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招聘科技人才

德国招聘科技人才

一、德国广召科技人员(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21)在《长三角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谢佳丽[2](2021)在《高铁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布局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不仅体现了“中国速度”,更是改变了我国经济格局。高铁的建设,弱化了交通距离的影响,促进了人员、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从而带动了企业发展,尤其是带动了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建立高铁-城市-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建立了高铁建设的多期DID模型,具体分析了高铁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并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高铁影响的异质性分析。根据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三个结论:首先,高铁建设显着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水平,首条高铁建设能够使当地上市企业专利数量提升11.5%左右。其次,高铁建设对上市企业的创新水平的影响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和外部的市场化水平起作用。具体而言,高铁建设通过弱化交通距离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和企业员工访学深造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创新;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改善外部市场环境,即增加要素供给、产品需求以及提升市场竞争程度进而使企业主动寻求创新;最后则是通过提高企业销售收入进而提升创新需求。最后,高铁建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无合作伙伴相对于有合作伙伴、非中心城市相对于中心城市、非国有制企业相对于国有制企业,高铁建设带来的影响更大。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未来在规划高铁路线时应当考虑地区发展情况,当优先考虑非中心城市;第二,在推广产学研一体化体系时重视距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合理配置高校、研究所、企业的搭配;第三,重视人才在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地方政府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及相关的培养机制,以优化劳动力市场。

王致远[3](2021)在《20世纪后半期西欧城市化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地球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0世纪中期以来,西欧的发达国家从传统城市化模式摆脱出来,开始了城市化转型。西欧城市化之所以可以在20世纪中期进行转型,有经济原因即产业转型,和政治原因即区域与国际形势变迁。二战后,西欧各国依靠重建城市的机遇开始恢复经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城市的增长,城市不断扩大,工厂聚集在城市外围,促使郊区发展。随着环境观念的变化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使得产业经济一度陷入衰落。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欧各国的经济活力重现,促使了各大城市的复兴,新兴产业连接起了传统工业与商业城市。各个国家的大都市区跨越了传统政治边界和地理边境,其中不受过分约束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可以自由地流动,使得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城市史研究可以从理论与实证的多角度深化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本文以相关各学科关于城市化、城市群、大都市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深度城市化演化过程为具体内容,以西欧地区为对象,对西欧三大大都市区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在界定了新型城市化和大都市区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欧地区城市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从罗马帝国崩溃到20世纪初期,西欧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化的转型改变了城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方法结构,多层次的治理方式是大都市区的重要特征。接着,本文对西欧三大典型大都市区、城市群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梳理。荷兰的兰斯塔德大都市区、德国的莱茵鲁尔大都市区和法国的巴黎大都市区代表了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和单中心模型。最后,本文总结了20世纪后半期西欧城市化转型的影响与动力。随着战后西欧城市重建后的产业转型,西欧城市的拓展方向往郊区转移。在这一过程中,西欧城市享受到了大都市区产业集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着其引发的城市空心化问题。西欧地区的城市具有典型性,西欧城市化转型的相关思考和研究丰富了城市史和城市化研究的学术深度。

朱家玮[4](2021)在《基于PID算法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由传统的捕捞方式向着工厂化养殖方式转变。水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与养殖环境的水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物联网近几年发展的十分迅速,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水产养殖监控系统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出现的养殖场受外界因素影响水质波动过大的问题,研究了一套基于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算法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该系统将养殖区域水质中的溶解氧、p H值、温度三种主要因素作为监测对象,溶解氧的浓度作为调控对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1)感知层由三个终端节点组成:分别为溶解氧终端节点、p H终端节点、温度终端节点。主要起到水质因素采集、溶解氧浓度的调控及超过阈值时进行报警的作用。(2)传输层采用LoRa(Long Range)无线传感网络,采用ESP32Wi-Fi模块个ATK-LoRa-01通信模块作为主控机节点,将感知层的采集数据进行汇总传输至应用层。(3)应用层实现各参数的监测和分项显示,服务器与APP(Applicaton)进行数据互传,APP通过传输层将控制指令下放至感知层,控制增氧泵和蜂鸣器的运行。目前,本系统在模拟水产养殖环境下调试成功,实现了对水体的溶解氧、p H值及温度三种因素的实时监测,对水体溶氧进行了调控,同时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得出本系统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更快速的趋于稳定,而且基本无超调,总体达到预期结果,解决了当溶解氧的浓度在阈值左右时,造成的增氧泵反复启停,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并根据系统开发成本低、实用性强的特点,该系统适用于水产工厂化养殖方面。

王家硕[5](2021)在《智能车在温室中的导航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拥有自主导航能力的智能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以实现自主导航为设计目标,通过对智能车导航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基本满足了智能车在农业温室环境下的自主导航工作。首先,在系统硬件架构方面,分析温室环境的实际情况,搭建出一台以阿克曼为转向结构,由多传感器融合的温室智能车。上位机平台采用ROS(Route Operation System,ROS)操作系统,完成地图的创建、定位和导航等工作,下位机采用32位的STM(ST Microelectronics,STM)芯片实现对智能车的运动控制。其次,在软件成图方面,针对基于粒子滤波的RBPF(Rao-Blackwellized Particle Filters,RBPF)算法中存在粒子数繁多和频繁重采样问题,提出了使用Gmapping_SLAM算法创建环境地图。在温室环境中实验,实现环境地图的创建工作。实验结果表明:Gmapping_SLAM建图算法可将温室环境信息完整的显示在地图中,得到与真实环境一致的栅格地图。在定位导航方面,采用AMCL(Adaptive Monte Carlo Localization,AMCL)定位算法在已建立的地图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KLD(Kullback-Leibler Divergense,KLD)采样可以控制粒子数目的冗余,取得稳定的定位效果。在分析全局路径规划的A*算法和局部路径规划的TEB(Timed-ElasticBand,TEB)算法后,建立Stage仿真环境进行导航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智能车可以无碰撞地到达目的地,完成路径规划任务,为智能车在真实温室环境下的导航提供了技术保障。最后,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导航实验,结合激光雷达数据获取的环境信息,开展直线导航、弯道导航和避障导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自主搭建的智能车在路径规划算法下可实现在温室环境内自主行走,并能够自主分析出障碍物的位置,并完成规避动作。

孙亚君[6](2021)在《我国夫妻共同遗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共有财产不断增多,人们倾向于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处分其死后的财产。除自然人独立订立遗嘱外,实践中还大量存在夫妻之间共同订立遗嘱的现象。但是我国对夫妻共同订立遗嘱却没有相关的法律,导致各地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有不同的审判结果,理论界对夫妻共同遗嘱的态度也莫衷不一,学者们持有赞同的、反对的或者折中意见。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家庭仍然采用夫妻共有财产制,所以夫妻共同订立遗嘱的行为符合我国国情和传统习惯,且对财产稳定性的维持有着重要意义。民事法的功能在于引导而不是替当事人做选择,夫妻双方既然自愿选择此种遗嘱订立方式,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意志,故并没有违反遗嘱自由原则,理应引起我国立法者重视。《民法典》所体现的是立典为民和以民为本之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庭关系,完善继承制度,化解矛盾纠纷。民众一直对《民法典·继承编》的修正报有很大的期望,认为该编应贯彻民法基本理念。但遗憾的是,《民法典》最终并未将夫妻共同遗嘱制度写入其中,而该种遗嘱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着,面对司法实践中的混乱,亟需明确的法律为法院提供统一的审判标准,进一步完善继承制度。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夫妻共同遗嘱的概述。由于我国没有相关法律,笔者将从《公证遗嘱细则》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夫妻共同遗嘱问题的文章中,通过列举一些例子的方式总结概括其概念和类型,根据不同遗嘱类型的特点,确定夫妻共同遗嘱的法律性质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共同法律行为;对比与其相近似的继承契约制度后,笔者认为夫妻共同遗嘱是遗嘱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应当受继承法的调整与规制。第二部分为域外共同遗嘱不同立法模式分析。国外关于夫妻共同订立遗嘱的法律有不同的立法模式,分别为肯定主义、否定主义以及模糊主义,主流趋势是承认该制度效力,特别是德国有相对成熟和全面的立法经验,可以为我国的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对比国外关于共同遗嘱的不同立法模式,更加肯定我国夫妻共同遗嘱相关立法的构建应当势在必行。第三部分为我国夫妻共同遗嘱制度的法律现状及学说争议。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立法现状、司法实践及学说争议三个方面。我国关于夫妻共同遗嘱制度几乎处于立法空白;学界对于夫妻共同遗嘱的效力有三种不同的立场,分别有肯定说、否定说以及折中说,各学说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法律根据,通过对比分析后,笔者认为折中说最符合我国的国情;在介绍司法现状时,通过查找近几年来关于夫妻共同遗嘱相关案例,在比较各种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各地法院对共同遗嘱效力、撤回与更改、执行等问题不同争议焦点。之所以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究其根源,无相关法律规定导致没有统一的裁判标准。第四部分为我国夫妻共同遗嘱制度的立法构建。该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关于夫妻共同遗嘱的制度相对全面并且成熟,笔者将结合着第二部分内容,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承认夫妻共同遗嘱的效力,将共同遗嘱相关制度法律化,制定具体包括共同遗嘱的成立要件、生效时间、失效、变更和撤回以及遗嘱执行制度,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需求,对我国对我国共同遗嘱制度的建立有所帮助,为司法实践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

甘文东[7](2021)在《中国高铁援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铁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和完善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行,中国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已建成高铁3.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提升了交通运力,更是提高了出行效率。与此同时,还促进了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生产要素等的流动。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过渡时期,高速铁路“走出去”是对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意。这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更是推动了世界铁路发展与进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中国对这些国家高铁的援建能够提升各方的竞争力和技术基础,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平等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本文在以往产业升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铁援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本文所选择的研究样本为2005年——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数据,选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非农就业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商业服务出口、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研发支出等作为控制变量,结合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援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整体而言,高铁援建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后,将高铁援建时间提前了1、3、5年进行了反事实检验,结果显示在提前1年仍有显着影响,而在提前3、5年的结果就不如提前1年那么显着。此外,考虑到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剔除了样本中的发达国家,对剩下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高铁援建的影响依旧是显着的,不随样本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本文分洲际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高铁援建对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非农就业密度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却不显着。最后,考虑到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本文将样本国家划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组,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高铁援建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显着,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则不够显着。最后,根据前文实证检验结果提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铁援建的发展方向,以及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对相关国家产业结构的作用作对比分析,找出差异,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思路,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刘玉萍[8](2021)在《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高铁快速发展,区域交通可达性显着提升。随着高铁的开通,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从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也促使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演变,这些由高铁引致的变化终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之后,高质量发展相关议题一直广受关注,近期更是被确定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意味着,民族地区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也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那么,高铁会为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吗?一方面,人们期待“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能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助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追赶”,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担忧“高铁一通,人去楼空”,高铁可能引发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甚而对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利。针对以上期待和担忧,本文对“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异质性”展开研究。除绪论和文献综述外,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为:首先,对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民族地区高铁发展的特征,以及高铁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基于2006-2017年民族八省区50个地级城市的样本数据,以劳动、资本和政府投入为投入变量,新发展理念下的“五大”发展理念指标为产出变量,采用Fare-Primon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对民族地区地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并从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两个方面对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接着,在高铁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对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影响及来源,不同维度发展质量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动态性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从发展条件、地理区位和交通状况三个方面,对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对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公路交通和航空交通的发展看,民族地区现阶段仍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洼地”;民族地区的高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省际差异,高铁发展规划、高铁开通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以及人口密度均可能是高铁设站城市选择的重要依据;高铁开通不仅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差距改善等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会产生许多非经济影响。(2)2006-2017年,民族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1年之前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受技术进步下降的影响,而2011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则源于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2006-2017年,民族八省区省际高质量发展呈明显收敛的趋势;从“五大”发展理念看,民族地区城市间高质量发展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3)从统计分析看,高铁与民族地区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和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正相关性,但二者的相关性因区域、高铁开通时间而异;整体而言,以不同变量测度的高铁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高铁对民族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源于其对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从新发展理念的“五大”发展维度看,高铁对民族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对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从动态性看,高铁对民族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时滞期约为开通后的前三年。(4)高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财政压力等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异,且经济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占比越高,高铁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越小,而财政压力越大,高铁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越大;不同地理区位的城市,高铁对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省会(区域中心)城市,高铁对非省会(中小)城市的影响更显着,与内陆民族地区相比,高铁对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的积极作用更大;就高质量发展而言,高铁交通也表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即高铁网络密度越高,其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越大。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对于前文提到的期待和担忧:首先,如人们所期待,高铁确实对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不必过于担忧,尽管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但似乎对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城市更“友好”。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通过高铁助推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助推发展相对较差的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同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在研究视角——探讨高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而非仅仅关注高铁的产出效应,研究对象——主要基于民族地区城市层面数据而非仅仅省级层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研究方法——采用具有动态可比性优势的Fare-Primont指数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表征高质量发展,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等三个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时,由于数据所限,本文在使用Fare-Primont指数法测度高质量发展时,产出指标选取相对单一,在实证检验之后,也未进一步检验高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未来的研究则可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扩展。

王美昌[9](2020)在《基于高速铁路交通的经济发展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自2007年掀起了高铁建设热潮,截至2019年高铁营业里程已超3.5万公里,日开行5000多对高铁班次,高铁服务覆盖了200多个城市。高速铁路发展加速了要素流动和信息传播,改变了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历史面貌,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影响。这种影响效应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既有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且对影响效应的形成机制认识也不清晰,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扩展空间。本文以新经济地理理论、交通运输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高铁网络的属性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从流量效应和网络效应两个视角,研究了中国高铁网络的经济发展效应。第一,本文在搜集大量的高铁数据基础上,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空间格局和网络结构,研究发现:中国高铁建设自2003年以来经历了建设启动、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和繁荣发展四个阶段;高铁开行公交化、网络化和同城化特征日益明显,班次数量迅速增长;全国高铁网络运营形成了四个层级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和中心度持续增加,中心城市首位度态势持续提高,呈现全国高铁网络运营多中心、均衡化发展和区域中心极化发展的空间特征。第二,本文基于校准后的2007-2016年城市夜间灯光亮度数据,使用“最短路径-最小成本”高铁网路工具变量估计了高速铁路发展的城市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发展显着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该效应受到城市地理位置、人口规模、高铁线路等级、高铁站点位置等因素影响;高速铁路发展的城市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着空间溢出性质,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形成了“2小时高铁圈”和“1小时高铁圈”空间溢出地理圈层。第三,本文从经济集聚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出口贸易效应探究了高速铁路发展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高速铁路发展通过拉近空间距离、减少搜寻时间等途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条件,促使企业向区位优势突显的“极点”城市不断聚拢,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沿途城市空间聚集,提升了城市经济集聚效应。(2)高速铁路发展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和技术知识溢出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双提升,尤其是对研发强度高和非国有制两类企业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高铁时速越高、站点越靠近市中心,提升作用越显着;高速铁路发展促进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技术、知识和人才高地优势向其他地区溢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资源积累,从而缩小了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3)高速铁路发展降低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成本,有助于提高生产商与贸易商的匹配效率,促进了非编码的知识传播与学习,有助于提高企业知识吸收与学习能力,从而推动了企业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其影响程度随着城市、高铁、企业特征差异而呈现显着的异质性表现。最后,本文立足于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趋势,按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提升城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制造业创新能力等目标,提出加快发展全国高速铁路网络、统筹高铁建设时序和车次安排、构建高铁知识溢出为导向的知识创新集聚区、打造“国家高速铁路创新走廊”等政策建议。

苏鹏[10](2020)在《高速铁路开通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影响研究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自2008年京津城际的正式通车,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建设逐步走上了快车道,截止2019年12月,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5万公里,运营里程世界第一。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提升了铁路网络运力,而且降低了区域间的出行成本,促进了人员与资本的流动效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建设高质量的制造业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下降导致的制造业向周边国家转移和高技术制造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国际社会屡屡受阻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国制造业有必要从成本优势向效率优势转移,不断提升竞争能力。而高速铁路的开通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要素流动优势,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是否因为高速铁路的开通提升对我国今后高速铁路选址、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论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高速铁路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区域交通系统、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论文运用2006-2012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位行业代码筛选15个省144个地级市所属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数据,选取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等数据,将企业劳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企业资本密集度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行业变量和省份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高速铁路开通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开通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之后,将企业划分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四种行业、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三种异质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开通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高速铁路开通对于非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地区、高速铁路开通对于国有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非国有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随后,将面板数据删去省会城市数据后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开通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依旧存在。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平行趋势检验对于开通高铁前两年至高铁开通后两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开通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有为正的促进作用。最后,基于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现状,为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平衡区域发展提出建设,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借助高速铁路网建设提供一定思路,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网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发展。

二、德国广召科技人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广召科技人员(论文提纲范文)

(2)高铁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
        2.1.1 研发投入
        2.1.2 人员配置
        2.1.3 政府福利政策
        2.1.4 外部环境
        2.1.5 创新的核算指标
    2.2 高铁建设的影响
        2.2.1 宏观影响
        2.2.2 微观影响
        2.2.3 研究方法
    2.3 现有研究述评
3 高铁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3.1 人力资本影响机制分析
    3.2 市场化水平机制分析
    3.3 销售收入机制分析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4.1.1 基准计量模型
        4.1.2 稳健性检验
        4.1.3 作用机制检验
        4.1.4 异质性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定义
        4.2.2 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平行趋势假定检验
        4.3.2 基准回归
    4.4 稳健性检验
        4.4.1 PSM-DID
        4.4.2 安慰剂检验
        4.4.3 替换被解释变量
        4.4.4 工具变量法
    4.5 机制分析
        4.5.1 人力资本
        4.5.2 市场化水平
        4.5.3 销售收入
    4.6 异质性分析
        4.6.1 有无合作伙伴异质性
        4.6.2 中心城市异质性
        4.6.3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20世纪后半期西欧城市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径、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型城市化与大都市区理论
    第一节 新型城市化理论与大都市区的概念
    第二节 西欧城市化转型的背景
第二章 兰斯塔德、莱茵鲁尔和巴黎大都市区
    第一节 兰斯塔德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莱茵鲁尔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巴黎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与特点
第三章 西欧城市化转型的影响与动力
    第一节 西欧城市化转型的影响
    第二节 西欧城市化转型的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PID算法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文章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的总体分析和设计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1 pH值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2.1.2 溶解氧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2.1.3 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2.2 系统整体方案
    2.3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2.3.1 低功耗局域网
        2.3.2 低功耗广域网
    2.4 LORA无线技术详细介绍
        2.4.1 扩频调制技术
        2.4.2 LoRa技术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感知层设计
    3.1 系统感知层设计分析
    3.2 终端节点的各传感器原理和选型
        3.2.1 溶解氧传感器
        3.2.2 pH传感器
        3.2.3 水温传感器
    3.3 水质传感器通信协议
    3.4 终端节点的采集及控制
        3.4.1 溶解氧终端节点
        3.4.2 pH终端节点
        3.4.3 水温终端节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产养殖监控系统传输层设计
    4.1 系统传输层设计分析
    4.2 LORA无线传感网络
        4.2.1 LoRa通信模块选型及介绍
        4.2.2 LoRa节点类型与组网方式的选择
    4.3 嵌入式网关硬件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产养殖监控系统应用层设计
    5.1 系统应用层设计分析
    5.2 云平台介绍
    5.3 终端设备接入云平台
        5.3.1 汇聚节点通信主程序设计
        5.3.2 终端数据上传
    5.4 远程控制系统移动端APP设计
        5.4.1 设计控制面板
        5.4.2 UI组件指令编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PID控制算法的增氧泵控制仿真
    6.1 电压模糊控制器
        6.1.1 确定输入量及其隶属函数
        6.1.2 确定输出量、隶属函数及建立控制规则
        6.1.3 建立Simulink模型
    6.2 常规PID控制
        6.2.1 数字PID控制器的介绍
        6.2.2 位置式PID控制
        6.2.3 增量式PID控制
        6.2.4 三种PID控制的比较
    6.3 模糊PID控制器
        6.3.1 模糊PID控制器的介绍
        6.3.2 确定输入量及隶属函数
        6.3.3 确定输出量及其隶属函数
        6.3.4 建立控制规则
    6.4 仿真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7.1 设备调试
    7.2 设备入网及上传数据
    7.3 手机客户端操作检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智能车在温室中的导航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导航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农业导航技术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系统硬件分析与选型
        2.2.1 感知层硬件分析与选型
        2.2.2 决策层硬件分析与选型
        2.2.3 执行层硬件分析与选型
        2.2.4 通讯层硬件分析与选型
    2.3 系统软件分析与选型
        2.3.1 计算机操作系统分析与选型
        2.3.2 次级操作系统分析与选型
        2.3.3 应用层软件分析与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车搭建与调试
    3.1 硬件平台的连接
    3.2 软件平台搭建
    3.3 智能车与平台搭建
    3.4 系统设备调试
        3.4.1 激光雷达调试
        3.4.2 底盘PID动态调试
        3.4.3 里程计信息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地图的建立
    4.1 环境地图的构建
        4.1.1 环境地图的构建方法
        4.1.2 栅格地图的表示
    4.2 粒子滤波器原理
    4.3 SLAM算法
        4.3.1 RBPF_SALM算法
        4.3.2 Gmapping_SALM算法
    4.4 SALM系统软件设计
        4.4.1 Sl AM系统总流程图
        4.4.2 Gmapping_SALM算法实现
    4.5 建图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航系统实现
    5.1 AMCL定位系统
        5.1.1 AMCL算法
        5.1.2 AMCL算法话题服务与参数配置
        5.1.3 定位仿真
    5.2 路径规划算法
        5.2.1 全局路径算法研究
        5.2.2 局部路径算法研究
    5.3 路径规划系统设计
        5.3.1 Navigation导航框架
        5.3.2 move_base设计流程
        5.3.3 Nav_core接口设计
        5.3.4 全局路径规划设计
        5.3.5 局部路径规划设计
    5.4 路径规划参数配置及仿真实验
        5.4.1 路径规划参数配置
        5.4.2 Stage路径规划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导航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测试环境介绍
    6.2 直线导航实验
    6.3 弯道导航实验
    6.4 避障导航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我国夫妻共同遗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
一、夫妻共同遗嘱的概述
    (一)夫妻共同遗嘱定义
    (二)夫妻共同遗嘱类型
        1.相互指定型夫妻共同遗嘱
        2.共同指定型夫妻共同遗嘱
        3.混合型夫妻共同遗嘱
        4.关联型夫妻共同遗嘱
    (三)夫妻共同遗嘱的法律性质
        1.单方法律行为说
        2.双方法律行为说
        3.共同法律行为说
        4.本文观点
    (四)夫妻共同遗嘱的表现形式
    (五)夫妻共同遗嘱制度建立的意义
        1.符合我国传统的继承习惯
        2.夫妻共同遗嘱制度的构建是现实需要
        3.体现遗嘱自由原则
        4.贯彻民法以人为本之精神
二、域外夫妻共同遗嘱立法模式
    (一)肯定的立法模式
    (二)否认的立法模式
    (三)模糊的立法模式
    (四)不同立法模式之评析
三、我国夫妻共同遗嘱法律现状及学说争议
    (一)立法现状
    (二)司法实践
        1.夫妻共同遗嘱效力问题
        3.夫妻共同遗嘱生效时间问题
        4.夫妻共同遗嘱能否变更与撤回
    (三)学说争议
        1.共同遗嘱效力问题
        2.共同遗嘱能否变更、撤回问题
四、我国夫妻共同遗嘱制度的立法构建
    (一)夫妻共同遗嘱成立要件
        1.形式要件
        2.实质要件
    (二)夫妻共同遗嘱法律效力
        1.生效时间
        2.失效问题
    (三)夫妻共同遗嘱的变更和撤回
        1.变更和撤回的形式
        2.变更和撤回的时间
        3.变更、撤回的事由
    (四)夫妻共同遗嘱的执行
        1.遗嘱执行人产生与资质
        2.遗嘱执行人个数
        3.遗嘱执行人的权利和义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7)中国高铁援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雁行模式及理论
        2.1.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规模效应
        2.2.2 交通基础设施与生产
        2.2.3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2.2.4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及高铁援建的现状与特点
    3.1 投资现状
        3.1.1 投资额增速快
        3.1.2 投资对象以周边国家为主
        3.1.3 投资区域的差异性
    3.2 贸易特点
        3.2.1 双边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3.2.2 贸易结构存在区域差异
        3.2.3 贸易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3.3 高铁援建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双重差分法(DID)
    4.2 模型选择
    4.3 数据说明
    4.4 指标选取
第5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平行趋势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
    5.3 基本回归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反事实检验
        5.4.2 改变样本范围
    5.5 异质性分析
        5.5.1 基于国别的异质性分析
        5.5.2 基于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8)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铁快速发展
        1.1.2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价值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铁的影响
        2.1.1 高铁对交通可达性的影响
        2.1.2 高铁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2.1.3 高铁对产出的影响
        2.1.4 高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2.2 经济高质量发展
        2.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2 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2.2.3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
    2.3 交通基础设施与民族地区发展
    2.4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2.4.1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
        2.4.2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3章 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
    3.1 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3.2 民族地区的高铁发展
        3.2.1 民族地区高铁发展阶段的省际差异
        3.2.2 民族地区高铁建设规模的省际差异
        3.2.3 民族地区高铁设站城市的选择性
        3.2.4 民族地区未来高铁的发展
    3.3 高铁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3.3.1 高铁的直接效应
        3.3.2 高铁的间接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
    4.1 高质量发展测度方法的选择
    4.2 基于Fare-Primont指数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测度
        4.2.1 Fare-Primont指数测度方法
        4.2.2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4.2.3 样本城市分布
    4.3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来源
        4.3.1 TFP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
        4.3.2 TFP与“五大”发展理念指标的相关性
    4.4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
        4.4.1 TFP的省际差异及其变化
        4.4.2 TFP及其分解指数的城市差异及变化
        4.4.3 “五大”发展理念指标的城市差异及其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高铁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5.1.1 高铁与民族地区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5.1.2 高铁与民族地区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发展
    5.2 实证框架、识别策略与变量选择
        5.2.1 实证框架
        5.2.2 识别策略
        5.2.3 变量选择
    5.3 高铁对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影响
        5.3.1 高铁开通及规模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5.3.2 高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来源
    5.4 高铁对不同维度发展质量的影响
    5.5 高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
    6.1 高铁对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影响的表现
    6.2 高铁对不同发展特征城市影响的异质性
        6.2.1 经济规模的异质性
        6.2.2 产业结构的异质性
        6.2.3 财政状况的异质性
    6.3 高铁对不同地理区位城市影响的异质性
        6.3.1 省会和非省会城市的比较
        6.3.2 内陆和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的比较
    6.4 高铁对不同交通状况城市影响的异质性
        6.4.1 公路发展水平的异质性
        6.4.2 高铁发展水平的异质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及科研情况
致谢

(9)基于高速铁路交通的经济发展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速铁路的定义与衡量
    2.2 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的评估方法
    2.3 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的实证文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析
    3.1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高速铁路的空间格局
    3.3 中国高速铁路的网络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铁路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4.1 引言
    4.2 文献述评
    4.3 理论分析
    4.4 实证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作用机制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铁路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3 实证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作用机制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铁路发展的技术创新效应
    6.1 引言
    6.2 文献述评
    6.3 理论分析
    6.4 实证检验
    6.5 实证结果分析
    6.6 作用机制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速铁路发展的出口贸易效应
    7.1 引言
    7.2 文献述评
    7.3 理论分析
    7.4 实证检验
    7.5 实证结果分析
    7.6 作用机制检验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速铁路开通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影响研究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基础设施
        2.1.2 高速铁路
        2.1.3 高技术制造业
        2.1.4 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新地理经济学与外部性经济理论
        2.2.2 交通基础设施与企业生产率
        2.2.3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2.2.4 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
    2.3 文献综评
第三章 中国高速铁路与制造业现状分析
    3.1 高速铁路发展
    3.2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3.2.1 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战略
        3.2.2 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
        3.2.3 行业与地理分差异明显
        3.2.4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章 影响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设计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4.1.1 理论基础
        4.1.2 影响机制
    4.2 变量设置
        4.2.1 核心解释变量
        4.2.2 被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建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样本数据来源
    5.2 数据分析
        5.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2 平行趋势检验
    5.3 基本回归
    5.4 异质性
        5.4.1 行业异质性
        5.4.2 东部与非东部地区中部
        5.4.3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
    5.5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
    附录2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附录3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文件
    附录4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地区分组

四、德国广召科技人员(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燕. 安徽大学, 2021
  • [2]高铁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 谢佳丽. 浙江大学, 2021(09)
  • [3]20世纪后半期西欧城市化转型研究[D]. 王致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PID算法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研究[D]. 朱家玮.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智能车在温室中的导航技术应用[D]. 王家硕.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我国夫妻共同遗嘱问题研究[D]. 孙亚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国高铁援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甘文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8]高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玉萍.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9]基于高速铁路交通的经济发展效应研究[D]. 王美昌. 东南大学, 2020
  • [10]高速铁路开通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影响研究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D]. 苏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德国招聘科技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