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运营商的 3GUMTS 网络架构提案

面向新运营商的 3GUMTS 网络架构提案

一、新运营商3GUMTS网络架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许传鹏[1](2017)在《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的多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和走出战略推进,依靠国内通信技术的积累、发展,以及较低的人力成本、较高的人力资源素质,大量国内通信制造企业走出国门。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总部位于深圳的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的有力执行者,已经占据了全球通信市场超过46%的份额,获取到了大量的国际通信工程项目。国际通信工程项目与国内项目相比,具有规模庞大、涉及领域多、建设周期长、流程规范、要求严苛等普遍特点。它们还受地缘、环境及国际政治和经济,以及海外各国文化、工作方式及法律的诸多差异甚至与分歧的影响。这造成项目进度拖延、费用超预算、违约赔偿、服务质量下降等系列问题,甚至导致个别项目最终失败。这些失败和教训让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意识到传统经验式和机械照搬PMI管理模式对国际通信工程进行管理已无法控制项目完全按照预期推进。必须探索出适合海外工程特有的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解决频发的范围变更问题。基于这个背景,参考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理论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这两家国内通信龙头企业在海外已经完成的一个主案例和七个辅助案例的分析,对他们在国际通信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与范围变更控制相关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揭示案例数据的中范围变更最容易发生阶段、环境、方式、影响及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交钥匙类项目最复杂,发生项目范围变更的可能性最大”、“室外项目比室内项目发生项目范围变更的可能性大”、“无线项目比有线项目发生项目范围变更的可能性大”、“首次进入的国家或者运营商的项目发生范围变更的可能性大”、“项目管理成熟度越高,对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的越好”、“项目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发生范围变更的可能性不同,启动、执行与监控阶段发生范围变更的可能性最大”等国际通信项目特有的范围变更六大特征。根据此六大特征归纳总结并提出“以合同为基准,控制变更发生率,降低变更影响,确认变更费用,保证项目执行”的国际工程范围变更控制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得出“持续提高海外各办事处、项目部的项目管理水平”、“建立项目所在国家通信相关基础数据库”、“尽可能用当地分包资源,降低项目范围变更风险”、“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范围边界清晰程度择不同应对策略”、“融入当地,避免跨文化冲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等七条范围变更管理的控制策略。本论文通过多案例研究,为我国通信企业在海外工程中开展有效的范围变更管理拓宽了思路,在方法上丰富了通信行业项目范围变更管理的控制策略,为我国通信企业及其它领域企业在海外工程中开展有效的范围变更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洪敏[2](2014)在《基于创新理论的移动电话转网成本及转网意愿的研究》文中提出消费者的个人喜好、使用习惯以及产业环境等各项因素的差异将会导致消费者呈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尤以饱和时期的产业转换成本对营销活动的影响最大。本论文针对国内移动电话行业已经达到饱和期、运营商竞争日益白热化、手机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现状,从创新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使用扩散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转换意图以及消费者的使用创新人格等变量的关系。目前,在产品创新开发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下,学术界关于扩散理论对影响消费者转换的实证研究效果不一,对消费者心理层面的影响也尚未着手。目前,使用扩散理论与各种类型转换成本的关系不但缺乏完整性验证,研究方法也尚待改进。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并以纸质问卷方式,透过结构式选项搜集使用扩散、转换成本、使用创新人格以及转换意图等变量数据,并采取性别、年龄与地区的配额抽样,以反映我国城市地区移动电话使用人口的特征。正式问卷调查有效样本492份,皆采用SPSS18.0分别进行变量量表信效度分析,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EFA)、Cronbach’s α对选项权重系数进行分析,而后以AMOS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测量模式,并使用线性结构方程式以验证使用创新人格对使用扩散、转换成本与转换意图等变量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单一转换成本途径与三种饱和型模式的分析,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转换成本类型间确有差异,而使用扩散并不影响转换成本,却能显着影响转换意图。使用创新人格显着影响使用扩散、财务类与关系类转换成本,而对转换意图则不具有显着关系。本研究对理论与实证有以下贡献,第一,饱和期移动通信服务业的消费者转换成本以关系类转换成本对转换意图影响最强,程序类转换成本影响次之,而激烈价格战之下,财务类转换成本对转换意图的影响最弱。第二,厂商对大客户的差别定价也造成使用扩散对转换意图的显着正向影响。第三,本研究采用受测者的实际使用记录来衡量使用频率与使用多样性,同时,也考虑到了消费者使用产品项目差异性程度,这就减少了使用消费者易偏误的主观自我认知量表所带来的误差。第四,使用创新人格对使用扩散的影响因产品而异。最后,本研究验证了使用创新人格是透过使用扩散与转换成本的中介效果而影响转换意图,同时,使用创新人格对各类型转换成本的不同效果也形成了其影响消费者转换意图的动态路径。

薛军英[3](2012)在《基于IMS的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视频增值业务是中国3G、4G网络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深圳万维星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电话业务,由于业务发展使用中要求视频格式通话,主、被叫相互之间同时要求3G网络,但受到中国网络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之间网络视频通话互联互通情况的影响,每到3G用户拨打2G用户或固网时无法提供多媒体电话业务,甚至于因为网络融合问题而导致用户连基本视频通话也连接不通,而不得不重新进行语音呼叫。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电信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客户对业务体验提出更高需求,这使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需要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法,以较少的投入提供高效、灵活、强大的业务提供平台去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讨论了移动视频增值业务运营平台的现状以及其对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应对的不足,明确了基于IMS开发的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平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讨论系统平台对视频、语音话路的智能适配、交互的主要功能,分析可视电话业务和语音业务的交互、回落处理等核心流程。然后分析系统的开放型业务网络架构(OSA),对视频虚拟头像辅助子系统、应用管理子系统等核心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其中重点讨论IMS技术框架下设计的视频呼叫回落处理等核心内容,并对比本平台与业内其他平台的各自特点。最后对视频回落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以及投资效益进行简单分析。

刘珊[4](2011)在《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信竞争管制是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第三次重组的完成,中国的电信业紧随世界电信业的发展主潮流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随之转变为全业务竞争。全业务竞争给中国的电信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也为电信竞争管制带来竞争失衡、过度竞争、竞争结构性失调和不正当竞争等方面挑战。因此,应在管制目标、管制内容管制手段、管制保障方面对电信竞争管制进行重构,解决问题时做到采取措施与改善制度供给相结合。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言,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论文相关的定义和理论综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手段变化和竞争所经历的产业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说明竞争管制重构的必要性,论述了管制重构的内容。第三章首先分析导致竞争失衡的横向和纵向因素并提出管制措施。第四章为全业务运营时代过度竞争的因素分析及其管制措施。第五章为全业务运营时代竞争结构性失调的因素分析及其管制措施。第六章为全业务运营时代不正当竞争的因素分析及其管制措施。第七章阐述了管制制度制度供给内容和分类,论述了有效竞争管制制度供给遵守的原则,分析现有管制制度的不足和应实现的变革。第八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可以分为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三个方面。(1)在内容创新方面,本文论述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市场的三维立体结构和周期性波动;从四个类型、三个层面论述了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阐述了重构的管制目标、管制内容、管制方式和管制制度保障,分析了各种挑战的因素,论证了管制措施。(2)在方法创新方面,一是在传统模型加入时间因素进行分析。如将时间与长尾模型相结合,论述了企业全业务转型、标准主导国盈利模式等内容;将时间因素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结合对电信标准竞争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策略总结。二是本文将进化博弈的群体行为方法用于传统问题解决,如用“共同知识”方法建立稳定机制应对新企业进入问题,避免多次“重复博弈”达到竞争均衡状态;利用“集体声誉”和“承诺威胁”的方法确立有效游戏规则,维护有序竞争,避免对违规者不断单独实施惩罚。(3)在理论创新方面,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和产业管制理论角度,论述了三维电信市场结构下的全业务竞争拥有多极点发展和多层面跨越的特性。由此说明电信竞争管制应首先对不同层面和状态进行规范和分类,分清具体问题所属的状态和层面后,将实施管制措施与改善制度供给相结合。由于学识和能力有限,本文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张磊[5](2011)在《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SM/UMTS混合网络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GSM/UMTS混合网络的出现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现许多新的安全问题,用户信息明文传递、中间人攻击等严重威胁网络安全,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移动通信安全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总结了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当前GSM/UMTS混合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安全模型、安全策略以及互认证机制的原理和实现机制。结合GSM/UMTS(?)昆合网络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该混合网络环境的安全模型、安全策略,并就混合网络中原有的互认证机制进行改进,设计了高安全特性的混合网络互认证机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机制。首先就当前GSM/UMTS混合网络建设情况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然后就混合网络中GSM网络域、UMTS网络域以及网络间漫游认证的安全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GSM/UMTS混合网络的空中接口、核心网、设备与服务管理、认证与密钥管理几个方面总结了混合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2.研究并设计了GSM/UMTS混合网络SPSDD模型。在介绍了安全模型相关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混合网络的特点,描述了混合网络中的安全需求和混合网络SPSDD模型的设计原则。在综合考虑混合网络中的设备、策略、管理、服务、检测响应等安全要素后,设计了适用于GSM/UMTS混合网络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并就该模型的部分功能进行了形式化验证。3.研究并设计了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策略。首先就安全策略的概念和层次架构进行阐述,并给出了常用的策略描述方式。接着明确了GSM/UMTS(?)昆合网络中策略管理的必要性和对安全策略的需求。然后结合GSM/UMTS混合网络结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该网络的安全策略,并就该安全策略的实现框架、策略的内容、策略的描述、策略的使用和存储进行了论述。最后就该策略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4.研究并设计了GSM/UMTS混合网络SecMA认证机制。这里首先对目前混合网络中认证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总结出目前互认证方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依据高安全互认证准则,设计出混合网络环境下的SecMA认证机制,并与原有的互认证机制进行比较,显示了其高安全特性,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仿真平台验证该认证机制的有效性。

徐爱东[6](2010)在《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移动通讯市场实施携带号码转网政策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实施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该政策会强化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对竞争性运营商的生产与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中国的移动通讯需要运营商之间开展战略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新兴的移动通讯市场。研究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什么影响,该政策会不会促进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与合作,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以移动通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可能存在的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网络经济特征:转移成本、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特征,运用竞争动力学模型、古诺模型、转换成本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转换成本的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框架模型。讨论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对通讯质量与价格竞争策略、对携带号码转网对网络共享、对建立统一业务平台等合作中利益博弈的影响。设计了合作机制促进运营商之间有效竞争与合作。在讨论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时,本文建立了一个客户在网络间转移的微观概念模型,描述了存在转换成本和外部性特征时,运营商的客户转移规律。采用竞争动力学模型刻画了存在转换成本、双向携带号转网和单向携带号转网政策下,运营商的产量、价格、运营商的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携号转网能大幅降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促进消费者在运营商之间流动,从而促进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改变市场结构、改变运营商的收益,改变运营商的竞争行为、增加社会福利。双向携带号政策下,规模相当的运营商之间竞争导致各个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增加,形成一种有效竞争的格局;而规模不对等的运营商之间竞争导致垄断,形成一种非有效的竞争。单向携带号码转网能有效防止垄断。携号转网政策只要实施步骤得当,能促进运营商增加投资,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质量、而不是搞价格的合谋、通过侵占消费者剩余的方式获得更多利润。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影响,采用新产品扩散理论建立了一个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移动通讯运营商必须保持质量除以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的商相等,否则会被淘汰。存在转换成本的时候,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等于运营商的供给价格加转换成本,当实施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和运营商的实际供给价格相等。这样导致了质量和价格比的不相等,引起运营商之间的新一轮质量和价格水平的调整。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促进了运营商之间的质量竞争,减少了竞争壁垒。本文接下来讨论了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网络共享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考虑转换成本和外部性特征的网络共享博弈模型,对网络共享效应做了刻画,针对携号转网政策下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共享可能产生的利益博弈做研究,发现携号转网政策能促进网络共享,移动通讯运营商网络共享效应来自于减少了重复建设,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运营商的成本,使得运营商有了降价的空间。运营商可以通过降低价格的办法,间接提高质量和需求价格之比、提高了运营商的利润水平,合作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共享的网络升级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而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不能根本上协调网络升级中的利益冲突,本文设计了一种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下的惩罚机制,促进网络共享合作。惩罚费用(或税收)的收取与运营商的用户数(需求量)、市场潜力和能够共享的资源成正比,与运营商的学习能力差距成反比。惩罚机制中运营商在合作与不合作时所得到的利润无差异,保证每个运营商采取合作的态度,杜绝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后,本文分析了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建设统一业务平台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基于转换成本的统一业务平台的竞争博弈模型,对统一业务平台的合作效应做了刻画,研究发现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建立统一业务平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当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使得均衡产量和合作边界都变大,当均衡产量的增量大于合作边界的增量时,该政策促进合作;如果均衡的产量增量小于合作边界的增量,则抑制合作。对运营商的合作行为进行激励补偿(或征税),能保证移动通讯运营商报真实平均成本,合作建设统一业务平台。本研究创新点在建立了携带号码转网环境下的用户转移机制模型,描述了运营商的合作边界,能在理论上解释该政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现象,指导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实践。

魏雁冰[7](2009)在《新联通“3G”时期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5月24日,伴随我国第三次电信业重组和“3G牌照”的下发意味着,我国通信行业迈入“3G”时代的大幕就此拉起。“3G”时代移动通信产品将基于高速的移动带宽技术,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增值业务产品。从国外已经开展“3G”业务的的具体运营经验来看,移动数据业务运营的产业链将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竞争态势的运营商,依靠资源整合和不同层次、深度的定制业务,主导着“3G”业务的发展。但从目前新联通应对竞争所面临的现状来看,资源相对有限,营销手段简单且缺乏竞争力,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对于新联通来说,在“3G”市场启动前,未雨绸缪,总结2G时期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目前“3G”发展机遇,探索出适合自身“3G”业务营销发展方式,对新联通实现迈入国际一流运营商队伍,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站在移动运营商的立场,从企业战略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遵循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内部访谈和其他定性研究等途径,综合运用营销管理理论、整合营销理论、因素分析理论、竞争战略及竞争优势理论等观点,力图得出较为科学的论证结果。在逻辑结构上,本文首先进行理论综述,将主流营销理论、整合营销理论及其国内外发展成果作为本文论证过程的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对新联通移动通信市场环境进行总体把握,结合新联通参与市场竞争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竞争所应解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结合国际上已经开展手机定制业务的具体模式得出,提出新联通在“3G”时期开展手机定制整合营销业务应对市场竞争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新联通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的设计目的、原则,提出适合公司开展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的组织架构、人员设置和业务流程,并就实施细则提出具体策略建议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吴悦[8](2009)在《上海贝尔客户关系网络研究》文中指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基础通信领域的投入持续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每年投资规模的增长都超过了40%,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此时的通信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各大通信运营商对设备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完全是一个卖方市场。但从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通信行业的改革和重组,我国通信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初的个别运营商垄断市场转变为数家大运营商主导、多家小运营商参与、新运营商不断加入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同时通信运营商也在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对设备的固定投资更趋于理性,经过从1992年到2002年十多年的发展,已构建了庞大的基础通信网络,已能满足当前业务的要求,因此对通信设备的需求量也相应下降,在这种行业大环境下,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对运营商转型的推动,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变化,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带来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设备商和运营商的概念和角色也需要重新进行定义与诠释。从全球范围看,设备商和运营商的合作模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买卖关系,一些新兴的合作模式逐渐浮出水面。通信设备企业原有传统的交易型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有必要对行业转型背景下的营销模式转型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确立了研究的思路: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对新兴合作模式下的设备商与运营商关系,尤其是上海贝尔的客户关系网络进行研究。按照上述研究思路,确定了论文的结构:第一章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引入了社会网、社会资本相关的理论,确立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通信业发展现状及上海贝尔及其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在社会网、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网分析的相关方法,从通信行业采购模式的变迁入手,分别对上海贝尔在运营商市场的客户关系网络及非运营商市场的客户关系网络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对上海贝尔客户关系网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第六章通过上海贝尔与竞争对手客户关系网络的对比,对上海贝尔客户关系网络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上海贝尔在新型的客户关系网络下的发展提供建议;本文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以及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目前对通信行业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博弈论为基础的竞争策略研究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的竞争方法研究。而本文针对通信行业的特殊性,以社会网、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对设备商与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的维系与优化进行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视角。

解奋一[9](2008)在《三门峡移动网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工程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一软交换技术的不断完善,NGN在网络融合、业务融合以及快速生成业务方面的优势将逐步得以体现,符合通信网络变革的趋势。3G核心网的发展方向是采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全IP承载架构,提供一个分层的、开放的、可靠的、扩展性良好的网络体系。中国移动具有完善、成熟的GSM网络。如何在保持现有用户业务平滑演进和网络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软交换技术,实现网络的平稳过渡,是中国移动面临的巨大挑战。软交换网络的引入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软交换技术还不太成熟和缺乏在GGM移动网上加载的成熟的大规模应用情况下,选择软交换部署策略和实施步骤是极为关键的。河南移动通信核心交换网2007年将实现现有核心网的扩容和新建交换端局和汇接局全部采用软交换的架构。整个工程建设将于2008年初完成,将实现现有GSM网与3G核心网的并行运行,初步建立3G核心网的基本架构。本文围绕河南移动和三门峡移动软交换的引入的规划、建设展开研究,在对移动软交换技术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河南移动和三门峡移动软交换部署的方案论证、话务和信令组织、IP承载网建设以及网络数据配置等方面的设计和规划,提出了适合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演进解决方案。

钟伟勇[10](2008)在《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的经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统固话逐渐被移动电话所取代,移动电信运营商在我国电信市场上呈一枝独秀的局面,固网电信运营商的利润率已越来越低,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也迫在眉睫,可以预计在2008年3G业务一定会在我国进行推广运营,而固网电信运营商将很有机会获得3G业务牌照。3G业务与固话完全不同,绝不能按固有固话模式来经营3G业务,而世界上目前除韩国、日本外,大部分的经营3G电信运营商都处于亏本状态,我国在目前上3G也使电信运营商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3G不仅有效推动了手机上网业务增长,提升了运营商的ARPU,而且加速了运营商业务资费方式的创新,如果将3G业务在中国经营成功,必能使3G业务成为传统固话电信运营商的新的增长点,将直接使传统固网运营商摆脱目前的低迷状态,重新高速发展。本文参考近几年世界3G发展现状,收集各电信运营商3G经营数据对我国固话运营商在3G时代应该如何经营进行研究探讨。由于目前我国还未真正上马3G项目,主要按照国外3G业务的经营情况参照我国现有移动通信市场进行研究。根据收集各已运营3G业务的电信运营商的3G经营数据。参照我国居民现在使用移动电信终端习惯,将数据收集汇总,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分析方法类比外的逻辑推理方法对我国3G业务发展进行预测。根据固网运营商的特点,在市场机会挖掘、竞争策略、套餐梳理、品牌推广策略、流程优化、激励机制等进行体系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既能满足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又符合我国固网运营商经营利润的经营建议。

二、新运营商3GUMTS网络架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运营商3GUMTS网络架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项目范围变更相关基础理论
    2.1 项目范围变更控制定义
    2.2 项目范围变更控制需要完成的工作
    2.3 项目范围变更控制流程与工具
    2.4 项目范围变更及相关法律
    2.5 国际通信工程行业基本知识
第三章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案例特征分析
    3.1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现状分析
    3.2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原因分类
    3.3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特征分析
第四章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控制原则及控制策略
    4.1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控制基本原则建立
    4.2 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策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创新理论的移动电话转网成本及转网意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1.1 消费者感知的转换成本应有差异
        1.1.2 使用扩散的研究促进创新扩散的研究
        1.1.3 使用创新人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1.4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业发展迅速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主要创新点
        1.2.3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转换成本
        2.1.1 转换成本定义
        2.1.2 转换成本类型与组成要素
        2.1.3 移动电话转换成本的相关研究
    2.2 使用扩散
        2.2.1 使用扩散含义
        2.2.2 使用扩散的组成要素
        2.2.3 使用扩散的相关研究
        2.2.4 使用行为与转换成本的相关研究
    2.3 使用创新人格
        2.3.1 使用创新人格的定位
        2.3.2 使用创新人格的含义
        2.3.3 使用创新人格的相关研究
    2.4 理论研究小结
        2.4.1 使用创新人格对使用扩散影响的实证结果不一致
        2.4.2 转换成本应进行分类,对转换意图影响应有差异
        2.4.3 使用扩散对分类的转换成本缺乏完整性验证
        2.4.4 使用创新人格对消费者心理层面的影响还没有实证检验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架构
        3.1.1 心理层面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意图
        3.1.2 使用扩散对消费者心理层面的影响
        3.1.3 使用创新人格对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
        3.1.4 转换成本及意愿研究的概念架构
    3.2 研究假设
        3.2.1 使用扩散对消费者转换成本的影响
        3.2.2 使用扩散对消费者转换意图的影响
        3.2.3 转换成本类型对消费者转换意图的影响
        3.2.4 使用创新人格对使用扩散的影响
        3.2.5 使用创新人格对转换成本与转换意图的影响
    3.3 变量定义与衡量
        3.3.1 使用扩散
        3.3.2 使用创新人格
        3.3.3 转换成本与转换意愿
        3.3.4 初步试验
    3.4 抽样设计
        3.4.1 抽样依据
        3.4.2 正式调查研究
    3.5 统计分析方法
        3.5.1 分析工具
        3.5.2 资料分析方法
第4章 实证分析与讨论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1.1 信度检验
        4.1.2 效度检验
    4.2 基本资料分析与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分布
        4.2.2 相关分析
        4.2.3 转换成本的差异
    4.3 假设检定
        4.3.1 子模型一:使用创新人格--使用扩散--程序类转换成本--转换意图
        4.3.2 子模型二:使用创新人格--使用扩散--财务类转换成本--转换意图
        4.3.3 子模型三:使用创新人格--使用扩散--关系类转换成本--转换意图
        4.3.4 全模型一:三类转换成本都纳入研究假设模型
        4.3.5 全模型二:将各类转换成本划都归为一个潜在的因素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转换成本导致线性结构模型不宜简化处理
        4.4.2 使用扩散不影响转换成本
        4.4.3 使用扩散显着影响转换意图
        4.4.4 使用创新人格显着影响使用扩散
        4.4.5 使用创新人格对转换成本的影响
        4.4.6 使用创新人格与转换意图存在微弱负相关
        4.4.7 不同类型的转换成本对转换意图的影响
第5章 拓展研究:转换成本及使用创新人格等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5.1 转换成本的影响
        5.1.1 移动通信服务业转换成本的分类
        5.1.2 关系类转换成本对转换意图的影响最大却得分最低
        5.1.3 财务类转换成本评价不低但对转换意图影响微弱
        5.1.4 使用扩散程度正向影响消费者转换意图
        5.1.5 使用扩散未能影响转换成本
    5.2 使用创新人格的影响
        5.2.1 使用创新人格影响使用扩散程度
        5.2.2 使用创新人格对各类型转换成本的影响力不同
        5.2.3 使用创新人格正向影响转换意图的假说不成立
    5.3 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讨论
        5.3.1 使用创新人格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因产品而异
        5.3.2 使用创新人格通过使用扩散和转换成本间接影响转换意图
        5.3.3 创新人格经转换成本影响转换意图的动态路径
        5.3.4 使用扩散不是产生消费者锁定的因素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6.1 转换成本及意愿研究总结
        6.1.1 消费者感知的转换成本呈现动态,厂商可攻可守
        6.1.2 现阶段应强化品牌与客户关系的经营
        6.1.3 市场饱和期,厂商会争取到高使用量消费者
        6.1.4 增加产品功能,从而强化使用扩散,扩大营利范围
        6.1.5 消费者转换成本的测量依据来自消费群主观感受
        6.1.6 将转换障碍设置在消费者使用阶段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建议
        6.2.1 研究局限
        6.2.2 未来研究建议
第7章 参考文献
第8章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IMS的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发展现状
    1.2 中国移动公司移动视频增回落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二章 IMS核心技术基础
    2.1 IMS技术体系结构
    2.2 IMS的关键技术和优势
    2.3 IMS在移动视频回落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中国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分析
    3.1 移动视频回落系统的主要功能
        3.1.1 视频回落通话
        3.1.2 视频回落的增强功能-虚拟头像
        3.1.3 融合通讯整合
        3.1.4 基于QoS控制结构模型的综合后台管理
    3.2 移动视频回落系统的核心流程
        3.2.1 视频回落系统流程
        3.2.2 虚拟头像辅助业务流程
    3.3 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安全需求
第四章 中国移动公司视频回落系统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2 虚拟头像核心子系统设计
        4.2.1 媒体编译码技术下的虚拟头像形成设计
        4.2.2 QoS控制结构模型技术下的虚拟头像管理设计
        4.2.3 媒体传输技术下的虚拟头像传输设计
    4.3 开放式业务网络架构OSA设计
        4.3.1 OSA的逻辑机构
        4.3.2 OSA的工作流程
        4.3.3 OSA的物理部署
    4.4 与同类系统的比较
    4.5 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应用效果
第五章 结论
    5.1 基于IMS技术开发的中国移动公司视频回落系统特点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有关定义的界定与论述
        1.2.1 电信业的界定与论述
        1.2.2 电信竞争的界定与论述
        1.2.3 全业务运营的界定与论述
    1.3 有关的研究综述
        1.3.1 电信管制的研究综述
        1.3.2 电信竞争的研究综述
        1.3.3 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4 并购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数量分析
        1.4.2 博弈论
        1.4.3 福利经济学
        1.4.4 系统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电信市场的发展变迁与竞争管制重构
    2.1 电信竞争管制的内容及发展历程
        2.1.1 传统电信竞争管制的内容
        2.1.2 电信竞争管制的发展历程
    2.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市场的发展变迁
        2.2.1 电信市场结构的发展趋势
        2.2.2 电信竞争方式的变化
        2.2.3 电信竞争的周期性波动
    2.3 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与管制重构
        2.3.1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
        2.3.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管制的重构
第三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失衡与管制
    3.1 电信竞争失衡的定义和内容
    3.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失衡的因素分析
        3.2.1 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横向因素
        3.2.2 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纵向因素
    3.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失衡的管制措施
        3.3.1 对横向因素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管制措施
        3.3.2 对纵向因素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管制措施
第四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过度竞争与管制
    4.1 电信过度竞争的定义和内容
    4.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过度竞争的因素分析
        4.2.1 基于异质不能辨别的同质竞争
        4.2.2 基于产业融合的过量进入
        4.2.3 基于全业务支撑网络的重复建设
        4.2.4 基于全业务内容的盲目并购
    4.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过度竞争的管制措施
        4.3.1 对基于异质不能辨别的同质竞争管制措施
        4.3.2 对基于产业融合的过量进入管制措施
        4.3.3 对基于全业务支撑网络的重复建设管制措施
        4.3.4 对基于全业务内容的盲目并购的管制措施
第五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与管制
    5.1 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的定义和内容
    5.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的因素分析
        5.2.1 电信标准锁定效应因素
        5.2.2 产业价值链利润分成模式因素
    5.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的管制措施
        5.3.1 对电信标准锁定效应因素的管制措施
        5.3.2 对产业价值链利润分成模式因素的管制措施
第六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不正当竞争与管制
    6.1 不正当竞争的定义和内容
    6.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不正当竞争的因素分析
        6.2.1 融合业务管制缺位因素
        6.2.2 产业价值链串谋因素
    6.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不正当竞争的管制措施
        6.3.1 对不正当融合业务的管制措施
        6.3.2 对产业链价值链纵向串谋的管制措施
第七章 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改善
    7.1 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内容与原则
        7.1.1 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内容
        7.1.2 有效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原则
    7.2 现行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问题
        7.2.1 法制化问题
        7.2.2 企业产权制度问题
        7.2.3 管制机构设置问题
        7.2.4 管制机构内部管理问题
    7.3 现行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改善
        7.3.1 加强法制建设
        7.3.2 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7.3.3 实现管制机构独立与融合
        7.3.4 优化管制机构内部管理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工作
    8.2 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关键技术问题
    1.2 本文的工作和创新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机制分析
    2.1 GSM/UMTS混合网络发展情况
        2.1.1 混合网络建设情况
        2.1.2 混合网络业务发展
    2.2 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特性分析
        2.2.1 GSM网络域
        2.2.2 UMTS网络域
    2.3 GSM/UMTS混合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2.3.1 空中接口安全问题
        2.3.2 核心网络安全问题
        2.3.3 设备与服务管理问题
        2.3.4 认证与密钥管理问题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SM/UMTS混合网络SPSDD模型设计
    3.1 安全模型相关定义及分类
        3.1.1 安全模型相关定义
        3.1.2 形式化安全模型
        3.1.3 非形式化安全模型
    3.2 GSM/UMTS混合网络SPSDD模型设计原则
        3.2.1 SPSDD模型需求分析
        3.2.2 SPSDD模型设计原则
    3.3 混合网络SPSDD模型设计
        3.3.1 设计目标
        3.3.2 GSM/UMTS混合网络逻辑安全模型
        3.3.3 GSM/UMTS混合网络物理安全模型
        3.3.4 分层防护机制
    3.4 SPSDD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3.4.1 Pi演算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3.4.2 模型有效性验证的目标与条件
        3.4.3 相关元素及形式化表示
        3.4.4 有效性验证过程
        3.4.5 结果分析
    3.5 特点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策略研究与设计
    4.1 安全策略概述
        4.1.1 相关概念
        4.1.2 安全策略层次框架
        4.1.3 策略的描述方式
    4.2 GSM/UMTS混合网络策略需求
        4.2.1 安全策略管理的必要性
        4.2.2 混合网络安全策略需求
    4.3 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策略系统设计
        4.3.1 混合网络安全策略设计范围
        4.3.2 混合网络安全策略实现框架
        4.3.3 安全策略内容和描述
        4.3.4 策略的使用
        4.3.5 策略的存储
    4.4 安全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4.4.1 保密性策略描述
        4.4.2 保密性策略分析与验证
        4.4.3 完整性策略描述
        4.4.4 完整性策略分析与验证
    4.5 基于PolicyVerify工具的策略有效性验证
        4.5.1 PolicyVerify介绍
        4.5.2 功能特点与技术框架
        4.5.3 策略描述方式
        4.5.4 安全策略验证和结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SM/UMTS混合网络SecMA认证机制设计
    5.1 移动网络认证方式
        5.1.1 GSM网络认证方式
        5.1.2 UMTS网络认证方式
    5.2 当前互认证机制分析
        5.2.1 当前互认证机制
        5.2.2 存在的问题
    5.3 SecMA认证机制设计原则和目标
        5.3.1 SecMA认证机制需求分析
        5.3.2 SecMA认证机制设计原则
        5.3.3 SecMA认证机制设计目标
    5.4 SecMA认证机制详细设计
        5.4.1 用户类型识别
        5.4.2 认证信息共享
        5.4.3 互认证流程设计
    5.5 SecMA认证机制有效性证明
        5.5.1 有限状态机理论
        5.5.2 移动终端状态机模型分析
        5.5.3 网络端状态机模型分析
        5.5.4 SecMA有效性证明
    5.6 SecMA认证机制特点分析
        5.6.1 系统优点
        5.6.2 存在的不足
    5.7 SecMA认证机制的仿真验证
        5.7.1 仿真平台开发
        5.7.2 信令处理流程
        5.7.3 软件结构设计
        5.7.4 数据接口定义
        5.7.5 仿真效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完成的主要项目

(6)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1.2 国内外移动通讯发展现状
        1.2.1 通信技术介绍
        1.2.2 国外移动通讯发展现状
        1.2.3 中国移动通讯发展现状
        1.2.4 移动通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小结
2 移动通讯市场中携号转网、合作竞争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2.1 携号转网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2.1.1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情况
        2.1.2 政府实施携号转网的原因
        2.1.3 中国未来移动通讯市场携号转网政策趋势
        2.1.4 携号转网研究进展
    2.2 移动通讯合作竞争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2.2.1 移动通讯合作竞争分析
        2.2.2 运营商合作竞争研究现状
    2.3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2.3.1 网络经济特征理论
        2.3.2 合作竞争理论
        2.3.3 竞争动力学理论
        2.3.4 机制设计理论
    2.4 小结
3 携号转网影响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的机理
    3.1 用户转移的微观机制模型
        3.1.1 用户转移动机
        3.1.2 转换成本与转移率
        3.1.3 运营商之间的用户转移
        3.1.4 运营商的供给价格
        3.1.5 消费者的需求价格
        3.1.6 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和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
        3.1.7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实际支付价格
    3.2 基于转换成本的移动通讯市场竞争动力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运营商的产量决策动力模型
        3.2.3 模型的稳定性和定性分析
        3.2.4 均衡产量和价格
        3.2.5 运营商的利润和社会福利
    3.3 双向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市场竞争的影响
        3.3.1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用户转移
        3.3.2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价格与价格战
        3.3.3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市场均衡
        3.3.4 双向携号转网的利润变化
        3.3.5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社会福利变化
        3.3.6 双向携号转网对新运营商的影响
    3.4 单向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市场竞争的影响
        3.4.1 单向携号转网中市场结构
        3.4.2 单向携号转网价格和利润
        3.4.3 单向携号转网中的社会福利
    3.5 小结
4 基于携号转网的质量与价格竞争
    4.1 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特征
        4.1.1 移动通讯产品需求特征
        4.1.2 移动通讯产品供给特征
    4.2 基于转换成本的质量与价格竞争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竞争模型
        4.2.3 模型的结果分析
        4.2.4 运营商质量和价格竞争决策
        4.2.5 携号转网对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影响
    4.3 携号转网下的最优价格决定
        4.3.1 基于转换成本的最优价格决定模型
        4.3.2 模型的推导
        4.3.3 携号转网下的最优价格
    4.4 小结
5 携号转网对网络共享的影响
    5.1 网络共享的必然性
        5.1.1 自然垄断弱化需要网络共享
        5.1.2 克服重复建设需要网络共享
        5.1.3 合作竞争中资源整合需要网络共享
    5.2 网络资源共享类型
        5.2.1 一般资源的共享
        5.2.2 核心资源的共享
    5.3 基于转换成本的网络共享模型
        5.3.1 基本假设
        5.3.2 模型
        5.3.3 携号转网下的合作效应
    5.4 携号转网下的网络升级博弈
        5.4.1 运营商1 首发升级换代
        5.4.2 运营商2 首发升级换代
        5.4.3 运营商1 和2 共同升级换代
    5.5 网络共享博弈分析
        5.5.1 网络共享博弈过程
        5.5.2 网络共享博弈结果
        5.5.3 网络共享不普遍的理论解释
    5.6 网络共享的惩罚机制
    5.7 小结
6 携号转网对建设统一业务平台的影响
    6.1 统一业务平台概述
        6.1.1 统一业务平台
        6.1.2 统一业务平台技术特征与外部性
    6.2 基于转换成本的统一业务平台博弈模型
        6.2.1 模型假设
        6.2.2 基于转换成本的博弈模型
        6.2.3 模型的结果分析
        6.2.4 携号转网对合作的影响
    6.3 激励机制
        6.3.1 激励机制
        6.3.2 激励机制实施步骤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术语
    附录2 常用变量说明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7)新联通“3G”时期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 论文的思路及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2 理论综述
    2.1 “4P”、“4C”营销理论介绍
    2.2 国内外整合营销理论综述
3 新联通“3G”时期手机定制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3.1 新联通"3G"时期移动通信市场环境因素
    3.2 新联通"3G"时期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3.3 新联通"3G"时期营销策略比较
    3.4 国内外手机定制营销模式比较
4 新联通“3G”时期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设计
    4.1 设计目的
    4.2 设计原则
    4.3 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的组织架构调整
    4.4 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的人力资源设置
    4.5 手机定制整合营销项目的具体安排
    4.6 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的业务流程塑造
5 新联通“3G”时期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的实施
    5.1 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组合
    5.2 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6 主要结论
    6.1 结论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上海贝尔客户关系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社会网、社会资本相关理论
    第一节 社会网、社会资本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节 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相关理论
        一、格兰诺维特的镶嵌观点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理论
        三、罗家德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三节 社会资本相关理论
        一、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二、边燕杰的强关系理论
第三章 我国通信业发展及上海贝尔概况
    第一节 我国通信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通信行业常见营销关系介绍
    第三节 中国主要通信运营商介绍
        一、中国移动简介
        二、中国电信简介
        三、中国联通简介
    第四节 上海贝尔与运营商广泛的业务合作
        一、上海贝尔简介
        二、上海贝尔——中国通信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上海贝尔主要竞争对手介绍
        一、华为简介
        二、中兴简介
        三、爱立信简介
        四、诺基亚-西门子简介
        五、思科简介
        六、AVAYA 简介
第四章 上海贝尔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第一节 上海贝尔与运营商商合作模式分析
        一、与运营商的传统合作模式
        二、与运营商的新兴合作模式
        三、国内运营商市场合作模式
    第二节 传统合作模式下上海贝尔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一、运营商采购模式变迁
        二、传统采购模式下上海贝尔的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三、战略采购模式下上海贝尔的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第五章 上海贝尔非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第一节 非运营商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 上海贝尔非运营商市场的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一、上海贝尔非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变革
        二、渠道模式下的客户关系网络
        三、上海贝尔非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管理
        四、上海贝尔国内非运营商市场主要客户
第六章 上海贝尔与竞争对手对比
    第一节 上海贝尔与竞争对手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对比
        一、爱立信的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二、华为的客户关系网络分析
        三、上海贝尔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建议
    第二节 上海贝尔与竞争对手非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对比
        一、思科的渠道管理
        二、AVAYA 的渠道管理
        三、上海贝尔非运营商关系网络建议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一、对于客户内部关系网络分析欠缺
        二、对非运营商客户关系网络研究差异化欠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门峡移动网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GSM核心网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1.2 移动软交换是 GSM核心网的最佳选择
    1.2 课题来源和试验条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二章 软交换架构下的3GPP R4核心网
    2.1 引言
    2.2 软交换概述
        2.2.1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
        2.2.2 软交换的基本特点
        2.2.3 采用软交换技术组建3G核心网的优势
    2.3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
        2.3.1 软交换的体系架构
        2.3.2 MSC SERVER
        2.3.3 MGW媒体网关
        2.3.4 IAD综合接入设备
        2.3.5 SG信令网关
        2.3.6 媒体服务器
        2.3.7 应用服务器
    2.4 3GPP定义的 R4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网络结构
    2.5 软交换网络的协议结构
        2.5.1 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议
第三章 移动软交换组网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引入方案
    3.1 移动软交换引入的策略分析
        3.1.1 移动软交换核心网汇接网的演进
        3.1.2 在本地网引入移动软交换
        3.1.3 移动软交换关口局的建设原则
        3.1.4 移动软交换大本地网安全和计费策略
第四章 三门峡本地网软交换工程设计
    4.1 总论
        4.1.1 概述
        4.1.2 本工程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4.1.3 本工程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4.1.4 简要结论
    4.2 业务预测
        4.2.1 预测的范围及期限
        4.2.2 预测的基础资料
        4.2.3 预测的基本原则
        4.2.4 用户预测思路和方法
        4.2.5 经济发展环境及移动通信发展潜力分析
        4.2.6 移动用户总规模预测
        4.2.7 市场占有率预测
        4.2.8 用户预测值取定
    4.3 交换网络建设方案
        4.3.1 交换网络建设方案
        4.3.2 话务网网络组织
        4.3.3 信令网网络组织
        4.3.4 中继及信令链路估算
        4.3.5 计费
        4.3.6 网管
    4.4 设备配置
        4.4.1 主设备配置
        4.4.2 华为 MGW UMG8900局数据
        4.4.3 典型呼叫流程分析
        4.4.4 H.248信令消息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的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3G核心网概述
    2.1 移动网发展趋势
    2.2 世界3G核心网建设情况归纳
        2.2.1 3G技术演进路线
        2.2.2 3G核心网的投资情况
    2.3 3G三大标准演进及比较分析
        2.3.1 三大标准及其发展分析
        2.3.2 三大标准的技术层面比较及优劣势分析
        2.3.4 3G三大标准演进及比较分析
    2.4 中国3G业务测试情况
    2.5 3G业务带来的挑战
3 传统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的经营转变
    3.1 传统固网运营商发展现状溯因
        3.1.1 固网运营商的困境
        3.1.2 固定电话运营商的发展规律及趋势
        3.1.3 固定电话运营商的出路
    3.2 传统固网与3G业务的共存经营探讨
        3.2.1 KDDI强化FMC(固网、移动融合)业务统一性
        3.2.2 NTT遵循IMS的分层模型
        3.2.3 软银强调服务融合
    3.3 3G给运营商带来了什么
        3.3.1 3G成为手机上网业务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3.3.2 3G提升了运营商的数据业务收入
        3.3.3 3G促使运营商的资费方式创新
        3.3.4 3G给运营商带来新伙伴MVON
    3.4 世界上现有3G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3.4.1 和记电讯的“3”
        3.4.2 日本移动3家运营商提供丰富多媒体服务
        3.4.3 韩国SK电讯提供的3G业务——June
    3.5 转变固网经营模式,运营模式支撑发展
4 固网电信运营商在3G时代的经营策划
    4.1 固网运营商FMC准备
    4.2 网络规划优化为3G铺平道路
    4.3 3G应用加快产业融合
    4.4 制定适合市场运营模式
    4.5 3G经营展望
5 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的营销管控
    5.1 营销机会研究——挖掘用户数据业务需求
    5.2 市场细分——需求、使用度细分
    5.3 竞争策略的应对——实行差异化战略
    5.4 套餐梳理——形成客户区隔较为合理的资费管理模式
    5.5 营销方案推广——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5.5.1 3G营销方案的核心在于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内容
        5.5.2 提前做好整体品牌形象方案的建设工作
        5.5.3 有效的细分营销推广,重视中低端市场
        5.5.4 务实的市场定位方案和针对性营销服务措施
    5.6 流程优化——实现敏捷、整合的流程
    5.7 激励机制——适应企业特点和员工需求
    5.8 营销效果后评估管理——不断完善营销策划
    5.9 完善商业模式——创造出崭新的盈利模式
6 案例分析
    6.1 欧、日、韩3G运营商的市场定位与业务组合分析
        6.1.1 H3G——降低成本、实行差异化战略
        6.1.2 沃达丰——细分市场,定位在35岁以下人群
        6.1.3 NTT DoCoMO——重点挖掘用户数据业务需求
        6.1.4 KDDI——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6.2 沃达丰在日本的失败——差异化经营不切合市场需要的失败
    6.3 和黄3G的得与失——差异化不明显造成ARPU值降低
    6.4 NTT DoCoMo:成功源于各环节协调发展
        6.4.1 靠培养用户3G消费习惯打开市场
        6.4.2 进行套餐梳理,提升客户延续性
    6.5 中国固网运营商与国外运营商的差异与借鉴
        6.5.1 中国电信vs英国电信:目标一致,方式迥异
        6.5.2 中国固网运营商与国外运营商的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运营商3GUMTS网络架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通信工程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的多案例研究[D]. 许传鹏. 云南大学, 2017(05)
  • [2]基于创新理论的移动电话转网成本及转网意愿的研究[D]. 杨洪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3]基于IMS的移动视频回落系统开发[D]. 薛军英. 复旦大学, 2012(03)
  • [4]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D]. 刘珊.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5]GSM/UMTS混合网络安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张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6]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D]. 徐爱东. 重庆大学, 2010(01)
  • [7]新联通“3G”时期手机定制整合营销策略研究[D]. 魏雁冰. 西北大学, 2009(08)
  • [8]上海贝尔客户关系网络研究[D]. 吴悦.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9]三门峡移动网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工程设计[D]. 解奋一.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10]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的经营管理研究[D]. 钟伟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面向新运营商的 3GUMTS 网络架构提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