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什么是后 PC 时代

速览:什么是后 PC 时代

一、小知识:什么是后PC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卫玎[1](2021)在《“四全媒体”框架下中国科学传播边界的消解与价值的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笛[2](2021)在《面向初中生算法思维培养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在疫情的驱使下,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大范围普及。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算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算法思维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成的,它需要学生长期地积累与运用,而算法移动学习资源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算法思维的有效工具,但目前关于算法思维与移动学习资源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培养初中生算法思维的移动学习资源也几乎没有。基于此,为了适应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算法思维的培养要求,设计并开发出培养初中生算法思维的移动学习资源。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整体方向,对算法移动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和开发,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学生算法思维提升效果。具体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支持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相关概念。第二,通过问卷与访谈两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前算法教学现状以及算法移动学习资源需求情况,确定了设计与开发算法移动学习资源的价值。第三,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提出适用于本研究的算法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模型,分别从总体设计(知识性、情境性、人性化和交互性四个维度)和功能模块设计(登录与注册模块、算法思维课程模块、算法思维测试模块、算法思维体验模块、师生交互模块)两个方面详细阐述算法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第四,依据算法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设计实例,对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用排序算法进行数据整理》和《用递归算法优化程序》两部分内容进行脚本设计,以App inventor2作为平台开发算法移动学习资源,并将学习资源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运用准实验研究方法通过问卷和测试题的方式检验教学实践效果,验证得出研究开发的算法移动学习资源能显着提升学生的算法思维。本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培养初中生算法思维的移动学习资源,将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算法思维提供资源支持,将为其他研究者设计相关移动学习资源提供参考。

姚懿[3](2020)在《《春》课例比较研究 ——以于漪、王松泉、余映潮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学作品中,散文同小说、诗歌以及戏剧同等重要,其内容短小精悍,应用生动的文字进行抒情以及叙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其具备其他文体所没有的特殊性,教学者难以把握散文教学的特点,导致这一部分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散文教学中,写景抒情这一类的散文更为特别,如何进行写景散文教学?也许一时难以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在写景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这几类散文阅读中,需要通过学生对写景类散文的中心思想作出整体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近况作出剖析,可以意识到大多数学生会在散文学习中出现以下文体:没有明确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然而,根据这一现状,需要语文教师重视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他们能够针对散文教学作出自己特有的见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作出不一样的教学变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真实情感,这都能够给语文教师带来丰富的授课经验。因此,本文通过于漪、王松泉以及余映潮这三位语文特级教师执教的《春》课例为核心,基于课例比较研究对他们各自的课例作出详细剖析,归纳出他们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教学要点,才可以为语文教师带来明确的教学指导,为散文教学带来全面化的教学模式。本文的基本写作框架如下:第一章,详细阐述三位语文特级教师所执教《春》的背景。其中涵盖了《春》的教学内容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概述;根据多个版本对《春》作出定位分析,思考选取该篇散文的意义何在;针对三位特级教师进行简要概述,结合他们的经历以及成为特级教师方面作出阐述,对他们为《春》进行公开授课作出对比评析,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第二章,根据不同的视角分析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对于《春》的授课情况。具体涵盖“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最后获取的教学效果这三个关键部分。根据这三个部分作出对比,归纳出特级教师授课的异同点,在“怎么教”部分从教法和学生收到的效果进行比较。第三章,该部分涵盖授课给学生带来的启示、给同行教学者的启示以及写作方面的启示三个方面。针对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情况,总结出写景抒情这一类散文的教学要点,才可以给教师队伍带来散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满悦[4](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媒介环境的剧变压力下,“融合”成为中国媒体格局中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国内各家主流媒体纷纷开始进行各自的转型探索;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新闻生产方式和舆论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PC传播语境下的媒体融合模型亟需进行进一步地革新与升级,来对新环境下的融合实践进行指导。面对新形势和新语境,主流媒体如何坚守公信力、延续影响力,把握传播力、扩大引导力,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以北京市范围内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区域型媒体的融合转型路径进行探讨。首先,笔者通过对媒体机构融媒体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一线从业者等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从而对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和所获成果进行总体性的梳理与评估;在此基础上,选取出三家分别代表广电、报纸、网络新媒体三种媒体形态的个案进行详细阐释,并对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态势和移动互联网的规律特点,提出富有学理依据的策略建议,并尝试对PC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进行回应和补充,以构建移动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研究发现,当前北京市各家主流媒体在理论框架中的“市场战略、编辑架构、生产流程、变革管理、受众参与”五大维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融合成果,也根据自己的转型背景和目标定位,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融合模式。但是,还存在着“观念层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机制层面”的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布局层面”的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等问题。根据北京市主流媒体当前的融合现状和所遇困局,本研究提出区域型主流媒体进行融合的顶层策略,媒体机构可以“融合意义为驱动轮,融合要素为关键点,机制变革为支撑点,复合人才为创新力,内容优势为竞争力,技术支持为保障链”进行融合,并以经典理论为框架,在每个方面都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融合策略,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应对转型挑战、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启发。

吴单[5](2019)在《移动传播环境下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年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接连走红,在全社会引发文物热和博物馆热。本文分析了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这三档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从叙事学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其叙事空间、视角、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并通过对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认知分析,总结出移动传播环境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机制。研究发现,与以往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多为文物爱好者不同,目前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将核心受众定位于年轻观众,试图打造文物与年轻受众的平等对话。节目采用的“软形态+硬价值”的方式普遍受欢迎,同时节目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叙事空间,融合多种视角的变化并创新性地增加了探索者的视角,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及在叙事语言上保持自身文学色彩的同时,加入时尚话语、动感视听设计等流行元素等一系列叙事手段实现了观众与文物的连接与对话。同时,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目的。而受众对目前的文博类电视节目争议较多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情节与历史不符、文物本体信息偏少、表演与宣教色彩浓郁、过度邀请流量明星。但是作为文博探索节目,移动传播环境下的文博类电视节目贴近大众,通过创造与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对话,提升他们对文物的兴趣,吸引更多的普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对于普通大众起到了历史教育与文化引导的作用,对于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感同样有积极意义。

周昱希[6](2019)在《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实施研究 ——以“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例》文中提出在工业4.0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混合学习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问题的提出源于“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自2017年开展的中小学“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运行的实践探索工作。通过实践发现,在线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仍是一种浅层的混合,无法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迁移,进而达到深度理解的目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的方法,学习和借鉴了中小学混合学习、项目学习已有研究成果,将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引入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中,构建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学习目标分析、项目准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学习环境与工具六个要素。本研究将根据此模式为“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化实施设计方案和流程,改善“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在小学的教学效果,并以此验证模式的有效性和改进模式。参与“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项目学习的学习者是郑州市Y小学30名选修民族理解校本课程的学生。案例研究的最后将通过线上知识测验,项目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和学习评价五个层面评价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满意度以及信息素养、理解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的提升效果,结合问卷结果和教师的访谈结果总结、分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案例实施和模式改进提出建议。本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体验良好,可以为日后在中小学中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提供借鉴。

范往扣[7](2019)在《初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笔者工作的顾庄中学已经推行微课教学三年,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为我读研期间参与应用微课的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使笔者的学位论文从选题到研究和实践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也具备了教学研究的真实的环境和条件。本人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对物理课中应用微课教学持欢迎态度,学生自我感觉通过微课教学形式学习物理概念有趣、方便、能理解、学得透。同时也了解到教师也感受到用微课进行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有关描述性概念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但微课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微课设计不系统、不全面。通过文献查阅还发现微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应用的文章很少,进一步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从微课的特征、初中物理概念的类型结合微课的构成成分,确定了本论文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内容:三种类型物理概念微教案、微视频、微导学案和微练习的设计和应用。笔者结合微课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索并构建两个微课设计原则:遵循微课的特点,突出结构性;以学生为中心。依据这两个原则再结合本校师生在教学和学习初中物理概念过程中遇到微课设计不足的问题,笔者提出针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微课设计的四个具体策略。构建了适用初中物理概念的“微教案、微导学案、微视频、微练习”四部分构成的完整微课资源,并尝试分别对物理概念微教案、微视频、微导学案、微练习进行设计。结合不同的初中物理概念应如何设计完整微课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具体列举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初三物理概念的微教案、微视频、微导学案和微练习的案例,为同行进行微课设计提供参考。将设计的完整微课资源应用于初三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轮实践从2016年9月到2017年5月,第二轮实践从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微课应用于初三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实践中让我体会到,微课虽然能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并不能取代老师课堂传授知识,与学生真实情感的沟通交流。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依然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刻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还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老师要时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物理。

吴桐[8](2019)在《“80后”的理想主义者—笛安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笛安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凭借其相对经典的作品和对理想主义的不懈追求,在当代文学和代际写作的维度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文二代”作家,笛安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文化氛围的启蒙与熏陶。自2002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她以严肃庄重的写作态度、温婉沉静的情感表达、绵密精致的叙事方式诠释着理想文学的精神内涵,显现出区别于“80后”写作的独特气质。笛安通过对都市、代际、历史这三大主题反复书写,关切个体命运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践行青年作家的写作使命,表达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观,体现了她的理想主义文学情怀。随着经历的丰富和写作经验的积累,笛安的作品风格和叙事技巧也发生明显变化,她借助“戏中戏”的叙事策略和多重矛盾的叙事视角,通过温情诗意的独白语言完成了由青涩向成熟的蜕变与转型。在畅销的荣光和粉丝的追捧中,笛安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秉承着不迎合、不媚俗、不妥协的创作态度,打磨写作技艺,更新审美标准,观照现世人生。从怀抱文学理想到追求理想文学,笛安用诗意温暖的叙述语调搭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被誉为“沟通青春写作与严肃文学的桥梁型作家”。

乔阳阳[9](2017)在《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和智慧的集中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多元化发展,促使新文化的形成、加工和创新,不同文化经过火花似得碰撞与交融之后,充满新时代特色的主流文化又孕育而生。它代表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代表着产业内涵被赋予的文化因素。对于舞蹈文化产业而言,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同时被赋予深厚的历史底蕴,承担着传播舞蹈本身及文化内涵的任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员,它越来越吸收多元化的发展与传播方式,正在以全新的业态面向市场。当今,文化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舞蹈文化产业正以新的业态和力量在趋势的助推下摸索前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许多文化产业,包括舞蹈文化产业都需要经过探索与创新改变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探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的新业态、加速其在市场上的占领份额,也许是架接舞蹈产业新生命的云梯。舞蹈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又可以称为"多角化"发展,多元化的经营包括产品、市场、资本的多元化,这里主要探究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它主要指产品类型的生产和经营不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以产品本身为主,在此基础上,以此为核心,扩充产品类型与市场方向。也就是说舞蹈除了艺术本身的经营与加工外,还可以发展衍生行业,比如,舞蹈微电影、舞蹈艺术摄影、舞蹈科技创新、舞蹈广告代言等等。“多元化”品牌的构建不仅可以创造新的业态,使它跻身于创新行业的领域,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打破古老陈旧的传统产业体系;同时可以利用品牌的优势扩大对市场主体青年群体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快速传播。通过对当地赣南地区歌舞剧院及文广局的调研中得知,赣南采茶舞蹈在文化产业中有所发展,但极其缓慢,所占市场份额微乎其微。所以,赣南采茶舞蹈应该打通固有思维的局限性,从剧目品牌之外的衍生产品中寻求新的思路,拓展市场发展的机遇,开拓"多元化"发展的品牌效应之路,提高赣南采舞蹈市场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如今它迫切需要来自其他行业的鼓舞与支持,一味用单薄的舞蹈艺术对抗强大的同行竞争并不能尽快发展,应该在文化产业机制中寻找最大的通约性,来整合其审美、娱乐与教育功能。要在艺术文化产业和思想的维度上追求三者的统一性,彰显舞蹈文化、品牌文化、体现文化价值。本文将以舞蹈文化产业的角度阐述对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的构建设想。首先,透过什么是舞蹈文化产业及发展趋势的阐述,说明赣南采茶与舞蹈文化产业的关系,再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进一步提出打造赣南采茶舞蹈“多元化”产品品牌的方法,并分析出打造“多元化”产品品牌对产业及从业者的需求。通过探究创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以多元化的思路寻求消费主体的肯定,同时为赣南采茶舞蹈及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的道路。

历晶[10](2015)在《CPUP模型视角下化学优质课堂中逻辑性和参与性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尤其是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学论演绎式的研究范式和浓厚的书院气质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论的研究者走出传统教学论的藩篱,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土壤中重建回归课堂教学生活实事本身”的现代课堂教学论悄然而生。教学论的学科之本在于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现象的重要发生地,自然是教学规律的重要来源处。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应然也已然成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从哪里入手研究课堂,如何更具理性的反思课堂而不是只做简单的叙事呢?论文在提炼一线教师的观点和整理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入手研究课堂的问题聚焦在了“逻辑性”和“参与性”两个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要素上,以化学优质公开课为研究对象,采用工具性个案、深入解析的思路,围绕“优质课堂中学生如何参与教学过程”和“优质课堂中体现怎样的内在逻辑”两个中心问题开展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系列研究。论文由导论、基础理论研究、课堂实证研究和结语四个大部分构成。第1、2章阐述问题及其提出背景。借助特级教师对优质课堂的认识,阐述了研究主题——逻辑和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在高效课堂下二者的契合关系。逻辑性和参与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个核心要素,指向课堂中的学科和学生两个核心构成要素,代表了课堂内在的、深度上的特征和外在的、广度上的特征。第2章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梳理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第3章阐述用于课堂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搭建了CPUP课堂解构模型,该模型是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在大量的课堂观察和深入的教学过程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构的。解析了以“教学逻辑”为主的核心概念体系,从理论分析和课堂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课堂教学逻辑的概念和课堂中学生参与概念的内涵与结构。CPUP模型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深入研究课堂教学逻辑和学生参与的基本工具,概念的解析为后续课堂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4-7章为实证性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4、5章为“逻辑性”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对视频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使用归纳法形成研究结论。研究内容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构建了课堂教学逻辑的表征框架,梳理课堂教学系统联结关系,透析化学优质课的教学逻辑的外在特征;并从学科逻辑的视角评析优质课堂的系统联结,挖掘知识的逻辑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特征体现。第6、7章为“参与”研究,参与问题的已有研究较为丰富,本论文侧重开发新工具,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从新的视角研究优质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特征,包括学生课堂参与表征框架的构建和优质课堂学生参与性特征的实证研究两项内容。第8章将“逻辑性”和“参与性”问题归于同一课堂中进行综合分析,探寻内外兼修型课堂的特质,并提出对“好课”的思考。结论部分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提升。本研究以化学优质公开课为载体,研究课堂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揭示优质课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参与和教学逻辑上的特征。这样的研究对于化学课堂研究是基础性的,也是系统性的。

二、小知识:什么是后PC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知识:什么是后PC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初中生算法思维培养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二、算法思维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移动学习
        二、移动学习资源
        三、算法和算法思维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
        二、非正式学习理论
        三、活动学习理论
        四、SECI模型
        五、克拉克·奎因4C模型
第三章 面向初中生算法思维培养的移动学习资源需求分析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试测
        三、正式问卷调查
    第二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提纲
        三、访谈记录
        四、访谈结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面向初中生算法思维培养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第一节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模型构建
        一、已有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模型分析
        二、基于SECI与4C模型的算法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模型构建
    第二节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总体设计
        一、算法移动学习资源“知识性”设计
        二、算法移动学习资源“情境性”设计
        三、算法移动学习资源“人性化”设计
        四、算法移动学习资源“交互性”设计
    第三节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功能模块设计
        一、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
        二、算法思维课程模块设计
        三、算法思维测试模块设计
        四、算法思维体验模块设计
        五、师生交互模块设计
第五章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实例设计与实现
    第一节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实例设计
        一、前端分析
        二、模块设计
    第二节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实现
        一、开发工具分析
        二、开发过程概述
        三、功能模块实现
第六章 面向初中生算法思维培养的移动学习资源应用实践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总体设计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对象
        三、实践时间
        四、实践工具
        五、实践过程
    第二节 算法移动学习资源效果分析
        一、算法移动学习资源调查结果分析
        二、算法思维测试题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实践结论
        一、实验班对于移动学习资源的认可度较高
        二、实验班算法思维整体效果较好
        三、实验班算法思维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面向算法思维的移动学习资源需求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面向算法思维的移动学习资源需求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面向算法思维的移动学习资源使用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4 算法思维测试题
致谢

(3)《春》课例比较研究 ——以于漪、王松泉、余映潮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例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说”课:三位语文特级教师《春》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
    一、“说”《春》
        (一)《春》内容阐述
        (二)《春》在教材中的定位
        (三)选定《春》的原因
    二、“说”教师
        (一)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简介
        (二)语文特级教师课堂的研究价值
    三、“说”课例
        (一)《春》课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二)三位教师《春》课堂的基本流程
        (三)“他人”对《春》的评课简述
第二章 “评”课:从几个维度比较三位特级教师《春》课例中的异同
    一、“教什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怎么教”
    三、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于漪:重视细节,学以致用
        (二)王松泉:体会文章写法,激发学生潜能
        (三)余映潮:分块训练,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三章 “论”课:《春》课例分析对写景抒情性散文教学的启示
    一、关于学生的启示
        (一)学情的正确把握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
    二、关于教师的启示
        (一)注重朗读
        (二)理清文章思路
        (三)品味语言
        (四)摘抄积累材料
    三、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结构:总—分—总
        (二)主题式写景
        (三)写作顺序
        (四)感官写景
        (五)虚实结合
        (六)动静结合
        (七)修辞
        (八)写景抒情式的点题
        (九)善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
致谢

(4)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媒体融合”的概念源流和模型建构
        1.2.2 移动互联网的属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1.2.3 中国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
        1.2.4 总结与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1.3.4 难点创新
2 融合现状:北京市主流媒体融合的探索与突破
    2.1 市场战略层面
        2.1.1 整体态势稳中有进,整合重组行为不断
        2.1.2 各家媒体内部革新,主动延伸产业触角
    2.2 编辑架构层面
        2.2.1 构建特色中央厨房,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2.2.2 削弱部门差异隔阂,逐渐塑造融合文化
    2.3 生产流程层面
        2.3.1 日常新闻有机配合,特殊报道协作紧密
        2.3.2 移动优先战略明显,技术赋能驱动创新
    2.4 变革管理层面
        2.4.1 重塑评价考核思路,部门协作意愿增强
        2.4.2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复合人才比例上升
    2.5 受众参与层面
        2.5.1 主动布局社交媒体,构建全媒生态矩阵
        2.5.2 转变固有传受角色,积极支持用户生产
    2.6 总体层面
3 个案研究:北京市主流媒体的典型融合案例剖析
    3.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移动融合环境中的广播品牌再造
    3.2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以优势资源寻求纸媒的融合突破口
    3.3 北京时间: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价值探索
4 问题透视:媒体融合所遇主要困局及其成因探析
    4.1 观念上: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
    4.2 机制上: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
    4.3 布局上: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
5 策略思考: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构建
    5.1 顶层战略
        5.1.1 驱动轮-融合意义
        5.1.2 关键点-融合要素
        5.1.3 支撑点-机制变革
        5.1.4 创新力-复合人才
        5.1.5 竞争力-内容优势
        5.1.6 保障链-技术支持
    5.2 组织架构
        5.2.1 环境布局
        5.2.2 协作模式
        5.2.3 开放理念
    5.3 平台布局
        5.3.1 中央厨房
        5.3.2 平台矩阵
    5.4 内容建设
        5.4.1 拳头产品
        5.4.2 受众参与
    5.5 变革管理
        5.5.1 技能培养
        5.5.2 评价机制
        5.5.3 人才管理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移动传播环境下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发展历程及节目的结构形态
    2.1 考古+资讯:小众化的文博节目雏形
    2.2 鉴宝+收藏:体验经济下的群体狂热
    2.3 文物+讲述:独白式的精英主义宣教
    2.4 国宝+网络:互联网时代的记忆共享
3 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手段
    3.1 叙事空间:沉浸体验下的场所构建
    3.2 叙事视角:多元时代中的角度变换
    3.3 叙事结构:故事模式下的差异叙事
    3.4 叙事语言:消费文化下坚守与妥协
    3.5 对话与连接:节目叙事手段的特点
4 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认知
    4.1 样本选取:网评数据采集与编码
    4.2 态度倾向:整体对节目偏向好评
    4.3 视听认知:舞美效果普遍受赞赏
    4.4 内容认知:关注度与争议性并存
    4.5 文化认知:自信与认同成高频词
5 文博类电视节目的价值评判
    5.1 “软形态+硬价值”:全民娱乐下的文化偏好
    5.2 “对话+连接”:信息化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
    5.3 “传承历史文化”:媒介对受众的记忆建构
    5.4 “再创作”或“消解历史”:受众的争议焦点
6 结语与研究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宝藏》爬虫完整代码
附录2 信度检验表格
附录3 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致谢

(6)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实施研究 ——以“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项目学习是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1.2 “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学习的创新变革
        1.1.3 浅层的混合学习无法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项目学习
        1.4.2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混合学习理论
        2.1.3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项目学习国内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小学在线课程研究与实施现状
        2.2.3 国内Ub D理论的研究现状
        2.2.4 研究述评
3 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构建
    3.1 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构建原则
    3.2 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构建框架
        3.2.1 项目学习目标分析
        3.2.2 项目准备
        3.2.3 项目设计
        3.2.4 项目实施
        3.2.5 项目评价
        3.2.6 学习环境与工具
4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项目学习实施案例
    4.1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目标分析
    4.2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准备阶段
        4.2.1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需求分析
        4.2.2 学习者分析
        4.2.3 学习环境分析
        4.2.4 线上学习内容分析与内容重构
    4.3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设计
        4.3.1 预期学习结果设计
        4.3.2 情境化问题设计
        4.3.3 评估方法设计
        4.3.4 相关教学过程设计
    4.4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实施阶段
        4.4.1 确定项目——什么是研学旅行、本项目研学主题是什么
        4.4.2 制定计划——分析研学旅行手册的结构与作用
        4.4.3 探究协作——开展网上探究和线下作品构思
        4.4.4 制作作品——制作研学旅行手册
        4.4.5 汇报评估——研学旅行手册汇报评估
        4.4.6 总结评价与反思
        4.4.7 具体实施过程
    4.5 案例实施效果评价
        4.5.1 学生学习结果分析
        4.5.2 教师访谈分析
    4.6 案例实施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及改进建议
        5.1.1 研究结论
        5.1.2 改进建议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民族理解:白族》《民族理解:佤族》课程大纲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学生期末测验题
附录D 学生问卷
附录E 学生作品展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7)初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对教师应用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访谈
        1.1.2 微课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学生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1.1.3 初中物理微课应用调查结果总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关于初中物理微课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关于初中物理微课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应用微课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1.2.4 国外应用微课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微课的概念及特征
        2.1.1 微课的概念
        2.1.2 微课的特征
        2.1.3 微课结构的模式
    2.2 微课应用的理论基础
        2.2.1 认知负荷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细化理论
    2.3 初中物理概念范畴和分类
        2.3.1 初中物理概念的范畴
        2.3.2 初中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3.3 初中物理概念的类型
3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微课的设计
    3.1 微课设计的原则
        3.1.1 遵循微课的特点,突出完整性
        3.1.2 以学生为中心
    3.2 微课设计的策略
        3.2.1 细致分解、明确课题
        3.2.2 内容科学、讲解适度
        3.2.3 方法适当,助学为先
        3.2.4 资源整合,有机统一
    3.3 完整微课的设计研究
        3.3.1 微教案设计
        3.3.2 微视频设计
        3.3.3 微导学案的设计
        3.3.4 微练习的设计
    3.4 初中物理概念微课的设计案例
        3.4.1 微教案的设计案例
        3.4.2 微视频的设计案例
        3.4.3 微导学案的设计案例
        3.4.4 微练习的设计案例
4 微课在初三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4.1 微课案例应用
        4.1.1 实践准备
        4.1.2 第一阶段的实践过程
    4.2 第一阶段实践的效果分析
        4.2.1 作业评价
        4.2.2 教师日记
        4.2.3 家长交流
        4.2.4 学生进步的典型案例
    4.3 第二轮实践
        4.3.1 对于学生分组方面的优化处理
        4.3.2 对于微课设计方面的优化处理
        4.3.3 对于微课资源使用方面的优化处理
        4.3.4 对于评价的优化处理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应用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微课使用情况学生调查问卷与统计表
    附录三 初中物理概念适合做微课的课题
    附录四 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微视频脚本设计案例
    附录五 2016年八年级下学期两个班级的期末检测成绩
致谢

(8)“80后”的理想主义者—笛安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萌动与成长:文学理想的生成之路
    第一节 童年:文学理想的启蒙
        一、醇厚温暖的家教熏陶
        二、深厚多元的阅读浸润
    第二节 少年:文学理想的寻求
        一、从故乡到异国:对抗内心的孤独体验
        二、从社会学到文学:走出去思考人生
    第三节 青年:纯净的创作理想
        一、拒绝世俗:独异于潮流之外
        二、传续正统:受助于主流之内
第二章 坚守与超越:立体多维的主题书写
    第一节 都市叙事的虚与实
        一、虚构的“龙城”故事
        二、现实的北京青年
        三、独立现代的都市女性观
    第二节 代际之争的问与答
        一、沉重的青春原罪
        二、失效的父辈权威
        三、温暖的家庭归港
    第三节 历史书写的隐与现
        一、隐藏在“我”主语下的“我们”
        二、将“当下”文学化
第三章 突破与重建:审美表达与风格流变
    第一节 灵动多变的叙事艺术
        一、“戏中有戏”的叙事策略
        二、多重矛盾的叙述视角
    第二节 温情诗意的独白语言
        一、浪漫文艺的自叙传
        二、隐喻深意的自诉语
    第三节 褪去青涩的蜕变与转型
        一、告别自我的书写:《南方有令秧》
        二、阔别青春的成熟:《景恒街》
结语:此心安处是吾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我是写故事的人”——对话青年作家笛安
    附录2:笛安创作年鉴表
    附录3:《文艺风赏》“青梅煮酒”访谈专栏整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内容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什么是舞蹈文化产业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舞蹈文化产业的定义
    第二节 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状况
    第一节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增长率图表分析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增长率较低的原因
        一、单一的经营模式
        二、市场审美观念的冲击
        三、互联网的冲击
    第三节 拉动赣南采茶舞蹈文化文化产业增长率的建议
        一、“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运用
        二、现代市场需求的结合
        三、利用互联网带动产业增长率
第三章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赣南采茶舞蹈塑造成品牌的可能性
        一、赣南采茶舞成为品牌的要素
        (一)独特性
        1、历史的独特性
        2、动作的独特性
        3、赣南采茶舞蹈艺术的独特性
        (二)文化性
        (三)延展性
        二、独特性、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现代功能的延展性共塑品牌文化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赣南采茶舞蹈市场状况图表分析
        二、了解消费人群
        三、案例分析
        四、寻找与消费群体的对接口
第四章 打造赣南采茶舞蹈“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品牌
    第一节 打造赣南采茶舞蹈品牌文化
        一、寻找消费者“痛点”
        二、树立“参与感”原则
        三、“痛点”与“参与感”的实现方法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多元化”的品牌推广
        一、“无”动态形象,却“有”茶乡底蕴与品牌文化——谈服饰品牌的传播
        (一)思想底蕴撼动内心
        (二)精彩故事引发想象
        (三)品牌名架接情感世界
        二、无具象性人物姿态,却映现虚拟茶舞精华——谈舞蹈衍生品的品牌宣传
        三、升华“旧”传统,尽显“新”传统的创新风韵——谈培训品牌的传播
        四、打造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市场体验式的营销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下赣南采茶舞蹈市场的转型升级
        一、大数据的运用
        二、O2O经营模式的运用
        三、运用自媒体的优势体现赣南采茶舞蹈的思想底蕴
        (一)运用互联网模式中的内容领域优化文化内涵
        (二)视频彰显品牌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对产业及从业者的需求
    第一节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
        一、传统的需求
        (一)政府扶持力度需增强
        (二)剧目编创与现代思维需融合
        (三)学校普及范围需扩大
        (四)民间业余剧团的兴起需给予支持
        二、现代化的需求
        (一)舞蹈+旅游的创意化发展
        (二)广场舞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及现代功能的延展
        (三)赣南采茶舞蹈与科技结合的趋势把握
        (四)互联网+赣南采茶舞蹈的现代化人才构架需求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从业者学习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一、赣南采茶舞蹈的价值转换学习
        二、传媒时代艺术文本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学习
        三、赣南采茶舞蹈文化营销战略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CPUP模型视角下化学优质课堂中逻辑性和参与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缘起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从特级教师的研讨说起
        二、特级教师的观点实录
        三、对教师观点的内容分析
        四、分析结果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逻辑、参与和有效教学的关系研究
        二、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的相关研究
        三、课堂外在参与性的相关研究
        四、“课堂研究”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启示
        一、课堂教学视角下教学逻辑的现实分析
        二、学生参与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核心
        三、逻辑性和参与性在高效课堂中的联系与统一
        四、基于课堂研究逻辑性和参与性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视角下教学逻辑相关的研究问题
        二、课堂教学视角下学生参与的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CPUP课堂解构模型的构建与解读
        一、透析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层级性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行为系统
        四、系统观下的CPUP课堂教学解构模型
    第二节 “教学逻辑”概念的建构与解析
        一、课堂教学逻辑的内涵
        二、课堂教学逻辑的要素与结构
        三、课堂教学逻辑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
    第三节 课堂参与性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教学视角下学生参与的内涵与结构
        二、学生参与是制约教学逻辑动态转化的条件
        三、学生参与是影响教学逻辑实现优化的因素
第四章 化学优质课中教学逻辑的表征与特征分析Ⅰ:表征
    第一节 CPUP模型下课堂教学逻辑的梳理
        一、课堂教学联结关系的梳理框架
        二、解构课堂,描述教学过程
        三、板块间教学逻辑关系的梳理
        四、活动组织的逻辑关系的梳理
        五、基元活动的教学行为组织逻辑的梳理
    第二节 学科逻辑下课堂教学逻辑评析视点的本源分析
        一、科学概念形成的逻辑规则
        二、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认识活动和方法规则
        三、提炼课例研究的分析视点
    第三节 学科逻辑下课堂教学逻辑的评析框架
        一、视点 1:从课堂内容组织探寻课堂内的知识结构关系
        二、视点 2:从内容线索探寻课堂中概念自身的形成过程
        三、视点 3:从教学活动展开过程挖掘课堂中的科学认识要素
        四、视点 4:从教学行为组织探寻课堂中的科学方法要素
第五章 化学优质课中逻辑性的表征与特征分析Ⅱ:特征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研究问题、假设与内容说明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三、研究个案的选择
        四、优质课的分析过程说明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气体摩尔体积”
        一、课例基本情况
        二、课堂中体现的知识结构关系
        三、课堂中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科学认识要素
        五、教学行为组织中的科学方法要素
    第三节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与“电离平衡”
        一、课例基本情况
        二、课堂中体现的知识结构关系的对比
        三、课堂中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比
        四、教学活动中的科学认识要素对比
        五、介入科学方法的行为组织逻辑对比
    第四节 化学优质课堂中教学系统联结关系的特征表现
        一、优质课堂中板块间的联结特征
        二、优质课堂中单元系统间的联结特征
        三、优质课堂中基元系统内的联结特征
        四、对教学系统联结关系优化设计的反思
    第五节 化学优质课中教学逻辑的学科性特征表现
        一、课堂中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与科学概念的知识结构对比
        二、课堂中概念的形成活动与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对比
        三、教学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的对比
        四、知识的逻辑形式在微观教学层面的缺失
        五、启示与思考
第六章 基于CPUP模型的课堂参与性的表征与特征分析Ⅰ:表征工具
    第一节 学生课堂参与性表征框架的设计依据
        一、表征框架要体现学生参与的内涵结构
        二、尽量保持表征框架具有可操作性。
        三、基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CPUP模型视角下学生参与性表征框架的构建
        一、重构观察单元的思考
        二、基元系统中学生参与性指标的表征框架
        三、表征框架的效果检验
第七章 基于CPUP模型的课堂参与性表征与特征分析Ⅱ:特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数据整理:课堂描述与表征
        一、选择研究样本
        二、研究数据的整理:课堂描述、表征、分析
    第二节 优质课堂的整体参与性的特征分析
        一、数据的描述与信度分析
        二、优质课在四个维度上参与程度的独立描述
        三、优质课中学生参与情况的综合描述
    第三节 参与程度在不同课例类型间的差异比较
        一、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广度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方式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充分度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态度的差异分析
        五、概念类课型与元素化合物类课型中参与情况的差异比较
        六、初中课与高中课中参与情况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参与程度与内容类型间关系分析
        一、参与程度与内容重要性程度的匹配性
        二、不同类型内容的参与特点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化学优质课的学生参与性特征
        二、启示:提升课堂学生参与性的对策
第八章 5节同课异构型优质课的综合评析
    第一节 课堂宏观层面上的综合评析
        一、课堂逻辑结构的对比
        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对比
        三、特征归纳与反思
    第二节 课堂微观层面上的综合评析
        一、选择具体分析对象
        二、逻辑组织的对比
        三、学生活动参与的微观分析
        四、特征归纳与反思
    第三节 优质课堂应然性特征的理性思考
        一、优质课堂具有“内外兼修”的契合性特征
        二、优质课符合内在深度统整外在广度的设计要求
        三、优质课堂保证“内外兼修”的策略要求
结论
    一、缘于课堂,寻出研究的问题与起点
    二、长于课堂,探寻优质课堂的特征表现
    三、归于课堂,归纳并思考优质课堂的应然特点
    四、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小知识:什么是后PC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全媒体”框架下中国科学传播边界的消解与价值的重构[D]. 卫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面向初中生算法思维培养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 赵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春》课例比较研究 ——以于漪、王松泉、余映潮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D]. 姚懿. 西南大学, 2020(05)
  • [4]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D]. 满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移动传播环境下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机制研究[D]. 吴单. 暨南大学, 2019(02)
  • [6]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实施研究 ——以“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例[D]. 周昱希. 河南大学, 2019(01)
  • [7]初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及应用[D]. 范往扣. 扬州大学, 2019(02)
  • [8]“80后”的理想主义者—笛安创作研究[D]. 吴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构建[D]. 乔阳阳.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10]CPUP模型视角下化学优质课堂中逻辑性和参与性特征研究[D]. 历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速览:什么是后 PC 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