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者角色和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

说话者角色和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

一、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语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华雨婷[1](2021)在《汉语元话语标记与言语过程自我监控》文中研究说明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对言语进行自我监控,使言语更加符合交际需要,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在元认知层面对言语进行监控,通过元话语标记表现出来。本文在前人时贤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以元话语理论和言语产出相关理论为指导,探究汉语元话语标记的自我监控表现。全文共有六章,每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研究意义,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加以说明。第二章考察元话语标记与自我监控的联系。首先结合前人时贤研究成果对汉语元话语标记进行简要分类说明,然后根据对实际语料的考察,观察元话语标记的监控范围。并通过对监控范围的考察,提出有三类元话语标记体现说话人对言语正确产出的监控,具体表现为填充暂停、自我修补和自我回应。第三章阐述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的定义、形式、分布、功能等,填充暂停元话语标记,即利用元话语标记增加说话人思考的时间,从而使发话人更好地进行内部言语监控和外部言语监控。第四章阐述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的定义、形式、分布、功能等,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即利用元话语标记提示修补和强调修补后的内容。第五章阐述自我回应元话语标记的定义、形式、分布、功能等,表现为说话人通过元话语标记进行自我回应,体现了监控过程完成。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对本文的基本结论和不足之处进行说明。

刘爽[2](2020)在《中美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中的重述标记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述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语用现象,所重述话语多以某种话语标记语引入。关于重述标记语的研究大多只关注释义性重述标记语,且主要集中在口语方面。重述标记语笔语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Del Saz的分类理论探析中国大学生限时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句法及语义特征。非释义性重述标记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并不多见。与以往主要运用Del Saz的理论进行分析不同,本文结合Cuenca和Bach的理论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采用东北师范大学自建中国英语学习者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Chinese Learner Corpus,CLC)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Native Speaker Corpus,NSC),从形式和功能两个角度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语篇中重述标记语使用的规律性特征,并与英语本族语学生学术语篇比较分析重述标记语使用的异同及其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重述标记语时,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存在什么异同?(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重述标记语的分布特征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存在哪些使用过度、使用过少和误用的问题?(3)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重述标记语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数据分析显示:(1)在形式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大多数重述标记语都是简单标记语,并且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明显过度使用简单标记语和复杂标记语的倾向。在功能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使用最频繁的重述标记语是扩展重述标记语,其使用频率在两个语料库中都远远高于其他三种重述标记语,最不常用的重述标记语是并置重述标记语。此外,对于两个语料库中重述标记语的出现位置,大多数重述标记语都出现在句首,少数出现在句中,出现在句尾的重述标记语最少。(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重述标记语的分布特征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存在使用过度、使用过少和误用的问题。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使用过度现象最严重的重述标记语是that is to say,此外,重述标记语如in a word,to sum up,namely和that is也存在使用过度的倾向。使用过少现象最严重的重述标记语是e.g.。一般来说,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术论文存在七种常见的重述标记语误用现象。(3)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重述标记语存在口语化倾向,从而影响了学术语篇的严谨性和客观性。此外,在语言迁移、表达能力、回避策略、个人偏好以及重述标记语语义和语体上的细微差别的影响下,一些重述标记语呈现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特异性。本文具有以下研究和实践意义:第一,本文有助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语料库和重述标记语,尤其是非释义性重述标记语的进一步研究;第二,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特点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论文写作中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地道性;第三,本文在二语习得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教师在二语写作方面的教学。

利红阳[3](2020)在《“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场标记是作者和说话人表达个人观点及态度立场的特殊语言现象,在话语建构和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料调查发现,“感觉”“觉得”“认为”“以为”“估计”等逐渐语用化和主观化为立场标记,在言语互动中浮现出不同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在其具体使用和演变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基于此,本文以上述“感觉”类动词为研究对象,根据立场标记的定义和特征,运用立场三角分析框架,结合话语分析等理论和方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来界定“感觉”类动词的认识立场标记身份。在具体的论述中,我们结合所处序列环境、言语行为类型等探讨了“感觉”类立场标记在即时互动语境中的话语功能,并从历史角度考察了“感觉”类动词语法化的过程,及其演变成立场标记的动因和机制。此外,针对“感觉”类立场标记内部成员在位置分布、共现情态、确信程度、语用倾向、主观化程度等方面的特点作了异同比较,使现代汉语“感觉”类心理动词表达主观认识立场的基本面貌得到较为系统和清晰的展现。全文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引入研究对象“感觉”类动词,进而论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分别从心理动词、立场标记、“感觉”类动词等三个层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参考;最后阐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方法,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语料依据。第二章为“感觉”类立场标记的验证。我们首先通过区分元话语、评价、情态、言据性和主观性等相近范畴,明确了立场的界定范围。接着采用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模型,分析其中的立场要素和行为,以此来判断“感觉”类动词在互动交际中充当认识立场标记。然后依据范畴化理论并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论述“感觉”类动词在位置分布、句法结构、韵律识别、意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去范畴化”表现,从而证明“感觉”类动词用作认识立场标记的基本条件。第三章分别从序列位置、言语行为、语用功能等方面来考察“感觉”类立场标记在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感觉”类立场标记常出现于“询问-回答”和“发起-接应”等毗邻语对;而且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内涵,即判断所述事件、评价事物现象、表达主观估测、强调因果事实、提出某种建议等言语行为;具体承担交际互动、话语组织和认知理解等功能。既可以表明说话人对交际内容的态度和情感,又可以发挥言外之力来调节交际的进行,并通过组织前后话轮、衔接交谈话题来构建立场语境,最终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心理距离。第四章集中分析了“感觉”类立场标记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通过溯源“感觉”类动词的历时语义变化发现,“感觉”“估计”由语素组合成词,“觉得”“认为”“以为”则由短语固化成词。它们最初皆为表示客观心理活动的动词,后由感知行为义引申出了观点认知义,进而虚化为主观认识立场标记。而这其中的演变动因主要有小句作宾语的话语环境刺激、第一人称作主语的主观视角联系、言语交际策略的影响、模糊表达的需要以及高频使用的促动等。第五章对“感觉”类立场标记的组成成员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感觉”类立场标记在句法位置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即多处于小句首和话轮中间;受到词性、语义变化及确信度的影响,“感觉”类立场标记与第一人称代词结合的标记化程度不一,并且与情态副词等主观成分搭配时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功能选择上,“感觉”“觉得”多用于表达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认为”“以为”常用在表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估计”则强调主体的估量和推测。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和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何冉[4](2018)在《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习得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云南大学、玉溪师范学院两所高校中汉语水平为中高级的华裔留学生和非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两类留学生的谈话录音和云南本地汉语母语者的谈话录音等自然语料,对语料中出现的汉语话语标记进行量化统计与对比分析,并对照本地母语者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实际情况,分别总结了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在汉语话语标记使用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又结合发放的测试问卷,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习得启示和相关建议。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做了以下发展:第一,紧密结合当下汉语国际推广实际,重视华裔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从华裔与非华裔这一视角出发,对两类留学生在汉语话语标记习得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探讨。第二,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对留学生习得汉语话语标记的影响,对照组采用的是本地汉语母语者谈话录音语料,录音条件、形式及内容等与留学生组保持一致,更具可参考性。第三,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频率和类型进行了量化统计,对使用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类留学生都没有较好地习得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汉语话语标记。非华裔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使用频率高于华裔留学生,使用类型较华裔留学生丰富,且类型、频率的分布更接近本地汉语母语者。华裔留学生在汉语话语标记习得方面并没有因其语言经历和文化背景而优于非华裔留学生,反而受方言影响痕迹明显,过频使用或误用某些汉语话语标记。此外,测试结果还显示,两类留学生学习汉语话语标记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而华裔留学生对汉语话语标记课堂学习的关注度要比非华裔留学生低。由此,本文提出了关于加强汉语话语标记教学、培养学生汉语话语标记学习意识,以及营造良好的汉语话语标记习得环境的建议。

闫露[5](2018)在《汉语话语标记与留学生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话语标记对话语的构建和整体连贯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留学生使用话语标记情况及其与留学生口语流利性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从已有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出发,重点参考同类研究的结论和成果,将汉语话语标记界定为语音上具有独立的语调单位、在句中位置灵活、表达程序意义而非概念意义的一类特殊功能词,并结合汉语话语标记的功能将其分为话题组织类话语标记、情态表达类话语标记和填充类话语标记三类。为了解留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情况,本研究采用口语测试的方式获取留学生口语表达录音,将录音转写、分析后获得留学生使用各类汉语话语标记的情况,并据此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使用的话语标记种类远低于母语者使用的种类,且形式比较单一,集中于对少数话语标记的反复使用;初、中、高不同水平的留学生使用话语标记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使用过程中有少量偏误,不同的留学生对话语标记的选用表现出个人倾向性。为进一步探索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情况与其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对所获得的口语录音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出了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平均停顿长等留学生口语流利性指标情况。通过SPSS分析得出,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情况与其口语流利性各个指标存在相关性:留学生使用话题组织类话语标记和情态表达类话语标记的情况与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都呈显着正相关,与平均停顿长负相关;留学生使用填充类话语标记的情况与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均为负相关,与平均停顿长正相关。最后,本研究分别对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情况及其与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考察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基于分析讨论对当前汉语教学中的话语标记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

王莹莹[6](2018)在《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跨学科对比研究 ——以数学、医学、经济学、艺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话语标记语是语言交际中常见语言现象,在话语引导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效掌握话语标记语分布及用法可以促进话语理解并保持语言的连贯性。鉴于话语标记语研究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投身于此领域研究。在研读话语标记语研究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在此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为主,而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在基于语料库的相关研究中,前人多以通用语料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体裁、跨学科间的对比研究相对缺乏。基于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本文旨在研究演讲体裁下话语标记语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现状。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在数学、医学、经济学、艺术四个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特别是话语标记语在四个学科中的应用频率、使用类型以及功能效果并探讨话语标记语在不同学科中应用上存在的异同。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话语标记语研究成果,为话语标记语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展现了演讲体裁下本族语者进行不同学科演讲时话语标记语的真实应用情况,这可以为中国学习者学习话语标记语提供借鉴。

孙炳文[7](2017)在《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研究 ——以法庭口译中的话语标记语为例》文中认为机构话语研究通过描写和分析特定工作场所中的话语来了解话语在机构中的呈现方式及话语与机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机构话语(institutionaldiscourse)领域的研究者常用互动社会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的方法揭示机构成员在机构语境制约下进行互动时所遵循的话语机制,强调微观层面的分析。本文将机构话语和语用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探讨学科之间融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理据是翻译行为有其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应该废黜原语中心的翻译等值论对译者的束缚,译者不应该优先考虑对等原则而是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翻译行为不仅关涉语言问题,还关涉文化、社会机构体系、话语使用者的评价态度体系,所以翻译并非只是语言转换活动。翻译行为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有目的,翻译行为开始之前必须确定翻译目的。传统翻译对等理论界定对等为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Nida所谓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指的是原语和译语对于它们各自的读者具有相同的效果。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译文不是由原文决定的,而是由译文自身的预期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是由翻译发起者和译者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需求来确定的,完全不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口译活动的及时性不同于笔译活动的历时性,口译活动中的译员绝不能完全忽略原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意图的忽视削弱了翻译目的论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对于口译的解释力。本文的目的范畴认为,为实施不同的功能,达到不同目的,原语可以不同方式翻译。目的范畴把对等范畴从语言框架扩大到了人际框架。许多在对等范畴中被忽略的目的因素被整合进了这个延伸的,更有开放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中。本文选题目的旨在构建目的等效翻译分析框架;验证目的等效分析框架在宏观层面上的机构话语翻译中和微观层面上译员处理机构话语标记语的解释力;描述和解释法庭口译中话语标记语生成、理解、转换过程中的目的要素的作用机制。国内外语言学界近年来开始对话语标记语这一“语言学的新兴产业”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哲学和社会学早已把目的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目的是决定相同的话语标记语语言表象表现不同的话语意义的内在动因。译文的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目的因素表现出来。法庭问答互动中,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策略体现不同的目的等效维度。机构话语及其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贯穿了目的关系和目的互动。话语参与人由于目的关系不同,常需要借助话语标记语这一语用单位作为话语策略实现话语目的。话语标记语没有命题内容,重在刻画说话者意图,增加语调和语力。本文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是检验语言学理论的有力工具。交际目的是目的等效范畴的关键。机构话语中目的关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复杂性。法庭话语中话语标记语被用作辩论和对抗的手段,主要是在交叉询问中引起反对或挑战,在直接询问中用作控制信息流和标示故事进展的手段。每一次翻译行为的主导因素不外乎是目的,法庭口译员每一次处理话语标记语其实就是在不同目的要素间选择。本文借鉴法庭话语分析“目的原则”、功能主义目的论、认知语用理论、传统翻译对等理论,试图以宏观层面的机构话语翻译和微观层面的机构话语中话语标记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提出与传统翻译对等理论不一样的“目的等效”(Goal Equivalence)翻译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目的支配话语行为,也是翻译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要素统率翻译行为中译员的选择。基于目的等效分析框架的四个理论渊源,本文选择使用“Goal Equivalence”的作为“目的等效”的英语对等术语,以保持学理的承继性。本文认为,宏观上影响机构话语翻译的目的要素可划分为语言文化体系、社会机构体系和话语使用者评价态度体系三大类,分别在本文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加以阐述。微观上机构话语翻译中经常被忽略的话语标记语按照其语用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和八小类。本文第七章集中探讨了第一大类即语篇功能标记语法庭口译中的目的等效,其中包括话题结构标记语、衔接连贯标记语、证据来源标记语和重述标记语四个子范畴。本文第八章集中探讨了第二大类即人际功能标记语法庭口译中的目的等效,人际功能标记语四个子范畴包括含糊表达标记语、明确表达标记语、评价态度标记语和交际主体标记语。在目的参数影响机构话语译员处理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机制中,目的等效分析框架认为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专家所扮演的角色就好比桥梁,为了使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各种机构角色的话语目的达到一种“目的等效”,即交际目的在同一频率上清晰准确、充分必要地完成信息处理和语码转换,作为“桥梁”专家和责任人的译员,需要处理好“语言文化体系”、“社会机构体系”、“话语使用者评价态度体系”这三个桥梁系统目的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由于机构话语尤其是其中的话语标记语目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附属于三个“桥梁”下的各层次目的因素或参数也相应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给译者具体处理带来许多挑战和变化。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笔者近些年一直在建设的机构话语翻译小型语料库,其中大部分为法庭口译子语料库。该语料库目前包括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国内外机构话语翻译语料,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从录音录像或记录中转写语料100余万字,与研究目的关联性不强的部分就没有全部转写。语料库的建设流程主要是:收集尽量多的机构话语翻译录音录像一手资料→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抽样→转写和标注→语料库容量定期扩展。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九章,各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机构话语翻译中目的等效的选题背景,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局限性,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语用学和口译研究之间的共性,以及机构话语口译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语料来源和篇章结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机构话语中的话语标记语、语用翻译研究、机构话语翻译中的语用目的和等效进行了概述,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的理论构建——从“言有所为”到“译有所为,”。本章对机构话语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从传统翻译对等范畴到机构话语翻译的目的范畴的范式转变进行了阐释,并对目的等效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性进行了探讨。基于几种翻译范式的相似性以及互补性,本章对目的等效翻译框架进行了理论构建,并对目的等效理论框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第四章,语言文化体系中的目的等效探析。本章从语言文化角度对机构话语口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从词法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等语言层面探讨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其次,从文化层面探讨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第五章,社会机构体系中的目的等效探究。在社会机构体系中,机构话语主要受社会规则和机构规则中三个向度隐形规则制约:社会量度、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社会量度包括年龄、性别、教育、阶层、经济状况和民族等三级参数。意识形态包括信仰、价值观和感知等三级参数。权力受外部与内部两种权力的制约。外部权力制约来自于国家的政治文化体制和民族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内部权力对翻译实践的制约也表现在两个方面:译者的明确追求和译者自身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三个向度之间的参数和变量并非泾渭分明,有时也呈现交叉包含关系。第六章,话语使用者评价态度体系的目的等效探析。本章从机构话语使用者的角度对法官和律师的态度系统、法庭口译员角色定位、法庭口译员角色定位的伦理思考和法庭被告应答信息短缺的目的分析进行了探讨。第七章,法庭口译中的目的等效(1)—以语篇功能话语标记语为例。本章例析了话题(结构)标记语、衔接连贯标记语、证据来源标记语、注释说明标记语等四类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及其应用,以目的等效为分析框架,探讨分析了优译和劣译。第八章,法庭口译中的目的等效(2)—以人际功能话语标记语为例。本章例析了含糊表达话语标记语、明确表达话语标记语、评价态度标记语、交际主体标记语等四类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及其应用,以目的等效为分析框架,探讨分析了优译和劣译。第九章,结论。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反思了本文的局限与不足,并对后续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一个机构话语翻译中目的等效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对机构话语翻译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翻译原则和标准、语用目的和等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机构话语尤其是机构话语中话语标记语为例,用目的等效的理论框架来检验和评估译员的翻译质量。其次,本文将法庭话语分析中的“目的原则”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以及翻译中的对等原则和等效原则相结合,提出了目的等效翻译分析框架及其三桥模型,设置了机构话语翻译质量评估的具体参数,克服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经验性局限。目的范畴把对等范畴从语言框架扩大到了人际框架,从语言世界引向到了人文世界。目的等效通过吸收融通相关学科理论,形成了以语言为本体,更具开放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为语用翻译学注入新鲜血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第三,本文为了检验目的等效翻译理论对于机构话语及其中话语标记语翻译的解释力,花费了大量时间构建了“机构话语翻译小型语料库”。该语料库为目的等效翻译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翻译语料,为语言学、法学和翻译学的交叉研究奠定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所构建的目的等效翻译理论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语料还有待丰富,研究方法还不够全面,这些都是后续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付会[8](2017)在《功能对等视角下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话语标记语不构成话语命题的内容,但对于话语的表达、听众的理解和引导却不可或缺,特别是在两种不同语种的语境下,如何将同一话语标记语的意义进行最准确的表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目前还没有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的研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重点强调“读者反应”,即译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基本保持一致。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以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及其译本为语料,统计并分析了小说中各类话语标记语翻译策略。研究发现,The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较多,可以从连词、代词、副词、感叹词、词组、小短句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译者在翻译这些话语标记语时采用了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和改译法这四种翻译方法,译者针对不同语境下的同一话语标记语或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话语标记语都相应选择了合适各自的翻译策略,从而求得译文与原文在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可见,功能对等理论对话语标记语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

陈彦坤[9](2017)在《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话语标记语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国外的话语标记语理论相比,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为综述对象,总结了这一领域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陈睿[10](2015)在《基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话语标记正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话语标记研究,主要从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以语言教学为主)两个方面展开。本体研究或从认知—语用角度探讨话语标记的功能;或考察某个话语标记的语义、语用特征;或描述某个话语标记的语法化历程,缺乏对话语标记的整体认识和系统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在英语教学界展开,以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话语标记研究刚刚起步,而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界则鲜见此类研究。本文基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视角来研究现代汉语话语标记,力求本体研究为教学服务。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取得以下成果:结合语料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定义、功能、分类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及偏误原因;结合调查结果与教学实践,对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具体来说,本文分四个部分,共十一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在综述国内外话语标记研究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章)是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的本体研究,其中:第二章为术语辨析。与话语标记所指相同或相近的术语有几十个,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越来越向倾向于向话语标记和语用标记这两个术语集中。通过对二者深入辨析,本文认为,不妨对话语标记持相对广义的理解,对这两个术语不做区分。考虑到学界的现有习惯,取话语标记而不取语用标记这一术语。第三章是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研究。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话语标记语音特征、语义特征、句法特征、语用功能特征等方面的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话语标记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在语音上,话语标记是一个独立的语调单位;在句法上,话语标记具有独立性,在分布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但主要出现在句首;在语义上,话语标记编码程序性信息,不影响句子的命题内容和真值意义;在语用上,话语标记具有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多用于口语。第四章是话语标记的定义及范围研究。在上一章对话语标记性质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的定义,给出了本文对话语标记的定义:话语标记是话语层面的标记,是具有独立语调的、通过编码程序信息来体现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的表达式。同时,厘清话语标记与副词、连词、助词、叹词、插入语、口头禅等一些有相似、相交之处的术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话语标记的范围。第五章是话语标记的功能研究。通过会话分析理论、连贯理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五个视角考察话语标记的功能,结合韩礼德的语言三大元功能说,将话语标记的功能概括为两大元功能,即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人际功能之下又分为主观态度功能和交际互动功能两个次范畴。第六章是话语标记的分类研究。在分析了意义标准、形式标准、位置关系标准、来源标准和功能标准等分类方式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功能标准为主、以意义标准为辅、功能和意义相结合的分类原则,并据此将现代汉语话语标记划分为两大元功能之下的9个基本类型和28个次类,从而加深了对话语标记的认识。第三部分(第七至十章)是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话语标记教学的相关研究,其中:第七章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分析。通过对400余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话语标记的认知态度和使用能力的问卷调查,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的使用特点概括为:使用总量少,回避策略明显;种类单一,部分话语标记使用过于集中;大多使用话语标记本义,对语用意义关注度低。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使用偏误及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八章是口语教材研究。通过对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材中话语标记使用频次和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认为预科汉语口语教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人际功能类话语标记使用量偏低;话语标记各次类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话语标记种类过于单一、口语色彩明显不足;编排不合理、复现率不足等。据此提出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材编写应进一步加强准确性、丰富性、典型性和系统性的建议。第九章是写作教学研究。选取两个少数民族预科平行班级进行为期18周的写作教学实验,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设: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写作教学中,通过向学生系统讲授话语标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话语标记在篇章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合理地使用话语标记向读者提供篇章理解的线索。这种写作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即席写作能力和文章修改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书面交际水平。第十章是教学策略研究。将本体研究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从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对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提出建议。第四部分(第十一章)为全文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二、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语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语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元话语标记与言语过程自我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元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1.2.2 有关言语自我监控的研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自我监控相关元话语标记
    2.1 元话语标记分类角度
        2.1.1 元话语标记分类方法
        2.1.2 语篇功能元话语标记
        2.1.3 人际功能元话语标记
    2.2 元话语标记反映的监控范围
        2.2.1 监控话语内容
        2.2.2 监控修补类型
    2.3 监控言语正确产出的元话语标记
        2.3.1 填充暂停
        2.3.2 自我修补
        2.3.3 自我回应
    2.4 小结
第三章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
    3.1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定义
        3.1.1 填充暂停的定义
        3.1.2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
    3.2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形式
        3.2.1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嗯”
        3.2.2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那个”
        3.2.3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就”
        3.2.4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怎么说呢”
    3.3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的位置、功能和生成机制
        3.3.1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的话轮位置
        3.3.2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功能
        3.3.3 填充暂停类元话语标记生成机制
    3.4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
    4.1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定义
        4.1.1 自我修补的定义
        4.1.2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
    4.2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形式
        4.2.1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这么说吧”
        4.2.2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我是说”
    4.3 自我修补类元话语标记的话轮位置
        4.3.1 在话轮之中使用的情况
        4.3.2 在话轮之尾使用的情况
        4.3.3 在话轮之首使用的情况
    4.4 自我修补元话语标记的功能
        4.4.1 外部错误修正
        4.4.2 外部不足修补
        4.4.3 强调调整后的内容
    4.5 小结
第五章 自我回应类元话语标记
    5.1 自我回应类元话语标记定义
        5.1.1 自我回应的定义
        5.1.2 自我回应类元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
    5.2 自我回应类元话语标记形式
        5.2.1 自我回应元话语标记“嗯”
        5.2.2 自我回应元话语标记“对”
    5.3 自我回应类元话语标记的话轮位置
        5.3.1 在话轮之中使用情况
        5.3.2 在话轮之尾使用情况
        5.3.3 独立话轮使用情况
        5.3.4 在话轮之首使用情况
    5.4 自我回应类元话语标记的功能
        5.4.1 确认或肯定话题内容
        5.4.2 增加确认程度
        5.4.3 阶段性监控完成
        5.4.4 主观交互功能
    5.5 自我回应受环境影响情况
        5.5.1 自我回应的环境影响量化分析
        5.5.2 造成差异的成因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美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中的重述标记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L2 Academic Writing
    2.2 Previous Studies on DMs
    2.3 Previous Studies on Reformulation and RMs
        2.3.1 Reformulation
        2.3.2 Theoretical Studies on Reformulation and RMs
        2.3.3 Empirical Studies on Reformulation and RMs
    2.4 Comments on Previous Studies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Propos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3.3 Research Methods
        3.3.1 Corpora Used in the Research
        3.3.2 Research Instruments
        3.3.3 Data Analysis Method
    3.4 Research Procedures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Forms and Functions of RMs in the Two Corpora
        4.1.1 Forms of RMs in the Two Corpora
        4.1.2 Functions of RMs in the Two Corpora
        4.1.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wo Corpora
    4.2 Usage of RMs in CLC
        4.2.1 Overuse of RMs in CLC
        4.2.2 Underuse of RMs in CLC
        4.2.3 Misuse of RMs in CLC
    4.3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4.3.1 Language Transfer
        4.3.2 Expressing Ability
        4.3.3 Avoidance and Personal Preference
        4.3.4 Nuances in Semantics and Style of RM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3)“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心理动词研究概述
        1.2.2 立场标记研究概述
        1.2.3 “感觉”类动词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验证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别范畴
        2.1.2 立场三角
    2.2 句法、语义、语用验证
        2.2.1 句法验证
        2.2.2 语义验证
        2.2.3 语用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功能
    3.1 序列环境
        3.1.1 询问-回答序列
        3.1.2 发起-接应序列
    3.2 言语行为类型
        3.2.1 判断型
        3.2.2 评价型
        3.2.3 推测型
        3.2.4 阐释型
        3.2.5 建言型
        3.2.6 占据型
    3.3 语用功能
        3.3.1 交际互动功能
        3.3.2 话语组织功能
        3.3.3 认知理解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形成
    4.1 形成过程
        4.1.1 语法化和主观化
        4.1.2 “感觉”的形成
        4.1.3 “觉得”的形成
        4.1.4 “认为”等的形成
    4.2 形成原因
        4.2.1 话语环境的刺激
        4.2.2 言者视角的联系
        4.2.3 交际策略的影响
        4.2.4 频率重复的促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比较
    5.1 句法方面
        5.1.1 位置分布
        5.1.2 主语选择
        5.1.3 共现成分
    5.2 语义方面
        5.2.1 语义变化
        5.2.2 确信程度
    5.3 语用方面
        5.3.1 话语功能
        5.3.2 口语化程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习得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一、国外话语标记研究概述
        (一) 国外话语标记研究的发展过程及方向
        (二) 国外话语标记习得研究现状
        二、国内话语标记研究概述
        (一)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的发展过程
        (二) 国内外语话语标记习得研究现状
        (三)国内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三、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特点研究概述
    第三节 本文相关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连贯理论
        (二) 关联理论
        (三) 语用顺应理论
        (四) 会话策略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
    第一节 语料库中的汉语话语标记
        一、可以作为话语标记的汉语表达式
        二、语料库中出现的汉语话语标记
    第二节 汉语话语标记的特征
        一、语音上有独立语调
        二、句法上具有独立性
        三、语义上具有程序性
        四、语用上具有自返性
    第三节 汉语话语标记的功能
        一、汉语话语标记的语篇组织功能
        二、汉语话语标记的人际互动功能
    第四节 汉语话语标记的分类
第二章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案
        (一) 调查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无关变量控制
        三、研究实施
        (一) 选择被试
        (二) 语料收集
    第二节 留学生使用的汉语话语标记
        一、华裔留学生所使用的汉语话语标记类型与频率
        二、非华裔留学生所使用的汉语话语标记类型与频率
    第三节 本地母语者所使用的汉语话语标记
        一、本地母语者所使用的汉语话语标记类型与频率
        二、本地母语者汉语话语标记的使用特点
    第四节 两类留学生与母语者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异同
        一、留学生与母语者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异同
        (一) 留学生高频使用或过频使用的汉语话语标记
        (二) 母语者常用而留学生不常用的汉语话语标记
        二、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异同
        (一) 两类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总体差异
        (二) 两类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差异的具体表现
        (三) 两类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五节 章节小结
第三章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习得测试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测试问卷设计
        一、测试内容编制
        二、被试情况说明
    第二节 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整体习得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二、不同组别习得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习得启示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习得启示
        一、正视社会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
        二、重视汉语话语标记的教与学
    第二节 相关建议
        一、加强汉语话语标记教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汉语话语标记的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汉语话语标记习得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语言背景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语料录音表
附录三 语料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四 测试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5)汉语话语标记与留学生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理由及选题意义
        0.1.1 选题理由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内容
    0.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0.3.1 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综述
        0.3.2 汉语口语流利性研究综述
        0.3.3 话语标记与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0.4.1 研究方法
        0.4.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话语标记的界定与分类
    1.1 汉语话语标记的界定
    1.2 汉语话语标记的分类
        1.2.1 话题组织类话语标记
        1.2.2 情态表达类话语标记
        1.2.3 填充类话语标记
    1.3 小结
第二章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的考察与分析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方法
        2.1.4 调查工具
        2.1.5 数据收集
    2.2 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情况的统计
        2.2.1 话题组织类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2.2.2 情态表达类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2.2.3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2.2.4 汉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的总结
    2.3 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情况的分析
        2.3.1 种类少、形式单一、集中化
        2.3.2 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2.3.3 存在偏误和个人倾向性
    2.4 小结
第三章 汉语话语标记与留学生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考察与分析
    3.1 留学生口语流利性的测量
        3.1.1 语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3.1.2 口语流利性的测量指标
        3.1.3 口语流利性的计算方法
    3.2 留学生口语流利性情况的统计
        3.2.1 语速
        3.2.2 发音速度
        3.2.3 发音时间比
        3.2.4 平均语流长
        3.2.5 平均停顿长
        3.2.6 口语流利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3.3 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与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
        3.3.1 相关系数的解释
        3.3.2 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与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情况
    3.4 小结
第四章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及其与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结果分析
    4.1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的结果分析
        4.1.1 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种类少、形式单一、集中化的原因
        4.1.2 使用汉语话语标记阶段性特征的原因
        4.1.3 使用汉语话语标记偏误和个人倾向性的原因
    4.2 汉语话语标记与留学生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结果分析
        4.2.1 使用话题组织类话语标记与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原因
        4.2.2 使用情态表达类话语标记与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原因
        4.2.3 使用填充类话语标记与口语流利性相关性的原因
    4.3 启示及建议
    4.4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6)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跨学科对比研究 ——以数学、医学、经济学、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话语标记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话语标记语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话语标记语的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基于语料库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
        一、基于语料库话语标记语国外研究现状
        二、基于语料库话语标记语国内研究现状
        三、基于语料库演讲中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话语标记语研究范畴向多维度扩展
        二、基于语料库话语标记语跨学科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话语标记语概述
        一、话语标记语定义
        二、话语标记语的分类及功能
    第二节 本研究话语标记语界定和分类标准
        一、话语标记语界定
        二、本研究分类依据
    第三节 演讲与话语标记语关联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工具
        一、AntConc3.2.
        二、ConcordanceSampler
        三、卡方检索软件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学科的选择
        三、话语标记语的选择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二、基于相关语料对比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在不同学科中应用频率分析
        一、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应用频率对比分析
        二、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应用频率差异体现
    第二节 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在不同学科中应用类型分析
    第三节 TED演讲中不同类别话语标记语功能差异体现
        一、填充类话语标记语功能分析
        二、因果类话语标记语功能分析
        三、时间类话语标记语功能分析
        四、对比类话语标记语功能分析
    第四节 TED演讲中不同学科间话语标记语应用对比分析
        一、艺术与经济学中话语标记语对比分析
        二、数学与医学中话语标记语对比分析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话语标记语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发现与启示
    第一节 本研究的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研究 ——以法庭口译中的话语标记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建构意义
        1.2.2 学科交叉意义
        1.2.3 语料库建设意义
        1.2.4 维护司法公平与正义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语料
    1.7 研究提纲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机构话语概述
    2.2 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2.2.1 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2.2.2 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2.2.3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综述
        2.2.4 英汉话语标记语翻译研究综述
    2.3 语用翻译研究综述
        2.3.1 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综述
        2.3.2 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综述
    2.4 机构话语翻译中的语用目的等效研究综述
        2.4.1 语用目的
        2.4.2 口译目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4.3 翻译中的对等和等效
    2.5 小结
第三章 目的等效翻译原则的理论构建-从“言有所为”到“译有所为”
    3.1 目的等效框架的理论基础
        3.1.1 翻译中的基本问题
        3.1.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3.1.3 从对等范畴到目的范畴
    3.2 目的等效框架的理论构建
        3.2.1 机构话语中的“言有所为”
        3.2.2 机构话语中的“译有所为”
        3.2.3 传统对等理论VS目的等效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言文化体系中的目的等效
    4.1 语言层面的目的等效
        4.1.1 词汇层面
        4.1.2 句法层面
        4.1.3 语篇层面
        4.1.4 语用层面
    4.2 文化层面的目的等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机构体系中的目的等效
    5.1 机构话语中的社会量度
        5.1.1 对机构语境的关联顺应
        5.1.2 对社会角色的关联顺应
        5.1.3 对庭审程序的关联顺应
    5.2 机构话语中的权力关系与翻译
        5.2.1 目的关系
        5.2.2 话语权力
    5.3 机构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翻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话语使用者评价态度体系目的等效
    6.1 法庭被告应答信息短缺的目的顺应
        6.1.1 信息短缺的应答的定义及类型
        6.1.2 信息短缺的语用研究
    6.2 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研究
        6.2.1 背景
        6.2.2 法庭话语的特殊性
        6.2.3 译员的主体性意识
        6.2.4 中英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
    6.3 法庭口译员角色定位的伦理思考
        6.3.1 主体性意识下的中英法庭口译员角色定位
        6.3.2 译员主体性意识的辩证认识
        6.3.3 译员伦理意识的构建---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
        6.3.4 中英法庭口译员四种角色定位的伦理思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法庭口译中的目的等效(1)---以语篇功能话语标记语为例
    7.1 话题结构话语标记语
        7.1.1 话题结构标记语功能和分类
        7.1.2 话题结构标记语子范畴例析
        7.1.3 话题标记语的目的分析
    7.2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
        7.2.1 衔接连贯类标记语功能和分类
        7.2.2 衔接连贯类标记语子范畴例析
    7.3 证据来源标记语
    7.4 重述话语标记语
        7.4.1 重述标记语的定义与分类
        7.4.2 重述标记语引导的逻辑关系
        7.4.3 重述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法庭口译中的目的等效(2)---以人际功能话语标记语为例
    8.1 含糊表达话语标记语
    8.2 明确表达话语标记语
    8.3 评价态度话语标记语
        8.3.1 话语评价标记语
        8.3.2 言语行为评价标记语
    8.4 交际主体话语标记语
        8.4.1 基于礼貌原则的言语方式标记语
        8.4.2 信息状态标记语
        8.4.3 召唤读者标记语
    8.5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对比和目的等效
        8.5.1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对比
        8.5.2 语标记语的目的等效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本文的结论
    9.2 本文创新之处
    9.3 本文不足之处
    9.4 后续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功能对等视角下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
    第三节 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研究现状
第三章 功能对等理论
    第一节 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第二节 功能对等标准
    第三节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话语标记语翻译的三原则
第四章 话语标记语简介与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
    第一节 话语标记语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简介
    第三节 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
第五章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翻译策略
    第一节 直译
    第二节 增译
    第三节 减译
    第四节 改译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称、定义、范围的界定
二、研究的角度和运用的理论
三、功能和分类
四、汉语话语标记语个体研究
五、结语

(10)基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话语标记研究综述
        1.2.1 国外话语标记研究历程
        1.2.2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所用理论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语料来源说明
第二章 术语辨析
    2.1 歧异的术语
    2.2 话语标记与语用标记
        2.2.1 语用标记包含话语标记
        2.2.2 话语标记和语用标记并列
        2.2.3 话语标记和语用标记大体相当
        2.2.4 本文的观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
    3.1 话语标记的语音特征
        3.1.1 关于话语标记语音特征的代表观点
        3.1.2 话语标记的语音特征分析
    3.2 话语标记的句法特征
        3.2.1 关于话语标记句法特征的代表观点
        3.2.2 话语标记的句法特征分析
    3.3 话语标记的语义特征
        3.3.1 关于话语标记语义特征的代表观点
        3.3.2 话语标记的语义特征分析
    3.4 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特征
        3.4.1 关于话语标记语用功能特征的代表观点
        3.4.2 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特征分析
    3.5 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话语标记的定义
    4.1 话语标记的定义
        4.1.1 国外学者对话语标记的定义
        4.1.2 国内学者对话语标记的定义
        4.1.3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定义
    4.2 话语标记与相关术语的区别
        4.2.1 话语标记与副词
        4.2.2 话语标记与连词
        4.2.3 话语标记与助词
        4.2.4 话语标记与叹词
        4.2.5 话语标记与插入语
        4.2.6 话语标记与口头禅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话语标记的功能
    5.1 功能研究的五大理论视角
        5.1.1 会话分析理论
        5.1.2 连贯理论
        5.1.3 关联理论
        5.1.4 言语行为理论
        5.1.5 顺应理论
    5.2 话语标记的功能
        5.2.1 Halliday 的语言三大元功能说
        5.2.2 本文的观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话语标记的分类
    6.1 话语标记的现有分类
        6.1.1 根据语义关系进行分类
        6.1.2 根据构成成分(形式标准)进行分类
        6.1.3 根据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6.1.4 根据话语标记的来源分类
    6.2 从功能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分类
        6.2.1 从功能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的分类
        6.2.2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分类
第七章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研究
    7.1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7.1.1 调查对象
        7.1.2 调查问卷说明
        7.1.3 调查过程
        7.1.4 结果分析
    7.2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使用特点及偏误分析
        7.2.1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使用特点
        7.2.2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话语标记习得偏误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语标记研究
    8.1 话语标记的出现频次
        8.1.1 问题一:人际功能类标记比例偏低
        8.1.2 问题二:各次类话语标记之间比例不合理
    8.2 话语标记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
        8.2.1 问题一:所用话语标记过于集中、单一
        8.2.2 问题二:所用话语标记口语色彩明显不足
        8.2.3 问题三:编排不合理,复现率不足
    8.3 对口语教材编写的思考
    1.确保教材中话语标记输入的准确性
        2.加强教材中话语标记输入的丰富性
        3.注重教材中话语标记选用的典型性
        4.提升教材中话语标记编排的系统性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话语标记习得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9.1 基本假设
        9.1.1 话语标记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9.1.2 通过系统学习话语标记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9.2 研究方法
        9.2.1 研究问题
        9.2.2 研究对象
        9.2.3 研究设计
        9.2.4 实验方法
        9.2.5 实验步骤
        9.2.6 数据收集
    9.3 研究结果
    9.4 基本结论
        9.4.1 将写作视角由作者中心转变为读者中心
        9.4.2 提升文章修改能力
        9.4.3 提升文章鉴赏能力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话语标记教学策略研究
    10.1 对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
    10.2 对话语标记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0.2.1 实行分级教学
        10.2.2 引入任务型教学法
        10.2.3 重视整体输入
        10.2.4 重视对比辨析
    10.3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四、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语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元话语标记与言语过程自我监控[D]. 华雨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中美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中的重述标记语研究[D]. 刘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D]. 利红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习得对比研究[D]. 何冉. 云南大学, 2018(01)
  • [5]汉语话语标记与留学生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D]. 闫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6]TED演讲中话语标记语跨学科对比研究 ——以数学、医学、经济学、艺术为例[D]. 王莹莹.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7]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研究 ——以法庭口译中的话语标记语为例[D]. 孙炳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8]功能对等视角下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中的话语标记语翻译策略研究[D]. 付会.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 陈彦坤.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2)
  • [10]基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D]. 陈睿.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说话者角色和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