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德先生讨论:北朝铭文篆书混杂现象与道教有关吗?

与华德先生讨论:北朝铭文篆书混杂现象与道教有关吗?

一、与华人德先生商榷——北朝碑刻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与道教有关吗?(论文文献综述)

冉令江[1](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璐[2](2021)在《古代龟形墓志书法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姚汪炯[3](2020)在《吐谷浑墓志书法研究》文中认为吐谷浑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缔造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道一度取代河西走廊,成为沟通南朝与西域的主要通道。近世以来,各地屡有吐谷浑墓志出土,累计已达20余方,并且相关墓志仍在持续出现。由于吐谷浑政权绵延于中古时期,这些墓志也分散在魏晋、隋唐各个朝代。文章将所有吐谷浑墓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概述了这些墓志的基本情况,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解释了这些墓志出现的原因,又对出土的吐谷浑墓志进行了情况概述,从文本内容上加深对于这些墓志的了解。其次通过文献以及出土材料,分析了吐谷浑人内部使用汉字的情况,讨论了出土材料所揭示的历史现象。第三章是关于吐谷浑墓志书法的风格分析。由于这些出土墓志的主人身份多为王族,等级较高,因此当时的流行书风在墓志书法上都有体现。这一点可以深化我们对吐谷浑墓志艺术的认识,也能借此对中古时期墓志碑刻书法风格的流变有更深入的了解。

郑巧莉[4](2020)在《北朝隶书墓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墓志书法是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北朝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北朝时期,五个政权都由少数民族建立,民族冲突、宗教信仰差异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及宗教冲突,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大力推崇宣扬儒家、佛家文化。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倡导儒家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北朝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墓志。这些墓志的书体以魏碑体楷书为主,但也有部分少被人所关注的隶书墓志,而这些隶书墓志书法中承载了很多关于北朝时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北朝隶书墓志因其数量较少,学界缺少相关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根据权威出版物、博物馆馆藏信息等,整理统计出北朝隶书墓志七十余方。从时间上看,北魏、东魏的数量较少,北齐的数量最多。从区域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些隶书墓志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的安阳和河北的磁县地区,少数分布在河南洛阳和山东地区,且出土地点都在当时各政权的都城附近。这些与各政权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方针紧密相关。北朝隶书墓志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普遍呈现出了篆、隶、楷书杂糅的现象,并时常运用装饰性笔画。而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独特的面貌,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出于证实和强化自身政权是正统的需要,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大力推崇汉族文化,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复古政策,文字、书法也不例外。因朝廷提倡对汉、魏石经等正统篆、隶书体的学习,一时之间,文字、书法的复古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在尊崇古体的潮流下,书体趋向复古,隶书的使用逐渐增多。但由于魏、晋时期,隶书只有在极正式的官方场合使用,能够掌握隶书书写技能的人并不多。于是,这一时期的隶书相比汉、魏隶书多呈现出书体杂糅等特点,并对隋代隶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昱菡[5](2019)在《汉晋简纸书写研究与临创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牍、楼兰残纸和敦煌写本的出土为书法研究与创作带来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字体演变的重要史料,可探究到汉字楷化规律;为以隶书与楷书为基调的书法创作提供多种思路。在现当代隶书、楷书创作中,字体杂糅的书法创作探索将大大拓宽书法艺术创作之路。本文以长沙地区、河西地区简牍、楼兰残纸和敦煌写本为研究对象,分为两个重点进行研究与实践。一是对以上材料展开解析,通过宏观观察与微观分析,以横向笔形与撇捺笔形为例,了解汉晋字体隶、楷演进情况,揭示楷化规律:缩短笔程是楷化的核心,楷化进程中书写性与规范性相消长。二是完成汉碑、汉简与早期经典楷书、民间写本临摹转换,再从楷化规律入手,提取楷书字体特征,将楷书字体特征带入隶书创作中,以五幅作品《隶楷演进图说》《厚土残篇联》《悬泉走马联》《关山水墨联》和《书论选抄》的创作心得,探索出隶楷杂糅创作的四点启示:(1)需根据内容与主基调适当选择加入多少楷书元素和加入哪些楷书元素;(2)在隶六楷四为大约比例的创作中,加入的楷书笔法元素应为不超过两种,字法上可充分运用楷书结体;(3)在隶三楷七为大约比例的创作中,楷化因子可以全部展现,但务必在具体书写中表现出拙趣与线条的厚度,书写速度不宜快,且宜将楷书结体重心压低;(4)大字创作中可以较多加入两种以内的楷书笔法,因其缩短了笔程,使得大字笔画繁缛减少,气势一贯而下。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所展示的楷化规律与文字学中汉字书写的“趋直律”、“反逆律”相互印证;进而为字体杂糅的书法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开创隶楷杂糅创作新局面。

苏芳[6](2018)在《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朝末期出现有悖于书法发展自然趋势的特殊历史现象——字体杂糅书写。本文以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存在着“构件杂糅”和“整字杂糅”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隶书参以楷法、楷书掺杂隶意、篆隶杂糅和篆隶楷杂糅四种样式。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齐时期统治者为加强其封建统治而努力推进汉化进程,奖掖儒学发展,在文化领域掀起复古思潮,重新恢复以汉魏石经为准的铭石书体。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统治者“未遑讲论文翰”和“专辄造字”,造成文化的衰微、文字使用的错讹混乱以及书法观念的畸形。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自身内在的延续性,字体杂糅书写现象随着铭石文字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隋唐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彪[7](2018)在《北齐篆隶复古现象刍议》文中研究说明北齐(550——577)是南北朝末期一个极为短暂的王朝,享国仅28年。北齐的政权是由东魏继承而来的,同样,北齐的书法也是由东魏继承而来的,但是北齐这个朝代的书法与其前代的东魏、北魏的书法相比,在短短28年内,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简单地因历史的前进而产生的相应地、自然而然地变化,相反,它是一个基于人为地“复古”影响下的突然的变化,是有关书法风格,尤其是在书体上的本质的变化,这一变化,造就了北朝后期尤其是北齐时期篆、隶、楷等书体杂糅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历代的理论家多有述及,对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历代也不乏理论家去研究它,但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参以新出土、新发现的资料,对此一现象的成因,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复古”,北齐书法诸体杂糅的风格特征,在其发生意义及具体呈现等方面来讲,都是由“复古”影响而来的。关于北齐书法“复古”的意义,尤其对中国书法史发展的影响,笔者做了一些相应的整理与研究,认为北齐书法的这一现象,对书法史上楷书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发生原因更对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庄谦之[8](2017)在《篆隶万象—汉唐之间杂体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s one kind of ancient fonts,the Miscellaneous font(Zati shu)is popular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hich then gradually fade out and even vanish 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Specificly,in the world of knowledge between the Han and Tang,Miscellaneous font is somehow important.However,since the Miscellaneous font is not regarded as a kind of classic font or calligraphy,its textual record and image materials are rare today.Although it is mot regarded as treasure,the Miscellaneous font are still popula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ought.From this point of view,the Miscellaneous font comes from ancient history,myths and legends from the incident,sharped by the ch`en wei,auspicious signs,Taoism and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In the usage and discussion model,we can see that the Miscellaneous font was thought as "all-inclusive",and in some cases it has special effects and functions because of its connection to religion.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and the theory of calligraphy,the Miscellaneous font tend to imitate specific material,which is has a connection to the Wuxiang lun in the theory of calligraphy.Moreover,the two cones from the similar sources and are full with mysterious discourse,and even the two has a phenomenon of mutual misinterpretation and generation.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betwee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ook the account of "two Wang",which represents the orthodoxy of this time.This also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of the change of a side,that is,"two Wa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eat tradition" in the later history of writing tend to replace and cov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iscellaneous font.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alligraph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explores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and clarifies the dim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calligraphy.

郑中华[9](2013)在《东魏北齐碑志书法中隶化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先总结出了隶化作品的数量、分布、隶化样式等方面的信息。关于隶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指出了促成隶化现象产生的诸种因素,其中通行的平正式楷书技法这个因素为隶化体的书写创造了一个便捷途径,即在楷书中掺入隶书技法以写出隶化作品的方式,这一途径是隶化作品得以大量产生的关键。对隶化体作品繁杂的面貌,文中进行了解析,指出隶化作品多样化的面貌实质上是两个因素不同情况的多种组合,因素一是隶化体隶、楷样式搭配的多种情况,因素二是隶化体隶、楷成分构成的多种情况。对隶化作品书者的技法素养情况、书写时对书体的观念需求情况,文章借助于几个关键例证得出,书者擅长且惯用的技法是楷书,他们的隶书技法素养好坏不一,书写时的观念需求有的是以一定程度的隶化装饰为目的,有的是以写出隶化程度尽可能深的作品为目的。最后,文章还分析得出了当时书者选用各书体的几率及各书体技法的掌握人数。

韦渊[10](2013)在《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论证唐代楷书在清代帖学到碑学转换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桥梁的搭建”。其中“帖学的衰落与唐楷的介入”论述帖学衰落的原因以及唐楷介入的理由、途径和作用。“唐楷与碑学理论的构建”阐明唐楷在阮元构建了碑学理论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中篇为“桥梁的贯通”。其中“唐楷与碑学理论的深化”通过对包世臣以唐楷为桥梁,寻找碑学技法的考察,论证了唐楷在包氏完善碑学理论过程中的作用。“碑学的发展及其方向的偏移”揭示了碑学发展方向的偏移及其成因。下篇为“桥梁的拆除”。包含“唐楷的式微及其原因”以及“唐楷与碑学运动的高潮”两部分。阐述了唐楷衰微,碑学运动走向高潮的原因。清代前期,帖学逐渐衰落。唐楷把帖学从糜弱的泥潭拉了出来,并把帖学引向碑学。唐楷的北碑渊源和篆隶遗意是阮元构建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包世臣以唐楷为桥梁,对魏碑的技法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在唐楷的桥梁作用下,碑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由弱势变为强势。由于唐楷的大量普及,并在科举考试的浸染过程中被馆阁体化,人们对唐楷形成了审美疲劳和逆反心理。金石考据学家在访碑活动中对唐楷和魏碑进行审美比较后,逐步接受了魏碑的丑拙雄强之美。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大量普及,又使唐楷的创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唐楷逐渐衰微。清末的康有为出于政治的目的,对唐楷进行了猛烈而偏激的攻击,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碑学理论体系,使碑学运动走向高潮。唐楷这座帖学与碑学之间的桥梁最终被拆除。通过唐楷这座桥梁的搭建、贯通和拆除,清代书法实现了由帖学到碑学的转换,并确立了系统的碑学理论体系,清代书法的历史画卷也得以一一展开。本文通过对清代书法发展史的重新梳理,揭示了唐楷在清代帖学到碑学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清代的书法史在唐楷这座桥梁的搭建、贯通和拆除过程中一一得到展现。唐楷与“碑学”、“帖学”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比较清晰的阐明。论文全面挖掘了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等碑学理论家的书学思想,对唐楷在其中的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它作为书法史尤其是流派史、风格史、技法史的关键一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察视角。对深入理解清代书法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与华人德先生商榷——北朝碑刻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与道教有关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华人德先生商榷——北朝碑刻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与道教有关吗?(论文提纲范文)

(3)吐谷浑墓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吐谷浑及其出土墓志概述
    第一节、吐谷浑历史及其与中原政权的交往
    第二节、吐谷浑在丝路青海道上的作用
    第三节、吐谷浑出土墓志概述
第二章: 吐谷浑人的汉字使用概况与墓志书写
    第一节、史籍之中吐谷浑人的汉字书写
    第二节、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浑氏”
    第三节、吐谷浑人所书墓志
第三章: 从吐谷浑墓志看中古书法史上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由吐谷浑墓志看北朝书法
        一、《吐谷浑玑墓志》与北魏时期洛阳体书法
        二、从《晖华公主墓志》看西魏书法
        三、《尧公妻吐谷浑墓志之铭》与北齐书法的复古传统
    第二节、由吐谷浑墓志看唐代书法
        一、弘化公主及其子墓志与唐代的二王书风和武周造字
        二、从《慕容明墓志》看唐代褚遂良书风的流传
        三、《慕容曦皓墓志》与唐代的集贤院和翰林院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表: 吐谷浑墓志列表
致谢

(4)北朝隶书墓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北朝隶书墓志产生的文化环境
    (一)北朝时期的胡汉文化融合
    (二)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三)北朝时期的墓葬制度
二、北朝隶书墓志发展状况
    (一)北朝时期的隶书复兴现象
    (二)隶书墓志的数量及分布区域
三、北朝隶书墓志的书法特色
    (一)继承汉魏隶书遗韵
    (二)篆、隶、楷书体的杂糅现象
    (三)装饰性笔画的运用
四、北朝隶书墓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汉晋简纸书写研究与临创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公元前2世纪—公元4世纪简纸文本解析
    一、所选简牍文本介绍
    二、所选敦煌写本、楼兰残纸文本介绍
    三、所选文本书写特征与书法艺术价值
    四、楷书字体演进微观分析
        (一) 横向笔形楷化特征
        (二) 撇捺笔形楷化特征
        (三) 汉字楷化规律
第二章 简纸临摹实践
    一、汉碑、汉简临摹转换
        (一) 汉碑、汉简临摹实践
        (二) 碑简转换
    二、早期经典楷书与民间简纸楷体临摹转换
        (一) 魏晋经典楷书与敦煌写经临摹实践
        (二) 魏晋经典楷书与民间写本转换
    三、考察实践
第三章 楷书字体特征提取
    一、五一广场东汉简、东牌楼东汉简楷书字体特征提取
    二、公元3-4世纪敦煌写本、楼兰残纸楷书字体特征提取
第四章 字体杂糅作品的创作思考与实践
    一、对创作问题的思考
    二、作品呈现与解读
        (一) 《隶楷演进图说》
        (二) 《厚土残篇联》
        (三) 《悬泉走马联》
        (四) 《关山水墨联》
        (五) 《书论选抄》
结论与反思
附表1 17个样本横向笔形参数比例表
附表2 27个样本撇捺笔形参数比例表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人的毕业创作及习作
致谢

(6)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齐石刻字体杂糅概念及其作品分析
    第一节 杂糅书写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 字体杂糅的概念
        二 杂糅书写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隶楷杂糅书写作品分析
        一 楷书与隶书在偏旁部首上的异同
        二 楷书与隶书在字形与笔法上的区别
        三 楷书参以隶意的杂糅书写形式及地域分析
    第三节 篆隶楷合体杂糅书写作品分析
        一 篆隶杂糅书写作品分析
        二 篆隶楷杂糅书写作品分析
第二章 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现象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北齐时期的政治背景
        一 北朝末年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二 北齐的汉化进程
    第二节 北齐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 推行文化复古政策
        二 社会崇佛之风盛行
        三 书家荟萃的时代
        四 汉字系统发展演变的影响
第三章 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对隋唐书法的影响
    第一节 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对隋代书法的影响
    第二节 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对唐代书法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北齐楷书、隶书杂糅作品汇表
    附表二 北齐篆书、隶书、楷书杂糅作品汇表
    附表三 北齐隶书、篆书杂糅作品汇表
致谢

(7)北齐篆隶复古现象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已有研究成果的概述
    第二节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第三节 研究本课题的资料来源
        一、文献资料
        二、书法资料
第一章 北齐书法的渊源与概况
    第一节 北齐书法的历史渊源
        一、北魏“洛阳体”楷书及之前的书法
        二、东魏的书法
    第二节 北齐书法的概况
        一、历史文献着录中的北齐书法
        二、新出土、新发现的北齐书法
第二章 北齐书法的复古倾向
    第一节 北齐书法的基本风格特点
    第二节 再次成为主流的篆、隶书
    第三节 不同于以往的楷书
    第四节 大量杂糅书体及异体字的出现
第三章 北齐书法复古的原因
    第一节 北齐书法风格特点的成因
        一、几种不同的观点
        二、复古是北齐书法风格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政治的因素
        一、北齐内部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周边政权的促进
    第三节 文化的因素
        一、《熹平石经》、《正始石经》迁邺
        二、文人亟需改变对篆、隶陌生的文化环境
        三、北朝佛教刻经的传播、推动
第四章 北齐书法复古的余绪
    第一节 隋、唐楷书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大量异体字的出现及其后的文字规范
    第三节 对其后及明清书法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篆隶万象—汉唐之间杂体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术语释义
    二、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目的及文章结构
第一章 文献中所见之杂体书
    一、“秦书八体”与“新莽六书”
    二、文献着录史上的杂体书篇目
    三、杂体书图像举隅
第二章 杂体书的思想背景与论述模式
    一、杂体书与谶纬
    二、杂体书与道教
    三、杂体书与梵字胡书
    四、杂体书的发现及编撰模式
第三章 杂体书中所见书论的神秘化与书史的传统
    一、杂体书与物象论
    二、书法德性及功能的推衍
    三、书史的大小传统——汉唐书法史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东魏北齐碑志书法中隶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东魏北齐碑志书法中隶化现象概览
    1.1 概念说明:“杂糅体作品”“纯隶书作品”“隶化作品”
    1.2 东魏北齐碑志中隶化作品的数量情况
        1.2.1 隶化作品的总数
        1.2.2 不同时期上的数量
        1.2.3 不同地域上的数量
        1.2.4 碑和志中各自的数量
    1.3 主要的隶化样式
2 东魏北齐碑志书法中隶化现象的起因探析:说法的提出及其有效性验证
    2.1 相关历史因素的状况及对起因的设想
        2.1.1 与隶化现象的产生相关的三个历史因素的状况
        2.1.1.1 北魏中后期隶书技法的流传状况
        2.1.1.2 北魏中后期尊崇古体和碑刻用古体观念的存在
        2.1.1.3 进入东魏北齐时楷书技法的发展状况
        2.1.2 提出设想的说法
    2.2 说法有效性的验证:各种事实情况与说法相符性的说明
        2.2.1 事实一:隶化与否或隶化深浅依使用场合而有别
        2.2.1.1 几个例证
        2.2.1.2 碑中隶化盛于志
        2.2.2 事实二:隶化程度较浅的波磔式杂糅体作品在隶化作品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2.2.1 《元融墓志》欲掺入隶书技法而未成功
        2.2.2.2 起始期中的比重情况、整个时期中的比重情况
        2.2.3 事实三:数种不同隶书样式的隶化
        2.2.3.1 有数种不同样式
        2.2.3.2 “波磔式”为主
        2.2.4 事实四:隶化作品大半出自政治文化中心
        2.2.5 事实五:同样的隶化作品在东魏北齐之外的环境下亦有出现
        2.2.5.1 西魏北周相似面貌的隶化作品
        2.2.5.2 北魏末期魏郡《侯愔墓志》的隶化
        2.2.5.3 北魏末期洛阳的隶化作品
3 对隶化体繁杂面貌的解析
    3.1 因素一:隶化体隶、楷样式搭配的多种情况
    3.2 因素二:隶化体隶、楷成分构成的多种情况
    3.3 各有多种情况的两种因素的更多种搭配
4 隶化体的书写机制:书写时的技法素养和观念需求以及二者共同作用的情形
    4.1 书写时的技法素养和观念需求情况
    4.2 书写情形及其与作品面貌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
5 隶化体的选用几率、能写隶化体的人数以及二者由前到后的变动情况
    5.1 用于估算的变量和关系式
    5.2 书体选用几率和书者“人次”数的估算
    5.3 关于变动情况的总结和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正文图例出处
作者简历

(10)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帖学”与“碑学”的概念
        1.2.1 清代中晚期关于“帖学”与“碑学”的概念
        1.2.2 民国时期关于“帖学”与“碑学”的概念
        1.2.3 当代名家关于“帖学”与“碑学”的概念
    1.3 本文对“唐楷”及“清代唐楷”的界定
    1.4 与课题有关文献综述
    1.5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上篇 桥梁的搭建
    2 帖学的衰落与唐楷的介入
        2.1 帖学的衰微及其原因
        2.1.1 宋元明清时期对二王经典的误读
        2.1.2 帝王的偏好对帖学发展的禁锢
        2.2 清人通过唐楷的介入对帖学末流进行矫正
        2.2.1 唐楷介入的途径
        2.2.2 唐楷介入的作用
    3 唐楷与碑学理论的构建
        3.1 唐楷的北碑渊源
        3.1.1 唐楷的源头在二王——清中期以前的传统书法观
        3.1.2 唐楷的源头在北碑——阮元碑学理论的切入点
        3.2 唐楷的篆隶古意与南北分派
        3.2.1 唐楷的篆隶古意:阮元碑学理论的逻辑支撑点
        3.2.2 唐楷的南北分派:阮元碑学理论的突破口
中篇 桥梁的贯通
    4 唐楷与碑学理论的深化
        4.1 包世臣对唐楷与北碑关系的阐述
        4.1.1 唐楷与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关系
        4.1.2 求魏先学唐:包世臣对唐楷和北碑关系的定位
        4.2 包世臣对唐楷技法的碑学阐释
        4.2.1 唐楷用笔技法的改进
        4.2.2 唐楷四面停匀结体章法的突破
    5 碑学的发展及其方向的偏移
        5.1 碑学的唐楷化
        5.1.1 碑学唐楷化的原因
        5.1.2 碑学唐楷化的演进方式
        5.2 唐楷与碑帖的融合
        5.2.1 唐楷与碑帖融合的模式
        5.2.2 唐楷与碑帖融合对碑学发展的影响
下篇 桥梁的拆除
    6 唐楷的式微及其原因
        6.1 唐楷馆阁体化与清人对唐楷的审美疲劳
        6.1.1 唐楷馆阁体化的形成
        6.1.2 清人对唐楷的审美疲劳
        6.2 金石考据的兴盛对唐楷的冲击
        6.2.1 清初金石考据学的兴盛与访碑活动的盛行
        6.2.2 金石学家的审美观对唐楷的冲击
        6.3 生宣纸的大量应用与唐楷的式微
        6.3.1 清中期以前的熟纸书写传统
        6.3.2 清中期以后生宣纸的大量应用与唐楷的式微
    7 唐楷与碑学运动的高潮
        7.1 从“卑唐”到“尊魏”
        7.1.1 “古学”、“今学”与“旧党”、“新党”
        7.1.2 唐楷的“不复能变”与“法唐碑者无人名家”
        7.1.3 唐楷笔法的“古意已漓”
        7.1.4 唐楷与北碑的审美比较
        7.2 从唐楷到“碑学”的转换
        7.2.1 唐楷与碑学运动的造势
        7.2.2 从唐楷技法到碑学技法的转换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与华人德先生商榷——北朝碑刻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与道教有关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2]古代龟形墓志书法艺术研究[D]. 陈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3]吐谷浑墓志书法研究[D]. 姚汪炯. 苏州大学, 2020(03)
  • [4]北朝隶书墓志研究[D]. 郑巧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汉晋简纸书写研究与临创实践[D]. 刘昱菡.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现象研究[D]. 苏芳. 泉州师范学院, 2018(05)
  • [7]北齐篆隶复古现象刍议[D]. 张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8]篆隶万象—汉唐之间杂体书研究[D]. 庄谦之. 广州美术学院, 2017(02)
  • [9]东魏北齐碑志书法中隶化现象研究[D]. 郑中华. 浙江大学, 2013(04)
  • [10]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D]. 韦渊. 浙江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与华德先生讨论:北朝铭文篆书混杂现象与道教有关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