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乳芝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

虎乳芝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

一、虎奶菇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赟[1](2019)在《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菌核侧耳(Pleurotustuber-regium(Fr.)Sing)是一种传统的食药两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学价值和药用学价值。菌核侧耳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人工栽培获得菌丝和菌核需要良好的培养基质和适宜的培养条件。本文首先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再以菌丝多糖为指标对菌核侧耳固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了菌丝形成菌核的过程;提取菌丝多糖、菌核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菌核侧耳菌丝体生物量作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成分为:果糖5.2%,酵母粉0.55%,MgSO4·7H2O 0.049%,KH2PO4 0.1%,VB1 0.0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6℃,接种量9%,装液量80 mL/250 mL,转速150 r/min,pH值7,发酵时间6 d;发酵得到菌核侧耳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2.19 g/L。(2)利用竹粉和桑叶为固态基质探索菌核侧耳固态培养,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固态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成分为:竹粉与桑叶按质量分数为2:1,葡萄糖用量1%,酵母粉用量0.25%,Zn2+用量0.05%。用此培养基在菌悬液接种量10%,培养基初始含水率60%,28℃恒温培养20 d,测得每瓶培养料中菌丝生物量(干重)可达155 mg,菌丝多糖含量达13.8 mg/g。(3)通过采用HPLC、GPC和FTIR技术方法对固态培养获得的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发现,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均为吡喃糖,菌丝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4.751×104 g/mol,菌核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2.827×106g/mol,两者均为中等分布的聚合物。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均含有甘露糖、核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比较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的结构,发现二者主要结构较为相似,为日后采用固态培养方法制备菌丝多糖替代菌核多糖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工作基础。

吴盼[2](2019)在《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药用桦褐孔菌是一种大型珍稀担子菌门多孔菌科纤孔菌属真菌,主要生长在俄罗斯、中国东北、欧洲及北美等北纬40°-50°地区,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及尚未有副作用报道,被认为可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桦褐孔菌生物活性成分十分丰富,主要有多糖、多酚和三萜等。然而,桦褐孔菌野外资源获取困难,自然条件下生长极其缓慢,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桦褐孔菌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木质纤维素一方面提高此类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增加发酵液中桦褐孔菌代谢物的合成。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产生的代谢物多糖、多酚因其拥有良好的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活性而被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采用液体发酵法研究了培养基中添加麦秆和甘蔗渣对桦褐孔菌发酵产生多糖、多酚的动态影响,生物活性指导下筛选出具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双重活性的物质,并利用UPLC-MS对该物质的成分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动态发酵:采用液体发酵法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麦秆、甘蔗渣对桦褐孔菌产生多糖、多酚的动态影响,两者产量变化规律均是先快速增长,进入增长缓慢期,到达最大值,进入衰减期,且两者的最大值(胞外多糖产量1.35±0.39g/L、胞外多酚产量102.61±3.69 mgGAE/L)时间相同。因此,本研究将最佳发酵时间定为产物最大值时间,都为第9天。(2)酶抑制活性组分筛选:分别从胞外多糖和胞外多酚各层萃取物,进行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以阿卡波糖最为阳性对照。其中,多酚萃取物中水层多酚能有效抑制α-淀粉酶(IC50=40.31±1.43 mg/mL),而正丁醇层多酚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12.77±0.47mg/mL),阿卡波糖对两种酶的抑制活性 IC50分别为 6.82±0.03 mg/mL,2.13±0.02 mg/mL。D101 大孔树脂吸附色谱将水层和正丁醇层分别梯度洗脱,各分为5段。分别对两者分段物的抑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层在分段后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无显着提高;而正丁醇层分段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增强显着,最佳为正丁醇层第4段(IC50=5.39±0.10mg/mL),较未分段正丁醇层IC50值降低了 57.8%,表明了酶抑制活性依赖于特定的化合物成分,桦褐孔菌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3)抗氧化活性评估:在酶抑制筛选基础上进一步对多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出的最佳正丁醇层第4段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估。结果表明,三种评估方法DDPP,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IC50分别为多糖(2.82±0.01 mg/mL,6.40±0.50 mg/mL 和 0.82±0.04 mg/mL),多酚正丁醇层第 4 段(0.29±0.001 mg/mL,0.35±0.003 mg/mL 和 0.32±0.001 mg/mL)。两者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4)物质成分分析:在酶抑制活性筛选与抗氧化活性评估后,利用薄层、HPLC、UPLC-MS分析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物质成分。紫外吸收光谱、分子结构和在该质谱模式下的断裂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由两种木脂素类化合物组成(C23H30O3 与 C23H32O2)。总之,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生长速率,简化活性成分提取操作。添加甘蔗渣为底物的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物质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双重活性,且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为解决桦褐孔菌人工发酵提取药效成分奠定了基础。

许莹莹,廖烨,李德海,孙月,包怡红[3](2018)在《食用菌发酵液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食用菌发酵技术得到工业化大规模的应用,人们对于食用菌发酵液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食用菌发酵液及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萜类化合物、多酚类、核酸等功能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功效。对食用菌发酵液及其中功能性成分蛋白质、多糖、三萜类化合物、核酸及多酚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分析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功能性研究、增产辅助成分,为今后保健产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陈翠[4](2017)在《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作用》文中指出桦褐孔菌属于白腐真菌,同时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用真菌,它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有很多种类,如三萜、多酚、桦褐孔菌醇、多糖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免疫活性,对心血管疾病、胃炎、肺结核和癌症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是野生的桦褐孔菌非常稀少,而且由于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格,人工培育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桦褐孔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研究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对桦褐孔菌进行大规模培养,不仅缩短了生长周期,且能获得大量的桦褐孔菌活性成分。因为真菌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如氧气、pH、温度等,通过对真菌生长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多糖的产量。我们组的前期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Tween 80、TritonX-100,通过改变菌丝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多糖的积累。我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还发现,桦褐孔菌在液体发酵体系中能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并促进多糖的产生。本论文通过研究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对麦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表面活性剂对降解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对桦褐孔菌活性多糖产生的共同作用,旨在建立以麦秆木质纤维素为后续碳源并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桦褐孔菌发酵多糖的高产、高活性的液体深层发酵制备技术。通过分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麦秆木质纤维素三种成分的降解率,以及扫描电镜(SEM)观察降解后的麦秆表面结构的变化,明确了 Tween 80对桦褐孔菌降解麦秆木质纤维素的影响。同时,明确了麦秆木质纤维素降解和表面活性剂Tween 80、TritonX-100对胞内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共同促进作用。本论文还对胞外和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外多糖含量以及多糖溶液的DPPH清除活性进行比较筛选,得出最佳的混合培养基,分别为Tween 80+麦秆和TritonX-100+麦秆组合。Tween 80+麦秆混合培养基,能够同时提高胞外多糖(EPS)的产量和抗氧化活性,促进率分别是64.4%和35.8% (p<0.05)。TritonX-100与麦秆的组合,对胞内外多糖产量的提高最显着,对胞内多糖(IPS1、IPS2)和EPS的产量的促进率分别是23.2%, 13.5%,79.7% (p<0.05)。2、在发酵周期12天内,对照-EPS、麦秆-EPS、麦秆+Tween80-EPS和麦秆+TritonX-100-EPS的含量随着发酵天数的增长不断增加。在发酵初期,多糖产量增长迅速,发酵后期逐渐趋于平稳。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多糖都在第9天达到了最大值,混合培养基中的多糖产量比对照、麦秆培养基中的多糖的产量要高。可能原因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TritonX-100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对发酵液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促进更多胞外多糖的积累。不同培养基中的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见下表,结果显示混合培养基中的多糖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最低的IC50值)。表1.来自不同培养基(对照、麦秆、麦秆+Tween 80)中胞外多糖的IC50值同一行中不同字母代表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2.来自不同培养基(对照、麦秆、麦秆+TritonX-100)中多糖的IC50值同一行中不同字母代表有显着性差异(p<0.05)3、进一步研究了多糖的化学组成(糖、糖醛酸、多酚、蛋白质含量)和单糖组成与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其中,混合培养基(麦秆+Tween 80)中的胞外多糖具有最高的多酚、糖醛酸、糖、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84%, 7.75%,43.28%,20.53%。结果表明添加麦秆和Tween 80促进了胞外多糖的各化学成分的增加。4、对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用气相色谱(GC)分析单糖的组成。结果显示,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和少量的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组成麦秆+Tween 80-EPS有最高含量的鼠李糖为6.5%,并且麦秆+Tween 80-EPS与对照-EPS相比有更高的葡萄糖含量为35.4%。因此初步推测,鼠李糖和葡萄糖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有促进作用。5、为了初步了解麦秆+Tween 80共同促进对桦褐孔菌多糖产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机理,本论文研究了 Tween 80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降解麦秆的影响。发酵结束后,麦秆木质纤维素的三种成分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 70.20%,75.57%,76.67%,降解率得到显着提高,说明Tween 80促进了桦褐孔菌降解麦秆。因此,在我们组前期明确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降解分别对桦褐孔菌多糖产生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两者共同作用的可能机理。综上所述,将表面活性剂与麦秆相结合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活性及产量促进作用显着,而且Tween80的添加,也促进了桦褐孔菌降解麦秆,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论文对活性真菌多糖的发酵产生,以及桦褐孔菌降解利用木质纤维素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李文静[5](2015)在《羊肚菌深层发酵培养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野生真菌,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功能活性。本试验对其深层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且对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实验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培养羊肚菌,分别对羊肚菌发酵液和菌丝体进行营养成分的研究。为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文探讨了麦芽汁、豆渣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为碳源、氮源发酵羊肚菌,降低了发酵成本,为羊肚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测定发酵产物的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为今后羊肚菌相关保健食品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实验先对羊肚菌发酵液和菌丝体进行营养成分的测定,发现其营养物质丰富,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羊肚菌含有17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羊肚菌富含矿质元素,常量元素中K元素含量最高,必需微量元素中Fe元素含量最高。另外,羊肚菌具有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酮类、醇类、烯类等化合物,而1-辛烯-3-醇是构成羊肚菌特殊风味的主体。以羊肚菌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首先筛选出适宜羊肚菌生长的低成本培养基,然后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后进行气升式发酵罐扩大培养。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羊肚菌工业化发酵培养的最优条件为:麦芽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 1%,豆渣5g/L,初始pH 6,接种量5%(v/v),装液量100 mL/500 mL,转速140 r/min,温度25℃,培养时间4.5 d。优化后的菌丝体生物量为23.3g/L。比较了羊肚菌发酵液和菌丝体浸提液的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羊肚菌发酵液中4种活性成分(多糖、蛋白质、多酚和还原糖)的含量皆高于菌丝体浸提液;对不同浓度的羊肚菌发酵液与菌丝体浸提液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包括DPPH·清除力、·OH清除力、O2-·清除力和还原力,结果表明二者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略高于菌丝体浸提液。

张传利,桂雪梅,杨发军,何素明,周洋,林蓉,李万伟[6](2015)在《咖啡壳在虎奶菇菌种生产上的应用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咖啡壳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刨花或棉籽壳进行虎奶菇的制种试验,以探讨咖啡壳制备虎奶菇菌种的可能性。以菌丝生长情况及菌种使用效果为评价指标,筛选以咖啡壳为主要原料生产虎奶菇菌种的培养基。综合评价萌发时间、满袋时间、菌丝日生长速度、密度、长势及菌种产量等各项指标,筛选出配方Ⅱ(咖啡壳50%、刨花30%、麸皮18%、石膏1%、石灰1%)培养基为较优培养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生产中最常用的棉籽壳麸皮对照培养基相比,配方Ⅱ培养基生产的菌种在萌发定植时间、菌丝密度、色泽长势、抗老化、满袋时间方面差异不显着,且其感染率降低2025百分点。可见,经过合理设计,咖啡壳混合其他原料可以作为制备虎奶菇菌种的良好材料。

刘阿娟,张静,张化朋,张鹏,梁涛[7](2013)在《虎奶菇菌核多糖SHNP的分离纯化及形貌观测》文中提出利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500凝胶柱层分离纯化热水浸提的虎奶菇菌核多糖,得到组分SHNP。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其纯度,高效液相色谱测其分子量,气相色谱法进行单糖组成分析,环境扫描电镜观测了其分子形貌。结果显示,SHNP的分子量为1.463×106Da,为只含葡萄糖的大分子葡聚糖,环境扫描电镜显示SHNP固体聚集体表面形貌较为规则、平整光滑且呈现排列紧密的片状和杆柱状结构。

郭尚,王慧娟[8](2013)在《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认为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因其生产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经济效益突出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液体菌种制备、医药及保健、食品行业、线虫防治以及抑菌防腐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对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用菌发酵技术将与蕈菌学、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和工程学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特别是发酵产物分离技术的发展,会使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应用更广泛、前景更广阔。

朱华玲,班立桐,徐晓萍,卜露霞[9](2012)在《食用菌发酵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食用菌发酵的应用研究概况,展望了我国食用菌发酵的应用前景。

严军[10](2012)在《虎奶菇发酵液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是热带地区一种十分珍贵的食(药)用菌。在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很早以前就有将其作为食用和药用的传统,我国云南省民间也有以虎奶菇菌核入药的传统,发现其具有良好的药理功效。对虎奶菇发酵液次生代谢物的研究少见报道,本文对虎奶菇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虎奶菇发酵液浸膏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特性研究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5mg/mL,低于其它的萃取物;以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得率达25.2%,具有良好的提取效率;实验表明乙酸乙酯能较好地将活性物质从发酵液中萃取出,是最佳的萃取剂。(2)发酵液浸膏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菌谱研究表明:浓度为0.5mg/mL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达到28.7mm,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G+)的抑制效果较强,对革兰氏阴性菌(G-)抑制效果较差,对桔青霉、黄曲霉没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发酵液浸膏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作用位点位于细胞膜上,首先是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吸附于细胞膜上,然后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细胞裂解,使细胞内含物大量外泄,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菌丝体与发酵液粗提物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实验表明,发酵液粗提物物抗氧化活性高于菌丝体粗提物抗氧化活性。发酵液粗提物对DPPH最高清除率为77.07%,高于同浓度菌丝体粗体物;发酵液粗提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为86.76%,具有良好的活性;还原力测定试验中,在浓度为2.5mg/mL时,发酵液粗提物的还原力为2.053,高于菌丝体粗提物的还原力1.718。(5)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薄层层析(TLC)初步推断活性成分中主要含有有机酸类、甾体类和脂肪酸类等;依次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大柱粗分、中柱和小柱细分)和中压液相反相层析并结合活性实验获得2个单体化合物A和B,其中A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未表现出抗菌活性。(6)单体成分结构的鉴定。通过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等波谱学技术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化合物A为2-呋喃甲酸(2-furoic acid),分子式为C5H4O3,分子量为112.08。化合物B为麦角甾烷-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分子式为C28H46O,分子量398.65,均为首次从虎奶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

二、虎奶菇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虎奶菇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食药两用真菌
    1.2 食药用菌的液态培养
    1.3 食药用菌的固态培养
    1.4 真菌多糖
        1.4.1 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
        1.4.2 真菌多糖的结构
        1.4.3 真菌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1.4.4 真菌多糖的生理活性
    1.5 菌核侧耳
        1.5.1 菌核侧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地理分布
        1.5.2 菌核侧耳的液态培养
        1.5.3 菌核侧耳的固态培养
        1.5.4 菌核侧耳产菌核情况以及菌核的化学成分分析
    1.6 立题意义
    1.7 本课题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
2 菌核侧耳液态培养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核侧耳液态发酵的方法
        2.2.2 菌核侧耳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
        2.2.3 菌核侧耳发酵培养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2.3.2 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2.4 讨论与小结
3 菌核侧耳固态培养产多糖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供试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液态种子培养
        3.2.2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单因素研究
        3.2.3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正交试验研究
        3.2.4 菌核侧耳生物量的测定
        3.2.5 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2.6 菌核侧耳菌丝粗多糖含量测定
        3.2.7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单因素研究
        3.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正交实验研究结果
        3.3.4 菌核侧耳产菌质多糖的验证
    3.4 讨论与小结
4 菌核侧耳多糖的结构表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核侧耳菌丝多糖的提取
        4.2.2 菌核侧耳菌核多糖的提取
        4.2.3 傅里叶红外检测多糖
        4.2.4 GPC测相对分子质量
        4.2.5 菌核侧耳多糖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核侧耳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4.3.2 菌核侧耳多糖的分子量
        4.3.3 菌核侧耳多糖中单糖组成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简介
        1.1.2 食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方法
        1.1.3 食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研究
    1.2 血糖降解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2.1 酶抑制剂简介
        1.2.2 α-淀粉酶抑制剂
        1.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 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1.3.1 抗氧化活性物质简介
        1.3.2 食药用真菌抗氧化简介
    1.4 桦褐孔菌
        1.4.1 桦褐孔菌简介
        1.4.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
        1.4.3 桦褐孔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4.4 桦褐孔菌多酚组成、生物活性
        1.4.5 桦褐孔菌多糖化学性质、生物活性
    1.5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及多糖、多酚的产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菌种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桦褐孔菌液体菌种制备
        2.3.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
        2.3.3 发酵液物质的分离
        2.3.3.1 多糖的制备
        2.3.3.2 多酚的制备
        2.3.4 多糖含量测定
        2.3.5 多酚含量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液多糖产量
        2.4.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液多酚产量
    2.5 小结
第三章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抑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α-淀粉酶抑制活性分析
        3.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分析
        3.3.3 抑酶活性指导下的活性成分分离
        3.3.3.1 纯化后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
        3.3.3.2 纯化后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3.3.4 IC_(50)值的计算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
        3.4.2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DPPH自由基清除
        4.3.2 ABTS自由基清除
        4.3.3 羟基自由基清除
        4.3.4 IC_(50)值的计算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桦褐孔菌发酵液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4.4.2 桦褐孔菌发酵液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4.5 小结
第五章 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活性成分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薄层分离
        5.3.3 HPLC-DAD
        5.3.4 UPLC-MS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正丁醇层第4段薄层分析
        5.4.2 正丁醇层第4段HPLC-DAD分析
        5.4.3 正丁醇层第4段UPLC-MS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食用菌发酵液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食用菌发酵液中各成分的研究进展
    1.1 食用菌发酵液中蛋白质的研究
    1.2 食用菌发酵液中多糖的研究
    1.3 食用菌发酵液中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1.4 食用菌发酵液中核苷酸的研究
    1.5 食用菌发酵液中多酚的研究
2 食用菌发酵液中功能性成分在生产中的应用
3 结束语

(4)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1.1.1 桦褐孔菌简介
        1.1.2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1.1.3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
        1.1.4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
    1.2 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药用真菌多糖的简介
        1.2.2 多糖的制备提取方法
        1.2.3 多糖的分析检测方法
        1.2.4 多糖的理化性质与结构
        1.2.5 桦褐孔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木质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3.1 木质纤维素的简介
        1.3.2 白腐真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1.3.3 木质纤维素对真菌液体深层发酵的影响
    1.4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4.1 表面活性剂的简介
        1.4.2 表面活性剂对真菌液体深层发酵的影响
        1.4.3 表面活性剂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简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始菌种的活化与纯培养和液体深层发酵产多糖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原始菌种
        2.2.4 实验培养基
    2.3 原始菌种活化与纯培养
        2.3.1 原始菌种的培养和保藏
        2.3.2 菌丝、菌落和液态菌种的形态观测
        2.3.3 桦褐孔菌的斜面平板扩大培养
        2.3.4 桦褐孔菌液态菌种的发酵制备
    2.4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
        2.4.1 发酵液中pH的变化
        2.4.2 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2.4.3 菌丝体生物量的变化
        2.4.4 发酵液中胞外多糖的制备及含量变化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表面活性剂和麦秆对桦褐孔菌发酵产活性多糖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培养基
        3.2.4 原始菌种
        3.2.5 麦秆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3.3 实验方法
        3.3.1 菌丝体生物量的分析
        3.3.2 桦褐孔菌胞内外多糖含量的分析
        3.3.3 桦褐孔菌胞外多糖DPPH清除率的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表面活性剂结合麦秆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4.2 不同表面活性剂和麦秆共同作用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4.3 不同表面活性剂和麦秆共同作用对桦褐孔菌胞内多糖产量的影响
        3.4.4 不同表面活性剂结合麦秆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影响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ween 80对桦褐孔菌产胞外多糖及麦秆降解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麦秆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4.2.4 原始菌种
        4.2.5 实验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液体发酵过程中麦秆木质纤维素三种成分降解率的测定
        4.3.2 木质纤维素表面结构的测定
        4.3.3 胞外多糖的提取制备和分离纯化
        4.3.4 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测定
        4.3.5 糖含量的测定
        4.3.6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4.3.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8 多酚含量的测定
        4.3.9 桦褐孔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麦秆和Tween 80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的影响
        4.4.2 麦秆和Tween 80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4.3 不同来源桦褐孔菌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
        4.4.4 麦秆和Tween 80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4.4.5 不同来源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4.4.6 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三种成分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
        4.4.7 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表面结构的变化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TritonX-100和麦秆对桦褐孔菌发酵产活性多糖的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原始菌种
        5.2.2 麦秆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5.2.3 培养基
        5.2.4 实验仪器
        5.2.5 实验试剂
        5.2.6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ritonX-100和麦秆对胞内、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5.3.2 TritonX-100和麦秆对桦褐孔菌发酵产胞内外多糖DPPH清除率的影响
        5.3.3 胞内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羊肚菌深层发酵培养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羊肚菌研究概况
        1.1.1 羊肚菌简介
        1.1.2 羊肚菌的形态与分布
        1.1.3 生态特征
        1.1.4 羊肚菌的营养价值
    1.2 羊肚菌深层发酵技术
        1.2.1 羊肚菌深层发酵研究现状
        1.2.2 羊肚菌工业化培养基
    1.3 羊肚菌的生物活性
        1.3.1 抗氧化作用
        1.3.2 抑菌活性
        1.3.3 抗肿瘤作用
        1.3.4 保护肝脏的作用
        1.3.5 调节免疫的作用
        1.3.6 降血脂作用
        1.3.7 其他作用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羊肚菌培养方法
        2.2.2 羊肚菌营养成分的测定
        2.2.3 羊肚菌工业化发酵培养的优化
        2.2.4 羊肚菌发酵产物成分的测定
        2.2.5 抗氧化活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羊肚菌营养成分测定
        3.1.1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3.1.2 羊肚菌氨基酸含量
        3.1.3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3.1.4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结果
    3.2 羊肚菌的培养
        3.2.1 羊肚菌菌落形态
        3.2.2 羊肚菌工业化发酵培养的优化
    3.3 羊肚菌发酵产物成分的测定
        3.3.1 多糖的测定
        3.3.2 蛋白质的测定
        3.3.3 多酚的测定
        3.3.4 还原糖的测定
    3.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4.1 DPPH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3.4.2 羟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3.4.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3.4.4 还原力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6)咖啡壳在虎奶菇菌种生产上的应用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材料
    1. 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虎奶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2. 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虎奶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 3 虎奶菇菌丝不同配方菌种生长情况
    2. 4 不同配方菌种对虎奶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 5 不同配方菌种培养基对虎奶菇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虎奶菇菌核多糖SHNP的分离纯化及形貌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虎奶菇菌核多糖的提取[3]
        1.3.2 虎奶菇菌核多糖HNP的纯化
        1.3.3 虎奶菇菌核多糖SHNP化学性质鉴定
        1.3.4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SHNP分子量[6]
        1.3.5 气相色谱法测定SHNP单糖[7]
        1.3.6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糖SHNP
2 结果
    2.1 虎奶菇菌核多糖分离纯化
        2.1.1 HNP经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级结果
        2.1.2 Sephadex G-150柱层析结果
    2.2 虎奶菇菌核多糖SHNP化学性质鉴定结果
        2.2.1 SHNP的定性分析结果
        2.2.2 SHNP的定量分析
    2.3 SHNP分子量测定结果
    2.4 SHNP的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2.5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3 结论

(8)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
2 食用菌深层发酵的特点
    2.1 生长周期短, 产量高
    2.2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产生的活性物质多
    2.3 深层发酵能有效地减少菌体污染
3 食用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3.1 深层发酵应用于液体菌种的生产
    3.2 深层发酵应用于保健药品和医药行业
    3.3 提取深层发酵液中的真菌多糖开发保健食品
    3.4 深层发酵技术应用于新型饲料生产
    3.5 深层发酵应用于植物线虫的生物防治
    3.6 利用深层发酵技术获得具有抑菌活性的食用菌发酵液
    3.7 深层发酵技术应用于化工
4 小结

(9)食用菌发酵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发酵的种类及特点
2 食用菌发酵的功能和应用
3 小结与展望

(10)虎奶菇发酵液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高等药用真菌天然活性产物研究进展
        1.1.1 高等食用真菌抗菌类天然活性产物研究概述
        1.1.2 高等食用真菌抗氧化活性类天然产物研究概述
    1.2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概述
    1.3 天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方法概述
        1.3.1 初步分离纯化
        1.3.1.1 吸附澄清技术
        1.3.1.2 沉淀纯化法
        1.3.1.3 膜过滤法
        1.3.2 高度纯化工艺技术
        1.3.2.1 置换色谱法
        1.3.2.2 重结晶法
        1.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2.4 亲和层析技术
        1.3.2.5 离子交换层析
    1.4 目标产物纯度检查
    1.5 功能活性成分结构的研究方法
        1.5.1 核磁共振(NMR)
        1.5.2 质谱(MS)
        1.5.3 红外光谱(IR)
        1.5.4 紫外光谱(UV)
    1.6 虎奶菇的研究进展
        1.6.1 虎奶菇简介
        1.6.2 虎奶菇的形态特征
        1.6.3 虎奶菇的生长习性和自然分布
        1.6.4 虎奶菇的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1.6.4.1 虎奶菇的营养成分
        1.6.4.2 虎奶菇主要药用成分
        1.6.4.3 虎奶菇的药用价值
    1.7 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1.7.1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1.7.2 曲酸(Kojicacid)
        1.7.3 乳酸链球菌素(Nisin)
    1.8 天然食品防腐剂存在的问题
    1.9 本课题选题依据
    1.10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10.1 主要研究内容
        1.10.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薄层层析(TLC)显色剂
        2.1.4 主要药品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虎奶菇发酵液浸膏制备
        2.2.1.1 菌丝体固体培养
        2.2.1.2 虎奶菇液体一级菌种制备
        2.2.1.3 虎奶菇液体发酵
        2.2.1.4 虎奶菇发酵液浸膏
        2.2.2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2.2.2.1 滤纸片法
        2.2.2.2 牛津杯法
        2.2.2.3 打孔法
        2.2.3 虎奶菇发酵液浸膏不同溶剂萃取物特性研究
        2.2.3.1 不同溶剂对浸膏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效果
        2.2.3.2 各溶剂浸膏萃取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2.2.4 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菌谱的研究
        2.2.5 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机理的研究
        2.2.5.1 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2.5.2 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2.2.5.3 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裂解率的测定
        2.2.6 虎奶菇发酵液与菌丝体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2.2.6.1 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2.2.6.2 DPPH 清除法
        2.2.6.3 还原力的测定
        2.2.7 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2.2.7.1 技术路线
        2.2.7.2 乙酸乙酯萃取物制备
        2.2.7.3 乙酸乙酯萃取物 TLC 分析
        2.2.7.4 乙酸乙酯萃取物硅胶柱层析
        2.2.7.5 重结晶
        2.2.8 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2.2.8.1 核磁共振(NMR)
        2.2.8.2 质谱(MS)
        2.2.8.3 红外光谱(IR)
        2.2.8.4 紫外光谱(UV)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虎奶菇发酵液浸膏不同溶剂萃取物特性研究
        3.1.1 不同溶剂对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效果
        3.1.2 各溶剂萃取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3.1.3 小结
    3.2 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菌谱的研究
        3.2.1 小结
    3.3 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机理的研究
        3.3.1 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3.3.2 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率的测定
        3.3.3 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3.4 小结
    3.4 虎奶菇菌丝体和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4.1 DPPH 清除法
        3.4.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4.3 还原力的测定
        3.4.4 小结
    3.5 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3.5.1 乙酸乙酯萃取物 TLC 分析
        3.5.2 乙酸乙酯萃取物正相柱层析
        3.5.2.1 大柱粗分
        3.5.2.2 中柱细分
        3.5.2.3 小柱细分
        3.5.3 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分离层析
        3.5.4 小结
    3.6 化合物结构鉴定
        3.6.1 化合物 A 的结构鉴定
        3.6.2 化合物 B 的结构鉴定
        3.6.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虎奶菇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D]. 李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2]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吴盼.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3]食用菌发酵液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应用[J]. 许莹莹,廖烨,李德海,孙月,包怡红.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8(01)
  • [4]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作用[D]. 陈翠.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2)
  • [5]羊肚菌深层发酵培养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D]. 李文静.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6]咖啡壳在虎奶菇菌种生产上的应用试验初报[J]. 张传利,桂雪梅,杨发军,何素明,周洋,林蓉,李万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2)
  • [7]虎奶菇菌核多糖SHNP的分离纯化及形貌观测[J]. 刘阿娟,张静,张化朋,张鹏,梁涛.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3(18)
  • [8]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及其应用[J]. 郭尚,王慧娟. 山西农业科学, 2013(08)
  • [9]食用菌发酵的应用研究进展[J]. 朱华玲,班立桐,徐晓萍,卜露霞.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4)
  • [10]虎奶菇发酵液活性成分的研究[D]. 严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虎乳芝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