, 2016(22)
  • [5]“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 骆亚莉,王雅莉,李能莲,李长天,黄勇,胡树名,舍雅莉,张立,张秋菊,李亚玲. 甘肃科技, 2015(18)
  • [6]病理生理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J]. 赵青,李春花. 价值工程, 2011(34)
  • [7]病理生理学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 刘巍,石磊,崔勇,王蔚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08)
  • [8]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探讨[D]. 梁栋.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9]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 庞挺.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0)
  • [10]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D]. 张丽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扩招后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