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UG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一、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汇宇[1](2020)在《基于UG二次开发线缆网络布线快速检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进步,机电产品正朝着集成化、复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而线缆网络布局作为机电产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繁乱琐碎的特点。传统的线缆网络检测过程多采用人工或半人工的检测方式,此类方式对日渐复杂的线缆网络进行检测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分析和处理问题难。并且无论是传统手工布线还是日渐成熟的计算机辅助布线,都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少机电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开发出合适的检查软件,可以在线缆网络布线设计阶段尽可能的解决布线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布线软件研发需要,对虚拟环境下布线设计中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和装配余量检查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UG的二次开发工具,结合VS编译器,开发出了线缆网络布线快速检查软件,实现了对布线网络中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和装配余量的检查。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如下:1、创建了基于A*算法的布线检查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布线算法(RRT算法、PRM算法和A*算法)的优缺点,RRT算法节点利用率低、路径曲折,PRM算法采样点多、计算量大、路径未必是最优,A*算法搜索能力强、且为最优路径,最终确定使用A*算法作为本文检查模型的布线算法。并对布线路径使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拟合,使用样条曲线对拐角处尖角进行平滑处理,最后完成了线缆网络布线检查模型的创建。2、确立了最小弯曲半径和装配余量的检查规则。研究分析了线缆网络布线情况,对布线网络中线缆几何属性和装配属性的设计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最小弯曲半径和装配余量的检查规则,并且完成了线缆规格库和线缆规则库的创建。3、开发了基于UG二次开发的线缆网络布线快速检查软件。了解掌握了UG的二次开发工具(UG/Open Menu Script、UG/Open API、UG/Open GRIP、UG/Open UIStyler)和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使用UG二次开发工具设计了检查软件的菜单和用户对话框界面。分析了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和装配余量检查流程,结合VS编译完成了对应的线缆网络布线快速检查软件开发设计。4、进行了快速检查软件的应用验证。分析了软件的工作流程,通过对模型中六类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和装配余量验证,得到的数据准确,符合设计初始要求,软件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侯腾龙[2](2019)在《基于B/S的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埋刮板输送机具有体积小、刚性好、维修方便快捷等优点,在输送有毒、易燃易爆等物料时,可改善工作条件,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散体物料运输设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机械设备零部件的设计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化设计技术。将网络化设计与机械零部件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效率,达到机械设计的快速化和集成化。本论文选择基于B/S的网络结构模式,对埋刮板输送机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的开发方法、集成应用以及实现过程。其次,利用ASP.NET、ASP、UG二次开发、ActiveX等相关技术,设计了参数化集成系统,实现了埋刮板输送机的在线选型设计、零部件的参数化建模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的内容与方向。本论文的研究提高了埋刮板输送机生产企业的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埋刮板输送机的应用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研究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建模系统,通过内部模式和外部模式两种方法对零部件进行模型创建。综合考虑开发成本以及模块性能等问题,选取了UG外部开发模式。通过编写COM组件,实现了参数化建模的远程调用。在人机交互界面,用户不需要安装UG软件,便可以快速实现零部件的在线参数化建模。为了研究埋刮板输送机仿真分析系统,对ANSYS APDL软件的两种输入方式——人机交互方式和命令流输入方式进行了比较。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选择APDL语言编写有限元分析文件。利用ASP.NET网页制作技术,实现了对APDL文件的调用,完成了零部件的静态分析。此外,为了提高集成系统平台的实用性以及稳定性,运用多种测试方法,对平台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集成系统平台运行性能稳定,各模块能够协同工作,实现有序的埋刮板输送机设计任务。

高云峰[3](2019)在《风扇叶盘数控加工轨迹规划及软件二次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风扇叶盘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叶片扭曲程度大、流道空间狭窄等特点给数控加工带来了难题。针对于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风扇叶盘组合曲面的数控加工策略。针对风扇叶盘叶片长宽比大、加工时刀具可达性有限的特点,提出了组合曲面的数控加工策略:首先将相邻叶片上的多张曲面当作一张组合曲面来加工,然后根据组合曲面具体的加工需求,利用本文设计的算法在组合曲面上生成分界线,把组合曲面分成了六个区域进行数控加工轨迹规划,最后确定了组合曲面各区域的加工顺序。(2)风扇叶盘组合曲面的刀位轨迹规划。首先根据六个区域的构成特点进行刀触点轨迹的规划。其次对刀触点轨迹进行偏置,对偏置的刀触点轨迹进行离散,得到组合曲面加工的所有刀触点,再根据球头刀的结构计算得到刀位点。然后在每个刀位点处通过前倾角和侧偏角来确定刀轴矢量,接着提出了同一切削行的前倾角和侧偏角保持不变的整体的刀轴矢量规划策略,最后根据各个区域的实际加工情况,对刀轴矢量进行了调整,得到了组合曲面上无干涉的刀轴矢量。(3)基于UG/Open的风扇叶盘精加工模块的开发。根据本文的风扇叶盘组合曲面的刀位轨迹规划理论,利用UG二次开发工具UG/Open提供的功能和C++语言相结合进行编程,开发了嵌入UG软件界面中的风扇叶盘精加工模块,实现了风扇叶盘模型的数控加工轨迹的自动生成。(4)风扇叶盘软件仿真与数控加工实验。风扇叶盘粗加工和半精加工的刀位轨迹在UG中直接生成,精加工的刀位轨迹由本文开发的风扇叶盘精加工模块生成。然后根据加工的机床数控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后置处理,得到了各个工序的数控加工程序,接着利用Vericut软件进行了加工仿真,确定仿真无误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五坐标数控加工中心上开展了加工实验,验证了本文研究的数控加工轨迹规划理论可行。

刘子谕[4](2019)在《基于NX的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中,因为工件堆积成型过程中数模结构特征、凝固收缩、成形精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过程从设计模型到STL生产模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模型重建处理,以符合电子束增材制造工艺特性,从而在实际生产中得到符合后续机械加工与实际使用要求的工件。传统模型重建方法只能通过手工进行修改,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利用三维CAD软件辅助进行模型处理,针对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零件的典型结构特征进行特征识别,并进行参数提取与重建,可以实现设计模型快速准确重建。但是通用的三维CAD软件并未提供专用的数模重建模块,需要基于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基于现状,本文以UG NX 10.0为开发平台,C/C++为开发语言,在Visual Studio2012环境下,使用UG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出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实现对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数模特征提取,并进行数模快捷再建的功能。主要工作包括:(1)系统总体规划。在对数模重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于UG二次开发框架确定并划分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及设计流程,设计人机交互界面;(2)数模再建特征库的搭建。在进行了数模再建过程中各类结构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特征描述及特征识别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特征识别提取的目的;(3)数模再建功能的开发。基于特征库的特征识别结果,提取特征参数,根据规则对不同种类的特征进行重建;对于个别复杂特征,实现快速重建功能,提高效率。基于以上工作,开发出的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能够实现快速数模再建,能够应用到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数模再建过程中。实际应用表明,数模再建系统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数模重建过程的周期,提高了数模再建设计的规范性。

袁丁[5](2019)在《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它正在被各行各业融于其中,例如医疗、航空、虚拟现实战场、教育以及制造业等,尤其在在教学经费不足、实验室设备配置不足的教学领域。针对实验器材在教学实践条件不足及未达到教学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在分析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集虚拟教学、展厅展示、汇报于一体的大幅面沉寖式机械设计虚拟实验系统。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确定了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UG NX软件为平台构建某减速器三维模型,并使用3ds Max对模型进行优化处理,选用Unity3D为系统开发引擎,从满足用户使用功能出发分析并设计了系统的开发流程。(2)UG软件的模型导入Unity环境中时,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模型与数据分离再重组的方法。(3)UG三维模型特征提取的实现。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平台,通过C++语言调用UG/Open API函数,完成减速器模型的特征信息提取,随后将特征信息读取到系统中相应的部分。(4)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实现。通过控制逻辑实现虚拟场景的编辑、用户界面的制作等,并最终将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软件发布到Windows平台上。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机械产品中,实现机械产品的虚拟装配、虚拟环境下的模型校验,具有一定实际使用价值。VR技术为机械产品虚拟教学和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对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产品领域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倩[6](2018)在《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同步器凭借其减小换挡冲击和噪声以及延长变速器寿命等优点,已在MT(Manual Transmission)、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以及DCT(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等变速器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通用CAD软件的传统方法设计同步器的周期一般较长,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本文以通用CAD软件为基础,设计一款专用的同步器参数化设计系统会有显着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进行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分别研究同步器零件的参数化建模方法以及面向寿命最大化的同步器优化设计,开发专用的同步器参数化设计系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某变速器设计实例数据,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同步器零件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基于参数化程序驱动方法,结合UG/Open Grip技术,通过深入分析锁环式单锥同步器的结构型式,利用UG/Open Grip完成了锁环式同步器同步环、同步器花键毂、同步器结合套、结合齿圈以及同步器装的参数化设计。(2)面向寿命最大化的同步器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同步器动力学系统分析研究得到了同步时间的计算公式,结合粘着磨损理论及M-B分形理论得到了同步环磨损量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同步器寿命为目标,综合考虑同步器设计的限制条件,建立了同步器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为后续参数化系统开发奠定基础。(3)锁环式单锥同步器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基于VC++2010和UG/Open等开发工具,开发了锁环式单锥同步器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包括设置系统环境变量、设计用户菜单、定制用户对话框、API调用GRIP、结构参数优化、数据存储与传递、一键装配等核心功能,实现同步器的精确造型与快速装配。(4)结合某款变速器设计实例数据对本设计系统进行测试,完成五-六挡同步器关键零件三维精确建模,实现快速正确装配,并通过GRIP自动进行同步器干涉校验。通过实例测试,验证本系统的有效性。本系统集优化设计与参数化建模于一体,能够有效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为锁环式单锥同步器计算机辅助分析提供可能,对其他产品参数化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可[7](2016)在《基于UG二次开发的高压模具设计的研究及典型压铸件的ProCAST模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压铸模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中经常会重复的使用一些模具通用的零部件等,每一次的对这些通用零部件的重复设计,都会对设计的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专用的零部件的数据库,当用到这些通用的零部件时,做到随时调取,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大大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进度。这时设计者们想到一款软件系统来帮助工程师解决这些问题,来实现参数化设计及通用零部件的数据库。UG NX(原名:Unigraphics)软件提供给操作者一种建立企业内部零件标准化数据库的方案。本论文主要对UG的几种建立零部件数据库的方法作了学习与实践。如使用“UG/Open GRIP方法建立模型”、使用“UG/Open MenuScript”建立一个新的用户菜单等等研究,实现了基于UG二次开发的具有参数化的压铸模标准零件库的建立。UG NX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使用者可以对UG NX的二次开发功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将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与实际的设计需要相结合,将复杂的模具结构简化、将各种通用零部件参数化,实现快捷的人机交互,快速建模。ProCAST模流分析软件是一款由美国ESI公司开发的数据化模拟分析软件,该软件拥有多种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接口,方便快捷的实现数据间的对接工作。同时优良的网格划分能力,帮助使用者快速的实现网格处理,为后续的模拟分析提供了保障。同时还提供了多种模拟分析工具来满足压铸过程中的模流分析需求等等。ProCAST覆盖了高压铸造、差压铸造、低压铸造及半固态铸造等工艺模拟分析。针对不同种的压铸方案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在模具设计初期对浇、冒口设计,冷却系统设计等,进行分析及优化,得出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压铸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对现行工艺给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改进,优化工艺性能等。

李剑[8](2015)在《基于UG二次开发的导弹外形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世界军事装备的快速发展,使得导弹的设计无论在结构设计、受力情况及边界条件的加载等方面均变得十分复杂,同时,为得到较高的可靠性并尽量缩短设计周期,对所采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精度高且速度快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利用UG二次开发和参数化建模的功能来搭建一个系统,能够最大的减少外形设计的重复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首先本文提出了全弹参数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参数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对参数化设计的发展和延伸。相对参数化而言,全弹参数化更注重导弹的整体性;并且通过参数化方法对导弹上各个模块的外形结构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其次,UG的参数化功能只能在UG内部使用,并且对于结构较为复杂,建模特征较多的模型不能很好地表达,本文通过使用UG的二次开发模块,对UG的参数化建模功能进行二次开发,使参数化设计可以在不启动UG软件的情况下进行,并简化参数化设计的操作,为创建导弹结构外形设计系统提供条件。最后,本文通过流程图和UG效果图交互展示的方式给出了导弹外形结构设计系统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实际的使用,验证可以提升效率,能够较多的减少导弹的结构外形设计时间。

杜鹏飞[9](2015)在《基于UG二次开发的机器人磨削叶片轨迹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叶片类零件是能源动力类设备的关键零件,其加工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对这类设备的工作性能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叶片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表面的磨削,其优劣决定了叶片的加工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因此,研究并改进叶片的表面磨削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叶片表面磨削主要采用手工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叶片型面一致性差,并且加工效率低下。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机器人代替手工来磨削叶片表面的新技术。而采用这种技术提高表面磨削精度和加工效率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加合理地规划叶片表面的磨削轨迹。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UG二次开发技术设计了机器人磨削叶片表面轨迹规划系统,实现了叶片的表面磨削轨迹优化。具体内容如下:利用UG二次开发技术搭建了机器人磨削叶片轨迹规划系统整体框架,包括叶片测量点预处理模块、叶片三维重构模块和叶片轨迹规划模块。其中,叶片测量点预处理模块对初始叶片型面点的坐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坏点去除、边部圆弧拟合以及数据格式判断与转换等;叶片三维重构模块实现叶根、叶尖截面数据扩展、叶盆、叶背线的拟合等,最终建立适用于机器人磨削的叶片三维模型;叶片轨迹规划模块采用平行截面求交和等弦高误差法生成叶片的磨削轨迹线并进行离散化,从而得到磨削轨迹点数据。该模块尤其适用于规划具有急剧变化曲率的叶片磨削路径,提升了磨削加工效率。之后,利用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搭建了虚拟砂带磨削系统,基于上文得到的路径点数据进行离线编程,按照本文规划的叶片表面磨削轨迹编制了机器人加工程序。通过对叶片的表面磨削进行模拟,验证了程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最后,开展了真实叶片试样的机器人和手工磨削对比实验。通过比较两种方式下磨削叶片的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该轨迹规划系统配合离线编程指导机器人磨削能降低表面粗糙度平均值约40%,降低磨削表面取样点粗糙度标准偏差约57%,明显提高了叶片磨削表面质量。本文搭建的机器人磨削叶片轨迹规划系统为叶片自动化磨削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晓光[10](2015)在《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UG属于一种产品工程解决方案,UG为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的过程提供了数字化的验证手段和造型,从而实现了功能的提升。UG可以说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的交互式系统,其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功能强大的特点,可以简单的将各种复杂的实体或者是造型进行合理的构建,就目前来说,其主要应用于模具行业的三维设计中。同时这种系统也可以用来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实现编程技术的发展。本文就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简要的研究,仅供参考。

二、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G二次开发线缆网络布线快速检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布线算法选择及开发方法分析
    §2.1 布线算法选择
        §2.1.1 快速探索随机树(RRT)法
        §2.1.2 概率路线图(PRM)法
        §2.1.3 A~*算法
    §2.2 开发方法分析
        §2.2.1 开发平台概述
        §2.2.2 UG二次开发功能模块描述
        §2.2.3 开发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查模型分析
    §3.1 线缆检查流程
    §3.2 模型简化分析
    §3.3 路径优化及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缆数据库研究
    §4.1 数据库系统设计
    §4.2 线缆规格库
    §4.3 线缆规则库
        §4.3.1 最小弯曲半径的分析
        §4.3.2 装配余量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缆检查软件开发及关键技术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配置
        §5.1.1 系统环境变量配置
        §5.1.2 VS与UG二次开发的环境配置
    §5.2 菜单及UI界面设计
        §5.2.1 菜单设计
        §5.2.2 UI界面设计
    §5.3 程序主体设计
        §5.3.1 程序的基本结构
        §5.3.2 程序框架建立
        §5.3.3 头文件
        §5.3.4 检查技术的实现
    §5.4 软件应用验证
        §5.4.1 工作流程与性能
        §5.4.2 运行步骤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B/S的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埋刮板输送机设计
        1.3.2 数字化设计
        1.3.3 二次开发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参数化集成系统理论基础
    2.1 系统结构设计
    2.2 系统功能设计
    2.3 系统开发工具
    2.4 系统集成方法
        2.4.1 客户端集成方法
        2.4.2 参数化建模集成方法
        2.4.3 仿真分析集成方法
        2.4.4 其他模块集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3.1 埋刮板输送机选型设计系统
        3.1.1 埋刮板机选型模块
        3.1.2 选型设计计算模块
        3.1.3 驱动装置选型模块
    3.2 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建模系统
        3.2.1 参数化建模相关技术
        3.2.2 参数化建模系统开发过程
        3.2.3 参数化建模系统应用实例
    3.3 埋刮板输送机仿真分析系统
        3.3.1 仿真分析系统开发过程
        3.3.2 仿真分析系统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埋刮板输送机数据库管理系统
    4.1 数据库的建立
        4.1.1 建立原则
        4.1.2 建库结果
    4.2 数据库的管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埋刮板输送机用户信息管理系统
    5.1 系统功能设计
    5.2 用户注册与登录模块
        5.2.1 用户注册
        5.2.2 用户登录
        5.2.3 用户密码找回与修改
    5.3 用户帮助与反馈模块
        5.3.1 使用须知
        5.3.2 用户反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参数化集成系统平台的测试与应用
    6.1 平台测试
        6.1.1 测试内容
        6.1.2 测试方法
        6.1.3 测试步骤
        6.1.4 测试实例
        6.1.5 测试结论
    6.2 平台应用
        6.2.1 基于局域网的应用
        6.2.2 基于Internet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风扇叶盘数控加工轨迹规划及软件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风扇叶盘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 刀位轨迹规划理论研究现状
    1.3 组合曲面加工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风扇叶盘组合曲面的数控加工策略
    2.1 引言
    2.2 风扇叶盘建模
        2.2.1 B样条曲线相关理论
        2.2.2 风扇叶盘的建模
    2.3 风扇叶盘组合曲面的数控加工策略
        2.3.1 组合曲面的构成和分区
        2.3.2 前尾缘分界线算法
        2.3.3 轮毂曲面分界线算法
        2.3.4 组合曲面分区域的数控加工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风扇叶盘组合曲面刀位轨迹规划
    3.1 引言
    3.2 组合曲面刀位点轨迹的规划
        3.2.1 切削行距和切削步长的计算
        3.2.2 各区域刀触点轨迹的规划
        3.2.3 刀位点的计算方法
    3.3 组合曲面刀轴矢量规划
        3.3.1 加工坐标系的构建
        3.3.2 整体刀轴矢量规划策略
        3.3.3 分区域刀轴矢量规划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UG/Open的风扇叶盘数控精加工模块的开发
    4.1 引言
    4.2 UG/Open简介
    4.3 二次开发环境的配置
    4.4 风扇叶盘精加工模块开发
        4.4.1 刀位点规划功能的开发过程
        4.4.2 刀轴矢量规划功能的开发过程
    4.5 本章小结
5 风扇叶盘数控加工仿真与实验
    5.1 引言
    5.2 五轴数控机床的后置处理
    5.3 粗加工和半精加工数控程序的生成
    5.4 风扇叶盘加工仿真
    5.5 风扇叶盘加工实验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NX的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UG二次开发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特征自动识别技术
    3.1 几何建模及特征简述
    3.2 特征识别方法
    3.3 NX中的特征识别技术应用
    3.4 支撑面的识别
    3.5 本章小结
4 数模快捷再建技术
    4.1 典型结构的重建
    4.2 高筋条结构重建
    4.3 阶梯面的重建
    4.4 轮廓面余量补偿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与应用实例
    5.1 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的建立
    5.2 应用实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虚拟现实的技术特点及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预期目标
    2.2 结构及组成
        2.2.1 硬件的组成
        2.2.2 系统开发工具
    2.3 虚拟装配软件开发的关键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开发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UG二次开发技术
        3.1.1 UG/OpenUIStyler
        3.1.2 UG/OpenGrip语言
        3.1.3 UG/OpenAPI函数
        3.1.4 UG/OpenMenuScrip
    3.2 特征提取技术
        3.2.1 特征的定义与分类
        3.2.2 特征识别技术
        3.2.3 提取特征数据
    3.3 二次开发实例
        3.3.1 开发平台的选取
        3.3.2 二次开发流程
        3.3.3 零件对话框设计
        3.3.4 主要程序函数
        3.3.5 调试运行
    3.4 Unity3D读取TXT文本技术
        3.4.1 TXT文本定义
        3.4.2 Unity3D读取TXT文本常见类型
    3.5 碰撞检测技术
        3.5.1 碰撞检测中的常见包围盒类型
        3.5.2 Unity3D自带碰撞包围盒
        3.5.3 包围盒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设计
        4.1.1 系统的框架设计
        4.1.2 系统的功能设计
        4.1.3 无线手柄按键功能设计
        4.1.4 虚拟空间传送位置的设计
        4.1.5 文字提示设计
    4.2 系统的实现
        4.2.1 减速器三维模型的制作
        4.2.2 装配体模型的导入
        4.2.3 系统界面的制作
        4.2.4 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的发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运行测试
    5.1 减速器装配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整体框架的设计
        5.1.2 减速器装配序列规划设计
    5.2 减速器虚拟环境的实现
    5.3 虚拟减速器装配校验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同步器研究现状
        1.2.1 国外同步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同步器研究现状
    1.3 参数化技术研究概述
    1.4 CAD二次开发技术概述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零件参数化方法研究
    2.1 零件参数化设计
        2.1.1 零件参数化设计定义
        2.1.2 基于UG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2.2 渐开线的生成
        2.2.1 渐开线方程及特性
        2.2.2 渐开线数学模型
        2.2.3 UG环境下齿廓线的生成
    2.3 GRIP应用程序开发
        2.3.1 GRIP语言和规定
        2.3.2 GRIP常用命令
        2.3.3 GRIP参数化建模步骤
    2.4 同步器零件参数化设计
        2.4.1 同步器同步环参数化设计
        2.4.2 同步器花键毂参数化设计
        2.4.3 同步器结合套参数化设计
        2.4.4 结合齿圈参数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优化设计研究
    3.1 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理论分析
        3.1.1 锁环式同步器结构
        3.1.2 锁环式同步器工作原理
    3.2 同步器数学模型分析
        3.2.1 同步器系统力学模型
        3.2.2 同步环力学模型
        3.2.3 同步时间数学模型
        3.2.4 同步环磨损数学模型
    3.3 同步器优化分析
        3.3.1 建立目标函数
        3.3.2 选取设计变量
        3.3.3 确定约束条件
        3.3.4 同步器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参数化系统开发
    4.1 系统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介绍
        4.1.1 Visual Studio2010
        4.1.2 UG/Open二次开发平台
        4.1.3 UG与VS2010配置方式
    4.2 同步器参数化系统开发
        4.2.1 系统的开发流程
        4.2.2 环境变量的设置
        4.2.3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2.4 系统参数化应用程序框架的建立
        4.2.5 数据存储与传递实现
        4.2.6 同步器装配与干涉检验设计
        4.2.7 UG/Open API调用GRIP设计
    4.3 同步器参数化设计系统运行实例
        4.3.1 系统运行前准备
        4.3.2 参数优化
        4.3.3 同步器零件设计
        4.3.4 同步器装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UG二次开发的高压模具设计的研究及典型压铸件的ProCAST模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压铸造模具技术的特点、现在及未来发展
        1.2.1 压铸的技术的特点
        1.2.2 压铸模具的现状
        1.2.3 我国压铸模具的未来发展
    1.3 模具CAD/ CAE技术的发展
        1.3.1 模具CAD技术的发展
        1.3.2 压铸模具CAE技术的发展
    1.4 模具设计软件的介绍
        1.4.1 UG软件及其二次开发
        1.4.2 ProCAST软件简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压铸模具的总体设计
    2.1 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
    2.2 压铸模具设计的步骤
        2.2.1 压铸模具设计的依据
        2.2.2 压铸模具设计的步骤
        2.2.2.1 分析铸件的工艺可行性
        2.2.2.2 选择合适的压铸机
        2.2.2.3 确定压铸模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备选方案
        2.2.2.4 总体设计方案的实施
        2.2.2.5 出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
    2.3 铝合金壳体的总体设计
        2.3.1 模具合模力的计算
        2.3.2 冲头直径的计算
        2.3.3 浇口套的设计
        2.3.4 分流锥的设计
        2.3.5 内浇口的设计
        2.3.6 横浇道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UG的参数化建模及二次开发
    3.1 引言
    3.2 UG参数化设计概述
    3.3 UG的二次开发工具
        3.3.1 建立用户自己的菜单栏—UG/Open MenuScript
        3.3.2 对话框的建立—UG/Open UIStyler
        3.3.3 UG/Open API介绍
        3.3.4 宏命令Macro
        3.3.5 UG/Open GRIP简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UG二次开发的具体应用
    4.1 关键程序的开发
        4.1.1 二次开发的运行流程
        4.1.2 制作菜单栏
        4.1.3 利用GRIP编制工作内容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铸件的模拟分析
    5.1 数值模拟的基本算法
        5.1.1 有限元法
        5.1.2 有限差分法
    5.2 基于PROCAST软件的模拟分析
        5.2.1 压铸模工艺分析
        5.2.2 铸件的前处理及参数设置
        5.2.2.1 网格的划分
        5.2.2.2 前处理参数设置
    5.3 运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UG二次开发的导弹外形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弹体设计概述
    1.2 数字化设计现状
        1.2.1 数字化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1.2.2 数字化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参数化技术
        1.2.4 发展趋势
    1.3 UG二次开发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导弹结构外形设计
    2.1 导弹气动布局
        2.1.1 鸭式布局的特点
        2.1.2 正常式布局的特点
        2.1.3 无尾式布局的特点
        2.1.4 旋转弹翼式布局的特点
        2.1.5 无翼式布局的特点
    2.2 弹身外形的选择
        2.2.1 头部外形
        2.2.2 尾部外形
        2.2.3 中段外形
    2.3 弹身几何参数确定
        2.3.1 头部长细比λn的确定
        2.3.2 尾部长细比 λt和收缩比ηt的确定
        2.3.3 弹身长细比 λB的确定
        2.3.4 弹身直径D的确定
    2.4 弹翼参数设置
        2.4.1 展弦比λ的选择
        2.4.2 后掠x的选择
        2.4.3 尖削比(梢根比)η的选择
        2.4.4 相对厚度的选择
        2.4.5 翼型的选择
        2.4.6 弹翼平面形状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导弹结构外形参数化方法
    3.1 参数化技术
    3.2 参数化设计方法
    3.3 全弹参数化
    3.4 各零部件的参数化
    3.5 与建模有关的特殊命令
        3.5.1 样条曲线
        3.5.2 表达式曲线建模
    3.6 数据库的建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UG二次开发技术
    4.1 UG的二次开发方法
    4.2 UG/Open API基础
        4.2.1 UG/Open API基本概念
        4.2.2 开发语言
    4.3 应用功能开发过程
        4.3.1 User Exit开发入口
        4.3.2 ufusr模式的开发过程
        4.3.3 ufsta模式的开发过程
        4.3.4 外部模式的功能
        4.3.5 UF的License
    4.4 UG/Open API的函数
        4.4.1 UG/Open API函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弹结构外形设计系统
    5.1 系统的工作流程
    5.2 内部设备布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UG二次开发的机器人磨削叶片轨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叶片的需求现状
    1.2 国内外砂带磨削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机器人叶片磨削系统发展现状
    1.4 叶片磨削的轨迹规划技术
    1.5 机器人系统后置处理及其加工仿真技术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思路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UG二次开发与轨迹规划系统搭建
    2.1 UG理论知识体系研究
        2.1.1 UG模块结构
        2.1.2 UG中形体表示方法
        2.1.3 UG中的对象
    2.2 UG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2.2.1 对话框设计工具UG/OPEN UI Styler
        2.2.2 系统菜单设计工具UG/OPEN MenuScript
        2.2.3 工具条和弹出式对话框设计工具UG/OPEN UserTools
        2.2.4 图形交互编程语言UG/OPEN GRIP
        2.2.5 应用编程接口UG/OPENG API
    2.3 轨迹规划系统的搭建
        2.3.1 系统总体规划
        2.3.2 系统菜单的设计
        2.3.3 用户化操作界面的设计
        2.3.4 系统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磨削叶片CAD模型逆向重构
    3.1 逆向重构建模流程
    3.2 测点数据处理
        3.2.1 盆背线边部数据处理
        3.2.2 坏点修正
        3.2.3 边部圆弧拟合
    3.3 叶身模型建立
        3.3.1 叶身数据扩展
        3.3.2 坐标平移量确定
        3.3.3 型面曲线拟合
        3.3.4 叶片曲面成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器人磨削叶片轨迹规划
    4.1 轨迹规划的流程
    4.2 叶片表面加工轨迹线的生成
        4.2.1 轨迹线条数确定
        4.2.2 叶片表面加工路径曲线的生成
        4.2.3 轨迹线生成的程序实现
    4.3 轨迹线离散化处理
        4.3.1 离散化处理
        4.3.2 离散化轨迹点的程序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迹编程仿真与磨削实验
    5.1 实验系统简介
    5.2 实验系统初始化设定
        5.2.1 机器人工具控制点标定
        5.2.2 机器人工具坐标系的建立
    5.3 磨削轨迹编程
        5.3.1 离线编程软件简介
        5.3.2 初始化设置与仿真模型导入
        5.3.3 机器人实际运行轨迹调整
    5.4 磨削实验与分析
        5.4.1 实验相关参数设定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G二次开发线缆网络布线快速检查技术的研究[D]. 徐汇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基于B/S的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研究[D]. 侯腾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3]风扇叶盘数控加工轨迹规划及软件二次开发[D]. 高云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NX的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的开发[D]. 刘子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机械设计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袁丁.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6]汽车锁环式单锥同步器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李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3)
  • [7]基于UG二次开发的高压模具设计的研究及典型压铸件的ProCAST模流分析[D]. 李可. 燕山大学, 2016(01)
  • [8]基于UG二次开发的导弹外形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李剑.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9]基于UG二次开发的机器人磨削叶片轨迹规划研究[D]. 杜鹏飞. 东北大学, 2015(06)
  • [10]UG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J]. 刘晓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11)

标签:;  ;  ;  ;  ;  

UG二次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