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控制的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

单片机控制的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

一、单片机控制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新[1](2021)在《面向群智能建筑的网关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由于传统建筑控制系统的结构缺陷使得系统难以灵活应对多样且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直至“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被提出,我国实现全局优化的“智能建筑”仍然不足7%。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利用生物集群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共同协作的特性,为传统建筑控制系统调整成本高、升级拓展困难的普遍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本文首先对群智能建筑技术及相关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分析其理论依据和系统架构,针对因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已经部署在建筑中的传统机电设备无法接入群智能控制系统计算网络平台的问题,提出使用嵌入式网关来让非面向群智能控制系统的设备获得连接计算网络平台的接口的解决方案;然后依据网关在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架构中的位置,结合其职能分析网关的软硬件功能需求;再根据其硬件需求使用ARM内核的微控制器开发网关的硬件系统,设计通信电路使其具备和CPN及支持RS-485协议的设备通信的接口,并依据该硬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程序及其配套的上位机软件,方便修改网关的运行参数来匹配各式现场设备、筛选有效的交互数据。在论文最后,通过搭建测试平台,使用网关将各种传感器及控制器直接接入计算网络,为空间单元环境参数调节提供数据支持,数据交互测试验证了网关的协议转换功能和上位机软件的配置功能,并结合模拟器测试网关作为群智能建筑系统云-端之间的桥梁功能;通过丢包率测试和时延测试评估网关的通信指标;将网关与通用的工业控制器相结合,开发出能满足大多数建筑中机电设备的控制点位数量需求的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一系列的应用和测试,验证了网关在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测试和应用的结果证明了以边缘网关为枢纽,连接传统末端设备和群智能云端来解决数据交互问题的可行性,为群智能控制系统在已完工建筑中的部署提供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通用解决方案。

刘悦沆[2](2021)在《基于ZigBee的智能滴灌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农业用水量巨大,存在灌溉过量、水资源利用率低等情况,这导致了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下,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逐渐被引入到农业领域,农业朝着信息化现代管理模式发展。ZigBe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无线通讯协议,它具有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网等特点,因其优势,在现代化农业系统中常使用ZigBee进行无线通讯。为了改善传统农业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管理,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基于ZigBee的智能滴灌系统。系统通过ZigBee无线通讯进行数据交换,并设立首部枢纽为滴灌系统提供水源,设立现场控制器节点进行现场数据采集与阀门控制,并且用户利用监控中心的上位机软件远程监控现场数据,系统还采用了模糊控制智能算法,用最合理的滴灌水量保证农作物最高效的生长。该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滴灌系统的功能需求与预期目标,通过分析与对比,提出滴灌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将系统设计为三层结构,分别为首部枢纽、现场控制器节点、监控中心,并且采用ZigBee无线通讯来实现系统间的通讯。ZigBee具有低功耗、自组网方等特点,使滴灌系统能耗降低,管理方便。(2)设计系统的首部枢纽。首部枢纽是系统滴灌水的源头,为整个滴灌系统进行水源供应。设计以PLC为主控模块的控制柜对首部枢纽进行控制;PLC通过串口与ZigBee模块通讯进行滴灌命令接收,并且通过变频器控制电机进行抽水工作;通过压力变送器、流量传感器对首部枢纽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3)设计系统的现场控制器节点。根据功能需求对现场控制器节点的单片机、传感器、电磁阀进行选型,并且根据各元器件的耗能情况对现场控制器节点的太阳能模块进行选型,设计现场现场控制器节点的硬件电路;对现场控制器节点的功能进行分析与编程,实现它的数据采集、电磁阀开闭、无线通讯等功能。(4)设计系统的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由ZigBee模块和一台上位机电脑组成,并采用Winform编写电脑上位机程序,上位机程序通过ZigBee获取现场相关传感器数据,通过界面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为方便对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将相关数据存入数据库;上位机程序可实现智能滴灌模式,根据传感器数据调用模糊控制算法来决策现场农田各区域的滴灌时间。(5)滴灌控制算法。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进行滴灌时间的决策,设计两级模糊控制器来决策阀门所需开启的时间,运用Matlab对算法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吴昊[3](2020)在《基于STM32的东海岛站主变冷却控制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过多的热量,导致温度大幅上升,影响变压器的作业特性,降低变压器性能,甚至严重损坏变压器而发生安全事故。于是,检查变压器温度情况,适当使用降温方法,可显着提升变压器运行安全性,避免出现事故。本文以东海岛500KV变电站的变压器的冷却控制系统为研究改造对象,对于500k V电力变压器风冷装置的配置情况为两组,每组风冷装置所包括的风机组为四台,根据变压器负荷电流、绕组温度以及油温的情况对两组风机进行动态控制。控制系统以STM32f103为核心,结合相应的检测处理电路对负荷电流、风机电流、绕组温度以及风机缺相情况的检测和显示,并根据检测情况对两组风机进行动态控制,实现变电站温度的高可靠控制,将相应的状态信息通过RS-485总线发送到中控室,通过上位软件进行监控。同时,本系统设置为两种模式,分别为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基于STM32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该硬件有数据采集回路、单片机最小系统、LCD显示电路、继电器驱动回路、通信电路等。在软件方面,选取的开发环境为keil,使用C语言设计系统应用程序,按照系统功能设计了包括主程序、LCD显示、电流采集、温度采集以及四种工况下的自动控制等多个子程序进行了分析设计。最后,进行仿真和实物的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符合最初设计理念,表明系统可以正常运行。该冷却控制系统的设计对能大幅度改善东海岛500KV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的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陈智峰[4](2020)在《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Wi-Fi的使用场景日益广泛,我们的身边也充斥着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通过对我们周围的Wi-Fi 信号进行监测并分析,可以获知大量信息并进行应用,例如基于 Wi-Fi信号检测的室 内定位技术等。在机场等特殊场景下,Wi-Fi 覆盖范围大,飞机周围Wi-Fi环境复杂,干扰源多,我们需要通过Wi-Fi信号的采集跟踪目标的移动,并且感知周围Wi-Fi环境的干扰情况对干扰源进行定位,同时获取到周围信道信息,从而选择出飞机合适的通信方向和信道,这就需要通过多通道对飞机周围各个方向上的Wi-Fi信号进行采集,给机场场景下Wi-Fi信号的采集带来了多方向多通道采集的需求。针对该需求,本文面向球形天线阵列设计了一款能够准确地同时监测多个方向上Wi-Fi信号的分布式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随后对本文主要工作进行阐述介绍,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有以下三方面:(1)首先对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了系统设计面临的相关约束条件,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重点解决问题有:通过对球形天线阵列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将PCB板安装在球形天线阵列的一个面上的设计方案,解决了 PCB板形状尺寸问题;通过对PCB板面积、数据传输速率以及系统功耗等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确定了 PCB板上最大通道数;根据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确定了包含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ESP32Wi-Fi芯片模块以及多通道串口切换及模式选择模块的硬件组成模块设计方案,以及包含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ESP32Wi-Fi芯片模块、串口调度模块和时钟同步模块的软件组成模块设计方案。(2)完成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相关工作。主要工作有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模块等各个模块电路设计以及PCB板设计。重点解决问题有:通过引入接地共面波导技术解决了系统中ESP32Wi-Fi芯片射频输入端口走线的阻抗匹配问题,使得传输线线宽能够满足走线要求;通过引入多路复用器解决了STM32F103RC微控制器在多个通道上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之间数据通信串口切换以及多个ESP32Wi-Fi芯片共用一个端口进行程序下载烧录的问题。(3)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相关工作。主要工作有STM32F103RC微控制器及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内部程序设计。重点解决问题有:通过设计按组轮询的串口调度算法解决多串口数据传输时的调度问题,使采集数据能够高效地在串口上进行传输;借鉴IEEE1588精确时钟同步协议原理,设计了低复杂度的时钟同步方案,使多个通道上所有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能够与微控制器之间实现时钟同步。最后对开发的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多通道Wi-Fi信号系统,能够可靠地采集到多个通道上Wi-Fi信号数据,并且实现各个通道上时钟同步,适用于机场场景下Wi-Fi信号采集。

王振民[5](2020)在《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下,结合当前国内农业水肥灌溉的实际情况且考虑到当下对于水肥灌溉技术的更高要求,通过将无线通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针对传统温室施肥模式中水肥资源浪费,肥料利用率低,以及缺乏配套的土壤水分养分监测装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系统整体硬件模块的设计,土壤环境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包括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EC传感器的选择;核心控制柜的设计,包括控制柜材料的选择、控制中心芯片的选择、电源供电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的设计;灌溉施肥系统的设计,包括管道杂质过滤器、灌溉水泵、电动比例调节阀、管道材质和滴灌喷头的选择。(2)系统无线通讯网络的设计,系统选择采用ZigBee模块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责对传感器采集数据的传输,包括ZigBee模块芯片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3)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上位机的设计,用户通过上位机监控平台可以观测各个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参数、水肥灌溉信息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设定参数自动对温室农作物进行水肥灌溉控制,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系统进行相关参数设定以及各个电磁阀和水泵启停,还可以对历史信息进行查询。(4)研究设计温室水肥浓度精准配比的模糊PID控制器。将模糊控制算法与PID控制算法相结合,设计模糊PID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系统的模糊PID控制器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将其以软件代码的形式烧入STM32单片机中,提高水肥浓度配比模块的准确度。(5)结合系统的性能指标对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运行进行测试,包括对系统核心单片机通电测试、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测试、无线网络通讯测试和整个系统的运行测试。(6)进行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在温室黄瓜种植的应用,试验研究分析得到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明显提高了温室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氮肥的使用,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本系统具有易操作、易布设、成本低、系统稳定可靠的特点,不仅为灌溉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与方法,而且为温室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水肥综合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曹玉雪[6](2020)在《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干燥过程中,干燥参数的监控是自动化干燥过程和提高干燥效率等研究的基础,但是国内外干燥系统中干燥参数的设置和优化通常是根据经验和实验,且干燥过程中物料的营养品质变化因检测方法复杂所以较难得知,而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品质变化过程影响着最终的干燥品质,因此,在干燥参数监控的基础上实现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品质指标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结合新疆地域情况和产业结构,本文以新疆冬枣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干燥过程中干燥参数监控和冬枣片品质指标监测的研究现状,设计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基于热风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的干燥参数进行监控后对在干燥过程中的冬枣片的品质指标监测和预测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总体系统基于石河子大学干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的热风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设计并搭建;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分为干燥参数实时监控模块和品质指标实时监测模块两个部分;根据设计需求对每个模块中所要监控或监测的对象需求进行确定:干燥参数监控包括: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和干燥湿度,冬枣片实时监测的品质指标包括:冬枣片感官品质指标(色泽、含水率)的监测和营养品质指标(干基维生素C含量、干基还原糖含量)的预测;最后对监控方案与监测方案进行设计与选择。(2)完成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硬件部分,包括:总体硬件结构设计、干燥参数监控硬件结构设计、品质指标监测硬件结构设计。其中:干燥参数监控硬件结构设计包括欧姆龙E5CC温控仪监控干燥温度、德玛变频器DMA00-0D7543A间接监控干燥风速、STC89C52RC单片机监控干燥湿度,并确定了温控仪、变频器和单片机的连接方式及通信接口;品质指标监测硬件结构设计包括工业相机实时监测冬枣片色泽、电子天平失重法实时监测冬枣片的含水率,并确定了主要部件的选型和安装布置。(3)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软件部分使用LABVIEW虚拟仪器进行设计包含干燥参数监控模块软件程序设计、感官品质指标监测模块软件程序设计和营养品质指标预测模块软件程序设计。其中:干燥参数监控模块分别确定了上位机PC与下位机欧姆龙E5CC温控仪、德玛变频器DMA00-0D7543A和STC89C52RC单片机间的软件层通信协议和命令帧,应用VISA工具包分别对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干燥湿度进行了监控软件程序设计;感官品质指标监测模块分别应用VISION和VISA工具包对冬枣片色泽和含水率的数据采集、数据滤波、数据分析进行监测软件程序设计;最后,根据前期课题组建立的冬枣片色泽a*值与营养品质相关回归模型,设计冬枣片营养品质(干基维生素C含量、干基还原糖含量)的实时预测程序。(4)对每个子模块的程序进行软件集成并设计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对整体系统进行软硬件集成,并使用与人工检测对比的试验方法对系统的品质监测性能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冬枣片的L*、a*和b*值变化趋势相似,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冬枣片色泽L*、a*、b*最大平均误差分别为1.59、0.89和1.12;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冬枣片的质量平均相对误差为0.46%,含水率平均绝对误差为0.18%;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对冬枣片的营养品质指标干基维生素C含量和干基还原糖含量预测误差最大平均误差分别为85.20 mg/100g和1.80g/100g。

邢玉美[7](2020)在《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文中提出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生活中使用到的音频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在音频设备中经常使用到的基本放大电路出现的故障也随之增多。在智能设备发展迅速的前景之下,决定利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微控制器制作一个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用来检测基本放大电路各项测量数值,从而更快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是由8051F340微控制器、AD1256信号采集模块、电源单元、迪文屏显示模块、峰值检测电路以及信号发生模块共同组成。采用ADS9833产生稳定的正交信号源,通过正交调制的方式完成对被测网络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测量,能够实现对被测网络的点频和线性扫频测量,并采用迪文屏液晶进行数值显示。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能够实现在规定范围内,测量放大电路的基本参数,正确检测并显示电路故障。制作的测试仪将实现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实现电路的基本检测功能;二是检测电路故障问题并显示。在电路中测量的参数主要有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路的增益以及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共基极电路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电阻的短路、断路。所以,设计的电路特性测试仪的重点是检测电路中电阻的故障。本款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是在传统仪器上进行了改良,传统仪器仪表只是将电路的参数显示出来,找到故障还需要进一步的测量与计算,故障诊断面临着低效率的问题。本次自主设计的电路特性测试仪不仅可以将电路的参数进行显示,还可以将电路的故障进行显示,这将大大减少故障检测分析的时间,提高检测效率。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可以避开对电路原理分析,直接将电路板故障定位到单独电子元件或电路结点上。测试仪通过AD1256采集电压数值,并将电压数值转换为电路参量再判断故障原因。并且采用8051F340微控制器,实现整个电路的控制。与人工检测相比,简易电路测试仪的设计不仅灵活可控、可靠性高,而且能够实现智能诊断。

汪凌峰[8](2020)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力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机器人技术在导航定位、运动规划、智能识别以及远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并广泛应用于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目前,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有达芬奇(Da Vinci)和(Zeus)手术机器人系统。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不但避免了传统手术操作中存在的手自然颤抖、创口大、稳定性差及精度低等技术缺陷,还具有疼痛感低、康复时间短、灵活性高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医疗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微创手术仍然存在着关键技术缺陷,即手术机器人没有力觉反馈功能,医生在执行微创手术过程中不能直观的获得手术器械与患者病变器官组织之间的交互力信息,制约了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医生在微创手术中获得直观的力觉信息,避免安全隐患,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力控制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针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存在力反馈功能缺失的问题,搭建了手术机器人从手端样机;设计了基于石墨烯新型敏感单元的柔性力觉传感器和传感器压力信号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了手术机器人微器械夹钳力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基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的上位机软件设计。其次,对手术机器人从手机械臂进行了正向运动学建模求解,并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中进行仿真验证;采用基于粒子群(PSO)优化算法对手术机器人从手机械臂进行了最优逆解求解;在基于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从手机械臂进行了工作空间分析与末端操作器轨迹规划,为后续手术机器人从手样机进行手术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了手术机器人从手微器械动力模型,为控制算法研究提供了控制对象。然后,分别基于阻抗控制算法和模糊PID控制算法对手术微器械夹钳进行控制仿真分析。以微器械夹钳动力学模型为控制对象,设计了阻抗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控制精度高、位置误差小、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较好的力/位控制效果;以微器械夹钳单关节电机数学模型为控制对象,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算法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超调量小、控制精度高,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最后,搭建了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从手样机实验平台;设计了基于新型石墨烯柔性力觉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压力标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与现有传感器相比精度高、灵敏性好,具有更好的力检测性能;设计了手术微器械夹钳力控制实验,实验验证了微器械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准确的力控制。

郝运博[9](2020)在《水下信标定位系统信号处理平台设计》文中认为飞机失事坠海后,飞行记录仪沉入海中。飞行记录仪上的声信标入水开始工作。声信标声源级低,发射信号频率高,在海水中声衰减快,而且工作寿命短。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声信标难以被找到。由于信号频率高,数据量大,导致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难以应用到声呐系统中。本文针对此问题,设计了运算性能强,稳定性高的实时水下声信标定位声呐系统。而且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可以搭载于水下无人潜器,下潜2~6km进行精确定位。本文完成了该系统信号处理平台的部分软硬件设计。系统平台分为模拟接收机、信号采集系统、信号处理模块三大部分。首先根据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给出了设计指标,根据设计指标提出了三个部分的总体设计方案。模拟接收机部分加入增益控制功能,使用单片机配合数字电位器实现在可控范围内任意改变接收机放大倍数。对于系统平台实时性、小体积和稳定性的需求,平台数字部分采用坚固可靠的Compact RIO控制器和信号处理功能强大的DSP C6678来搭建。Compact RIO控制器作为平台的信号采集系统,独自完成了信号采集、实时预处理、数据存盘、数据网络传输以及串口数据接收功能。其中数据预处理实现了波束形成算法和信号降采样。信号处理模块由两块C6678组成,分别处理两条水听器阵的数据。C6678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可以完成大量数据的实时操作。两块DSP数据传输采用高速接口SRIO实现,其带宽高的特点使传输延时大大减小,为两块DSP并行处理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完成了增益控制电路设计、信号采集电路设计和SRIO接口互连背板设计,实现了增益控制、信号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网络传输和SRIO接口数据传输功能。软硬件设计完成后,进行实验室调试,包括电路调试和各部分功能调试。最后通过实验室联调、水池试验和湖上试验验证了系统平台的整体可行性、实时性和稳定性。

张文臣[10](2020)在《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功率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渐成为主要的新能源发电方式,电力电子装置应用在光伏发电领域也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热点,针对提高太阳能资源利用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不逆流光伏并网发电热储能功率控制方法,适用于家庭和小型工厂等对热水需求比较固定的场合,并由PWM整流器对输出侧功率进行控制。本文首先针对单相电流型PWM整流电路和单相电压型PWM整流电路拓扑结构进行原理性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电流型PWM整流器更适合本课题研究的应用场合,从而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其调制工作过程。此外对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进行了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得出直流侧功率可线性调节等结论。其次,本文根据总体结构设计与要求主要对整流控制器硬件的功率部分电路、控制部分电路和检测部分电路进行了详细设计,其中包括原理图设计、主要器件选型和参数说明。此外,本文在软件需求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部分的软件设计,并在软件设计上实现了部分模块的功能。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基于CPLD的H桥驱动电路设计的新方法,主要是针对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的H桥驱动信号的设计,对电流型PWM整流器H桥设置叠流时间防止直流侧开路,并可实现开关频率的灵活设置和通过总线接口对PWM波形占空比的设置,在工程应用上有很大的实用性。最后,针对光伏并网储能系统中单相电流型PWM整流装置进行了功率控制实验验证分析,其实验结果验证了在本实验系统控制方法、拓扑结构和控制时序下可以很好地抑制网侧谐波电流,并对输出侧功率可连续性调节。

二、单片机控制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控制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群智能建筑的网关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简介
        1.3.1 CPN性能参数
        1.3.2 信息集模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网关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群智能网关的需求分析
        2.2.1 硬件需求分析
        2.2.2 软件需求分析
    2.3 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群智能网关硬件系统开发
    3.1 引言
    3.2 系统硬件架构
    3.3 嵌入式微控制器
        3.3.1 微控制器选型
        3.3.2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3.4 通信电路设计
        3.4.1 WiFi通信电路设计
        3.4.2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3.4.3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5 电源电路设计
    3.6 PCB板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网关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通信协议及报文结构
        4.2.1 CPN与网关间的通信协议
        4.2.2 采集模块的Modbus-RTU协议
        4.2.3 上位机软件与网关之间的通信协议
    4.3 嵌入式程序开发
        4.3.1 网关与CPN之间的通信程序
        4.3.2 网关与配置软件之间的通信程序
        4.3.3 数据采集程序
    4.4 上位机配置软件开发
        4.4.1 .NET开发平台
        4.4.2 上位机软件的功能架构
        4.4.3 上位机软件的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网关功能测试及应用
    5.1 引言
    5.2 网关功能性测试
        5.2.1 配置软件功能测试
        5.2.2 网关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5.2.3 网关主动数据采集测试
        5.2.4 网关的被动采集功能测试
    5.3 网关与CPN通信性能测试
    5.4 网关在群智能项目中的应用
        5.4.1 网关在传统控制器中的应用
        5.4.2 群智能通用控制器功能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ZigBee的智能滴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
        1.2.2 智能控制在农业中的发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及分析
    2.2 方案设计
        2.2.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2.2 首部枢纽整体方案
        2.2.3 现场控制器节点整体方案
        2.2.4 监控中心整体方案
        2.2.5 无线通讯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首部枢纽设计
    3.1 首部枢纽的硬件设计
        3.1.1 PLC与数模、模数转换模块
        3.1.2 传感器
        3.1.3 水泵机组
        3.1.4 无线通讯模块
        3.1.5 其他硬件模块
        3.1.6 控制电路
    3.2 首部枢纽的软件设计
        3.2.1 点位分配
        3.2.2 PLC的配置
        3.2.3 传感器数据采集
        3.2.4 命令接收与电机控制
        3.2.5 系统报警功能模块
        3.2.6 其他功能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控制器节点设计
    4.1 现场控制器节点硬件设计
        4.1.1 主控模块
        4.1.2 信息采集模块
        4.1.3 执行器模块
        4.1.4 无线通讯模块
        4.1.5 电源模块
        4.1.6 电路设计与安装
    4.2 现场控制器节点软件设计
        4.2.1 现场数据采集
        4.2.2 电磁阀控制
        4.2.3 ZigBee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控中心
    5.1 监控中心硬件设计
    5.2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5.2.1 用户登录
        5.2.2 通讯设置
        5.2.3 数据显示界面
        5.2.4 参数设置
        5.2.5 数据查询
        5.2.6 模式选择
        5.2.7 监控中心无线通讯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滴灌智能算法
    6.1 模糊控制
        6.1.1 简介
        6.1.2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6.2 模糊控制设计
        6.2.1 模糊控制总体设计
        6.2.2 输入模糊化
        6.2.3 隶属度函数
        6.2.4 模糊控制器规则
        6.2.5 解模糊
        6.2.6 基于Matlab仿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STM32的东海岛站主变冷却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技术外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冷却系统现状
        1.2.2 温度控制策略现状
        1.2.3 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方案设计过程研究
    2.1 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方案设计与器件选型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系统架构设计
        2.2.3 关键器件选型
        2.2.4 显示模块选型
    2.3 风冷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4 变压器冷却系统的控制策略分析
        2.4.1 油温变化实现自动控制
        2.4.2 绕组温度变化实现自动控制
        2.4.3 风冷装置实现综合投切控制
第3章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3.1.1 STM32芯片特性分析
        3.1.2 芯片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1.3 晶振与复位电路设计
        3.1.4 JTAG电路设计
    3.2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3.2.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2.2 风扇电机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3.2.3 主变负荷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3.3 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3.4 按键与LED电路的设计
    3.5 LCD显示控制电路设计
    3.6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7 电源电路设计
    3.8 印制电路板及电磁兼容设计
第4章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设计
    4.2 温度采样子程序设计
    4.3 电流采样子程序设计
    4.4 控制子程序设计
    4.5 LCD显示子程序设计
    4.6 通信子程序设计
    4.7 上位机程序设计
第5章 主变冷却控制器仿真与实验结果
    5.1 仿真结果分析
        5.1.1 仿真模型搭建
        5.1.2 仿真功能测试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实物焊接与调试
        5.2.2 实物功能测试
    5.3 仿真与实验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
    2.2 系统设计约束条件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整体结构
        2.3.2 硬件组成模块设计
        2.3.3 软件组成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
    3.1 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ESP32WI-FI芯片模块设计
    3.4 多通道串口切换及模式选择模块设计
    3.5 阻抗匹配电路设计
    3.6 硬件系统整体PCB设计
        3.6.1 PCB板结构及布局方式设计
        3.6.2 元器件布局
        3.6.3 PCB板布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STM32F103RC微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2 ESP32W_I-F_I芯片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
    4.3 串口通信调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3.1 现有调度算法研究
        4.3.2 串口通信调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4.4 时钟同步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4.1 现有时钟同步技术研究
        4.4.2 时钟同步的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数据传输与显示功能测试
    5.2 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传输功能测试
    5.3 时钟同步功能测试
    5.4 实际机场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1.3.1 国外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2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2.1 兼容性强
        2.2.2 安全性
        2.2.3 实用性
        2.2.4 低成本性
    2.3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决策流程图
    2.4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2.4.1 土壤温湿度传感器
        2.4.2 EC传感器
        2.4.3 电动比例调节阀
        2.4.4 过滤器
        2.4.5 灌溉水泵
    2.5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的控制中心
    2.6 ZigBee网络总体设计方案
        2.6.1 ZigBee技术简介
        2.6.2 ZigBee无线通讯模块的设计
        2.6.3 ZigBee无线通讯模块芯片的选择
    2.7 本章小结
3 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操作界面的设计
    3.1 系统登录和主操作界面设计
    3.2 参数设置和实时参数界面设计
    3.3 系统手动操作界面设计
    3.4 系统自动操作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研究
    4.1 基本PID控制
    4.2 执行机构数学建模
    4.3 被控系统数学模型
    4.4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4.1 模糊控制理论
        4.4.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4.4.3 模糊化
        4.4.4 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设计
    4.5 系统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整体实现和测试
    5.1 系统的硬件测试
    5.2 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
    5.3 传感器测试
    5.4 系统运行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的应用与试验分析
    6.1 试验品种和地点选择
    6.2 温室水肥灌溉对土壤影响
    6.3 温室水肥灌溉对农作物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情况
    教育背景
    科研经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6)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燥过程参数监控研究现状
        1.2.2 红枣品质指标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干燥过程参数监控需求
        2.1.2 干燥过程品质指标监测需求
    2.2 总体方案确定
        2.2.1 基本原则
        2.2.2 热风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
        2.2.3 干燥参数监控模块设计
        2.2.4 品质指标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2.3 监控方案确定
        2.3.1 干燥参数监控方案
        2.3.2 品质指标监测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监控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3.2 干燥参数监控模块硬件设计
        3.2.1 温度监控硬件设计
        3.2.2 风速监控硬件设计
        3.2.3 湿度监控硬件设计
    3.3 品质指标监测模块硬件设计
        3.3.1 色泽监测硬件设计
        3.3.2 含水率监测硬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功能分析
    4.2 干燥参数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4.2.1 温度监控软件设计
        4.2.2 风速监控软件设计
        4.2.3 湿度监控软件设计
    4.3 感官品质指标监测模块软件设计
        4.3.1 色泽实时监测软件设计
        4.3.2 含水率实时监测软件设计
    4.4 营养品质指标预测模块程序设计
        4.4.1 营养品质指标预测模型
        4.4.2 营养品质指标预测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集成与试验
    5.1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集成
        5.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1.2 实时监控系统软硬件集成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色泽检测结果与分析
        5.3.2 含水率检测结果与分析
        5.3.3 维生素C含量预测结果与分析
        5.3.4 还原糖含量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导师评阅表

(7)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章节安排
    1.5 小结
第2章 电路设计原理
    2.1 输入电阻测量
    2.2 输出电阻测量
    2.3 电路的电压增益
    2.4 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以及上限截止频率
    2.5 电路故障检测
    2.6 小结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硬件设计
        3.1.18051 单片机
        3.1.2 时钟电路
        3.1.3 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3.1.4 微控制器内部的时间单位
        3.1.5 复位电路
    3.2 迪文屏设计
        3.2.1 迪文屏简介及应用原理
        3.2.2 串行口通信
    3.3 ADS9833 模块设计
        3.3.1 ADS9833 模块简介及应用原理
        3.3.2 ADS9833 模块使用
    3.4 AD1256 模块设计
        3.4.1 AD1256 模块简介及应用原理
        3.4.2 AD1256 模块使用
    3.5 DS1302 时钟模块设计
        3.5.1 DS1302 时钟模块简介及应用原理
        3.5.2 SPI协议
    3.6 小结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测量输入电阻
    4.2 测量输出电阻
    4.3 电路的增益
    4.4 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
    4.5 电路故障检测
    4.6 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量输入电阻
    5.2 测量输出电阻
    5.3 电路的增益
    5.4 电路的频幅特性曲线
    5.5 电路故障检测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力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手术机器人力反馈装置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手术机器人力控制系统设计
    2.1 手术机器人力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手术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2.1 桌面实验台结构设计
        2.2.2 微器械电机驱动装置结构设计
        2.2.3 从手机械臂与手术微器械选型
        2.2.4 控制系统电气设计
        2.2.5 石墨烯柔性力觉传感器设计
    2.3 力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2.3.1 传感器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2.3.2 微器械运动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手术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建模
    3.1 机器人的数学模型
        3.1.1 三维空间位姿描述
        3.1.2 关节坐标变换描述
    3.2 手术机器人从手机械臂正向运动学分析
    3.3 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机器人逆解分析
        3.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3.3.2 手术机械臂逆运动学PSO求解方法
        3.3.3 MATLAB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3.4 工作空间分析
    3.5 轨迹规划
    3.6 手术机器人从手微器械动力学分析
        3.6.1 拉格朗日方程概述
        3.6.2 手术机器人末端微器械动力学建模
    3.7 本章小结
4 手术微器械力反馈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4.1 手术机器人微器械阻抗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4.1.1 阻抗控制原理
        4.1.2 阻抗控制方法
        4.1.3 阻抗控制仿真分析
    4.2 模糊PID控制的建模与仿真
        4.2.1 传统PID控制
        4.2.2 模糊控制
        4.2.3 模糊PID控制
        4.2.4 仿真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传感器数据采集实验
    5.3 石墨烯柔性力觉传感器压力标定实验
    5.4 手术机器人微器夹钳力控制实验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水下信标定位系统信号处理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安排
第2章 信号处理平台总体设计
    2.1 系统概述
    2.2 模拟接收机
    2.3 信号采集系统
    2.4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2.5 核心器件选型
        2.5.1 可控增益放大
        2.5.2 数据采集系统
        2.5.3 信号处理模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处理平台硬件设计
    3.1 概述
    3.2 增益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3.3 信号采集板卡硬件设计
        3.3.1 C系列模块简介
        3.3.2 硬件电路设计框架
        3.3.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3.4 睡眠电路设计
        3.3.5 电源电路设计
    3.4 SRIO总线硬件设计
        3.4.1 C6678间接口互连
        3.4.2 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处理平台软件设计
    4.1 概述
    4.2 开发环境介绍
        4.2.1 PIC单片机开发环境
        4.2.2 Compact RIO控制器开发环境
        4.2.3 DSP开发环境
    4.3 增益控制程序设计
        4.3.1 程序设计流程
        4.3.2 UART通信
        4.3.3 SPI通信
    4.4 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4.4.1 C系列模块识别
        4.4.2 C系列模块初始化
        4.4.3 AD时序控制与采集
    4.5 数据预处理程序设计
        4.5.1 程序设计流程
        4.5.2 解析信号构建
        4.5.3 波束预成
        4.5.4 混频
        4.5.5 降采样与抗混叠
    4.6 数据管理
        4.6.1 方位姿态与导航信息采集
        4.6.2 数据存储与网络传输
    4.7 SRIO总线通信
        4.7.1 SRIO总线介绍
        4.7.2 SRIO初始化
        4.7.3 Direct I/O传输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功能测试
        5.1.1 增益控制功能测试
        5.1.2 数据存储功能测试
        5.1.3 信号采集功能测试
        5.1.4 数据预处理功能测试
        5.1.5 网络传输功能测试
        5.1.6 实时性测试
        5.1.7 SRIO通信功能测试
    5.2 实验验证
        5.2.1 模拟器联调
        5.2.2 水池试验
        5.2.3 湖上试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功率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PWM整流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的原理与仿真分析
    2.1 PWM整流器的电路结构
        2.1.1 VSR主电路拓扑结构
        2.1.2 CSR主电路拓扑结构
    2.2 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控制过程分析
        2.2.1 双极性调制开关工作模式
        2.2.2 单极性调制开关工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2.3 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仿真分析
        2.3.1 单相电流型PWM整流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
        2.3.2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流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总体设计与要求
        3.1.1 总体结构设计
        3.1.2 总体设计要求
    3.2 功率部分电路设计
        3.2.1 功率器件选型
        3.2.2 网侧LC滤波器和直流侧储能电感参数的设置
        3.2.3 功率驱动电路的设计
        3.2.4 功率驱动电路PCB四通道设计
    3.3 控制部分电路设计
        3.3.1 微控制器的选型介绍
        3.3.2 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3.3 CPLD技术及器件选型
    3.4 检测部分电路的设计
        3.4.1 传统过零检测电路
        3.4.2 精密过零检测电路的设计
        3.4.3 互感器的选择
        3.4.4 电能芯片简介与外围电路设计
        3.4.5 电量采集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PLD的H桥驱动电路设计
    4.1 H桥驱动信号的产生方法
    4.2 H桥驱动电路的设计方式
        4.2.1 QuartusⅡ软件概况
        4.2.2 QuartusⅡ的设计流程
    4.3 接口设计
        4.3.1 H桥驱动电路接口设计
        4.3.2 总线接口
    4.4 H桥驱动电路设计
        4.4.1 PWM寄存器设计
        4.4.2 时钟寄存器设计
        4.4.3 PWM信号发生器设计
    4.5 H桥驱动电路的IP核封装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设计
    5.1 软件需求性分析
    5.2 软件概要设计
    5.3 软件详细设计
        5.3.1 SPI串行接口模块程序设计
        5.3.2 电能芯片CS5463初始化与电量采集
        5.3.3 PWM控制程序模块设计
    5.4 软件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测试方案与要求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单片机控制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群智能建筑的网关开发与应用[D]. 张泽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ZigBee的智能滴灌系统[D]. 刘悦沆. 四川大学, 2021(02)
  • [3]基于STM32的东海岛站主变冷却控制器的设计[D]. 吴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4]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智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王振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6]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D]. 曹玉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D]. 邢玉美.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8]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力控制技术研究[D]. 汪凌峰.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9]水下信标定位系统信号处理平台设计[D]. 郝运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 张文臣. 上海电机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单片机控制的整流控制器中的数据采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