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

图书馆: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

一、图书馆:填平“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汤容[1](2020)在《数字不平等: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及其回应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环境的改变触发了机会获得的差异。传统不平等及其治理发生了一个显着变化:基本不平等正在减少,但是与能力相关的不平等始终顽固并且在以新的形式增加,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能力和未来发展为核心的数字不平等。全球数据表明,有36亿人口处于离线,在中国的最新报告中,非互联网用户也有近5亿人口。除互联网物理接入,数字技能和素养的问题成为了全球面临的最新难题。数字不平等,是在摆脱数字鸿沟简化二元导向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更具有前沿性和包容性,被学界认为是数字鸿沟的最新成果。在第二章中,文章搭建了数字不平等的可行能力框架,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差异,分别可以理解为物理访问层面、数字技能与意识层面,以及改善生活和抵御风险的高级可行能力层面。在第三章中,文章对全世界以及部分国家的数字不平等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移动技术推动了数字鸿沟的弥合,但还面临着:持续、高质量的连接,有技能和意识的中高级能力差异。而目前的治理行动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治理模式也较为混乱。由于缺乏互联网访问的条件,良好的技能、素养和意识,一些专为传统不平等设计的、依赖技术变革的社会治理措施,将受到来自数字不平等的多项挑战。在第四章,文章归纳了数字不平等已经或即将触发的多项挑战,包括组织不确定性的背景、对公平的威胁以及政府在数字公共服务过程中遗失的平等对待和包容。最后,文章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治理框架,对这些挑战作出了回应。在以能力为核心的差异发展中,数字不平等可以作为未来不平等的重要代表,需要引起社会治理的重视,通过合适的职能托底,包容的设计,和诸多行动者的努力,才能尽可能避免它的危害。

徐越[2](2020)在《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与工作的日益智能化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老年人越来越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抛弃,无法顺利融入“互联网+”社会。老年人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为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所做的努力却由于各种原因不尽人意。因此,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化的化解路径,对“积极老龄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老年持续活动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息贫困理论和社会支持与排斥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模型分析法,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STATA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由此得出老年人数字包容问题的显着性影响因素;第二,结合线上线下调研的方式收集老年人数字包容的相关数据,构建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评价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平均评价法测算出上海市的两个典型地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第三,基于实证分析和基于半结构访谈的案例分析,总结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现状和原因;第四,提出化解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路径方法。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居住地、学历、是否焦虑、无线网及宽带接入状况、退休前职业、婚姻状况等为显着影响因素;第二,实证研究发现包容困境包括信息资源供给困境、市场适老化产品不足困境、社会服务环境建设困境、家庭和代际反哺实现困境与老年人自身素养困境五个方面;第三,造成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管理的缺陷、信息化发展提升空间有限、数字化软服务匮乏等。由此,本文从市场、家庭亲友以及老年人自身等方面提出化解路径,并从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体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艳[3](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数字鸿沟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以2001—2018年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280篇数字鸿沟领域的研究论文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及关键词再现与聚类知识图谱的绘制,分析我国数字鸿沟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与学科分布,探究国内数字鸿沟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关键点作者及主要研究内容,描述我国数字鸿沟研究的演进趋势,预测代际鸿沟、智能素养将成为数字鸿沟研究的关注点。图7。表4。参考文献56。

万其念[4](2019)在《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及弥合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H市H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为较高水平。并且,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往更高层次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着的作用。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通过物理手段填平数字鸿沟的同时,更应关注弥合学生在技能和使用方面的鸿沟,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从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笔者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对湖北省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的调研,在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弥合对策。按照上述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七章进行探讨:本研究在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H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实地调查,总结了当前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总结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弥合对策。弥合对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要改善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具体而言要提升农村家庭数字设备拥有率,同时要完善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二是要提升家长和教师的指导能力,具体而言要改善农村家庭父母的指导情况,同时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具体而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网络使用偏好。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真正得到有效弥合,进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

徐乐乐[5](2017)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便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到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工业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又出现了新的学习自由问题。本文试图对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全文除绪论外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旨在阐明学习自由的内涵、限度和意义。学习自由指学习主体有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摆脱一些障碍、干涉、强制去做或不做什么事、成为或不成为什么人的自由。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不具有足够的理性自决能力和完全的责任能力,因而教育者的引导至关重要。学习主体需要摆脱一些障碍、干涉、强制,体现了学习自由的消极方面;学习主体要去做或不做什么事,成为或不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学习自由的积极方面。学习者、教育者、学习者要摆脱的障碍、干涉和强制与学习者要做或不做什么事、成为或不成为什么人构成了学习自由内涵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学习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即不损害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和不妨碍他人。要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首先要保障学习权利;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即认知、道德和审美,是学习权利应该体现于其中的三个主要方面,由此形成了学习的认知自由、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也就是说,如果保障了学生在认知学习、道德学习和审美学习过程中的权利,也就实现了学生的认知自由、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学习自由具有权利意义、认知意义、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重点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习自由的状况。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习自由,它使得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时代的课本,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以电子的形式储存于轻便的电子设备如电子书包中;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课堂学习发展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学习评价越来越依靠数字设备收集大数据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的评价更加精准。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时代在为学习自由带来便利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自由的权利迷思,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侵犯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如电子监控设备的安装虽然有助于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但是有侵犯学生的学习权利的危险,也有可能导致人性的不正常发展;数字鸿沟的产生侵犯了“数字穷人”的学习权利。二是认知自由的技术障碍。信息技术强化和替代了人类大脑的功能,代价却是使大脑发生了器质性不良变化;数字媒介在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便利的同时,却造成了 一种反智主义的倾向,学生的理性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三是道德自由的技术遮蔽。数字媒介对所有人全方位、全时段的持续“轰炸”使得整个世界的善与恶暴露在中小学生面前,阻碍了他们学习道德的自由;中小学生的虚拟交往中,交往主体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主体间的交往会对学校中真实的人际关系造成冲击。四是审美自由的时代悖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审美的符号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变化却败坏了艺术,主要表现在审美超越性的遗失和用来表现美的符号形式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败坏的美,必定会给学习审美的自由带来不良影响。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针对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对学习自由造成的四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分别进行了对策性思考。首先,要保障数字化时代的学生权利。数字监控要有一定的限度,即监控的实施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服务于良好的教育目的,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核心原则。要培养数字穷人的信息素养来填平技能鸿沟,严格限制数字产品的使用来填平使用鸿沟。其次,要提升学习自由的认知境界。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深度学习。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个性的养成和创造性环境的创设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在数字化时代坚守道德自由。虚拟交往具有一定的伦理意味,这就需要师生在虚拟交往中坚守现实中应该坚守的道德。道德自由的最高表现是道德自由境界的养成。这就需要从道德知识的内化、道德情感的表达、道德意志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表现四个方面来养成道德自由境界。第四,坚持学习自由的审美追求。首先要重构审美教育的超越性,实现审美教育的世俗救赎,追求反抗平庸的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坚持意义的多元解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批判力,这就需要我们严格控制审美教育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教师做好示范,要形成促进学生审美批判力养成的教育评价。

边留峰[6](2017)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的公平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悄然袭来,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含有经济不公平意指的数字鸿沟,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鸿沟、使用技能鸿沟和使用效能鸿沟三种形式。作为数字化时代长期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在时代变迁中以“升级版”形式愈加严重,给我们国家带来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数字鸿沟这一社会不公平问题进行公平治理,成为迫切而重要的国家事务。洞察原因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的现实生成,与诱发因素、凸显因素和弱控因素密切关联。概而言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从根源上诱发问题形成,是中国数字鸿沟生成的根本诱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在客观上导致问题升级,使中国数字鸿沟愈加严重,成为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生成的凸显因素;而国家治理路径的缺失,造成中国数字鸿沟控制成效减弱,属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生成的弱控因素。分析影响认为,时代变迁背景下,中国数字鸿沟具有长期重大负面影响。由于所涉人员设施数量众多、技术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网络信息技能培训平台不够完善、环境塑造机制缺失等原因,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中国数字鸿沟将会长期存在。长期存在的中国数字鸿沟,不仅会对社会结构产生“扩大社会阶层裂痕”、“引起阶层结构重新调整”等相关消极影响,也会对个体造成社会参与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财富创造能力、时间精力节省、就业创业机会获取、财富直接获取等方面重大负面影响。审视现状得知,中国数字鸿沟治理,既具有一定成效,也存在严重问题。成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且数量逐年增加;(2)掌握网络信息使用技能的人数不断攀升且幅度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1)智能化时代“升级版”数字鸿沟严重存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数字鸿沟严重存在、使用技能数字鸿沟形势严峻、使用效能数字鸿沟较为突出等三个方面;(2)数字鸿沟弥合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公平治理专项机制存有不足和环境变化应对机制尚不完善。思考对策提出,从思维、表征和根源三个维度,建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策略。一,转变思维。思维影响行动,因而有必要首先从思维角度提出对策:增强多元主体公平治理意识,重视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实现从传统政府管控到现代公平治理的思维转变。二,分类切入。现实语境中,表征数字鸿沟和具体治理机制更具显性价值,因此有必要洞悉表征数字鸿沟特点,发挥合作治理机制优势,以不同公平治理机制消弭不同数字鸿沟。三,根源治理。鸿沟可以变为机遇,治本需要现实支撑,据此提出如下策略:依托主体作用发挥支点,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在数字机遇中推进数字鸿沟根源治理。

李伟[7](2014)在《网络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在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限制,享受一种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的网络生活。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需要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合理有序,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空间也不例外,人们在其中的网络行为也需要规范的指导和约束。这些能够指导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规范就是网络规范,网络规范是保证人们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促进互联网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想要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实现自己的行为目的,必须遵守合理的网络规范。但是,遵守规范的前提是有规范可依,由于现实规范在互联网中水土不服,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区别于现实规范的,能够有效调整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网络规范就成为人们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构建一种合理的网络规范,就需要对网络规范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结合了规范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规范展开了具体的研究。首先,我们阐明了网络规范的概念、性质与特征,将网络规范与现实规范区分开来,进而揭示了网络规范的类型与功能;其次,我们探讨了网络规范如何形成的问题,分析了网络规范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规范形成的两种模式,并且指出了在构建网络规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原则;再次,我们探讨了网络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分析了网络规范合理性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判定网络规范合理性的标准和方法,同时还指出了网络规范的合理性面临的困境,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最后,我们还探讨了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的关系问题,揭示了网络自由的本质及其受到的限制,指出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的中介是网络权利与网络义务,只有自觉履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才是实现网络自由的正确途径。这样,通过对网络规范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构建合理的网络规范的路径,从而为人们构建网络规范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人们制定网络法律和政策、网络道德、网络风俗习惯以及网络技术规范等具体的网络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陈南华[8](2010)在《美国政府应对数字鸿沟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本文探讨国内数字鸿沟问题,通过分析美国政府在缩小数字鸿沟问题中所实行的各项举措,以期对缓解我国数字鸿沟提供有益借鉴。在具体分析我国数字鸿沟状况的基础上,继而提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施软硬件支持的全方位的信息扶贫,探索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等改善数字鸿沟的措施。

孙晓勤[9](2010)在《缩小数字鸿沟与图书馆的应对措施》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了"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的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并提出了图书馆缩小数字鸿沟问题所采取的几点措施建议。

李潇[10](2010)在《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文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信息技术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即“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和阶层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进步和稳定,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切实存在,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定量测度我国区域数字鸿沟,找出区域数字鸿沟特征和形成原因,是制定有针对性政策和策略,弥合区域数字鸿沟的重要前提,因此研究并建立系统的、全面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模型和测度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弥合数字鸿沟的过程中,尤其是伴随Wleb 2.0业务应用出现了从事生产的消费者(Prosumers),Prosumers在带来互联网信息内容资源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互联网内容管制的新问题。弥合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的多方参与,通信运营商发展增值业务是弥合数字鸿沟的一个良好方式。本文基于对前人已有研究的回顾,给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定义:“数字鸿沟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传统信息技术的接入和应用上的差距”,并将数字鸿沟的操作定义定义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基于此定义和前人研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模型(即理想测度模型),模型显示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和信息应用是数字鸿沟的三个直接影响因素。在模型基础上,基于三个直接影响因素,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的一系列指标建立了一个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其中突出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应用方面的指标数量和权重。基于数字鸿沟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本文给出了数字鸿沟测度的一般概念模型和基于绝对差距和时间距离法的“鸿沟”测度模型,使用鸿沟指数和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分别测度信息化水平、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信息应用的绝对差距和时间距离。本文对信息化水平和数字鸿沟直接影响因素进行了绝对差距和时间距离的测度。在时间距离测度中,本文给出了基于动态增长率的时间距离测算方法。通过数字鸿沟三个直接影响因素的鸿沟指数和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的三维比较,以及绝对差距和时间距离测度结论的比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省份的3个准则层指标的鸿沟指数和时间距离都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数字鸿沟指数的发展存在马太效应,但时间距离不存在马太效应。信息化水平较高,超前全国水平的地区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滞后全国水平的地区,应当分别按照“信息资源>信息应用>设备资源”和“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优先级路径来弥合区域数字鸿沟。绝对差距和时间距离测度在随着时间发展鸿沟是否得到弥合上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并且绝对差距测度得出的政策建议结论与实际有所背离,因此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测度数字鸿沟很有必要。本文采用层次聚类法的距离测度和相关测度,基于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指数值和排名对31个地区进行了分类。距离测度结果显示我国信息化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区域特性。在相关测度中,本文基于数字鸿沟直接影响因素指标的排名,总结出了15种“促进”类型,并对31省各年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其结果可用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弥合我国数字鸿沟的政策制定要从两个角度出发:地区角度和数字鸿沟直接影响因素角度,同时兼顾政府和其他政策主体。信息资源需要丰富,但互联网信息垃圾,尤其是不良信息不是有用的信息资源,针对Wleb 2.0时代用户的参与行为带来的互联网内容资源的急速增加和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内容监管问题,本文将管制看做具有可替代性的“产品”,建立了一个由政府、Wleb 2.0互联网业务运营商和Prosumers构成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时各方的最优管制量。结果显示合作能降低最优管制力度,并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对于三方是非常必要的。当旁支付存在时,合作对于政府和运营商来说尤为重要,应当激励各方合作共同进行管制。本文还给出了关于合作方式的一些建议。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是丰富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应用的良好方式,并且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本文建立了一个卖方有两个主体的双边市场模型,基于运营商收益最大化的前提,对运营商如何通过定价策略吸引更多CPs/SPs.手机厂商和最终用户进行了讨论。在业务运营初期,运营商应当在自身具有的优势客户资源基础上,通过各种宣传及优惠甚至免费或补贴的方式,吸引最终用户登录到增值业务平台上,培养最终用户的业务消费习惯,并以此促进平台良性发展。而在平台运营的稳定发展阶段,终端厂商、CPs/SPs和最终用户规模都相对稳定,合理的定价模式能够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降低平台两端参与者的“离平台率”。在具体定价时,应关注平台两边的用户规模、交叉网络效应的影响、交易次数、平台技术匹配等对价格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价格结构以促进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良性发展,进而弥合数字鸿沟。

二、图书馆:填平“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填平“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不平等: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及其回应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概念介绍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20世纪60-90年代:研究起源
        二、20世纪90年代:研究分流
        三、21世纪初:数字不平等
        四、国内外学者的定义
        五、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数字不平等的可行能力框架
    第一节 从基本不平等到能力不平等
        一、基本不平等的缓和
        二、能力不平等的突显
        三、数字不平等与传统不平等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可行能力框架
        一、初级能力差异
        二、中级能力差异
        三、高级能力差异
第三章 数字不平等:人类共同的发展挑战
    第一节 全球数字不平等的现状
        一、总体情况
        二、新的趋势
    第二节 国家分析
        一、美国
        二、中国
    第三节 分析与总结
        一、复合的治理主题
        二、现有治理的总结与不足
第四章 数字不平等对社会治理的挑战
    第一节 组织的风险:不确定性
        一、组织行动的背景
        二、组织行动的思路
    第二节 职能的风险:威胁公平
        一、影响劳动分配规律
        二、转变市场经济权力
        三、加剧社会阶层分化
        四、技术治理参与的非均衡
    第三节 服务的风险:控制
        一、公共服务的非均衡
        二、享受便利的代价
第五章 数字不平等的回应策略
    第一节 回应不确定性:行动者网络
        一、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二、建设综合型的社区技术中心(CTC)
        三、抓住技术的潜力
        四、发挥企业的优势
    第二节 维护公平:政府职能的托底政策
        一、劳动保护与信息安全
        二、信息基础建设
        三、数字技术教育
    第三节 减少控制:基本服务的包容设计
        一、以用户为导向的设计与开发
        二、专业的数字服务与评估团队
        三、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数字鸿沟
        2.1.3 数字包容
        2.1.4 数字素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老年持续活动理论
        2.2.2 信息贫困理论
        2.2.3 创新扩散理论
        2.2.4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实证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设计调查问卷
        3.1.3 调查实施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3.3 老年人数字包容度水平测算
        3.3.1 数字包容度指标体系建立
        3.3.2 数据来源和指标赋权
        3.3.3 数字包容度水平的测算
第四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访谈研究
        4.1.1 访谈研究的目的
        4.1.2 访谈研究的方法
        4.1.3 访谈研究的过程
        4.1.4 访谈案例总结
    4.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
        4.2.1 困境一:信息资源供给困境
        4.2.2 困境二:市场适老化产品单一困境
        4.2.3 困境三:社会服务建设不足困境
        4.2.4 困境四:家庭、代际反哺实现困境
        4.2.5 困境五:老年人素质困境
    4.3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管理的原因
        4.3.2 信息化发展原因
        4.3.3 数字化软服务原因
        4.3.4 “初级群体”支持原因
        4.3.5 老年人自身原因
第五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化解路径
    5.1 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5.1.1 英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2 美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3 南非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4 国外经验的启示
    5.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化解路径设计
        5.2.1 路径一:搭建老年人“数字联接桥梁”
        5.2.2 路径二:构建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圈”
        5.2.3 路径三:增强老年人新媒体意识,提高数字素养水平
        5.2.4 路径四:创建和谐安全的数字生活环境
第六章 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度的对策与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加大宣传力度,使观念深入人心
        6.1.2 制定政策法规,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重视度
    6.2 市场方面
        6.2.1 转换服务机构的职能,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6.2.2 发展“老年科技学”,并培训相关人才投入教学工作
    6.3 家庭方面
        6.3.1 拓宽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面,加强支持力度
        6.3.2 提升子代文化反哺意识,加强老中青交流
    6.4 个体方面
        6.4.1 鼓励老年人提升自我数字素养水平
        6.4.2 树立老年人互联网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数字鸿沟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工具与方法
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 知识图谱绘制与结果分析
    3.1 文献年代与学科分布
    3.2 高产作者与机构
    3.3 作者共被引
    3.4 期刊共被引
    3.5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
        3.5.1 研究基础
        (1)社群信息学聚类。
        (2)区域数字鸿沟聚类。
        (3)教育鸿沟聚类。
        (4)信息技术聚类。
        (5)信息贫富分化聚类。
        (6)信息分化聚类。
        (7)图书馆聚类。
        (8)信息不平等聚类。
        (9)信息差距聚类。
        (10)信息产业聚类。
        (11)城乡数字鸿沟聚类。
        (12)社会资本聚类。
        3.5.2 研究前沿
        (1)数字不平等与数字贫困研究。
        (2)城乡数字鸿沟测度体系研究。
        3.5.3 演进趋势
        (1)从接入鸿沟到使用鸿沟
        (2)从信息素养到媒介素养
        (3)从数字鸿沟到知识鸿沟
        (4)从国家层面到社群层面
4 展望
    4.1 代际鸿沟
    4.2 智能素养

(4)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及弥合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H市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已有文献的回顾
        1.3.2 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评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数字鸿沟
        1.4.2 新数字鸿沟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文献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6.1 研究思路
        1.6.2 结构安排
2. 缩小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政策分析
    2.1 1998年-2000年:初始起步阶段
    2.2 2001年-2010年:全面推进阶段
    2.3 2011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3. 教育公平理论与义务教育数字鸿沟弥合
    3.1 教育公平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3.1.1 教育公平的含义
        3.1.2 教育公平理论的主要代表
    3.2 教育公平理论对弥合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启示
        3.2.1 弥合义务教育数字鸿沟要关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3.2.2 弥合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3.2.3 弥合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有利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4. 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
    4.1 样本基本情况汇总
    4.2 家庭信息化环境现状
        4.2.1 农村家庭数字设备拥有率不高
        4.2.2 低收入家庭网络接入率不高
        4.2.3 农村家庭父母指导能力较弱
    4.3 学校信息化环境现状
        4.3.1 信息化教学设施配备显着改善
        4.3.2 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4.3.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4.4 个人应用情况现状
        4.4.1 接触数字设备时间普遍较早
        4.4.2 农村学生更易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
        4.4.3 农村学生数字技能有待提高
        4.4.4 留守学生更易形成娱乐应用偏好
5. 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字设备拥有率影响因素分析
        5.1.2 家庭网络接入率影响因素分析
        5.1.3 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5.2 新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数字设备使用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5.2.2 学生数字技能影响因素分析
        5.2.3 学生网络使用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6. 义务教育数字鸿沟弥合对策
    6.1 改善家庭和学校信息化环境,促进数字鸿沟弥合
        6.1.1 提升农村家庭数字设备拥有率
        6.1.2 完善学校资源平台建设
    6.2 提升家长和教师指导能力,推动教育过程公平
        6.2.1 改善农村家庭父母指导情况
        6.2.2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6.3 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助力教育结果公平
        6.3.1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数字技能
        6.3.2 树立正确观念意识,形成合理使用偏好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数字化时代凸显了新的学习自由问题
        (二) 学习自由的实现是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三) 学习自由的研究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学生学习自由的研究
        (二) 国外关于学生学习自由的研究
        (三) 对有关学生学习自由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意义
        (一) 拓宽了学习自由的研究视角
        (二) 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变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习自由的内涵与意义
    一、自由的两种理念
        (一) 两种自由理念之前的自由观
        (二)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二、学习自由的内涵及其限度
        (一) “教育自由”与学习自由
        (二) 学习自由的内涵
        (三) 学习自由的限度
    三、学习自由的意义
        (一) 学习自由的权利意义
        (二) 学习自由的认知意义
        (三) 学习自由的道德意义
        (四) 学习自由的审美意义
第二章 学习自由的当代反思
    一、学习自由的时代特征
        (一) 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
        (二)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特征
    二、学习自由的权利迷思
        (一) 数字监控:秩序对自由的僭越
        (二) 数字鸿沟:不公对自由的威胁
    三、认知自由的技术障碍
        (一) 大脑的认知缺陷:被技术改造的大脑
        (二) 数字媒介的反智主义倾向
    四、道德自由的技术遮蔽
        (一) 数字媒介的阴暗面:过度暴露在“坏”世界中的学生
        (二) 虚拟交往对学校人际关系的冲击
    五、审美自由的时代悖论
        (一) 审美超越性的遗失
        (二) 审美客体的消解
第三章 学习自由的权利保障
    一、数字监控的限度及实施路径
        (一) 数字监控的限度:保障学生“正当的”学习权利
        (二) 数字监控的实施路径
    二、填平数字鸿沟:保障“数字穷人”的学习自由
        (一)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公平的限度
        (二) 填平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的策略
第四章 学习自由的认知境界
    一、数字化时代的深度学习
        (一) 何为深度学习
        (二) 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建构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
    二、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走向创造力的培养
        (一) 创造力的内涵
        (二) 创造力的培养
第五章 学习自由的道德坚守
    一、虚拟交往的伦理意味及道德教育承担
        (一) 虚拟交往的伦理意味
        (二) 虚拟交往的道德坚守
    二、道德自由境界的培养
        (一) 道德自由境界的内涵
        (二) 道德自由境界的培养
第六章 学习自由的审美追求
    一、重构教育的审美超越
        (一) 不能承受的审美教育之重
        (二) 审美超越性的教育追求
    二、审美批判力的培养
        (一) 审美批判力的内涵
        (二) 培养学生审美批判力的教育实践
结语
    一、教育目的视角下的学习自由
    二、学习自由的技术性格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6)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的公平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概念之释: 表征与本质的不同观察
        (二) 真伪之辩: 数字鸿沟是否真正存在
        (三) 原因之探: 多维观察与治理维度缺失
        (四) 影响之析: 综合维度与经济维度的不同诠释
        (五) 对策之谈: 政府管理和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
        (六) 环境之变: 时代变迁引起的关注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主要内容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重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研究溯源、概念界定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数字鸿沟及其公平治理的研究溯源
        一、阿尔文·托夫勒: “信息沟壑”、“电子鸿沟”及公平治理雏形思想
        二、莱斯特·亨利等人: “经济沟”及其公平治理的思想雏形
        三、克劳斯·施瓦布: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数字鸿沟公平治理思想
    第二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数字鸿沟公平治理的基础观念
        一、数字鸿沟概念: 描述性和本质性的综合界定
        二、数字鸿沟公平治理释义
        三、数字鸿沟公平治理的工业革命场域
    第三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的理论分析模型
        一、理论分析模型图解
        二、分析模型阐释
    小结
第二章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的生成解释
    第一节 诱发因素: 经济根源论视角的观察
        一、一个假设: 经济根源论的现实阐释
        二、一种解释: 经济根源论的三维分析
    第二节 凸显因素: 技术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升级”
        一、基础设施数字鸿沟升级
        二、使用技能数字鸿沟升级
        三、使用效能数字鸿沟升级
    第三节 弱控因素: 路径局限导致中国数字鸿沟控制成效减弱
        一、国家治理路径缺失
        二、国家治理运行机制缺失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数字鸿沟的治理历程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数字鸿沟难题治理的急迫性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的重大影响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期性
    第二节 治理历程: 导向国家治理路径的不同阶段
        一、起始阶段: 从初期酝酿到共识达成
        二、推进阶段: 政府实施数字鸿沟相关举措
        三、转折阶段: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阶段到来
    第三节 治理现状: 一定成效与诸多问题
        一、中国数字鸿沟治理的已有成效
        二、中国数字鸿沟治理的现存问题
    小结
第四章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策略
    第一节 思维转变: 从传统政府管控到现代公平治理
        一、主体独立性: 中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的前提保障
        二、三种合作机制: 中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效用保证的基础
    第二节 分类切入: 以不同公平治理机制消弭不同数字鸿沟
        一、以政企合作机制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
        二、发挥企社合作机制作用,促进使用技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
        三、利用政社合作机制优势,实现使用效能数字鸿沟公平治理
    第三节 根源治理: 在数字机遇中实现公平分配
        一、公平分配: 民生底线视角下的现实含义阐释
        二、在数字机遇中筑牢民生底线,促进中国数字鸿沟根源治理
    小结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网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互联网与网络规范
    二、网络规范面临的困境
    三、网络规范研究的现状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规范概述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概念
    第二节 网络规范的性质
    第三节 网络规范的特征
第二章 网络规范的功能和类型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保护功能
    第二节 网络规范的类型
        一、网络社会规范与网络技术规范
        二、网络用户规范与网络服务规范
        三、正式网络规范与非正式网络规范
        四、强制性网络规范与非强制性网络规范
        五、扩展性网络规范与自发性网络规范
第三章 网络规范的形成
    第一节 网络规范形成的条件和模式
    第二节 构建网络规范的两个原则
        一、允许原则
        二、利益平衡原则
第四章 网络规范的合理性及其判定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合理性
        一、网络规范的可行性
        二、网络规范的可接受性
    第二节 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判定
        一、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外部确证
        二、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内部确证
    第三节 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困境及其解决
第五章 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
    第一节 网络自由及其限制
    第二节 网络自由的实现
        一、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
        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8)美国政府应对数字鸿沟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美国的数字鸿沟及美国政府的相关举措
    (一) 美国社会的数字鸿沟
    (二) 美国政府缩小数字鸿沟的举措
        ⒈颁布具体方案、加大资金投入
        ⒉政府主导, 充当行动“龙头”
        ⒊法律与机构保障
        ⒋企业参与, 充当核心力量
        ⒌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
三、对我国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启示
    (一) 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
        ⒈我国的数字鸿沟现状
        ⒉我国政府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开展的工作
    (二) 美国经验对我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启示
        ⒈对数字鸿沟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
        ⒉关注信息弱势群体,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⒊以政府为主导
        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扶贫
四、结语

(9)缩小数字鸿沟与图书馆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鸿沟的表现
    1.1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1.2 国内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1.3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1.4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2 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2.1 挑战民族文化。
    2.2 妨碍经济发展。
    2.3 影响社会稳定。
3 图书馆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
    3.1 图书馆为社会成员提供上网的物质
    3.2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3.3 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地获取信息
4 图书馆在缩小数字鸿沟问题中的应对措施
    4.1 重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4.2 实现网络环境下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
    4.3 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
    4.4 实施信息扶贫工程
5 结语

(10)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困境和问题的提出
    1.2.1 关于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1.2.2 关于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测度
    1.2.3 关于弥合数字鸿沟的政策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价值
    1.4.1 理论价值
    1.4.2 实践应用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2.1.1 直接影响因素研究
    2.1.2 间接影响因素研究
    2.1.3 综合影响因素研究
    2.1.4 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2.1.5 对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的评价
2.2 数字鸿沟测度模型
    2.2.1 国外着名数字鸿沟测度模型
    2.2.2 国内着名数字鸿沟测度模型
    2.2.3 国内外数字鸿沟测度模型的评价
2.3 "鸿沟"测算方法
    2.3.1 绝对差距法和相对差距法
    2.3.2 基尼系数法
    2.3.3 时间距离法
    2.3.4 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
2.4 Prosumer的概念综述
2.5 互联网内容管制
    2.5.1 各国互联网内容管制政策
    2.5.2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2.6 博弈论及在管制研究中的应用
2.7 双边市场理论综述 第三章 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
3.1 数字鸿沟的起源
    3.1.1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鸿沟起源的考证
    3.1.2 "数字鸿沟"正式提出前的讨论
3.2 数字鸿沟的概念
    3.2.1 国际组织和机构对数字鸿沟的定义
    3.2.2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鸿沟的定义
    
3.2.2.1 国外学者对数字鸿沟的定义
    
3.2.2.2 国内学者对数字鸿沟的定义
    3.2.3 对现有数字鸿沟定义的评价
    
3.2.3.1 数字鸿沟的主体
    
3.2.3.2 "数字"的界定
    
3.2.3.3 "鸿沟"的理解
3.3 本文对数字鸿沟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 第四章 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及测度模型
4.1 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模型
    4.1.1 解释结构模型介绍
    4.1.2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主要影响因素
    4.1.3 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结构分析
    4.1.4 关系结构模型
    4.1.5 分析与结论
4.2 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
    4.2.2 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指标选取
    
4.2.2.1 指标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4.2.2.2 指标初步选取
    
4.2.2.3 指标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4.2.2.4 数据基本处理
    4.2.3 测度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4.2.3.1 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4.2.3.2 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应用
    
4.2.3.3 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4.2.4 指标权重确定
    
4.2.4.1 层次分析法介绍
    
4.2.4.2 层次分析法应用
    
4.2.4.3 各级指标权重
    4.2.5 各层指标的计算公式
    4.2.6 信息化水平指数测算和使用说明
4.3 区域数字鸿沟测度模型
    4.3.1 数字鸿沟测度的一般概念模型
    4.3.2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测度模型
    
4.3.2.1 基于绝对差距法的"鸿沟"测度模型
    
4.3.2.2 基于时间距离法的"鸿沟"测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及影响因素鸿沟的测度
5.1 绝对差距测度
    5.1.1 数字鸿沟指数测度
    5.1.2 信息资源鸿沟指数测度
    5.1.3 设备资源鸿沟指数测度
    5.1.4 信息应用鸿沟指数测度
    5.1.5 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和信息应用鸿沟指数的二维比较
5.2 时间距离测度
    5.2.1 时间距离测度的方法
    
5.2.1.1 时间距离测度的概念
    
5.2.1.2 时间距离法的应用原理
    
5.2.1.3 时间距离值的测算方法
    
5.2.1.4 本文中时间距离的测度方法与公式
    
5.2.1.5 时间距离测度中缺失数据的估计
    5.2.2 "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测度
    
5.2.2.2 数字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DDTDI)测算与分析
    
5.2.2.3 信息资源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A1DTDI)测算与分析
    
5.2.2.4 设备资源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A2DTDI)测算与分析
    
5.2.2.5 信息应用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A3DTDI)测算与分析
    5.2.3 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和信息应用鸿沟的时间距离指数的二维比较
    
5.2.3.1 2008年A1DTDI与A2DTDI的二维比较
    
5.2.3.2 2008年A1DTDI与A3DTDI的二维比较
    
5.2.3.3 2008年A2DTDI与A3DTDI的二维比较
5.3 数字鸿沟的绝对差距与时间距离测度结果比较
    5.3.1 31地区各年ILI的绝对差距和时间差距比较
    5.3.2 2004-2008年各地区ILI的绝对差距和时间距离比较
    5.3.3 弥合区域数字鸿沟的政策路径结论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及数字鸿沟直接影响因素的层次聚类分析
6.1 聚类分析必要性及方法选择
6.2 层次聚类分析法概述及应用流程
    6.2.1 层次聚类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6.2.2 层次聚类算法具体步骤
    6.2.3 相似性测度方法
    6.2.4 求新类相似性的方法
    6.2.5 层次聚类流程
6.3 距离测度的聚类结果及分析
    6.3.1 对5年总数据进行距离测度聚类
    6.3.2 分年距离测度聚类
6.4 相关测度的聚类结果及分析
    6.4.1 信息化水平促进情况分类及命名
    6.4.2 相关测度聚类结果及应用
6.5 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排名变动原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
7.1 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政策视角选择
7.2 正确引导信息资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Web 2.0应用下互联网内容管制的新问题
    7.2.2 内容管制三方博弈模型
    
7.2.2.1 模型概述
    
7.2.2.2 模型建立
    
7.2.2.3 非合作博弈解决方案
    
7.2.2.4 合作博弈解决方案
    7.2.3 小结
7.3 促进信息应用的政策建议
    7.3.1 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是促进信息应用的良好途径
    7.3.2 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分析
    
7.3.2.1 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
    
7.3.2.2 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业务双边市场模型
    7.3.3 建模及定价策略分析
    
7.3.3.1 价格策略是增值业务平台构建核心
    
7.3.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7.3.3.3 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定价的三种基本模式
    
7.3.3.4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基于定制终端的移动增值业务定价模式
    
7.3.3.5 对于平台两端参与者单价的讨论
    7.3.4 小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区域数字鸿沟测度指标计算公式及数字来源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图书馆:填平“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不平等: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及其回应策略[D]. 汤容. 南京大学, 2020(04)
  • [2]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D]. 徐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数字鸿沟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J]. 刘艳.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0(01)
  • [4]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及弥合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H市H区为例[D]. 万其念.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研究[D]. 徐乐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6]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数字鸿沟的公平治理研究[D]. 边留峰. 武汉大学, 2017(06)
  • [7]网络规范研究[D]. 李伟. 厦门大学, 2014(04)
  • [8]美国政府应对数字鸿沟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陈南华. 电子政务, 2010(10)
  • [9]缩小数字鸿沟与图书馆的应对措施[J]. 孙晓勤.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04)
  • [10]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D]. 李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标签:;  ;  ;  ;  

图书馆: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