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比较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比较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江[1](2020)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一项伟大创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主要回答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何种政权,建立何种社会的问题。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结晶,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本文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为研究对象。首先,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它是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实践,特别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长期试验之后逐渐形成的。它借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精华,吸取苏联过渡时期建设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国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深刻的理论内涵。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理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和文化理论。它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构想,是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第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的理论成果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贡献,实现了对革命时期阶级对抗理论的超越,重塑了新型社会政治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蕴含的在社会发展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坚守全方位社会建设的政策理念等,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依然具有重大价值。

胡万庆[2](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核心指导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新诞生的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同时,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理论铺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起点,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挖掘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批判和澄清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的概括,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产生的历史前提,总体上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对于这五种经济成分在性质和发展方式上的认识,进而系统地揭示了五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并根据这五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总体上评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本章主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首先,从实践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前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建构的过程,即其产生、发展及在全国确立的历史脉络。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国营经济的思想。本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建立、恢复、发展和巩固国营经济的思想。重点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指引下,国营经济如何掌握了大的企业,掌控了社会经济的命脉,进而在国民经济的五种主要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的指导思想。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思想。本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领导人通过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成为个体经济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如何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如何适当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各种形式的供销合作社进而通过合作社经济引领个体经济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本章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两面性的深刻认识。重点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最有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本章阐述了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领导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不同认识,指出中共领导人这些认识的分歧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属于合作过程中认识的差异,最终统一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本章重点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克服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的启示作用。

汪青松[3](2017)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文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总路线和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继承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回答中国革命领导、对象、动力、道路等问题上阐释一系列新观点,解决了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集成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解决了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原始创新。

高小平[4](2015)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着它的当代价值。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存在着较多分歧,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历史实践进行梳理,揭示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动的社会。对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有助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进行更加透彻的探究。同时对于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相似之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内容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分析并归纳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三大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构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的理论、中共早期领导人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探索。它们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历史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初步实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萌芽,在抗日战争时期正式形成,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同时,通过对抗日革命根据地边区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社会初步实践的描述,力图展示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不同时期,其内涵的悄然变化。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全面实践。1949年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后,在《共同纲领》的规定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实践,使新中国在成立三年内就焕然一新,其中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和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第四部分,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初步实践和全面实践过程中内涵的逐渐变化,说明新民主主义秩序是“立而不确”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的内核决定了它的过渡性和阶段性以及对资产阶级政策的发展变化。新民主主义秩序本身的“立而不确”,加之1952年底社会主义因素取得了压倒式的优势,国家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又在受到建国之后国际形势变动以及苏联方面的影响下,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随之中辍。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修缮与升华;归纳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留下的宝贵的经验教训,它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搞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和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陈学锦[5](2014)在《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建国前后,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在总结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客观、辩证、历史地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进行研究,并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与毛泽东的相关思想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形成。这一章主要分析了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经历了一个酝酿、基本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第二章,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想。这一章主要概括了刘少奇关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总体思路。这具体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心任务、主要矛盾、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并依据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第三章,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这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包括经济建设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在经济建设思想中,主要论述了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和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主要论述了刘少奇关于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执政党建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思想;在文化建设中,主要论述了刘少奇用马列主义去教育人民、重视知识分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思想。第四章,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当代启示。这一章首先分析了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伟大意义,主要论述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思想基础这三个方面。接着阐述了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宋文生[6](20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东坍塌与中国崛起,成败关键在于能否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正确道路。作为现阶段中国最大实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找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方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科学依据与逻辑起点。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经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生了沧桑变化,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结束,相反,正是因为中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在这场伟大的实践变革中,形成了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康庄大道,完成了其它社会制度无法完成的发展奇迹,彰显了这一理论无与伦比的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再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凸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特殊地位,这一论断再次成为学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焦点与重点。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复杂新形势下,阐明什么是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这一伟大理论的作用及其价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坚定历史方位、全面深化改革、迈向更高阶段的客观要求。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一般理论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证法和多学科综合的比较分析法,结合当前的研究基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进行深刻剖析和全面阐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渊源、实践探索、理论提出、形成依据、基本内容、科学地位与价值意蕴。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以下内容:导论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进行该研究的意义,总结、评述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文章架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的创新目标。第一章,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渊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确立与建构、继承与发展两个层面开展论述。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早期萌芽、初步形成、正式确立、丰富与完善四个阶段,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确立与建构;其次,从列宁、毛泽东等社会形态观出发,论述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等思想,论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这些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奠定思想基础。第二章,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实践探索。从国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与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两个层面开展论述。首先,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探索着手,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布哈林等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出发论述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重心的东移,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建设苏联的实践出发论述了“苏联模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其次,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实践与反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的实践与反思等两个方面入手,在反思中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意义,认清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奠定实践基础。第三章,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过程。从历史的演进脉络中,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发展与深化的三个阶段与过程。首先,阐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历史定位;其次,阐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增加了对阶段特征的论述,在内涵与外延上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再次,阐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没有变”,从“总依据”高度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第四章,着重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根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国情根据、生产力根据与思想文化根据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从客观、全面的观点,历史、发展的观点,比较、辩证的观点等不同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正确把握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基础;其次,从生产力的内部特殊结构状况与生产力的特殊地位出发,阐述了生产力根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关键;再次,从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化发展同精神需求的不完全适应性出发,阐述了思想文化根据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内在要求。第五章,详细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历史跨度与具体分期、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关系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次,从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与具体分期出发,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不动摇的历史跨度,并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具体的时期划分;再次,从比较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三形态”说、“五形态”说等与这一论断的关系。第六章,重点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科学地位。运用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的方法,从纵向、横向与逻辑的角度,从三个层面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科学依据、逻辑起点。首先,从纵向角度出发,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产生的源泉;其次,从横向角度出发,阐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深入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地位;再次,从逻辑角度出发,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第七章,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价值意蕴。从理论、实践、时代三个层面论述这一论断的当代价值。首先,阐明其理论价值,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创新,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其次,阐明其实践价值,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发展障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利器;再次,阐明其时代价值,将其作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的理论武器。结语部分,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进行梳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内涵、地位与意义进行概述,对迈向更高阶段的演进规律进行阐述,并提出文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陈龙[7](201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学界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一主题,对其形成和发展、结束的原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等方面多有探讨。实际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暗含了一个深层的理论背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实际之间张力关系建构的结果。

陈文通[8](2011)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划时代理论成果》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其90年的辉煌历程中,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有三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宝贵历史经验的总结,都是在关键历史关头提出来的,都是在纠正认识偏差和错误倾向中形成的。这些理论成果科学地阐明和正确地解决了三个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阶段社会形态的性质;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科学方式。

郭艳文[9](2011)在《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东方社会主义也经历了曲折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宝库中,有着丰富价值的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它指导和引领着东方社会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理论探索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进行理论探源和分析,深刻理解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已经形成的理论进行澄清和分析,以便更加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成为当前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总结东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新的历史阶段加深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访谈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做了全面的理论梳理和分析。论文包括绪论、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等五部分内容:第一章,绪论。分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论述,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理论开始,就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基本内容进行了剖析。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以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在前苏联的发展。第三章,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探索的最初成果。对于中国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只有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本章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点和历史嬗变,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实现向比较发达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理论。在经历了社会主义的过渡、探索、徘徊之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章分析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建,科学全面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并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与东方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学习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又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吸取了马克思“晚年设想”的思想精髓,把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本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两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柳建辉,刘晶芳,陈雪薇,陈述,李东朗,郭德宏,张太原[10](201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争论问题研究”笔谈》文中研究指明[主持人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相关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史、国史研究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2010年6月29日,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多位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会后,他们对发言稿作了整理,这些发言各有角度,对全面认识这一问题都有所启发,可以增进学术界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参考,以利于深化对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
        1、总体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探源:过渡时期国家理论
        1、从马克思到列宁:过渡时期国家理论的探索
        2、发展:过渡时期国家理论的核心思想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孕育、形成与实践
        1、“民众统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孕育
        2、“国共合作、共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
        3、新中国奠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理论
        1、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过渡性社会
        2、以经济建设为社会中心任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理论
        1、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体系
        2、充分发挥各阶级积极性的包容社会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理论
        1、处于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2、私有制经济成分:个体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过渡性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理论
        1、反对帝国主义:民族的文化
        2、反对封建主义:科学的文化
        3、为劳动阶级服务:大众的文化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贡献
    (一)革命时期阶级对抗理论的理论超越
        1、旧式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论困境
        2、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发展理论
    (二)新型社会政治关系重塑的理论表达
        1、近代中国政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前驱
        1、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有效探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奠基
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1、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历史原则:尊重社会发展阶段
    (二)坚守全方位社会建设的政策基础
        1、政治遵循:团结各方
        2、经济方针:公有制经济主导下的多种经济并存共生
        3、文化方向:循序渐进培育社会主义新文化
        4、外交原则:独立自主、勇于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全国的确立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在全国的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认识前提
        (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初步探索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国营经济思想
    一、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思想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外国在华企业
        (二)对接管企业进行民主改革
        (三)对原根据地公营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二、巩固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思想
        (一)打击投机资本和稳定物价金融
        (二)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和物资调度
        (三)统一全国金融管理
    三、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的思想
        (一)恢复生产和厉行节约
        (二)加强国营企业管理
        (三)搞好基本建设工作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思想
    一、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为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
        (二)关于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思想
    二、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促进个体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个体手工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业生产互助
    三、适当发展合作社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
        (三)发展供销合作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一、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保护私人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
        (二)正确处理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
        (三)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三)打击私营工商业中的经济违法行为
    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二)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
        (三)适当发展公私合营工商业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思想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一)“三年准备,十年建设”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社会主义成分增长的估量
        (三)对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二、对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认识
        (一)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
        (三)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一、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二)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完善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
        (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为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展作了准备
    三、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二)澄清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的模糊认识
        (三)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构想
    第二节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的理论
    第三节 中共早期领导人关于革命前途的理论探索
第三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实践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全面实践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建设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文化建设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秩序“立而不确”
    第二节 国际形势的变动
    第三节 国内情况的变化
    第四节 1952 年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
    第二节 宝贵的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形成
    一、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二、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酝酿
        (二)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基本形成
        (三)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想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中心任务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
    二、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 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最初探索
        (二) 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
    三、 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 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
        (二) 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章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一) 多种经济成分问题
        (二)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
    二、 关于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一) 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
        (二) 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
        (三) 高度重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四) 强调法制是民主建设的有力保障
    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一) 用马列主义去教育人民
        (二) 强调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三) 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伟大意义与当代启示
    一、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伟大意义
        (一)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三) 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思想基础
    二、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改革开放“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二) 发展经济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三)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 总体述评
    三、研究思路、文章架构、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与文章架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确立与建构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早期萌芽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初步形成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正式确立
        四、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丰富与完善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一、列宁的社会形态观
        二、毛泽东的社会形态观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探索
        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重心的东移
        二、“苏联模式”变奏曲
    第二节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实践与反思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与反思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过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过程
        二、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发展过程
        二、江泽民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化过程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理论贡献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根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国情根据
        一、客观、全面的视角因素
        二、历史、发展性的视角因素
        三、比较、辩证的视角因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生产力根据
        一、生产力的特殊结构状况因素
        二、生产力的特殊地位因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思想文化根据
        一、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因素
        二、文化发展同精神需求的不完全适应性因素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初级阶段性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与具体分期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分期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关系
        一、“三形态”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二、“五形态”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三、社会形态的规定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科学地位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石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四、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依据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认知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认知结果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价值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创新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四、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实践价值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发展障碍的思想利器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利器
        三、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利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时代价值
        一、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的重要使命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三、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武器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8)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划时代理论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阶段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1.现代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
        2.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形式和任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和前途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四)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
        2.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的唯一选择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夭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义和实质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理论。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一国两制”理论。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三、科学发展理论
    (一) 科学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二) 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把人的需要和发展切实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2.把增长速度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
        3.发展手段的取舍以能否最有利于提高速度为转移
        4.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处于不正常状态
    (三) 发展建设中问题产生的根源
        1.物质根源:发展方式受到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
        2.利益根源: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延续以现实利益为基础
        3.体制根源:发展方式是一定经济体制的产物
        4.认知根源:发展方式与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密切关系
        5.理论根源:传统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延续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 科学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的内涵
        2.科学发展的目的
        3.科学发展的要求
        4.科学发展的方式
        5.科学发展的条件
        6.科学发展的战略
    (五)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1.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2.发展是追求长远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系统工程。
        3.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
        4.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5.发展应当看做一个历史范畴和历史过程。
结束语

(9)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本体的研究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研究
        (三) 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与俄国社会发展的研究
        (四) 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
        (五)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关系的研究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 东方社会的界定
        (二)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涵义
        (三) 卡夫丁峡谷的涵义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
        (二) 马克思晚年对社会发展研究方向的转向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一)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最后完成
    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概述
        (二) 关于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三)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四) 关于人类社会多条发展道路的分析
    四、恩格斯列宁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思考
        (一) 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的新思考
        (二) 列宁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一) 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二) 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跨时空的方法论意义
        (三) 理论指导实践,东方社会实现“跨越”的道路需要本土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探索的最初成果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初步思考和准备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
        (一) 政治上实现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
        (二) 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三) 文化上实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与过渡性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成功实践
        (一) 民主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局部实践
        (二) 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全面展开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
        (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步骤的战略转变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过早中断
    五、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反思与启示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价值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过早中断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实现向比较发达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 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三) 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框架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与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继承与超越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致性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了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一) 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论
        (二) 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 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
        (四) 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五) 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六) 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期成果
致谢

(10)“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争论问题研究”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及内容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新中国的建立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思想价值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由来和发展
    一、中共在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对革命前途问题的初步探讨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革命前途转变认识的曲折和进展
    三、马克思主义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飞跃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全国革命胜利以后党的战略、策略的出发点
    二、关于党在革命胜利后的工作重点和总任务
    三、关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中的主要矛盾
    四、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状况和党的基本政策
    五、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几点认识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再谈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关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过程
    2、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和被重视

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彦江. 长安大学, 2020(06)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D]. 胡万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J]. 汪青松.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7(02)
  •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D]. 高小平. 浙江财经大学, 2015(05)
  • [5]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D]. 陈学锦.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3)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D]. 宋文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7]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述评[J]. 陈龙. 湖湘论坛, 2012(03)
  • [8]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划时代理论成果[J]. 陈文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04)
  • [9]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郭艳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7)
  • [10]“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争论问题研究”笔谈[J]. 柳建辉,刘晶芳,陈雪薇,陈述,李东朗,郭德宏,张太原.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1(02)

标签:;  ;  ;  ;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