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二磷酸果糖心脏停搏液心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1.6-二磷酸果糖心脏停搏液心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一、1.6-二磷酸果糖停跳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伟锋[1](2020)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轮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它主要分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两种方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取非停跳和停跳两种方法来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探寻不同方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产物与代谢通路。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为250g~400g,按照随机表分配到假手术组(Sham)、急性心梗组(AMI)、非停跳组(NCA)及停跳组(CA)组四个组中,每组10只。大鼠麻醉后给予气管切开插管,正中开胸后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Sham组在前降支位置缝针不结扎,其余三组均以结扎前降支近端45分钟的方式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四组均经右侧颈总动脉置入灌注管。CA组经右侧颈总动脉灌注管推注4℃HTK液致心脏停跳,摘除大鼠心脏后放置于4℃HTK中30分钟。Sham组、AMI组及NCA组均采用经颈总动脉KH液灌注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交换至Langendorff灌流系统上持续灌注30分钟。然后,AMI组保持前降支被结扎状态继续KH液灌注15分钟,其余三组在前降支开放状态下予以KH液再灌注15分钟。记录各组再灌注期间的心电图、左室压力参数及冠脉流量。心脏再灌注15分后,分别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心肌组织含水量测定及代谢组学检测。结果:NCA组及CA组于再灌注后均出现了再灌注心律失常,Sham组及AMI组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NCA组在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发展压及左室发展压上升最大速率三项指标中好于AMI及CA组。NCA组较CA组的冠脉流量较高。Sham组的心肌组织含水量较其它三组低。除Sham组外,其余三组心肌组织的Heidenhain染色均出现黑染的区域。代谢组学的检测中共筛选出代谢物25种,其中代谢产物21种,包括三种溶血磷脂酰胆碱,七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两种溶血磷脂酸,甘油磷酸胆碱,油酸酰胺,十八胺,1,2,4-非癸三醇,2-亚甲基-4-氧戊二酸,天竺葵醇,1-戊硫基硫代甲酸,原酸,(1x,2x)-愈创木酰甘油3-葡萄糖苷。4种未鉴定出物质,质荷比分别为313.273,119.085,266.284,199.991。其中三种溶血磷脂酰胆碱、两种溶血磷脂酸、甘油磷酸胆碱及十八胺在AMI组及NCA组表现为上调,CA组表现为下调;七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油酸酰胺,1,2,4-非癸三醇,天竺葵醇及原酸在各组均表现为上调,2-亚甲基-4-氧戊二酸,1-戊硫基硫代甲酸及(1x,2x)-愈创木酰甘油3-葡萄糖苷在各组均表现为下调。4种未鉴定物质的质荷比(m/z)为119.085在NCA组表现为下调,AMI及CA组表现为上调;m/z为313.273,266.284在各组均表现为上调,m/z为199.991表现下调。相关代谢通路分析共筛选出四条代谢通路,即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甘油酯代谢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及应醚脂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成功的构建了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拟了心脏停跳复跳和非停跳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心肌组织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25种特征代谢物及4条代谢通路。可能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方向。

王一石[2](2019)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基础的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和褪黑素的心肌保护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现有2.9亿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每5例死亡患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堪“头号杀手”,寻找有效的IHD防治措施是国家重大的医疗卫生需求。由于冠状动脉收缩、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原因造成心肌缺血可导致缺血性损伤(ischemic injury)。因此,尽早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即再灌注,reperfusion)是防治缺血性损伤的基本措施。但是,随着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后发现,组织缺血后恢复灌注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被加重,此乃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在心肌组织中,Jennings等人在1960年首次提出I/R损伤这个概念。此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的防治始终是临床救治IHD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细致的分析MI/R损伤的分子基础和内在信号机制进而开展MI/R防治新策略也是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采用外源性药物处理或者激活内源性物质防治MI/R损伤是目前两个主流的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MI/R损伤的分子基础和生物学机制,本研究采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从在体心脏功能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防治新方法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本课题进行了两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metformin)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AMPKα1/2亚基协同调控心肌自噬自噬(autophagy)这种代谢途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自噬可以通过溶酶体机制完成对自身变性的蛋白质以及受损细胞器的降解,并且在维持心肌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作用为循环利用细胞内底物和能量以及清除心肌异常蛋白。大量研究发现,自噬功能异常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肌可通过自噬功能来降解蛋白及脂质实现供能;又可通过自噬清除破损细胞器(如线粒体)减轻细胞氧化应激负荷,从而抑制心肌细胞死亡。因此,探讨如何调控心肌自噬功能的潜在重要机制,以及心肌自噬水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和相关报道均显示心肌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均会严重影响自噬水平,但仍然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心肌在再灌注过程中会导致自噬过度激活并造成心肌细胞结构破坏,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但随着“自噬流(autophagy flux)”概念的提出,心肌中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升高也可能是自噬功能障碍导致的底物堆积。有必要对心肌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心肌自噬水平进行分别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重要的心肌“生存信号”,是心肌内最重要的促生存激酶之一。在心肌中,AMPK以异源三聚体形式存在,其中包括α,β,γ三种功能亚基。α亚基是催化亚基,包含具有激酶活性的磷酸化位点。α亚基又包括α1和α2两个亚单位,α1主要位于细胞质内,α2位于细胞核内在肝脏、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表达较高。虽然激活AMPK所发挥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对心肌自噬的调控作用已被广泛报道。以往的报道并没有明确区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AMPKα1和AMPKα2对心肌自噬的调控是否具存在信号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metformin)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经典药物的同时还被发现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实验研究发现,metformin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etformin可有效激活心肌AMPK;metformin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m TOR信号促进自噬、减少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抵抗应激的能力。因此,metformin与心肌AMPK,心肌自噬和心肌保护作用密切相关,但相关机制仍在探讨。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AMPKα1和α2信号是否分别通过胞浆信号和核内信号调控自噬;(2)metformin能否协同调节细胞浆AMPKα1和细胞核中的AMPKα2改善自噬功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方法采用6-8月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构建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30分钟或缺血30分钟并再灌注2小时后收集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法确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按照实验方案采用metformin(125μg/kg,i.p.)腹腔注射处理四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心肌自噬水平和损伤程度。部分实验中采用6-8月龄C57背景的AMPKα2敲除小鼠(AMPKα2 KO)进行实验,以同龄野生型C57小鼠为对照,探讨AMPKα1和α2的生物学作用。实验结果1.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自噬流功能障碍。分别观察单纯缺血后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自噬相关蛋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心肌组中自噬体蛋白Atg5和LC3-II水平显着增加;溶酶体标志蛋白LAMP2出现降低;自噬底物标记蛋白p62水平则并未出现升高(P均<0.05)。上述结果提示,心肌缺血可导致自噬体增加,溶酶体消耗,抑制底物堆积,激活自噬流。但是,再灌注组心肌中Atg5,LC3-II,LAMP2水平较缺血组相比显着降低,p62水平却显着升高(P<0.05)。该结果提示,在再灌注后心肌自噬体和溶酶体生成障碍,底物显着堆积,表现为心肌自噬流受阻。并且发现,在再灌注心肌中自噬调控因子TFEB核转位受到抑制,更多的TFEB停留在胞浆中。2.分离各组心肌组织的细胞浆与细胞核组分,分别观察心肌AMPKα1和α2信号途径。结果显示:心肌缺血30分钟后,在胞浆中心肌AMPK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其下游m TOR的磷酸化水平随之减退,提示缺血刺激激活心肌AMPK。在此过程中胞浆AMPKα1蛋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在再灌注组心肌中,胞浆AMPKα1蛋白水平较缺血组显着降低,AMPK磷酸化水平迅速回落,下游m TOR的磷酸化水平随之回升。上述结果表面,再灌注期间心肌自噬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心肌胞浆AMPKα1减退,削弱了AMPK活性,并通过m TOR信号抑制了心肌自噬。3.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心肌CARM1是调控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TFEB的共激活因子;激活心肌细胞核内AMPK可通过Fox O3a调控SKP2的表达水平,而SKP2作为E3泛素连接酶调控CARM1的稳定性。在本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在缺血期间,心肌细胞核内心肌AMPKα2保持较高水平,激活Fox O3a磷酸化抑制SKP2表达水平,从而促进心肌CARM1维持较高水平。免疫共沉淀结果也显示,缺血心肌中核内CARM1与TFEB相互作用显着增强(P均<0.05)。该结果与上述缺血心肌自噬增强一致。但是,在再灌注组心肌中,核内AMPKα2水平较缺血组出现降低,下游Fox O3a磷酸化水平随之减退,导致了SKP2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均<0.05)。失去抑制的SKP2大量降解CARM1,导致再灌注心肌核内CARM1-TFEB相互作用显着削弱。该结果与上述再灌注心肌自噬功能障碍结果一致。4.本研究进一步对小鼠进行metformin处理4周(125μg/kg)建立MI/R模型,提取心肌核与浆组分分析发现,在细胞浆中,metformin处理可上调缺血心肌和再灌注心肌胞浆中AMPKα1水平,抑制再灌注心肌胞浆m TOR磷酸化,促进TFEB入核转位。另一方面,在核内,metformin处理有效改善了再灌注心肌核内AMPKα2水平,通过Fox O3a磷酸化抑制SKP2的表达,有效维持再灌注心肌核内CARM1水平。免疫共沉淀结果证实,metformin处理促进了TFEB的核转位,有效提高了心肌核内CARM1-TFEB相互作用(P均<0.05)。5.与对照组相比,metformin处理有效的提高了再灌注心肌Atg5,LC3II和LAMP2水平,有效减少p62水平,提示metformin处理激活了再灌注心肌自噬流。因此我们进一步采用m RFP-GFP-LC3荧光双染法检测心肌自噬流结果显示:metformin处理可有效促进再灌注心肌的自噬体与溶酶体相互融合,恢复自噬流。6.为了进一步明确AMPKα亚基在metformin对自噬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在AMPKα2 KO小鼠中发现:AMPKα2敲除虽然不影响胞浆中AMPKα1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的变化,但是削弱了AMPK磷酸化总体水平,胞浆m TOR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TFEB入核。在核中,AMPKα2的缺失导致再灌注心肌Fox O3a磷酸化被显着抑制,进而导致SKP2表达上调和CARM1水平降低。更为重要的是,AMPKα2 KO消除了metformin对再灌注心肌自噬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Atg5、LC3II、LAMP2表达下降,且p62堆积。免疫荧光显示出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这些结果表明,metformin依赖于AMPKα2调控再灌注心肌自噬流。7.与上述结果相对应,在整体实验中证实:与对照组相比,metformin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metformin处理有效降低了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效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最终,metformin处理显着减少了遭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死亡率。结论本研究发现:1.心肌胞浆AMPKα1-m TOR信号调控TFEB入核,核内AMPKα2-Fox O3a-SKP2信号调控CARM1水平并与TFEB相互作用发挥自噬调控作用。2.再灌注心肌AMPKα1和α2均被显着削弱,导致再灌注心肌自噬功能障碍,自噬流受阻;3.metformin处理可分别通过上调细胞质中AMPKα1和细胞核中AMPKα2,改善再灌注心肌CARM1-TFEB相互作用,改善心肌自噬,最终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AMPKα1和α2协同激活调控心肌自噬流是metformin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由于动物实验研究周期较长,课题组正在构建诱导性心肌特异性AMPKα1/2敲除小鼠,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细化和明确metformin通过AMPKα1/2信号实现自噬调控的差异和(或)协同机制。第二部分 褪黑素(melatonin)强化HTK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心脏外科手术需要使心脏停跳以便于进行手术矫治,此时心脏处于缺血状态,随着主动脉的阻断又开放不可避免心肌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何抑制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心脏外科永恒的话题。对停搏期间心脏保存进行干预,延长心脏保存时间并促进再灌注后心脏功能恢复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心脏保存灌注液为HTK液(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和Celsior液三种。HTK是一种脏器保护液,含有组氨酸(histidine)、色氨酸(tryptophane)和酮戊二酸(ketoglutarate)三种成分,因此取其三种成分首字母称为HTK液。HTK液的基本成份是一种电解质混合液,所含钠、钾、钙与细胞内水平相仿,在心肌保护中,属于细胞内液型心脏停跳液,是最常用的心脏保存液之一。但是,HTK液对心肌I/R损伤的防护作用仍有待提升和改善。褪黑素(melatonin)是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被证实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melatonin对细胞结构的保护主要通过○1参与清除氧自由基○2抗氧化,降低过氧化物含量○3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虽然melatonin已被认为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但是添加melatonin能否提升HTK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目前尚不得知。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melatonin能否提升HTK液心肌保护作用并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2)分析上述作用的相关信号机制。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3-4月龄成年C57小鼠建立离体心脏灌流系统,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HTK停搏再灌注组;HTK-melatonin停搏再灌注组)。定量检测各组心脏功能,再灌注结束后提取心肌组织检测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和信号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采用HTK液停搏后再灌注可部分减轻心脏损伤。进而,在HTK停搏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elatonin(30-60μmol/L)后观察心脏保护效果,发现melatonin可进一步提升心肌保护效果:与单纯HTK组相比,提高再灌注后LVDP,收缩舒张速率,显着减少灌流液中c Tn1和LDH的释放。并且发现50μmol/L melatonin改善离体灌流心脏心率收缩压乘积效果最佳,后续实验随即采用50μmol/L浓度的melatonin进行。2.再灌注结束后用TTC进行染色观察心肌梗死情况,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HTK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有所减小。添加melatonin可进一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肌保护作用。3.对各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线粒体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小鼠的ATP合成酶活性以及柠檬酸盐合成酶活性均显着降低;HTK组心肌ATP合成酶活性以及柠檬酸盐合成酶活性有所提高。melatonin可增强HTK的保护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与此一致,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HTK组心肌线粒体损伤减轻,并且添加melatonin可进一步缓解线粒体损伤程度。4.在本研究的实验方案中,我们发现HTK液并不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检测ER stress的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心肌p-PERK、p-e IF2α、CHOP、ATF4表达量明显上调,HTK组心肌ER stress程度没有得到改善。但是,添加melatonin却可明显抑制ER stress程度发挥心肌保护作用。5.检测各组心肌脂质过氧化和羰基应激程度发现:HTK组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4-HNE和MDA含量,降低心肌蛋白质羰基化程度,提升心肌ALDH2活性水平。添加melatonin进一步增强上述保护作用,有效抑制心肌羰基应激。6.检测各组心肌AMPK磷酸化激活程度发现:HTK组可有效升高缺血再灌注心肌AMPK磷酸化,并且melatonin可以进一步上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AMPK磷酸化。用AMPKα2 KO小鼠进行平行实验发现,HTK组和HTK+melatonin组均不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和减少心肌损伤,心肌保护作用消失。结论本研究明确显示melatonin可增强HTK液对离体停跳复灌心脏的保护作用,减轻线粒体损伤并改善能量代谢,改善收缩舒张功能,抑制心肌损伤,减小梗死面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提示新的线索:HTK液并不能缓解缺血再灌注心肌的ER stress,但是添加melatonin后可有效抑制ER stress;melatonin可强化对心肌羰基应激的防护作用;melatonin增强HTK心肌保护作用与心肌AMPK密切相关。上述发现为melatonin强化HTK心肌保护作用提供了可能的机制解释,将为发展围手术期离体心脏保护策略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目前课题组正在通过对各处理组心肌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在后续实验中深入探讨melatonin处理对停搏离体心脏再灌注后所发挥的心肌保护作用的内在分子网络机制。

魏嘉[3](2018)在《猪心脏移植供心冷保存的研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心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心脏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和供心冷保存时限较短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心脏移植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心脏移植过程中,供心必然经历缺血缺氧-再灌注重新获氧这一过程,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IRI是供心术后急、慢性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致使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通常使用冷保存液灌注和保存离体供心,然而,在此低温条件下的心肌代谢并未停止,有害代谢产物的积聚最终会在再灌注阶段引起供心损伤。目前该法的心肌有效保存时限仅有46 h,进一步加剧了待移植患者与供心不足的矛盾。由此可见,研制可减轻IRI和延长供心冷保存时限的冷保存液,是心脏移植的重要技术关键和研究热点。IRI诱导多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并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坏死最终引起器官损伤,业已证明:细胞凋亡、补体激活和炎症皆为参与IRI的经典关键通路。研究发现将针对上述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化学合成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加入器官保存液,可有效抑制IRI所致的器官损伤,然而,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小动物模型,很难客观模拟人类疾患过程。猪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与人类极为相似,是学术界公认的最适合模拟人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模型动物。有鉴于此,我们以小型猪为实验动物,根据RNA干扰理论,研制可减轻IRI和延长有效保存时限的含siRNA心肌保存液。在siRNA体内给药中,转染效率一直是个技术难点。小动物实验证明,大剂量裸siRNA分子加入保存液可有效减少IRI,但大剂量siRNA给药策略不适用于大动物或人医临床。而转染试剂(Transfection reagent,TR)广泛应用于siRNA的体内和体外转染中,可减少siRNA使用剂量,较适合临床给药。为此,我们选取IRI相关的4个基因:Complement component 3(C3)(补体激活)、Nuclear Factor kappa B-p65(p65)(炎症)、Caspase 8和Caspase 3(细胞凋亡),设计并合成siRNA,用猪肾细胞(PK15)和猪睾丸细胞(ST)筛选出抑制效率最强的4对siRNA。再将不同剂量化学修饰的siRNA-TR混合物或单纯siRNA加入常规心脏保存液Celsior液中,灌注并冷保存离体猪心。研究发现含低剂量siRNA-TR的保存液(4 OD siRNA-TR)在抑制4个目的基因表达和减少细胞凋亡作用上均优于只含有高剂量单纯siRNA的保存液(16 OD siRNA)。为减少和降低供心离体冷保存和再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我们研究发现含siRNA-TR的保存液可减少冷保存供心的凋亡细胞,但其对再灌注复跳心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设计和构建了大动物供心保存评价体系,在国内率先建立大动物离体心灌流系统,通过灌注温血灌流液可使各类大动物供心在离体情况下跳动,再与心脏原位移植模型结合,构成供心体内外各项主要生物学参数综合评价平台。保存后供心在连接于离体心灌流系统或原位移植到受体时,经监测复跳过程中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肌生存率、组织结构改变、心肌坏死、氧化应激、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生物学参数,可全面客观评判不同保存方式保存后的供心质量,为大动物心功能监测和人医心血管疾病临床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平台。为检验含siRNA-TR的保存液对再灌注猪心的保护效果,使用500 ml含2、4、6 OD siRNA(siRNA组)或4 OD scramble siRNA(阴性对照组,Ctrl)与TR混合物的Celsior液,以及500 ml单纯Celsior液(常规保存组,CEL),灌注并冷保存离体猪心12 h后再将供心连接于体外灌流系统,温血灌注供心以左心做功模式跳动3 h。结果发现:siRNA组供心做功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好于对照组CEL和Ctrl;做功结束后,其组织细胞凋亡水平低;组织结构改变轻微;血浆中的心肌酶学标志物和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低;心肌组织中促炎因子和4个靶蛋白表达下调;组织中TLR-7及其配体MyD88水平未见升高。3个siRNA组之间相比,4 OD组综合效果最好,与冷保存未复跳猪心试验结果一致。从而提示siRNA保存液具有保护心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心肌正常组织结构、减轻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控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且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基于离体心试验结果,为证实4 OD-TR的siRNA保存液在原位移植中同样具有较好心肌保护效力,我们将6只成年雄性小型猪供心分为2组,常规保存组供心冷保存6 h,而灌注siRNA-TR保存液的供心冷保存时间延长到12 h。冷保存结束后全部原位移植到受体胸腔并开放主动脉使其复跳做功3 h,期间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所有供心冷停跳后、检测与离体心复跳心相同的指标。结果发现,与常规冷保存6 h的供心相比,延长保存时间到12 h的供心在凋亡水平、组织结构变化、心肌坏死、炎症反应和先天免疫激活等方面都有所减轻,心功能参数良好。在延长一倍时间的基础上,仍具有比常规临床保存供心更好的质量参数。本研究证明:通过含抑制炎症和凋亡途径的siRNA心肌保存液冷保存猪供心,能有效提高供心质量和延长保存时限,为深入研发临床新型供心保存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开发价值。

邹丽华[4](2017)在《体外循环期间心肌代谢变化及乙醛脱氢酶2活化的心肌保护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代谢组学的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肌代谢特点研究研究目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缺血再灌注期间临床干预以及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使心肌代谢发生复杂变化,然而缺乏系统性全面分析,本研究旨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全面探索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肌代谢变化特点。研究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6)、缺血组(I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同时需12只新西兰白兔作为I组及IR组供血兔。体外循环经右腋动脉、右房插管进行动脉灌注和静脉引流,左腋动脉置管入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根部荷包缝合插管进行停搏液的灌注。正常对照组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插管后直接取左室心肌组织,缺血组主动脉阻断120min后取左室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组主动脉阻断120min,心肌恢复灌注120min后取左室心肌组织。心肌代谢特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OPLS-DA法),作得分图、载荷图、热力图(heatmap)分析,结合OPLS-DA分析的VIP值与t检验的p<0.05共同鉴定差异物质。研究结果I组与C组相比,代谢特点可被区分但差异不明显(Q2Y=0.357),确定13个代谢物在I组与C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VIP差异物>1,P差异物<0.05),两组间差异代谢物质主要与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相关。KEGG分析发现,代谢通路主要涉及鸟氨酸循环及嘧啶代谢的抑制。IR组代谢特点与I组明显不同(OPLS-DA分析模型Q2Y=0.714),得分图可完全分开,对图形区分产生贡献的物质组成载荷图,最终可确定82个代谢物在LR组与I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VIP差异物>1,p差异物<0.05),两组间差异代谢物质主要与能量、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的代谢相关,涉及少量糖代谢产物,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发现代谢通路主要涉及脂肪酸、氨基酸、糖酵解产物的生成增加,鸟氨酸循环的激活,此外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氨基酸、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代谢产物增加,而抗氧化代谢产物减少。结 论本研究全面分析了缺血期间与再灌注期间心肌组织的代谢特点,确定了多条代谢通路的变化。研究发现体外循环心肌缺血期间,仅涉及到部分脂肪酸代谢、鸟氨酸循环、嘧啶代谢产物的差异变化。再灌注早期心肌恢复血供,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代谢明显上调,但同时参与氧化应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也明显增加,抗氧化剂谷氨酰胺生成减少,通过本研究推断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心肌代谢中参与氧化应激代谢物质上调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的复杂机制及心肌保护的改进策略。ALDH2活化在兔体外循环模型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产物醛类的堆积与心肌功能的损伤密切相关,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可有效清除毒性醛类物质,但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受低温、醛类物质反向抑制、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ALDH2活性受抑制,而ALDH2的活化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具有保护效应及具体机制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基于兔CPB心脏停跳模型,应用Alda-1特异性激活ALDH2,探讨其对体外循环期间心肌保护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健康新西兰白兔,15-20周龄,体重2-3.5kg。第一阶段:实验兔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组,n=7)、体外循环停跳组(CA组,n=7)、体外循环停跳+Alda-1组(CAA组,n=7);第二阶段:实验兔随机分为体外循环停跳组(CA组,n=7)、体外循环停跳+渥曼青霉素组(CAW组,n=7),体外循环停跳+Alda-1组(CAA组,n=7),体外循环停跳+Alda-1组+渥曼青霉素组(CAAW组,n=7)。另随机分配3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供血兔。所有新西兰白兔采用右腋动脉插管及右房插管建立CPB模型,降温至直肠温30℃,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心脏停搏液,主动脉阻断2h后开放,复温至直肠温35℃以上生命体征平稳后停机,恢复心肌灌注2h取左室心肌组织。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直肠温、血气变化。停机后取左室心肌标本,心肌组织匀浆测ALDH2含量活性,以及4-羟基壬烯醛(4-HNE)、丙二醛(MDA)、蛋白羰基、氧化型与还原型谷光甘肽(GSH/GSSG)含量、AKT磷酸化水平、自噬指标LC3II/I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和线粒体损伤情况,检测CPB前、升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120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min、停机后血气及CK-MB变化趋式。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期间4-HNE、MDA堆积,与C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4-HNE:PCA vsC<0.001;MDA:PCAvs.C=0.001)。ALDH2含量在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应用Alda-1后,CAA组与CA组相比ALDH2活性明显增加(PCAAvs.CA<0.001),心肌4-HNE、MDA 的堆积明显减轻(4-HNE:PCAAvs.CA=0.013;MDA:PCaAvs.CA<0.001)。应用 Alda-1后心肌蛋白羰基水平、血清CK-MB明显减低,GSH/GSSH增加,CAA组与CA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停机后CAA组dp/dtmax较CA组明显升高(p=0.040),但LVEDP、LVESP、dp/dtmin在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此外研究发现自噬标记物LC3M在CAA组较CA组明显降低,但TUNEL凋亡阳性细胞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阶段结果表明,PI3K-AKT通路抑制剂渥曼青霉素的应用可明显抑制再灌注期间心肌AKT磷酸化与微管相关蛋白(LC3)表达,CAW组与CA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AA组与CA组、CAAW组比较发现,4-HNE、AKT磷酸化水平均增加,自噬标记物LC3Ⅱ/Ⅰ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体外循环期间ALDH2活化可加强毒性醛类清除,增强心肌的抗氧化损伤能力,减轻心肌的氧化应激水平,心肌收缩功能得以改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再灌注期间自噬程度明显减轻,但TUNEL检测凋亡阳性细胞无明显差异。2.再灌注期间,ALDH2可能通过AKT活化负向调节自噬水平,进而改善再灌注期间心肌损伤,但具体调节分子机制及下游通路仍待进一步探索;3.本研究在体外循环模型中证实,ALDH2活化具有明确心肌保护效果,但可能涉及到多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将来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张冯迪[5](2017)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面积与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且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目前医治该疾病的措施首选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使闭塞血管再通。“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是指心肌缺血重新恢复血流使血管再通后,心外膜冠状动脉存在心肌组织低灌注状态的概念,现在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无复流的本质是因为心肌的微循环灌注障碍。NR是常见的紧急并发症之一,可以发生在AMI再灌注治疗时和PCI术中。肢体缺血同处理操作简单、便于实施已被广泛研究,且被认为是目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强有力的治疗措施之一,已证实其能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后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前期课题组经过代谢组学检测得出乳酸、尿酸、尿素氮、1,6二磷酸果糖是心肌无复流及远隔缺血同处理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有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本课题通过研究心肌梗死后无复流面积与代谢指标乳酸、尿酸、尿素氮、1,6二磷酸果糖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筛查生化指标与无复流面积的相关性。从而通过代谢物浓度间接判断心肌无复流面积,提供廉价且无创的辅助检查方法,为无复流的诊断提供新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无复流动物模型。采用健康雄性大鼠,再灌注时间固定为2h,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1)假手术组(Sham),(2)缺血15min(I 15min)组,(3)缺血30min组(I 30min),(4)缺血45min组(I 45min),(5)缺血60min(I 60min),(6)缺血90min组(I 90min),(7)肢体缺血同处理组(Ischemia preconditioning,PerC)。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IR)行LAD结扎一定时间后松开结扎线使血管再通;假手术组仅穿线,但不行结扎;PerC组缺血45min再灌2h,并在缺血再灌注的基础上,在缺血快结束时再灌注前对大鼠后肢行5个循环的缺血30s、再灌30s处理。再灌结束末予硫磺素S、Evens蓝及TTC染色得出大鼠心肌无复流面积、危险面积和梗死面积,取心脏、肾脏组织HE染色察看组织损伤状况,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乳酸、尿酸、尿素氮、1,6二磷酸果糖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1)除外I 15min组,其余IR组均呈现显着的心肌无复流现象,且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无复流区域面积和心肌梗死区域面积扩大、扩展。出现无复流现象区域与血流恢复灌注区界线分明、清晰;危险面积大致一致;梗死区域与非梗死区域界限明确。(2)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乳酸、尿酸、尿素氮、1,6二磷酸果糖水平随缺血时间延长升高,可能与心肌无复流面积有一定的正相关性。(3)固定缺血时间为45min,再灌时间为2h,PerC组大鼠无复流区域面积、梗死区域面积及血清乳酸、尿酸、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未进行PerC处理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1,6二磷酸果糖水平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无复流面积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大,且血清乳酸、尿酸、尿素氮、1,6二磷酸果糖浓度与心肌无复流面积的变化正相关。

夏涛[6](2013)在《乌司他丁联合1,6二磷酸果糖对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于和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效果及其合适剂量,为药物心肌保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选择100例(NYHAⅡ1~Ⅲ级)患先天性或心肌瓣膜病的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实验1组:将UTI(50万U)加入预充液中;实验2组:将UTI(100万U)加入预充液中;实验3组:将UTI(50万U)加入预充液中+FDP,(10g)于主动脉开放后快速静脉滴注(2min);实验4组:将UTI(100万U)加入预充液中+FDP(10g)于主动脉开放后快速静脉滴注(2min);对照组(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给药方法同上。五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T1:麻醉后切皮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停体外循环4小时;T4:停体外循环12小时;T5:停体外循环24小时)经中心静脉采血检测LDHI、CK-MB、cTnl、TNF-a、IL,-6、IL-8、IL-10浓度的变化。临床观察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平均除颤次数、心电图S-T段改变、正性肌力药用量等项目。结果:五组病人T1时点血浆检测化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血浆CK-MB浓度在T2-T5时点于实验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但实验4组与C组比较有差异(P<0.05);与T1时点比较均显着升高(P<0.01),T4达峰值,T5有所回降,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与T1时点比较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浆LDHI浓度在T2-T5时点于实验1-3组及C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T5时点实验4组与其他组比较有差异(P<0.05);在实验1-3及C组T2-T5时点均明显升高,与T1时点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C组升幅最大,T5达峰值;血浆LDH1浓度在实验4组于T2达峰值,到T5时点基本降至正常,与T2、T3、T4时点比较有差异(P<0.05)。血浆eTnI浓度水平在T2-T5时点持续升高,与T1比较差异明显(p<0.05),C组的增幅最大,实验4组最小;血浆cTnI浓度在实验4组(T2-T5时点)与C组.比较有差异(p<0.05)。与C组比较实验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术中S-T段改变轻微、性肌力药用量少。五组血浆TNF-a,IL-6,IL-8,IL-10浓度水平在T1时点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峰值与T1比较有差异(P <0.05),T4时点逐渐恢复,T5时点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实验4组在T3时点与C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余各治疗组间在同一时点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TNF-a,IL-6,IL-8浓度C组升高幅度最大,实验4组升幅最小:IL-10浓度C组升高幅度最小,实验4组升幅最大。结论:乌司他丁和1,6-二磷酸果糖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且其心肌保护作用随剂量的的增大而呈正相关。

吴蓓[7](2013)在《非去极化心脏停跳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St. Thomas液(ST液)、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液(HTK液)和非去极化停跳液(Non-depolarizing cardioplegia, NDP液)对短时间(1小时)常温(24~26℃)和长时间(8小时)低温(4℃)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离体心脏的心肌保护效果;2.观察ST液、HTK液和NDP液对I-R乳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快钠通道电流(Fast sodium current, INa)、L型钙通道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ICa-L)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特性的影响;3.观察ST液、HTK液和NDP液对乳鼠心肌细胞和线粒体钙离子代谢以及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4.比较ST液、HTK液和NDP液对I-R心肌的保护效果及其电生理机制的异同。方法:1.SD大鼠64只,取其心脏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用37℃氧饱和后的含钙KH缓冲液平衡15main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1)短时间常温心脏保存实验分组处理:对照组(Control, Con)、ST组、HTK组和NDP组分别在平衡后以室温(24-26℃)的无钙KH液、ST液、HTK液和NDP液灌注5min,在室温下相应的液体中保存1hr,再以37℃氧饱和的含钙KH液复灌lhr;(2)长时间低温心脏保存实验分组处理:Con组、ST组、HTK组和NDP组分别在平衡后以低温(4℃)的无钙KH液、ST液、HTK液和NDP液灌停5min,在4℃的相应液体中保存8hr后,分别以室温下的相应液体复温5main,再以37℃氧饱和的含钙KH液复灌1hr。比较各组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冠脉流出液中心脏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含量水平、心肌梗死面积、组织ATP和乳酸含量、心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2.原代培养出生1~2天的SD乳鼠心肌细胞。培养36hr后,分为5组。各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1)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Con):不经缺血再灌注处理的正常心肌细胞;(2)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I/R):缺血缺氧处理3hr,再灌注lhr;(3)ST组:缺血缺氧处理3hr,再灌注lhr,期间加入ST液干预;(4)HTK组:缺血缺氧处理3hr,再灌注lhr,期间加入HTK液干预;(5)NDP组:缺血缺氧处理3hr,再灌注lhr,期间加入NDP液干预。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比较各组心肌细胞AP、INa、ICa-L和Ito通道的特性。3.原代培养出生1-2天的SD乳鼠心肌细胞。培养5天后,用荧光探针进行孵育,分为4组。各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正常对照组(Con):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持续观察35min; ST组、HTK组和NDP组观察5min后,分别加入ST液、HTK液和NDP液,再连续观察30min。结果:1.短时间常温心脏保存环境下:HTK组和NDP组I-R后心脏心功能的恢复水平优于ST组(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DP组冠脉流量高于ST组和HTK组(P<0.05);HTK组心梗面积、冠脉流出液中cTnI水平较ST组和NDP组降低(P<0.05);各组心肌组织ATP和乳酸含量,心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无显着差异。2.长时间低温心脏保存环境下:ST组心脏保存后心功能得不到有效恢复;NDP组再灌注后心功能和冠脉流量可恢复至平衡期的90%以上,显着高于Con组和HTK组(P<0.05);HTK组和NDP组流出液中cTnI水平低于其他组(P<0.05);NDP组心梗面积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心肌组织ATP含量高于其他组(P<0.05),心脏超微结构损伤程度最轻;各组组织乳酸含量、光镜下形态结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1)AP:I/R组动作电位幅度(Action Potential Amplifide, APA)和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较Con组显着降低,心肌细胞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MP)去极化,NDP液干预后RMP. APA和APD可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较ST组和HTK组增大(P<0.05);(2) INa:I/R组峰值电流密度较Con组显着降低,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与I/R组、ST组和HTK组相比,NDP组INa峰值电流密度明显提升(P<0.05),失活曲线右移;(3)ICa-L:I/R组峰值电流密度较Con组显着降低,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与I/R组、ST组和HTK组相比,NDP组峰值电流密度显着增高(P<0.05),失活曲线右移;(4)Ito:I/R组峰值电流密度较Con组显着降低,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与I/R组、ST组和HTK组相比,NDP组峰值电流密度显着增高(P<0.05),失活曲线左移。4.心肌细胞和线粒体钙代谢和膜电位的变化。加入停跳液后:(1)细胞内钙:NDP组停跳效果好,荧光强度基线水平较ST组和HTK组降低;(2)细胞膜电位:NDP组膜电位持续维持在超极化水平,ST组和HTK组膜电位持续维持在去极化水平,ST组去极化程度高于HTK组;(3)线粒体钙:ST组钙荧光强度基线水平较Con组和HTK组升高,NDP组较之降低;(4)线粒体膜电位:ST组膜电位去极化水平逐渐升高,NDP组和Con组膜电位具有超极化趋势。结论:1.对于短时间常温保存心脏而言,NDP液对冠脉血管舒张作用的保护优于ST液和HTK液;HTK液和NDP液促进I-R后心功能恢复的作用优于ST液;HTK液和NDP液心肌保护效果无明显差异。因此,NDP液在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心肌保护中的应用优势有待进一步探讨。2.对于长时间低温保存心脏而言,ST液保存后心脏功能完全得不到恢复;NDP液保存后心脏功能基本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与HTK液相比存在明显优势;NDP液的心肌保护效果最佳。从本研究结果来看,NDP液是一种较HTK液更为理想的体外心脏保存液。3.停跳液的干预可不同程度的缓解MIRI引起的心肌细胞AP、INa、ICa-L和Ito通道特性的改变。NDP液对AP和各离子通道的恢复作用优于ST液和HTK液。4.NDP液可有效诱导心脏停跳并使心肌细胞内和线粒体内的钙离子浓度持续维持在低水平。这有利于再灌注期间细胞内外钙离子梯度的维持,加快再灌注心脏功能的恢复,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发心肌细胞损伤的风险;提高了线粒体对细胞质内钙离子的清除能力,增强心肌细胞抵御MIRI的作用。5.NDP液可使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维持于超极化水平,亦可使得线粒体膜电位轻度超极化。这可以阻止细胞膜-钙离子-氧化应激-心肌损伤和炎性反应损伤的发生,减轻MIRI;同时有助于心肌细胞钙稳态和抗氧化损伤能力的维持。

顾灿[8](2012)在《辅酶复合物对冷血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已有研究证明,辅酶复合物在先心病矫治和冠脉搭桥手术中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但将其加入停搏液中的给药方法尚未见有报道。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在成人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体外循环(CPB)中应用辅酶复合物(鑫贝科)联合冷血心脏停搏液与单纯应用冷血停搏液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择期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4263岁,体重5988kg。术前无精神神经病史,无感染性疾病,无未经控制的高血压(BP≥160/100mmHg),未进行过任何心脏手术,无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系统疾病及其他合并症,体重指数、肝肾功能正常。试验组于冷血心脏停搏液中加入鑫贝科10支(每支含辅酶A100单位,辅酶Ⅰ0.1mg),对照组单纯用相同的冷血停搏液灌注。所有病人术前30min肌注东莨菪碱0.3mg,吗啡0.10.2mg.kg-1。病人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右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并行左桡动脉行有创血压监测。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1、依托咪酯0.20.3mg.kg-1、维库溴铵0.10.2mg.kg-1、芬太尼1020μg.kg-1。510min后气管内插管,并行机械通气。随后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咪达唑仑维持麻醉。肝素化后常规建立CPB。阻断主动脉后,两组于其根部灌注不同的冷血心脏停搏液,首次灌注量为1520ml.kg-1,以后每30min灌注一次,其它处理两组均相同。术中同步监测HR、SBP、DBP、MAP、SPO2、Bis、鼻咽温和直肠温,并定时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红细胞压积(HCT)、动脉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分别在CPB转流前5min(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开放主动脉5min(T3)、开放主动脉60min(T4)及术后24h(T5)5个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3ml,置于肝素化的玻璃试管中。所有血液标本于室温静置10min后,离心10min(3000r.min-1),精密吸取上层血浆1ml注入无菌硅化塑料管,密封置于-80℃冰箱中冻存待测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血浆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并分别记录观察心脏停跳效果、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停机后3h内平均多巴胺用量、术后辅助机械通气时间和CCU停留时间。结果:①MDA:组内比较发现,两组均在主动脉开放5min(T3)后迅速上升,至开放主动脉60min(T4)达高峰,明显高于CPB前所测的基础值(P<0.01),而术后24h(T5)测量值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未恢复到CPB前的水平(P<0.05);组间比较发现,开放主动脉5min(T3)、开放主动脉60min(T4)及术后24h(T5)各时点,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明显升高。②CK-MB和cTnI:两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组内比较,两组在主动脉阻断30min(T2)后迅速上升,并随时间推移继续上升,开放主动脉60min(T4)时CK-MB达峰值,术后24h(T5)时cTnI达峰值,明显高于CPB前的基础值(P<0.01);组间比较发现,CK-MB在开放主动脉60min(T4)及术后24h(T5)各时点,cTnI在主动脉开放5min(T3)、开放主动脉60min(T4)及术后24h(T5)各时点,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③停机后3h内多巴胺用量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灌注停跳液后迅速停跳,停跳效果好;在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术后辅助机械通气时间和CCU停留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冷血心脏停搏液加入辅酶复合物,能够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抗脂质过氧化,减轻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可以增强冷血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夏涛,常青,刘鑫,王梅[9](2012)在《乌司他丁联合1,6二磷酸果糖对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和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效果及其合适剂量,为药物心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0例(NYHA II~III级)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脏瓣膜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1组(U1+F1)、实验2组(U2+F2)和对照组(C),每组20例。实验1组(U1+F1)将乌司他丁(50万U)加入预充液中+1,6二磷酸果糖(5g)于主动脉开放后快速静脉滴注(2min);实验2组(U2+F2):将乌司他丁(100万U)加入预充液中+1,6二磷酸果糖(10g)于主动脉开放后快速静脉滴注(2 min);对照组(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给药方法同上。三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T1一麻醉后切皮前;T2一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一停体外循环4小时;T4一停体外循环12小时;T5一停体外循环24小时。)经中心静脉采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I)。临床观察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平均除颤次数、心电图S-T段改变、正性肌力药用量等项目。结果三组病人Tl时点血浆LDHl和CK-MB、cTnI的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主动脉开放后的4个时点(T2、T3、T4、T5)的血浆LDHI、CK-MB、cTnI浓度与T1时点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实验1组(U1+F1),2组(U2+F2)cTnI、CK-MB于T2(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U1+F1组血浆cTnI、CK-MB浓度在T5时点显着低于c组(P<0.01);U2+F2组在T4点血浆cTnI、CK-MB浓度即显着低于c组(P<0.01),在T5时点已回落到基本正常范围。C组血浆LDHl浓度在CPB后各时点均升高,于T5时点仍呈继续升高趋势;U1+F1组血浆LDHl浓度在主动脉开放后亦升高,但升高幅度低于C组(P>0.05),基本处于维持状态;U2+F2组于T2时血浆LDHI浓度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于T5时点显着降低(P<0.01),其浓度已接近正常范围。与对照组(C组)比较实验1组(U1+F1),2组(U2+F2)心脏自动复跳率高、术中S-T段改变轻微、正性肌力药用量少。结论乌司他丁和1,6-二磷酸果糖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且其心肌保护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呈正相关。

陈建明[10](2006)在《含二氮嗪与1,6-二磷酸果糖心麻痹液对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脏移植作为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接受,而高质量的心脏保存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远期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单纯低温浸泡方法安全保存心脏的时限一般在4-6 h,因此心脏保存液及保存方法仍需不断改进。心脏保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减少保存期间的能量消耗,增加能量供应,维持心肌能量储备;二是减轻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发现,线粒体ATP敏感的K+通道(mitKATP)既是心肌保护的始动因素又是其效应器,MitKATP开放剂二氮嗪(DZ)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1,6-二磷酸果糖(FDP)是细胞在糖酵解途径中产生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可为缺氧的组织细胞提供能量来源,减轻缺氧对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有助于低温保存后心脏功能的恢复。目前移植器官的保存方法主要有单纯低温浸泡和持续微量灌注二种,实验证明,持续微量灌注较单纯低温浸泡能更有效地延长离体器官的保存时间。由此,我们推论附加DZ与FDP心麻痹液可能具有较好的心脏保存效果,若同时结合微量灌注方法,有可能更有效的延长心脏的保存时限。目的:观察含DZ与FDP心麻痹液对冷保存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心肌细胞凋亡、冠脉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同时观察微量灌注在心脏保存中的作用,探讨心脏保存方法的改进。方法:本研究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和大鼠离体左心做功模型,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STH组(St.Thomas II号液);D组(St.Thomas II号液+DZ100μmol/L);F组(St.Thomas II号液+FDP 10mmol/L);DF1组(St.Thomas II号液+DZ 25μmol/L + FDP 2.5 mmol/L);DF2组(St.Thomas II号液+DZ 50μmol/L + FDP 5 mmol/ L) ; DF3组(St.Thomas II号液+ DZ100μmol/L+ FDP 10mmol/L)。在4℃条件下保存离体心脏6h,记录保存前及保存后复灌30分钟的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压力变化率最大值(±dp/dtmax)、冠脉流出量(CF)等指标的变化;并测定保存前及复灌30min时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磷酸肌酸激酶(CK)的含量。第二部分:实验一,SD大鼠42只,随

二、1.6-二磷酸果糖停跳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二磷酸果糖停跳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轮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手术器械及物资
    1.3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及离体缺血再灌注模型构建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心率及心律失常的表现
    2.2 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2.3 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2.4 冠脉流量比较
    2.5 左心室压力参数比较
    2.6 心肌组织含水量测定
    2.7 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切片和 Heidenhain 染色
    2.8 大鼠心肌组织代谢组学样本分析
3 讨论
    3.1 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
    3.2 关于是否采用体外循环
    3.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术后表现
    3.4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
    3.5 关于代谢组学特征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再灌注损伤
    参考文献
志谢
个人简历

(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基础的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和褪黑素的心肌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甲双胍(METFORMIN)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AMPKA1/2 亚基协同调控心肌自噬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自噬功能障碍
        3.2 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期 TFEB 核转位
        3.3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 AMPKα1 信号减退
        3.4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 AMPKα2 信号受抑
        3.5 Metformin 可同时激活 AMPKα1 和 AMPKα2 信号通路并恢复自噬流
        3.6 AMPKα2 敲除部分抑制 Metformin 的心肌保护作用
        3.7 Metformin 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附图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褪黑素(MELATONIN)强化HTK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HTK 液缓解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3.2 Melatonin 强化 HTK 的心肌保护作用
        3.3 Melatonin 增强 HTK 组心肌能量代谢
        3.4 HTK 液添加 Melatonin 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
        3.5 Melatonin 强化 HTK 的心肌保护作用抑制羰基应激
        3.6 AMPK 介导 Melatonin 强化 HTK 的心肌保护作用
        附图
    4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猪心脏移植供心冷保存的研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
    1.2 供心保存方法
        1.2.1 单纯低温保存
        1.2.2 连续灌注保存
        1.2.3 间断灌注保存
        1.2.4 高压混合气体干燥保存
    1.3 RNA干扰与器官IRI
        1.3.1 RNAi的机理
        1.3.2 介导基因沉默效应的其他手段
        1.3.3 介导RNAi的方法
        1.3.4 RNAi疗法面临的挑战
        1.3.5 RNAi在不同器官抗IRI的应用
        1.3.6 siRNA疗法在IRI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中的难点
    1.4 哺乳动物心脏模型
        1.4.1 离体心脏模型
        1.4.2 心脏移植模型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靶基因SIRNA序列的设计及效果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软件
        2.2.4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2.2.5 溶液配制
        2.2.6 细胞培养
        2.2.7 细胞转染
        2.2.8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2.2.9 Real Time qPCR
        2.2.10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Real Time qPCR结果
        2.3.2 siRNA序列筛选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RNA心肌保存液的研制及其对冷保存猪心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耗材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软件
        3.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3.2.5 溶液配制
        3.2.6 动物麻醉及手术
        3.2.7 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3.2.8 Western Blot
        3.2.9 石蜡切片制作
        3.2.10 TUNEL
        3.2.11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含TR的 siRNA保存液对冷保存供心靶基因的抑制效率
        3.3.2 含TR的 siRNA保存液对冷保存供心细胞凋亡的作用
        3.3.3 含TR保存液中siRNA最佳剂量的探索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动物供心保存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耗材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软件
        4.2.4 评价平台—大动物离体心灌流系统
        4.2.5 评价平台—心脏原位移植模型
        4.2.6 评价指标—左心室血流动力学
        4.2.7 评价指标—心肌生存率
        4.2.8 评价指标—心肌组织结构改变
        4.2.9 评价指标—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
        4.2.10 评价指标—先天免疫激活和炎症水平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评价平台—大动物离体心灌流系统
        4.3.2 评价平台—心脏原位移植模型
        4.3.3 评价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RNA心肌保存液对离体复跳猪心的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耗材
        5.2.2 主要仪器
        5.2.3 主要软件
        5.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5.2.5 溶液配制
        5.2.6 动物麻醉及供心获取
        5.2.7 离体供心的再灌注复跳
        5.2.8 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5.2.9 蛋白提取
        5.2.10 Western Blot
        5.2.11 石蜡切片制作
        5.2.12 TUNEL
        5.2.13 HE染色
        5.2.14 血流动力学监测
        5.2.15 统计学方法
    5.3 结果
        5.3.1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5.3.2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组织生存率的作用
        5.3.3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心肌组织结构改变的影响
        5.3.4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生化指标的影响
        5.3.5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先天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5.3.6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靶基因的抑制效果
    5.4 讨论
        5.4.1 siRNA保存液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5.4.2 siRNA保存液抗凋亡效果显着
        5.4.3 siRNA保存液减轻了心肌结构改变
        5.4.4 siRNA保存液减少了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
        5.4.5 siRNA保存液的安全性和抗炎作用
        5.4.6 离体灌流猪工作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RNA心肌保存液对原位移植猪心的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耗材
        6.2.2 主要仪器
        6.2.3 主要软件
        6.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6.2.5 溶液配制
        6.2.6 动物麻醉及供心获取
        6.2.7 原位心脏移植
        6.2.8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样品采集
        6.2.9 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生化指标检测
        6.2.10 蛋白提取
        6.2.11 Western Blot
        6.2.12 石蜡切片制作及HE染色
        6.2.13 TUNEL
        6.2.14 统计学方法
    6.3 结果
        6.3.1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6.3.2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组织生存率的作用
        6.3.3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心肌组织结构改变的作用
        6.3.4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生化指标的影响
        6.3.5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先天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6.3.6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靶基因的抑制效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体外循环期间心肌代谢变化及乙醛脱氢酶2活化的心肌保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总体思路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Part Ⅰ Abstract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Part Ⅱ Abstract
综述一 摘要
Review Ⅰ Abstract
综述二 摘要
Review Ⅱ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肌代谢特点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二部分 ALDH2活化在兔体外循环模型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肌代谢特点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乙醛脱氢酶2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5)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面积与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动物模型制备
        2.2.3 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的分析与计算
        2.2.4 心脏、肾脏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2.2.5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2.6 血清乳酸、尿酸、尿素氮、1,6 二磷酸果糖水平检测
        2.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心电图结果
    3.2 各组ST段回落指数的比较
    3.3 心脏组织染色结果
    3.4 心脏、肾脏组织HE染色结果
    3.5 大鼠血清中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
    3.6 大鼠血清中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
    3.7 大鼠血清中尿素氮水平的动态变化
    3.8 大鼠血清中 1,6 二磷酸果糖水平的动态变化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6)乌司他丁联合1,6二磷酸果糖对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材料方法
    (一)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2 麻醉机器与体外循环设备
        1.3 实验研究药品
        1.4 主要检测指标与方法
        1.5 一般检测指标
        1.6 血样本的采集
    (二) 材料与设备
    (三)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 麻醉方法
        3.2 术中生命体征及其他指标监测
        3.3 实验过程中有体外循环管理
        3.4 实验研究药品的给药途径
        3.5 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3.6 实验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实验一般资料结果比较
    2.2 心肌酶(CK-MB、LDHI)活性变化比较
    2.3 心肌标志物(cTnl)的浓度水平比较
    2.4 血浆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比较
    2.5 临床观察指标的结果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3.2 体外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机制
    3.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全身炎性反应的保护因素
    3.4 心肌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处理
    3.5 乌司他丁的心肌保护机制及其抑制炎性反应作用
    3.6 1,6二磷酸果糖的心肌保护机制及其对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3.7 两者联合用药的心肌保护机制及抑制炎性反应作用
    3.8 缺点和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非去极化心脏停跳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非去极化心脏停跳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和心肌损伤的影晌
    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去极化心脏停跳液对缺血再灌注乳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作者简介
致谢

(8)辅酶复合物对冷血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含二氮嗪与1,6-二磷酸果糖心麻痹液对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含二氮嗪与1,6-二磷酸果糖心麻痹液对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DZ 与 FDP 伍用在心脏保存中量效关系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DZ 与 FDP 伍用在心脏保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实验一 含DZ 与FDP 心麻痹液对冷保存大鼠心脏能量代谢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含 DZ 与FDP 心麻痹液抑制冷保存大鼠心脏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含DZ 与FDP 心麻痹液对冷保存心脏冠脉内皮细胞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微量灌注含 DZ 与FDP 心麻痹液延长大鼠心脏保存时间的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心脏保存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心脏保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四、1.6-二磷酸果糖停跳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轮廓研究[D]. 郑伟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基础的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和褪黑素的心肌保护机制[D]. 王一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3]猪心脏移植供心冷保存的研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D]. 魏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体外循环期间心肌代谢变化及乙醛脱氢酶2活化的心肌保护实验研究[D]. 邹丽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5]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面积与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冯迪. 南华大学, 2017(04)
  • [6]乌司他丁联合1,6二磷酸果糖对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研究[D]. 夏涛. 青岛大学, 2013(S1)
  • [7]非去极化心脏停跳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D]. 吴蓓.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8]辅酶复合物对冷血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D]. 顾灿.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9]乌司他丁联合1,6二磷酸果糖对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研究[J]. 夏涛,常青,刘鑫,王梅.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01)
  • [10]含二氮嗪与1,6-二磷酸果糖心麻痹液对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D]. 陈建明.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1.6-二磷酸果糖心脏停搏液心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