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

分类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分级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道元[1](2020)在《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安全关乎矿工的生命,及时地排查出煤矿安全隐患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煤矿安全隐患排查主要采用安检人员亲身下井检查的方式,并通过安全监督简报对现存安全隐患问题进行记录,该方式存在人工记录数据误差较大、数据传输不及时以及不利于记录档案的保存等问题;部分企业采用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去处理安全隐患数据,但其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差,处理隐患不够及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应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PSO)和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NN),设计了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智能分析、风险预警、精准决策等功能。本文介绍了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有关煤矿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全方位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并根据煤矿企业对系统的实际需求,建立了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将改进的PSO和CNN应用到煤矿隐患数据的处理和安全风险分级之中,构建了基于PSO的数据智能筛选模型和基于CNN的安全风险智能分级模型。使用多种编程语言从数据信息管理、矿区安全风险管理、数据库接口管理、决策简报生成等八个功能模块对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进行了研发,其中,精准智能的数据处理方式减少了产生的误差,云服务器解决了记录档案的保存等问题。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提升了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准确性,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有较及时的预警,从而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发生的频度。图[50]表[19]参[81]

赵艺凡[2](2020)在《B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提高,铁矿山企业在生产中越来越注重风险的产生及处理。伴随铁矿山开采的过程,由于作业空间狭窄且多变、机械设备种类与数量居多、作业人员集中、水文地质环境复杂等因素,最终造成了工作面事故频发的现象。因此,对铁矿采掘工作面进行风险评价工作,对提升铁矿本质安全,加强铁矿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铁矿山开采系统生产特点的认识和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文献并参与现场调研与问卷分析,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流程,选取人员安全风险、机械设备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环境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五个为基础的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铁矿采掘工作面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价,确定现阶段的风险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影响B铁矿安全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B铁矿存在的风险因素,从人员安全管理、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管理制度优化保障、环境风险控制、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控制对策,为矿山安全技术和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铁矿一线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边庆平[3](2020)在《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日渐增长,如何科学、高效、智能化地管理矿产资源,成为相关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Web GIS作为近年来GIS的最前沿技术,能够对异构、多源、海量的空间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因此,将Web GIS技术引入到矿山信息管理中,构建面向海量、多源、异构的矿山信息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政府和企业提升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效率,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精准化、科学化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研究,深入研究了 GIS和Web GIS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矿山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研究了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实现等内容。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现状梳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系统地分析了 Web GIS在矿山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相应成果为设计和实现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2)设计了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首先进行了面向系统构建的需求分析,确立了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明确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3)设计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了矿山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矿山数据预处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了矿山数据模型,设计了矿山数据库表。矿山数据的采集与入库为数据模型构建前的数据特征分析提供了基本依据,矿山数据的预处理与处理保证了矿山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矿山数据建模在数据层和应用层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矿山数据的组织、存储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数据结构,矿山数据库表的详细设计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的最终底层实现。(4)设计和实现了 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总体架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成果,阐述了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实验系统的研制。展示了实验系统研制的最终成果,包括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开发环境介绍、系统的具体实现以及实验系统展示等功能模块;最后对本文研制的系统在H市矿山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谭熙通[4](2020)在《复杂条件下铁路隧道矿山法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穿越复杂地质环境条件,施工规模大、建设工期漫长、建设参与方多,这必然导致隧道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种类多、发生风险情况复杂,施工环节中存在较大发生事故可能性。在隧道矿山法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坍塌、瓦斯、突涌水(泥)等风险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开展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评估研究工作对隧道工程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矿山法施工技术、模糊数学理论和现场实地调研等手段,在结合借鉴前辈学者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进行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评估研究。以兴泉铁路于都二号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特点,本文选取了比较典型的坍塌风险、瓦斯风险和突涌水(泥)风险作为施工风险评估的3个隧道典型工程风险突发事件指标作为隧道施工工程风险事件概率一级风险指标,一级指标相对应的16个风险因素作为二级指标,联合构建了矿山法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风险后果当量估计法分别研究建立了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概率评估模型和事故后果评估模型,其中包括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确定各风险因素的平均权重值,运用梯形分布函数计算得出风险因素中定量因素的隶属度值,根据由Karwowski等学者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来选择确定风险因素中定性因素的隶属度值。(3)基于mySQL和PHP语言,开发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系统,实现对实际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功能。该软件还可对事故信息进行存储和查询。将风险评估软件研究成果应用于兴泉铁路于都二号隧道施工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DK36+070DK36+120里程段落施工风险等级为“高度”。(4)基于建立的矿山法风险评估设计模型,对于都二号隧道进行施工风险评估。得到于都二号隧道DK36+070DK36+120发生坍塌风险概率为3级,发生瓦斯风险概率为1级,发生突涌水(泥)风险概率为4级,隧道施工发生风险概率为4级,发生后果概率等级为3级,施工风险等级为“高度风险”。风险评估计算结果和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系统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评估系统代码的正确性。

肖建敏[5](2020)在《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高强度的铁矿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长期过度开采过程会造成矿区土地受损和矿区景观破坏,这种变化是矿区资源的开采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反映。为了更加直观地反应矿区景观及生态变化,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对矿区景观规划结果进行预览,对矿区景观格局进行二维规划及三维场景搭建,构建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设计了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确定影响矿区景观生态等级的影响因子,并划定六个矿区等级,提出了景观生态等级评定方法,并最终实现评价体系的完整构建。2)研究景观规划分析、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与GIS系统的结合方式,研究在GIS系统下实现景观规划分析的方法以及景观生态等级自评价。3)设计了景观格局模拟原型系统。系统以C#作为开发语言,ArcEngine作为GIS功能核心开发库,以SceneControl作为三维景观展示库,在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实现C/S架构系统。系统除了具备基础的GIS数据管理功能外,实现了景观分析、景观格局生态等级自评价,并实现了三维景观在系统中的展示。最终以唐山某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上进行模拟,分析得到2000~2015年景观各要素相转移轨迹特征及景观类型变化情况,并通过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评定矿区等级为VI级,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并利用该系统对研究矿区进行了二维景观规划,实现景观方案在三维场景生成与模拟。图50幅;表8个;参90篇。

刘佳欣[6](2020)在《智慧工地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已经到来。在建设工程领域,利用科技手段对传统建造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已然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智慧工地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旨在将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实践充分融合,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实现工地的智慧化管控。由于智慧工地这一研究对象的新颖性和前瞻性,目前针对智慧工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推广智慧工地,本论文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智慧工地这一庞大的体系,对智慧工地体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实践中如何评价智慧工地进行探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对智慧工地概念的研究综述提出了智慧工地的定义及特征,结合文献研究、政策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智慧工地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构建了智慧工地这一复杂的体系,设计了智慧工地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智慧工地体系具有计划-监控-分析的功能。(2)运用DEMATEL-ISM方法分析了构成智慧工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专家调查收集相应数据,通过矩阵计算得到智慧工地体系的DEMATEL-ISM结构模型,将体系要素分为投入-过程-效果三个层次,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实施智慧工地体系的相关建议。(3)根据已构建的智慧工地体系,确定了包含技术设施、管理应用和组织机制三个维度的智慧工地评价指标,采用ANP方法并利用SD软件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据现有智慧工地相关技术标准及前述研究成果提出了智慧工地的评价内容,界定了智慧工地的分级标准,基于已确立的智慧工地评价方法对工程项目实例——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项目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实践对智慧工地评价标准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智慧工地模式的建设,对于建造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建筑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对于智慧工地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成果将为建筑业企业引入和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供借鉴性思路,为政府管理部门鉴定和评价智慧工地提供可靠依据,为施工现场管理逐步走向智慧化提供理论引导。

夏永学[7](2020)在《冲击地压动-静态评估方法及综合预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根据预测的目的与功能,可以分为采前的静态评估(也称为预评价)和开采期间的动态预警。静态评估主要基于地质条件、开采布局等历史信息;动态预警则主要基于组织管理、推进速度等现实信息和监测数据、现场显现等实时信息。目前尚未建立涵盖上述信息的有效预警方法和模型,这是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信息融合技术对冲击地压动-静态评估方法及综合预警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综合指数法存在人为主观影响大、临界区取值困难、权重量化不合理等问题,在各因素对冲击地压影响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因素分类、指数叠加和归一化处理,研究获得了基于改进综合指数法的冲击地压静态评估方法和模型。(2)根据地震波CT探测的原理,研究了波速大小及其变化与冲击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波速区和高波速梯度区对应高冲击危险区,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波速异常系数、波速梯度异常系数和异常区域临巷距为主要指标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将现场CT探测和改进的综合指数法进行联合分析,形成了理论分析和现场探测相结合的采前冲击危险性的静态评估方法。使冲击危险等级评价及危险区域划分更符合现场实际。(3)针对冲击地压前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全面性、互补性角度考虑,提出了基于微震、地音、应力和钻屑法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案。实现了对冲击地压的分源、多场和全过程监测。分析了冲击地压微震、地音、应力前兆信息产生的物理机制和变化规律。(4)对微震、地音、应力、钻屑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冲击地压多源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上述方法评价冲击危险依据和准则,建立了预警信息分级输出标准,为冲击地压定量化动态预警提供了依据。(5)针对多种监测设备获得的大量前兆观测信息既有重复又相互矛盾问题,采用改进的D-S证据理论对冲击地压多源监测数据中冗余、互补以及冲突的信息进行融合,实现了对冲击危险等级的一致性描述,显着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6)为了充分考虑冲击地压形成的地质构造和开采历史等背景信息。基于R值评分法的预测效能检验方法,构建了动、静态综合预警模型,该模型涵盖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历史信息、现实信息和实时信息,使影响冲击地压的各种信息以某种方式优化结合起来,产生一个新的融合结果,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预警效果。(7)开发了一套集接口融合、格式转化、统计分析、指标优先、权重计算、等级预警等为一体的冲击地压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可实现信息统一管理、查询、数据分析、三维显示、实时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与远程控制等功能,现场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蔡其鹏[8](2020)在《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ArcGIS技术研发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矿山地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和研发相关方面的成果资料,分析了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不足,掌握了本领域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动向。通过对当前常用的GIS软件的比较分析,本文选用了ArcGIS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开发,ArcGIS不仅功能强大,而且界面友好,延展性和灵活性强。同时对平台构建的Ajax技术、MVVM搭建模式、前端开发框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资料查阅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矿山地质灾害、水土环境污染、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破坏四大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能够全面反映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一步细分为17个亚类指标,从而系统地构建了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的通用模式,规范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评价方法。在确定信息管理平台设计原则和分析平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基于B/S开发模式,采用MVVM模式和Vue框架对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平台进行了架构设计,利用ArcGIS技术从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查询和统计管理四个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而构建了一个简洁流畅、美观实用的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最后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方法,介绍了平台实现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环境以及部分功能特性,展示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平台的登录界面、主界面等研发成果。本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无论是提高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的监管效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是促进矿山企业自觉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科[9](2020)在《基于文本挖掘的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数量和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逐年“双下降”。尽管如此,煤矿安全事故仍屡有发生,煤矿安全亟需重视。实现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长效机制,构建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防范隐患未及时排查和治理而演变成为事故。本文通过分析煤矿事故隐患理论研究,并结合宏源煤业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了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框架及文本挖掘对煤矿隐患文本数据的分析应用。主要研究成果有:(1)研究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理论,通过对煤矿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因素的危险状态,减少事故的发生。阐述了煤矿事故隐患的分级分类和辨识方法,引入了PDCA闭环管理理论。构建了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框架,同时也为煤矿隐患排查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2)目前,煤矿事故隐患信息系统功能主要集中在隐患排查治理过程管控层面,忽视了挖掘隐患文本数据揭示煤矿隐患管理薄弱环节的价值研究。据此,对煤矿事故隐患文本进行了预处理研究,利用R语言的jiebaR包进行隐患文本分词,构建了煤矿事故隐患用户词典,扩充了隐患停用词表,采用向量空间模型对隐患文本信息进行表示。(3)引入文本挖掘技术,利用主题模型和关联规则对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研究。通过K-Means文本聚类和LDA主题模型算法研究隐患主题概况,分析对比了两类算法的优劣性;为了增强隐患主题下的具体形式和可视化效果,采用了Apriori算法对隐患信息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表明,LDA主题模型和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历史隐患数据,有效揭露煤矿隐患排查治理中的短板问题。(4)开发了基于文本挖掘的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软件,并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介绍说明。对凤凰台煤矿近期1000条事故隐患数据进行文本挖掘,显示该矿隐患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作面迎头”、“支架隐患”、“安全防护”和“风门水幕”四个薄弱环节,分别占比18%、15%、16%、11%,并对隐患主题下具体形式进行可视化,且根据文本挖掘结果对现场环节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宏源煤业各矿自普及使用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以来,显着提高了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和效率,有力保障了煤矿工人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论文共有图58幅,表16个,参考文献83篇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分级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级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相关研究综述
        2.1.1 粒子群算法
        2.1.2 卷积神经网络
        2.1.3 数据挖掘
    2.2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2.2.1 系统目标
        2.2.2 系统功能需求
        2.2.3 技术可行性分析
    2.3 系统设计和研究方法
        2.3.1 系统设计思想
        2.3.2 系统研究方法
    2.4 系统结构设计
        2.4.1 智慧监控层
        2.4.2 数据采集层
        2.4.3 数据传输层
        2.4.4 数据处理层
        2.4.5 风险预警层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风险数据智能筛选系统
    3.1 基于改进PSO的安全风险数据智能筛选模型结构流程
    3.2 基于改进PSO的安全风险数据智能筛选模型算法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风险智能分级系统
    4.1 基于改进CNN的安全风险智能分级模型结构流程
    4.2 基于改进CNN的安全风险智能分级模型算法设计
    4.3 安全风险智能分级系统的决策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设计
    5.1 数据库设计
    5.2 注册登录验证模块设计
        5.2.1 功能模块设计
        5.2.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3 煤矿数据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5.3.1 功能模块设计
        5.3.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4 煤矿矿井档案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5.4.1 功能模块设计
        5.4.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5 煤矿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模块设计
        5.5.1 功能模块设计
        5.5.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6 煤矿矿区安全风险管理模块设计
        5.6.1 功能模块设计
        5.6.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7 数据库各个接口管理模块设计
        5.7.1 功能模块设计
        5.7.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8 煤矿工作人员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5.8.1 功能模块设计
        5.8.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5.9 煤矿安全隐患智能决策简报生成设计
    5.10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实现
    6.1 系统注册登录验证实现
        6.1.1 工作人员注册验证实现
        6.1.2 工作人员安全登录实现
    6.2 煤矿数据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6.2.1 煤矿台账数据添加实现
        6.2.2 员工台账添加数据信息添加实现
        6.2.3 台账添加数据汇总信息
    6.3 煤矿矿井档案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6.3.1 矿井档案数据信息添加
        6.3.2 矿井档案数据添加接口
        6.3.3 矿井档案添加汇总
    6.4 煤矿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模块实现
        6.4.1 安全隐患条例统计图
        6.4.2 安全隐患种类统计图
        6.4.3 安全隐患分类统计图
        6.4.4 安全隐患定位统计图
    6.5 煤矿矿区安全风险管理模块实现
    6.6 数据库的各个接口管理模块实现
        6.6.1 条例内容接口
        6.6.2 决策信息接口
        6.6.3 数据还原接口
        6.6.4 盘区工作面接口
    6.7 煤矿工作人员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6.7.1 工作人员信息及密码修改实现
        6.7.2 通讯录功能实现
    6.8 煤矿安全隐患智能决策简报生成实现
    6.9 本章小结
7 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测试与应用
    7.1 系统测试环境
    7.2 系统测试与应用分析
        7.2.1 两种系统测试分析
        7.2.2 系统应用分析
        7.2.3 软件优化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2)B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事故致因理论
        2.1.1 事故的定义
        2.1.2 事故的分类
        2.1.3 事故致因理论
    2.2 安全风险与评价理论
        2.2.1 安全风险理论
        2.2.2 风险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1 采掘工作面环境特征分析
    3.2 采掘工作面事故类型分析
        3.2.1 顶板事故
        3.2.2 透水、爆破、矿山火灾及中毒窒息事故
        3.2.3 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事故
    3.3 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
    4.1 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 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B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5.1 B铁矿简介
        5.1.1 开采现状
        5.1.2 管理组织机构与人员概况
        5.1.3 采掘工作面设备情况
    5.2 B铁矿采掘工作面事故统计
    5.3 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
        5.3.1 评价指标权重
        5.3.2 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总指标权重排序
        5.3.3 建立评价矩阵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B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6.1 提升安全管理的对策
        6.1.1 人员安全管理
        6.1.2 机械设备维护管理
        6.1.3 管理制度优化保障
        6.1.4 环境风险控制
        6.1.5 信息化建设
    6.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Web GIS的基础理论
    2.2 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
    2.3 矿山信息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2.4 Web GIS在矿山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3.3 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流程
    3.4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5 系统的功能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 矿山数据采集与入库
    4.2 矿山数据预处理与处理
    4.3 矿山数据模型的构建
    4.4 矿山数据库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5.1 系统的功能架构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系统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复杂条件下铁路隧道矿山法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隧道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系统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复杂条件下矿山法施工及风险基本理论
    2.1 复杂条件下矿山法施工概述
        2.1.1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2.1.2 矿山法施工技术流程及应用
        2.1.3 铁路隧道施工矿山法掘进方式
        2.1.4 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技术特点
    2.2 风险及风险管理评估理论基础
        2.2.1 风险定义
        2.2.2 风险分类
        2.2.3 风险产生的机理
        2.2.4 风险管理定义
        2.2.5 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2.3 相关风险评估方法
        2.3.1 德尔菲法
        2.3.2 风险指数矩阵法
        2.3.3 层次分析法
        2.3.4 模糊层次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研究
    3.1 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标准
    3.2 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模型
    3.3 矿山法施工风险概率评估
    3.4 矿山法施工风险后果评估
        3.4.1 风险后果评估模型
        3.4.2 后果当量估计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系统开发
    4.1 开发环境
    4.2 数据库设计
    4.3 评估系统功能
    4.4 软件功能的实现
        4.4.1 用户登录界面
        4.4.2 项目信息管理
        4.4.3 工程风险管理
        4.4.4 工程风险评估
        4.4.5 事故信息管理
        4.4.6 事故应急措施
        4.4.7 项目系统设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于都二号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简介
        5.1.2 地形地貌
        5.1.3 地层岩性
        5.1.4 地质构造
        5.1.5 水文地质特征
        5.1.6 不良施工条件
        5.1.7 周边环境
    5.2 于都二号隧道工程难点及措施
    5.3 于都二号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概率评估
    5.4 于都二号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后果评估
    5.5 于都二号隧道矿山法施工风险评估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2 矿区景观重构研究现状
        1.2.3 矿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构建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的关键步骤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准备
    2.3 遥感数据处理
    2.4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
        2.4.1 等级评价体系的确立
        2.4.2 指标评定依据
        2.4.3 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2.4.4 基于AHP改良的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2.5 基于Scene Control库的三维可视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
    3.1 核心技术介绍
        3.1.1 Arc Engine介绍
        3.1.2 虚拟仿真技术
        3.1.3 虚拟仿真建模软件-Sketch Up
    3.2 总体设计目标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服务对象分析
        3.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3 系统性能需求
        3.3.4 系统运行需求
    3.4 总体设计
        3.4.1 系统架构设计
        3.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3 系统技术路线
        3.4.4 系统主要界面布局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5.1 空间数据库
        3.5.2 业务数据库
        3.5.3 GIS分层数据流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
    4.1 系统界面及GIS功能实现
        4.1.1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4.1.2 信息管理模块
        4.1.3 数据查询模块
        4.1.4 图形管理模块
        4.1.5 其他功能
    4.2 系统评价体系功能实现
        4.2.1 景观分析模块
        4.2.2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
    4.3 系统三维模拟仿真实现
        4.3.1 矿区地表模型形成
        4.3.2 矿区景观重构三维场景模拟展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智慧工地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工地概念研究综述
        1.2.2 智慧工地技术研究综述
        1.2.3 智慧工地管理研究综述
        1.2.4 智慧工地标准研究综述
        1.2.5 智慧工地实践应用综述
        1.2.6 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慧工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1 智慧工地的理论基础
        2.1.1 项目管理理论
        2.1.2 系统化管理理论
        2.1.3 信息化管理理论
    2.2 智慧工地的技术支撑
        2.2.1 数字化技术
        2.2.2 网络化技术
        2.2.3 智能化技术
    2.3 智慧工地的定义和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工地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智慧工地体系的必要性及研究依据
    3.2 智慧工地的管理体系
        3.2.1 智慧工地的管理目标
        3.2.2 智慧工地的管理内容及实现方式
    3.3 智慧工地的技术体系
        3.3.1 软硬件技术设施
        3.3.2 集成管理平台
        3.3.3 数据共享中心
        3.3.4 智慧决策系统
    3.4 智慧工地的组织体系
        3.4.1 沟通协调
        3.4.2 技术团队
        3.4.3 管理制度
    3.5 智慧工地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EMATEL-ISM的智慧工地体系要素影响关系研究
    4.1 研究方法简介
    4.2 计算过程
        4.2.1 基于DEMATEL方法的要素属性分析
        4.2.2 基于ISM方法的要素层级划分
    4.3 模型建立与分析
    4.4 智慧工地实施相关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工地的评价
    5.1 智慧工地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基于ANP方法的智慧工地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3 智慧工地分级标准的界定
    5.4 实证研究——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项目
        5.4.1 项目概况
        5.4.2 智慧工地实施情况
        5.4.3 智慧工地评价结果及提升策略分析
    5.5 智慧工地评价标准的实践思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智慧工地体系构成要素的关联度调查表
    附录 B 智慧工地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调查表
作者简介

(7)冲击地压动-静态评估方法及综合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现状
        1.1.2 冲击地压预警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1.2.2 冲击地压监测方法现状
        1.2.3 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冲击地压静态评估方法与指标
    2.1 冲击危险性预评价
    2.2 改进的综合指数法
        2.2.1 传统综合指数法
        2.2.2 改进综合指数法
    2.3 基于震波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静态评价方法
        2.3.1 震波CT基本原理
        2.3.2 探测方法及设计
        2.3.3 层状岩层地震波传播基本规律
        2.3.4 层状结构地震波传播特征
        2.3.5 围岩波速结构与冲击危险性相关性
        2.3.6 基于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
        2.3.7 巷道冲击危险等级划分
        2.3.8 现场应用
    2.4 冲击危险静态综合评估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冲击地压动态监测方法与预警指标
    3.1 冲击地压的现场监测方法
        3.1.1 微震监测技术
        3.1.2 地音监测技术
        3.1.3 煤体应力监测
        3.1.4 钻屑法监测
        3.1.5 冲击地压的综合监测技术
    3.2 多维监测数据预处理技术
        3.2.1 单点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3.2.2 多点监测数据的融合处理
    3.3 冲击地压前兆信息的可识别性及预警指标
        3.3.1 应力信息
        3.3.2 微震信息
        3.3.3 地音信息
        3.3.4 钻屑信息
    3.4 本章小结
4 冲击地压动-静态综合预警模型
    4.1 监测数据融合方法
        4.1.1 传统D-S证据理论
        4.1.2 改进的D-S证据理论
    4.2 基于改进D-S理论的冲击地压数据融合方法
    4.3 冲击地压综合预警模型
        4.3.1 思路及原则
        4.3.2 总体方案构建
        4.3.3 冲击地压多源信息综合预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冲击地压综合全息预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1 冲击地压综合预警平台开发的目的及要求
        5.1.1 平台开发的目的
        5.1.2 平台开发的要求
    5.2 系统原理及框架设计
        5.2.1 系统原理
        5.2.2 平台基本框架
    5.3 平台基本功能
    5.4 冲击地压综合预警平台的应用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GIS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平台构建关键技术分析
    2.1 Ajax技术
    2.2 MVVM设计模式
    2.3 前端开发框架
    2.4 GIS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指标构建与分类统计
    3.1 地质灾害
    3.2 水土环境污染
    3.3 土地资源破坏
    3.4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4.1 平台需求分析
    4.2 平台架构设计
    4.3 功能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
    5.1 平台开发与运行
    5.2 平台功能实现
    5.3 界面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文本挖掘的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研究
    2.1 煤矿事故隐患理论
    2.2 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框架构建
    2.3 本章小结
3 隐患样本分析及文本挖掘预处理
    3.1 煤矿隐患样本统计分析
    3.2 煤矿隐患文本挖掘预处理
    3.3 煤矿隐患文本预处理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事故隐患主题分析与关联规则挖掘
    4.1 煤矿事故隐患主题分析
    4.2 煤矿隐患文本关联规则挖掘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文本挖掘的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现场应用
    5.1 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说明
    5.2 煤矿事故隐患文本挖掘应用分析
    5.3 宏源煤业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分级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与信息决策分析系统[D]. 王道元.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B铁矿采掘工作面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 赵艺凡.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边庆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4]复杂条件下铁路隧道矿山法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谭熙通.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D]. 肖建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智慧工地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D]. 刘佳欣. 东南大学, 2020(01)
  • [7]冲击地压动-静态评估方法及综合预警模型研究[D]. 夏永学.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8]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D]. 蔡其鹏.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9]基于文本挖掘的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 赵科.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分类技术在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