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理念,落实国家基本政策

创新服务理念,落实国家基本政策

一、创新服务理念 落实基本国策(论文文献综述)

国务院[1](2021)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发[202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8日

曹楠楠[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马蓓[3](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指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王鹤聪[4](2020)在《及物性视角下习近平生态观研究 ——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形势愈发严峻,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严重影响,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生态的眼光审视世界,致力于研究语言与环境关系的学科,生态语言学逐渐兴起。鉴于人类能够通过语言反映现实,建构世界,生态语言学家Arran Stibbe根据话语所表达的识构,将话语分为了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并提出要揭露和抵制破坏性话语,鼓励和宣传有益性话语,将中性话语一分为二,明辨利弊。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的及物性理论可用于分析各类语篇,在此基础上,何伟与黄国文等语言学家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汉语及物性系统。本文将汉语及物性系统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生态语言学的话语分类标准,对政治语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生态观。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及物性系统的各类过程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中是如何分布的2)及物性系统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论述中是如何运用的3)通过对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论述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习近平什么样生态观。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论文总结了及物性各类过程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论述中的分布情况根据语篇内容,作者着重分析了及物性过程中的关系过程,动作过程和心理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出现的次数在及物过程总数中位居前三2)关系过程在语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最为突出,动作过程在语篇的第三章至第五章最为突出,心理过程在语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最为突出3)语篇中并没有出现行为过程和气候过程。第二、论文总结了及物性系统与习近平生态观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语篇中的关系过程体现了习近平的生态可持续观,其中归属关系过程,识别关系过程和关联关系过程以及小句过程的参与者类型分布,分别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于自然与民生,自然与社会物质财富以及人类未来关系的看法。2)语篇中的动作过程体现了习近平的生态责任观,其中双参与者动作过程,三参与者动作过程和使役动作过程,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角度保护,负责任的行为,自发的行为和强有力的行为。3)语篇中的心理过程体现了习近平的生态合作观,其中感知心理过程,情感心理过程,意愿心理过程,认知心理过程以及作者对参与者类型的期待值,客观真实的呈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国际生态合作的诚挚意愿和高度期待。第三、研究发现,习近平具有生态可持续观,生态责任观和生态合作观。同时,论文研究总结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总体上属于有益性语篇,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大力推广。综上,对习近平生态观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理论上,验证了运用汉语及物性理论,对话语进行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应用的普遍性,可供研究和教学参考。实践意义上,本研究从多视角深入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生态观,期望通过宣扬习近平主席的生态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态意识,促使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生态的行动和生态的思考。

欧阳琼芳[5](2020)在《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充分践行着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人的本质性即“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性指认中,也深刻阐述了妇女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蕴含着妇女的发展与解放的向度和尺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凝聚全党智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妇女发展的新观点、新论断,这些论述为提升新时代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提供着根本遵循。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发表的关于妇女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来源。当前,国际和国内妇女发展的丰富实践与妇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妇女发展思想以及历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妇女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妇女美德的也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借鉴。第二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妇女发展的重要作用、妇女发展的基本原则、妇女发展的战略任务、妇女发展的战略途径。第三部分分析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特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与妇女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基本特征。第四部分介绍在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妇女发展事业的践行成果。保障和促进妇女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实践深入推进;妇女自身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妇女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第五部分介绍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妇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世界妇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进程中产生的,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妇女发展的理论武器和现实法宝,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化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刘晓静[6](2020)在《新时期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短短几年内,两轮机构改革和两次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迎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总基调发生变化,逐渐从控制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提升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成为新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生育权从政府管制逐渐向家庭为主转变,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方式也面临从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转变。如何破旧立新,摒弃过去计划生育工作的“惯性思维”,助推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对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在国内外人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下,从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现状和特点等入手,总结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遇到的困境,得出了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转型中存在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基层计划生育网络被削弱、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落后、计划生育家庭支持能力欠缺、生育配套体系不完备、基层计生考核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结合滨州实际,剖析存在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指出基层计生服务机构职能转型不彻底、服务能力落后、缺少信息化支撑、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等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原因,逐条提出对策,从加强基层计划生育职能和队伍的转型融合、优化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建立“互联网+”新型计生管理服务模式、改革考核激励制度、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等五个方面,积极探讨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的建议,并对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作了美好的展望,力求建成政府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使计划生育成为惠及群众的“甜蜜”事业。

肖璐媛[7](2020)在《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报告中围绕妇女发展和妇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妇女是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力量,在家庭文明新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铸就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明确了重视家庭文明新风建设、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依靠妇联组织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等的重要指示。本文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首先深刻分析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其中理论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妇女观的继承及对中国传统妇女观的批判性借鉴。现实依据基于新时代为妇女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当代妇女发展的成就和问题并存两方面。其次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将妇联建设成为可信赖依靠的妇女之家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妇女贡献力量六个方面。然后梳理总结出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最后为更好地指导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和推进妇女解放事业进程,进一步提供了践行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路径,分别从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文明新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多措同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提高妇女主体意识与职业能力、加强妇联改革并发挥妇联重要作用四个方面展开。

赵佳[8](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张云飞[9](2020)在《试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只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加强党的领导,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只有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

孙雯[10](2020)在《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既需要外在保障和约束,也需要内在自觉和行动,需要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和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使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们应继续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从人类最高利益出发,达成政治共识、增进价值认同、唤起情感共鸣,增强制度自信,使全体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又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当代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文中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任务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联系,阐述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诉求。首先,在对国内外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研究的了解和梳理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以及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过去的中国,在历经沧桑与磨难后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到快速恢复与发展时期。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要,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中过于强调物质的进步,加之各种不良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致使思想认识偏离方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一切重心包括文化建设、教育内容都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偏移,忽略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付出了生态代价。其次,详细论述生态文明观培育原则应当围绕目标来确定,使符合新时代公民要求的“生态人”目标在以时代性、政治性、持续性、协同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的培育过程中圆满达成。最后,面对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着重探究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整体化实施路径。要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以夯实民族精神基础,提升生态审美能力唤起生态文明意识自觉生成,发挥生态文化多样性的优势,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要符合新时代需要,具有新时代特征,呈现新时代气象,以奠定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认同感、自豪感等心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单元的有利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共同激发人们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学习动力和行为自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二、创新服务理念 落实基本国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服务理念 落实基本国策(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及物性视角下习近平生态观研究 ——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s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broad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 Home
    2.2 Previous Study 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Views
        2.2.1 Previous Study 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Views Abroad
        2.2.2 Previous Study 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Views at Home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rran Stibbe’s Three Discourses
    3.2 Transitivity System
        3.2.1 Halliday’s Transitivity System
        3.2.2 He Wei’s Chinese Transitivity System
        3.2.2.1 Features of Chinese Transitivity System
        3.2.2.2 Process in Chinese Transitivity System
        3.2.3 Zhou Wenjuan’s Participant System and Participant Expectation Chain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View in ChinesePresident Xi Jinping’s Comments on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bstract)
    4.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n Processes of the Discourse
        4.1.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n Relational Process
        4.1.1.1 Analysis on Attribute Process
        4.1.1.2 Analysis on Identifying Process
        4.1.1.3 Analysis on Correlational Process
        4.1.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n Action Process
        4.1.2.1 Analysis on Two Role Process
        4.1.2.2 Analysis on Three Role Process
        4.1.2.3 Analysis on Causative Process
        4.1.3 Transitivity Analysis on Mental Process
        4.1.3.1 Analysis on Perceptive Process
        4.1.3.2 Analysis on Emotive Process
        4.1.3.3 Analysis on Desiderative Process
        4.1.3.4 Analysis on Cognitive Process
    4.2 President Xi Jinping’s Ecological Views
        4.2.1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View Presented by Relational Process
        4.2.1.1 Attribute Process:Nature Related to Human’s Livelihood
        4.2.1.2 Identifying Process:Nature Related to Social Wealth
        4.2.1.3 Correlational Process:Nature Related to Humanity’s Future
        4.2.2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View Presented by Action Process
        4.2.2.1 Two-Role Process:All Directions’Responsibility
        4.2.2.2 Three-Role Process:Responsible and Initiative Actions
        4.2.2.3 Causative Process:Responsible and Powerful Actions
        4.2.3 Ecologically Cooperative View Presented by Mental Process
        4.2.3.1 Perceiver and Emoter Process:Expectations for Cooperation
        4.2.3.2 Desidetative and Cognitive Process:Willingness for Cooperation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Appendix
Publication

(5)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1.1 基本概念解析
        1.1.1 妇女与妇女问题
        1.1.2 妇女发展及其历史必然性
        1.1.3 妇女发展与妇女解放、人类解放的关系
    1.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1.2.1 全球化语境下妇女发展问题的凸显
        1.2.2 中国妇女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1.3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1.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发展理论
        1.3.2 列宁的妇女发展思想
        1.3.3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妇女发展思想
        1.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妇女美德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2.1 妇女发展的重要作用
        2.1.1 社会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进
        2.1.2 家庭贡献:为幸福家庭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2.2 妇女发展的基本原则
        2.2.1 根本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发展
        2.2.2 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2.2.3 时代主题:紧扣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2.3 妇女发展的战略任务
        2.3.1 实现男女三个平等
        2.3.2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2.4 妇女发展的战略途径
        2.4.1 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4.2 积极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2.4.3 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2.4.4 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
    3.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3.2.1 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3.2.2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2.3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2.4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指导下的践行成果
    4.1 保障和促进妇女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4.1.1 进一步将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列入国家行动计划
        4.1.2 进一步完善促进妇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构
        4.1.3 进一步加强妇女组织建设
    4.2 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实践深入推进
        4.2.1 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取得新突破
        4.2.2 保障妇女权益的执法与司法体系不断健全
    4.3 妇女自身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
        4.3.1 妇女参政水平不断提高
        4.3.2 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4.3.3 妇女接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
        4.3.4 妇女健康水平的显着跃升
        4.3.5 妇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4.4 妇女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4.4.1 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妇女交流
        4.4.2 加强务实合作共促妇女发展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5.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5.2 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5.3 为我国妇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5.4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世界妇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新时期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计划生育
        2.1.2 计划生育公共服务
        2.1.3 “二孩”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第3章 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现状及转型存在的问题
    3.1 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现状
        3.1.1 基层计生服务转型取得的基本成就
        3.1.2 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的特点
    3.2 基层计生服务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3.2.2 基层计生网络弱化
        3.2.3 基层计生服务与需求不匹配
        3.2.4 计划生育家庭支持能力欠佳
        3.2.5 生育保障体系不完备
        3.2.6 基层计生考核科学性欠佳
第4章 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职能转型不彻底
        4.1.1 各级对计划生育转型认识不足
        4.1.2 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权责弱化
        4.1.3 服务理念转变难
    4.2 服务能力落后
        4.2.1 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建设落后
        4.2.2 基层计生队伍专业能力欠缺
        4.2.3 宣传方式落后
    4.3 缺少信息化支撑
        4.3.1 信息化建设滞后
        4.3.2 信息共享程度低
    4.4 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
        4.4.1 计生考核存在弊端
        4.4.2 激励制度欠缺
    4.5 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
        4.5.1 发展理念亟需转变
        4.5.2 基层基础受到削弱
        4.5.3 职能发挥不力
第5章 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的对策
    5.1 加强职能和队伍的转型融合
        5.1.1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1.2 转变工作理念
        5.1.3 提升基层计生干部业务素质
    5.2 优化计划生育服务内容
        5.2.1 从育龄妇女管控向妇幼健康服务转型
        5.2.2 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政策保障
        5.2.3 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
    5.3 建立“互联网+”新型计生管理服务模式
        5.3.1 搭建计生服务信息平台
        5.3.2 加快跨部门信息共享
    5.4 改革考核激励制度
        5.4.1 健全计生考核体系
        5.4.2 建立技术型人才激励机制
        5.4.3 健全基层卫生计生专职主任激励保障机制
    5.5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
        5.5.1 从行政化走向市场化
        5.5.2 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第6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依据
    2.1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2.1.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妇女观
        2.1.3 中国传统妇女观
    2.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2.2.1 新时代为妇女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
        2.2.2 当代妇女发展成就和问题并存
3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妇女能顶“半边天”
        3.1.2 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3.1.3 “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
        3.1.4 “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
        3.1.5 “将妇联建设成为可信赖依靠的妇女之家”
        3.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妇女发挥力量
    3.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3.2.1 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理论指导
        3.2.2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
        3.2.3 以注重家庭文明建设为核心
        3.2.4 以帮助特殊妇女群体为重要关注点
        3.2.5 以开展党领导下的妇联工作为重要辅助
4 践行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策略
    4.1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文明新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4.1.1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治理中的能力
        4.1.2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4.1.3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风形成中的魅力
    4.2 多措同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
        4.2.1 经济社会参与权益
        4.2.2 政治参与权益
        4.2.3 受教育权益
        4.2.4 健康权益
    4.3 提高妇女主体意识与职业能力
        4.3.1 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
        4.3.2 加大对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
        4.3.3 鼓励女性自主创新创业
    4.4 加强妇联改革并发挥妇联重要作用
        4.4.1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4.4.2 深化妇联组织改革
        4.4.3 动员广大妇女发挥半边天作用
        4.4.4 坚持维护好妇女权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和平与和平观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试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生存、民族未来、人民福祉、治国理政的政治大事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的战略定位
2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建设思想
    2.2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2.3 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2.4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1 始终坚持基本国策
    3.2 系统落实基本国策
    3.3 协同推进基本国策
4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4.1 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的方针
    4.2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4.3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4.4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5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1 确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2 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
6 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6.1 确立和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6.2 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健康中国”建设
    6.3 统筹“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

(10)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公民
        2.1.3 生态文明观
    2.2 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2.2.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时代境遇
    3.1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机遇
        3.1.1 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为生态文明观培育增强动力
        3.1.2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政策支持
        3.1.3 教育现代化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掌握目标方向
    3.2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3.2.1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
        3.2.2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交织
        3.2.3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待具体完善和落实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分析
    4.1 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分析
        4.1.1 参与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4.1.2 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
        4.1.3 个人践行生态保护的状况
        4.1.4 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认识
        4.1.5 个人对生态保护了解状况
    4.2 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问题
        4.2.1 生态伦理道德失位
        4.2.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位
        4.2.3 生态文明观培育自觉性偏低
    4.3 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4.3.1 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观念制约
        4.3.2 生态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
        4.3.3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整体效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原则和目标
    5.1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5.1.1 时代性原则
        5.1.2 政治性原则
        5.1.3 持续性原则
        5.1.4 协同性原则
        5.1.5 实践性原则
    5.2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价值目标
        5.2.1 生态人是生态文明践行的主体
        5.2.2 生态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有之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实施策略
    6.1 引导公民树立生态意识
        6.1.1 树立绿色消费观遵循绿色生活方式
        6.1.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超越资本逻辑
        6.1.3 树立循环节约意识践行基本国策
    6.2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6.2.1 培育生态审美情趣
        6.2.2 发展生态文化自觉
        6.2.3 发掘生态文化资源
    6.3 拓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
        6.3.1 生态理性的价值观教育
        6.3.2 生态责任感的道德品质教育
        6.3.3 合理需求与适度消费的幸福观教育
        6.3.4 平等、公正的大国精神教育
        6.3.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患教育
    6.4 强化生态文明观培育路径
        6.4.1 以家庭教育为起点培育生态文明习惯
        6.4.2 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6.4.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构筑生态文明基石
        6.4.4 以个人教育为重心提高生态文明自觉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

四、创新服务理念 落实基本国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29)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4]及物性视角下习近平生态观研究 ——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为例[D]. 王鹤聪. 三峡大学, 2020(07)
  • [5]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 欧阳琼芳.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新时期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研究[D]. 刘晓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D]. 肖璐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试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J]. 张云飞.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02)
  • [10]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D]. 孙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创新服务理念,落实国家基本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