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诊所”——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经之路

论“大诊所”——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经之路

一、试论“大临床”——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许骞,唐萍萍,冒金锋,徐爱军,王国栋,李红美,张建斌[2](2020)在《对针刺失传技术的界定——基于《中国针灸学词典》》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界定针刺失传技术的纳入标准,梳理针刺失传(疑似失传)技术目录,为针刺技术的传承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检索《中国针灸学词典》所有词目,筛选出针刺技术条目,并以针刺技术条目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 ed)中筛选文献,进而对针刺技术条目做出是否为针刺失传技术、疑似针刺失传技术的判定,并对针刺技术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结果:共检索出针刺技术条目364条,针刺失传技术17项,疑似失传技术12项。结论:针刺失传技术界定为古有文献记载,当代未见临床应用或专家经验报道的针刺技术。针刺技术的失传,与政权或朝代更迭、针灸理论及教育的演变等因素有关。

司佳弘,刘芳芳,王红珍,金晓飞[3](2020)在《建立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文中提出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化程度及推广度均对传统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为有效、安全、快捷的治疗,保证更多优势技术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文章提出建立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迫在眉睫,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则是该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赵晨[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惊恐障碍及临床证治》文中指出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围绝经期惊恐障碍(PD,Panic Disorder)的选穴规律,并从肝肾论治梳理古代文献源流,结合余师临床证治,为临床辨证治疗围绝经期PD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材料与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05.01-2019.12年间的针灸治疗围绝经期PD等情志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共514篇,经二次筛查选出符合标准的有65篇研究文献。对文献作者、来源出处、针灸处方等信息进行整理,录入到Microsoft Office Excel中进行管理。运用Excel软件对腧穴进行频数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关联规则和因子分析,得出关于腧穴、经络、部位等的使用频次,腧穴配伍运用等规律;2.根据现代文献的研究结果,对《黄帝内经》到明清时期的古代文献检索梳理,探索古代医家对PD的认识及辨证;3.总结任路教授诊治围绝经期PD患者证治经验,并附病案举隅。结果:1.对所研究的现代文献中腧穴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可得到肝俞、肾俞等19个高频腧穴,腧穴部位以背腰部穴为最多,腧穴的选用涉及全部十四经,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次之,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和背俞穴选用最多;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与临床治疗PD选穴经验相结合,将高频腧穴聚为7类比较合理。一大类为治疗围绝经期PD等情志疾病的主穴(肝俞-肾俞-心俞-脾俞-肺俞),其余6个聚类群为加减配穴,分别为本神-神庭-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内关-印堂,合谷-太冲,百会-神门,太溪;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二阶至四阶关联规则共有345个,最高支持度为56.627,最高置信度为100.0,五脏俞间的相互关联性最强,尤其是肝俞与肾俞之间的强关联,可掩盖其他较强关联,排除五脏俞间的关联后,在二阶关联中,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神庭-本神等穴组的支持度与置信度相对较高;在三阶关联中,三阴交-肝俞-肾俞,三阴交-神庭-肾俞,肾俞-百会-肝俞,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在四阶关联中心俞-肝俞-肾俞与脾俞、百会、太冲或三阴交配伍的置信度达100.0;4.针灸治疗围绝经期PD等情志疾病高频腧穴的因子分析中,组穴肝俞、肾俞、心俞、脾俞、肺俞,因子贡献率最大,其中肝俞、肾俞的贡献率最大;5.对于古代文献从肝肾角度认识PD的梳理可知,惊恐可作为病因,也可以是一种病证。惊恐作为病因时,《内经》认为其伤肝肾,导致肾精不藏,肾气不固,气机逆乱,心神荡惮。汉·张仲景认为惊恐可致奔豚病,宋·陈无择将惊恐归为内因,金·刘完素提出五志过极皆从火化,恐伤肾,从火热论治。惊恐作为病证时,《内经》提出肾、肝、胆的疾病均会出现惊恐之症状。晋·皇甫谧认为恐发于肝而成于肾,并补充了针灸治疗的腧穴,隋·巢元方认为惊恐源自肝虚与外感风邪,明清时期主要认为惊恐根源于肾。结论:1.现代文献中临床治疗围绝经期PD等情志疾病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针灸处方以包含关联最强、支持度最高的肝俞、肾俞的五脏俞为主穴,采用整体调节五脏之气血阴阳的原则,针对围绝经期PD等情志疾病临床多见的并发症状,配穴多选用调神醒脑、理气安神、补益气血之效穴。经络上多选用膀胱经、督脉、任脉,与肝经、肾经交感互藏,聚髓养脑安神;2.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梳理,结合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特点,研究认为PD以肝肾亏虚为主要病因,调理肝肾在PD的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3.导师以滋水涵木、疏肝安神为原则,临证强调辨证施治,主张医患配合,采用穴位按摩配合自拟沐疏安神汤为主方治疗围绝经期PD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闫恩亮[5](2020)在《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作为中国的本土医学和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中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养生诊疗知识,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医的,自己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并为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难以智能化、客观化、标准化的中医辨证,却成为中医实现现代化,并走向全球化的主要瓶颈。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进而对中医健康知识的渴求亦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对于现代中医从业者来说,系统地整理、完整地保存中医先辈们所累积的养生诊疗知识,并将之合理地呈现给知识需求者,亦是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的工作之一。有鉴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尝试探究中医智能辨证的实现、中医健康知识的可视化呈现、以及中医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1)偏序结构借鉴概念认知学习领域中的知识粒化及三支决策思维,对中医知识呈现的处理工具,偏序形式结构,进行改进,以适应多元化的中医知识处理需求。首先,基于知识粒化思维,探索属性偏序粒结构的构建,以提高中医知识的处理效率。然后,借鉴三支决策思维,研究属性偏序三支结构的构建,以提高中医知识的可解读性。偏序形式结构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医健康知识的呈现,提供更好的理论及工具支撑。2)唯象理论基于现象学、状态学和唯象论,探索唯象中医理论。首先,基于唯象思维,使用唯象语言来描述中医概念。然后,借鉴唯象理论,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中医辨证思维及方法。最终,基于唯象中医理论及辨证数学描述,建立中西融合辨证模型和证素模式辨识模型。唯象中医理论的研究内容,可以为智能辨证技术的实现,提供理论及数学支撑。3)智能辨证基于软计算、硬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探索中医智能辨证技术的实现。首先,基于模糊集合理论,从个体辨识角度,实现中医智能辨证。然后,借鉴模糊辨识方法,从群体辨识角度,探索中医状态辨识。接着,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中医辨证中所涉及的映射数据。智能辨证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医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提供算法及技术支撑。4)知识呈现基于唯象中医理论,采用偏序结构工具,探索中医健康知识的粒化方法及可视化呈现。首先,从主症辨证、专病辨证、证素辨证三个层次,对中医辨证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然后,从主症治法、专病治法、模式治法三个角度,对中医治法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接着,从汤剂处方、针灸处方、成药处方三个方面,对中医处方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知识呈现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为健康服务模型的实现提供数据及知识支撑。最后,本文整合偏序结构、唯象中医、智能辨证、知识呈现部分的研究内容,完成中西融合循证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该健康服务模型,可从循证医学角度,把中医症状与西医指标相融合,进行中医辨证,在为中西结合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的同时,亦可为大众健康养生及防病治病,提供一定的健康指导服务。

刘正楠[6](2019)在《基于张缙教授循经感传理论探讨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张缙教授循经感传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提供一种更有效的针刺方法。方法:本研究患者均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香安院区针灸七科病房的患者,将60例入选的中风后尿潴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感传气至病所组+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和观察组都进行基础疾病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取三阴交和八髎穴,运用针刺手法激发感传使之气至病所,并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按针灸学治疗癃闭取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六次,每天一次,连续二个疗程。治疗后以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评价疗效。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感传气至病所组与常规针刺组均可改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功能积分,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对治疗二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感传气至病所组对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功能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组,治疗效果更显着。3.对治疗二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中西医疗效与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感传气至病所组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临床疗效更显着。结论:1.观察组(感传气至病所组+常规针刺)和对照组(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功能积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中风后尿潴留均有治疗作用。2.运运用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杜啸旻[7](2019)在《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内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代期刊类文献进行分析,探索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方法:检索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期刊类临床研究类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录入整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经络、部位、特定穴优选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经过筛除和整理,共录入文献269篇,涉及132个腧穴,总频次为1912次,涵盖14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以颈部夹脊穴、风池穴、合谷穴、曲池穴、后溪穴、外关穴等居多;经脉频次分析结果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部位使用频次分析结果:集中在上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优选五输穴、经外奇穴、八脉交会穴、原穴、络穴;配伍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优选夹脊穴,风池;合谷,夹脊穴;夹脊穴,后溪;夹脊穴,外关;合谷,风池。配伍模式中局部配伍应用最广,其他多为远近配伍、随证取穴和特定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腧穴优选具有局部选穴、远端选穴、循经选穴和特定穴选穴的规律。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配伍具有局部配穴法、远近配穴法、随证取穴和特定穴配穴法的规律。

王宇[8](2017)在《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量化诊断标准,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探寻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在代谢组学层面上诠释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科学内涵。方法: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专家咨询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并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测评。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立条目权重系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建立证候诊断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确立诊断阈值,同时结合百分位数法进行证候程度分级,并进行回顾性与前瞻性检验。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的血浆样本,并结合多元统计学及代谢通路分析方法,筛选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的差异代谢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揭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整合代谢标志物数据将其作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结果: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研究并制订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量表,分别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进行测评,结果良好。以诊断量表为基础建立的模型为:Y=20烦躁易怒+15头胀+11 口干+23 口苦+3便秘+4目涩+8尿赤+9脉数+7舌质红(Y代表证候积分),诊断阈值为122,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2.0%。经计算得到分级诊断标准:轻度:122≤证候积分<150;中度:150≤证候积分≤214,重度:证候积分>214。开展临床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证实该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以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别与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作横向比较,共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从理想血压开始,经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阶段,最终进展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这一持续、完整的生物学过程内在代谢机制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33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生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12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Y=-0.152X1+0.131X10+0.036 X11+0.132X20+0.081X19-0.101X31+0.082X15-0.038X9+0.079X24+0.043X23+0.076X 16-0.070X13-0.006X8+0.040X5。经过检验,PLS 模型解释能力:88.4%,预测值:88.1%,证明该模型具备较为准确的预测能力。结论:1.编制了准确性高、灵敏度好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由此形成的量化诊断标准可行性好、临床实用性强。2.筛选出能够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产生及其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标志物,并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

蒋继彪[9](2017)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三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杨坤[10](2016)在《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离人们的期望却越来越远,导致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的出现。在医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活动开展的主体,也在不断地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式,为最新医疗技术的产生、最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好的舞台。研究型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开展该模式建设的医院已取得初步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新型理念,研究型医院是当代医学模式的深刻转变和医院发展模式的转型,但其未能得到广泛有效的实践验证,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推广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因素。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而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充分收集调研国内外优秀医院的资料,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以研究型医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以人们对医院发展的期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优秀医院的探索经验,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剖析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型医院的理想建设模式。本研究内容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概括了研究型医院的内涵、定义和特征,描述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发展战略、范畴及拓展,进而分析了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必然性。第二部分,着重研究国内外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经验,解析研究型医院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并且阐述及分析了这些医院在医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医院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启示。第三部分,客观详尽的阐述了我国在建设研究型医院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结合调查问卷和上述启示,提出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基本框架。同时针对研究型医院建设需处理的几大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四部分,系统研究了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策略并阐述了实现研究型医院的路径,分析了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中转化医学、预测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途径及其作用,提出了研究型人才培养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具体方案。同时概括了研究型传染病医院建设的实践历程及取得的成果及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二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职责,应以简单、基础疾病的防治及向上级医院转送疑难杂症病人为主;而对于三级医院,应以收治疑难杂症病人、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更新临床诊疗规范为主,并推进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模式。在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关键的问题,包括研究型医院建设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研究型医院与人文建设、研究型医院与转化医学、研究型医院与科技发展及研究型医院与医院规模等。提出了经济转型及医疗体制改革是推动传统医院模式变革的政策基础;特有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的思想参照及行为指南;成熟的转化医学体制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特色,是研究型医院创新技术向临床实际应用转化的重要路径;科技发展是评价研究型医院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而与内涵相统一的适度的医院规模,则是保证研究型医院产生最佳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实现医院长久发展的关键。研究型医院的理想模式由二级结构组成,其中管理层以院长、书记为主导,下设三大工作平台直接对院长、书记负责,即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及后勤保障中心。三大中心职能与工作性质虽不同,但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此外,我们还针对研究型医院建设未来需重点关注的几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具体归纳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整合卫生资源、科学控制成本、构建信息平台、健全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医院整体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提出研究型医院理想建设模式和关键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对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进行了阐述。提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总体建设策略应为明确职能定位、追踪科技最新进展、推进成果转化、强化自主创新及注重质量管理四项。细化具体建设路径为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管理机制、打造医院品牌效应、强化质量管理及发展特色医疗模式五个方面;针对研究型医院各要素具体建设办法,文章详细阐述了研究型医院科研平台的构建、科研管理平台的构建及研究型人才培养及评价方案。最后,我们对研究型传染病医院试点建设工作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其取得的显着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本研究以“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模式”为主要研究方向,与此前研究型医院的论着,诸如《研究型医院管理学》、《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和《论研究型医院》等有所不同,其区别在于,本文从需求出发、顺应医改的角度,并在此前论述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医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框架和标准”,并针对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问题、建设策略及路径进行了具体阐述,为研究型医院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值得进一步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借鉴。

二、试论“大临床”——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大临床”——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对针刺失传技术的界定——基于《中国针灸学词典》(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范围
    1.2 检索方法
    1.3 针刺技术的筛选方法
    1.4 针刺失传技术、疑似针刺失传技术的判定标准
    1.5 针刺技术词目的统一化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符合“针刺失传技术”判定标准的词目(共17项)
    2.2 符合“疑似针刺失传技术”判定标准的词目(共12项)
3 讨论
    3.1 失传及疑似失传针刺技术的出现时间考证
    3.2 针刺技术失传的原因分析
小结

(3)建立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内涵
2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在中医学科发展中的位置
    2.1 建立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是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2.2 重视和发展中医优势治疗技术,是振兴中医学学科的前提
3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是中医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科学、系统的临床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3.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助推优势治疗技术的科技化与现代化
4 建立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是中医优势治疗技术推广的迫切要求
    4.1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标准规范化是推广应用的基础
    4.2 信息网络技术是推广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助推剂
5 小结

(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惊恐障碍及临床证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数据挖掘
    1 文献资料
    2 数据处理
    文献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从肝肾论治惊恐障碍的理论源流探索
第三部分 任路教授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PD证治经验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惊恐障碍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传统中医研究现状分析
        1.2.2 偏序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偏序形式结构
    2.1 引言
    2.2 基础理论
        2.2.1 认知论
        2.2.2 集合论
        2.2.3 概念学习
        2.2.4 属性探索
    2.3 偏序粒结构
        2.3.1 粒计算
        2.3.2 粒结构构建
        2.3.3 粒结构可视化
        2.3.4 粒结构粒度描述
    2.4 偏序三支结构
        2.4.1 三支决策
        2.4.2 三支结构构建
        2.4.3 三支结构可视化
        2.4.4 三支结构粒度描述
    2.5 实验评估
        2.5.1 数据描述
        2.5.2 实验处理
        2.5.3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唯象中医理论
    3.1 引言
    3.2 基础理论
        3.2.1 现象学
        3.2.2 状态学
        3.2.3 唯象论
    3.3 中医理论
        3.3.1 唯象思维
        3.3.2 中医辨证
        3.3.3 辨证体系
        3.3.4 证素辨证
    3.4 唯象中医
        3.4.1 现象状态医学
        3.4.2 唯象数学描述
        3.4.3 中西融合辨证
        3.4.4 证素模式辨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辨证技术
    4.1 引言
    4.2 人工智能基础
        4.2.1 硬计算
        4.2.2 软计算
        4.2.3 模糊辨识
        4.2.4 机器学习
    4.3 个体模式辨识
        4.3.1 证候采集
        4.3.2 证素辨识
        4.3.3 模式匹配
        4.3.4 体质辨识
    4.4 群体模式辨识
        4.4.1 数据来源
        4.4.2 方法描述
        4.4.3 实现流程
        4.4.4 结果展示
        4.4.5 讨论分析
    4.5 证素机器学习
        4.5.1 数据来源
        4.5.2 方法描述
        4.5.3 实现流程
        4.5.4 结果展示
        4.5.5 讨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粒化方法
    5.1 引言
    5.2 知识粒化流程
    5.3 中医辨证知识
        5.3.1 主症辨证
        5.3.2 专病辨证
        5.3.3 证素辨证
    5.4 中医治法知识
        5.4.1 主症治法
        5.4.2 专病治法
        5.4.3 模式治法
    5.5 中医处方知识
        5.5.1 汤剂处方
        5.5.2 针灸处方
        5.5.3 成药处方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模型
    6.1 引言
    6.2 健康服务架构
    6.3 健康服务流程
        6.3.1 循证依据
        6.3.2 循证分析
        6.3.3 循证决策
        6.3.4 循证评价
    6.4 健康服务实现
        6.4.1 证候采集
        6.4.2 智能辨识
        6.4.3 模式匹配
        6.4.4 处方推荐
    6.5 健康服务管理
        6.5.1 数据管理
        6.5.2 知识检索
        6.5.3 知识呈现
        6.5.4 健康服务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基于张缙教授循经感传理论探讨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循经感传
        2.1 循经感传简介
        2.2 古代医家对循经感传的论述
        2.3 现代医家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张缙教授循经感传理论
    1 循经感传理论的创新,是中医针灸研究划时代的一大贡献
    2 循经感传与气至病所的关系
    3 针刺手法激发感传的研究
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1 中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认识和治疗
        1.1 中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认识和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2 一般资料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情况
    3 治疗方法
        3.1 选穴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评判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5.2 按照中医标准评价疗效
        5.3 按照西医标准评价疗效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流行病学
    2 中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4 数据挖据技术在针灸领域中的研究与发展
    5 小结
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 数据采集
    2 数据规范化
    3 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
    4 数据分析
    5 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选穴规律探析
    2 配伍规律探析
    3 不足之处
    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8)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研究进展
        1.1 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进展
        1.2 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2.1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2.2 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意义
        2.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3.1 概述
        3.2 代谢组学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3.3 代谢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1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1.1 设立研究工作组
        1.2 确立量表构架
        1.3 确立量表条目池
        1.4 条目初筛和量表初建
        1.5 量表测试和条目细筛
        1.6 第二版量表的构建
    2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2.1 可行性测评
        2.2 信度测评
        2.3 效度测评
    3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3.1 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结果分析
    4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4.1 临床横断面调查
        4.2 建立数据库
        4.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4.4 建立证候诊断模型
        4.5 确定证候诊断阈值
        4.6 诊断标准的建立
        4.7 确定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5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性检验
        5.1 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
        5.2 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6 研究小结
    7 讨论
        7.1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维度的确立
        7.2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建立
        7.3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信度、效度测评
        7.4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7.5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7.6 诊断性试验
第三部分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信息采集
        2.2 样本采集
        2.3 统计学分析
        2.4 试剂
        2.5 仪器
        2.6 受试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血压及证候信息
        3.3 总离子流图
        3.4 数据质量评估与模式识别结果
        3.5 差异代谢物筛选
        3.6 代谢标志物的鉴定结果
        3.7 代谢通路及代谢网络分析
    4 基于代谢标志物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的建立
    5 研究小结
    6 讨论
        6.1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NC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6.2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HBP肝火亢盛证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6.3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NC组、HBP肝火亢盛证组共同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9)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化理论综述
        2.2.2 中医国际化的文献综述与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国家距离理论
        2.3.2 软实力理论
        2.3.3 跨文化传播理论
第三章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3.1 国内中医国际化实践
        3.1.1 已开展的中医国际化工作
        3.1.2 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3.1.3 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
        3.1.4 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
    3.2 国外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
        3.2.1 中医教育
        3.2.2 中医从业人员
        3.2.3 中医立法管理
        3.2.4 中医科研
    3.3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国际化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理论分析
    4.1 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五大资源
        4.1.1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4.1.2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4.1.3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4.1.4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4.1.5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4.2 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四大距离
        4.2.1 文化距离
        4.2.2 行政距离
        4.2.3 经济距离
        4.2.4 地理距离
    4.3 意义建构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1 意义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4.3.2 意义建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2.1 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4.3.2.2 中医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理论基础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5.2.2 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思想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的测量量表
    5.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5.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5.3.2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5.3.3 研究变量体系的说明
    5.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5.5.2 回归分析
    5.6 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1 标准化问题
        6.1.2 知识产权问题
        6.1.3 翻译问题
        6.1.4 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6.1.5 国际化人才问题
    6.2 国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6.2.2 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
        6.2.3 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6.2.4 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6.2.5 中医的话语权问题
        6.2.6 针灸的西化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7.1 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策略
        7.1.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
        7.1.2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
    7.2 基于中医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7.2.1 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
        7.2.2 建立中医国际认证中心,加强对国外中医机构的标准化管理
        7.2.3 发挥中医行业组织在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7.3 基于中医机构的微观策略
        7.3.1 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提高国外民众的心理认同
        7.3.2 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建设好海外中医药中心
        7.3.3 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7.3.4 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7.3.5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外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国际化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一)人民的健康需求与医院发展模式的矛盾
        (二)研究型医院特点与优势
        (三)研究型医院的认识与不足
        (四)研究型医院实践的差距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是顺应新医改的必然要求
        (二)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部分 研究型医院的内涵、定义和特征
    一、研究型医院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必然性
        (一)创新型国家战略催化研究型医院产生
        (二)人类健康需求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
        (三)医疗体制改革促进研究型医院发展
        (四)医学模式转变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
    二、研究型医院内涵的演化与拓展
        (一)研究型医院的定义
        (二)研究型医院的内涵
        (三)研究型医院的基本范畴
        (四)研究型医院建设条件
        (五)研究型医院建设类型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国内外优秀医院建设经验参鉴
    一、美国医院类别及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律与经验
        (一)美国医院的分类
        (二)美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律及经验
    二、我国医院类别及研究型医院建设经验与教训
    三、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律及经验
        (一)英联邦制的医疗体系下的香港研究型医院建设
        (二)管理与文化并重的台湾研究型医院建设
        (三)多种建设模式兼具的大陆研究型医院建设模式
    四、国内外研究型医院比较与综合分析
        (一)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共同规律
        (二)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不同之处
    五、国内外成功研究型医院实例分析
        (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二)美国麻省总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三)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四)上海瑞金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五)解放军总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第三部分 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研究型医院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一)经济转型促使医疗市场改革
        (二)医改深入变革医院发展模式
    二、研究型医院与人文建设
        (一)研究型医院文化建设内涵
        (二)研究型医院文化建设策略
    三、研究型医院与转化医学
        (一)转化医学内涵
        (二)转化医学发展策略
        (三)研究型医院建设转化医学的意义
    四、研究型医院与科技发展
        (一)研究型医院科技发展特征
        (二)促进研究型医院科技发展方式
    五、研究型医院与医院规模
        (一)医院规模分类及职能
        (二)影响研究型医院规模因素
        (三)研究型医院规模建设策略
    六、研究型医院理想模式
        (一)研究型医院理想建设模式探讨
        (二)功能和职权分配
        (三)创建研究型医院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七、研究型医院建设未来需重点关注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整合卫生资源
        (二)科学控制成本,构建信息平台
        (三)创建评价体系,促进整体发展
    八、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策略
    一、总体策略
        (一)深化内涵认识,准确职能定位
        (二)推进成果转化,提高诊疗技术
        (三)强化自主创新,培养研究人才
        (四)强化质量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二、建设路径及方法
        (一)实现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路径
        (二)研究型医院各要素具体建设办法
    三、建设研究型传染病医院的实践
        (一)临床科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
        (二)加强评估建设,培养学科人才
        (三)建设保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继承协调发展,提升文化品牌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专家信息表
    附表2 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附表3 研究型医院的评定
发表论文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研究型医院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研究型医院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试论“大临床”——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对针刺失传技术的界定——基于《中国针灸学词典》[J]. 许骞,唐萍萍,冒金锋,徐爱军,王国栋,李红美,张建斌. 中国针灸, 2020(11)
  • [3]建立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J]. 司佳弘,刘芳芳,王红珍,金晓飞.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0(03)
  • [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惊恐障碍及临床证治[D]. 赵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D]. 闫恩亮. 燕山大学, 2020
  • [6]基于张缙教授循经感传理论探讨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 刘正楠.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9(09)
  • [7]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D]. 杜啸旻.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D]. 王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9]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D]. 杨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标签:;  ;  ;  

论“大诊所”——针灸临床研究的必经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